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新五代史》、《旧五代史》研究史论.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新五代史》、《旧五代史》研究史论.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新五代史》、《旧五代史》研究史论.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新五代史》、《旧五代史》研究史论.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新五代史》、《旧五代史》研究史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期: 丛卿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f 日五代史、 新五代史的研究著作及论文。全文共分 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目的、范围及方法作一介绍。 第二部分为对新、旧五代史的概述,讨论二书的成书、内容体例、流传 及史料价值等一些重要的问题。 第三部分为二史研究简史,从宏观的学术史角度出发,根据二史研究著作的 特点,分宋代、清代、近代以来三个阶段,目的在于从纵的方面揭示出二史研究 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四部分是对二史研究著作的考论,和第三部分共同构成全文的主体。这部 分按研究著作的不同体例分为三个专题:一是新五代史校勘类著作的特点与 成就;二是五代史艺文志补作考论;三是清辑本旧五代史与( i b 五代史新辑 会证之比较。 第五部分是结论。新、旧五代史对我们研究五代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史 料作用,但由于二书不同的特点和文本上存在的大量问题,我们不能不关注后人 对二书的研究成果。对旧五代史而言,目前出现的新辑本1 日五代史新辑会 证提供了一个比清辑本更可靠的文本,我们在利用旧五代史时,要充分吸 收今人的成果对新五代史则要采取批判接受的态度,一方面, 新五代史 敢于创新,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欧阳修疏于考证, 文中内容存在大量互相抵牾和失实之处,我们在利用其史料价值时一定要慎重的 择取 关键词:( i b 五代史;新五代史;研究史;五代史艺文志补作;清代新 五代史校勘文献;旧五代史辑本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s u b j e c t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t u d i e sa l ew o r k sa n dp a p e rw h i c hf o c u so nx i nw u d a is h ia n dj i uw ud a is h i t i l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o n s i s t so ff i v ep a r t sa l t o g e t h e r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 l li n n o d u c t i o nw h i c hm a i n l ym a k e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g o a l ,t h e s c o p ea n dt h em e t h o dw h i c h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t u d i e s 1 r i 忙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o u t l i n eo fx i nw ud a is h ia n dj i uw ud a is h iw h i c h d i s c u s s e st w ob o o k s c i r c u l a t i o n 。c o n t e n t , s t y l e s ,s p m a 凼a n dt h eh i s t o d c a ld a t av a l u e a n ds oo ns o m ei m p o r t a n tq u e s t i o n s t h et h i r dp a ni sab r i e fs t u d yh i s t o r yo fx i nw ud a is h ia n dj i uw ud a i s h i , i nt h i s p a r t , f r o mm a c r o - a c a d a m i c - h i s t o r i c a la n g l e ,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e do fs t u d y i n gi sd i v i d e d i n t os o n gd y n a s t y ,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m o d e r nt i m e st h r e es t a g e s t h eg o a ll i e si n p r o m u l g a t i n gt h er o l eo fs t u d yf r o mt h e v e r t i c a la s p e c