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上海人口郊区化的时空节律研究.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上海人口郊区化的时空节律研究.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上海人口郊区化的时空节律研究.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上海人口郊区化的时空节律研究.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上海人口郊区化的时空节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入口絮区化是城市入口分农由肉心集浆走向离心扩簸的重要转炎,与众多鱼 然施理现象耀类似,这一现豫也存在着辩爨节律,帮蕊出现的时阍、发展过程中 的空间推进存在着规律性,探讨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激大的现实意 义。 上海作为会函最大的虢市,已经出现了瞬显的入黼郊区仡现象,并且随时闻 的推移不断地发展。本文选取上海为样本城市,运用统计分析、g i s 分析技术等 人文地理学研突方法,试图撼过对上海城澎入口分布交幼分酚段的探讨寻求上海 人岛郊区讫现象出现昀时间节点,通过定蹙分析上海人口密度分布模式的演变撩 求上海人口郊区化空间推进的般规律。同时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郊区化现 象之越兹楣互喻应,对上海人嗣郊区纯熬磁力规割魏以分板,著通过怼上海内嚣 小区域浦东新隧入口分布变渤的深入分掰对前述空间和时间规律、动力机制加以 黢证。 遽过磷究,零文褥毫以下姥谂:上海入鬈:超区诬寝淤予2 0 毽纪瓣年 弋,以 核心城区的人鞠增长幅度低予外围地区为标恚。自2 0 墩纪s o 年代扁动欧来,上 海人口郊区化不断向外推进,在空间上表现为人口密殿梯度的不断降低、人口密 度分毒趋线由溅蟥逐澎趋恕乎缓。与西方发达星家罄联他规裁不其,筵越于经济 袋展的上海人鼹郊区佬与制发变迁、城市规划、房地产市场、交通建设、1 日区改 造密切相关。作为上海内部的一个扇区,浦东新区的入口也出现了郊区化态势, 袭璐淹入日出中0 淘势藿爨扩散。 关键词:上海,郊区化,时空节律,机栅 a b s t r a c t p o p u l a t i o n s u b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i sa l l i m p o r t a n t s h i f to fu r b a n p o p u l a t i o n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f r o mc e n t r i p e t a l c o n g r e g a t i o n t o c e n t r i f u g a l d i f f u s i o n a l i k eo t h e rn a t u r a lg e o g r a p h i c a lp h e n o m e n a ,i ta l s oc o n t a i n s r h y t h m ,w h i c h m e a n sr h y t h m i ca n d r e g u l a t o r y o c c u r r e n c ec o u l db e o b s e r v e dd u r i n g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 i so fg r e a te m p i r i c a la n da p p l i e d i m p o r t a n c e t os t u d yt h i sr h y t r m a a st h e b i g g e s tm e t r o p o l i s i n c h i n a ,s h a n g h a i h a so b v i o u s s u b 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p o p u l a t i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d o p t i n ga n a l y s i so fs t a t i s t i c s a n dg i s ,a sw e l la so t h e r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o fh u m a ng e o g r a p h y ,t h i s s t u d ya t t e m p t s t oe x p l o r ea g e n e r a lr u l eo f 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s u b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i ns h a n g h a ib y o b s e r v i n gt i m es e q u e n c e sf r o ma n a l y z i n g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 o f p o p u l m i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s h a n g h a i i ta l s od i s c u s s e d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 e e ns o c i a l -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o p u l a t i o ns u b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o nt h ed y n a m i cm e c h a n i s mc a u s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s u b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i ns h a h 曲a ii sa l s oc a r r i e do u ta