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中晚期昭义镇研究——兼论中央与藩镇关系.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中晚期昭义镇研究——兼论中央与藩镇关系.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中晚期昭义镇研究——兼论中央与藩镇关系.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中晚期昭义镇研究——兼论中央与藩镇关系.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中晚期昭义镇研究——兼论中央与藩镇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所讨论的昭义镇,是指安史之乱时设立的泽潞镇、安史乱后 设立的昭义镇,以及唐代宗朝两镇合组之后的昭义镇统辖范围。之所 以将这一藩镇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昭义镇几 次辖区的调整,一方面直接影响到了河东、河北两大政区;另一方面, 其本身也是联结中央与河朔割据型藩镇、中原防御型藩镇之间的重要 的纽带,与整个唐中晚期的政治格局的发展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其作为中原藩镇的复杂性。 昭义镇在安史之乱以后,经历了设置、强大、意图独立、反叛、 分解几个重要的环节,每个环节的变动,都是与当时的整个政局环环 相扣的。本文通过对昭义镇的分析,总结泽路与昭义的兼并直至刘稹 事件的整体发展,可以看出唐廷对于中原藩镇的控制能力呈现削弱的 趋向。唐中期以降,朝廷本身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赖以维持政权的, 正是各个节镇之间的平衡,借以牵制河北藩镇。而昭义镇正是维持平 衡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唐代,中央,藩镇,昭义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印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z h a o y it 0 w n ,i st h ec r e a t i o no f r e b e lz c t o 、 ,l l ,a 胁t h ea n s h ir e b e l l i o ne s 协l i s h e dz h a o y i j u nt o w n ,d a i z o n g a l l dt h em e r g e ro f t 、v ot o w na rt o 、nz h a o y im l e r s ,”y u a nh ea n d c o u n t i e sm a p ”f o rt h ez e ,l u ,x i n g m i n ga n dc if i v es 协t e s a n di t s e v o l u t i o na r e rr e b e l d y n a s t ys e tu p l ef e a t u r e sa n dc h a n g e si nt l l e o v e m l ls i t u a t i o no fc l o s e l yl i i l l ( e d z h a o y ii sn o tas i m p l es e n s eo f m e s e v e r a ls 协t e sm i l i t a 拶c o m r o l t h em e r g e r ,b u ta d v a n c e da l o n gt h em i d d l e e 船t ,h e b e ip r o v i n c e 锄de a s to fl u o y a n ga r ea t 也ec o r eo f m ec e n t r a l t r i p a r t i t et a n gi m p o r t a i l tj u n c t l l r e ,”w i t hs h a n g d a n g t h eg r e a ta e r ai s , b e a i l ls h a n d o n g sc i o s e dt 0t h ep r o s e c u t i o n sc l o s u r em a r i n a ”,”g a o p i n 舀m ep a no fs h 姐g d 锄gr e 西0 n ,w a st h em r o a to f z h a ow e i ,y a n , d a i h e n g s h a nm a 仃i e dw i t hi t ” b e c 跏s eo f t h es p e c i f i ci o c a t i o n 锄d s p e c i a lf o n n s ,t 1 1 e e v o l u t i o no ft l l et o w n 吐a o y ii sm e h i s t o r yo f t h e s e c u r i 够c h a o so nm e t o w nh e s h u o 廿l r e em l i n gi d e o l o g ) ra i l dp o l i c i e so fa m i n i a n l r e f o rt h et a n gd y n a s 够,t h ec e r m l a ld o e sn o th a v eas t r o n gm i l i t a r y p o w e r ,e s s e n t i a lt ot h er e 百m e ,e a c hs e c t i o ni sm e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t h e t o w nt oc o n t a i nh e b e im i l i 伽y9 0 v e m o r b a l a l l c e di m p o r t 醐ta s p e c to f b e l o n g i n gt ot l l ec e n t m lp l a i n sz h a o y io ft h em i l i t a 巧g o v e m o rs y s t e n i l , a n dd on o th a v em ec o n d i t i o n sf o rs e p a r a t i s m z h a o y im i l i t a 哆g o v e m o r , b ya n a l y z i n g w i t h z h a o y im e r g e r s u n t i ll i uz h e n t so v e r a u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u l ds e ef o rt h e 仃e n d o ft h ec e n t r a ld y n a s 哆c o n t r o l h a sw e a k e n e d k e yw o r d st 1 1 et a n gd y n a s t y ,m ec e n t r a lg o v e m m e n