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基于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研究与实践.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基于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研究与实践.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基于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研究与实践.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基于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研究与实践.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基于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研究与实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与艺术息息相关的世界里,艺术不仅美化着我们的生 活,而且引领着我们的生活。虽然艺术门类众多,但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 术,都是审美世界大家庭的一员,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 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互通有无,审美活动是人类活动的 最基本部分,艺术审美的实质就是把握同构联觉。艺术审美中的同构联觉通 过感觉之间的相通与挪借,使审美特征在各种艺术间的审美感受中相互沟 通、相互转化,更大限度地提高艺术审美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质量。 同构联觉的普遍性被广泛运用于建筑、书画、影视、环境景观、音乐治 疗等活动中,尤其是在现代设计中更具重要意义。从彩色音乐的兴起到2 0 世纪7 0 年代出现以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等新型传播媒介为核心的第三次 信息革命,再到2 1 世纪将图像信息转化为m i d i 音乐等一系列的变革来看, 以网页、多媒体设计为代表的新的视觉传达设计正在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 融合于一体。本文将试图通过建构同构联觉的对应关系模型为设计艺术学科 在新领域的建设和拓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针对当代大学生“重快感,轻美感;重通俗,轻高雅;重知识,轻艺韵” 的艺术审美现状,本文以同构联觉为切入点,论述了同构联觉与艺术审美的 关系,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同 时,以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展开讨论,重点探讨了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 心理转换机制。在借鉴参考众多学科相关理论及概念的基础上,采用比较联 系、调查分析、归类总结等方法,重点建构了艺术审美中同构联觉的对应关 系模型。本文紧紧围绕同构联觉与艺术审美,从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心 理学、艺术学、审美心理学等学科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主要内容包括“描 述:同构联觉与艺术审美 、“联系: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可能性与必要 性 、“分析:艺术审美中的同构联觉 、“讨论: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建 构: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对应关系模型等五个部分。 关键词:同构,联觉,艺术,审美,大学生 r e s e a r c ha n dp r a c t i c eo fa r ta e s t h e t i c b a s e do ni s o m o r - p h i s ms y n a es t h es i a a bs t r a c t w el i v ei naw o r l dw h i c hi sc l o s e l yl i n k e dw i t ha n a r tn o t o n l yb e a u t i f i e s o u rl i v e s b u ta l s ol e a d st oo u rd a i l y1 i v e s a t h o u g ha r th a sb r o a df i e l d so r n e m o u r o u sc a t e g o r i e s ,a 1 1a r ti st h ea r to fs o u la n dam e m b e ro ft h eb i gf a m i l y i nt h ea e s t h e t i c sw o r l d a n dd i f f e r e n ta r tf o r m sh a v em a n yt h i n g si nc o m m o ni n t h ea e s t h e t i ci m p l i c a t i o n ,e x p r e s s i o n ,e t c t h eb i g g e s tf e a t u r eo fa r ti sm u t u a l , a n da e s t h e t i ci st h em o s tb a s i cp a r to fh u m a na c t i v i t i e s ,s ot h ee s s e n c eo fa r t a e s t h e t i ci st og r a s pi s o m o r p h i s ms y n a e s t h e s i a t h ei s o m o r p h i s ms y n a e s t h e s i a i na r ta e s t h e t i cm a k e s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 