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乡土世界的独舞曹乃谦创作论.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乡土世界的独舞曹乃谦创作论.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乡土世界的独舞曹乃谦创作论.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乡土世界的独舞曹乃谦创作论.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乡土世界的独舞曹乃谦创作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乡土世界的独舞曹乃谦创作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山西大同的业余作家曹乃谦默默笔耕二十年,直到近几年来才引起了文学界和 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对他的评价,马悦 然亲切地称他为继沈从文之后的又一个“乡巴佬” ,他认为曹乃谦是中国最有可能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这样的评价使得评论界展开了对曹乃谦的重新认识和 再评价,各种评论毁誉参半。我认为,首先如何把握山西本土作家曹乃谦的创作, 在文学史上给曹乃谦一个客观的定位,对于中国乡村文学及山西文学的发展都是极 其必要的;其次曹乃谦的创作对于乡土文学、创作题材、文体和语言的开拓创新以 及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都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第三把农村、农民作为创作 素材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新文学的画卷里,占有很大比重,这些作品在展现农村生活、 农民意识等方面表现多样、异彩纷呈,而曹乃谦以自己对乡村对生命对他的父老乡 亲的独特感悟,蘸着浓郁的方言写作,在庞大的以乡村为主题的创作队伍中独树一 帜。我认为通过对曹乃谦创作的研究以及对其作品的系统解读和客观评价,对于山 西作家队伍的丰富壮大、乡村题材的深度开掘、短篇小说创作瓶颈的突破、乡村文 化的表达方式、普遍人性在文学中的反映、方言文学的生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 意义和价值。因此,本文将从曹乃谦的创作入手,对他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对他的 创作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做细致研究。 第一部分:乡巴佬的乡土本色,首先是对曹乃谦创作做一系统详实的定位,从 关于“土地”的众多概念入手,将其小说纳入到乡村文学之下的乡土小说范畴;从 共性与个性两方面总结曹小说的特点,一方面为其归纳了:大地的颜色、大地的儿 子、大地的悲歌三大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写作特色;一方面将他的作品与其他乡土 小说家、京派、山药蛋派、东北作家群、晋军等作家的小说进行了比较,寻找到了 曹乃谦不同与其他流派而独具特色之处。其次从八十年代小说创作史的角度发现了 曹乃谦在二十年前创作的开创性意义和价值。第三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将其创作纳 入雁北文化的范围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泥滋味的乡村世界,采用了文本细读和比较的方法,深入到曹乃谦 小说的内容层面。首先从几个作品集中抽取出最核心的情感关键词,通过具体的作 品解读,全景式展现曹乃谦小说的特点;其次通过将其与相近的两位作家李锐和阎 连科进行比较,寻找到了曹乃谦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作家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部分:土气息的乡歌乡语,从方言创作、民歌书写、对话体写作三个方面 结合具体文本,深入到曹乃谦小说的艺术层面。通过分析研究,从方言的粗鄙和优 美共生、陌生化所带来的审美效果总结出曹乃谦创作对于中国方言小说创作所做的 贡献,曹的方言使用已经不是简单地照搬方言,而是用方言的体系和思维方式去写 作,这对于中国乡村文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意义;通过分析研究,从曹乃谦将民 歌元素融入其小说的叙事、节奏、结构诸方面,发现了民歌在曹乃谦小说中运用的 价值;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使得曹乃谦小说富于张力和立体感的原因是其小说创作 中“对话体”的巧妙运用。 第四部分:多视角的审美评判,主要分析曹乃谦小说遭受冷落的时代、格调片 面论、短篇小说困境三方面原因,分析了以马悦然为代表的西方评论界对于曹乃谦 的评论与大陆评论反差的原因,还简要涉及了曹乃谦创作的局限性。 总之,通过研究,对于曹乃谦在文学形式方面的独特之处有了清晰地认识,对 于曹乃谦创作的内容有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把握,通过研究充分证明了曹乃谦是中国 乡村文学历程中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不论是从语言、结构的创新还是从题材、内 容的开拓方面,曹乃谦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创作应该也一定会受到更为公正 的评价和更加广泛的重视,文学史应该为其留出位置。 