n dt h eo b s e r v e dr u l ea n dm e c h a n i s ma r e v a l i d a t e db yad e t a i l e de x a m i n m i o no n p o p u l a t i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n g e so f p u d o n g n e w d i s t r i c t ,a ni n n e rd i s t r i c to fs h a n g h a i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c o n c l u s i o n sc o u l db em a d e t h r o u g h t h i s s t u d y : e m e r g e n c yo fp o p u l a t i o ns u b u r b a n i z a t i o nc o u l db ed a t e db a c k t o19 8 0 s , s y m b o l i z e db yl o w e rp o p u l a t i o ng r o w t ho f c o r ed i s t r i c t s ,c o m p a r e dw i t h t h a to fo u t e rd i s t r i c t s f r o mt h e n o n ,p o p u l a t i o n s u b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c o n t i n u o u s l yd e v e l o p e do u t w a r d , w i t hp r e s e n c e o f c o n f i n u o u sd e c r e a s eo f p o p u l a t i o nd e n s i t yg r a d i e n ta n ds h i f t f r o ma b r u p t n e s st o p l a i n n e s so f p o p u l a t i o nd e n s i t y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u r v ei nt e r mo fs p a c e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 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s u b 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w e s t e r nc i t i e s , s u b 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 s h a n g h a i w a sa h e a do fl o c a l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w a s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w i t h c h a n g e s o f g o v e r n a n c er e g u l a t i o n s ,u r b a np l a n n i n g ,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r e a le s t a t e m a r k e t ,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r e b u i l d i n go f o l dr e s i d e n c er e g i o n 。a sap a r to f s h a n g h a i ,p u d o n gn e w d i s t r i c tw a sa l s oo b s e r v e dw i t h t e n d e n c y o f p o p u l a t i o n o f s u b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w i t hp r e s e n c eo f c e n t r i f u g ep o p u l a t i o n m o b i l i t y k 嚣y w o l 国: s h a n g h a i ,s u b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r h y t h mo f t i m ea n ds p a c e ,m e c h a n i s m 划振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豫单彼备注 朱宝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 王大粪副教授华东舞范大学 张善余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援世勋教授华东薅范大学 高向东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黧交嚣学位论文是我在警帮薛指导下避褥镑瞬究王终及 取得的研究戏聚据我所知,除文中范经注明导f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戏撰写过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贾献的个人和集体,筠眩在文中律了喷确谎喷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薄鬻:型兰:篓: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犬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褰扳保錾学位论文若惫凝塞主管部门或英稽定撬祷遂交谂文酶毫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做论文用于爿# 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避入学校銎移馆搜查凝禽投毒等学位论文魏蠹塞蓑入鸯美数据痒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捕爨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搬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内报宇 导师签名: 日期:2 1 1 呈:! ! n 锈 酸瓤:生ip 。 