t e r c o m m u n i c a t ew i t he a c h o t h e ra n dm u t u a lt r a n s f o r mi nav a r i e t yo fa e s t h e t i cf e e l l i n gb e t w e e nt h e a d o p t i o no ff e e l i n g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c r o s s b o r r o w i n g ,a n dg r e a t l yi m p r o v e s t h ea p p r e c i a t i v ea b i l i t ya n dc r e a t i v eq u a l i t yo fa r ta e s t h e t i c t h eu n i v e r s a l i t yo fi s o m o r p h i s ms y n a e s t h e s i ah a sb e e nw i d e l yu s e di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p a i n t i n g ,f i l m ,e n v i r o n m e n tl a n d s c a p e ,m u s i ct h e r a p ya n do t h e r 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m o d e md e s i g n ,h a si t ss p e c i a lm e a n i n g f r o m t h er i s eo fc o l o rm u s i ct ot h e19 7 0 s ,t h et h i r di n f o r m a t i o nr e v o l u t i o n ,w h i c h i si n d i c a t e db yc o m p u t e r , m u l t i m e d i a ,i n t e m e ta n do t h e rn e wm e d i aa st h ec o r e , a n dt h e nt o21s tc e n t u r y , t h ea g eo ft h ei m a g ei n f o r m a t i o ni n t oam i d im u s i c j u d g i n gf r o mt h e s es e r i e so fc h a n g e s ,t h en e wv i s u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d e s i g n , a sr e p r e s e n t e db yt h ep a g ed e s i g na n dt h en e wm e d i a d e s i g n ,i s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 v i s u a la r t sa n dt h ea u d i t o r ya r t sa saw h o l e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 a t t e m p tt o c o n s t r u c t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r e l a t i o n a lm o d e lo fi s o m o r p h i s ms y n a e s t h e s i af o r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e x p a n s i o no ft h ed e s i g na r td i s c i p l i n e si nn e wa r e a s ,t o p r o v i d ea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f e r e n c e r e g a r d i n g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a r ta e s t h e t i c ,h e a v yp l e a s a n ts e n s a t i o n , a n dl i g h te s t h e t i cs e n s e ;c a r i n gm u c hf o rt h ep o p u l a r , a n da t t a c h i n gl e s so n e l e g a n t ;f o c u s e do nk n o w l e d g e ,a n dn e g l e c t e ds k i l lr h y m e t t f o r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t h i sp a p e r , p u t t i n gi s o m o r p h i s ms y n a e s t h e s i aa st h e 一 一 一 一 b r e a k t h r o u g hp o i n t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i s o m o r p h i s m s y n a e s t h e s i a a n da r t a e s t h e t i c ,a n df r o md i f f e r e n ta n g l e sa n a l y z e dt h e i i p o s s i b i l i t ya n dn e c e s s i t yo fi s o m o r p h i s ms y n a e s t h e s i ai na r ta e s t h e t i c a tt h e s a m et i m e ,i nt h ec o u r s eo fd i s c u s s i o na b o u tt h ea u d i t o r ya r t sa n dv i s u a la r t s , t h i s p a p e r f o c u s e so n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o n v e r s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 i s o m o r p h i s ms y n a e s t h e s i ai nt h ea r ta e