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书》引《尚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书》引《尚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书》引《尚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书》引《尚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书》引《尚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书》引《尚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汉朝在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经典被统治者奉为官学,尚书在这 一思潮的推动下,开始了它的高速发展时期。期间,它的发展也是颇为曲折,是由于本 来尚书的流传过程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经历了两次大火的摧残,散失较多,而且 由于版本字体的不同,以及师授和解经方式不同,使后人对其的学习分成了今文尚书 学和古文尚书学。在今文尚书中又分为今文的大夏侯学派、小夏侯学派和欧阳 学派。古文尚书来自于孔安国整理的孔壁书,在西汉时期不曾受到重视,而是到了 东汉末年才逐渐兴盛起来。不过无论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都对汉代两朝的 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上到皇帝妃嫔,下到百官百姓,从朝廷上的诏书奏 书,到生活中的谈心对话,尚书被频频引用,其中的一些篇章、词句引用频率之高 更是达到了数十次之多。在皇帝和大臣的诏奏中,对尚书的引用无论是政治方面还 是经济方面,很多情况下都利用灾异附会政治,以期达到政治上的整顿,亦或是利用灾 异实现政治意图。汉代辞赋也受到了尚书的影响,文入利用自己所做的辞赋表达自 己的政治意图,或是对当前朝政的讽谏,使汉代的辞赋在中国的文学上保持了自己本朝 的鲜明特点。尚书成为汉代学习的热点是源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甚至成为了皇家 的教科书,几乎每一位皇帝都接受了当时尚书学大师的系统的教授,都有较深的经 学功底,而经学大师们在当时也享受到了极为优渥的尊崇,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担任 太子太傅或太子少傅。这些经学大师由于几代研习尚书而形成世家,所授门徒之广, 从而形成派别,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影响着汉代的政治。不过,由于尚书最后被 分为了各家各派,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学说吸引到统治者,搞出了许多繁琐的章句,使尚 书成为派系争禄利的工具,发展逐渐走入末途,而随着东汉王朝的灭亡,也就无需再 迎合统治者,尚书发展的高速繁荣时期就此结束。 本文从史学角度研究尚书与汉代社会的关系,并通过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力求在研究成果上更接近史实,更清晰地看到尚书对汉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以 期对经学史、汉代社会的研究稍有裨益。 关键词:尚书汉代政治汉代经济汉代辞赋汉代教育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 i v a b s t r a c t t h eh a nd y n a s t ya f t e re m p e r o rw u r e j e c t sh u n d r e dt or e v e r e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tm e t h o d a l o n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c l a s s i c a lr u l e dp r e s e n t sf o rt h eo f f i c i a ls t u d y ”s h a n g s h u ”u n d e rt h i s i d e o l o g i c a lt r e n di m p e t u s ,s t a r t e di t sh i g hs p e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t i m e d u r i n g ,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a l s o q u i t ew i n d i n g ,b e c a u s eo r i g i n a l l y ”s h a n g s h u ”s p r e a d st h ep r o c e s si s ad i f f i c u l t p r o c e s s ,e x p e r i e n c e dt w of i r e sr a v a g e dh a sl o s tm o r e ,b u ta l s ob e c a u s eo ft h ed i f f e r e n t v e r s i o n so ff o n t s ,a sw e l la st h ed i v i s i o nb yt h ea w a r d i n go fr e c o n c i l i a t i o ni nd i f f e r e n tw a y s , c a u s e dt h ep o s t e r i t yt od