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北宋山东人物研究以《宋史》列传为中心.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北宋山东人物研究以《宋史》列传为中心.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北宋山东人物研究以《宋史》列传为中心.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北宋山东人物研究以《宋史》列传为中心.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北宋山东人物研究以《宋史》列传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北宋山东人物研究以《宋史》列传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 冬 m 已s t e r st h e s i so f2 01lu n i v e r s i t yc o o e :10 2 6 9 s t u d e n tn o :510 8 2 9 0 4 0 0 6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d i s q u i s i t i o n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i n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 c o m m e n t a r ys e c t i o no f 勋,辔册za r o u n d t u t o r :y mw e n n l h 僵a r s t e r ss 1 飞j d e n t : l i 坠! 出! i 望g a p r 2 0 1 1 5删9m 7 舢2 删1脚丫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北宋山东人物研究以宋史列传为中心, 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 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庭1 1 垂笾。日期:芦,1 年r 月西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北宋山东人物研究以宋史列传为中心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 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舡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 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 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 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 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于 导师签 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 学位论文,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密,适用上述授权。 本人签名塞尘圭至拿 弘i1 年土月肖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 (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人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 ,未经上述部门审定 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割垂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戴扬本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主席 马镛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顾宏义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朱幼文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宗韵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论文摘要 自古以来,炎黄子孙重乡土,“国有史,方有志”,即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因 此,研究人物不仅需要知人论世,还需要兼及地缘因素。研究证明地域人文研究 是必要的,突出贡献者如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关陇集团说、山东豪杰说,为历史研 究开辟了新视角。本文断代为北宋,匡定区域为山东地区,原因是宋代是历史上 经济文化走向鼎盛并渐呈衰微征兆的朝代,而山东地区作为儒家文明发祥地,历 代人才辈出,政治、经济、文化相对繁荣,地理位置举足轻重,因此在这一特殊 时空背景下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以宋史列传所见北宋时期山东籍人物作为人才样本,试图利用正史 实录、方志、行状、碑志墓志等史料,采用史料学、考据学、年代学、校雠学等 文献学研究方法,将人物研究置于一定的时代与区域环境之中,运用数据分析的 方法对其生活朝代、地域分布进行客观的分析、综合、考辩,将其放置于历史发 展大背景之中进行探讨和论断,力图揭示这一时期山东人才状况以及时代发展特 征。 