s t h e t i c b a s e do nr e f e r e n c i n gt h er e l a t e d t h e o r i e sa n dc o n c e p t so fm a n ys u b j e c t s ,a d o p t i n gt h em e t h o d ss u c ha st h e c o m p a r a t i v ec o n t a c t ,t h es u r v e ya n a l y s i s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s u mu p ,i tf o c u so n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m o d e lf o ri s o m o r p h i s ms y n a e s t h e s i ai na r t a e s t h e t i c s e t i n gu pt h em o d e li sn o to n l yc o n d u c t i v et oe n h a n c et h et h ea r t a e s t h e t i cc a p a c i t y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b u ta l s oc o n t r i b u t et o p r o v i d eg u i d a n c ef o rt h eg e n e r a la e s t h e t i cl o v e r sa n dt h e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 w o r k e r s t h i sa r t i c l e ,c l o s e l ya r o u n dt h e i s o m o r p h i s ms y n a e s t h e s i aa n da r t a e s t h e t i c ,h a sd o n eap r o f o u n dr e s e a c hf r o maw i d er a n g es u c ha sm a t h e m a t i c s , p h y s i c s ,p h y s i o l o g y , p s y c h o l o g y , a r t ,a e s t h e t i cp s y c h o l o g y , e t c t h em a i np a r t i sm a d eu po ff i v es e c t i o n s :d e s c r i p t i o n :i s o m o r p h i s ms y n a e s t h e s i aa n da r t a e s t h e t i c ;c o n t a c t i o n :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 a n dn e c e s s i t yo fi s o m o r p h i s m s y n a e s t h e s i ai na r ta e s t h e t i c ;a n a l y s i s :t h ei s o m o r p h i s ms y n a e s t h e s i ai na r t a e s t h e t i c ;d i s c u s s i o n :a u d i t o r ya r ta n dv i s u a la r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r e l a t i o n a lm o d e lo f i s o m o r p h i s ms y n a e s t h e s i ai na r ta e s t h e t i c k e y w o r d s :i s o m o r p h i s m ,s y n a e s t h e s i a ,a r t s ,a e s t h e t i ca p p r e c i a t i o n , 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i i i 陕西科技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番墅至乞坠 日 期: 2 q q 2 生妇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陕西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陕西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 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 供信息服务。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榉师签名汹日期:垫严 基于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研究与实践 1 绪论 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0 0 7 年4 月2 8 日的中国教育报报道,3 月份以来,近四万名京津地区的大学生走进 中国美术馆,免费观看了“美国艺术3 0 0 年:适应与革新”大型展览。报道称,不少大 学生不懂现代作品,暴露了一些高等院校美育欠缺的现状。2 0 0 8 年1 2 月4 日的中国青 年报报道,烟台大学在举办的2 0 0 8 海峡两岸大学美育研讨会会之前对全国1 8 所高校的 3 2 5 7 名学生,进行了一项大型问卷调查。结果也发现,目前大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普遍 不容乐观【l 】。可见,大学生爱美、对美的追求,虽然由学识水平、文化素质所决定而具 有一定的理性自觉,但自发的因素还是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也与我国目前的美育状况有 关。自发的活动决定了大学生对美的理解的模糊、零散和不确定,而大学生自身审美活 动的浪漫、易变、强烈、独特等特征又增加了对美的理解的模糊、零散与不确定。这就 导致在具体的行为上出现某些盲目的、自以为是的“审美现象。如“重快感,轻美感; 重通俗,轻高雅;重知识,轻艺韵”。1 2 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影响,又有教育 的影响,还有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到目前为止,在较大的范 围内,仍没有解决上述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案和措施。