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清楚辞学的连续与转型——《楚辞集注》、《楚辞通释》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中国古代楚辞研究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次是汉宋转型,一次是宋清转型, 但在转型中又伴随着某种程度的连续,这在宋清楚辞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 拟从五个方面对朱熹楚辞集注和王夫之楚辞通释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 宋清楚辞学的转承关系:( 1 ) 篇目选择与注释体例:集注以儒家经典规范楚 辞,以辩证评议楚辞,以后语补充楚辞,形成了以情感内涵、思想价值、 艺术特色为标准的取舍原则;注释仿诗集传之例,“以义裁之。通释则 以屈赋为典范,以感悯忠贞、绍嗣余风为选篇标准;注文“分节立释 ,“以意为 主。( 2 ) 对屈原思想的阐发:集注以忠君爱国为论,君为一,国为二,认为 屈子“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但屈赋却可增加三纲五典之重;通释则以屈 子为“千古独绝之忠 ,国为一,君为二,对庸君佞臣常加批判,不为君讳。( 3 ) 对屈赋内容的解析:集注处处以儒家义理为中心,释以君臣大义,对不合义 理的成分横加规范或删溢;通释则儒道兼释,以道通儒,以儒用道,使屈赋 内涵更显渊颐宽广。( 4 ) 注释特色的比较:集注据旧注隐括,重义理而不废 考据,但表现出轻视奇幻浪漫色彩的倾向;通释则以经世致用为目的,重对 屈子思想情感的把握,表现出释、评交融的感性特色。( 5 ) 对楚辞艺术的观照: 集注以诗经为比附,以赋、比、兴为解说体系;通释则以韵、意关 系为主,以意象论为据,对屈赋艺术提供了新的理解。由此可见,宋清楚辞学已 在选、注体系,对屈原思想的评价,阐释理论依据,诠释特色及对楚辞的艺术观 照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二者又有清晰可辨的联系,正是这种连续与转型, 推动了中国楚辞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楚辞集注;楚辞通释;楚辞学;连续;转型 i i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s o n g so ft h es o u t hi na n c i e n tc h i i mm o r eo rl e s se x p e r i e n c e dt w os t u d i e si n t r a n s i t i o n , at r a n s i t i o ni st h eh a ns o n g ,t h eo t h e ri ss o n gq i n g ,b u tw a sf o l l o w i n g s o m ek i n do fd e g r e ec o n t i n u a li nr e f o r m i n g ,t h i ss t u d yi nt h es o n gq i n gs o n g so ft h e s o u t hd i s p l a y se s p e c i a l l yo b v i o u s l y t h i sa r t i c l ep l a n sf r o mf i v ea s p e c t so fz h ux i s c h uc ij iz h u ( s o n g so ft h es o u t hw i t hc o l l e c t e da n n o t a t i o n s ) a n dw a n gf u z h i t sc h u c it o n g s h i ( s o n g so ft h es o u t hw i t hp a s sr e l e a s e ) c a r r i e so n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 i n q u i r e di n t ot h es t u d yo ns o n g so ft h es o u t ho fs o n gq i n gt h ee x t e n s i o nr e c e s i v et h e r e l a t i o n s :( 1 ) t a b l eo fc o n t e n t sc h o i c ea n da n n o t a t i o ns t y l e :j z h ub yc o n f u c i a n i s t c l a s s i c a ls t a n d a r ds o n g so ft h es o u t h , b yb i a nz h e n g ( s o n g so f t h es o u t hw i t hd i a l e c t i c ) a p p r a i s e ss o n g so ft h es o u t h , h o uy u ( s o n g so ft h es o u t hw i t ha f t e rw o r d s ) s u p p l e m e n t si t , h a sf o r m e dt a k et h ee m o t i o nc o n n o t a t