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龙亢桓氏与文学.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龙亢桓氏与文学.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龙亢桓氏与文学.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龙亢桓氏与文学.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龙亢桓氏与文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龙亢桓氏与文学.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龙亢桓氏乃汉魏晋时期最著名世家大族之一,尤其对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与 发展影响巨大。自东汉初期桓荣开始桓氏便形成以治儒学为主的家学渊源和以笃 行儒教为核心的家风传统,东晋时受玄学风气影响,桓氏家风有所变异。其家学 家风对家族的兴衰及家族成员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桓氏自东汉即有不少文学之 士,至东晋时,桓温、桓玄将家族文学推向最高峰,对东晋文坛造成一定影响。 桓氏子弟精通书法、绘画等艺术,也为家族文化增添不少色彩。 本论文从基本史料入手,试图对桓氏家族成员思想、人格及具体作品进行研 究,探讨在汉晋纷繁多变的时局和社会思潮下,龙亢桓氏家学、家风的形成演变 及其对家族成员文学创作的影响。全文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概述龙亢桓氏兴衰始末、家族文学创作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论述东汉时期龙亢桓氏的兴起及发展的过程、家风家学的形成及其于 文学上的成就。 第二章梳理曹魏及西晋时期龙亢桓氏成员之形迹,探讨桓范生平思想及其 世要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论述东晋时期龙亢桓氏复兴、繁盛直至衰败的过程与原因,探讨该家 族对家风家学的继承与变易,以及各成员文学创作上的成绩。 第四章在对桓温生平、思想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考察桓温在文学创 作上的成就以及其对东晋文学的影响。 第五章探讨桓玄人生成败、艺术成就及其对当时文坛的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关键词:龙亢桓氏:文学创作;家风家学 l o n g k a n gh u a n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a b s t r a c t l o n g k a n gh u a n sw a sam e r i t o r i o u sf a m i l yi nt h eh a n 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y , f i r m l ye s t a b l i s h e d 豁b a s i ao fp o l i t i c sw i t hp o w e r f u lf a m i l y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e a s tj i n p e r i o d s i n c e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 t h ee a s th a n d y n a s t y , l o n g k a n gh u a n sh a df o r m e di t s 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w h i c hc o n s i s t e do ft h es t u d y i n g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m o s t l ya n dw h o s e c o r ew a sa c t i n go nt h es p i r i t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i tw a s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s t u d y i n go f x u a na n dc h a n g e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l yi nt h ee a s tj i nd y n a s t y i t s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h a d f a r - r e a c h i n g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t h el i t e r a r yw r i t i n go fi t sm e m b e r s h u a n sh a dm a n ym e n o fl e t t e r s i nt h ee a s th a nd y n a s t y d u r i n gt h ee a s tj i nd y n a s t yh u a n w e na n d h u a n x u a np u tt h e i rf a m i l yl i t e r a t u r et ot h es u m m i ta n de v e ni n f l u e n c e dt h el i t e r a r y c i r c l e st os o m ee x t