(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晋楚霸业之争与郑国、宋国的悲剧.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晋楚霸业之争与郑国、宋国的悲剧.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晋楚霸业之争与郑国、宋国的悲剧.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晋楚霸业之争与郑国、宋国的悲剧.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晋楚霸业之争与郑国、宋国的悲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晋楚霸业之争与郑国、宋国的悲剧 李胜振 摘要春秋时期的郑国与宋国是处于中原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在列国争霸 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晋国和楚国的霸业之争最具典型性,历时最长且影响最 大。两国实力相仿,长期处于僵持状态。郑国与宋国地处晋国与楚国之间,占据 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两国的向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霸权天平的倾斜方向。所 以长期以来对郑国和宋国的战争连绵不断,晋国和楚国的霸业之争集中表现在对 二国的争夺上。晋楚争霸的历史造成了郑国和宋国的灾难,使郑、宋两国春秋时 期的历史成为一场悲剧。前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重视不够且有所偏重,本文主要 从地理原因出发论述郑国与宋国悲剧的原因及两国的对策,以说明其悲剧命运的 必然。全文分这样几部分: 绪论:交待有关郑宋悲剧这一事件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 出本文论述的出发点及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部分:论述晋楚争霸在春秋争霸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晋楚争霸过程的叙 述指出地处中原地区的郑国和宋国是晋楚霸业相争的关键; 第二步分:交待郑国和宋国在春秋时期的实力及其占据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对 晋楚霸业成败的重要意义,晋楚对郑、宋长期的争夺及给二国带来的尴尬被动的 军事局面和沉重的贡赋负担; 第三步分:分别论述郑宋二国为摆脱不利处境所采取的对策:郑国主要采取 灵活的外交政策,“唯强是从”,以求在大国之间得以生存,同时希望通过内部的改 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宋国基本采取较稳定的附晋抗楚的外交方针和寻求“弭 兵”以达到晋楚各自息兵的夙愿。虽然采取的对策不同,但都无法改变悲剧的命运, 国家日益衰弱,最终走向灭亡。 第四部分:总结导致郑国与宋国悲剧的原因,除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对国家的 限制外,两国之间的长期矛盾与国内贵族内部权利的纷争也是牵制其发展的重要 因素: 余论( 结语) :指出礼法在春秋时期所起的作用及对郑国、宋国命运的影响, 说明两国的悲剧也是时代所造成的,并进而指出对春秋时期中小国家进行研究的 必要。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春秋时期除了我们常说的大国 之外,更有众多不为人重视的中小国家的存在。长期以来,对中小国家的研究显 得非常薄弱,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的认识当时的社会,也有助于历 史研究的逐步深入。本文试图将郑国和宋国这两个具有众多相异点的国家的相似 的结局作为出发点,通过探讨造成两国悲剧的原因并做以对比,找出其中存在的 共同之处,进而探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两国悲剧的必然。 关键词:晋楚争霸郑国宋国地理位置悲剧 i i t h ec o m p e t a n c eb e t w e e nj i na n dc h ua n d t h et r a g e d yo fz h e n ga n ds o n g l is h e n g z h e n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s t a t ez h e n ga n ds t a t es o n gw e r et w o i m p o r t a n tc o u n t r i e st h a tw e r ei nt h ea r e ao f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t h ec o m p e t eb e t w e e ns t a t e z h e n ga n ds t a t es o n g ,w h i c hs t r e n g t hw e r es i m i l a ra n dr e f u s e dt ob u d g ef o ral o n g p e r i o d ,w a sl o n g e s t t ol a s ta n dt h e i ri n f l u e n c ew a sb i g g e s t b e t w e e nj i na n dc h u ,a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s i t u a t i o n , t h e i rs h a k eg r e a t l yd e c i d e 2 1w h ow a st h eo v e r l o r d s of o ral o n g t e r mt h ew a rf i g h t i n gf o rz h e n ga