i v i d ei n t ot h ej i n w e nt oi t ss t u d y ”s h a n g s h u ”s t u d ya n dt h ec l a s s i c a l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h a n g s h u ”s t u d y ”s h a n g s h u ”d i v i d e si n t ot h ej i n w e ni nt h ej i n w e nt h e l a r g ex i a h o us c h o o lo ft h o u g h t 、s m a l lx i a h o us c h o o lo ft h o u g h ta n do u y a n gs c h o o lo f t h o u g h t t h e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h a n g s h u ”f r o mt h eo p e n i n gw a l lb o o kw h i c h r e o r g a n i z e si nt h ek o n ga n g u o ,i n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n e v e rb et a k e ns e r i o u s l y ,b u tt o t h ee a s t e r nh a r td y n a s t yg r a d u a l l yf l o u r i s h e d h o w e v e rr e g a r d l e s so fj i n w e n s h a n g s h u ”,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h a n g s h u ”,o na l la s p e c t s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i e sh a v eh a da p r o f o u n di m p a c t a tt h a tt i m e ,o nt oe m p e r o rt h ei m p e r i a lc o n c u b i n e ,g e t sd o w nt oh u n d r e d o f f i c i a lc o m m o np e o p l e ,t h ee d i c tf r o mt h ec o u r to nt h ep l a y i n go ft h eb o o k ,t ot h el i f eo ft h e t a l ko fd i a l o g u e ,”s h a n g s h u ”i sq u o t e dr e p e a t e d l y ,o n eo fan u m b e ro fc h a p t e rc i t e dt h ew o r d s o fh i g hf r e q u e n c yi sa c h i e v e ds t o r e so ft i m e s i ne m p e r o ra n dm i n i s t e r si m p e r i a le d i c tp l a y s , t o ”s h a n g s h u ”r e g a r d l e s so ft h eq u o t a t i o ni st h ep o l i t i c a la s p e c to rt h ee c o n o m i ca s p e c t ,i n m a n ys i t u a t i o n su s e st h e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a n du n u s u a lp h e n o m e n at om a k ef a l s ea n a l o g i e so r s t r a i n e d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p o l i t i c s ,t oa c h i e v ep o l i t i c a lr e c t i f i c a t i o n ,a l s op e r h a p sr e a l i z e st h e p o l i t i c a li n t e n t i o nu s i n gt h e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a n du n u s u a lp h e n o m e n a t h eh a nd y n a s t yp r o s e p o e m sh a v ea l s or e c e i v e d ”s h a n g s h u ”i n f l u e n c e ,t h ew r i t e ru s e st h ep r o s ep o e m sw h i c ho n e d ot oe x p r e s so w np o l i t i c a li n t e n t i o n ,p e r h a p st oc u r r e n tr o y a lg o v e r n m e n tr e p r o v i n gb y p a r a b l e s ,c a u s e dh a nd y n a s t y sp r o s ep o e m sm a i n t a i n e di nc h i n a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et h i sd y n a s t y b r i g h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h a n g s h u ”b e c o m e st h eh o ts p o tw h i