t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t h ec o m m e n to nw o r k st h a ts t u d i e sx 加w ud a is h ia n dj i uw u d a i s h i ,w l f i e hc o n s t i t u t e st h em a i nb o d y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t h i r dp a r t t h i sp a r t 狮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t o p i c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eo fw o r k s :t h ef i r s t t o p i ci st h ec o m m e n to nt h es u p p l e m e n tw o r k s o fw ud a is h iy iw e nz h i ;t b es e c o n d t o p i ci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t h et e x t u a lc r i t i cw o r k s t 0x nw ud a i s h i ;t h et t l 瑚t o p i ci st h e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j uw ud a is h ie d i t e di nq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j i uw ud a i s h ix i nj ih u iz l 能n g t h ef i f t hp a r ti sac o n c l u s i o n x i nw ud a is h ia n dj i uw ud a is h ia l ei m p o r t a n t w h e nw es t u d y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o fw ud y n a s t y b u tb e c a u s eo ft h ed i f f e r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b e t w e e nx 抽鼽d a is h fa n dj i uw ud a is h fa n dt h em a s s i v em i s t a k e s e x i s ti nt w ob o o k s ,w es h o u l d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w o r k sa n dp a p e rt h a ts t u d yx i nw ud a i s h i a n dj 址w u d a i s l i k e yw o r d :x i nw ud a is h i ;j i uw ud a is h i ;s t u d yh i s t o r y ;t h ec o m m e n to n t h es u p p l e m e n tw o r k so fw ud a is h iy iw e nz h i ;t h e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w o r k st ox 伽w u d a is h i ;t h el o s te d i t i o no f j i uw ud a is h i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在众多的五代历史文献中,成书于北宋的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很 突出的两种较其他五代史文献而言,二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但同时又 都存在着某些缺陷。对二史本身的文献价值与后世的研究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对 于正确地使用这两部史书,推动五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二史流传的史迹可知,宋、元、明三代,二史的研究著作绝少。1 日五代 史由于 新五代史的行世,最终在明清之际亡佚,还谈不上对它的研究。而 新五代史则因为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具有学术权威性,从批判的角度对它 进行的研究也不多到了清代,随着考据学的繁荣,学者对二书的文本整理作出 了很大的贡献,旧五代史辑本的完成,对新五代史文本的校勘、史实的考 订及各种补、注之作的出现,使二史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近代以来,对旧 五代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清辑本的订正和评价上,而对新五代史的研究 则转为对欧阳修史学思想的探讨。研究热度与关注焦点的变化,反映了历史著作 的流传、影响与学术思潮、文化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方面对二史作了一定的探讨,但到目前为止,这些成果 中的相当一部分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特别是对清代 新五代史的补、校、 注之作的研究,更是寥若星辰。