n ds o n gl a s t t h ec o m p e t eb e t w e e nj i na n dc h u e x p r e s s e dm o r ei nf i g h t i n gf o rz h e n ga n dc h u t h ec o m p e t ec a u s e dz h e n ga n dc h ua p i e c eo fd i s a s t e rt h a ti sat r a g e d yf o rt h e m t h er e s e a r c ho ff o r e f a t h e r sf o rt h i sp r o b l e m w a s n tp a i de n o u g ha t t e n t i o na n dw a se m p h a s i z e d m a i n l yg e o g r a p h yr e a s o n ,t h i s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sa b o u tw h a tc a u s e dt h e i rt r a g e d y ,h o wt h e yd i dt oc h a n g ei ta n dt h e i rt r a g e d y f a t e i ti ss o m e p a r t so f t h a tf o i lt e x td i v i d e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tw a n t st os a yw h yt or e s e a r c ht h e m ,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a n ds h o r to f f o r c f a t h e r s r e s e a r c h p u tf o r w a r dt h es t a r t i n gp o i n ta n dp o i n to u tw h a tp m b l e m st h e p a p e rw a n ts o l v e p a r to n e :d i s c u s s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j i na n dc h u d u r i n g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f r o mt h ec o m p e t eb e t w e e nj i na n dc h u t h ep a p e rp o i n to u tt h a tz h e n ga n dc h u , p l a c e d t h ea r e ao f 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w e r et h ek e yt h a tw h ow a st h eo v e r l o r d p a r tt w o :d e l i v e rt h es t r e n g t ho fz h e n ga n ds o n gi ne a r l y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p e r i o da n dt h ei m p o r t a n c ew h e r et h e yp l a c e dt ot h es u c c e s so rf a i l u r eo ff i na n dc h u , t h el o n g - t e r ma w k w a r dp a s s i v em i l i t a r ys i t u a t i o na n dt h eh e a v yg o n gt a xb u r d e no fj i n a n dc h ut h a tt h ec o m p e t ec a u s e d p a r tt h r e e :d i s c u s st h ew a y t h e ya d o p tt og e tr i do f t h ed i f f i c u l tc o n d i t i o n : s t a t ez h e n ga d o p t e df l e x i b l ef o r e i g np o l i c ym a i n l y ,”o n l ys t r o n gi sf r o m ”t oe x i s tl o n g e r b e t w e e nl a r g ec o u n t r i e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m f o r m e di n t e r n a la f f m r si no r d e rt or e a c ht h e p u r p o s eo fr i c hc o u n t r ya n ds t r o n gs o l d i e r ;s t a t es o n gb a s i c a l l ya d o p t e df o r e i g np o l i c y t h a ts u b m i t t e dt oj i na n do p p o s e dc h ua c c o m p a n i e ds e e k i n g ”s t o pw a r ”a m o n ge v e r y c o u n t r y t h o u g h ,t h ew a yt h e ya d o p t e dw a sd i f f e r e n t ,b u tc o u l dn o tc h a n g et h es a l r l e t r a g e d yf a t e ,d e c l i n e da n dp e r i s h e ds l o w l y p a r tf o u r :s u m m a r i z et h er e a s o nw h a tc a u s e dt h et r a g e d yo f z h e n ga n ds o n g :b e s i d e s g e o g r a p h yr e a s o n ,t