关键词:曹乃谦;乡土本色;乡村世界;乡歌村语;审美评判 abstract cao naiqian, an amateur writer from dadong city, shanxi province, has been writing for over twenty years unknown until recent years when he draws the wide attention from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hats partly because ma yueran, one of judges for nobel literature prize, has given him a high praise and kindly called him another “country cousin” after shen congwen, regarding him as one of the most possible nobel literature prize winner in china. such a high praise has caused the world of critics to re-know and re-evaluate him. the criticisms are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literature and shanxi literature to weigh caos literary works by some means and make an objective remark by the world of letters. moreover, his writing is of great value to study rural literature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theme, type, language and many issues reflected from the works. also, although there are huge numbers of literary works with villages and farmers as their subjects and the refection of various rural life and farmer thinking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hinas new literature, caos works written in pure dialects are very special in his unique experience and feeling towards the rural areas, life and farmers. this paper thinks tha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give a systematical analysis and objective review to his writing and works for the growing of national writers team,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ubject, the breakthrough in writing short stories,the expression of rural culture, the reflection of human nature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the vitality of dialect literature. so this paper will make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caos unique writing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very nature of a country men. it begins with a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explanation of caos writing. it first analyzes several concepts of the word “land”, and then put his novels into the category of rural novel in rural literature, and tries to summarize their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spects of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as for the former, three main writing features with the strong rural flavor are found, i.e. the color, the son and the elegy of the land; as for the latter, by the comparison of caos novels with other rural novelists and writers from the writing school of beijing , shanxi, the potato school,and the northeast, caos unique writing feature is found. moreover, it analyzes the initiatory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his writing twenty years ago and studies his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anbei culture.