在人物详备、史料可靠的基础之上,设专题研究北宋山东地区人文特点,抽 象概括出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山东地区思想与政治领域的新变化,设个案研究儒 学的复兴以及理学的发微,并分析山东人物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地 域文化专题研究的开展创造条件。 关键字宋史北宋山东人物儒学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i m ei m m e m o r i a i ,c h i n e s eo f 话p r i n ga t t a c hw e i g h tt 0h o m e t o w n ,”e v e d , c o u n t 叫a n dp l a c eh a d i t so w n h i s t o 叫”,t h a ti st h ep r o d u c to f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陀 t h e r e f o r e ,t h ed i s q u i s i t i o no fc h a r a c t e rn o to n l yn e e dt h i n k i n go fh i s t o r i c a ls c i e n c e , b u ta i s ot h i n k i n g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f a c t o r s i th 嬲b e e np r 0 v e nt h a tt h er e g i o n a l h u m a n i t i e ss t u d i e si sn e c e s s a 阱o u t s t a n d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 ss u c h 舔t h et h e o 巧o f “t h eg u a n l o n gc l i q u e ”a n d “s h a n d o n gh e r 0 ,p r o p o s e db yc h e ny i n q u e ,w h i c h o p e nu pa n e w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h i s t o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 t h i sp a p c rf o c u so n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a n dl i m i tr e g i o na r o u n ds h a n d o n gp r 0 v i n c e t h ec a u s el i e si nt h e f i 重c tt h a t t i l es o n gd y n a s t yw a sad y n 硒t yw h i c ht c n dt o w a r d sb o o ma n dg r a d u a i l yh a dt i l es i 印 o f d e c a d e n c yi nt h ec h i n e h i 咖叮;w h i l e 邪t h eb i 砒p l a c eo fc 0 n 龟c i 觚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t 1 1 es h 觚d o n gr e g i o nw a sf u l lo ft a l e n t si nh i s t o r y w 邪r c l a t i v e l yp r o s p e r o u si np o l i t i c , e c o n o m y 锄dc u l t u r e ,肌dh a d 粕c o n s e q u e n t i a lg e o g r a p h i c a ll o c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i ti s n e c e s s a 巧t 0r e s e a r c h 廿l eh i s t o 巧c h 撇c t e ro nt h a ts p c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t h i sd i s q u i s i t i o nt a k e st h es h a n d o n gc h a r a c t c r 胁mb i o 鲫h y o f s o n gs h i ”嬲 鼢m p i e s t h r o u 曲m eh i s t 0 叫m a t e r i a ls u c h 邪t h e 聆c o r do fh i s t o r y l o c a lc h r o n i c l e s , b r i e fb i o 鲫h i c a ls l ( e t c ho fd e c e a s e d ,e p i t a p h s 锄ds 0o n ,锄du s i n gt l l em e t h o do f p h i l o l o g ys t u d ys u c ha s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 ,t e x t o l o g y c 1 1 1 0 n o l o g y s c i e n c eo f p r o o f b a d i n ga n ds oo n ,t h ep a p e rt 呵t o s t u d yt h ec o m m e n t a 呵c t i o no fc h a r a c t e ri n “s o n gs h i ,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p a p 啊w i l le s t a b l i s ht h ec h a 阮c t e ri nt i l es p e c i f i ce 随 觚dl o c a ls i t u a t i o n ,u s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d a t a 觚a l y s i so n a no 场e