h el o n g - t e r m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t w oc o u n t r i e sa n dd i s p u t ea m o n g i i i n o b l e sw e r ea l s o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st h a tr e s t r i c t e dt h e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n c l u d i n gr e m a r k s :p o i n to u tt h er o l et h a tr i t e ( 礼) a n dl a w ( 法) t o o k i ns p r i n g 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a n dt h e i ri n f l u e n c ef o rz h e n ga n ds o n g f a t ew h i c hc a u s e db yt h a t t i m e s 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i ti sai m p o r t a n tt r a n s f o r mp e r i o do nt h eh i s t o r yo fo u r c o u n t r y b e s i d e st h el a r g ec o u n t r i e st h a tw es a yf r e q u e n t l yt h e r ew e r em o r el i t t l e c o u n t r i e st h a tp e r s o np a i dl i t t l ea t t e n t i o ne x i s t i n g s i n c el o n gt e r m ,t h er e s e a r c ho fl i t t l e c o u n t r i e sl o o kv e r yw e a k , a st h er e s e a r c hf o rt h e mi sh e l p f u lf o rp e o p l et ok n o wt h a t s o c i e t ym o r ea c c u r a t e l y ,i sa l s oh e l p f u lf o rh i s t o r ys t u d yt r e n d i n gs t e pb ys t e p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s t a r tf i o m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z h e n ga n ds o n g ,t w os t a l e st h a t h a dn u m e r o u ss i m i l a r s t h r o u g hc o m p e t i n gt h ec a u s i n go ft h e i rt r a g e d y ,t h ep a p e r w a n t st of i n do u tt h ec o m m o ns e a s o n sa n dt h e nd i s c u s st h en e c e s s i t yo ft h et r a g e d yo f t w oc o u n t r i e si ns p e c i a l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c o m p e t eb e t w e e nj i na n dc h u ;s t a t ez h e n g ;s t a t es o n g ; g e o g r a p h ys i t u a t i o n ;t r a g e d y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y 9 0 0 7 2 9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粟。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筮噬日期:幺堑:! :堡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 证毕业离梭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师 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i 完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牟雌 b 期:趔:兰一f 绪论 春秋时期的郑国和宋国是位于中原地区的两个中等诸侯国,它们共同处在晋 国和楚国的夹缝中。晋楚两强长期的霸业之争,使郑、宋两国深受其害,两国长 达近9 0 年的争霸战争,对郑、宋两国都是一个悲剧的历程。关于春秋时期郑国与 宋国悲剧的研究,前贤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产生了一批成果。他们的研究分 别都有自己的着眼点,也分别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大致可 分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从宏观着眼进行研究者基本上将整个春秋时期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时代背景 及历史趋势分析大国兴起以及其他国家衰亡的过程及原因,如宋杰教授在春秋 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和列强兴起的地理原因中,将春秋时期中国的政 治地理格局分为中原地带、弧形中间地带和周边地带三个势力圈,指出中原地区 的郑、宋、卫、陈等国的地理位置、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弱点导致了其在诸强纷争 中衰落的必然结果。