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feature of the rural world. this part, by the means of intensive text reading and comparison, makes a in-depth study of the content of caos novels. first it selects the most essential emotional words and studies specific examples and presents the feature of caos novels in all aspects. the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his novels with works of another two similar writers, lirui and yan lianke, it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works of cao naiqian as a local color writer.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dialect and folk songs. it studies the text deep into the artistic level in terms of dialect usage, ballad form and dialogistic writing. by analyzing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vulgarity and elegance of dialect and the aesthetic effect achieved through the defamilarization, it summarizes the contributions of caos writing to chinese dialect novels. cao doesnt simply copy the usage of dialect, but writes novels in the dialect way of thinking, which greatly helps develop the chinese rural literature. after the analysis that cao integrates the folk elements into the narration, rhythm and structure of writings, the value of applying the ballads into novels can be found and that caos novels are rich in the tension and dept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skillful usuage of dialogue in novel writing. chapter four is a multi-perspective aesthetic evaluation. this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three reasons including the time of caos novels being neglected, stylish monotony and the dilemma of short stories, and also the causes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ern view of caos novels, with ma yueran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and views from mainland critics, and also mentions in passing the limitation of caos writing. in conclusion, through the detailed analysis, this paper knows the uniqueness of caos writing in the literary forms, and understands his writing from multi-perspectives and multi-levels, and fully proves cao naiqian as a unique writer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rural literature and that he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ranging from the innovation in language and structure to the expansion of literature subjects and contents. his writing should and will be given fair review and wider attention and deserve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rough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key words: cao naiqian;the natural qualities of folk culture;the rural world;the folk language;aesthetic evaluation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2007 年的中国文坛,半路出家的业余作家曹乃谦操着地道的方言土语,唱着直 白而辛酸的“要饭调”闯进了人们的视野。他默默创作近二十年,先后出版了佛 的孤独 、 最后的村庄 、 部落一年 、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等中短篇小说集。