c ht h eh a nd y n a s t ys t u d i e ss t e m s f r o mr u l e r se s t e e mv i g o r o u s l y ,e v e nh a sb e c o m e r o y a l st e x t b o o k ,a l m o s te v e r ye m p e r o rh a v e a c c e p t e dn e a r l ya tt h a tt i m e ”s h a n g s h u ”s t u d ym a s t e r ss y s t e m sp r o f e s s o rt h yh a v ed e e p e r l m o w l e d g eb ys t u d y ,b yt h es t u d yi nt h em a s t e rw a sa b l et oe n j o yav e r ye x c e l l e n tr e s p e c t e d , v h a v eh i g h e rs o c i a ls t a t u s ,a sp r i n c ee d w a r d ,p r i n c et a i f u o rs h a o f u ,b e c a u s et h e s es t u d y m a s t e rs e v e r a lg e n e r a t i o n ss t u d yt h o r o u g h l y ”s h a n g s h u ”f o r mt h ea r i s t o c r a t i cf a m i l y ,g r a n t e d b r o a dd i s c i p l e st of o r mf a c t i o n s ,t h e ya r ec o u r to f f i c i a lh o l d st h ep o s to ft h ek e yp o s t ,i s a f f e c t i n gh a nd y n a s t y sp o l i t i c s h o w e v e r ,b e c a u s e ”s h a n g s h u ”h a sb e e nd i v i d e di n t of i n a l l y v a r i o u se a c hf a c t i o n ,t h e ym a k et h e i ro w nd o c t r i n ei no r d e rt oa t t r a c tt h er u l e r s ,c o m eu pw i t h t e d i o u ss e l e c t e ds e n t e n c e s ,t h e ”s h a n g s h u ”h a sb e c o m ea ni n d i s p u t a b l ep a u ll e ef a c t i o n s t o o l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w a l k si n t oe n dt h ew a y g r a d u a l l y ,b u ta l o n gw i t h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d y n a s t yd e m i s e ,a l s od o e sn o tn e e dt oc a t e rt ot h er u l e ra g a i n ,”s h a n g s h u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h i g h s p e e de n do f t h i sp e r i o do f p r o s p e r i t y t h i sa r t i c l es t u d i e s ”s h a n g s h u ”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a n g l ea n dt h eh a nd y n a s t ys o c i e t y s r e l a t i o n s ,an dt h r o u g h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m o d e r nc o m p u t e rt e c h n o l o g y ,m a k e se v e r ye f f o r ti n 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ac l o s e rh i s t o r i c a le v i d e n c e ,r e a d s ”s h a n g s h u ”c l e a r l yt ot h eh a nd y n a s t y s o c i e t ye a c ha s p e c ti n f l u e n c e ,b yt h et i m et ot h es t u d yh i s t o r y , t h eh a nd y n a s t ys o c i e t y s r e s e a r c hh a st h eb e n e f i ts l i g h t l y k e yw o r d s :”s h a n g s h u ”t h ep o l i t i c a lo f t h eh a nd y n a s t y t h ee c o n m i co f t h eh a n d y n a s t y t h ep r o s ep o e m s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t h eh a r td y n a s t y j i n w e n ”s h a n g s h u ” g u w e n ”s h a n g s h u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 