e n t t h em e m b e r so fh u a n sw e r eg o o da tp e n m a n s h i pa n d p a i n t i n g s ,w h i c hm a d et h e i rf a m i l yc i v i l i z a t i o nm o r ew o n d e r f u l i nv i e wo ft h eb a s i c 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 t h i sp a p e re l a b o r a t e sa n dr e m a r k st h ei d e a s ,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w o r k s , l o o k i n gf o r w a r dt oe x c o g i t a t et h ee v o l v e m e n tw i t h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w h i c hi n f l u e n c e d t h el i t e r a r yw r i t i n go fl o n g k a n gh u a n si nt h en u m e r o u sa n dc o m p l i c a t e dp o l i t i c a l s i t u a t i o na n ds o c i a lt r e n do ft h o u g h t t h ew h o l es t r u c t u r ea n dc o n t e n t sa r ea s f o l l o w i n g :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m a k e sad e s c r i p t i o no fl o n g k a n gh u a n sp h y l o g e n ya n dw h y t h ep a p e rr e s e a r c h e sl o n g k a n gh u a n sl i t e r a r yw r i t i n g ,t h ev a l u ea n dt h et r a i no ft h e t h o u g h t , c h a p t e ro n ep r o b e si n t o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f l o u r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i n go fl o n g k a n g h u a n sa n dt h ef o r m i n go fi t s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 够w e l la si t sl i t e r a r ya c h i e v e m e n t s c h a p t e rt w ol o o k sf o rt h em o v e m e n t so ft h em e m b e r so fl o n g k a n gh u a n s , p r o b i n g i n t oh u a n f a n sl i f ea n d t h o u g h t sa sw e l la st h es t a t u so fs h i y a o l u n c h a p t e rt h r e ee x p o u n d st h ec a u s eo ft h er e v i v i n ga n dd e c l i n eo fl o n g k a n gh u a n s i nt h ee a s tj i n , a n a l y z e st h ee v o l v e m e n to ft h e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a sw e l la si t sl i t e r a r y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c h a p t e rf o u rf o c u s e so nh u a n w e n sl i t e r a r y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t o t h el i t e r a r yc i r c l e so nt h eb a s i so f h a v i n gp r o v e di n t oh i sl i f ea n di d e a s c h a p t e rf i v eg i v e sa l l a r o u n dj u d g eo fh u a n x u a na b o u th i ss u c c e s s m e n ta n d f a i l u r e ,w r i t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sw e l la si t s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l i t e r a r yc i r c l e s t h e p a r to ft h ec o n c l u s i o ns u m su pt h em a i nv i e w so ft h ew h o l et e x t k e yw o r d s :l o n g k a n gh u a n s ;l i t e r a r yw r i t i n g ;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a n dt r a d i t i o n 1 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它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勘连易 砂硼3 年z 月z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 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 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 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 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签名:_ 拓韪秀 导师答名:易谆 导言 一、桓氏郡望与姓氏来源 导言 后汉书桓荣列传称桓荣“沛郡龙亢人也 。