他 的小说取材于山西雁北乡村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真实的生活,描写了雁北农村在 特殊年代饱受煎熬的苦难。作品语言风格独特,既展示了农民原生态的生活状态, 又寄寓了对乡村生活一种诗意化关照,暗示着作家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忧虑和同情。 无疑,曹乃谦的创作给乡土小说注入了个性与活力。 从曹乃谦创作初始至今,零星的评论散落在各种书报期刊中间,网络评论媒体 采访在近两年也有一些。在这些评论当中对曹乃谦的创作持肯定态度并关注他创作 的形式、语言特色和小说内容的评论最为多见,普遍认为他的小说形式简单自成一 体,语言莜麦味十足,内容上表现了人的生存困境和原始欲求,评论及关注的主要 对象是曹乃谦创作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这方面的代表论文有汪曾祺的读后 、马悦然为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做的序一个真正的乡巴佬 、 王春林的农民生存的冷静展示评曹乃谦系列小说等。对曹乃 谦的创作持否定、批判和怀疑的评论集中在对他小说的格调不高、选题狭窄、自我 重复、语言做作几个方面,认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对他的评价言过其实,代 表论文有邵燕君的得之于简,失之于单对曹乃谦创作的评论和评价 、李云雷 的曹乃谦:中国最一流的作家?等。目前对曹乃谦创作较全面研究的论文是吉 林大学柳延辉的硕士论文莜麦味的民间叙述曹乃谦小说创作论纲 ,研究重点 在小说的方言运用和食与性的写作内容上。另外还有一些论文属针对曹创作的某一 小说集或某篇小说展开的具体点评,这类评论者主要集中在曹乃谦的家乡,多是印 象性的读后感悟。曹乃谦的创作对于乡土文学创作题材的挖掘,小说文体和语言的 开拓创新等都具有研究价值。从目前已有的一些评论来看,视线多集中于曹小说对 人性中的“食”和“性”两个基本属性的表现以及他在创作中对方言的使用,对他 创作的深入全面研究还很少,把他放在乡土文化的大背景下,放在乡土文学一个世 纪的流变中去研究和比较,对他创作的横向把握和历史考量,对他作品集中的语言、 结构、形象等小说要素的系统全面解读和全面深入地研究目前还为数不多,对于如 何评价曹乃谦的创作风格和定位他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如何理解曹乃谦在国 内曾经默默无闻,因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的赞誉而一炮走红的现象等等问题目 乡土世界的独舞曹乃谦创作论 2 前尚无深入研究。 曹乃谦以自己对乡村对生命对他的父老乡亲的独特感悟,蘸着浓郁的方言写作, 在庞大的以乡村为主题的创作队伍中独树一帜。我认为通过对曹乃谦创作的研究以 及对其作品的系统解读和客观评价,对于山西作家队伍的丰富壮大、乡村题材的深 度开掘、短篇小说创作瓶颈的突破、乡村文化的表达方式、普遍人性在文学中的反 映、方言文学的生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本论文将对曹乃谦创作做深入分析、客观定位,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研究其作 品的艺术特色,发现曹乃谦这位土生土长的本土作家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并分析曹 乃谦从无人知晓到走红文坛的文学现象。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论文,为山西文学的广泛深入研究注入新鲜血液,通过自己 的研究给予曹乃谦一个客观的评价,能够引起评论界对曹乃谦这一作家的足够重视, 能够为乡村小说的发展繁荣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希望能开拓对个体作家研究的思路, 同时自己将沿着这一思路对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创新、曹乃谦的创作等问题继续深入 研究。 第一章 乡巴佬的乡土本色 3 第一章 乡巴佬的乡土本色 1.1 曹乃谦小说的乡土性 土地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文明,人类在漫长的农业时代行进了千年,农耕经 济和与之相伴的文化使得和土地发生密切关系的生产生活以及依赖土地生活的人们 的情感世界,通通被打上了“土地”的烙印。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古国,土地和人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关系, 还有深切的情感印记。作为一个汉语词汇, “乡土”在上古时期就己经出现, 辞海 里把它释为“家乡,故乡” ,如“有人去乡土,离六亲” 。 “故”的所指包含着“拥 有与离去”的潜在含义,因而“乡土”似乎自然指涉着对某一方水土的一种情感眷 顾。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就指出“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 。 正如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所阐释的那样: “每一大洲都有它自己伟大 的乡土精神。每个民族都被凝聚在叫做故乡、故土的某个特定地区。地球上不同的 地方都洋溢着不同的生气、有着不同的震波、不同的化合蒸发、不同星辰的不同引 力随你怎样叫它都行。然而乡土精神是伟大的现实。 ” 因此可以说“乡土”是一个大的文化概念,一个“乡”字不仅包括和土地有关 的生产生活,还包括在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强烈的人文色 彩。这个“乡土”不仅仅指农耕生活, “乡土”还意味着一种“精神” ,一种“特定 地区”独一无二的“精神” ,这种精神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和距离的美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是对华夏民族农耕生活的生动写照,发端于诗经的中国文学深深地根植于“土 地” ,以“农”入诗入文的传统由来已久。