引 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壶、l 彩袍 湖7 年钿朋 指导教师确认( 签名) : 加产乏旯f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器咯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i l 9 0 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刳7 谗指导教师( :彦s 存 w 7 每其f 气日 1 上j l 一 一、日【f舌 ( 一) 选题意义 汉代自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崇尚经学,使经学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大发展,自此起,经学开始与治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尚书也在这一 氛围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给当时的阜帝大臣在修齐治平的治国思想中留下深 刻的影响。从两汉书的史料记载中就可以发现,有大量的诏奏都是以尚书 中的内容作为立论依据,甚至大臣之间的聊天对话、辞赋家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经 常性引用。由此可以看出,尚书的影响已经潜移默化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引 用成为了一种习惯。因此研究两汉书对尚书引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 微观上了解尚书对汉代社会的某一方面的影响,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对当时汉 代社会的影响。 由于尚书在内容、流传等方面的特殊性,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一直是个热 点。自魏晋南北朝至今,对尚书的研究一直绵延不断,成果弘富。汉代学术 的核心是儒家经学,经学与汉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法律、经济、日常生活等息 息相关。尚书记载了先秦的大量政治言论,它和汉代政治的关系尤为密切, 考察其发展以及对汉代社会政治的影响,对研究汉代社会政治颇有参考价值。尚 书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研究它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 统,从而更清醒地判断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现实 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经学与汉代社会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下面对和本人研究密切相关的成果做 一个概括性的回顾。 首先从尚书学的角度看关于尚书的研究成果。由于尚书独特的 命运、流传及发展过程,所以对尚书的考辨研究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内容。第 一个疑古文尚书最有力的是宋代的朱熹,朱子语类中明确提出了对尚 书今古文的怀疑,此后洪迈在容斋题跋中疑梅赜所献的孔传,陈振孙的直 斋书录解也怀疑孔传,不过对于尚书的怀疑并没有写成专门的著作进行论 述。到了元代,学者的怀疑渐多。赵孟颊撰尚书今古文集注,第一个分别今 文和古文,认为古文尚书是伪作。吴澄著书纂言,独注今文二十八篇, 古文为伪书坚决不注。前人辨伪古文,仅辨伪而已,到了赵氏、吴氏却坚决地把 伪古文去掉,一个是分编今、古文第一人,一个是专释今文的第一人。明代郑瑗 著井观琐言,怀疑古文尚书篇篇平坦整齐,大有可疑。梅篱著尚书谱 和尚书考异,证明伪古文尚书实在不可信。归有光著攻击尚书叙录 从朱熹、吴澄说,也是根据文体不同怀疑古文。焦弦订古书,郝敬撰尚书辩解 分别今古文怀疑,以郝氏攻击伪古文最有力。清代学者对尚书的考辨工作成 果更多,如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程廷祚的晚书订疑、李悖群经识小 录、戴震的经考,王鸣盛的尚书后案、崔述的古文尚书辨伪、崔迈的 古文尚书考和讷庵笔谈、皮锡瑞的古文尚书冤词平议和古文尚书 疏证辩证,又著书经通论。在这众多的学者当中,以阎若璩的影响最大。 对尚书的注释也比较多,清代人效力较多,如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 疏、皮锡瑞的今文尚书考证。到了当代,曾运乾 正读( 中华书局, 1 9 7 2 年) 、屈万里的 今注今释(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6 9 年) ,8 0 年代代表性的注释本是王世舜的尚书译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 ,注 解简明,详略得当,每篇原文前有题解,分析文章的年代、大意,以注解为主, 重点不在评论。周秉钧的尚书易解( 岳麓书社,1 9 8 4 年) ,只注今文2 8 篇。 每篇原文之前均有简短说明,解释题旨和有关历史事实。对尚书逐篇注解, 明白易懂,不作烦琐考证,使尚书头绪清楚,文义明畅。钱宗武等今古 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 ,钱宗武对尚书语言研究造诣颇深, 所以书中对尚书的相关文字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证,对原文逐篇校勘、注释、 今译。注释采用了诸家之言,但创新之处不是很多,可视为尚书注译的普及 读本。