因此,在理论上探讨如何解决这一 问题或解决这一问题的某一环节,就显得非常必要。 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互通有无的特点,艺术审美的实质就是把握同构联觉。同构 联觉是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 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力。所以,同构联觉是一种 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艺术审美中的同构联觉能力越强就越能敏感地 把握形象的特征,领悟感觉之间的艺术联觉点,从而创造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对于艺 术接受者而言,其艺术审美中同构联觉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接受过程中与作者达到心灵 的沟通,领会作者创造的意义,从而建构自己的艺术人格。所以,同构联觉能力的提高 是审美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体现。同构联觉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如同“桥梁” 一样,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 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同时,也加大了我们对设计符号真正内涵的理解,在 艺术审美中做到“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至于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表现功能和 审美效应则更为鲜明和突出。同构联觉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重要的心理能力, 而且对于发展人的全部感觉,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创造和谐、美满、丰富多彩的 生存环境,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构联觉对于艺术审美教育更有其特殊意义,如果在 艺术审美中注重同构联觉,这样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发散思维,促进感受力 和想象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今天,我们落实“以人为本 的思想,提高人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精神文化、综合心理素质,对艺术审美中同构联觉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进行较为系统、 全面的探讨,应该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正因为同构联觉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们在有意无意中把这一心理学原理应用到 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在建筑、绘画、文学、书法、影视、环境景观、音乐治疗等活动中 经常利用同构联觉以增强效果和表现力。尤其是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 由显性感觉而生发出来的隐性感觉具有一种含蓄的内在美感。产品的某些特征如果能较 好地通过同构联觉特性的运作传达给消费者,这更能显示出广告设计的功力和潜质。对 广告设计的这种帮助往往能突破各种局限,使广告信息得到更有效的、最大限度的传播。 2 0 世纪7 0 年代末以来,以电脑、多媒体、全球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型传播 媒介为核心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极大的改变了视觉及听觉传达的方式、范围和速度。音 乐走向网络,开始直接面向听众的耳朵。音乐的视觉传达设计也已延伸至音乐网站,音 乐软件等等方面。以网页、多媒体设计为代表的新的视觉传达设计正在将视觉艺术与听 觉艺术融合于一体。从2 0 世纪彩色音乐的兴起到7 0 年代出现以综合音乐、光学、电子 学、机械工程、激光等学科的激光色彩音乐,再到2 1 世纪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峰,探索 图像与音乐之间的映射关系和映射规律,将图像信息转化为m i d i 音乐等一系列的变革 来说,本课题将试图通过建构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对应关系模型为设计艺术学科在 新领域的建设和拓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 2 1 国外研究现状 对同构联觉现象的论述,西方文艺理论界较早。荷马史诗中的“像知了坐在森林中 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也似的声音 已成为该现象的经典例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 多德在心灵论一文中认为,声音有“尖锐 和“钝重 之分,那是与触觉比照的结 果。p 】听觉和触觉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但它们却有相通之处。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 卡尔曾说,人们会觉得,盲人经过艰苦的学习,可以用手依靠触觉来“看东西”。英国哲 学家柏克莱在视觉新论中,也论及了人的感觉领域中存在着相互联系,这就是联觉 现象。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曾将同构联觉作为一种重要艺术手段,1 8 4 0 年,他写 的十四行诗交感,并从理论上发挥为“联觉说 。 虽然同构联觉现象历史深远,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描述与表现,但对其科学研究, 却是随着近代心理学的发展才开始的。