2 0 0 5 届研究磐暖士学位论文 1 1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绪论 作为地理学的两个重要分支,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有着不同的研究对 象。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问分异规 律的学科,而人文地理学则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 类社会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由于同为地理学 的分支,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存在着许多共性,地理现象的节律性就是其中 之一。 地理现象的节律性是地理系统的一种表现,大多数地理学家认为,地理学现 象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节律性。如地理景观的年周期节律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 自然地理节律现象。当地球绕日运行时,由于接受太阻辐射的周期性变化,地球 系统发生响应,出现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一些社会经济现象也表现出类似的节律性,如人口在城乡之闻周期性的流 动:农闲时进城务工,农忙时返乡务农,在城乡之间呈现出“钟摆式”的周期性 流动;纵观各国城市人口变动的发展历程,也呈现周期性节律:根据美国学者 p e t e rh o l l 的研究,城市人口的发展将经历绝对集中一相对集中一相对扩散一 绝对扩散的过程,这一连续性的城市人口发展过程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 关,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城市人口也将相应进入某一发展阶段,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人口发展也存在随经济周期性变动而变动的节律性。在城 市人口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大转变,即人口分布由集聚走向扩散的转变,这一转 变的出现是节律性的表现。标志着人口郊区化的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同时,人口郊区化发展过程本身也存在周期性的规律性,即其产生、发展直至消 亡的过程也会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出现。 这就引出人口郊区化的时空节律这样一个命题。人口郊区化在何时出现? 何 时向前发展? 何时走向消亡? 人口郊区化发展的空间推移状况如何? 这些问题 均是人口郊区化时空节律的具体体现。 从郊区化开始的时间来看,中国比西方要晚得多,但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 化水平来衡量又比西方超前。从这一点来看,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化必然遵循与西 方国家郊区化不同的规律,这种规律造就了“有中国特色的郊区化”,并给我国 城市发展规划、尤其是政府政策制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郊区化 的时空规律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现实意义。 基于数据可得性及研究目的的考虑,本文选取上海这一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为样本,拟通过对上海人口分布变动及人口郊区化空间推进的研究揭示上海人口 2 0 0 5 届研究盎骚士学挝论文 郯区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拟将目光黛中于研究郊区化的时阀和空间节律,试 黼找至l 这种时空麓律并通过对上海内部,j 、区域浦东新区入口分布交动及郊区仡 的发展对其加以验证,从入文地理学视角探索人臼郊区化这一现象。 1 2 相关研究综述 与传统集中型城市化不同,郊区化是一种分散型城市化,是人口、就业岗位 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1 。人口郊区化是郊区化 的重要过程之一,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人口郊区化认为只要中心城人 口( 和职能) 向其周边地区和郊区扩散就是人口郊区化,它不涉及中心城是否停 滞或衰退;而狭义人口郊区化认为只有出现中心城人口( 和功能) 外迁,并且这 种外迁导致了中心城的停滞或者衰退才是人口郊区化。 目前学者们对人口郊区化的探讨一般采用广义定义,即不以人口的外迁是否 导致中心城的停滞或者衰退作为判断人口郊区化的依据。这样,就将人口郊区化 定义为一种分散型城市化,是人口从大城市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过程2 。并以 城区人口总量仍在增长但增长率已低于郊区为人口郊区化的前兆;以城区人口呈 现负增长,郊区人口增长迅速为典型特征1 。 郊区化最早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出现。2 0 世纪5 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进 入工业化后期,原有城市趋于饱和并急剧蔓延,环境、交通、地价等因素的不断 恶化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得居住和工业用地到主城区以外寻找空间,出现 了城市的分散化发展趋势3 。自郊区化现象出现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主 要经历了人口、制造业、零售业、办公室就业四次从城市中心推向郊外的浪潮, 人口郊区化处于四次浪潮中的首位4 。 