i o n ,t h es o u g h tv a l u e ,t h ea r t i s t i c f e a t u r e 雒t h es t a n d a r dc h o i c e sp r i n c i p l e ;t h ea n n o t a t i o ni m i t a t e ss h i 坍z h u a n ( p o e t r y a n t h o l o g yb i o g r a p h y ) t h ee x a m p l e ,c u t si tb y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t o n gs h ib yq uf ua s t h em o d l e ,w i t has e n s eo fl o y a l t y , r e m a i n i n gi n f l u e n c eb yt h ef e e l i n gt oc h o o s ea s t a n d a r d ;t h ea n n o t a t e dt e x t ”t h es e c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s t a n d sr e l e a s e s , b yc h i e fi d e a ”( 2 ) t oq uy u a nt h o u g h te x p l a i n i n g :j z h ut a k e1 0 y a lk i n ga n dp a t r i o t i s ma st h e o r y , k i n g i so n e ,t h ec o u n t r yi st w o ,t h o u g h tt h a tq uz i ”t o ot h ed o c t r i n eo ft h em e a nb u tm a y n o tb em o d e r a t ef o rt h el a w ”,b u tq uf um a yi n c r e a s eh e a v yt h r e ec a r d i n a le t h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o fs o c i a lo r d e rf i v ea n c i e n tc l a s s i c s ;t o n gs h ir e c o g n i z eq uz i a b s o l u t e l yi n d e p e n d e n to ft h ea g e o l da l l e g i a n c et o ”,t h ec o u n t r yw i l lb eo n e ,k i n g w i l lb et w o ,o f t e nc r i t i c i z ec o m m o n p l a n c ek i n ga n dt r e a c h e r o u sm i n i s t e r , w i i ln o t a v o i da st a b o of o rk i n g ( 3 ) t ot h ea n a l y s i so nt h ec o n t e n to fq uf u :j z h u e v e r y w h e r et a k ec o n f u c i a n i s t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p r i n c i p l ea st h ec e n t e r , r e l e a s e sb yt h e r u l e r sa n dt h em i n i s t e r sp r i n c i p l eo f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t o i n g r e d i e n td o e sn o to b e y r i g h t o u s n e s sp r i n c i p l ew i l l f u l l ys t a n d a r do rd e l e t e so v e r f l o w s ;乃馏s h it h e nt h e c o n f u c i a ns a y sc o n c u r r e n t l y 谢t ht a o i s t ,h s g st a o i s tp a s st h r o u g hc o n f u c i a n , b y m e a n so fc o n f u c i a nw i t ht a o i s t ,t h a tc a u s e s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q uf ud e e pp o o l c h e e kt ob eo b v i o u s l yb r o a d ( 4 ) a n n o t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c o m p a r i s o n :j z h u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o l dn o t ed e v i c ef o rs t r a i g h t e n i n gb e n tw o o d ,b u th e a v