当新文学撞开中国古老大门的时候,从乡 间走出的知识分子们最关切的仍然是他们的家乡,投之以最深情关注的仍然是他们 的家园。李广田称自己是“地之子” ,沈从文管自己叫“乡下人” ,许地山更是钟 情于那深深藏在泥土之中的“落花生” ,新时期以来,与乡土有关的小说更是异彩纷 呈。 列子大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英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 乡土精神【英】戴维洛奇编,葛林等译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30 皇甫谧晋 撰,宋翔凤,钱宝塘清辑 帝王世纪击壤之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 程俊英 译注诗经国风豳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良友文学丛书c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 乡土世界的独舞曹乃谦创作论 4 1.1.1 乡土视野中的曹乃谦小说 “土地”和“农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两个密切相关的重要题材类型,由 于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反复阐说和界定,也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的文 学范畴。然而在具体的研究中,与之相关的概念众多(主要有乡土、乡村、农村、 农民四个概念范畴) ,且相互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要么以“乡土”覆盖“农村” , 要么用“农村”包容“乡土” 。这种模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象指认的焦虑,甚至 阻碍了相关文学研究的深入。在研究曹乃谦小说之前,我们有必要结合前人的研究, 先简要阐述在本文中对于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和区分。 “在农村小说的所有概念中,农民文学(农民小说)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主 要指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山药蛋派作家的作品。写农民,农民看,是这派 作家长期的执着追求。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山药蛋派作家创造了农民文学的 辉煌。 ” 显然,农民小说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以特定的描写对象和阅读对象作为 创作动机的小说类型已经成为文学史范畴的概念,这个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 涵盖所有的以农村和农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乡土小说发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历时八十余年,迄今仍在发展。 “隐现的乡愁” 、 “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成为乡 土小说的特征,乡土小说是“侨寓文学” ,是“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 了” 的作家描写故土的小说,乡土小说不是“异域图画” ,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 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 与乡土小说侧重有所不 同,农村题材小说更多地具有政治化和行业化特色,文学为政治服务,为时代服务 的倾向在这一概念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与上面三个名词相比较,乡村题材小说乡村题材小说的外 延则更加宽泛, 可以泛指所有表现和农村有关的小说, “乡村” 可以批判也可以赞美, 可以是故土也可以是他乡,可以写回归亦可写放逐, “乡村”比“农村”更富有诗意, 比“乡土”更具有时代感。所以我认为,与“土地”与“农民”有关的小说创作可 以用“乡村小说乡村小说”来涵盖,乡村小说是一个地域和审美结合的概念,乡土小说、农 民小说和农村题材小说都属于乡村小说的范畴之内而各有所指,各有侧重。那么具 体到曹乃谦的小说自然是属于乡村小说的范畴,在乡村小说这个母题下,曹乃谦小 说又该归属于乡土、农民、农村题材这三个子概念中的哪一个呢? 举例阐述,柯云路和张石山同写乡村题材,一个写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中当 代农民的生活,另一个写仇犹遗风,一个打动我们的是“新星”般的人物“李向南” , 段崇轩乡村小说的世纪沉浮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6 鲁迅小说二集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7 茅盾关于乡土文学a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241 第一章 乡巴佬的乡土本色 5 另一个则是“草台班”的“血”与“泪” ;前者反映社会变革、政治理想,故事可以 放在中国大地的任何一个乡村,而后者却是地地道道的“土特产”毫无疑问, 后者才是具有乡土性的小说。同样,曹乃谦小说所表现出的浓郁的雁北风情(如当 地人的生活、饮食习惯和思想特征,特别是纯方言的使用,民歌的运用) ,以及其忠 实于生活,揭示乡土文化的众多特点,尊重笔下人物,尊重生命的创作态度,都显 示出了强烈的“地方色彩” ,也是周作人所说的“土气息”和“泥滋味”理论的演绎。 