自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我国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人口 郊区化现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如对北京( 周一星1 9 9 2 ,胡 兆量1 9 9 4 ,周一星1 9 9 6 ,周一星、王德1 9 9 6 ,孟延春2 0 0 0 ,王雯菲张文新2 0 0 1 ) 、 上海( 戴淑庚1 9 9 4 ,宁越敏、邓永成1 9 9 6 ,张善余1 9 9 9 ,高向东、江取珍2 0 0 2 , 高向东、张善余2 0 0 2 ,华天舒、徐美娟2 0 0 2 ,沈岭、鞠立新2 0 0 4 ) 、广州( 周 春山1 9 9 6 ,陈文娟、禁人群1 9 9 6 ,谢守红、宁越敏2 0 0 3 ) 、沈阳( 周一星、盂 延春1 9 9 7 ) 、大连( 孟延春1 9 9 6 ,曹广忠、柴彦威1 9 9 7 ) 、苏州( 陈浮1 9 9 8 ) 、 杭州( 周敏1 9 9 7 ,冯健2 0 0 2 ) 等的研究都表明,这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典型的人 口郊区化现象。 学者们对中国大城市人口郊区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的实证研究得出关于中国大城市人口郊区化的表现及特征、机制及其产生的影响 等方面的结论,对于人口郊区化时间、空间规律的讨论大多包含于对大城市人口 2 0 0 5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分布变动过程的讨论之中。 对北京的研究表明,北京郊区化始于2 0 世纪8 0 年代。周一星对2 0 世纪8 0 年代北京的郊区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北京市已经进入了离心扩散的近域 郊区化阶段5 。2 0 世纪9 0 年代北京市中心区人口下降幅度要高于8 0 年代,说明 9 0 年代以来北京市的人口郊区化仍在进一步发展,强度有进一步的提高6 。但是, 这种无论幅度还是速度均呈现加大趋势的郊区化仍然具有近域指向,中心区外迁 人口的接收地主要还是在近郊区7 。王宏伟对未来北京人口郊区化进行了预测, 认为未来几年内北京人口郊区化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中心区人口不仅将继续大量 迁往近郊,而且部分还将迁往远郊8 。 对上海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中心城区范围扩大,人口密度显著下 降,城区核心部分人口绝对数持续减少,城区边缘部分人口大量导入,城市人口 分布出现明显的郊区化特征9 。在这个过程中,1 9 8 2 年是上海地区人口分布与城 市化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人口分布由集聚走向扩散。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上 海人口郊区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大幅度减少,中心 城边缘区和近郊区人口大量增加,城市人口以同心圆的圈层式向外郊迁扩散“。 但上海城市人口由内向外扩散的距离还不远,一般仅为3 8 公里,中心城区还在 “摊大饼”地向四周蔓延,因此严格地说,上述郊区化还是一部分近郊区的城区 化”。未来上海人口郊迁扩散的强度将进一步加大,整个市域的人口分布明显呈 现出“核心”与“远郊”两“极”地带减少,“中间地带”递增,人口数量和密 度的增减幅度在空间上呈现显著“m ”型的特征”。 广州、大连、沈阳、杭州、苏州等城市人口郊区化的相关研究也表明,进入 2 0 世纪8 0 年代,随着经济在改革开放的促进下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 在这些我国主要的大城市中,人口郊区化现象也开始显现,进入9 0 年代以来, 这种郊区化过程仍在加速进行。但我国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的目的地主要是 近郊区而不是远郊区“。 另有些学者对人口分布变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如沈建法、王桂新利用负指 数函数模型和二次指数函数模型对1 9 9 0 1 9 9 7 年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及变动趋 势进行了研究”,高向东也于2 0 0 2 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采用多种数学模型对上海 1 9 9 0 、2 0 0 0 年的人口密度分布进行了模拟”。冯健根据人口分布的曲线特征对各 种可能出现的数学模型进行拟和及比较,对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进 行了模型分析”。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讨论模型本身的拟和度,较少通过模 型拟和的结果对人口郊区化的空间推进加以讨论。 2 0 0 5 届研究生硬上学啦论文 1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通过挖掘文献中历史数据、利用我国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生部 门统计数据对上海人口分布变动展开研究;同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社会经济 发展与人口郊区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响应关系进行研究。 本文将主要以人文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研究方法为基础,具体 采用统计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对郊区化的时间阶段、空间推进、形成机 制与未来发展进行研究。 为方便统计,本文对地域的划分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第一,根据现行行 政区划,将上海市划分为中心城核心区、中心城边缘区、近郊区及远郊区四个部 分。