y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p r i n c i p l en o tw a s t e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 ,b u td i s p l a y st h ec o n t e m p ts i n g u l a r l yv a r i e d r o m a n t i cc o l o rt h et e n d e n c y ;t o n gs h it a k eg o v e r n so f v e r yp r a c t i c a lu s ea st h eg o a l , t oq uz i st h o u g h te m o t i o na g a i nt h ea s s u r a n c e ,d i s p l a y sp e r c e p t u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i i a b s t r a c t w h i c hr e l e a s e s ,c o m m e n t sb l e n d s ( 5 ) t os o n g so ft h es o u t ho nt h ea r to fo b s e r v a t i o n : j z h ua sa p p e n d st a k es h id r i g (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 ,t a k e ”f u ,b i ,x i n g ”( t h r e ea r t i s t i c t e c h n i q u e s ) a st h ei l l u s t r a t i o ns y s t e m ;乃馏s h ib yt h er h y m e ,t h em e a n i n gr e l a t i o n s p r i m a r i l y , d i s c u s s e sb yt h ei m a g eb a s i sa c c o r d i n gt o ,t oq uf uo na r tp r o v i d e san e w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u si tc a nb es e e n ,t h es t u d ys o n g so ft h es o u t ho ns o n gq i n gh a s b e e nc h o o s i n g ,t h en o t es y s t e m ,t oq uy u a nt h o u g h t sa p p r a i s a l ,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 t h e o r yb a s i s ,t h ep u r p o s ef o r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a n dt h ea r t so b s e r v a t i o na n ds oo nh a s h a dt h ev e r yb i gc h a n g e ,b u tt h et w oa l s oh a v et h er e l a t i o nw h i c hc l e a rd i n t i n g u i s h ,i t i st h i sk i n dc o n t i n u o u s l yw i t hr e f o r m i n g ,p r o m o t e dt h es t u d ys o n g so ft h es o u t hc h i n a c o n t i n u et om o v ef o r w a r d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z h a om i n g y u (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e db yp r o f w uc h a n g g e n g k e yw o r d s :c h uc fj r z h u ( s o n g so ft h es o u t hw i t l lc o l l e c t e da n n o t a t i o n s ) ;c h uc f 乃馏s h i ( s o n g so ft h es o u t hw i t hp a s sr e l e a s e ) ;s t u d yo ns o n g so ft h e s o u t h ;c o n t i n u a n c e ;t r a n s f o r l n i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童谚畸弘签字日期:? 肋释z 月可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垒1 d 4 已、 签字嗍徘。月叩日 导师签名( 手写) : 吞庭 弹醐:舻n 月7 7 日 厶 绪论 绪论 屈子于天地四方尽皆历之,古往今来尽皆问之,怨慕穷戚尽皆发之,生死去 就尽皆申之,以纷纶之旨,铸不朽之魂灵。然而,屈赋太高,泪罗太低,遂使慕 之者千年,叹之者千年。后世对楚辞的研究也代有不穷,或释其章句,或畅其义 理,或总其意韵,极尽博衍淋漓之观。 