c t i v e 锄a l y s i so fl i f c d y n a s t i e sa n dt h eg e o g r 印h i c a ld i s 仃i b u t i o n i nt h ee n d ,w h e nd i s c u s s 觚di n f c rt i l e s h a n d o n gc h a r a c t e r so f t h es o n gd y n a s 劬w h i c hi sp u ti nt l l eb a c k g r o u n do fh i s t 0 拶 d e v e l o p m e n t ,w ea r e 竹i n gt 0l ( n o wt h e 涨e so fs h 醐d o n gt a l e n t si nt t l i sp e r i o da n d i t st i m ef c a t u r e s o nt h eb 嬲i so fd e t a i l e dc h a m c t e r 龃dr e l i a b l eh i s t o 叮i n f 0 肌a t i o n ,n l i sp 印e rw i i l c a r 叮o nt h es p e c i a ls t u d ya b o u tt h eh u m a nc h a r a c t c ro ft h cs o n gd y n a s t ) ,i n s h 粕d o n gp r 0 v i n c e ,a n da b s t r a c t l ys u m m a r i z et h em wc h 觚g e si nm e n t a l 觚dp o l i t i c a l f i e i di ns h a n d o n gi n t h i ss p e c i a lh i g c o 巧t i m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m i sp a p e rw i l ls e t c 舔es t u d ya b o u tt h er e n a i s s 彻c eo fc o n f u c i 肌i s m 粕dt h ee m e 唱e n c eo f n e o - c o n f u c i 锄i s m ,锄df i g u r ct h ec o n t r i b “o nm a d eb ys h 粕d o n gc h a m c t c r si nt l l i s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 ,s oa st oc r e a t et h ec o n d i t i o n sf o rc a n 哕i n go u ts p c c i a is t u d y0 n 他g i o n a lc u l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s o n gs h i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s h a n d o n g ,c h a r a c t e r c o n f u c i a n i s 绪论 目录 l 一, 论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梳理l ( 一) 论题的提 | 1 ( ) 研究现状梳理2 、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4 i 、 研究同的、所据材料与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结构5 ( 一) 研究f 1 的5 ( 二二) 所据材料与研究方法5 ( 二三) 论文结构6 第一章山东政区建制及地理沿革概述8 第一节“山东”这地理概念的历史演变8 第二节北宋山东地区行政建置9 第二章宋史 所见北宋山东人物辑录与研究 1 4 第一节宋史所见北宋山东人物辑录1 4 第一节清代王驭超海岱史略所录宋史山东人物辑录2 7 第二节宋史所见北宋山东人物人才结构分析研究3 5 ( 一)宋史所见北宋山东地区历史人物地理分布研究3 5 ( 二)宋史所见北宋山东地区历史人物时间分布研究3 8 第三章北宋山东地区人物思想意识领域人文特点初探 第一节疑古惑经思潮背景下金石学的产生 4 2 第二节儒学的相对复兴与发展困惑4 6 第三节传统儒学转型与新儒学的萌芽启动理学发微5 7 ( 一) 北宋山东地区新儒学代表人物5 9 ( 二) 北宋山东地区新儒学代表人物主要活动。6 0 ( 三) 北宋山东地区对儒学转型以及理学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试论北宋时期山东地区人物引领儒学转型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 8 7 l 7 3 7 8 7 9 ( 一) 论题的提出 绪论 一、论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梳理 山东地区自古以来地灵人杰,“山左为乾坤奥壤,岱者五岳之长,海者百谷 之王,非寻常名山大川所能俪。故春秋时至圣生其间,为斯文之祖,战国时,亚 圣踵其后,衍吾道之传。赢刘而降,代有名人,其风流皆足冀仰。”山东具备“一 山、一水、一圣人”之地理与人文优势,其影响含射千古,造就了长盛不衰的齐 鲁文明,构成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主体与核心。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生产生活都必定在特定 的社会环境中完成。因此生活在同一聚落的人们,在思想与行为上必然有一定的 联系与相关性。况且自古以来,华夏民族乡土意识浓厚,这使得中国人民地域意 识较外邦强烈很多。因此,研究人物不仅需要知人论世,还要兼及地缘因素。地 域人物研究方面,突出贡献如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关陇集团说、山东豪杰说,为历 史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对后世启发很大。