具体而言,中心城核心区包括黄浦、静安、卢湾、虹口四区,四区全部或大 部分位于内环线以内,多为解放前建的老城区;中心城边缘区包括徐汇、长宁、 普陀、闸北、杨浦五区,各区全部或大部分为位于内外环线之间,多为解放后建 设的城区;近郊区包括浦东、阂行、宝山、嘉定四区;远郊区包括松江、金山、 青浦、南汇、奉贤、崇明六个区县;第二,环线划分法,即以街道办事处( 包括 郊区的乡镇) 所辖范围为基本单元进行地域空间统计,分两个层次对上海地域空 间进行划分。第一层次以外环线为界将市域范围划分为中心城区与郊区;第二层 次为中心城区的细分,以内环线为界将中心城区分为核心城区和边缘城区两部分 ( 图1 i ) 。 图1 1 上海城市地域空间层次划分 内环线 外环线 2 0 0 5 届砚究生额土学位论文 第二章上海人翻分布变动的时闽节点 2 1 近代上海人口分布变动 上海核心城区人口密集的形态形成于近代。1 8 4 0 年鸦片战争爆发,不仅改变 了中国的社会进程,也给上海造就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上海以其优越的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才状况以及历史传统迅速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经济 中心。同期上海人口高速增长,鸦片战争前夕的1 8 1 6 年,上海人口仅为3 6 6 万, 1 9 4 9 年增长至7 7 3 1 4 万,百余年间增长为原来的2 1 倍。 人口迅速增长以及在不同区域增长速度较大的差异造就了近代上海人口分 布的格局。根据历史资料,1 9 4 9 年上海市区与十县人口比1 8 6 4 年增长一倍多, 由1 8 6 4 年的3 7 5 8 6 9 8 人增加到1 9 4 9 年的8 0 5 7 7 7 0 人。1 9 3 5 年至1 9 4 9 年1 4 年 间人口年增率达到1 3 7 6 。其中,市区人口高速增长,1 9 4 9 年市区人口比1 9 3 5 年增长4 7 3 5 ,年均增长率高达2 8 0 8 ;而十县人口在此期间负增长,1 9 4 9 年十县人口比1 9 3 5 年减少1 1 8 4 ,年均增长率为一8 9 6 ( 表2 1 ) 。 表2 1 上海市近百年人口数的演变1单位:人 资料来源:1 8 近代上海面积变动不大,且变动部分都是人口密度不大的郊县部分,因此政 区变动对上海人口变动的影响不大;近代上海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不高,因 此近代上海人口激增主要是由于人1 3 大量迁入造成。如前所述,这种由于人口大 量迁入造成的人口激增集中在市区,丽上海十县的人口非但没有增加,反而由于 向市区迁移而造成小幅度下降。 在市区内部,租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华界”,其人口密度也远远超 过华界。1 8 4 2 年中英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1 8 4 3 年上海被开辟为商埠,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1 8 4 5 年,英国殖民者在上海县 城的北面首先设置了英国的“居留地”。此后,美、法殖民者也纷纷开辟了“居 1 市区包括“华界”( 租界以外地区) 、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十县指l 卵8 年由当时江苏省划归上海市的嘉定、 宝山、川沙、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和上海十十县 5 2 0 0 5 屐研究生硬士学位论文 留地”。1 9 4 8 年到1 9 1 4 簪,英、法、美先后把上海县城厢北面,从今延安东路 鞋j ,橡家汇鞋东,l 面惫据蛭蕊、东瑟键摇杨灌等广大蔽壤黧麓疆赛,糕积这 3 2 8 2 平方公里。 程赛开薅裙赣,上海久鼙笼较祭孛予落缓及运舔,圭袋惫耩窝赘、耀北、灌 东及附近郊区的“华界”人口占懿个上海市区人口数的9 9 9 以上,而在租界内 入鞠撮奎 。1 8 6 0 攀敬爱这糖久翟多 毒技琵开始改交,太弱搿始藏程器集聚。1 8 6 3 年,仅占上海市区总面积0 5 7 的租界,集中了市区2 1 5 的人口。2 0 馓纪4 0 每谯痰速战魏,务避难民媾麴致聚,戈其蹩翟赛戆疆冗或溪露营薅。至j 9 4 2 年, 面积为3 2 8 平方公里,仪占上海市区土地面积的6 2 9 6 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却 露经t2 4 4 0 万人,占枣嚣入口毙錾毫这6 2 。2 嚣,繇占遣9 3 + 7 8 熟“挚界”人强 比麓却仅为3 7 8 ,与租界人口的密集形成强烈对比。 自1 8 6 5 年以来,华转入口密艘一直繇予上海擎均求警,悉公共租界秘法租 界的人日鬻度则多年来一廉数倍予上海平均水平。1 9 4 0 - 1 9 4 2 年,华界人髓密度 降慧3 0 0 0 入平方公里以下,丽公共租赛籀法程羚人口密滢上升懋7 0 1 6 2 入平 方公里和8 3 5 9 9 入平方公整( 表2 2 ) 。其中属予公共租界的老闸区的人口密度 更建离达i 4 8 6 万人平方公里。当然,人臼密度较低的华界她隧也商大懿赢度 密集的地带,属予“华界”的邑腐区( 位于现黄浦区) 人口密度也达到1 2 5 0 万人平方公里。麓此,上海人口i 蔚度密集予核心城区的态势已经彤成( 图2 1 ) 。 表2 2f 盱上海备地区的入口密艘单位:入平方公鬃 年份 媾界 公共租界法租界垒上海地区 资料来源:1 8 6 2 0 0 5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图2 1 近代上海政区示慧国 资料来源:1 6 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被收回,当时上海市区总面积6 1 8 平方公里,被划分为 1 0 个市区和2 0 个郊区。1 9 4 7 年,市区面积为8 6 7 平方公里,人口3 7 3 2 万, 人口密度高达4 3 万人平方公里;占地5 3 1 3 平方公里的郊区,人口仅为7 6 3 万,人口密度不足市区的4 ,仅为1 4 3 6 人平方公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为疏解核心城区过于拥挤的人口,当时的政府也曾作过努力。1 9 4 6 年,国民 政府制定了“大上海都市计划”。