人类在科学上记叙同构联觉的最早时间是1 8 8 0 年,即弗朗西斯高尔顿在自然杂志上描述的第一例“联觉”现象。当今,以理查德西 托威克、西蒙巴伦科恩为首的全世界神经学专家都在研究同构联觉现象。对于联觉的心 理机制,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是大脑皮层中枢的暂时联系。因为事物具有多方面 的属性,不同的属性都会对人的感觉起作用。这些虽属不同感官的信息在大脑得到综合。 2 基于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研究与实践 一旦这种综合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联系。于是,当人们感觉 到事物某一种属性时,它的另一种属性就会自动地呈现在人的感知中。美国心理学家豪 厄尔曾经用实验给予证实了联觉与条件反射的紧密联系。心理学界对于联觉的本质特征 的认识是一致的。 1 2 2 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同构联觉的论述与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后来在历代 的不少文论中也多有提及。道家就提出过“耳目内通 ,佛家主张耳、目、口、鼻、身、 意“六根互用 。汉代马融针对听觉生发视觉的现象,在长笛赋中提出了著名的“听 声类形 :“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而类似的例子在唐代的诗歌中更是频 频可见,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就用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泉流冰下、瓶破水 迸等声音等直接摹拟琵琶声,“以声类声 ,而类声的同时也唤起各种类形,如“莺、泉、 冰、瓶、水、帛”等视觉,“滑 与“冷涩”等触觉,使得听觉与视觉、触觉等多觉之间 产生同构联觉。【4 】 在近现代,有关联觉的描述也不胜枚举,如刘鄂的老残游记中描写王小玉歌唱, 通过听觉和视觉的互换,变无形为有形。而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则是由视觉、嗅 觉和听觉的贯通。当然,较早系统研究同构联觉的是教育家陈望道、音乐学家王光祈、 美学家朱光潜等,而对其研究贡献最大的学者当推近代学者钱钟书。1 9 6 2 年,他在文 学评论上发表论文通感,通过对大量诗文作品的实证分析,对同构联觉问题作了深 刻精辟的论述,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知,关于同构联觉现象的研究虽然历史悠久,但中外的古代 主要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提及,仅此作为一种创作手段,也并未系统地展开论述。另一方 面,现当代关于同构联觉的研究虽然风起云涌,但其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神经学、心理学 等领域,甚至将其神秘化。本课题的研究以人为本,紧扣艺术审美中同构联觉的心理机 制及其对应关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学术价值。 1 3 研究方法 1 3 1 借鉴参考 同构联觉与艺术审美涉及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艺术学、审美心理学等 众多学科领域,而以往对同构联觉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文学、神经学等范围内,因 此我在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时,首先从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的现状出发,借鉴考察数学、 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艺术学、审美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及概念,为提高艺术 审美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3 2 比较联系 研究过程中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比较与讨论,从而求 3 陕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证同构联觉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心理转换机制及其可能性与必要性。 1 3 3 调查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调查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现状,尤其是对同构联觉在艺 术审美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艺术审美中的 同构联觉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1 3 4 讨论归纳 借鉴参考、比较联系、调查分析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形成自己的最终认识,本课题 通过对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借鉴、有关资料的搜集、对相关历史的调查,以及在此基础 上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最终建构出艺术审美中的同构联觉对应关系模型。这个模型可 能是初步的、不成熟的,或者还不够具有普遍性,还有待于今后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1 4 研究内容 本课题紧紧围绕同构联觉与艺术审美,从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艺术学、 审美心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涉及数学与几何学领域,主要研究了同 构与分形理论;涉及物理学领域,主要研究了艺术种类的感性材料,如音乐中的声音、 绘画中的线条、色彩等;涉及生理学、心理学领域,主要研究了联觉;涉及艺术学领域, 主要研究了艺术审美的特征、艺术语言、艺术门类等;涉及审美心理学领域,主要研究 了艺术心里范畴及审美心理的生成、过程、特点等;涉及美学领域,主要研究了形式美 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规律。 