本文断代为北宋,匡定区域为山东地区, 原因是北宋时代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走向鼎盛并渐显衰微征兆的朝代,而山东 地区作为儒家文明发祥地,历代人才辈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遥遥领先,而 在北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山东历史人物影响渐呈下降趋势,并在这一历史交合处 开始了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转型,因此对这一特殊时空背景下的历史人物进 行分析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将以宏观分析与微观探究为研究理念,全方位搜集历 史人物,挖掘并评价其独特的地域人文价值。 先秦伊始,山东地区作为孔孟之乡、儒学的发祥地,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北宋,一直傲居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历代人才辈出。然而两宋时期宋、 辽、金民族矛盾突出,山东地区又作为军事重镇,宋室南迁后沦为金统治区,其 政治文化地位骤然下降。尽管如此,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北宋时期山东地区 ( 清】王驭超著,许鸿磐序海岱史略自序,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l 仍然具有宋明理学发微之功,体现了齐鲁文化的永恒生命力。本文将设专题挖掘 宋代山东地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人文特点,分析其在儒学转型时期的历史贡 献,这有助于深层次探究齐鲁文化的终极价值关怀。 ( 二) 研究现状梳理 1 建国以前的山东地域人物研究: 山东人物研究古已有之,前贤崔慰祖,南北朝清河东武城人,“慰祖著海 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未成 ,然此书已不传于后人。 明嘉靖中,山东巡按御史方远宜始属副使陆钱等创修山东通志四十卷, 清代康熙十二年,巡抚张凤仪、布政使施天裔重为修辑,大抵仍旧文者十之八九。 雍正七年岳潜奉诏重修。然此书作为方志之书,取材单一,且粗述梗概,有失可 靠。 清代安丘( 今山东潍坊安丘市) 王驭超著海岱史略,录两汉至明代正史 列传所见山东人物,本着“非正史所载者不录”的原则,对两汉迄前明因朝代更 迭而造成的人物籍贯变更作了考证,并对诸史错谬之处亦作了考辩与更正,其治 史态度之严谨,处处彰显清代乾嘉朴学之功。“比寰宇记为加详,较各通志 为有据俾”o ,王驭超鉴于太平寰宇记略载姓名而不详其事,各通志粗述梗 概,又多采家乘、文集、稗史等书,未足传信,固故作海岱史略,以“教诲诸 子知桑梓之前贤,则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矣,傥由此而进于全史,通古今经纬治 乱之总,予日望之。然此书王驭超秉春秋之讳,称美不称恶,这对于历史人物 地域断代研究来讲有失客观,是其失也,且王氏所作仅为传统的史料考辩与汇编。 民国丁在君( 即丁文江) 为研究中国人物与地理关系最早之人,其历史人 物与地理的关系一文,以二十四史列传为研究根据,将前汉、后汉、唐、北宋、 南宋、明六代人物,每代按省份进行了分配,通过详细的计量分析,绘制出西汉 见清纪昀总纂南齐书提要,载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南齐书本卷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一1 9 8 9 年版。 圆【清) 王驭超著,许鸿磐序海岱史略序,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同。 固( 清) 王驭超著,许鸿磬序海岱史略自序,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至明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各省分布图,并分析造成各省人物分布不平均的原因有 都城地位、文化中心、皇室籍贯、经济发展、生存优点之变迁、殖民避乱等六大 冈素,其中以都城地位因素最为重要。然丁氏之研究仅限于通过分析地理分布不 平衡之状况而归纳其原因,但地域人物对诸影响因素有何积极或消极的应对,丁 氏未展开深入研究。 2 建国以后的山东地域人物研究: 建国后的地域人物研究多为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志书,旨在弘扬地方文化, 提高地域凝聚力,教化乡人,故学术价值较少。 有潘建荣主编的二十五史历史人物与菏泽历史文化,对正史人物事迹仅 作了的简单摘录。 1 9 8 5 年,王众音同志在山东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指出,将整理山东 历史人物资料为今后方志工作的一项任务。山东省志办组织山东大学一批师生从 二十四史、山东通志、各府州县志、旧史志中辑录有影响的山东人物7 0 0 人,准 备编一本ij i 东历史人物,但笔者目前在各大图书馆未查询到此书。 华中科技大学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刘大明的硕士论文北宋山东地区的人 才研究以进士为中心,采用了现代历史统计学研究地域历史人才,实为填 补北宋山东地区历史人物研究之空白。其人才样本以进士为中心,但某一地域之 人才状况非进士所能全面概括,如山东地区起身于平民阶层的学者、武将出身的 朝臣仍然很多,不可忽视。 另外,明代与清代山东进士的地域分布研究各有论文出现:南京师范大学张 增祥硕士论文明清时期山东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与曲阜师范大学张泗洲的硕 士论文清代山东进士地域分布初探,均为山东地域人才研究之力作,但多为 进士时空分布状况研究与原因探究,以专题为切入点的研究仍然较少。 3 现代非山东省的地域人物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刘锡涛学术论文宋代福建人才地理分布,以宋代福建进士 与宋史记载闽籍人物为考察对象,人才样本选取较好,但是篇幅较短,论题 仅限于人才分布统计与考察。 