另有学者从王公贵族对政权的影响入手,指出郑、宋两国内 公族对政治的左右使得内部政见难以达成统一,从内部削弱了自身的实力;而晋 国自晋献公时起就消除了贵族对政权的掌控,楚国更是由于兴起于蛮夷,本身就 少有陈旧思想的束缚,做起事来自然不拘一格,这些对他们壮大实力谋求霸业带 来了更大的优势,郑国和宋国的衰落自然不可避免。 从微观着眼的主要认为良好的地理位置是吸引大国注意的重要因素,这以清 代学者顾栋高为代表。顾氏在其代表著作春秋大事表中专列表格交待了郑、 宋二国的i 疆域,对晋楚来说尤为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郑、宋在晋楚争霸中的重 要意义,指出了正是由于地理原因导致了其自身悲剧的发生:对于急于成就霸业 的晋楚来说,得到郑、宋的支持与依附就意味着霸业的实现,而失去它们的拥护 则表明了霸主地位的丧失。所以晋楚争霸的近9 0 年间,对郑、宋的战争不绝如缕, 郑、宋两国深深的陷入了争霸战争的泥潭并日渐衰落。 分析了这两种研究方法我们不难发现,从宏观着眼的学者总是将着眼点放在 大的环境与背景下,将论述的笔墨放在左右局势的大国的发展变化上,至于作为 中小国家的郑国和宋国只不过是论述的附加品,并不能作为论述的重点,这自然 不利于深切的理解两国的处境与悲剧的发生;相对来说微观的分析更加适合问题 的进展,前人顾栋高的研究为我们开辟了道路,他从地理角度着手对郑国和宋国 分别所处的地理位置结合晋楚争霸的局势入手,点明二国的向背对霸权天平的重 要影响,可谓字字珠玑、鞭辟入里。但是顾栋高的研究也有所不足。首先他的论 述也是在整理晋楚争衡的过程中提到的,所论也比较分散,并没有进行专门而系 统的论述,从中我们难以看出郑、宋二国在长达近个世纪问的发展变化;关于 郑、宋两国的悲剧处境,顾栋高主要是从军事角度论述地理位置给- - - m 带来的灾 难,而别的方面却鲜有涉及,更没有点明造成二国悲剧的时代因素。顾氏之后有 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没有取得实质的进展。本文不揣浅陋,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 础上,较系统的疏理郑、宋二国悲剧产生的过程及原因,希望能够有所收益。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革时期。中国社会在这时经历 了重大的转型。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诸侯之间争夺霸权成了社会的重要内容, 于是产生了所谓的“春秋五霸”。在列国的纷争中,晋、楚两国之间的霸业之争是 最具代表性且影响最大的,它所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基本左右了将近一个世纪的 政局。但是两国的实力相差并非悬殊,这也就决定了两国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法以 绝对的优势成为霸主。在这种情况下,处于两国之间的中原大国郑国和宋国的作 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两国的向背直接决定了霸权天平的倾斜方向。故而,级观整 个晋楚争霸的过程,对郑国与宋国的争夺持续不断,这成了晋楚两国活动的主要 内容。作为夹缝中的郑国和宋国而言,想要在激烈的争霸战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 之地、保证自己的独立和安全就必需寻找一个得力的靠山,也就是说要投靠两国 之间的一方以求得到保护,这也势必会得罪另外一方以致招来兵祸。反之亦然。 在晋楚两国因为霸业而争的不可开交的时候,郑国和宋国却陷入泥潭之中而不能 自拔,国家也难以得到和平稳定的环境以求发展,国势日益衰落。所以对郑、宋 二国在晋楚夹缝中的悲剧历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争霸战争如火如 荼时期的春秋社会,以及春秋社会各个层面的政治生活。 一晋楚霸业的影响与郑宋在晋楚争霸时的关键作用 西周末年,政局混乱。周室在经历了厉王、宣王、幽王三代的统治后走向衰 落,诸侯的离心力增强。这时候位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犬戎实力强大,严重威 胁了西周王室的安全,国都镐京的稳固受到挑战。周幽王被犬戎攻杀后,公元前 7 7 0 年即位的周平王被迫迁都成周洛邑以躲避戎族的侵扰。这时的周王室实力大不 如前,“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在晋、郑、卫等诸侯国的帮助下才完成了 迁徙,可见当时睛况的狼狈。 与王室的衰落相反,各诸侯国经过长期的经营与发展,实力均有了长足的发 展,当时比较强大的诸侯国有齐、晋、郑、宋、楚、卫等。这些国家或是周初封 立的诸侯国,有着数百年的根基;或是立国时间虽不算长,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 置以及在王室的政治地位,实力迅速上升,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力量。强盛起来 的诸侯国相对于一蹶不振的周王室来说,已经没有了可以畏惧的凭借。驰骋自己 的意志,施展自己宏伟的抱负,并开始对天下大势指手划脚,希望能够取代周王 成为天下实际的主宰,并把这种意志强加给王室,“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 伯” 。孔子将这种现象形象的称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列国争 霸成为这一时期政治生活的主题。 公元前7 1 5 年,周王立虢公忌父为卿士,以分郑公之权,惹怒了已经连续数 代为卿士的郑国,促使郑国与王室之间的矛盾激化,于是郑拒绝朝觐周室,并公 然与王室兵戎相见。可见当时王室的悲惨处境及强国的跋扈。此外,郑国还动辄 以王命讨不庭,打着王室的名义对付自己的政敌,以达到率领群雄的目的。这就 是郑国争霸的先声。在郑国的带领下,齐、晋、宋、楚、秦、吴、越等国秣兵厉 马,先后加入了这场争作霸主的纷争。 ( 一) 晋、楚二国在春秋诸霸中的地位 谈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我们习惯于说“春秋五霸”,即先后有五个国家成 为了不同时期的霸主。然而对于这“五霸”的具体内容却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比 左传隐公六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3 9 页。 史记周本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0 1 页。 论语, 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5 2 1 页。 李衡眉先生有一段文字可供参考:。关于春秋五霸为谁,有多种说法。仅白虎通义便列有二说:日 齐桓、晋文、秦缪( 穆) 、楚庄、吴阖闾;一日齐桓、晋文、秦缪、宋襄、楚庄。荀子王霸则说五霸 为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间、越勾践。墨子所染关于五霸的观点与苟子同。如果从一匡天下之 义来看,并将霸数限定为五,则以上诸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从曾一度为过诸侯之长,则邦庄、晋悼、 楚灵、吴夫差也未尝不可以称为霸。”见先秦史论集( 续) ,齐鲁书社2 0 0 3 年1 月第1 版,第1 1 9 页。 另外何新文也说:“其中最突出者,当数春秋五霸中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以及吴王固间、夫差、越王 句践,被称为小霸的郊庄公和被称为复霸的晋悼公等人。”见( 左传) 人物论稿,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 0 0 4 年1 0 月第1 版,第1 9 3 页。 较典型的说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及越王勾践”,这两种说法都得 到了相当多的学者的支持,他们也都提出自己的论据以说明其观点的合理性。但 是究竟谁有资格成为这一时期的霸主并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综观两种观点, 公认取得霸主之位的有三位国君,即“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宋襄公在齐国 的霸业衰落后虽也作出了图霸的尝试,但结局为我们所熟知得到了楚国的欺 骗与凌辱,襄公也命丧黄泉。争取霸业对宋国来说只是一场奢望,宋襄公作为霸 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再说秦穆公,秦国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戎的一支,周孝王使其先人非子“主马 于淠、渭之间”国,周平王东迁之时,“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 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秦国驱逐了戎狄的势力,尽有西周王畿之地,周室也默认了秦对岐、丰等地的所 有权,于是秦独霸西戎。然而,整个春秋时期,秦的活动范围无外乎关中平原一 带,很少能够走出关外与东方诸侯逐鹿中原,秦穆公也只是取得了少数的的军事 胜利,在与晋国长期的对抗中并未占居上风,所争夺的区域也仅限于秦、晋之间 的领土。作为全国范围内的霸主,秦国似乎也有稍显逊色。 吴国和越国是地处东南地区后来兴起的两个国家。直至公元前5 8 4 年( 鲁成 公七年) ,晋派申公巫臣出使吴国,“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 吴始伐楚,伐巢,伐徐。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 。,吴国从此才成为晋国牵制楚国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活动范围仍只仅限于长江中 下游地区,离中原尚远。直到公元前4 8 2 年( 鲁哀公十三年) ,也就是春秋记 载的倒数第二年的时候,吴国才成为各国承认的霸主。越国是楚国为了牵制吴国 而扶持起来的,它在历史上能起到作用已经到了公元前5 1 8 年( 鲁昭公二十四年) 。 而到“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也是公元前4 7 2 年的事了。这个时期, 中原地区的争霸战争已经告一段落了。吴越的霸业争夺也只局限于苏浙一代,对 中原地区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真正有资格作为春秋霸主并起到了重要影响的只 剩齐、晋和楚三个国家了。齐国是西周时期太公吕尚的封国,占有相当大的土地, 并有着超强的军事力量。鲁僖公四年( 公元前6 5 6 年) ,管仲说:“昔召康公命我 先君大公日: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 史记秦本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2 0 页。 史记秦本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2 1 页。 左传成公七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6 8 9 页。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3 8 1 页。 4 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齐桓公也凭借“尊王攘夷”的口号树立了 自己的权威,开创了自己的霸业。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公元前6 7 9 年( 鲁庄公十 五年) ,齐桓公会宋、陈、卫、郑之君于鄄,齐始称霸,开始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到公元前6 4 3 年( 鲁信公十三年) 齐桓公去世,诸公子争位,宋襄公妄想谋取霸主之 位止,只不过区区3 6 年历史,霸业并非持久,且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这样 评价齐桓公:“然而齐桓攘楚之功十分不及晋文之一,齐桓盟召陵,未逾年而 楚人灭弦,又逾年而楚人围许、灭黄、伐徐,楚之桀骛曾不能稍减其分毫,故谷 梁子谓桓之得志为仅此。”