有鉴于此,笔者将在文中对这些问题予以重点考 察 本文研究的内容涉及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的研究著作和论文这样 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到二史对研究五代历史的重要性及二史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两个特点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后世研究著作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加以论述,笔 者把二史的历代研究一并纳入本文研究范围。 本文主要采取总体论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大致理清历代新五代 史、 l e t 五代史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进行重点解读, 抽绎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认知判断,从而为新五代史和i e t i 代史的文献研 究做一总结,为进一步合理地整理、利用二史有所助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概述 ( 一) 二书的成书与流传 1 日五代史原名粱唐晋汉周书据宋史、玉海引 中兴书目及 郡斋读书志记载,宋太祖开宝六年四月,诏修梁唐晋汉周书,当时监修者 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薛居正,同修者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防、刘兼、 李穆、李九龄等。开宝七年闰十月书成,凡1 5 0 卷,时人多称之为五代史。因 后来欧阳修又撰五代史记,后人遂依薛史、欧史问世之先后以旧、新相别,称 薛著为旧五代史,称欧著为新五代史。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也采用了这 种传统的称谓。旧五代史修撰的时间距后周灭亡的时间尚近,五代留下的大部 分资料都保存相对完好,但史臣仅以各朝实录为稿本,没有很好地重新发掘和组 织史料,所以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撰修任务。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系欧阳修私撰。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 晚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 今吉安) 。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 1 0 0 7 ) ,卒于神宗熙 宁五年( 1 0 7 2 )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参与新唐书本纪、志、表 等部分的编撰。新五代史的编撰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欧阳修与友人李淑、 尹师鲁等的信中可以推断,o 从景祜二年( 1 0 3 5 ) 欧阳修任馆阁校勘时便已着手编 写,而作史的主要时间则集中在贬夷陵、滁州的五、六年间。o 皇祜五年( 1 0 5 3 ) 与梅圣翕云:“闲中不曾作文字,只整顿了五代史,成七十四卷,不敢多 令人知。”【1 1 可以说,此时新五代史的主体部分已基本完成,此后又经过多次 修改,最后定稿大概在治平四年( 1 0 6 7 ) ,历时十八年左右。 新五代史在熙宁五年欧阳修逝世后由其家人奉诏表上,此后旧、新 五 代史并行于世。由于新五代史中体现的史学思想更顺应时代需求,且语言 简洁,学者多重视新五代史,而| 日五代史渐被冷落。南宋朱熹上议设各科 取士时,所列五代史己不包括| 日五代史。金章宗泰和七年( 1 2 0 7 ) 曾下诏 欧阳修全集卷6 8 答李淑内翰书。 欧阳修全集卷6 7 与尹师鲁第二书k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云:“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 2 1 此后研习旧五 代史者更少,明初修永乐大典虽大量摘录原文,但割裂淆乱,失去了原本 篇目的帙第。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求i e l 五代史已不可得,现在流传的旧 五代史便是四库馆臣邵晋涵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书中辑佚出的辑本。 c - - ) 二史的内容和体例 ( i n 五代史共1 5 0 卷,属纪传体五代十国史。纪事上起后梁开平元年( 9 0 7 ) 朱温灭唐称帝时( 部分内容追溯到唐末) ,下迄周显德元年( 9 6 0 ) 赵匡胤灭后周, 前后计5 3 年。全书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体例略仿三国志,以梁、唐、 晋、汉、周各为一书,其中梁书2 4 卷,唐书5 0 卷,晋书2 4 卷,汉书 l l 卷、周书2 2 卷。各书设本纪、后妃列传、宗室列传、诸臣列传若干卷,一 朝一史,各成体系。这一部分主要记载了中原五个王朝的历史。第二部分是类传7 卷,有世袭列传2 卷、僭伪列传3 卷和外国列传2 卷。这一部分主要记 载了中原以外十个独立割据政权及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历史。