刘贯文等主编的 三晋历史人物,潘民中、杨晓宇、李瑞编著的平项山 历史人物志,乔高才让主编的天祝历史人物,林其泉的闽台历史人物散论, 宫银峰、汪鹏的郑州古代名人,虽属于地域人物研究,但是其研究范围多为 历代历史文化风云人物,且无一定之规;王兴亚、马怀云的河南历史名人籍里 研究,则主要侧重于里籍考这一专题研究。 蒋维明的明清巴蜀人物述评与广西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编的民国广西人 物传虽为地域性断代人物研究,仍未摆脱以上窠臼,而战化军、姜颖的齐国 人物志人物虽全,但是并没采用科学的统计研究方法,未进行系统的人物分析 说明,仍属于单一的人物传记。 二、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文研究对象为宋史列传所见北宋时期山东地区之历史人物。 关于山东地区,本文以现今山东行政版图为标准,匡定北宋时期京东东路、 京东西路以及河北东路部分县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北宋时期第三级行政单位一 一县( 包括不辖县的军与监) 为最基本的行政单位。 关于人物,历史上某一地域人物是数以万计的,但是我们不可能统计殆尽。 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选取一种最贴合某一课题的人物样本进行分析 研究,如研究文治,可选取进士群体作为样本;研究武功,可选取武将群体进行 研究。而如果定题比较宽泛,如研究特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之内的政治、经 济、文化面貌,则需选取社会方方面面之人物对象,因此,笔者选定官修正史宋 史列传所见北宋时期山东地区之人物作为样本,进行人文领域的探索研究,通 过历史研究与综合考查,以期得出某种结论、发现某种论题。因为正史所录人物 基本能反映全社会各行业之优秀人才的文献资料,包括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只 要在不同领域有突出之影响的一般都会进入正史实录,这为地域人物研究提供了 强大的样本。 这种样本选取方法与民国朱君毅不谋而合: 4 人物二字,本极泛滥不易下一定义有按人物品格之高下,而为之分等级 者,如英之戈尔登在其研究中,有所谓i l l u s t r i o u s 眦n 焉,为百万人中之一; 有所谓e m i n e n t 眦n 焉,为四千人中之一有按人物职业之不同,而为之分种类 者,如某法律家、某工程师关于第一种品格上之分类,在本篇之研究,以不易 得一具体标准,未易从事。只有将历史上列传之人物,或人物之用他种记载可证 者,不分高下,作为同等看待至于第二种职业上之分类,在本研究大部分中, 均能行之此种人物之分类法,不能谓为精细,只可谓之得其大别然此种人物 高下之评判,事业大小之估量,并非完全客观之事与其欲求精细,反生疵病, 不若得其大体之为愈。 三、研究目的、所据材料与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结构 ( 一)研究目的 首先,分析研究北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山东地区历史人物之人才特征状况。 以求真求实为理念,尽可能选取贴合历史情境的人物样本资料,为下一步分析研 究提供真实的基础史料,从而探索出北宋时期山东地区历史人才发展状况,并初 步分析其规律与原因,为当代国家人才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其次,进一步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不断丰富齐鲁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就山东 地域来讲。齐鲁文化是其显性地域文化,因此探索宋代经济文化大转型时期山东 人物对儒学发展的历史贡献,并进而将研究领域推广至其他文化区域,以尽可能 地厘清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进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与外延。 ( 二)所据材料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元修宋史为中心,充分利用宋史人名索引、宋人传记资料索 引等工具书,辑录出宋史所见北宋山东籍正传与附传列传人物,并参以其 他正史实录,结合人物行状、墓志铭、方志、家谱、别集、笔记等史料对这些人 朱君毅著 中国历代人物之地理的分布,北京:中华书局,1 9 3 2 年版,第5 6 页 5 物之基本信息进行考校辨异。在人物资料搜集完备、史料相对可靠的基础之上, 综合观察人物群体特征,并结合时代客观背景,设专题研究北宋山东地区思想领 域之人文特点,分析其成就,初步探索并总结其原因。 鉴于北宋时期流传史料较少,本文在人物考证过程中难以得出确切答案,故 多有存疑,所考信息仅限于有文献可考之情况。尽管史料不足,但是依然可以大 胆假设、小心求证,窥一斑而推度全豹。 本文将充分利用人才地理学之系统研究法与历史统计学,结合传统的史料 学、考据学、校雠学等文献学研究方法,全面而准确地搜集北宋山东地区正史列 传所见历史人物,在史料可靠、人物详备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籍贯、朝代与身份 等多方位的数据统计分析,最后抽象概括出宋代山东地区独特的人文特点,从而 为地域文化专题研究的开展创造条件。最后,将已认识的历史事实,按照其互有 的联系性做适当的分析研究与表达。 总之,地域历史人物研究是一项综合的复杂课题,这一课题可探究的问题有 很多,比如人物历时分布与共时分布研究、人物层次与社会地位升降分析、人物 与地方治理的关系、地方人物个案研究等等,即使对本文探讨的问题,由于囿于 时间短促与史料之局限,笔者也难以做详尽而精准的研究,只能落脚于思想意识 领域之研究,并选取代表性人物进行考查推究,且所作相对浅显,未能深入下去, 不足之处有待后人进一步探索。 ( 三) 论文结构 第一章,山东政区建制及地理沿革概述。本章主要明确“山东”这一地域概 念自古以来之广狭意义,了解山东作为行政区域单位的历史沿革概况:列出北宋 山东地区行政建置,为辑录人物设定地标。 