。所以说齐国的霸业也只是春秋争霸活动的序幕,并没 有长期地左右整个春秋时期的政局及各诸侯国实力的发展。 在整个春秋争霸的历程中,时间最为持久,且最具影响力的斗争,是兴起于 北方的晋国与兴起于南方的楚国之间的争霸过程。从公元前6 3 2 年晋楚城濮之战 起到公元前5 4 6 年晋楚第二次“弭兵”止,两国的相持长达近9 0 年。前人就曾对 晋楚争霸的意义有过准确的定位。童书业先生说:“晋、楚两国的历史是一部春 秋的中坚。”o 唐嘉弘先生也认为“春秋时代霸业最显著的是晋楚二国”。,顾德 融、朱顺龙的春秋史中也说“综观春秋大国争霸,主要是晋楚之间的长期争 霸”。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双方的往复与交替上升,继之是首次弭兵之后晋吴 与秦楚两对军事同盟的纷争,晋、楚两国的霸业之争在整个春秋史上留下了浓重 的一笔。 ( 二) 晋楚争霸前二国各自的发展与其霸业历程 晋国是西周时期所封的姬姓诸侯国,其始祖叔虞初封于唐地。叔虞之子燮将 国迁于晋水旁,故改号为晋。自此一直到西周的晚期,史料并无有过多的记载。 直到幽王被犬戎所杀,晋文侯与其他诸侯拥立周平王有功,周平王赐给他租鬯和 彤弓、彤矢、卢弓、卢矢等器物,命他与郑国共同辅佐王室,得到了一次比较重 要的发展机会。然而这个时期的晋国,只是诸侯国中普普通通的一员,清顾栋高 在春秋大事表中说:“是时周新东迁,列侯未甚兼并,沈、姒、蓐、黄处在太 原,虞、虢、焦、滑、霍、杨、韩、魏列于四境,晋于其中,特弹丸黑子之地, 势微甚。”。可见当时晋国的实力并不惹人注意。晋昭侯即位后,封其弟成师于曲 沃,此举又带来晋国长达6 7 年的分裂,直到公元前6 7 9 年曲沃武公受到周王册封 左传僖公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4 4 页。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六春秋齐楚争盟表叙,中华书局1 9 9 3 年,第1 9 5 1 页。 童书业: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第2 1 6 页。 唐嘉弘:略论春秩时代的变法改铆和霸业,先秦史新探,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8 8 年,第1 5 2 页。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2 页。 顾栋高:春秋丈事表卷四 春秋列国疆域衷晋疆域论,中华书局1 9 9 3 年,第5 1 8 页。 列为诸侯,晋国又重新实现统一,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晋献公继晋武公即位后,首先消灭了群公子的势力,将大权尽揽于国君之手。 随后扩充军队,向外用兵,相继灭掉耿、霍、魏、虢、虞等国,国家版图迅速扩 大,在诸侯国中的影响日益显著。虽然贵族内部的争权夺位不断发生,晋国发展 的步骤却未从此中止,尤其是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后,励精图治,政权趋于稳定, 国力更加强大。晋文公向着新的霸主之位发起了冲击。此时位于南方的楚国是其 最大的对手。 楚国是南方位于长江流域的一个非姬姓国家。早在周文王时就已臣服周室, 周成王时封熊绎为诸侯,“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 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那时的楚国在周王眼中,只不过是蛮 夷之邦的化外之民,区区子爵,丝毫不能引起中原大国的注意。但楚国是一个雄 心勃勃、不甘于沉寂的国家。左传中曾经记载了有关周昭王南征的事情,可见 远在西周中期,楚国已有不臣的行为,他的发展已经使周室感觉不安。“当周夷 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 粤,至干鄂。熊渠日: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旬宜王, 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楚国已不满于作为一 个子男之国,希望能够得到更高的地位。虽说周厉王时,畏惧于周厉王的暴虐, 不愿引火烧身而取消了王的称号,但其勃勃的野心是不会收敛的。 春秋初期,公元前7 0 6 年,楚武王三十五年,楚国又重新提出了称王的要求, “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 尊吾号”。从楚武王的措辞我们不难看出,楚国已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并凭借其武 力进一步提出了政治上的要求,在其要求遭到拒绝后,“乃自立,为武王,于 是始开濮地而有之”。开疆拓土自此而始,数年之后“楚强,陵江汉问小国,小 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称霸,楚亦始大”。楚国的实力在不断地膨胀,中原 地区己陷入混乱。公元前6 7 1 年,“( 成王) 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 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日: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 里” ,实际上是承认了楚国为南方的霸主,是南方诸国的主宰。楚国的土地空前 广阔,成了当时国土最大的诸侯国。 当时齐桓公的霸业正炽,楚国虽然不敢与之正面接触,但面对齐国的嚣张气 焰,楚国给以的回答却是:“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君若以力,楚国方 第1 3 4 3 页。 第1 3 4 5 页。 第1 3 4 6 页。 