将市域范围定为6 5 3 8 平方公里,远远突破当时 的行政区域,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大范围地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但是由于解放 战争这一计划半途而废,到解放初核心城市人口密度仍进一步上升,1 9 5 3 年, 邑庙、老闸两区的人口密度分别达到1 5 9 0 和1 4 7 5 万人平方公里。 2 2 建国后上海人口分布变动 根据现行行政区划,将上海市划分为中心城核心区( 黄清、静安、卢湾、虹 口) 、中心城边缘区( 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杨浦) 、近郊区( 浦东、闵行、 宝山、嘉定) 及远郊区( 松江、金山、青浦、南汇、奉贤、崇明) 四个部分,并 分别根据其地域范围,依据1 9 5 2 、1 9 6 4 、1 9 9 0 行政区划图对第一至第四次人口 普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图2 2 的结果。 具体而言,建国以后上海人口分布变动呈现以下特征: ( 1 ) 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先升后降,降幅逐渐增大; 1 9 5 3 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为3 2 1 2 3 万,至1 9 6 4 年增长到3 3 9 8 1 万人, 年均增长率为5 4 9 :1 9 6 4 年以后人口开始下降,至1 9 8 2 年人口降至3 1 5 5 4 万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一4 3 3 ;1 9 8 2 年以后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大幅下降,至 2 0 0 0 年降至2 0 6 9 5 万人,年均增长率为一2 3 1 6 。 ( 2 ) 中心城边缘区人口持续增长,增幅逐渐增大; 2 0 0 5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1 9 5 3 年,中心城边缘区人口为2 4 4 0 3 万人,至1 9 6 4 年人口增长至2 8 7 7 4 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 5 0 9 o ;1 9 6 4 年至1 9 8 2 年中心城边缘区人口继续增长, 但增幅不大;1 9 8 2 年以后,人口急剧上升,1 9 8 2 1 9 9 0 年8 年间人口增加将近 1 0 0 万,1 9 9 0 2 0 0 0 年1 0 年间人口也增加9 4 万,1 9 8 2 2 0 0 0 年1 8 年间,人口年 均增长率达到2 8 6 4 。 ( 3 ) 近郊区人口持续上升,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人口上升幅度增大; 近郊区人口持续上升,从1 9 5 3 年的1 3 4 4 2 万人增长到2 0 0 0 年的5 6 0 余力, 4 7 年增长了三倍多。1 9 5 3 1 9 9 0 年,近郊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 3 2 5 ;2 0 世纪 9 0 年代以后人口增长幅度增大,1 9 9 0 2 0 0 0 年,年均增长率达到5 9 3 7 ,是 1 9 5 3 - 1 9 9 0 年问年均增长率的两倍多。 ( 4 ) 远郊区人口变动平缓,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人口增长趋于停滞。 相较于其他区域,远郊区人口变动较为平缓,虽然一直略有增加,但是增幅 都不大。1 9 5 3 1 9 9 0 年,远郊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 7 8 2 ;1 9 9 0 年以后,远郊 区人口增长趋于停滞,1 9 9 0 - 2 0 0 0 年1 0 年问,人口仅增加6 月余人,年均增长 率仅为1 6 2 ( 图2 2 ) 。 6 0 0 5 0 0 4 0 0 万x3 0 0 2 0 0 0 图2 2 五次普查不同区域人口变动 由于上海行政区划在1 9 4 9 年后曾作过多次调整,全市土地面积从6 3 6 平方 公里扩大到6 3 4 0 平方公里,市区和郊区的范围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以上的分 析无法完全表达建国后上海人口分布变动的情况,因此以下部分将结合市区、郊 区面积的变化分阶段对市区、郊区人口分布变动进行分析。 2 2 11 9 5 3 - 1 9 6 4 年 这一时期上海入口处于高速增长的集中型城市化阶段。1 9 5 3 年第一次人口普 查时,全市总人口8 9 7 万人,土地面积5 5 3 1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 6 2 2 人平 方公里。其中市区( 其区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中山环路以内的市区) 5 2 6 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5 8 6 ;土地面积1 1 3 平方公里,仅占全市总面积的2 o ,人口 8 d -69【359 o o o 1 0 o 2 l 2 0 0 5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密度达4 6 5 万人平方公里。当时的郊区( 其区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中山环路以 外的市区、浦东、嘉定、宝山三区毗邻市区的部分) 8 5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9 5 :土地面积5 0 5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 1 ,人口密度为1 6 8 9 人平 方公里。当时的宝山等l o 个县均属江苏省管辖,人口2 8 6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 的3 1 9 ;土地面积4 9 1 3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 8 9 9 6 ;人口密度为5 8 2 人平方公里,仅相当予郊区的3 4 5 ,市区的1 3 。 