本课题试图从同构联觉与艺术审美的描述入手,进而联系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 可能性与必要性,再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艺术审美中的同构联觉及其原理,希望对艺 术审美中同构联觉的本质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并由此以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作为以点 带面进行讨论,最终建构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对应关系模型,达到具有指导实践的 目的。以下是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面( 如图1 - 1 所示) : ( 1 ) 对同构联觉与艺术审美进行描述; ( 2 ) 同构联觉与艺术审美的联系; ( 3 ) 分析艺术审美中的同构联觉; ( 4 ) 对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进行讨论; ( 5 ) 建构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对应关系模型。 4 基于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研究与实践 又学生z 求审兹现状1 上 7 鲥拗内涵仁 ! , 一 吵蔚怯f ¥,山谥 一 7 僦俐( = j 匕。,p 引曩祟 l 、肜 一 入 等i 爿k 么 鬻 k 燃加舞:獭 爿 心蠼譬分拆。: l 厂“、 ) 黪当转换、。,一一 r b y 。艺r 审嶷1 1 1 的列构联。渤寸璁援澎j ,、, o 图1 - 1 艺术审美中同构联觉研究内容框架图 f i gl - 1m e d i u ma e s t h e t i ci s o m o r p h i s ms y n a e s t h e s i ar e s e a r c hf r a m e w o r ko ff i g u r e 5 基于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研究与实践 2 描述:同构联觉与艺术审美 2 1 同构联觉的内涵与外延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感觉之间有一种相互沟通的现象,一种感觉会引起另一种 感觉,这种现象被称为“联觉 。最常见的是视、听之间的联觉活动,比如通常是低音引 起深色、高音引起浅色的感觉。低音给人以黑暗沉重的感觉,高音给人以明亮轻快的感 觉。同样,音乐的节奏速度的快慢,音乐的高低强弱、张弛、都与人的视觉、情绪有某 些潜在的联系,在人的心理上造成其他体验的联想。无论听觉、视觉还是人的情感活动, 在人的直觉体验中都有某些潜在的联系,不同的感觉系统在受到刺激的时候会同时在直 觉中产生类似的体验,我们称这种联觉现象为“直觉类比性”。所以不同事物引起相同心 理运动体验,从而产生二者之间的联觉,称之为“同构联觉”。同构联觉是使具有完全不 同物质形态结构的艺术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发生联系的关键,是它们之间进行中介转换的 基本环节。【5 】 2 1 1 同构的学科界定 a 数学上的同构 同构是数学中的一个名词。在抽象代数中,指的是一个保持结构的双射。正式的表 述是:同构是在数学对象之间定义的一类映射,它能揭示出在这些对象的属性或者操作 之间存在的关系。若两个数学结构之问存在同构映射,那么这两个结构叫做是同构的。 1 9 3 1 年,奥地利数学家克尔特哥德尔发现在唱片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同构。虽然这两 个系统性质完全不同,但是唱片纹沟的深浅可以和音乐中声音的强弱一一对应。由此可 见,同构本质上是一种映射,通过这种映射,一个系统的结构可以用另外一个系统表现 出来。【6 】一般来讲,形式符号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它是人类意志的自由创造,可以 和现实的世界毫不相关。然而同样的事实是,那些和我们关系密切的形式符号,如词汇、 数字、逻辑符号,都是人类文化进化过程的产物。它们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 座联系的桥梁就是同构。 b 心理学上的同构 同构联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有其生理的依据,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一种分析器, 这些分析器的大脑末端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联结的。这种分析器的大脑末端 都有一个中心的部分或核心,进行综合和分析活动。同构联觉是由于外界信息进入人的 感官而向中枢输送时,发生改辙换道现象的结果。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没有大脑皮层 各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没有感觉在生活实践中的特殊联系,同构联觉的产生 是不可思议的。 西方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的格式塔心理学则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 7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 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 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下,人们才在外部事物和美术品的形式中直接感受到“活 力 、“生命 、“运动”、“平衡”等性质。按照完形心理学的观点,内模仿和情感分别是 身体运动和情感的力的式样和客体的力的式样同构( 如图2 1 所示) 。 当然,中国美学中气韵神形理论对同构的认识体现为三个层面:一是两种事物无论 有多么不同,只要是有内在的同构性,就能归于一类;二是同构强调了主客的同一不是 一种外形的同一,而是内在的同一。不是内在里一种实体的同一,而是一种虚体的同一。 