山按t 历史统计学,为梁启超于1 9 2 2 年1 1 月l o 日在为东南大学史地学会讲演时公开提供 的一项崭新的史学研究途径,亦称史学上统计之研究。它是将散见的史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加 以处理来推论史迹,寻求概念。梁启超认为,研究历史应一改过去仪以“帝王将相”为对象 的成规,突破只注重大人物或大史事的研究模式,要注意整个社会活动及其变化,这就需要 集各方面的资料做系统性比较,尽可能还原始历史真面h 。统计学的优点在于以统计表代表 ,几长之陈述,观察各事各物之平均状况,可观其人要,从而为深入研究打卜基础。 6 第二章,宋史所见北宋山东人物辑录。辑录出宋史正传与附传所见 山东籍历史人物,并对照清代王驭超海岱史略所录山东籍正史列传人物,进 行查缺补漏、辨正考异。然后对北宋山东人物进行地理分布分析,探求规律。 第三章,北宋山东地区人物思想意识领域人文特点初探。设专题研究北宋时 期山东地区在儒学复兴与宋明理学产生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初步分析北宋山东诸 儒对儒学史发展的贡献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助推作用。 第四章,试论北宋时期山东地区人物引领儒学转型的原因。结合时代背景与 地域特点、人文特点初步探究北宋山东地区具有理学发微之功的原因。 本文不揣谫陋,对宋史所见北宋时期山东人物进行史料钩沈,勘比校对, 对这一时期山东人物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的新特点予以探究,并试图分析 总结出这一特点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以期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第一章山东政区建制及地理沿革概述 第一节搿山东刀这一地理概念的历史演变 山东省地处黄淮海平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由胶东半岛和内陆 地区组成。它北环渤海,东临黄海,黄河自山东北部注入渤海,因此山东省具备 优越的地理位置。山东内陆地区北、西、南三面分别与冀、豫、皖、苏四省接壤, 其地理范围界于北纬3 4 。2 2 9 3 8 。2 4 0 、东经1 1 4 。4 7 5 1 2 2 。4 2 3 之间,省土总面积约1 5 7 2 万平方公里。全省以沂水、潍水为界分为东部半岛 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两大部分,中西部内陆地区又以泰沂山系为界分为鲁西北 和鲁西南两大区域。 “山东 最初为地域名,而非政区名,它有特定的历史范畴。清代学者叶圭 绶在续山东考古录山东布政司总沿革中说:“山东之称,古或指( 函谷) 关东而言,或指太行山东而言,不专指今山东也。唐末五代以来始专指以齐鲁为 山东。 战国时代,秦据关中,称肴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有时泛指秦国以外的 六国,是相对于关中来说的,此“山东 为一广泛的地域名称。汉初贾谊在过 秦论提到“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山东大扰”、“山东豪俊”、“山东之国 等,均为沿袭当时之习语。随着汉代大统一局面的出现,山东始与关中在政治上 不再对立,并开始出现广狭二义之区别,其广义仍为旧意,其狭义则与现代山东 大致相近。“山东 在行政意义上开始出现始自宋代,据宋史记载,济州通 判李迨曾被宋高宗授山东辇运使。金代改“京东路”为“山东路”,“山东 一词 首次成为行政区域的专名。元代曾先后设立东平行省、济南行省、山东淮南楚州 行省、益都行省、山东行省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山东”与“行省”联系起 来,虽然历时不长,但意义重大。直到明洪武元年( 公元1 3 6 8 年) 四月设“山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第三卷建置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卜4 页。 ( 清) 叶圭绶撰,王汝涛、唐敏、丁余善点校注续山东考古录卷一,济南:山东文艺 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页。 东行中书省”( 简称为“山东行省”) ,自此山东作为行政区名才稳定下来。清代 称山东省,始与今名相合。 山东还有“海岱”、“齐鲁”之雅称。不过,海岱地区为海岱历史文化区的简 称,“海”指渤海、黄海,“岱”为泰山别名,故“海岱”指泰山至渤海、黄海之 间的地区,即今山东半岛。尚书禹贡有:“海岱惟青州。”“作为考古学用 语,海岱地区是指以泰沂山系为中心,包括山东全省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或被 称为泰沂文化区。从历史文献学角度看,上古时期,海岱地区是东夷人的家园。一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与鲁国为山东地区两个最大的诸侯国,以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最为常见,史记儒林传伏生“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 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固故“齐鲁”之称,最初具有一定的历史范 畴,后随着本地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向齐鲁文化整合,齐鲁之地生民越来越 呈现出共同或者类似的生活特征与文化价值认同感,“齐鲁”才逐渐成为今山东 地区的代称,因此这是一个文化史概念。 第二节北宋山东地区行政建置 公元9 6 0 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于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宋代周,北宋建 立。