6 年 年年 盼 蜉拶 社 社社 版 版版 出 出出 籍 籍籍 占 占占 海 海海 家 家家 世 世世 楚 楚楚 器蕊弛 城以为城,江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显示了不卑不亢的气势。当然,他 这种强硬的口气是以其军事实力作为后盾的。致使齐国也要掂量三分,与楚结盟 而还。这是楚国与中原大国的第一次交锋,并且是面对当时正在颠峰期的齐国。 我们看到,楚国并未占据下风,北上的步伐也没有中断。 公元前6 4 3 年,齐桓公去世,霸业中断。齐桓公时坚定的跟随者宋国对于齐 桓公留下的空缺提出非分之想,“宋襄公欲为盟会,召楚”。,此举惹怒了事业正 蓬勃发展的楚国。楚国于是将计就计,假意应允,在盟会上拘捕了宋襄公并进而 伐宋,并且争取到了中原大国郑国的归服。气急败坏的宋襄公又一次摆开了攻势, 最后只得以襄公的受伤而死、宋国向楚屈服告终。至此,中原地区的郑、宋、蔡 等大国都已经归顺了楚国的领导,楚国对中原的威胁与日俱增。此外,北方的晋 国在晋文公的领导下已经兴起,与楚国的对峙不可避免。 从这个时候起,晋国与楚国的正面交锋正式开始,并且成了此后近一个世纪 中原争霸的主角。晋与楚的争霸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 晋国和楚国霸业的交替与纷争时期 公元前6 3 6 年晋文公即位后,以宽厚的态度处理内政,安定了人心,使晋国 的政权很快得到了稳固。这时晋文公的政治目的是成为新的霸主,为此晋文公做 出两个重要的决策。第一,朝觐周王以获取良好的政治声誉。此时,周室发生内 乱,周襄王避难于郑国,狐偃对晋文公说:“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 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晋文公采纳了狐偃的建议,派兵迎 接周襄王回国复位,并亲自朝见周襄王。此举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但达到 了预期的目的,周襄王还赐给晋国阳樊、温、原、横茅四个原属于王室的土地。 晋国于是土地更加广阔,顾栋高说:“晋之境于是逾河而南矣。”。为其称霸提供了 进一步的便利。 第二,积极向外用兵,以实现自己的霸业。此时正值齐霸已衰,宋国失败, 南方的楚国气势正盛,不断北上,意欲弥补齐桓公留下的空缺。公元前6 3 3 年楚 率领陈、蔡、郑、许围宋,宋司马公孙周向晋告急。这对晋国来说是一个历史性 的关键时刻。晋先轸日:“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晋文公听从了众 大夫的建议,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与楚军在城濮展开决战。晋国一战击溃楚军,接 着在践土召开盟会,晋文公正式被命为“伯”,初步实现了自己的霸业。 晋文公的霸业确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霸业,晋国开始注意到位于中原地区 左传僖公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4 4 - - 2 4 5 页。 t 史记楚世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3 4 7 页。 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3 5 4 页。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四春秋列国疆域表,中华书局1 9 9 3 年,第5 1 3 页。 t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3 6 5 页。 的大国郑国,认识到霸业的牢固必须争取到郑国的顺服。于是公元前6 3 1 年盟周 使,鲁国君,宋、陈、齐、秦、蔡之大夫于翟泉,共谋伐郑。郑与秦、晋分别结 盟,缓和了之间的矛盾。此后晋设五军,实力进一步增强,楚国因晋势力渐盛, 与晋讲和。 晋文公去世后,继位的晋襄公为了维护已有的霸业,接连挫败了秦、狄的侵 扰,声势大震。于是联合陈、郑二国讨伐归附楚的许国,楚国出兵救许,与晋国 夹、诋而军,虽末战而归,晋国仍占有上风。晋襄公去世后,国内产生继嗣之争, 国君幼小,大夫掌权,内乱不断。南方的楚国趁机而起。 晋襄公晚年,楚国就不断向北用兵,相继灭掉江、六及蓼,又生起北上的念 头。尤其楚大夫范看到了晋国灵公即位后的衰落迹象,对穆王说:“晋君少,不在 诸侯,北方可图也。”固于是楚国在公元前6 1 8 年伐郑,逼迫郑国归附,与楚讲和。 继而率领郑、蔡、陈之师伐宋,拘留舒与宗的君主、围巢,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气 势。但是晋国也相继还以颜色,公元前6 1 3 年,晋国又在新城与鲁、宋、卫、陈、 许、曹等国会盟,“中原诸国仍然向晋,说明晋虽中衰,但余威尚在”。 就在晋国召开新城之盟的同一年,雄才大略的楚庄王即位。他迅速地扫清了 即位初期国内的动荡及周围小国的不臣之心,并果断地对国内的政治进行改革, “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 ,并在 此基础上,积极对外图霸。 这一时期,晋国的与国宋国内部发生了长期的混乱,宋昭公无道而被杀,晋 国也因郑国有向楚之心而给以脸色,郑国虽积极维护与晋国的关系,但也直言不 讳地说:“屈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 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已处 于霸业中衰期的晋国也对郑国的态度无可奈何,于是两国交换人质而盟。但是面 对楚的强盛,郑国又私下与楚结盟,并与楚联合攻打陈、宋,与来救的晋军战于 北林,晋败而退兵,在以后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由于郑国与楚的联合,晋国始 终没有捞着便宜,可见此时晋已“不竞于楚” 。楚国趁着良好的势头,公元前6 0 6 年,攻打陆浑之戎,到达雒水,陈兵于周境,楚庄王问鼎周室,显示出了更大的 野心。 虽然随后由于楚国内部发生变乱,郑国又在晋楚之间发生动摇。但是公元前 6 0 1 年,在楚国平定了内乱并排除了周边小国的叛乱后,全力向北征战,为自己的 霸业开始了斗争。