在曹乃谦的叙事之中埋藏着对“生命”的卑贱和崇高,脆弱和坚韧的思考;埋藏着 对“情”的节制和铺陈,坚守和张扬的表现;埋藏着对“故乡”对“乡亲”的审视 和依恋,挣扎和放任的表达,这正是“乡土小说”的魂之所在。 由此可见,曹乃谦的小说应归于乡村题材中的“乡土”范畴,在下面的论述中, 将对曹乃谦小说的“乡土性”做进一步的阐述。 1.1.2 曹乃谦小说乡土性的具体表现 周作人在地方与文艺中希望文学作品可以“摆脱一切的束缚,任情地歌 唱” ,并且认为这样的作品应该是具有“特性”的作品,这作品应该是作家“生 命”的流淌和歌唱。这里的“特性”指的是具有“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 ,周作人 强烈反对那种“执着普遍的一个要求,努力去写出预定的概念,却没有真实地强烈 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的作品,他呼唤作家“自由地发表那从土里滋长出来的 个性” 。他认为“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 这才是真正的思想与文艺。 ” 从周作人八十多年前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 的认识: 能够反映一个地方的地方色彩地方色彩(美学特征) ,并能够显示出这个地方的人们的风 俗习惯,乃至思想的特点(文化批判) ,具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形式和内容) 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乡土艺术。地方色彩具体来说应该是能够反映一个地方的“风景、 风俗” 。 结合学者丁帆对周作人“乡土文学”概念阈定的总结,参考众多前人的研究, 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来考量曹乃谦的小说所具有的乡土性: 第一,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颜色在这里指的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风景、风俗,是 乡土性文学作品的美学风貌的重要载体。 大地的自然之色, 带给读者的是浓郁的 “异 域情调” ;大地的风俗之色,表现出的则是这一方儿女的生命之本色。乡土小说与大 周作人地方与文艺j 之江日报 ,1923.3.22 db/ol转引自 鲁迅致陈烟桥a鲁迅全集:12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1 乡土世界的独舞曹乃谦创作论 6 地的颜色交织在一起,正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孙犁的“荷花淀” ,贾平凹的“百 里秦川” ,曹乃谦小说中的人物说着“日每日” 、 “简直简”式的方言土语,吃着“搓 鱼鱼、斋斋苗” ,唱着“胡麻那个开花一片片蓝,来时那个容易走时难”的悠悠民歌, 土窑、土炕、深沟大山、漫天黄沙,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雁北世界。粗犷的自 然景色,贫瘠的土地,苦寒的生活,造就了这里的人们,他们对生活坚韧,对他人 包容,对情感直白,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当作者的创作从大地生长出来, 浸染了大地的颜色,他的作品便称得上具有了“乡土性” 。 第二,大地的儿子大地的儿子。 “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这大地,我的母亲,我对她 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 乡土作家从乡间走出,魂牵梦萦的是他的故乡或长期居住 地,他熟悉这一方水土,和这里的乡人们有着血浓于水的深情。他笔下跳动的应该 是一个个沾着土味的灵魂。这里的“家乡”当然是个宽泛的概念,可以是作者土生 土长的“大淖乡” 、 “商州” ,也可以是“他乡做故乡”的“遥远的清平湾”或是“吕 梁山脉” 。本文研究的个案曹乃谦生于斯,长于斯,是地地道道的雁北人,他被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亲切地称为 “乡巴佬” , 他了解他的乡亲, 熟悉他们的语言, 他们的生活。尽管他青年时期就走出了泥土地,但他的根,他的血都和这个地方紧 紧相连;他的爱与恨,他的回忆和眺望都在这块土地上。他笔下的“温家窑”是他 生活过多年的村落,他笔下的人物,就是他的亲人,他的爱人,是他下乡期间共同 生活的乡亲,他们都是鲜活的,都是实实在在生活在他的视线中的人。他们的悲欢 喜乐,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梦想,曹乃谦全部知道。身为“地之子” ,写他所爱的那 一群挣扎、跳跃在泥土中的“地之子” ,这是“乡土性”的第二个表现。 第三,大地的悲歌。大地的悲歌。从鲁迅“隐现的乡愁”起笔,中国乡土文学的历史画卷就 渲染上了悲剧的色彩。困顿的乡村生活,挣扎着过活的乡村众生,在社会转型和工 业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失落,这些在作家笔下反复被涉及的主题,统统带有“悲” 的色调。无论是写田园还是写荒野,作家都无法掩饰乡土小说所流露出的“悲情色 彩” 。 “大地的悲歌”不是简单地反映苦难,诉说辛酸,而更多的是超越同情和悲悯 的对人类对人生对乡土的终极关怀。悲剧中隐藏着反思、审视和批判,在苦难、痛 苦和不幸之上反映出的是人和自然,和历史的矛盾与抗争,以及人们在其中的挣扎 和磨砺。一个个人物的毁灭意味着一次次重生,一次次重生蕴含着一个个希望。 以“悲剧”的方式审视生活在某一地区人们的“韧性”与“惰性” ,讴歌他们的 李广田地之子a诗向梦边生-中国文学经典选读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7 第一章 乡巴佬的乡土本色 7 善良与质朴,发现他们的坚强与正义,反思他们的困顿与麻木,批判他们的沉默与 妥协,这是作家对灵魂的拷问,对“大地”的拷问,更是对民族性格的拷问。 