龙亢本为汉县名,位置在 今安徽省怀远县之龙亢集。清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引太平寰宇记日:“汉 故城在蕲南八十里。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载景初二年( 2 3 8 年) “分沛 国萧、相、竹邑、符离、蕲、锤、龙亢、山桑、汶、虹十县为汝阴郡。宋县、陈 郡苦县皆属谯郡。” 吴增馑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认为其中“为 字衍,原文应 读作“分沛国萧、相、竹邑、符离、蕲、锤、龙亢、山桑、汶、虹十县,汝阴郡 宋县,陈郡苦县,皆属谯郡。 晋书地理志上载:“魏武分沛立谯郡” , 谯郡属豫州,统县七:“谯、城父、都、山桑、龙亢、蕲、锤” ,清人方恺新 校晋书地理志称:“案本书( 指晋书) 谯刚王逊传:武帝受禅位,世嗣 谯国,至东晋末。故杜注左传隐二、襄元、昭六等皆作谯国,此作谯郡, 误。杜注亦有作谯郡者,俗本援此改窜也。本书夏侯后传皆称沛国谯人,此 亦当作谯国,刊本误沛。晋书王谧传亦载“谯国桓胤, 又1 9 8 6 年5 月于南京市雨花区出土的砖质谢球墓志载:“夫人,谯国桓氏” ,均可 证晋志之误。由上可知,龙亢汉时属沛,魏明帝时将其划归谯郡,晋时谯郡 改国,龙亢依然属之。东晋太兴二年元帝侨置龙亢,治所在今安徽省含山县东南, 属历阳郡,隋废。不过此时桓氏早已侨居宛陵,与之实无干系。 “姓 、“氏”、“家”、“族”、“宗等概念在古人眼中既有联系,又相区别。 姓本源于氏族之名,是“出生于同一远祖的血缘集团的名称 , 与婚姻制度关系 ( 南朝宋) 范哗后汉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第1 2 4 9 页。以下所引后汉书均为该版本。 ( 清) 洪亮吉东晋疆域志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 7 2 页 ( 晋) 陈寿撰。( 南朝宋) 裴松之注三国忠 脚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1 1 2 页。以下所引三国 志均为该版本。 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 z 北京:中l # 书局,1 9 5 2 年,第2 8 3 9 页。 ( 唐) 房玄龄晋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4 2 0 页。以下所引晋书均为该版本。 晋书,第4 2 2 页 ( 清) 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 1 页。 晋书,第1 7 5 8 页。 华人德六朝书法 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 0 0 3 年,第7 页 杨宽两岗变 觚卜海:上海人民出版往,2 0 0 3 年,第4 3 6 页。 龙亢桓氏与文学 密切。左传称“因生以赐姓 ,史记则有“古诸侯以国为姓 之说。说 文亦有“姓,入之所生也 、“因生以为姓” 的说法。国语云:“司商协民 姓。 韦昭注日:“司商,掌赐族受姓之官。 均可见一方面姓与出身有关;另 一方面,新的姓须得受赐方可为人承认。“氏 是由族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 它“是族的分支,是族的规模增大而分化的结果” 。诸侯们往往将除嫡长子外 的儿子封为卿大夫,让其各自立一新宗族,并以“氏 来区分这些同姓之中的不 同新族。如鲁本出自姬姓,后有仲孙、叔孙、季孙等氏,楚本芈姓,后有昭、屈、 景等氏,齐本姜姓,后有高、国、崔等氏。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云: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 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 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清万光泰魏氏补证云:“姓则表 其所生,氏则记族所由出。”氏同样需要受封赐才得以承认,经杨宽先生考查, 诸侯对卿大夫命氏的方法有三种:以字为氏、以官为氏和以邑为氏。 氏的这一 含义为西周、春秋时期所特有。岑仲勉先生说:“战国撩乱,人户流离,汉高已 不自知其姓,后此人各以氏代姓,今所谓姓,即古所谓氏,是为我国种族 混乱之第一次大变。” 实际上自战国之后,姓与氏的含义已逐渐同一。 “家”与“族”大约从春秋时期开始成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即家 庭,一般由自己、父亲、儿子三代共同组成。“族 则是家的扩大形式,有家族 与宗族之区分。白虎通疏证载:“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 “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 家族往往在五 服之内,其外则日宗族。