十国中向五代政权纳 贡的荆南、楚、吴越入 世袭列传,凡不奉中原正朔的吴、南唐、闽、南汉、北 汉、前蜀、后蜀则入僭伪列传,外国列传则记载了契丹、土蕃、回鹘、高 丽、渤海筝i i 羯、黑水棘羯、新罗、党项、昆明部落、于阗、占城、群舸蛮等少数 民族史事。第三部分是志2 0 卷,有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 职官、郡县十目,记录五代各种典章制度。 新五代史全书本纪1 2 卷,列传4 5 卷,考3 卷,世家及年谱l l 卷,四夷 附录3 卷,共7 4 卷所记历史时期上下限和旧五代史基本一致,但在编撰体 例方面却与( i n 五代史不一样新五代史改变了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编 排方法,将五朝的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排,并设立了 新的类传。经过改编,新五代史在内容和体例上与( 1 f l 五代史有着许多不同 的特点新五代史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纪1 2 卷,纪梁、唐、晋、汉、 周五代主要史事,与旧五代史本纪6 l 卷的巨帙相比,删减了大量内容。第二 部分是列传,其中诸帝家人传8 卷,梁臣传、唐臣传、晋臣传、汉臣 金史 卷一二章宗纪本纪四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周臣传共1 1 卷,欧阳修新立的类传死节传、死事传、 一行传、唐 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共7 卷,杂传1 9 卷。在这部分,突 出地表现了欧阳修讲究善恶褒贬的史学思想。他根据人物的经历和道德品质,将 专仕某朝者列入该朝的传,历仕数朝者则列入杂传。死节传、死事传表 彰那些为气节而死的忠臣; 平议 ( 1 ) 旧五代史的文献价值 旧五代史系官修史书,由众人集体编撰。众撰修者中大部分人都是由五 代入宋的文人,他们亲历五代中若干朝代,对五代历史有亲身体验,从这个角度 来看,旧五代史撰修者对五代历史的认知要比后人切近事实,在对具体史实的 掌握和判断上也具有优势。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旧五代史成书于宋初,此时去后周灭亡尚近,五代文献的保存也比较完 好,因是官修,在原始材料占有上具有较好的条件| 日五代史成书之前,关于 五代史的文献尚有多种,其中规模最大、史料价值最高的要数梁至宋初修的十一 部实录、后唐修的三种纪年录及梁和唐的两种功臣传,即梁太祖实录三十卷、 大梁编遗录三十卷、梁功臣传十五卷、唐懿祖纪年录一卷、唐献祖纪 年录二卷、唐太祖纪年录十七卷、 唐庄宗实录三十卷,唐庄宗功臣列传 三十卷、唐明宗实录三十卷、 唐闵帝实录三卷、唐废帝实录十七卷、晋 高祖实录三十卷、晋少帝实录二十卷、汉高祖实录二十卷、汉隐帝实录 十五卷、周太祖实录三十卷和周世宗实录四十卷,计十七种,共三百六十 卷。除梁末帝无实录,这部分文献基本上涵盖了五代各帝及五十三年史实。此外, 范质又作 的多重构成 由于( 1 e t 五代史不受重视,原本在明清之际亡佚,现在通行的旧五代史 为清乾隆年间四库馆臣邵晋涵从 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书中辑佚出的辑本。 这个辑本恢复了原书内容的十之七八,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册府元龟、永 乐大典等书在摘抄原本旧五代史时必定会与原文产生差异,而且篇第秩序 均已割裂淆乱;其次,邵晋涵在辑录过程中虽说做到了审慎绵密,但由于历史原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在涉及到民族问题的时候做了较多的讳改。这样一来,现本旧五代史就 具有多重结构了。 2 、新五代史 与旧五代史相比较,新五代史更称得上是一部史学著作。新五代史 成书的时代较北宋初年的状况已有很大的不同,编撰者欧阳修又是开一代风气的 大学者,在文学、经学、史学、金石学诸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在著作中充分 披露了五代道德沦丧、士风不振的习气,同时提出了重建纲常伦理的建议。就这 一点来说,这种史学思想很契合时代的要求,这也是新五代史得到广泛流传 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新五代史不仅表现了欧阳修个人的学术修养和追求, 也体现了时代的新精神、新气象。 ( 1 ) 新五代史 的文献价值 新五代史取材广泛。欧阳修编撰此书时距旧五代史成书已有六十余 年从新五代史的内容分析,欧阳修占据的相关材料主要有三部分。一是 旧 五代史之前的有关五代史的文献;二是旧五代史;三是 1 日五代史出现后 的各种续补之作。把新五代史与相关文献作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其纪传部 分主要据旧五代史整合而成,同时参考了五代实录,而在十国世家) 部分 则采录了( i h 五代史外的多种文献,就史源来说,较旧五代史广博。 ( 2 ) 新五代史 存在的问题 新五代史在改写旧五代史时增加了不少内容,但由于作者追求简约, 删减的内容更多,很多重要史事,只是一笔带过另外,在典章制度的记载上,新 五代史也过于简略,仅有司天考、职方考二种在史料的丰富性方面, 无法与j 日五代史相提并论另外,新五代史也有疏于考证之处,后文还要 专门论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旧五代史对研究五代历史具有其它 文献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同时,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这两种文献又不可避免地 存在各自的缺陷。