李民、王健的尚书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 ,以中华书局影印 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正义为底本。按原书顺序分为五十八篇。每篇分为四 个部分,即原文、题注、注释、译文。全书注译全面,详略得当,是目前尚书 注译较为通行的本子。尚书译注还有杨任之的 今译今注( 北京广播 学院出版社,1 9 9 3 年) ;屈万罩 释义( 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 ; 吴屿的新译 读本( 三民书局,1 9 8 5 年) ;李国祥等的 选译( 巴 2 蜀书社,1 9 9 4 年) ;顾宝田尚书译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9 5 年) ;张道勤的 书经直解( 浙江文艺出版社,1 9 9 7 年) ;孔令河等的五经注译( 山东友谊 出版社,2 0 0 1 年) ;陈襄民的五经四书全译( 中州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这 些注释详略不一,译文大同小异。 对尚书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也很多,最有成就的是陈梦家的尚书通论 ( 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8 5 年) ,解决了尚书关于在经学史上的纠纷及其书篇 在流传、结集的许多问题,从明清以来学者对于尚书中诸多问题中清理出来 若干较为明确的答案。至于尚书中一些专门问题,如孔传本的形成时代,尧 典与秦制的关系,尚书中“王若日”与金文命书的制度等也都做了详尽的 论述。8 0 年代以来,主要是以蒋善国的 综述(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 和刘起舒的尚书学史( 中华书局,1 9 8 9 年) 为代表,这是近年来尚书 研究的新收获。蒋善国的 综述,分别为“尚书的名称和篇数”、“尚书 的整理”、“尚书的发见、“尚书的传授 、“尚书的真伪 、“尚书的存亡”。基本 上囊括了尚书研究的所有问题,是近年来尚书学史研究集大成之作。刘 起钎尚书学史系统地叙述了尚书学流变,根据尚书的历史演进情况, 寻其变迁递嬗之迹,对尚书形成为儒家经学中的一门重要专经之学,较详细 地加以考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此外关于尚书的 综合性研究论著还有李民的 与古史研究( 中州书画社,1 9 8 1 年) ,这 是一部论文集,主要研究了尚书有关篇章的内容、制作年代及其在中国古代 史研究中的价值等相关问题。其中有关尧典、甘誓、盘庚等文具有重要 价值。刘起纡 源流及传本考( 辽宁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 ,书中对尚 书的源流做了系统的阐述,并运用图表的形式说明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对尚 书今文、古文、伪古文之争也做扼要的清理和分析。对于尚书诸多版本历 经时代的复杂情况均做了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刘起舒日本的 学与其 文献( 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 ,此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系统地叙述了日本的尚 书传习与尚书研究情况。下编“日本尚书文献考 介绍了日本所存的 尚书写本、日本所存的尚书刊本和日本学者的尚书著作。杜勇( 尚 书) 周初八诰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6 年) ,作者把尚书八诰和 古文字新资料结合起来,探讨尚书学及周初历史中的重大历史问题,据实说 3 理信而有证,提出了很多异于旧说的新观点。本书主要特色就是把文献资料充分 地和出土的古文字资料相结合,具有极高的价值。 以上著作都是尚书的综合性研究论著,这些著作评论较为平实全面,态 度较为客观公正,基本上克服了“疑古”思潮的影响,坚持从实际出发,给尚 书以应有的地位。但是也有“疑古的痕迹,主要反映在尚书年代断定和 材料价值评价等问题上。 尚书的思想研究一直也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近年来尚书思想研究的 一部重要著作是游唤民的( 尚书) 思想研究( 湖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 。该 书以今文尚书为信本,从哲学思想、政治伦理思想两个方面切入,全面而深 刻地论述尚书所蕴含的丰富哲理,诸如“中庸 思想、“无为 思想、天道 观、礼治思想、民本思想、德的思想,法先王思想、孝悌思想以及修养观等,并 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其对春秋战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从而揭示我 国思想文化发展史的来龙去脉。此外还有关于政治思想研究的论文,赵忠文先生 从 看殷周两代敬德观念的演变( 中国哲学史研究,1 9 8 6 年2 期) ;张希平( 尚书) 的德治思想( 晋阳学干i j ,1 9 9 9 年6 期) ;张幼良的 德治思想原论( 徐州大学学报,2 0 0 0 年4 期) ;薛其辉的( 尚书尧 典) 法律思想辨析试论中国法律思想起源( 学术月刊,1 9 8 4 年8 期) , 这是一篇关于尚书中所包含的法律思想的研究,对尚书尧典法律资料 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我国至迟在原始社会未期的唐虞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比较科学 的进步的法律思想,而不是在奴隶社会初期。 