曹乃谦笔下的人物被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困扰着,但是,如果仅仅认为他们只是 在追求“食”与“性” ,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曹小说的悲剧力量更深层面,是表现 他们在极端匮乏的物质生活下的挣扎。他们不但向往能吃饱肚子的生活,他们更有 感情的需要。精神生活的被折磨、对这种折磨的抗争和所求最终不得才是作品悲剧 性的灵魂。曹的几本小说集,充满了“死亡”和“离别” :上吊的“羊娃”象一面旗 迎风飘扬;助人为乐的“狗子”自己钻进了棺材;自愿满足村里光棍需要的“老黑 女”焚于熊熊烈火之中。一个个人物悄无声息地来到你的面前,又悄无声息地离开。 作者为一个个人物举行着相聚和分别的仪式:穷困的丑帮和就要嫁给“窑黑子”的 奴奴在月光下的莜麦秸堆里诉说着真情和无奈; “我”和酸枣,和柳姐,和贞贞,和 善缘和尚的相聚和分别生命的崇高与卑微,人生的无价和有价,情感的真谛和 消解在这样一个极度苦寒的地方被放大,再放大,直至被放到最大化,从而凸显了 悲剧的力量。 正如丁帆所概括的乡土文学的三大美学特征: “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 , 乡土小说区别于其他文类的美学分界,正在于是否具有“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 , 也就是上面所简要论及的“大地的颜色” ,这一点是判断是否具有“乡土性”的底色, “大地的儿子”所论及的是作家和描写对象的问题,来自乡间的作家能真正触动乡 土的内核。 “大地的悲歌”是另一重要的审美维度,乡土之“乡”的内涵和精髓便是 “悲剧力量” ,这两点张扬的正是周作人所提倡的“土之力” ,彰显的正是“人类学” 意义上的“人” 。 曹乃谦小说的“乡土性”在本文的其他章节还要继续讨论,但论述至此,必然 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假使曹乃谦的小说具有“乡土性” ,那其创作所显现 出的“乡土性”的独特之处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这对于给曹乃谦的创作一个准确的 定位,从而探讨其对整个乡村小说的发展具有何种借鉴和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1.1.3 曹乃谦小说的乡土个性 中国的文学,与土地维系着深情,牵系着命运。乡土小说自新文学运动以来, 更是成为在中国现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文类。乡土小说流派异彩纷呈,作品 百花齐放,曹乃谦在这浩如烟海的乡土文学大军中是怎样跳出独特舞步的呢?本节 将从乡土小说世界和乡土小说历史现场两个角度,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寻找曹乃谦乡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2128 乡土世界的独舞曹乃谦创作论 8 土性的独特之处。 1.1.3.1 乡土小说世界中的曹乃谦创作乡土小说世界中的曹乃谦创作 20 世纪的乡土文学,在鲁迅的示范下,在周作人的阐释中,在众多作家的身体 力行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阿 q 正传 、 菊英的出嫁 、 鼻涕阿二 、 竹林的故 事 、 边城,灿若繁星的乡土小说照亮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天空。自鲁迅 发端的乡土写实派、东北作家群、京派到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再到晋军、陕军等众 多文学流派、创作群体都十分关注乡土生活,都在“乡土”这个园地中用自己的创 作或继承或创新着自己对 “乡土”的认识。二十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承载了丰富的 内涵,有同情、理解、赞美,也有批判、揭露、讽刺;乡土小说的世界中飘扬着人 性的大旗,弥漫着清新的田园气息,也充斥着野蛮、愚昧与血腥;乡土小说家有的 在吟唱或粗犷或婉约的田园牧歌,有的吹响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战斗号 角。乡土小说成为新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一道光环。 曹乃谦笔下的故事都来自于他生活过的村庄,多数描写反映的是六、七十年代 农村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下的农民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真实状况。他创作的目的,在他 自己的一篇文章初始中谈得十分详细: “温家窑如雁北地区其它绝 大多数的农村那样,敦厚善良吃苦耐劳的农民肩扛着古老的锄,手扶着古老的犁, 像他们的祖辈一样,吭哧吭哧面对黄土背朝天辛勤耕作,但收获的又是什么呢?他 们和所有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想吃饱穿暖,也需要爱和被爱,但结果又怎样 呢?然而最使我深感痛心的是,他们又都是那样的麻木保守和自满自足。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使我沉思:他们的前景将如何?他们的希望在哪里?民族兴亡匹夫有责, 但面对强大的封建意识所造成的贫困与落后,我该做点什么?呐喊吧,别彷徨” 从他的创作动机自述中,不难看出曹师承鲁迅的乡土写实派,作家创作的使命感和 责任感,让他自觉地要实现“文学为人生”的目的。 然而,在对曹作品的细读和比较之下可以发现,由于自身和乡土有着无法割断 的血浓于水的感情,曹乃谦对乡村生活的关注多于揭露,理解多于批判。他小说中 更多表现的是在贫困的生活场景中,当农民对生存的正常要求遭到压制和束缚时, 他们的痛苦与不得已的状态,这与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派批判性较强的作品有差别。 