三是同构是交流中的同构,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正是在同构的交流中, 主客体离开原有的性质,进入审美的同一,达到了物我两忘和物我同一。中国美学对于 “力”的同构是三个基础的同一,即宇宙的统一性、万物间的统一性和具体相对的因缘 性。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整个宇宙充满了气,气化流行,衍生万物。气构 成了宇宙万物的同一性,也构成了具体主客体同构的内在基础,如礼记乐记中“人 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川 客体主体 表现性骨架结构轮廓外形知觉专大脑 身体专情感 力的式样 力的式样 力的式样 力的式样 图2 - i 美体现为主客体的同构 f i g2 1 a e s t h e t i cs u b j e c ta n do b j e c ti nt h ei s o m o r p h i s mb e t w e e n c 符号学上的同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符号,每一个符号都代表一种形象,都可 以传达一种图形信息。在图形创意中,设计者就是遵循“异质同构”这一原理,来促进 新符号的产生。即用一种元素的形去破坏或者去嫁接另一种元素,使两者之间产生冲突 和连接,从而产生新的视觉形态,削弱形的作用而强调意的存在。异质就是载体“物、 我 ,同构就是桥梁,就是“合一 。所以,要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元素连接成一体从 而组成新的、更具意义的元素,就必须发现和把握这些元素之间的同构特点。 芭蕾、数字( 如图2 2 ,2 3 所示) 分别用了不同元素的形,通过重组和变化, 共同构成了相似的蝴蝶的形,同时传达了蝴蝶这一所指意义。它们分别用形态各异的芭 蕾舞姿和不同的数字来表现蝴蝶,它们的材质运用各不相同,但是对这些不同材质进行 组合、加工和转化,同样构成了千姿百态的蝴蝶。和同质异构不同的是,虽然仍是以蝴 蝶为主题进行的图形创意,但是它的能指和所指发生了变化,蝴蝶变成了所指层,并由 基于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研究与实践 多个能指层来表达。能指层各不相同,可以是芭蕾舞和数字,但是所表达的“蝴蝶”内 容却是相同的。这也正是“异质同构”在图形创意中的魅力所在。 8 1 在设计中把握好能 指和所指的基本原理,运用“异质同构”的表现手法,可以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 更加多样。 图2 - 2 芭蕾 f i 9 2 - 2 b a l l e t d 艺术上的同构 静圆 曲竣 图2 3 数字 f i g2 - 3 f i g u r e 同构不仅赋与形式符号以生命,也是音乐和绘画中的灵魂。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 的德国作曲家巴赫在音乐的奉献中得心应手地驾驭的卡农技巧就是一种同构,即导 句与伴句之间的同构。而荷兰版画家埃舍尔则把卡农变成了图画( 如图2 _ 4 所示) 。看到 这幅妙趣横生的逆行卡农,我们会联想到各种图案设计中形形色色的“卡农”。图形 的平移是有音程差的“卡农”,图形的镜象变换则是倒影“卡农”。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 这些图案是通过对称性的交换而构成的,这些变换的共同特点是同构性,这些变换的乘 积仍然是一种同构交换,返也表明同构的关系是可以传递的。图案变换的同构性还表现 在它们的“相似性”上,这里的“相似性”并不是指几何学中图形的相似性。例如蝴 蝶( 如图2 5 所示) 中的“相似性”是把一只蝴蝶映入另一只蝴蝶并不是严格地保持各 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只是保持某种相互关系的信息,这就是同构。m 黧豳 图2 - 4 逆行卡农图2 - 5 蝴蝶 f i g2 - 4 c a n o nr e t r o g r a d e f i 9 2 - 5 b u t t e r f l y 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和美育书简中从审美人类学 的角度研究艺术结构时指出:艺术的结构与人性的结构在静忐和动态上都是对应的、同 构的,也就是异型同构的,即在静态上说艺术的结构与人性的结构是对应的,而在动态 斡酋匏 陕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说艺术的结构与人性的生成发展是同步的。 i o l 实际上,艺术与人性的异型同构的根本 缘由仍然在于艺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异型同构。而且艺术与社会实践的这种异型同构 是以扬弃和超越的最高形态表现出来的,所以,艺术作为与实践的生产层面相应的生产 是自由的、美的创造性生产,艺术作为与实践的意识形态是自由的、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作为与实践的物质交换层面相对应的产品是自由的、美的产品。 2 1 2 联觉现象及其研究 a 联觉及其现象 联觉本是一个现代心理学和语言修辞学中的术语,源于希腊语,其中s y n 意为“一 起 、“一样 或“熔合 ;a e s t h e s i a 是“感觉 。其英文s y n e s t h e s i a 分别代表着“联合” 及“知觉,因此字义上联觉代表着“结合的知觉”,希腊语的原意是“同时感受 。联觉 又称通感、通觉、移觉,就是运用形象化的词语把人的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 上,也就是用描写或记录甲类感官及感觉或感知对象的词语去描写或记录乙类感官及其 感觉或感知对象,从而达到描写或记录不同感官、不同感觉、不同感知物件的词语的换 用,形成一列超常规的词语组合。1 9 8 0 年,美国人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等出版的心 理学纲要指出,在联觉现象中,存在一种惊奇的感觉相互作用:某种感觉感受器的刺 激也能在不同感觉领域中产生经验。心理学中联觉又称“通感 ,指的是在文学艺术的创 作、表演、欣赏乃至生活中各种感觉器官,一般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可以 相互沟通而不分界限,它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即联觉是指对一个感官或 者感觉区域的刺激,会引起另一个感官或者感觉区域的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联觉现象。