从经学角度研究尚书和汉代社会的专著,首推姜广辉主编的中国经学 思想史( 第二卷第2 4 章至3 9 章的汉代经学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 。该书是目前中国大陆第一部系统研究经学思想史的论著,基本上涵盖了两 汉经学的主要人物、主要经典和主要的经学问题。既有总括性的论述,又有个案 性的研究,特别着重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握经学在汉代的发展演变及其与汉代学 术、政治之间的关系。该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对汉代的诗学、易学、尚书学、礼 学、春秋学、孝经学、纬书学等作了全面的研究,既注重经学传承关系的史料考 证,又注重经学思想本身价值的解释与发掘,就一个经学人物或一部经学典籍而 做充分的、展开式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涉及到的思想学说广泛而且深入, 4 涵盖了汉代的政治、道德、宗教等多个方面。王葆弦的今古文经学新论(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年) ,是一部以两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派形成、 演变及相互间的论争为纲,兼论汉代春秋学、礼学、易学的学术演变的著作。该 书史料考据和理论探讨相结合,对一些经学问题包括经典的传承谱系、经学人物 的学派分野、汉代宗庙( 明堂、辟雍、太庙) 礼仪制度等进行了细致缜密的考证, 并特别对五德终始、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经学思想从“宗教到哲学”的演变 历程有深刻思考。孙筱的两汉经学与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 对两汉经学兴盛的历史背景与制度基础、两汉经学的文化渊源、两汉经学的传承 与经说、通经致用下的汉代社会等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刘厚勤的儒学与汉代 社会( 齐鲁书社,2 0 0 2 年) 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儒学与汉代社会之间的密切 关系,从政治、经济、法律、礼仪制度、社会风尚、教育、文化、自然保护等方 面,论述了儒学与汉代社会的结合及其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孙家洲的中 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 广西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 ,本书比较详尽的叙述 了秦汉时代的思想特色,特别突出了典型思想中的典型人物。 从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尚书的研究和经学与汉代社会的研究著述 十分丰富,出入古今,考辨明晰,但是对于两汉书引用尚书及其对汉代 社会的影响,虽然在某些著作中有涉及,并没有专门性的探讨和全面性的论述。 ( 三) 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是以两汉书为考察对象,通过搜集和整理两汉书书中对尚书 的征引情况,来研究尚书对当时汉代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本文基本是从史学 角度研究出发,因此论文的重点是通过分析对尚书征引来讨论尚书与汉 代政治的关系,而不是像前人以研究学术史或经学史角度来立论,这是我希望能 有所创新的地方。此外,本文在做资料搜集时,将史学与计算机结合起来,通过 对单个词的检索,分类细化了繁多复杂的史料,力求“两汉书”对尚书的征 引更接近史书记载,这也是本人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二、尚书在先秦两汉的传播 ( 一) 尚书在先秦时期的传播 尚书是记载我国上古时期夏、商、周时代帝王、君臣言论的史料汇编, 被儒家奉为经典,它的传播过程相当复杂。 早在春秋以前,书就是士大夫们学习文化的必修科目之一,所以在先秦 典籍里,如诗、论语、国语、左传、墨子、孟子、荀子、管子、 庄子、韩非子、战国策、周礼、礼记、大戴礼记、孝经、公羊 传、吕氏春秋、逸周书共十八种先秦书籍都对尚书有所引用。在先秦 文献中,除纷纷称引“书云”、“书日”、“先王之书日 外,也常称引篇名, 亦或直接引句子而不指明篇名。此外还出现了夏书、商书、周书等专名, 可知先秦学者已按书篇所属时代称引该篇,也许又或者是按时代汇编成书。 论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还有两处引 书,分别是论语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论语宪问: “子张日: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 m 所引均是伪古文。此 外就找不出孑l 子引书的地方了。这是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虽是以诗、书、 礼、乐为学习科目,但诗、礼是主要的,特别是以礼为中心环 节,故孔子只把书作为雅言。再者,书本是历史,专属于知识方面,在 春秋时的社会,历史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重要,与战国诸子兴起竞相托古,引史 作为立说根据时的环境不同,孔子偏重诗、礼、乐也确实由当时环境决 定。尚书被重视,是在孔子之后,私人讲学兴起的时候。 考察先秦其他典籍引( - - b 的情况。