其中,市区中人口密度超过1 0 万人平方公里的区有7 个,邑庙区以接近1 6 万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位居上海各区之首,另有七个区人口密度超过5 万人 平方公里;郊区人口密度基本上介于2 0 0 0 3 0 0 0 人平方公里之间,龙华人口密 度不足于人平方公里;十个划归江苏管辖的县人口密度均低于1 0 0 0 人平方公 里。市区、郊区、十县人口密度差异很大。这一时期上海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 口高度集中于黄浦江以西老城厢地区( 图2 3 ) 。 图2 3 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上海行政区划范围内人口分布 注:右图为当时上海行政区划范围示意 经过1 0 年多的发展变化,到1 9 6 4 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恩人口增加 至1 0 8 1 6 万人,比第一人口普查增加2 0 5 7 。年均增长率为1 7 1 ;土地面积 增大到6 1 3 6 9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也提高到1 7 6 3 人平方公里。其中市区人口 6 4 2 3 万人,与第一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2 2 1 5 ,年均增长率为1 8 4 ,高于全 市平均水平;占全市比重比第一次人口普查( 5 8 6 ) 提高0 8 个百分点,土地 面积为1 4 9 5 平方公里,占全市比重为2 4 ,比第一次人口普查提高0 4 个百 分点;郊区入口为4 3 9 3 万人,比第一次入口普查时增加1 8 3 1 ,年均增长率 为1 5 4 ,土地面积为5 9 8 7 4 平方公里。 这一时期,上海人口高速增长,市区与郊区均呈现人口增长的态势,但是市 区人口增长速度超过郊区,因此这一时期上海人口仍处于传统城市化即集中型城 市化阶段。 q 2 0 0 5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2 2 21 9 6 4 1 9 8 2 年 这一时期上海人口仍然处于向心集聚阶段。1 9 8 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 市总人口增加到1 1 8 6 万人,土地面积扩大到6 t 8 6 平方公里( 主要是崇明、南汇、 奉贤、金山四县围垦造地所致) ,人口密度提高到1 9 1 7 人平方公里。其中市区 6 3 2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 3 3 ,土地面积2 3 0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 7 , 人口密度为2 7 5 万人平方公里。与第一次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增长2 0 2 ,占 全市比重下降5 3 ,土地面积扩大1 0 3 5 ,占全市比重提高1 7 个百分点,人 口密度下降1 8 万人平方公里。郊县5 5 4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 6 7 ,土地 面积5 9 0 8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9 5 5 ( 另有4 7 平方公里为黄浦江和苏州河 的水面面积) ,人口密度为9 3 8 人平方公里;与第一次入口普查相比人口增加 4 7 3 ,占全市比重提高5 3 ,土地面积扩大9 o ,占全市比重下降2 5 ,人 口密度提高2 5 3 人平方公里。 1 9 6 4 年到1 9 8 2 年1 8 年问,上海各区域人口的增长状况与前一阶段相比发生 了较大变化。全市人口增长较前阶段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年均增长率降至 0 5 1 ;郊区人口增长的同时市区人口出现小幅度的下降。由于这一时期市区人 口出现了绝对的下降,从统计学意义上来看虽然可以说上海人口郊区化现象在这 一阶段已经出现,但是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却并非如此。 这一时期上海市有百余万干部、工人和知青支援内地建设,直接造成了市区 人口的减少。而市区人口密度的降低则是因为新划为市区的部分原来人口密度极 低,与老市区平均计算后自然会拉低市区的人口密度。如果按第一次人口普查时 的相应市区面积计算,人口密度将提高到5 万人平方公里。 为了疏散城区人口,2 0 世纪7 0 年代上海市政府启动了卫星城镇建设计划, 在南部兴建闳行一条街、金山石化等项目。但是这些努力对人口疏散的实际作用 并不大,到1 9 8 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核心老城区的人口密度比建国初期又有 所增长,南市区吉安街道的人口密度高达1 6 6 4 万人平方公里,露香圆街道 1 5 8 0 万人平方公里,人口拥挤和生活环境恶化程度都发展到极限水平( 图 2 4 ,图2 5 ) 。 1 0 2 0 0 5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图2 41 9 8 2 年上海全市人口分布图2 51 9 8 2 年上海市区人1 :3 分布 2 2 31 9 8 2 - 1 9 9 0 年 2 0 世纪8 0 年代,上海人口郊区化启动。1 9 8 2 1 9 9 0 年8 年间,上海全市人 口增加1 4 8 2 3 万人,其中中心城增长3 0 2 2 人,年均增长率为0 5 4 ,低于 全市平均水平( 1 3 2 ) ,仅为郊区人口年增长率( 2 0 8 ) 的1 4 。郊区人口增 长超过市区人口标志着上海已经进入人口分布相对分散的郊区化阶段( 表2 3 ) 。 表2 31 9 8 2 1 9 9 0 年上海各区域人口变动状况单位( 万人,) 资料来源:第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从人口密度来看,上海核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开始逐步下降,随之而来的是近 郊地带的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形态的蔓延。1 9 9 0 年露香园街道的人口密度由 1 9 8 2 年的1 5 8 0 万人平方公里下降到1 3 6 4 万人平方公里,行政区域未变 的卢湾、静安两区的人口密度分别由1 9 8 2 年的每平方公里8 0 5 万人、7 6 2 万 人下降到1 9 9 0 年的5 9 2 万人和6 3 9 万人,降幅分别达1 1 4 和6 6 。 