我们在研究五代历史时,既要有效地利用这两种文献,又要看 到二者的不足之处,充分参考后人对这两种文献的研究成果,才能做到客观、公 正、科学。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旧五代史、靳五代史研究综述 ( 一) ( i b 五代史研究回顾 1 、两宋时期 从史学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 1 f l 五代史的编纂尚未摆脱唐代以来官修史书 的特征,无论是编纂方法还是史学思想,都没有取得新的突破。王辟之渑水燕 谈录卷六:“太祖诏卢多逊、扈蒙、李畴、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修五代 史,而蒙、九龄实专笔削。初以建康实录为本,蒙史笔无法,拙于叙事,五 代十四帝,止五十三年,而为纪六十卷,其繁如此。传世尽于纪,而传止次履历, 先后无序,美恶失实,殊无足取。”嘲正因为如此,旧五代史成书后,在当时 及元明两朝都没有引起很大的关注。在北宋初期,对旧五代史的研究仅限于 对其内容的补充,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五代史补和五代史阙文。 五代史补。们五卷,宋陶岳撰,成书于宋真宗祥符五年。该书共补后梁3 l 事、后唐2 0 事、后晋2 0 事、后汉2 0 事、后周2 3 事,共计1 0 4 事。全书行文类 似小说,但叙事首尾详具,其价值主要在于能网罗散失,补充旧五代史未涉 及的材料,对五代历史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其中有很多内容被欧阳修新 五代史所采用。但由于所补内容主要来自传闻,有些内容不免失实。 五代史阙文嘲一卷,宋王禹偶撰,约成书于宋真宗初。记梁史3 事、唐史 7 事、晋史l 事、汉史2 事、周史4 事,共1 7 事。是书虽仅一卷,但辩正精严, 如辨司空图清直大节一段,尤万古公论。又如叙庄宗三矢告庙一段,文字淋漓慷 慨,被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全部采用。其他如朱全昱、张承业、王淑妃、 许王从益、周世宗符皇后诸条,亦多被新五代史所采信。 元、明两代,旧五代史未得到关注,研究成果几乎是空白。 2 、清代 清代对1 日五代史的研究取得最大的成绩是1 日五代史辑本的完成。清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此书作五代史补录,考陶岳自序,应为 辑本 引书卷数多误例 3 5 1 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指出了清辑本中存在的一些非 常严重的问题。 一是清辑本窜改文字的现象。从最初的辑稿到最后的定本,中间曾经多次篡 改。第一次所改,为总纂及纂修官之事,占十分之六;第二次第三次所改,为总 校及分校官之事,占十分之四这些篡改的文字多数和忌讳有关,如涉及民族问 题的有“忌虏”、“忌戎”、“忌胡”、“忌夷狄”、“忌犬戎”、。忌蓍忌酋”、“忌伪忌 贼”、“忌犯阙”、“忌汉”、及“杂忌”例;避庙讳的有“玄改元“玄穹改吴穹或 上穹”,“玄元皇帝改圣祖”、“玄宗改明皇”、“郑玄改郑氏玄色改黑色”、“删玄字 烨改煜”、“裔熊刘本回改胤殿本改允”、“裔未回改胤亦未改允“弘改宏”、“误 解误改前代讳”例。 二是清辑本引书卷数有误所引之书为 册府元龟和永乐大典。陈垣先 生亦总结为六例,即引大典卷数误例、引册府卷数误例、引大典卷数误不知为何 误例、熊刘两本异而皆误例、熊刘两本异不知谁误例、熊本不误刘本误例。 除了以上问题的发现,陈垣还曾提出“以册府校薛史计划”,并制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方法和步骤:先编制四种目录,即薛史人名目录、薛史年月日目录、册 府五代事迹目录及薛史、册府目录。四种目录完成后,“即可按第四种目 录,将册府各条检出,与薛史对核。有则互注二书卷数于眉端,无则将 目录下所注册府卷数取销。”再利用前二种目录以检薛史,“有则互注书眉, 无则于第三种目录下注辑本阙三字。”最后据书眉所注,再将“册府各条 检出,逐字校雠,依薛史之卷页行数,作成校记。”这一计划,应该说是非常 周密而可行的。虽然重校计划尚未完成,但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校勘的思路,为后 来学者重新整理1 日五代史提供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陈垣之后,又有多位学者继续关注旧五代史清辑本的问题,具体而言, 主要有三个方砸:一是文字的校勘和考证,二是内容的辑补,三是重新整理。 在校勘方面,有中华书局于1 9 7 6 年出版的旧五代史整理本。整理本以影 库本为底本,武英殿本、刘氏嘉业堂刊本、孔荭谷校抄本、彭元瑞校抄本、抱经 楼卢氏抄本为参校本,并适当吸收了邵晋涵的批校及孔荭谷、彭元瑞等人的校勘 成果。对史文辑录所据和注文引用的史料出处,除根据原书通行本进行必要的校 勘外,还参校了残宋本册府元龟影印底样、复旦大学藏旧抄本五代会要、 周星诒过录的顾广圻校五代史补、五代史阙文、永乐大典残卷胶卷及照 片。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整理本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文字的校勘、对辑本 引书卷数的修改、注文的增补等几个方面。中华本成为至今通用且较完备的本子。 中华本之后,继续对 札记1 3 6 ) 、董恩林( 旧五代史食货志) 校考鲫、朱玉龙中华 版 旧五代史) 考证 3 8 1 、陈尚君( 永乐大典) 残卷校( 旧五代史) 札记【蚓、 宋玉昆 ) 【4 i l 、董恩林( 旧五代史) 校读札记【4 2 】、董恩林( i b :k 代史) 考证 【4 3 】、李全德点校本( 旧五代史) 校误m 等。