自汉以来,中国楚辞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研究领域包括经学、文字学、 民俗学、文学等等。概而论之大致有三个兴盛期:先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依托五经 ,力极比附,以字词训诂为重,长于考据,成为汉学研究楚辞的代 表。在之前曾有刘安离骚传,刘向、扬雄各自撰述的天问解,贾逵、班固、 马融各自作注的离骚等,借皆亡佚或失传,遂使楚辞章句一书成为流传 至今最古最完整的注本。第二阶段是宋学研究楚辞的阶段,在发挥性命义理之学 的影响下,朱熹楚辞集注汲取王逸、洪兴祖旧注的研究成果,“以义裁之”, “祛前注之蔽陋,而明屈子微意于千载之下 ,完成了楚辞研究由汉学向宋学的 转型。在之前曾有晋郭璞楚辞注,隋黄甫遵训参解楚辞,唐六臣注文选、 陆善经文选离骚注,宋黄伯思校定楚辞等书,惜皆失传或多伪托。只 有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一书,堪为善本,成为后世治楚辞者的基本底本,然 该书训诂繁博,以补正王注为长,尚不能代表宋学研究楚辞的最高成就。但书中 “大量阐释义理的成分”,实开楚辞训诂“义理派 其端。第三阶段进入明末清 初,楚辞学开始进入全面繁荣时期。“作为清代学术的先驱者之一,王夫之是传 统学术从宋明理学向清代汉学转变的开山人物,其楚辞通释既延续宋代义理 探寻之风以及朱熹对楚辞章句的批判,又坚持实证的科学态度 ,完成了宋 清楚辞研究的连续与再度转型。 楚辞研究的不断发展变化,实与不同历史时期哲学、思想及学术风格的发展 变化有关。中国学术通史把中国学术思潮分为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学术、 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儒释道之学、宋明理学、清代学术,并依次定位为原 创期、奠基期、会通期、融突期、造极期、延续期。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又设立五经博士后,经学便成为汉代学术的主潮。迨及宋代,儒释 道三家经过学术整合后,形成了新的学术思潮理学。各派或以性即理,或以 心即理,或以气即理,以义理解经的宋学逐渐取代了以训诂考据训经的汉学,迎 来了经学的新时代。中国学术演进到清代,进入总结与开新的历史时期,但由于 。洪湛候楚辞要籍解题,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8 4 1 1 ,第3 0 页 。林姗王船山( 楚辞通释) 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7 6 ,第l 页 l 绪论 社会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学术风格也相应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王国维曾 云:“清学有三变,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晚清之学新 ,这是对清代学术本 质性特征的准确概括。清初承晚明以来活跃的学术环境,对其学术有所继承又有 所转变,产生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样治学领域广阔、思想深刻的学术大 师,也产生了颜元、李堞、毛奇龄等著名的学者。他们企图通过对传统经典的重 新诠释,发掘中国文化的精髓,重建中国文化的新体系。在经世致用和社会批判 思潮的影响之下,在“天崩地解”推究明王朝灭亡的思考中,在治学方法不断求 新的探索中,产生了思想活跃、气象博大、富有进取精神的清前期学术。这是东 汉、南宋、清初各家注释楚辞的学术背景及承传关系的大致概略,他们对楚辞的 注释自然会受到时代特色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具体到楚辞集注 与楚辞通释这样的文本,与注释者的哲学思想与学术修养又息息相关。 在中国思想史上,北宋、清初与战国时期有着大致相类的特点。先秦诸说“百 家殊方,指意不同”,经后世而承转,其道家一脉,经汉初黄老之术、魏晋玄冥 之风而流传;其儒家一脉,经秦朝渐趋“大一统 ,由西汉董仲舒定为一尊。北 宋以探索经学、注重实效为出发点的诗文革新运动,亦旨意纷呈,实可分文、道 两脉,其文学一枝经苏、黄而流传,发萌陆游、陈亮等“中兴 一派;其道学一 脉经二程而广大,由朱熹定为一尊。清初学术,风格多样,色彩绚烂,以顾、黄、 王为代表的三大家,治学以气象恢弘博大而著称,实有近代思想启蒙的色彩。清 初学术的包容态势,亦蕴育着清代学术的汉宋之辨。其中,王夫之对理学的批判, 经乾嘉学派而继承,由戴震而最终完成。由此脉络可以推致朱熹与王夫之在哲学 思想史上的突出地位: 朱熹,从学于程颐三传弟子李侗,得其正传走上了理学之路。他以绍续伊洛 传统为己任,以二程思想为基础,充分吸收北宋其他理学家、思想家的理论成果, 建立了集两宋理学之大成的理学体系。关于其学术,他的弟子黄干说:“道之正 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实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 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 程、张子继其绝,至熹而始著。 这是对朱子及其理学比较精确而到位的评价。 