但无论家或族,它们同有的共性是:“重视婚姻形态和 婚姻关系;“重视婚姻双方的世系及相应的亲属称谓制度;重视精神的凝聚力和 ( 清)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2 0 1 页。 ( 汉) 司马迁撰,( 南朝宋) 裴驷集解,( 唐) u j 马贞索隐,( 唐) 张守节正义史记 m 北京:中华书局, 1 9 5 9 年,第5 0 6 页。以下所引史记均为该版本。 ( 汉) 许慎撰,( 清) 段玉哉注说义解。,滓 m 郑州:中州古籍 f ;版社,2 0 0 6 年,第6 1 2 页 ( 春秋) 左丘明国语 m l - 海:l :海古籍;l ;版社,1 9 7 8 年,第2 4 贞。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 m 上海:上海人民 f j 版社,2 0 0 年,第1 2 0 页。 ( 寒) 郑樵通忐 虮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 ( 清) 万光泰魏氏补证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l 页。 杨宽两蒯史 m 上海:上海人民i i i 版社,2 0 0 3 年,第4 3 7 页。 岑仲勉,隋店史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1 2 4 页。 ( 清) 陈屯臼虎通疏证 蝴北京:中华书局,1 9 9 4 年,第3 9 3 3 9 8 页。 2 导言 心态上的感受;重视法和礼的社会规范。 回“世家大族”则属于由汉至唐对于某 些特定社会群体的称呼,据毛汉光先生研究,有“士家”、“世家 、“世族”、“门 阀”等二十八种不同称谓。圆 “桓,说文解字称;“亭邮表也 ,即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旁边作为 标志的柱子。有关桓姓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出自姜姓。元和姓纂载 “桓,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姓。 东观记亦日:“桓公作伯,支庶用 其谥立族命氏焉。 第二,出自子姓。元和姓纂载:“又宋桓公之后向魑亦 为桓氏。 史记宋微子世家载:“( 宋滑公十一年) 冬,萧及宋之诸公 子共击杀南宫牛,弑宋新君游而立滔公弟御说,是为桓公。宋桓公即襄公父, 在位三十一年。然宋人邓名世考证:“姓书或云: 宋公御说之后司马魑, 亦为此姓。误矣。魅乃向氏,特宋之公族。谨按左氏,齐车右大夫桓跳, 即荣之先。第三,为鲜卑族改姓。今中国姓氏辞典除载上述两种来源, 还据魏书官氏志引出此说。 东观记日:“荣本齐桓公后。 可知龙亢 桓氏之始祖实出自姜姓。 二、龙亢桓氏之兴衰 龙亢附近一带自古人杰地灵,英才如云。刘邦、曹操政功彪炳,枚乘、刘向 学识卓著;丁仪为邺下隽才,嵇康乃竹林领袖。龙亢桓氏后汉数代作帝师,东晋 两次临朝堂,亦为此地增添不少传奇色彩。 龙亢桓氏兴起之首功应归属于东汉初期的桓荣,其出身贫寒,筚路蓝缕,终 以浸淫儒术、明经笃行获帝王青睐。荣后官拜太常,礼尊五更,逐迁帝师,封侯 赐地,在政治、经济乃至学术文化方面,皆为家族之兴起打下良好基础。桓郁秉 承父业,谦恭好学,为儒者所宗。其后入授章、和二帝,名臣杨震、朱宠皆出其 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 m 上海:上海人民 f j 版社,2 0 0 5 年,第2 l 页。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m 上海:i :海世纪i f 版集团,2 0 0 2 年,第1 4 1 页。以下所引此书皆该版本。 ( 汉) 许慎撰,( 渍)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 刚郑州:中州古籍j l :版社,2 0 0 6 年,第2 5 7 页。 ( 唐) 林宝元和姓纂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4 年,第5 0 9 页。 ( 汉) 刘珍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 岫郑州:中州古籍:l j 版社,1 9 8 7 年,第6 1 9 页。以下所引 此书皆为该版本。 元和姓纂,第5 0 9 页。 史记,第1 6 2 4 贞。 ( 宋) 邓名世撰,上力甲校古今姓氏书辨证 m 南昌:江两人民 i ;版社,2 0 0 6 年,第1 2 3 页。 汪宗虎、陈明远中国姓氏辞典 z 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9 5 年,第1 7 6 页。 东观汉记校注,第6 1 9 贞。 3 龙亢桓氏与文学 门中;“恩宠甚笃 ,显于当世。郁子桓焉,能传家学,拜太子太傅,为安、顺 两帝之师,官至太尉。龙亢桓氏之前三代,连为五朝帝师,门庭显赫,已是人臣 之极! 迄第四世桓麟、桓鸾,文才虽富,仕途偃蹇。第五世桓晔、桓彬,志节不 群。唯桓典再传祖业,重振家风。其为官不避豪宦,又谋立军功,终得封侯拜爵, 力保家门不衰。桓氏第六世史载阙如,后人或疑作桓范。其世要论悯时伤政, 针砭时局,颇为后世推重。然桓范不慎参与高平陵事件,致使全族罹难。其中偶 有孑遗,逃奔宛陵。生活于西晋时期的第七、八两代之桓楷、桓颢,事迹皆无载。 逮九世桓彝,人孤力单。其不甘沉沦,志在立勋,并跻身名士之列。苏峻乱 时,彝杀身翊戴王室,赢得忠义之名。第十世之桓温,胸怀大志,才略堪居宰辅, 风度不减名士。其经营荆楚,诛讨李势,北伐中原未遂,东控京畿成功;奈何岁 月不与,英雄泪断。桓豁、桓冲秉性忠厚,为政清明,能得士民爱戴。自永和迄 太元四十余载,东晋政归桓氏,即使王、谢、郗、庾诸大族,皆望尘而拜,莫敢 比肩。迄第十一代,桓玄抱负高远,文思绝伦。其观衅而动,伺机而起,虽挽家 族于逆境,拓辖区于下流,然诛杀臣僚,篡夺帝位,最终人神共怒,受诛于逃窜 途中。第十二世中之洪、振、胤、亮辈,皆为纨绔子弟,保家不足,助虐有余。 元兴三年( 4 0 4 ) ,刘裕竖旗于京口,转瞬之间,数百年世家之族,化作历史尘埃。 纵观其迹,诚可谓兴勃亡忽! 三、研究现状综述 前辈学者陈寅恪、唐长孺、周一良、钱穆 等曾对六朝的门阀政治与社会制 度有过不少可喜研究成果。