楚国接连征服了陈、郑、宋等国,与晋国又一次正面地摆开了 左传文公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4 6 8 页。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1 0 页。 史记楚世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3 4 8 页。 左传文公十七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5 1 5 页。 左传宣公元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5 3 4 页。 阵势。公元前5 9 7 年,由于晋国内部的思想不统一,楚军在郑大败晋军,军事实 力超过了晋国。随后,楚进一步征得了宋的归附,出兵伐鲁。与鲁、秦、宋、齐、 郑、卫、陈、蔡、许等十四国盟于蜀,争霸事业达到了颠峰。 然而,晋国在邮之战中大败并非说明晋国的衰落,而是由于当时军事思想的 不统一与主帅指挥的失误,加之在此期间赤狄的侵袭。公元前5 9 4 年,晋国开始 对赤狄进行反击,直到公元前5 8 8 年,最后击败了赤狄的余部,晋国的力量开始 增长。在楚召集蜀之盟的第二年即出兵伐郑,并于公元前5 8 6 年冬,邀集齐、鲁、 宋、卫、郑、曹、邾、杞等国在虫牢会盟,以显示国威。通过蜀与虫牢两次会盟 我们可以看出,晋楚两国实力相差无几,处于相持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弭兵现 象应运而生。 2 晋楚两国霸业的僵持阶段 由于争霸带来的连年的军事行动使晋楚两国都不堪重负。于是寻求与楚国的 和解,公元前5 8 2 年,晋国释放了被俘的楚乐师钟仪,楚国也派公子辰去晋国, 请求讲和,关系开始好转。宋国大夫华元既与楚令尹子重友好,也与晋大臣栾武 子交好,获悉两国交好的意思后,主动地充当了两国的信使,积极促成晋楚的和 好。公元前5 7 9 年,会盟实现,晋与楚在宋国的西门外结盟,并立下盟辞:“凡晋、 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 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讨而不庭。有逾此盟,明神殛之,俾 队其师,无克胙国。”。实现了多年的争战后的第一次和解。 但是这次和解却没有实现长久的和平。事情仅隔了三年,公元前5 7 6 年,楚 共王就重新燃起了北上的念头,无视与晋国的盟约,“敌利则进,何盟之有? ”魄 兵攻打郑国。晋国见楚率先背盟,也索性撕去盟约的外衣,纠合齐、宋、卫、郑 等国与吴国在钟离会盟,商讨共同对付楚国。晋国这个时候听从了从楚国逃来的 大夫申公巫臣的建议,主动与吴国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楚国。晋吴的联盟如同在 楚国的背后插了一把利刃,楚国从此腹背受敌,疲于奔命,使北上图霸的行动受 到了极大的限制。 晋楚之盟破裂后,公元前5 7 5 年,晋与楚在鄢陵进行了一次大战。由于晋国 战略得当,使得楚共王脱逃,楚军全面溃败。虽说此后晋国又陷入内乱,但即位 的晋悼公,采用了一系列得当的措施整肃内政,保证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向外扩 张,寻求复霸。晋与楚背后的吴国不断对楚国及归附楚的郑国用兵,几经周折, 终于赢得了郑的归服。晋悼公重新实现了自己的霸业。但在此之前,面对晋吴联 盟的巨大压力,秦国与楚国的联盟也逐渐形成。在共同对付晋国的过程中联盟更 左传成公十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7 1 6 - 7 1 7 页。 左传成公十五年,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7 年,第7 3 9 页。 加牢固,秦楚联姻,进一步联合。秦楚与晋吴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形成了。对 峙的过程中,东方的齐国重新崛起,逐渐不服于晋国的领导。但齐国内部的变乱 及其稍弱的实力自不能与晋国抗衡,无助的齐国这个时候不得不寻找同盟,这时, 陷入吴国纠缠的楚国自然成了齐国最需要的伙伴。 长期的对峙中,夹在中间的小国苦不堪言,都希望能有一个和平环境的出现。 晋、齐、鲁等国的矛盾不断加剧,使得第二次弭兵被提上日程。这次充当调解人 的仍然是宋国,宋国执政向戌与晋国的执政赵武、楚令尹屈建同时友好,向戌本 人也欲借此提高自己的威望,因而也乐于促成此事。公元前5 4 6 年夏,晋、楚、 鲁、蔡、卫、陈、郑、许、曹等国共同会聚宋国,参加弭兵大会。这次会议以除 齐、秦以外的诸侯国都须同时向晋与楚朝见而结束。这次弭兵,基本结束了晋楚 的对峙,中原地区出现了相对长时间的和平。在此之后,晋国与楚国都相继因内 部的矛盾而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地位。晋国与齐国、楚国与吴国的矛盾上升,成了 当时主要的焦点,晋与楚之间再也无力进行相当规模的争霸战争了。 ( 三) 晋楚霸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纵观上述自公元前6 3 6 年至公元前5 4 6 年长近达一个世纪晋国与楚国为争夺中 原霸主而进行的这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战争,虽说晋与楚都有过称霸的辉煌 与失霸的黯淡,也有着霸业的交替上升与相持情况下弭兵事件的出现,但这些都 是暂时现象,作为主角的两国实力相差并不悬殊,任何一方也都只能取得对方暂 时的屈服。即使在其霸业的颠峰时期,晋与楚二国,一个是属于黄河以北的、主 要位居今日山西地区靠近戎狄的北方大国,另一个则是属于长江流域、身处蛮夷 包围中的南方大国,两国并不接壤,中间仍然散居着为数众多的中小国家,两国 的直接接触并非是现实的事情。那么两国的争衡是怎样进行,各自的霸业又是如 何实现的呢?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会盟”是这一时期最为频繁的字眼,关于 “会盟”,说文解字中有着这样的解释:“盟,周礼日:国有疑则盟,诸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