陈梦家先生总结“墨子四十二条, 引用最多,有篇名的三十四条,见今伪古文的十四条,见今文二十九篇的六条; 左传三十一条,见今伪古文的十六条,见今文二十九篇的二十一条;国语 十一条,见今伪古文的四条,见今文二十九篇的的二条;孟子十九条,见今 伪古文的十一条,见今文二十九篇的四条;苟子十四条,见今伪古文的二条, 见今文二十九篇的十一条;韩非子四条,两条见今文二十九篇,二条亡佚; 吕氏春秋十条,见今伪古文和今文二十九篇的各两条。 从以上的统计来看, 论语所引的没有今文二十九篇的,而韩非子所引没有今伪古文的,其它 的都是今伪古文杂出。以上所列以论语的时代最早,韩非子的时代最晚。 所以我们由此可以推出在孔子时代,尚书今文二十九篇还没有编定。还有一 点要注意的就是在苟子引书的十四条中,有十一条来自于今文二十九篇, 。陈梦家:尚书通论,n :i i :教育;l j 版社,2 0 0 2 年版,第8 3 8 页。 6 韩非子所引也来自今文二十九篇,韩非又是苟子的学生,所以我们推知尚 书到苟子时代,今文的二十九篇可能已经编定成册了。 在诸子百家中惟儒墨两家引用尚书最为频繁。尚书被尊奉为儒家经 典,孔子引书一条,孟子引十九条,苟子引十四条,儒家共引三十四条,墨 子引有四十二条,比儒家引用还多。因为墨子曾经学习儒家之术,在学习诗、 书、礼、乐时,最偏爱尚书,后来墨子脱离儒家,创立了自己的学 说,用书称古道史来宣扬自己的学说,所以墨子在开始私人讲学以后尚书 也就被提倡发展起来了。 ( 二) 尚书在秦汉时期的传播 尚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也颇为曲折,纠纷繁多。秦统一天下以后,在始 皇三十四年李斯献议:“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在 这种禁令之下,不但烧毁了诸侯的史记,还不准民间私藏诗、书,除秦史 记外,一律都被焚毁。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说秦时不重视尚书,在李斯的奏书 中明确提到“非博士官所职”,即只有博士才有资格掌管书,书被密存于 官府中,并且对书重新进行了整编。当时不但把书详加整编,并且凡重 要史实不完备的,或只有口说的,均重新加以修辑,不重要的均严加删裁,使书 由零散单篇,成为一部包括二帝、三王整齐完备的经典。凡周以前的古史,如尧 典、舜典、皋陶谟等篇,都是在这个时期编整的。所以说尚书百篇的 数目也是这个时候确定的。百篇的书序尧典放在开篇,把秦誓放在最后, 表明秦的霸业是继承周统以颂扬秦始皇的帝业。 秦末楚汉相争,项羽火烧咸阳,烧毁了秦的宫室,书籍自然也化为灰烬。项 羽不好书,刘邦不喜儒,民间所存的书简被秦火烧掉,而秦博士所执掌 的书简又被项羽烧掉,尚书在它的发展史又一次遭受重创,但它没有亡 佚,曾做过秦博士的伏生,把书藏在墙壁里,据说因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毁 坏了数十篇,到汉惠帝时取消了秦朝对民间的禁书令,只找到了二十多篇。文帝 时征求尚书,第一个传书的人是伏生。据史记记载:“孝文帝时,欲 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2 5 5 页。 7 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尚书都 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所以被称为今文尚书。立于学官的尚书是 二十八篇,但史记和汉书的两个儒林外传都说是二十九篇,这是由 于汉武帝时加进一篇民间所献的太誓之故。刘向别录记:“武帝末,民 有得太誓书于壁内者,献之,与博士,使读 兑之。数月,皆起传以教人。 孔颖达尚书序正义引此,并云:“则太誓非伏生所传。司马迁在 武帝之世,见太誓出而得行,入于伏生所传内,故为内史总之,并云伏生所 出,不复曲折别分析。 不过历代学者对于此篇争议颇多,认为是伪作,这些都 是后话。 汉代,是在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后建立起来的王朝,它所取代的 秦朝是一个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大一统的强大王朝。可是秦国仅 建国1 4 年便倏忽而亡,它如此短命,对汉初的思想家来说是就成为一个极为现 实的问题要进行反思,因此,寻求社会长治久安是汉初思想家进行历史反思的目 的。汉代秦而兴,与秦在时间上前后相连,所以秦是汉的近代史,并为汉提供了 重要的历史借鉴,通过“过秦达到“诫汉 。因此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也是为 了缓解秦时的急政。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一味的无为而治已经无法解决社会现 实问题,故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学作为一种新的政治思 想,在汉代迎来了它的开创与繁荣时期,并在整个思想界和文化领域居于统治地 l 位。 儒家经典的盛行,我们从汉代两位大学者的话里看出来。董仲舒说:“六家 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 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 故长于治人。 圆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这样说到:“易著天 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 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 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 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故六经与人伦政治,与 治国安邦密切联系在一起。 。 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第3 1 2 4 页。 圆春秋繁露卷一玉杯,第3 4 页。 