北宋政权力平群雄,一改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地方建置混乱之状况,于 是沿袭唐朝旧制、略事改革。北宋初分全国为1 3 道,淳化四年( 公元9 9 3 年) 又 归并为1 0 道,但翌年即废,并正式废道建路,将全国划分为路、州( 包括府、 军、监) 、县三级行政区域。北宋初年历经改革,遂逐步建立了较完备的地方行 政制度。 从宋太祖建隆元年( 公元9 6 0 年) 到宋太宗至道三年( 公元9 9 7 年) ,赵宋 新主经过近四十年的南征北战,除却燕云十六州,基本结束了五代以来分裂割据 ( 清) 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 尚j 传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第1 5 l 页。 国宣兆琦齐文化与山东文化大省建设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 6 7 页。 固【汉) 司乌迁著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儒林传。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3 1 2 4 3 1 2 5 页。 9 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天下既一,疆里儿复汉唐之旧,其未入职方氏者, 唯燕云十六州而已。一“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天圣析为十八,元丰又析 为二十三。今据元丰所定,并京畿为二十四路。一号 今山东省所辖区域分落在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以及河北东路的一部分。关于 北宋行政单位,第一级是路,第二级为路以下的州、府、军、监,第三级行政单 位是县以及不辖县的军、监。其实北宋州、府、辖县的军与监四者在行政级别上 属于同级,只是实际职能和管辖范围有很大差别,所以名称各异。四种行政单位 中,在政治意义上府比州更重要,如济南府、兴仁府;州多为工商业兴盛、民事 繁芜的地区;军最初在五代时期仪为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至北宋才兼管军队与 民事,其若有下辖县,则为与州平级的政区;矿治、铸钱、产盐地区多设监,兼 管矿务和民事,但不辖县。 州以下辖若干县,县为地方建置中最基本的行政单位。由于北宋疆域面积不 及汉唐,故其县数相比前代有所减少。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在今山东 地区共1 4 州、4 府、l 军、2 监,共下辖8 8 县。对比中国现代地图册 跟中国 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宋辽金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地图,可以发现今山东政 区之内区县名称,历史继承性相当明显,当今山东省内县以及县级市名称多沿袭 于北宋时期的地名,且其所辖区域已经相差不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北宋 政区建置为现代行政单位的划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依据宋史地理志一 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宋辽金卷载录,对照现代山东省地图册,以其基 本行政单位县为基准,考订出现今版图下山东省所辖地区在宋代的建置情 况,如下: m ( 元) 脱脱等纂修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2 0 9 3 页。 ( 元) 脱脱等纂修 宋史卷八十五 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2 0 9 3 页。 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 9 7 4 年版,第3 7 页。 回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 :宋辽金京东西路,北京:地图出版社,1 9 8 2 年版, 第1 4 1 5 页 回( 元) 脱脱: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2 0 9 3 页。 1 0 ( 一) 京东东路,治所为青州,辖山东境内济南府1 个,辖青州、密州、沂 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7 州以及县3 8 个。其中属于今山东政区内的行政 单位有: 济南府,治所在历城( 今山东省济南市) ,五代时称齐州,宋初属京东西路, 后归属京东东路。宋徽宗政和六年( 公元1 1 1 6 年) 由齐州升为济南府,有历城、 章丘、长清、禹城、临邑等5 县。 青州,治所在益都( 今潍坊青州市) ,北宋时期京东东路首府,有益都、临 朐、千乘、临淄、寿光、博兴等6 县。 密州,治所在诸诚( 今潍坊诸诚市) 。有诸城、安丘、高密、胶西、莒县等 5 县。 沂州,治所在临沂( 今临沂市) ,有临沂、沂水、承县、费县、新泰等5 县。 登州,治所在蓬莱( 今烟台蓬莱市) ,有蓬莱、黄县、牟平、文登等4 县。 潍州,治所在北海( 今潍坊市) ,有北海、昌邑、昌乐3 县。 淄州,治所在淄川( 今淄博淄川区) ,有淄川、长山、邹平、高苑等4 县。 莱州,治所在掖县( 今青岛莱州市) ,有即墨、掖县、莱阳、胶水等4 县。 综合共有3 6 个县级行政单位。 ( 二) 京东西路,治所兖州,辖今山东境内应天府、袭庆府、兴仁府、东平 府4 府,徐州、济州、单州、濮州、拱州5 州,广济军1 个,东平监、莱芜监2 个以及县4 3 个,其中包括一州治在京东西路外、而所辖县在今山东境内的县1 个。属于今山东政区内的行政单位有: 袭庆府,治所在瑕县( 今曲阜兖州市) ,袭庆府五代时期称为兖州,北宋初 因袭之,宋徽宗政和八年( 公元1 1 1 8 年) 又由兖州升为袭庆府,有瑕县、袭县、 奉符、邹县、泅水、仙源、莱芜等7 县,另外还辖莱芜监一监。 