王夫之,继承和发挥了张载“太虚即气 、“一物两体 的思想,提出了“理 在气中,气非无理,气在空中,空非无气,通一无二”的理气一元论,( 船山遗 书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贯穿于其思想中 的显著特点是对于各思想学派的严肃批判精神,他对程朱学派及陆王学派,都进 行了比较深刻的解剖和尖锐的批判。其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宋明哲学的批判与总 结,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地位,可以说是:宗师 。宋史卷4 2 9 ,中华书局,1 9 8 5 6 ,第1 2 7 6 9 页 2 绪论 横渠,修正程朱,反对陆王。其学术立场为:批斥佛老,反对陆王,参伍程朱, 宗师周张。或者说他的学术风格是:否定陆王,批判佛老,改造程朱;淹贯经史, 扬弃百家,推陈出新。锄即他在哲学、思想、学术等方面都对前人有所继承与批 判,突出表现了一个“合 的特点。 正是由于二人思想及学术特色的差异,才导致他们对典籍注释的不同,对楚 辞认识与评价的不同,因此形成了宋清楚辞研究的再度转型。后人对楚辞研究的 汉宋转型多有论述,而对宋清转型则多忽视或语焉不详。但是,若没有对清代楚 辞研究的梳理,不能把它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分析它与前一个阶段的同和 异,那么楚辞研究的结构将是不完整的,这也是本文要论述的意义所在。下面按 照两书之异同,对其连续与转型关系先做一简要概述: 楚辞通释前有一篇序例,大致交代了全文要注释的指导思想、对屈赋内 容的理解、对屈赋艺术的分析以及具体注释办法等。如果以此作参照点,反观楚 辞集注,可以发现朱熹也有类似的论述。因此,本文以通释序例的分类 概括作为线索与大纲,并以此与集注相比较,探寻两书的异同。其大概表现 为:在选篇与训释体例上,由于二者对屈赋“忠贞 情性的体认不同,对“屈赋 之遗风”的理解不同,故其选篇也有差异;集注的训释仿照诗集传之例, 以韵分章,多以四句为断,增加辩证以纵议得失;通释则根据韵意关系, “分节立释,以意为主 。表现在思想特色上,两书都以思想阐发见长,都是借 他人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然朱子处处以儒家义理为标准,故有屈子“过于中庸而 不可以为法 的论说;王夫之在对“性命义理 的批判中建立了自己的评价体系, 形成了新的国家君主关念,国为一,君为二,故他认为屈子是“千古独绝之忠 。 表现在对屈赋内容解析上,朱子亦以儒家学说为规范,重对义理的阐释,对不合 义理的成分横加删削或改易;王夫之则儒道兼释,即文就事,拓展了屈赋的思想 及艺术内涵,表现出一个思想启蒙者的通融,故而二人对重点论述的篇目也会有 所不同。表现在注释特色与对屈骚艺术的理解上,朱熹仿注诗经之例,重义 理而不废考据,重理性而轻奇幻,用“赋、比、兴 之说解读屈赋艺术;王夫之 则打破了这种依托经典的诠释模式,随文赋意,释评交融,以“情与景 、“言、 象、意”等诗学范畴的概念论述屈骚艺术。由此可以看出,屈赋经过朱熹、王夫 之等人的努力,正一步步变得更富魅力,而屈子形象也越来越完美。 。刘春建王夫之学行系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8 9 4 ,第3 页 3 第l 章书目构成及注释体例的比较 第1 章书目构成及注释体例的比较 楚辞集注与楚辞通释不同的篇目选择及注释体例,显示了注释者对 楚辞的整体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及注释个性。通过二者的比较, 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中国楚辞学发展的历史,了解南宋与清初两个特定历史时期 的楚辞研究概况。因此先行对比,以便纵向把握楚辞注本的演变情况,横向理解 两书的异同。 1 1 篇目选择 集注以“义理的诠释和构建为选篇标准,同时兼顾作品的情感内涵与 艺术性;通释则以屈赋为典范,以感悯忠贞、绍嗣余风为选篇标准。两书中, 除屈原、宋玉、景差、淮南小山的作品为共有篇目外,余者皆不相同。今据原书 分卷情况,列表明晰如下: 朱熹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 离骚( 卷第一)( 离离骚( 卷一) 九歌( 卷二) 九歌( 卷第二)骚经天问( 卷三) 九章( 卷四) 屈原天问( 卷第三)及离远游( 卷五) 卜居( 卷六) 九章( 卷第四)骚类楚渔父( 卷七) 远游卜居渔作品)辞 父( 卷第五)集 宋玉 九辩( 卷第六)( 续 注 九辩( 卷八) 招魂( 卷九) 景差招魂大招( 卷离骚大招( 卷十) 第七)类作 贾谊惜誓吊屈原 品) 惜誓( 卷十一) 庄忌服赋哀时命 淮南小山招隐士( 卷第招隐士( 卷十- - ) 八) 楚辞辩证辩证上楚辞 ( 上卷)辩证无 楚辞辩证辩证下 ( 下卷) 选录苟子至宋吕大临辞赋楚辞无 五十二篇( 共六卷,篇名略)后语 江淹无 山中楚辞四篇( 卷十三) 爱远山( 卷十四) 王夫之无 ( o l 昭( 卷末) 4 第l 章书目构成及注释体例的比较 1 1 1 楚辞集注 由上表可知,楚辞集注由集注( 八卷) 、辩证( 两卷) 、后语( 六 卷) 共同构成,三部分内容各异,互为补充,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朱熹的楚辞观。 在朱注未出之前,世行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十七卷本,是王逸在刘向缉本基 础上,增加注释并附以己作构成的。