以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和曹乃谦的玉茭为例,同样写“冥婚” ,前者由于“菊 英”在小说中的隐退,小说揭露与批判的矛头直指落后的封建礼教,后者“玉茭” 的乱伦行为直接关系到他被家人处死和为他举行“冥婚”的结果,读者更多关注思 曹乃谦 温家窑风景初始j北京文学,1988 年(9) :80 第一章 乡巴佬的乡土本色 9 考的是“玉茭”这一人物的悲剧性;由于作者的出发点的不同,王鲁彦扮演的是启 蒙者,而曹乃谦却是一个讲述人,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平起平坐的“乡巴佬” 。 曹乃谦以“温家窑风景”为代表的小说, “土得掉渣” ,用乡人的语言讲述乡人 的故事,地道的雁北风土人情,纯正的方言土语直接进入了文学作品,承继并发扬 了“山药蛋”派“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把文学从案头带回了乡土小说的发生 地乡土。但与“山药蛋”派显著不同的是,曹乃谦的小说远离政治,有意淡化 故事情节,而聚焦于困境与重压下的“人” ,从这一点看,曹乃谦小说与政治化、评 书式的“山药蛋”创作明显不同,与京派小说却颇有相似之处。 台湾著名的文学编辑初安民说:“曹乃谦承继了沈从文、 汪曾祺中国小说的传统, 专注于地方特色和描写卑微小人物的无奈,显现出了不可忽视的小说能量。 ” 显然, 他注意到了曹乃谦和京派的关系。汪曾祺对曹乃谦小说的天然的好感,钟爱沈从文 的马悦然对曹乃谦小说的极力推荐,使得我们似乎可以把曹的小说归到京派一脉。 首先,曹的小说与京派小说一样,独立于政治之外,与表现时代精神,传达生 活即时性的现实主义主流文学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他笔下描写的是存留在他记忆深 处的六、七十年代的雁北农村和那个时代的人们。他尽量避免政治对文学的干预, 更多关注的是在一种极度贫困的生活状态下人的生存方式,关注的是在这种生存方 式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更多抒写人性、人情的淳朴以及人们在贫困封闭状 态下的愚昧落后。 第二,是情节的淡化。曹乃谦的小说具有京派小说情节淡化、结构散文化的特 点。曹的小说不以情节取胜,无意创设曲折离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情节为小 说氛围服务,且小说像一幅写意画,人物没有具体的外貌勾勒,各篇小说中的人物 你无从知道他的家世、他的模样,有的只是他的行为和语言。关于人物的重要情节 作者常常故意一笔带过。如锅扣大爷中,作者意图表现的是深沉、无奈的爱情, 但大量的篇幅描写的却是锅扣大爷喝酒、醉酒的场面,而锅扣大爷和三寡妇之间的 许许多多故事,作者只字未提,只用锅扣大爷酒后临终前的一句话: “把我埋进三寡 妇坟。 ” 来表明锅扣大爷和三寡妇的人物关系。作者以虚代实,越是写锅扣大爷喝 酒的潇洒和为人的开朗,就越表现出他对死去的三寡妇的深深思念和他内心的伤痛; 越是不厌其烦地写人物貌似滑稽的行为,就越能与结尾简短却打动人心的一句“把 李峥嵘墙里开花少人识墙外诺奖评委赏db/ol 2006-12-28 曹乃谦锅扣大爷a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4,13 乡土世界的独舞曹乃谦创作论 10 我埋进三寡妇坟。 ” 形成反差,从而为作品留下了无限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如果说沈从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构建的湘西世界是在搭建一座优美的人性 的小庙,汪曾祺在八十年代开拓出来的是一片乡间的乐土,那么曹乃谦笔下的雁北 生活则是一支粗犷悲凉的山歌。沈从文、汪曾祺弘扬的是远离都市污染的纯净的乡 土世界的人性之美,曹乃谦却是含着眼泪表现人性在贫困、封闭地压制下的无奈、 抗争甚至是变异。愣二因为贫困无法娶到心爱的姑娘,疯了;板女为了给心上人奶 哥做顿烙饼,偷面被人打断了腿;黑旦为了给儿子娶媳妇,让自己的妻子变相卖身。 京派小说家通过写“乡土”之美,反衬“都市”的丑,曹乃谦通过写“乡土”之痛, 表达内心对理想中的“乡土”的呼唤。 流淌在作品中的“乡土之痛”在“东北作家群”的笔下反映得更加宏大、热烈。 不论是萧军八月的乡村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还是萧红的生死场 、 呼 兰河传 ,都有着抗日的宏大历史背景,高扬民族和生命的大旗,满怀漂泊动荡顿失 家园的怀乡之痛,东北作家群以强烈的爱憎情绪或粗犷或细腻地表达出了“白山黑 水”间风土人情和故土沦陷的血与泪。曹乃谦的小说与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 重要的乡土作家群的作品相似,曹乃谦也着力于方言运用,小说中的风俗风景色彩 浓郁,而不同之处在于,曹乃谦的小说是微观的,也是静态的,是将“乡土”放置 在千年乡土文化的大背景下,写土地与生命冲突的普遍困境,这与作家所处的不同 历史背景和地域有着密切关系,也与作家的笔力和关注点有关。 曹乃谦小说中的“乡土之痛”是他对现实中的乡村世界关注的反映,在这一点 上曹乃谦和“晋军”中的其他作家是一致的,他们关注社会现实的价值需求,都以 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都深入到人的生存层面,挖掘人性,把可悲与丑陋勇敢地表 现出来。但与李锐、成一等知青身份的作家不同的是,曹乃谦是土生土长的雁北人, 他就出生在像他笔下所描写的村庄一样的地方,他熟悉自己笔下的人物,理解他们、 同情他们,他的意图不在批判,而是迫切地希望他们的生存状况能得到改善,希望 能破除他们麻木、愚昧、封建、落后的价值观念。他不是在用文明的眼光批判,也 不是以启蒙者的姿态高高在上,而是在用自己的创作反映生活的本色。 因此,可以说曹乃谦的小说并不从属于哪个流派或群体,但又和以上谈到的流 派、群体都有关联。他的创作不是单纯地模仿哪种派别或哪种风格,而因为独特的 文学魅力成为乡土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曹乃谦的创作为乡土小说创作打开了 又一扇风景独特的窗户,也为读者打开一扇回归乡土,寻回宁静心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