这些论文有的对中华本的校勘提 出质疑,如朱玉龙t a n 华版旧五代史) 考证、郑杰文( 旧五代史) 、( 新五代 史) 点校献疑1 4 5 】。有的则指出存在于清辑本中而中华本并未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程弘读( 旧五代史) 札记一文就指出:“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对册府元龟 里的五代史料,应该怎么处理。邵晋涵等人用了册府元龟里的资料来补充永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乐大典本的缺佚,但有时把它当作薛史佚文,有时又不把它看作薛史, 而只作为旁证列入案语,或者弃之不顾,在体例上很不一致。另外,本校的工作 做的也不够,因此往往出现前后不统一的地方。至于他校和考证的工作,当然更 有用武之地,新版 1 日五代史的校点者曾用残宋本和明本册府元龟作了仔 细的复校,但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对本书的内证也没有充分注意,因此辑本所遗 留的问题解决得还不多。”濞”射宋玉昆( 册府元龟) 中的( 旧五代史) 补校 议一文亦对1 日五代史 的文本问题提出了质疑,指出今本旧五代史任意 删削原文的情况非常严重,从而导致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史料 的湮没 除对( i h 五代史进行校勘外,还有学者对( i h 五代史相关部分进行辑补, 如胡文楷( 薛史王仁裕传) 辑补m 、张凡旧五代史) 辑补辑自 辑校i 艟】、( 旧五代史) 补传十 六篇i 例。张凡一文的贡献在于通过逐条核对现存7 3 0 卷永乐大典中的五代 条目,发现其引书规律。即永乐大典中既有标明引自“五代薛史”的,也有 仅标“五代史”的。凡标引“五代薛史”者,乃引自旧五代史;而标“五代史” 者,既有引自( 1 f l 五代史) 的,也有引自新五代史 的通过这一引书规律, 作者发现在现存永乐大典中,引录旧五代史8 6 条,清辑本失辑2 3 条,已 辑但有严重脱漏的7 条。通过辨析,作者还发现清辑本有误录文字的现象,如崔 税传一篇实际上是误录了新五代史中的文字失辑、缺漏、误录是清辑本 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明另外,陈尚君 旧五代史) 补传十六篇也指出清辑本同 样的问题,并予以补辑 上述学者对1 日五代史的校勘和辑补虽然只是零星式的,但他们从中发现 的问题很有启发意义。通过这些积累,从2 0 世纪9 0 年代开始,已有学者在关注 或着手重新整理( 1 f l 五代史,具有代表性的是陈智超 旧五代史) 辑本之检讨 与重新整理之构想例和陈尚君清辑( 旧五代史) 评议巧”。陈智超在( l f i 五 代史) 辑本之检讨与重新整理之构想中提出了重新整理旧五代史,但至今未 见其著作。而2 0 0 5 年“月,陈尚君旧五代史) 新辑会证出版,则标志着重 新整理1 日五代史的构想成为现实。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新五代史研究回顾 l 、两宋时期 新五代史成书后,在当时获得很高的评价,绝大多数学者认可新五代 史。不过,宋人对于欧阳修新五代史的关注虽多,但多表现为读后感式的评 价,一方面是对欧阳修文笔的赞赏;另一方面则是对其史学思想的认同。其中较 能代表宋人对该书评价的当属陈师锡 五代史序,其文日:“五代距今百有余 年,故老遗俗,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无穷, 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好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 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 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 之有也。至于论朋党宦女,忠孝两全,义予降服,岂小补哉,岂小补哉! ”嘲这段 文字概括了新五代史一些主要的特征,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的主流学术观点。 除这些评论外,宋代对 新五代史进行研究的专门成果主要有徐无党 徐无党,浙江永康人,欧阳修的学生。和其他史书注文不太一样,新五代史 注文是与原文一起刊刻一直流传至今。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视其为新五代史 本身的一部分,甚至有人认为注文实为欧阳修本人所作,如吴缜五代史记纂误 提出“欧阳修授徐子为注”之说,o 网清人邵晋涵也认为徐无党亲得于欧阳修,出 自口授, i o l 俞正燮则指出系欧阳修自作,而托名于徐无党【1 1 】。关于注文的作者, 今人余敏辉徐无党生平学术考略【5 2 1 已有辩证,笔者同意余先生的结论,注文 确为徐无党所作,的无疑义,所以可以将它看作独立于新五代史的研究成果。 徐注可分为三类:一、揭示全文义例及书法,主要反映在本纪中, 占全部注文的主要部分;二、揭示其史料的取舍,属考证性文字,主要集中在十 国世家部分;三、其他,主要在列传部分。 后人对徐注的总体评价不高,疑问和批判也较多。吴怀祺宋代史学思想史 吴师道敬乡录卷二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2 1 认为“徐注”未达欧阳修之旨,甚至有悖于欧阳修史学的精神。康建强、余敏 辉徐无党生平学术考略1 5 2 3 在此观点上进一步阐述,强调研究欧阳修新五代 史史学思想,要注意把欧阳修和徐无党见解的不同区别开来。对此问题,张明 华( 新五代史) 研究持不同看法。