伏生所传授的今文尚书共分为三家系统,即夏侯胜的大夏侯氏学,夏侯 建的小夏后氏学,欧阳高的欧阳氏学。大夏侯学派一传再传之后,出现了“孔许 之学”,即其再传弟子孔霸、许商所传授增益的大夏侯氏。小夏侯氏学派再传之 后,出现了“郑张秦假李氏之学 ,即其再传弟子郑宽中、张无故、秦恭、假仓、 李寻所传授增益的小夏侯氏学。欧阳氏学派再传之后,出现了“平陈之学,即 其再传弟子平当、陈翁生所传授增益的欧阳氏学。在今文尚书的三家系统中, 两汉时期以小夏侯氏学传习最盛,因为它是合欧阳学派和大夏侯学派两家优点, 而大夏侯氏学又比欧阳氏学兴盛,可是到了东汉时期,刘秀选欧阳氏学大师桓荣 为太子师。明帝即位后尊以师礼,常召论经书,问政事,备极尊崇,门徒也相继 为公卿。所以终东汉一朝,欧阳氏学传习最盛,并成为今文尚书的主干,后 来的“汉石经”所刻尚书便根据的是欧阳氏本。而且欧阳一派还尤多显要, 除桓氏一系外,如杨震一系称“四世三公 ,杨震本人也有“关西孔子 的美誉, 而大小夏侯氏学虽继立于学官,但在东汉一朝始终不显。 尚书是著名的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以司马迁的绝世才华都对它难通透 的理解,汉代经生们的才华远远在司马迁之下,自然更是难于读懂,但是为了高 官厚禄,就必须把它们解释通,所以今文三家竞相搞了许多繁琐的“章句”与空 疏迷乱的“传 、“说”,并和阴阳五行解说在一起,把今文尚书引入歧途。 繁琐之极首推小夏侯氏,史称它“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 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释说 。用这种方式来饰成章句,小夏侯学派再传至 秦恭时,“增师法至百万言”。圆在繁琐方面,欧阳学派亦不多让,如欧阳氏学的 牟长,也有牟氏章句4 5 万言。 刘歆在移太常博士书中指出今文各家的 这种情况:“往者缀学之氏,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 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 事,则幽冥而莫知其原。 汉书艺文志也指出其流弊说:“古之学者耕 且养,二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后世经、传己乖离,博学者又不 知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 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 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3 1 5 9 页。 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第3 6 0 5 页。 后汉书卷六五牟长张奂传,第2 1 3 8 页。 9 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 更是把今文尚书的三家批评得淋漓尽致,今文 经学也因此越学越孤陋,越学越无用。 今文三家最终走上衰落的道路是由于其内部的腐败,为了名位而争相奔竞利 禄。像最显要的非常有名气的今文大师桓荣,祖孙三代都曾是帝师,可他们也是 典型的持禄保位的大臣。如桓荣“温恭有蕴藉”,皇帝赏赐奇果,“受者皆怀之, 荣独举手捧之以拜”,到升官后,皇帝“赐以缁车乘马 ,桓荣把车马印绶陈列在 庭院中,召集门生们都来看,而且还夸耀说:“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稽古 指的就是治尚书,沾沾以靠治尚书得到的利禄为荣。桓荣是当时有名的 德高望重的经师,尚且如此重利禄,一般的经师就更加可想而知了。况且今文尚 书到了西汉晚期又和神学联系在一起,企图为危机四伏的汉王朝找到重振复兴 的道路,东汉时更是为了得到帝王的重视而开始利用图谶,希冀用浅薄的迷信活 动为自己找到些许安慰,在这样乌烟瘴气的氛围下,今文尚书的没落也就不 可避免了。 古文尚书发现于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旧宅,从墙壁里发现了许 多竹简,后来经孔安国整理被认定是尚书,较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古 文尚书在西汉中期以后才被人注意,西汉末年一度被立于学官,渐渐有了势 力,东汉时期传习最盛。东汉章帝、安帝先后提倡古文经,而古文尚书占主 要部分,在皇帝的大力提倡下兴盛起来。今文尚书传习已久,陈陈相因,毫 无新义。而古文尚书家的学说新颖,所以渐渐传习。不过两汉尚书的传 授,不论今文、古文都限于古今相同的二十九篇,至于古文中多出的十六篇传诵 甚少,逐渐经文亡佚无存。从总体上来看,西汉时今文尚书盛行,东汉时今、 古文尚书并行,东汉末年以后则是古文尚书独行。这种演变,在汉、魏 石经尚书字体方面可以看出来。汉熹平一字石经尚书是在今、古文争论 将要完了的时候立的,魏正始三字石经尚书是在今古文争论完结以后立的。 一个是通体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的,用当时立学的今文经;一个是古、篆、隶三 体写的,用当时立学的古文经,间接接受了郑玄古文尚书注的影响。因此, 汉石经尚书是今文经的结晶和结束,魏石经尚书是古文经最后的总成绩。 三、对两汉书引用尚书的考察 1 0 ( 一) 两汉书引用尚书统计 1 、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篇目的异同 汉代立于学官的书就是由秦博士济南伏生传下来的今文本尚书,共 二十八篇,分别是: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 高宗肜同、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滕、大诰、康诰、 酒诰、梓材、召诰、雒诰、多士、毋佚、君爽、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