至北宋晁补之,对王逸注本进行了编次,删 去了其作品九思,因其“视( 刘) 向以前所作相阔矣,又十七卷非旧录”,重 新订为十六卷本。同时,又新编续楚辞二十卷,选录作家二十六人,作品六 十篇;变离骚二十卷,选录作家三十八人,作品九十六篇。朱熹认为此两书 “凡词之如骚者已略备矣 。在王逸楚辞章旬旧有篇目的基础上,朱熹继晁 氏删去九思后,又删去了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三篇, 将其新增入的贾谊苇屈原赋、服赋则予保留,由此构成了集注( 八卷) 部分。对于晁氏的新编二书,朱熹加以删溢构成了楚辞后语部分,对此他在 楚辞后语序中说:“晁氏之为此书,固主于辞,而亦不得不兼于义。今因 其旧,则其考于辞也宜益精,而择于义也当益严。 即是说,他认为自己选录的 后语比晁氏二书更为“精严,四库全书提要评其“去取特严,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亦认为其“去取则严而有意 。关于晁氏二书及后语选篇 之异同,莫砺锋先生在其朱熹文学研究一书中,列表对比,甚为明晰,在此 不予赘述。 在朱子去此取彼、沉思提炼的选篇过程中,体现了他对楚辞的理解和取舍原 则。对此,他在楚辞后语序中说: 盖屈子者穷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之词也。故今所欲取而使继之者,必其出于幽忧穷蹙、 怨慕凄凉之意,乃为得其余韵,而宏衍钜丽之观、欢愉快适之语,宜不得而与焉。至论其等, 则又必以无心而冥会者为贵,其或有是,则虽远且贱,犹将汲而进之。一有意于求似,则虽 迫真如扬、柳,亦不得已而取之耳。若其义,则首篇所著苟卿子之言,指意深切,词调铿锵, 君人者诚能使人朝夕讽诵,不离于其侧,如卫武公之抑戒,则所以入耳而著心者,岂但 广厦细旃、明师劝诵之益而已哉! 此固余之所为眷眷而不能忘者。陶翁之词,晁氏以为 中和之发,于此不类,特以其为古赋之流而取之,是也。 细绎上述文字可知,楚辞集注的选篇原则大致有以下三条: 一、在情感内涵上,注重真情流溢,无心冥会。朱子将屈赋情感定位于怨慕 穷戚的自然流露,虽然不能全得屈子精神之真髓,但能知其“皆生于缱绻恻怛、 不能自已之至意 , 亦可谓屈子之知音。他对删除王注中的四篇作品解释说:“虽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1 2 ,第2 0 0 页( 以下脚注内容选自该书的均出于同一版本) 楚辞集注,第2 0 6 页 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5 ,第2 9 2 2 9 4 页 楚辞集注,第2 0 6 2 0 7 页 楚辞集注,第2 页 5 第l 章书目构成及注释体例的比较 为骚体,然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就其中谏、 叹犹或粗有可观,两王则卑已甚矣。故虽幸附书尾,而人莫之读,今亦不复 以累篇帙也。 由此看出,朱子选篇更重情感内容而不是艺术形式。按照这一原 则,对晁氏新选的贾谊二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贾傅之词,于西京为最 高,且惜誓已著于篇,而二赋尤精,乃不见取,亦不可晓,故今并录以附焉。 表现出对贾谊辞赋地位的高度推崇。又说“谊有经世之才,文章盖其余事,其 奇伟卓绝,亦非司马相如辈所能仿佛。而扬雄之论,常高彼而下此,韩愈亦以马、 扬厕于孟子、屈原之列,而无一言以及谊,余皆不能识其何说也。 其意是谓, 以贾谊高才,应该“厕于孟子、屈原之列”的,不应只“以笔墨蹊径论其高下浅 深 ,认识到了贾谊与屈原相仿佛的思想感情,显示出朱子对屈子精神及屈赋情 感内容的深刻把握。 楚辞后语的选篇也同样贯穿了上述情感标准,如易水歌“以其词之 悲壮激烈,非楚而楚,有足观者,于是录之。 越人歌“特以其自越而楚,不 学而得其余韵”,故而录之。称垓下帐中之歌“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 是以著之。 谓乌孙公主歌“词极悲哀,故可录”。总之,其所选录的篇章, 无论是“尤怨切蹙”还是“悲壮激烈”,都需发自肺腑,是真情不能自已的自然 流露,而非无病呻吟之作。 “必以无心而冥会者为贵”,是朱子对屈赋抒情方式的独特把握,也是对屈 子情感出于“不能自已之至意”的理解。如选录蔡琰胡笳十八拍是因“其哀 怨发中,不能自己之言,要为贤于不病而呻吟者。 选录苏轼服胡麻赋,是因 “有发于原之心,而其词气亦若有冥会者。 选录黄庭坚毁璧,则因“词极悲 哀,而不暇于为作,乃为贤于它语云。至于邢居实的秋风三叠是为“神会 天出,如不经意,无一字作今人语。”总之,选篇皆需自然天成,真味发溢,而 非艰深雕琢,华巧以累正气。 二、在思想内涵上,强调指意深切,有补治道。这是作为理学家的朱熹特别 注重的原则,为此他也颇费经营。首先,以大义为标准,选取有补于世的文章。 如苟子的成相篇,刘向、王逸皆因卿非屈原之徒,不予选录。朱子却将其列 为后语的第一篇,因其“言奸臣蔽主擅权,驯致移国之祸,千古一辙,可为 流涕。 又以其词托于楚而作,“有补于治道,故录以附焉”。 基于这种义理标准, 他批评司马相如“辞有余而理不足,长于颂美而短于规过”,“其上林、子虚 楚辞集注,第1 6 8 页 楚辞集注,第1 6 8 页 楚辞集注,第1 5 4 1 5 5 页 楚辞集注,第2 2 0 、2 2 1 、2 2 2 、2 2 8 页 楚辞集注,第2 5 l 、2 9 1 、2 9 2 、2 9 3 页 楚辞集注,第2 0 0 、2 0 9 页 6 第l 章书目构成及注释体例的比较 之作,既以药丽而不得入于楚词,大人之于远游,其渔猎又太甚,然亦终 归于谀也。