通过量化分析,作者认为:“徐无党仅就其 正文中的文字进行说明,在史实上没有进行任何补充和发挥,其注释内容的侧重 点与欧阳修对五代历史的看法完全一致,只不过徐无党把欧阳修使用的一些带有 规律性的叙事文字上升到理性分析的高度。”嗍伟“那同时指出这种做法最终导致 了注文的作茧自缚。 “ ( 2 ) 吴缜五代史记纂误 1 1 习 吴缜字廷珍,北宋成都人,其主要活动时间为北宋仁宗、英宗、神宗时期, 传世之作新唐书纠谬、五代史记纂误都是考据学名著。五代史记纂误,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作五卷,宋史作三卷,南 宋时与新唐书纠谬合刻于吴兴,附载新唐书、新五代史后并行于世。 后散佚不存,今所见本为清初编纂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残本。 仅存1 1 2 条 五代史记纂误一书志在刊误和纠谬,其所指出的新五代史) 的错误涉 及时间、地名、人名、称谓、职官、笔法、纪事等。吴缜认为,校勘不仅要校出 文字讹误,还要校出记事矛盾和史实出入;校勘也并不是校出史书在流传过程中 产生的讹误,同时也包括著书者本人的一切失误。这就把校勘的范围扩大,职责 也提高了这种对校勘的认识,非常有意义白寿彝在说到宋代历史文献取得多 方面的成就,其中之一是出现了刊误与纠谬的专书,其代表作就是新唐书纠谬 和五代史记纂误。 1 4 1 在校勘方法上,五代史记纂误成功地采用了本校法。班书阁五代史记纂 误例 5 3 1 指出其书揭示欧史之误例有八:自相歧异例、与体例不合例、以有谓无 以无谓有例、叙事说时例、宜书而削宜削而书例、事实谬误例、计数失实例、杂 例。这种校勘方法,对于勘正因著书者本人造成的谬误具有重要的作用,多为后 人赞许。 2 、清代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代是新五代史研究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研究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校勘、 纠谬、考证、补、注等方法和手段,对新五代史文本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整 理工作。从各书不同的体例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校勘类著述主要有吴兰庭五代史记纂误补1 1 5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1 1 6 、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f 1 7 l 、赵翼廿二史札记1 蜘、吴光耀五代史记纂误续补 嗍、周寿昌五代史记纂误补续刚和刘光贲五代史校勘记【2 1 1 等。前四书均 成书于乾嘉时期,后二书则成书于光绪时期。 各种撰补之作主要有徐炯五代史补考圆、顾榱三补五代史艺文志【捌 和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 2 4 1 。 注解类著述清代为新五代史作注的主要有徐炯五代史记注补 2 5 1 和 彭元瑞、刘风诰五代史记补注 2 6 1 。 五代史记注补七十四卷,徐炯著。据朱彝尊序,当时朱氏本人也进行 过此类工作,但由于诸多原因,终未成书。朱彝尊为五代史注补作序,给予 它很高的评价。【瑚五代史记注补为新五代史作注的方式仿照裴松之注 三国志例,即以搜罗异文、广征博考、补充阙略为目的,从其所列三百多种 征引书目亦可略窥一斑 五代史记补注七十五卷,彭元瑞、刘凤诰著。该书亦依裴注三国志 例,以补充材料为主。据刘凤诰五代史记例述,该书对原书的注解包括以下六 个方面内容:一、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二、参诸书之文,以订讹异。三、传 所有之事,以详委曲四、传所无之事,以补阙遗。五、传所有之人,以核生平。 六、传所无之人,以征同类。与五代史记注补不同的是, 补注征引材 料的原则是只取宋人书。对所征引之书,也有轻重之别,1 1 5 1 五代史、五代会要 二书全采,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详采,其他则视情况而定。 3 、近代以来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用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来研究史学。 作为宋代著名史学家,欧阳修的史学成就也备受关注。研究欧阳修史学思想和史 朱彝尊五代史记注补序:。徐学章仲花髂别业方有事,具注此书,尽取传是楼遗书博稽之,补宋椠之阙 文,附三臣之于死事躏五年而书成。夫以余捧纂五十年未就者,徐君五年成之,周见洽阐无有剩义,信 乎? 才力之攸殊相去十百千万也,今而后五代之文献庶儿可征矣。”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成就的论文就有多篇,如赵吕甫欧阳修史学初探酬、陶懋炳 评欧阳修的 史学嘲、陈光崇欧阳修的史学成就【5 6 j 和陈光崇欧阳修的史学刚、宋衍 申欧阳修治史的求实精神【5 耵、刘德清欧阳修史学观简论【鲫l ,王继麟欧 阳修思想及史学评价浅议【删、吴怀祺易学理学和欧阳修的史学陋1 等。 这些论文大多以概括的形式总结欧阳修取得的史学成就。其所涉及的欧阳修 著作有新唐书、新五代史和集古录等,大部分论文肯定欧阳修在史学 上取得的成就但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异议,如陶懋炳 评欧阳修史学就对欧史 大加批判,认为欧史非但不如薛史,连新唐书也不如应该说,学者见仁见 智,对于同一问题各有心得,亦足引人深思。 另外,只对新五代史一书进行研究的论文也有不少。