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监控需求分析.doc_第1页
森林防火监控需求分析.doc_第2页
森林防火监控需求分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训一 需求分析课程名称物联网工程实施与管理班级14级物联网应用技术组别 指导教师范宇学生姓名许家慧 学号140130218小组其他成员李蓉工作任务书需求分析页数:3实训场地教学楼1102实训时间2016.3.15、2016.3.22一、任务要求1、掌握物联网工程的需求分析方法。2、熟悉需求分析报告书的基本格式。3、就典型案例进行需求分析二、任务资讯1、从甲方的项目背景书中应当提取那些要素以备分析撰写项目需求分析? 无线远程监控、控制,环境、动植物信息检测,实时监测2、需求分析的步骤为哪些? 1)原系统描述:概括业务功能、分析主要缺陷 2)工程需求:明确任务分工、子系统需求 3)系统描述:设计工作流程、支持及维护等其它描述3、 案例任务 1)原系统描述: 人工化的生长状况监测任务、防病虫害任务,生长环境管理任务。 2)原系统缺陷分析: 1、以标准格式完成北京华育智慧农业系统的需求分析。 原始的农业生产模式过度依赖自然状况,农民正常靠天吃饭,不 能实现自动化管理。没有有效的信息采集系统,受人工监管限制,无法实时监测,并 向管理员反应农作物生长状况。发生病虫害,往往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后才能发觉,不能在危害 初期及时喷洒药水,进行有效的遏制措施。周围出现有危害生物时,不能立时采取警告、驱逐等有效的防护 措施。由于采用的是人工浇灌,无法精确的浇灌,会出现过度灌溉的现 象,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依靠农民自身的种植经验来种植作物,虽然能避免种植过程中的 大部分问题,却无法解决一些专业化的问题。 3)新系统需求: 4)工作流程: 能实时监控作物生长状况,有效且及时地预防病虫害,能驱逐有危害生物,节能灌溉,能调节种植土壤的各类指标。 感知层(采集):需要多种适合本项目的标签及读写器、传感器 (无源和有源RFID、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检测仪等), 并解决实时采集数据的方法。 网络层:利用有线、无线、移动网络实时地传输从采集层获得的 数据。 应用层:建立三个子系统 A. “防虫害”子系统B. “土壤管理”子系统C. “安防监控”子系统安装各类传感器,在不同作物的生长区域外围贴上电子标签。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提前在系统中设定各数值。监测到虫害,及时喷洒药水;监测到周围有危害生物时,进行鸣 笛,光照等驱逐手段;根据土壤状况,进行浇灌,施肥等。向管理员反馈信息,在作物成熟时,提醒收割。支持及维护。2、以标准格式完成同组同学提出的项目的需求分析。 森林防火监控1) 原系统描述: 人工观察森林情形,灭火系统2) 原系统缺陷分析: 无生活条件的偏远林区不能设瞭望台; 观察效果受地形地势的限制,覆盖面小,有死角和空白,观察不到,对烟雾浓重的较大面积的火场、余火及地下火无法观察; 雷电天气无法上塔观察; 瞭望是一种依靠瞭望员的经验来观测的方法,准确率低,误差大; 瞭望员人身安全受雷电、野生动物、森林脑炎等的威胁。3) 新系统需求: 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扑救的方针”,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林区工程是由林区监控管理指挥中心系统、传输系统、摄像机和镜头系统、云台控制系统、电源系统和铁塔组成。林区监控管理指挥中心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图像显示、图像录像控制中心,远程控制功能,向指挥调度人员提供全面的、清晰的、可操作的、可录制、可回放的现场实时图像。林区监控管理指挥中心系统还具有向上级林业局和省林业厅接口的功能。 感知层(采集):需要多种适合本项目的标签及读写器、传感器 (无源和有源RFID、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并解决实时采集数据的方法。 网络层:利用有线、无线、移动网络实时地传输从采集层获得的数据。 应用层:建立三个子系统 A.“信息处理”子系统 B.“隔绝带”子系统 C.“灭火”子系统4) 工作流程:该森林防火每个个监控点。设在林区的消防瞭望塔制高点架设红外低照度全天候长焦距摄像机各一台,覆盖半径为2km,可以监视方圆的范围,采用太阳加风能给前端设备供电,配备室外全天候全球型云台防护罩,并把周围2km的图像通过 网络视频服务器经过CDMA 网络传至联通视频服务中心;或通过微波进行接力传输。林区监控管理指挥中心通过观看。实时监视各监控点火灾情况,并远程控制云台摄像机进行控制。传输线路利用CDMA无线数据业务网和Internet网络,或微波。四、总结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