从门阀世族着眼考察六朝文化,近年来正逐渐引起学 术界之兴趣。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中国 中古政治史论、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 、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 后汉书,第1 2 5 6 页。 如:陈寅恪金明馆从稿初编 砌卜海:卜海古籍 版社,1 9 8 0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 演录 m 合 i t - 黄山书社,1 9 8 7 ;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m 1 :海:i :海古籍;l ;版社,1 9 8 2 ;唐 长孺唐长孺文存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剧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m 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5 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j 当时门第之关系 a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 卷三) m 合肥;安徽教育 f i ;版 l ,2 0 0 4 以下所引此书皆为该版本。 阳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m 北京:北京人学 n 版社,1 9 8 9 以下所引此书皆为该版本。 毛汉光中固中古政治史论 m 上海:i :海世纪 i ;版集团,2 0 0 2 以下所0 i 此书皆为该版本。 程章灿,世族与六朝义学 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 j 版社,1 9 9 8 4 导言 家学研究等皆为其中之突出者。以个别家族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的著作亦日 益增多。士家子弟们引领魏晋风流,给后人无尽之遐想与企羡,成为今人热衷描 写与探讨的对象,相关论著于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其中如萧华荣簪 缨世家、华丽家族 、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夏炎中古 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 、唐燮军六朝吴兴沈氏及其宗族文化研究 等著作 在分析各大家族兴衰原因及文化脉流方面皆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 再看针对于龙亢桓氏的论述,则与其在中古历史上的影响不够相称。桓玄因 篡逆为历代论者所讥,家族事迹亦成隐讳,各朝史载含糊,以致悬疑重重。迟至 近年,方有钩古稽沉者。首作当推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其中辟有专章桓 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探赜索隐,力图厘清桓氏第六代之悬疑,并对桓彝 事迹进行详细的考证,结论往往为后来诸作所接纳。罗君东晋谯国桓氏婚姻状 况及其影响初探o 、朱子彦论东晋王朝桓氏家族与西军关系 等文试图从社 会、军事、政治等角度考察东晋桓氏家族发展之概况,皆有新见。 作为一代英豪,桓温之人生可谓轰轰烈烈,其事迹也多为后入评说。刘义庆 世说新语约成书于“刘宋元嘉十六年至十七年( 4 3 9 - - 4 4 0 ) ,距离温卒时 尚不到七十年,其中关于桓温的记载达8 3 条,仅次于谢安( 1 1 4 条) 和王导( 8 4 条) ,占全书总条数的7 4 1 。刘孝标作注,引书中记载桓温事迹者有桓温别 传、晋安帝纪、中兴书、宋明帝文章志、南徐州记、晋阳秋、续晋 阳秋、汉晋春秋、高坐传、孟嘉别传、袁氏家传、王司徒传、罗府 君别传、罗含别传、刘氏谱等十几种之多。此后评述者不乏其人,王夫之 读通鉴论便是其中著名之一例。近年来对桓温进行研究的文章逐渐增多,如 陈明桓温的性格与命运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桓温思想性格之形成及对其政 干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 m 南京:江苏古籍: 版社,2 0 0 3 萧华荣簪缨世家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5 萧毕荣华嚼家族 m 北京:生活、读书、薪知三联书店,1 9 9 4 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 m 哈尔滨:黑尼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i n 崔氏研究 m 天津:天津古籍:f j 版社,2 0 0 4 唐燮军六朝吴必沈氏及其宗族文化研究 m 台d e 义津版社,2 0 0 6 罗麓东晋瞧困桓氏婚姻状况及j 影响初探 j 重庆教育学院学擐,1 9 9 9 ,( 2 ) :6 9 6 3 朱子彦论东晋i :朝卡嗵氏家族j 两军关系 j 学术月刊,2 0 0 3 ( 8 ) :7 4 - 8 0 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上人精神史研究 m 天津:南开人学出版社,2 0 0 3 ,第 3 0 页。 见陈明中吉士族现象研究 蛔台北:文津出版社,1 9 9 4 , 龙九桓氏与文学 治行为的影响;林校生桓温行年简表对桓温的生平事迹进行简单梳理,桓 温与玄学则探讨桓温的玄学根基与水平;吕俏霞东晋门阀政治中的桓氏父 子 分析桓温父子与其它门阀家族之间的关系。