对于其它一些作品,又说:“若高唐、神女、李姬、洛神 之属,其词若不可废,而皆弃不录,则以义裁之,而断其为礼法之罪人也。高 唐卒章虽有思万方、忧国害、开圣贤、辅不逮之云,亦屠儿之礼佛、倡家 之读礼耳,几何其不为献笑之资,而何讽一之有哉? 由此可以看出,朱 子在选篇上对作品思想内涵的重视。其次,选录扬雄的反离骚做反面文章, 达到“讽谏 、“规过”的目的。他说:“至于扬雄,则未有议其罪者,而余独以 为是其失节,亦蔡琰之俦耳。然琰犹知愧而自讼,若雄则反讪前哲以自文,宜又 不得与琰比矣。今皆取之,岂不以夫琰之母子无绝道,而于雄则欲因反骚而 著苏氏、洪氏之贬词,以明天下之大戒也。”扬雄因“失节被朱子定为“屈原 之罪人,反离骚定为“离骚之谗贼 ,反映了一个理学家的思想意识和情 感倾向,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屈子的高度认可与推崇。再次,直接选取理学家的 文章,完成义理的阐发与构建,以求曲终奏雅。他说:“至于终篇,特著张夫子、 吕舆叔之言,盖又以告夫游艺之及此者,使知学之有本而反求之,则文章有不足 为者矣。 回张载鞠歌和吕大临拟招,其思想性、艺术性都明显不强,却 因其具有理学家的身份而被入选后语。朱子经过一番疏苦心的注疏与选编之 后,又说“文章有不足为 ,诚然固执而拘谨,但由此也能看出一位理学大师的 用世之心和为文态度。 三、在艺术特色上,要求格调高古,托于楚声。楚辞后语中的某些作品, 显示出他对这种艺术特色的偏爱。如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晁氏以为“中和之 发,于此不类,朱熹却“以其古赋之流而取之 。并进一步发挥说:“抑以其自 谓晋臣、耻事二姓而言,则其意亦不为不悲矣。 即他认为陶氏之作在疏淡的外 表下,却掩抑着难以言说的悲苦之情,故而具有屈赋之遗风。再如,他称赞司马 相如的长门赋“此文古妙,最近楚声。”班健仔自悼赋“其词甚古,而侵 寻于楚人,非特妇人女子之能言者。 邢居实秋风三叠“同时之士,号称前辈、 名号古学者,皆莫能及。至于息夫躬的绝命词,朱熹虽说:“躬以利口作奸, 死不偿债”, 还是“特以其词似贾谊,故录之。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这一艺术 特色的自觉追求与偏好。 总之,朱熹在选篇的过程中,以儒家义理作为取舍标准,强调作品要有思想 价值,能够有补于世,但这种价值需来自作品的真情实感,“不能自已之至意 , 7 页3 斗 239223页页页页页_ l 7 7 8 7 9 3 o o o o 2 2 2 2 2 2 2第第第第第第 注注注注注注集集集集集集辞辞辞辞辞辞楚楚楚楚楚楚 第1 章书目构成及注释体例的比较 而非无病之呻吟。在对义理取舍的过程中,又能注意作品的艺术特色,不忽视对 形式美的追求。由此看出,朱子的这种编选是自觉而有意识的,是其理学家和文 学家身份相互交融的结果。而且,从其入选作品的数量看,这三方面也取得了较 好的平衡。 1 1 2 楚辞通释 比之集注,通释的篇目相对较少,但两者的共同点是都选注了屈原的 全部作品,显示出对屈子思想、人格及其辞宗地位的共同推崇。王夫之在通释 序例中说:“今此所释,不揆固陋,希达屈子之微情于意言相属之际”,这是 他注释楚辞的一个重要目的,此虽与集注相类,但因二人对屈子及屈赋的认 识有异,故其选篇原则也有所区别。 一、感闵忠贞,笃于至性。王夫之对屈原的思想及人品极为推崇,认为“蔽 屈子一言日:忠”,故其选篇一定要体现屈子式的“忠。对朱熹删去的四篇文章, 王夫之深表赞同,他说:“七谏以下,悻悻然如息夫躬之恫戾,孟郊之龌龊, 忮人之憎矣。允哉,朱子删之。”并批评说:“七谏以下无病呻吟、蹇涩肤鄙 之篇,虽托屈子为言,其莫不相知,徒劳学步,正使湘累有灵,实应且憎 。故 其选篇,无论是感闵屈子,还是自抒胸臆,都必须具有真情,而且这种真情需关 涉君国大义,符合屈子式的忠贞至性。如选录宋玉九辩,是因“玉虽俯仰昏 廷,而深达其师之志,悲愍一于君国,非徒以阮穷为怨尤。 选取景差大招 是因“差为屈子旧所掌理,受教而知深,哀屈子誓死而欲招之,足见忠贞之义, 故而录之。且云:“大招达其所志之道于篇终,招魂述其所秉之正于篇端, 故虽华曼而不靡,其意寓于微言,一也。 即是说,大招与招魂一样, 二者虽在结构上不同,但都具有华曼不靡的屈赋风格,都是对屈子忠贞的哀闵, 符合屈赋之精神。选取江淹的爱远山是为“其云郢路辽远,则依屈子之心以 自旌。而文笔沉郁,意指蕴籍,不忍忘君之意,溢于尺幅,非但如汉人怨怼之辞, 徒寄恨于怀才不试也。 至于卷末的九昭则因“有明王夫之,生于屈子之乡, 而遘闵戢志,有过于屈者,聊为九昭以旌三阊之志。” 即其选篇要有“感 悯”之心,要有“忠贞”之义,这也是他对屈赋情感内涵的独特理解。 二、类附骚体,绍嗣余风。王夫之在离骚经序中认为,屈赋“荡情约 志,浏漓曲折,光焰瑰玮,赋心灵警,不在一宫一羽之间,为词赋之祖,万年不 。王夫之楚辞通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5 6 ,第3 页( 以下脚注内容选自该书的均出于同一版本) 。楚辞通释,第3 页 西楚辞通释,第1 6 5 页 西楚辞通释,第1 2 1 、1 5 0 、1 4 0 页 楚辞通释,第1 7 2 、1 7 4 页 8 第1 章书目构成及注释体例的比较 祧”。即他认为屈骚声节浏亮曲折,言辞磅礴弘肆,指意蕴蓄不靡。故其选篇特 别注意是否具有“屈宋之遗风 。他选取九辩故然是因其感时物以闵忠贞, 亦由于“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 选 取贾谊的惜誓因其“文词瑰玮激昂,得屈宋之遗风,异于东方朔、严夫子、 王褒、刘向、王逸之茸闽无情。 