英国自然杂志曾发表瑞士苏黎世大学研 究小组的一篇文章。文中介绍,通过对瑞士一位名为e s 的音乐家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 发现她在听音乐时能够感受到不同的色彩和味道。更奇怪的是,e s 能够“品尝 出音程 的“味道 。从这份研究报告的附表中可以看出,e s 听到大二度时,嘴巴里就有酸酸的 味道;听n 4 - 度则又是苦涩的滋味;四度“尝”起来像干草的味道;大六度又像是低 脂肪奶油。另外,音符的声音越大,音程越大,e s 看见的颜色或者品尝到的味道就越明 显。在测试中,e s 能够比其他音乐家更快地分辨出正确的音程。这正如英国“热情乐 队的歌唱道,“生活是甘苦相融的交响乐l t i 。t i l l b 联觉现象的研究 1 ) 西方对联觉现象的研究 对同构联觉现象的论述,西方文艺理论界较早。如荷马史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 多德的心灵论、英国哲学家柏克莱的视觉新论、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的十 四行诗交感等都曾对联觉现象进行过描述和论述。意大利近代美学家克罗齐在美 学原理中对同构联觉也有精辟的论述:“又有一种怪论,以为图画只能产生视觉印象。 1 0 基于同构联觉在艺术审美中的研究与实践 腮上的晕,少年人体肤的温暖,利刃的锋,果子的新鲜香甜,这些不也是可以从图画中 得到的印象么? 它们是视觉的印象么? 假想一个人没有听、触、香、味诸感觉,只有视 觉感官,图画对于他的意味何如呢? 我们所看到的而且相信只用眼睛看的那幅画,在他 的眼光中,就不过像画家的涂过颜料的调色板了。【- :1 虽然同构联觉现象历史深远,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描述与表现,但对其科学研究, 却是随着近代心理学的发展才开始的。人类在科学上记叙同构联觉的最早时间是1 8 8 0 年,即英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在自然杂志上描述的第一例“联觉 现象。当 今,以理查德西托威克、西蒙巴伦科恩为首的全世界神经学专家都在研究同构联觉现 象。科学家证实了同构联觉不仅是现实存在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有些语言经过 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变得习以为常。例如,我们经常用“甜蜜 、“明亮”、“字正腔圆” 来形容声音,声音仿佛有了味道、色彩和形状。 对于联觉的心理机制,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是大脑皮层中枢的暂时联系。因 为事物具有多方面的属性,不同的属性都会对人的感觉起作用。这些虽属不同感官的信 息在大脑得到综合。一旦这种综合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联系。 于是,当人们感觉到事物某一种属性时,它的另一种属性就会自动地呈现在人的感知中。 美国心理学家豪厄尔曾经用实验给予证实了联觉与条件反射的紧密联系。心理学界对于 联觉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一致的。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彼德罗夫斯基主编的普通心理 学认为,“联觉是在刺激一个分析器的影响下产生另一分析器所特有的感觉。【1 3 l 美国 心理学家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等主编的心理学纲要,把联觉看作是“某种感觉感受 器的刺激也能在不同感觉领域中产生经验。1 1 4 2 ) 我国对联觉现象的研究 在我国,同构联觉的论述与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后来在历代 的不少文论中也多有提及。道家就提出过“耳目内通,佛家主张耳、目、口、鼻、身、 意“六根互用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将五声依次比作人体的心、肝、脾、 肺、。肾等五脏,新论琴道将五音比作视觉上的五色,礼记月令中将五音与味觉上 的五种不同的感觉相对应。如论语述而中“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首先反映 的是听觉与味觉的同构。乐记师乙篇中写道:“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 坠) ,曲 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指人心被音乐感动后,人体的听 觉、视觉、肌肉运动觉各种感觉融为一体,彼此沟通,相互作用。【1 5 】 汉代马融针对听觉生发视觉的现象,在长笛赋中提出了著名的“听声类形 :“尔 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 吕氏春秋本味篇所载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之 典中,钟子期说“汤汤乎若流水 时,耳中有流水声、心中也有流水形。同例还有嵇康 琴赋中的:“状若崇山,又象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 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拟 陕两科技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西北有高楼:“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则是由听觉到视 觉、嗅觉的贯通。而类似的例子在唐代的诗歌中更是频频可见,据全唐诗索引和全 唐诗中的乐舞资料的初步统计:唐朝咏乐诗共约6 0 0 余首,描写器乐演奏的诗篇约3 0 0 余首,其中咏琴者约1 2 0 首,咏筝、咏琵琶、咏笛者各约3 0 首,咏笙者约2 0 首,其它 还涉及筚篥、芦管、箜篌、五弦、笳、箫、鼓、钟等乐器凡2 0 余种共1 3 0 多首,其它的 描写听歌赏乐的诗篇有4 0 0 首左右。【坫】在这些咏乐诗中,无不是借助同构联觉来完成对 音乐审美过程的品味与表达。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就用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 泉流冰下、瓶破水迸等声音等直接摹拟琵琶声,“以声类声 ,而类声的同时也唤起各种 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