关于桓温帐下文人群体的研究, 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林校生桓温与玄学中均有涉及。 细考有关龙亢桓氏之研究,成果颇丰,然亦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研究范围稍显偏颇。针对东汉时期龙亢桓氏的论述凡乎没有;曹魏时 期桓范著世要论,名震当时,声流后世,唐代资治政要多有摘录,然相 关论述微乎其微,孔毅论桓范( 世要论) 几成孤文。桓玄篡凶,遗臭千载, 为历代论者所讳言,偶有贬斥之词,向乏诛心之论,以迄今日,除些许正史或文 学史中稍作涉及外,几乎没有专文出现。玄之人品自不足称,然其毕竟对中国历 史产生过重大影响,更兼诗赋出众,文采斐然,如此惨淡的研究现状与历史事实 不甚相符。 其次,研究角度不够全面。众文多从政治角度考察之,且考证较多,论述较 少;缺乏从文化艺术角度入手之作。桓氏文学成就虽不及王氏人人有集,却不乏 文采俊秀者,论者忽之,令人惋惜。 汉末魏晋时期世家大族逐渐形成,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庄园经济、门 阀政治的出现影响到文化领域。“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其相互间种种 复杂错综之关系,实当就当时门第背景为中心而贯串说之,始可获得其实情与真 相”,“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 “士族与文化的关系好 比双人舞,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士族要维系其文化世家的地位就必须随着文 化之演变而演变,而文化以士族为载体就必然染上浓重的士族气味。欲清六朝 世族,需解其文化构成;要通中古文学,必考其门阀轨踪。这种从家族文化角度 观照文学现象的方式,已逐渐为众多学者所接受。 根据上述研究现状,本论文力图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历史学、社 会学、文艺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龙亢桓氏展开全方位的考察与研究,努力遵 林校生桓温行年简表 j 宁德师专学报( 社哲版) ,1 9 9 6 ,( 1 ) :3 2 3 9 林校生柯温j 玄学 j 中国史研究,1 9 9 8 ,( 4 ) :6 2 - 7 2 r 俏霞东晋门阀政治中的桓氏父子 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 0 0 4 ,( 1 ) :2 8 3 3 胡人雷中古文学集团 m 棒林:广两师范人学; ;版 l :,1 9 9 6 孔毅论桓范世要论 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社哲版) ,2 0 0 6 ,( 3 ) :6 6 - 7 3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第三卷) ,第1 8 4 、1 8 51 i f 。 林继中,文化建构文学史纲 姗北京:北京人学f 版社,2 0 0 5 年,第2 5 页。 6 导言 循理论概括、文本分析与史料考证相结合的学术传统,侧重对桓氏家族成员之生 活经历、思想人格及具体创作进行考察阐释,并探讨其家风、家学之演变及其对 家族成员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将龙亢桓氏的诸多活动置于从东汉到晋末广阔 的社会历史天幕之下,探讨桓氏家族兴盛衰败与家风家学的关系及其对文学创作 的影响。通过展示龙亢桓氏丰富多彩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以及对国 家政治、区域文化生活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为龙亢桓氏家族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 角。在此项研究中,将以整个汉晋家族文化为背景,以汉晋文学史的发展为参照, 给桓氏家族的作为进行较为客观的定位,并期待通过个案研究,间接呈示出汉晋 时期的家族文学特色。 本人才浅力薄,材料上亦不免挂一漏万,是以欲穿明珠,实贯鱼目。诚惶诚 恐,敬请方家赐正1 7 龙亢桓氏与文学 一、主要成员 第一章东汉龙亢桓氏与文学 第一节东汉龙亢桓氏之概况 ( 一) 第一代人物桓荣 桓荣:字春卿。出生于西汉末期,自少于长安随朱普学习欧阳尚书。 王莽篡逆时,逃匿山林,后复授学于江淮。光武帝建武十九年( 4 3 ) ,桓荣经学 生何汤举荐,拜为博士。二十八年( 5 2 ) 为太子少傅,三十年( 5 4 ) 为太常。明 帝永平二年( 5 9 ) 拜五更,封关内侯。卒于明帝永平三年( 公元6 0 年) 后不久。 后汉书桓荣列传注引续后汉书日:“荣本齐人,迁于龙亢,至荣 六叶。” 桓氏由齐地迁往沛郡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按桓荣生活于两汉之际,上 推五代,应属汉景帝在位期间或前后不久。然其后数代皆湮灭无考。龙亢桓氏能 于东汉初期异军突起应归功于桓荣,因此汪藻世说入名谱将其列为龙亢桓氏 之首代, 也即龙亢桓氏有名可考第一人。 ( 二) 第二代人物l 桓雍、桓郁 桓雍:事迹不详。 桓郁( ? 呻3 ) :字仲恩 。出生于建武元年( 2 5 ) 后,少为郎,父卒袭爵, 永平十四年( 7 1 ) 迁侍中、监虎贲中郎将,再迁越骑校尉、屯骑校尉,转侍中奉 车都尉。永元四年( 9 2 ) 任太常,次年病卒。 司马彪续汉弗云字了舂。见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阻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第3 9 7 页。以下所f j f 此书皆为该版本。 本传未载其生卒年,然称“建武十九年( 公元4 3 年) ,年六十余”。见后汉书第1 2 4 9 页。明帝即位 时荣已年逾八十,约知其生于公元前2 0 年前后,即两汉成帝阳朔至鸿嘉年间。 后汉书,第1 2 4 9 页。 ( 宋) 汪藻世说人名谱 a 杨勇校笺世说新语校笺( 第四册) m 北京:中毕书局,2 0 0 6 年,第1 5 3 页。 桓荣奉传称j e 自“兄予二人”,然名:生,f 均无载,止苦曾以叔荣荫得补p q 可石。见后汉书第1 2 5 3 页。后汉书注称荣生三子。见后汉书第1 2 5 0 页。世说人名谱止列郁、雍,另一子4 i 详。华 峤汉后书称“荣艮了雍早卒”( 崩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第5 4 4 页) 。然仅桓郁有传。 华峤汉后书作“仲思”,盖形近而讹。见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第5 4 4 页。 后汉书注称荣四十岁后生三了。见后汉书第1 2 5 0 页。郁奉传称j e 曾“上书让( 爵位) 于兄子沉”。 见后汉书第1 2 5 4 贞。华峤汉后书亦载“少子郁嗣”。见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第5 4 4 页 由此町知,郁非长子,其生年必钮荣四十余岁后,即公冗2 5 年之后。 8 第一章东汉龙亢桓氏与文学 ( 三) 第三代人物l 桓普、桓延、桓酆、桓焉、桓俊、桓良、桓沉 普、延、酆、俊、沉:生平事迹皆无载。 桓焉( ? 一1 4 3 ) :字叔元,生年不详。少以父任为郎,明经笃行,有名称。 永初元年入授安帝,后历任侍中步兵校尉、太子少傅、太子太傅、光禄大夫、太 常,顺帝即位,拜太傅,录尚书事,入授禁中,封阳平侯,固让不受。又历光禄 大夫、大鸿胪,迁太常、太尉,顺帝汉安二年卒。 桓良:生卒年及具体事迹不详。后汉书引东观记日:“( 鸾) 父良, 龙舒相。 ( 四) 第四代人物l 桓衡、桓顺、桓麟、桓鸾 桓衡、桓顺:生平事迹均不详。 桓麟( 1 1 卜1 5 0 ) :字元风。陆侃如先生以其子彬生于阳嘉二年,“如此时二 十余,则当生于永初中( 1 1 0 年左右) ”。麟少有才惠,桓帝初,为议郎,侍讲 禁中,以直道牾左右而出为许令,又因病免。会母病终,麟不胜丧而卒,时年四 十一岁。 桓鸾( 1 0 8 一1 8 4 ) :字始春。本传称其“少立操行 ,以世乱而不肯仕。四十 余后经太守向苗举为孝廉,迁胶东令。“始到官而苗卒,鸾即去职奔丧,终三年 然后归,淮汝之间高其义” 。后为巳吾、汲二县令,甚有名迹。诸公并荐,复 征拜议郎,以病免。中平元年( 1 8 4 ) 卒。 ( 五) 第五代人物桓典、桓晔、桓彬 桓典( ? 1 0 0 ) :字公雅。少有操行,在颖川教授尚书。后举孝廉而为 郎,辟司徒袁隗之府,举高第,拜侍御史。为政严明,京师畏惮。后督军破黄巾 军,“以牾宦官赏不行,在御史七年不调”。 后出为郎。灵帝崩,参与大将军何 进谋议,三迁羽林中郎将。献帝时拜御史中丞,赐爵关内侯,迁光禄勋。建安六 按世说人名谱记载,第三代桓氏有普、延、焉、俊、酆、良六人,皆桓郁子。又如前指出,郁尚有 兄子沉,故存名者实为七人,后汉书中唯桓焉有传。然世说人名谱排序亦有误。按后汉书, 桓彬为“焉之兄孙也,父麟”,注引华峤书:“酆生麟”,( 后汉书,第1 2 6 0 页。) 则酆当为焉之兄 向非弟。 后汉书,第1 2 5 9 页。 龙九桓氏第叫代存名者有l ,l j 人:衡、顺、麟、鸾。后汉书桓焉传注引华峤书日:“焉长予衡, 早卒。中子顺”。见后汉书第1 2 5 7 页。又桓典传注引毕峤书口:“典十二丧父母,事叔母 如事菜”。见后汉书第1 2 5 9 贞。由此町知,桓焉必有二三子。然生平事迹皆无记载。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5 年,第1 5 2 贞。 后汉书,第1 2 5 9 页。 后汉书,第1 2 5 8 页。 9 龙,乙桓氏与文学 年( 2 0 0 ) 卒官。 桓晔( 又名严) :字文林。生卒年不详。曾为郡功曹,举孝廉、有道、方 正、茂才。三公辟之,皆不受。初平中避乱会稽,为人诬陷,死于合浦狱中。 桓彬( 1 3 3 一1 7 8 ) :字彦林。彬少与蔡邕齐名,举孝廉,拜尚书郎。坐刘猛 事而忤中常侍曹节,废官。卒后蔡邕等树碑以颂。 二、桓氏家族的特征 ( 一) 以儒学起家的强宗豪族 东汉时世族发展的途径一般认为有三条。第一条是凭藉经济上的优势,如后 汉书黄琬传载:“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 李固传亦称:“今之进者,惟财与力。”第二条途径是凭借政治上的权势, 这主要是指那些外戚、功勋之后,著名的如耿弁、梁冀等族。后汉书邓禹传 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 梁冀一门前后也有七人封侯。第三条路子则是凭依学术上的成就,“因为术业世 传,弟子蜩集,遂亦形成一大势力,而变为世族。 西汉武帝以前多用功臣子弟, 其后儒生地位日长。龙亢桓氏正是通过经营儒学,逐渐发展成为所谓的“儒学的 强宗豪族。” 关于桓氏治儒之细节将于下节详述。 西汉时地方豪族与学术之家往往不相交叠。东汉伊始,豪强之家与政界显族 都在不同程度上向士大夫化发展,逐渐注重对家族子弟进行学术上的培养。如后 汉书儒林传序载,本初四年,梁太后下诏:“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 学。o 也就是说,世家大族大多是先由经济或政治上有所发展,然后才于学术上 逐渐有所浸淫的。龙亢桓氏则与之不同,其先在儒学上获得造诣,然后取得政治 上的优越地位,最后在经济方面获得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也是其强宗豪族形成 的重要因素之一。桓荣本出身低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 ,“虽常饥困而 八家后汉书辑注云:“东观记作碾,事类赋注作俨一。见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第 4 7 贞。 后汉书。第2 0 4 0 页。 后汉书,第2 0 7 4 页。 后汉书,第6 1 9 页。 蒙思明魏晋南北朝的 会 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 0 0 5 年,第2 2 页。 