同期郊区人口密度增长明显加快。1 9 9 0 年郊区平均人口密度达到1 1 3 8 人 2 0 0 5 届研究生硕十学位论文 平方公里,1 0 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 0 0 。尤其是近郊地带,1 9 9 0 年人口密度达 到了1 7 5 9 人平方公里,相当于远郊( 8 8 2 ) 的两倍,显然中心城区人口的郊迁 成为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图2 6 ,图2 7 ) 。 图2 61 9 9 0 年上海全市人口分布图2 71 9 9 0 年上海市区人口分布 2 2 41 9 9 0 2 0 0 0 年 近十年来上海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人口郊区化的继续推进。中心城区 特别是内环线以内的核心城区入口密度大幅度下降,l o 年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 下降了4 1 8 3 人平方公里,降幅达1 4 9 :其中核心城区下降了2 3 3 ,净减少 了近4 0 万人。郊区特别是近郊人口密度迅速增长,l o 年中增长了4 2 8 人平方 公里,增幅达3 7 6 ;特别是近郊区,增加了8 0 o ;远郊区人口密度变化不大, 从1 9 9 0 年的8 8 2 人平方公里上升到2 0 0 0 年的9 0 5 人平方公里,增长幅度仅为 2 6 ,其中崇明县人口还有所减少( 表2 4 ,图2 8 ,图2 9 ) 。虽然这里的对比 数据包含难以剔除的行政区划变动因素,但是我们认为仍能够大致反映出这一时 期上海人口的分布变动状况。 2 0 0 5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史 表2 4 9 9 0 2 0 0 0 年各区域人口变动状况 1 9 9 02 0 0 01 9 0 0 - 2 0 0 0 增减 区域 人口面积人口密度1 人口面积人口密度,人口人口密度 ( 万人) ( k m 2 )( 人,( 万( k m 2 )( 人,7 ( 万人)( ( ) 全市 13 3 4 26 3 4 0 52 1 0 41 6 4 0 86 3 4 0 52 5 8 83 0 6 64 8 42 3 0 中心城区6 3 8 22 2 6 9 2 8 1 2 76 9 32 8 9 42 3 9 4 45 4 8- 4 1 8 31 4 9 核心城区 2 4 6 34 7 15 2 2 9 32 0 6 95 1 64 0 0 8 9- 3 9 4- 1 2 2 0 4 - 2 3 3 环间城区 3 9 1 91 7 9 82 1 7 9 64 8 6 12 3 7 82 0 4 3 89 4 21 3 5 8- 6 2 郊区 6 9 6 06 1 1 3 71 1 3 89 4 7 86 0 5 1 11 5 6 62 5 1 84 2 83 7 6 近郊区3 1 4 61 7 8 8 8 1 7 5 95 6 0 1 1 7 6 8 5 3 1 6 7 2 4 5 5 1 4 0 8 8 0 0 远郊区3 8 1 44 3 2 4 98 8 23 8 7 74 2 8 2 69 0 5 6 32 32 6 资料来源:1 9 9 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 0 0 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图2 82 0 0 0 年上海全市人口分布图2 92 0 0 0 年上海市区人口分布 2 2 52 0 0 0 2 0 0 3 年 2 0 0 0 年以后上海人口郊区化继续发展,人口的郊迁距离进一步增大,这一时 期上海人口分布变动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 1 ) 全市人口呈快速上升态势,人口增长重心继续向郊区转移; 2 0 0 0 - 2 0 0 3 年,上海全市人口呈上升态势,三年增长1 0 0 余万人,增长率达 到6 1 9 ;人口密度也由2 0 0 0 年的2 5 8 8 人平方公里上升到2 0 0 3 年的2 6 5 1 人 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和郊区的人口同时增长,但是郊区人口无论从增长幅度还是 增长率上来看均超过中心城区,市域范围内增长的人口中,七成以上集中于郊区, 郊区人口三年的增长率达到1 1 0 9 ,是中心城区的3 9 倍,表明上海人口增长 的重心已经向郊区转移。因此从城市总体范围来看,上海人口变动已经呈现明显 1 3 2 0 0 5 届研究生硕: 学位论文 的向郊区扩散的越势,但由于中心城区入网仍在增长,人蹦的郊区化仍然处于相 对分散簖羧( 表2 + s ) 。 袭2 ,52 0 0 0 2 0 0 3 年上海人口分布变动状况2 嚣裁人西数人秘密凄 区域 2 0 0 02 0 0 3增幅增率2 0 0 02 0 0 3 增幅 ( k m 。) ( 万人( t y 人,( 7 y 人1( )f 太,t m z )( a k m 2 )( a k m 2 ) 合计6 5 0 2 5 81 6 2 3 5 61 7 2 4 0 21 0 0 4 66 1 92 s 8 82 6 5 17 3 孛心城嚣6 6 7 。s擘| 珏9 49 9 l o s2 7 3 42 。8 41 4 4 4 1 1 4 8 5 l4 1 0 核心城联1 1 3 54 4 6 8 04 3 4 。5 7一1 2 2 3- 2 7 43 9 3 6 63 8 2 8 8 1 0 7 8 边缘域嚣5 5 45 1 7 1 45 5 6 。7 l3 9 。5 77 鹰59 3 3 51 0 0 4 97 莲 f 粼区5 8 3 & 惦 6 5 9 6 27 3 2 7 47 3 1 21 1 0 91 1 3 01 2 s 6 1 2 5 资料来源:诗生罄f 1 绫计数据,2 0 0 0 年流动人器譬查数摄、2 0 0 3 冬:流动人懿抽样调粪数据 ( 2 ) 核心城区人口明显负增长,人口密度大幅下降; 在全市人口整体增长的同时,核心城区的人1 2 1 出现明显的负增长,短短三年, 人口减少1 2 2 3 万人,增长率达到一2 7 4 ,人口密度下降了1 0 7 8 人平方公里, 人口处于绝对分散阶段( 图2 1 0 ) 。 核心城区人口变动是户籍人口减少和流动人口增加共同影响造成的。若仅考 察户籍人口变动,可以发现核心城区人口更为真实的外迁强度。从2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