选取淮南小山的招引士则因“其可以类附 离骚之后者,以音节局度,浏漓昂激,绍楚辞之余韵,非他词赋之比。虽志 事各殊,自可嗣音屈宋。 选取江淹的山中楚辞时评日:“小山招隐而后, 骚体中绝,有如七谏、哀时命、九叹、九怀、九思诸篇,俱不足附 屈宋之清尘。梁江淹工于拟似,学古制今,触类而广之,其山中楚辞用意幼 眇,言有绪而不靡,特足绍嗣余风。 王夫之多删汉人之作而选江氏之作,虽有 其说,但亦有其偏见。江氏之平正低回、局域狭促,固不可比附一些汉人作品, 况于楚辞。但从中可以看出王夫之对楚辞艺术的独特认知,以及比朱熹更为苛刻 的选取态度。 由上述对比可以看出,朱熹“聊据旧编,粗加蘖括,以互为关联的三部分 构成了他完整的义理体系。他认为屈子情感是出于“不能自已之至意 ,抒情方 式以“无心冥会而为贵”,追求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对屈赋作了理性的接受。 王夫之则以还原屈赋的本来面目为目的,以屈骚为典范,给出了有异于朱子的分 析。他认为屈子情感虽是真情流溢,却以忠贞至性为根本;屈赋艺术虽是无心冥 会,却以光焰瑰玮、浏漓激昂为特色,对屈赋作了更富感性的理解。二书的编选 虽异曲而同工,但一者重屈子性情,一者重屈子气质。同为屈子知音,欣赏的层 面却互有差异,基于此形成了不同的选篇体系。 1 2 训释体例 1 2 1 楚辞集注 “融汇诸家之说,故为之集注 ,“集注 的要义在于集众家之说而对比铺 陈,这一体式既依赖于某一典籍注释成果的积累,也依赖于注释者非凡的学术素 养。朱子在用这种体式注解论语、孟子等群经之后,将其延伸至楚辞,既 见其学识的深厚,又显示出他对这一文学典籍的推崇。其训释体例主要有以下几 占 j o o 楚辞通释,第2 页 雪楚辞通释,第1 2 1 页 谚楚辞通释,第1 5 9 、1 6 5 、1 6 8 页 四库全书总目上册,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2 9 4 页 9 第l 章书目构成及注释体例的比较 一、自创辩证体例:在全书结构安排上,集注与通释最大的不 同是多出了辩证部分,朱子日:“余既集王、洪骚注,顾其训故文义之外, 犹有不可知者。然虑文字之太繁,览者或没溺而失其要也,别记于后,以备参考。 由此可见,辩证与集注实是一体的,是注者在训诂与文义之外,需要引 申和补充的部分,只是担心注文过繁,才别记于后的。辩证共分上下两卷, 涵盖了屈原的全部作品、“续离骚类中的三篇以及晁补之的目录和新序,计有 一百四十余条。辩证上包括:集注目录三条,离骚经六十四条,九 歌二十八条;辩证下包括天问十八条,九章十条,远游三 条,卜居一条,渔父一条,九辩五条,招魂五条,大招五条, 晁录一条。观其条目,有些在集注未有提及,有些虽有提及却没充分展 开。内容包括版本、音韵、字词意义等文本本身,也包括天文、历史、风俗等背 景情况,有时借思想阐释而发挥义理,有时借释文意而谈艺术手法,多有真知灼 见,要言不烦的特色。让读者能在熟悉文本之外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心灵感悟,达 到了“古今同异之说,皆聚于此,亦得因以明之,庶几纷纷或小定云的目的。 这种辩证体例是王、洪旧注所没有的,它不仅便于注者集中发挥,也 有助于读者阅读思考,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清周拱辰离骚草木史附 离骚拾细,序日:“予撰离骚草木史讫,吟咏数四,复多触发,间有剩义, 不忍弃也。聊笔之以备嗜骚耽僻者漫拾云尔 ,其说与草木史互为补充,多 所发明。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有余论两卷,其于余论卷上云:“论楚 辞者,向称七十二家,古与堂又增之为八十四家余见闻甚趁,所阅前人注解, 自汉王叔师章旬,宋洪庆善补注,朱晦翁集注外约十余种。其间 得失相参,别为分疏,兼抒未尽之怀,附缀篇末,目日余论。” 除此而外,还有 汪瑗蒙引两卷、考异一卷;陆时雍楚辞杂论、读楚辞语一卷;黄 文焕楚辞合论一卷;王萌后记;李光地后叙一篇;林云铭议论 等。这种体例的安排与楚辞辩证的影响应是分不开的,它们或考证典故之异 同,或寻绎文章之脉络,或订正前人之得失,均各具慧眼,务求有所树立。 二、序文的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各类产业园区笔试面试题目
- 体育教学技能训练课件
- 2025年煤气工程师岗位面试宝典专业知识题预测与解答技巧
- 商业计划书暨路演(模版)
- 农业信息技术教学课件
- 用药安全警示案例课件
- 江苏苏州2011-2020年中考满分作文90篇
-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 《雨林》课文教学课件
- 新解读《GB-T 35003 - 2018非易失性存储器耐久和数据保持试验方法》
- 《百变扭扭棒》大班艺术课件
- FZT 73013-2017 针织泳装行业标准
- 软件开发功能验收表
- 生产部门年度经营计划
- 售后工程师的安全意识与操作规范
- 热力公司入户维修培训课件
- 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品管圈课件
- 2024-2025年全国初中化学竞赛试卷及答案
- 躺平与内卷现象看法
- 浆膜腔积液细胞病理学国际报告系统
- “盘中盘”模式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