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史论 m 北京:人民i l j 版社,1 9 7 9 年,第1 1 0 页。 后汉书,第2 5 4 7 页。 l o 第一章东汉龙亢桓氏与文学 讲论不辍”。然自得帝王赏识后,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建武十九年( 4 3 ) “赐钱 十万 ,不久又“特加赏赐。其病时,太子“赐以珍羞、帷帐、奴婢 。建武 二十八年拜少傅,再“赐以辎车、乘马 。族人桓元卿叹日:“岂意学之为利若 是哉! 足见其家此时之富足。明帝即位后,“( 荣) 数上书乞身,辄加赏赐” , “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封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临终之时,赏赐愈甚。 至桓郁时,“恩宠甚笃,赏赐前后数百千万。桓焉官居高位,亦曾受赐牛酒。 由上述可知,龙亢桓氏之经济条件于东汉之初即已相当优越。当然,人丁的增长 也是其家族日益兴隆的条件之一。龙亢桓氏于桓荣时尚显孤单,但其后人员逐渐 增多,也是其家族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 论及学术起家的东汉世族时,弘农杨氏常被作为典型一例,杨震及其子孙杨 赐、杨彪等皆以善治儒经闻名,其家族之显赫亦非常族所能比拟。然杨震八世祖 杨喜在汉高祖时就被封为赤泉侯,故该世族的最初形成实际上与学术关系不大。 同龙亢桓氏一样纯以学术起家的世族,实属不多。 研究中古社会时,学者们常将“世族”和“士族”互称,实际上两者稍有区 别。“世族”侧重于家族繁盛的程度与时间上的延续性,往往与该家族之政治地位、 经济力量和成员人数相联系;“士族”则是在世族的基础上,强调家族成员对文化 学术的涉足。“士族的形成是在魏晋一, 它与九品中正制的施行有密切关联。只有 到汉末魏初时,世家大族们才于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取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 在文化上的垄断性日益明显。东汉并不是真正的士族时代,士族尚不足以组成一 个具有支配性的社会阶层,但东汉“已经给予以后士族早期萌芽与发展的时空条 件 。 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士族的形成过程要推溯到东汉时期,并对其后的政治 社会制度产生巨大影响,是以杨生民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士族门阀的特权统 治,正是汉代地主阶级发展的逻辑延续,二者相较并无质的变化。” 不少世家大 族在东汉时期已露端倪,龙亢桓氏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 唐k 孺十族的形成和升降 a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6 2 页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6 0 页。 杨生民汉代社会性质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l j 版社,1 9 9 3 年,第3 6 页。 页页页页页页页 9 o 1 2 2 3 6 4 5 5 5 5 5 5 2 2 2 2 2 2 2 第第第第第第第、f、 书书书书书书书汉汉汉汉汉汉汉后后后后后后后 龙,i 桓氏与文学 ( 二) 政治上的“点缀 角色 桓氏虽历任显宦,出任多是一些文士之职,并非真正执掌实权的官位。“汉 朝官僚机构里的成员约可分为儒生和文吏两大群体。儒生、文吏各有所长,儒生 是知识文化角色,文吏是行政文官角色;儒生之功在轨德立化,强调 推行教化;文吏之功在于优理事乱,强调奉行律令。两汉真正推行的是王、 霸政策,儒学高度官方化,并向神学化、经学化发展。封建帝王崇儒,既是治理 国家的需要,也是润饰鸿业的需要。在提拔官员时,往往是“诸生试家法,文吏 课笺奏”。桓氏在汉廷中大多以纯粹儒生身份出现,所任太常、五更、太傅等皆 为虚位,如: 桓荣曾拜五更:“礼记文王世子云: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郑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 之孝悌也。 桓焉曾任太傅:“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日:掌以善导,无常职。 桓荣、桓郁、桓焉三代任太常:“太常,卿一人,中二干石。本注日:掌礼 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 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 桓氏最显赫的数位人物,除桓焉曾作过两年太尉,其它所任职务多为虚职。 何焯认为“侍中窦宪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上疏阜太后。宪善知郁 不为己患,故荐之授经禁中,非德举也 ,可谓一语中的。在汉代最高统治者 眼中,儒者也有两种,一类是纯儒,只是理论工作的执行者,桓氏属之;一类非 纯儒,注重实践,杨震等属之。纯儒可敬,却未堪大用。在整个东汉王朝,龙亢 桓氏几乎都没有进入过国家的政治权利中心,其所承担的,大多是在文化上为国 家进行润饰鸿业的政治角色。 汪文学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 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第9 5 9 6 页。 后汉书,第2 6 1 页。 东脱汉记校注,第6 2 4 页。 ( 宋) 徐天麟东汉会要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第2 6 6 页。以下所引此书皆为该版本。 东汉会嘤,第2 7 4 贞。 ( 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