总的来说,对 新 五代史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其编纂方法进行,有的总结归纳其特征,有的探讨学 术背景对其编纂的关系;有的从时代背景出发探讨新五代史产生的原因、意 义及其地位对新五代史编纂内容及方法进行总结归纳的论文有石田肇( 新 五代史) 的体例 6 2 1 、林瑞翰欧阳修 五代史记) 之研究l 剜、宋馥香、王海 燕( 新五代史) 对不没其实原则的具体应用州和顾永新欧阳修编纂史书之义 例及其史料学意义嘲等。 对新五代史 文本内容的研究,台湾学者林瑞翰欧阳修( 五代史记) 之 研究最为深入作者把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及众多有关五代史的文献 进行内容比对后,从书法、记事、考史和史源四个方面分析新五代史的内容 特征,得出以下结论:一、新五代史书法谨实、无讳并寓褒贬二、在记事上 新五代史有详于旧五代史者,但由于新五代史 文省,删略的材料也 不少,因此,不可忽略 旧五代史的史料价值三、 新五代史对| 日五代史 内容也有诸多考订。另外,新五代史的史源也很广博,新五代史很多文字 采自1 日五代史以外的文献,如九国志,南唐近事、钓矶立谈、五国 故事、三楚新录、吴越备史、清异录、五代会要等,其中 五代会要、 北梦琐言、五代史补、五代史阙文诸书所记五代事迹尤为新五代史 所本。该文中有些结论其实前人也有述及,如关于新五代史的史源,赵翼廿 二史札记中就提到过,但未深入论证。该文把新五代史材料的出处一一列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举出,用详实的材料进一步论证了前人的说法。 顾永新欧阳修编纂史书之义例及其史料学意义一文主要从史料学角度探 讨了欧阳修编纂史书的义例。该文抽绎出欧阳修编纂史书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 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二是文约事详,简而有法;三是不没其实,据事直书。“不 没其实,据事直书”的原则使新五代史能保持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且 欧阳修在运用这些原则的时候,不仅能充分占有史料,还能纠谬正讹,详加考辨, 提高了史料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当然,“文约事详”的标准增强了史料 选择和剪裁的主观性,而且使读者误解史实的机会相应地增多,因而也具有相当 的负面作用。 揭示学术背景与新五代史编纂关系的论文有王天顺欧阳修的( 五代史 记) 和他的“春秋学”嘟1 王天顺欧阳修( 五代史记) 的修撰与 的编纂特点口”。 王玉华欧阳修对春秋书法义例的领悟和实践指出欧阳修对孑l 子春秋书法 义例的领悟和实践产生的正负两方面影响。“春秋书法”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史书的 教育教化功能,使史学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反映了欧阳修对社会现实的 关心,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欧阳 修一味地高扬史学的教育劝诫功能,不自觉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违背了史学 公正性、客观性的宗旨,忘记了史家真实地记录、考求史实的任务。这样一来, 后人在肯定他成绩的同时,不免又要把他批评一番。 从时代背景出发探讨新五代史产生的原因、意义及其地位的有梁启超、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勰】、柴德赓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7 2 1 、曾海龙( 新 五代史) 问世的启迪 7 :3 1 、及曹家齐欧阳修私撰( 新五代史) 新论【7 4 】、张明 华 新五代史) 研究册等。 粱启超对欧阳修给予高度评价:“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记) 好不好,另一 个问题;但在史家的发达变迁上,不能不推为一个复古的创作者。他在隋唐五代 空气沉闷以后,能够有自觉心,能够自成一家之言,不惟想做司马迁,而且要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这种精神是很可嘉尚的。所以欧阳修所著的书,不管他好不好,而他 本人总不失为发愤为雄的史家。”田】沸“鲫欧阳修的史学冲破了传统史学“实 录以明鉴诫”的羁绊,倡导“知古明道”的主张,确是宋代史学变化的标志。 柴德赓论欧阳修的 新论认为,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的 目的在于以史学正人心,这一目的的确立源于儒家伦理纲常受到内忧外患和佛、 道两教交相冲击的社会背景。因此,欧阳修撰私史遂具有了一种与当日儒学复兴 声气相通的意义,或者说是北宋儒学复兴在史学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以上的划分只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对新五代史研究的不同角度。事实上, 有些论文涉及的不止一个方面,但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仅就文中涉及的主要方面 加以分类除这三方面外,也有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新五代史) 进行研究,如 新、旧五代史的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