兴仁府,治所在济阳( 今菏泽市曹县西北) ,曹县五代时期称为曹州,北宋 初因袭之,宋哲宗崇宁元年( 公元1 1 0 2 年) 又由曹州升为兴仁府,有济阳、乘 氏、苑亭、南华等4 县。 东平府,治所在须城( 今泰安东平县) ,东平府五代时期称为郓州,北宋初 因袭之,宋徽宗宣和元年( 公元1 1 1 9 年) 又由郓州改为东平府,有须城、阳谷、 东阿、平阴、中都、寿张等6 县,另外辖东平监l 监。 济州,治所在巨野( 今菏泽巨野县) ,有巨野、任城、金乡、郓城等4 县。 单州,治所在单父( 今菏泽单县) ,有单父、成武、鱼台3 县。 濮州,治所在鄄城( 今菏泽鄄城县) ,有鄄城、临濮、雷泽、范县( 今属河 南) 等4 县。 广济军,治所在定陶( 今菏泽定陶县) ,有定陶1 县。 州治所在今江苏境内,而辖县在今山东地区的政区有: 应天府,治所在宋城( 今河南商丘市) ,唐代为宋州,北宋至道中,为京东 路,至景德三年,升为应天府。有楚丘、虞城2 县。 徐州,治所在彭城( 今江苏省徐州市) ,有山东境内滕县1 县。 综合共有3 4 个县级行政单位。 ( 三) 河北东路,治所大名( 今属河北省大名县) ,辖3 府、l l 州、5 军, 共5 7 个县。在今山东境内有大名府、开德府、永静军、沧州、博州、棣州、莫 州、德州、滨州、恩州等二级行政单位,有县2 4 个( 包括府治或州治在山东境 外,而辖县在今山东地区的领县1 3 个) 。其详情如下: 博州,治所在聊城( 今聊城市) ,有聊城、高唐、堂邑、博j f 等4 县。 棣州,治所在厌次( 今滨州惠民县) ,有厌次、阳信、商河等3 县。 德州,治所在安德( 今德州陵县) ,有安德、平原等2 县。 滨州,治所在渤海( 今滨州市) ,有渤海、招安等2 县。 府治或州治在山东境外,而辖今山东地区领县的政区有: 大名府:治所在元城( 今河北省大名县东) ,有莘县、馆陶、临清、夏津、 清平、冠氏6 县 开德府,治所在濮阳( 今河南濮阳南) ,有山东境内观城、朝城等2 县。 永静军,治所在东光( 今河北沧州) ,有将陵1 县。 沧州,治所在清池( 今河北省沧县东南) ,有山东境内无棣,乐陵等2 县。 1 2 恩州,治所在清河( 今属河北省清河县) ,有山东境内武城、历亭等2 县。 综合共有3 4 个县级行政单位。 综上可知,虽然北宋在今山东地区共1 4 州、4 府、1 军、2 监,共下辖8 8 县,但是由于古今山东政区的演变稍有变动,所以有一部分州治所在今山东境外 的州、府、军、监,其下辖领县也有不少在今山东境内,据统计,州治所在今山 东境外,而下辖县却在今山东政区版图之内的县有1 6 个,它们位于北宋州治与 今山东行政版图的交集之处。因此,北宋时期,界于今山东省区版图之内的县级 行政单位共计1 0 4 个。 在今山东政区版图内,北宋州治数量与县级行政单位数量的统计差别进一步 表明我们选取县一级行政单位作为地域人物研究的基本行政单元是科学的。自古 以来,县都是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行政单位,以它为单位最能贴切地反映出一 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面貌,最易于挖掘其风土人情、文治武功。历代 行政区域的发展演变,与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大发展、大转折息息相 关:春秋战国时期,封邦建国、诸侯争霸塑造了闻名遐迩的齐鲁文化,在此基础 上齐鲁文化反过来固化了齐鲁之地的地域范围,凝聚了齐鲁之间人们的乡土认同 感,植下了孔孟礼仪之邦的文化之根;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乱纷争,建立 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山东一名所指地理范围清晰化、缩小化;魏晋以降、隋 唐建国,开疆辟土,五代十国,战乱频仍、政权更迭,至赵宋立国,北宋初期版 图未定,经过近四十年的南征北战,疆土北部燕云十六州仍然没能划归大宋国土, 与燕云地区相邻的道、路,饱尝北狄侵扰之苦,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之 中,北宋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京东路作 为北宋行政单元已经于现代行政版图非常类似。 可以得出,地域人才的发展与行政区域的演进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同 样,山东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演变,也是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继承 性在它身上表现明显,而山东地区人物的发展在其中起了潜移默化但也无可替代 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个历史时期内进行地域人物分析研究意义重大。 第二章 宋史所见北宋山东人物辑录与研究 第一节 宋史所见北宋山东人物辑录 本文利用宋史人名索引、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等工具书,以人名与北宋 第三级行政单元县( 包括不辖县的军和监) 为检索单位,对宋史列传所 见山东籍历史人物进行了搜集整理,最初整理出了一批宋史列传所见山东籍 正传人物。 由于南宋时期山东地区处于金王朝统治之下,且两宋之际大量山东家族随北 宋皇室南迁,因此宋史所见南宋山东人物数量较之北宋急剧减少,且最主要 的是它作为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人才样本已经不够完整,难以反应该地实貌, 如果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实需要研究南迁家族与留守家族等各方面之状况、南迁 后之情况等等,即需要运用动态视角另辟思路专门研究。限于本文研究对象为北 宋时期,故只截取宋史所见北宋山东人物。 由于历史上人口迁移比较频繁,因此,在搜索北宋山东籍历史人物时,本文 所采取的标准是以人物主要生平活动地域为标准,即包括终生生长于山东的人 物、祖先非山东籍而北宋时期已迁入山东的人物,以及北宋时期外徙人物当中主 要生平经历仍为山东之人物,本文未采人物如吕夷简等,吕氏家族因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