t ,m i l i t a u g o v e m o r ,z h a o y i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 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 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有关规定保留本人学位论文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 交论文或者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 大学可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和汇编学位论 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 作者签名: 泣p :趁日期:掣年幼丛日 l 7 一、论文选题意义 绪论 地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j 下是目前地域研究的关节所在。详细地调查和研究 一个地区自身的特点和历史状况,必然会涉及到此一地区与周围地区之间的联 系,以此来考察地区文化特征的个性与共性、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状态,对于更加 客观的加深对这一地区的理解和研究是有益的。本文就是选择了一段历史时期之 内的特定区域为研究目标,通过对一个准二级行政区域的设置与演变的描述,意 图来观察和分析这一历史时段的整体特征。 二、研究相关动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唐代藩镇进行的区域性个案研究产生 了丰硕的成果,并且逐渐的成为了学者对于藩镇研究进一步深化的一般切入点和 途径。尤其是对于魏博镇、平卢镇、淄青镇、朔方军、武宁镇、宣武军、归义军 等镇的研究更是通过众多学者的讨论而透彻化、明朗化起来。此类藩镇个案研究 主要成果有:金文经:唐代藩镇研究以高句丽遗民李正己一家为中心; 方积六:唐及五代的魏博镇2 ;樊文礼:唐代平卢淄青节度使略论3 及唐 朔方节度使略论4 ;刘建伟:唐代武宁镇的依附性和游离性5 ;罗开玉:王 建是怎样走上割据道路的;周宝琳:隋唐时期的汴州和宣武军7 ;孙慧庆: 唐代治理边疆的重要机构平卢军节度使8 ;毛汉光:魏博二百年史论9 ;于 1 韩 金文经:唐代藩镇研究以高旬丽遗民李正己一家为中心,载于省谷论丛, 省谷学术财团,1 9 7 5 年。 2 方积六;唐及五代的魏博镇,载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 l 辑,武汉:武汉大 学出版社,1 9 9 1 年。 3 樊文礼:唐代平卢淄青节度使略论,载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 9 9 3 年第2 期。 樊文礼:唐朔方节度使略论,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1 9 8 8 年第3 期。 。刘建伟:唐代武宁镇的依附性和游离性,载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8 9 年第1 期。 。罗开玉:王建是怎样走上割据道路的,载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 9 8 4 年第4 期。 7 周宝琳:隋唐时期的汴州和宣武军,载于河南大学学报,1 9 8 9 年第1 期。 5 孙慧庆:庸代治理边疆的重要机构平卢军节度使,载于北方文物,1 9 9 1 年第4 期。 毛汉光:魏博二百年史论,载于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2 年。 式平:唐宣武镇始术1 ;李鸿宾:唐朝朔方军研究一兼论唐廷与西北诸族的 关系及其演变2 等。 与唐代昭义镇相关的研究主要有日本学者森部丰关于藩镇昭义军的成立过 程3 、王永兴会昌征讨叛逆藩镇昭义军节度使刘稹之战1 、李文才唐武宗 平泽潞之再评价5 以及王国尧李德裕与泽潞之役兼论唐朝于9 世纪中所 处之政治困局6 等文。森部丰文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对于合并后的昭义镇的一 个考察,意图说明同为昭义镇内州县,处在河北道辖区内的邢、沼、磁三州矿产 丰富出产绢、盐等必备品,而且是主要的粮食产区,因此较处于河东道境内泽、 潞二州为富,唐廷将此三州与原先之泽潞镇合并,将其收入可控制范围之内,则 可以在经济上建立一个扼控河朔三镇的支点:而王永兴与李文才两文均是将注意 力放在了唐武宗平昭义叛军这一事件上进行讨论,详细分析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 果以及对于当朝及武宗后政局的重要影响,并对其中涉及到的武宗、李德裕、刘 稹等人进行评价。王国尧的文章是研究唐代昭义镇的最新成果。此文也以会昌泽 潞之役为切入点,详尽的考证了会昌年间唐廷平昭义叛乱的经过,以此来讨论和 分析9 世纪时的政治格局。 三、本文的研究对象及范围 笔者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发现,昭义镇自身的演变及发展与唐安史之乱后藩 镇设置的特点及唐廷全局的变动有着深远密切的联系。本文所讨论研究的昭义镇 节度范围,是指唐安史之乱对设立的泽潞镇、安史乱后设立的昭义镇,以及代宗 朝两镇合并之后的昭义镇统辖范围,也即元和郡县图志中提到的泽、潞、邢、 沼、磁五州7 。这样一个藩镇的存在,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几个州军管区的合并, 1 于式平:唐宣武镇始末,载于史学月刊1 9 9 7 年第l 期。 。李鸿宾:唐朝朔方军研究兼论唐廷与西北诸族的关系及其演变,长春:吉林人民出 版社,2 0 0 0 年4 月。 3 旧 森部丰:关于藩镇昭义军的成立过程,载于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国家,雄山阁, 1 9 9 4 年。 王永兴:唐代后期军事史略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1 月 5 李文才:r 唐武宗平泽潞”之再评价,载于晋阳学刊1 9 9 4 年第4 期。 王国尧:李德裕与泽潞之役兼论唐朝于9 世纪中所处之政治困局,载于唐研究 第十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 7 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志( 全二册) 卷1 5 河东道四泽州,第4 2 3 页。 2 而是唐中晚期勾连河东、河北地区以及以东都洛阳为核心的唐中央三方的一个重 要的关节所在,由于昭义镇特定的地理位置与特殊的组成形式,昭义镇的演变过 程,反映了唐廷在安史之乱以后对于中原藩镇控制力的变化。而学界对于这一地 区的研究尚有空间。本文试以唐安史之乱后昭义镇的演化过程为例,在详究其特 点及与唐廷、周边藩镇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和推及此地区在唐中后期的一个基本 面貌。 3 第一章泽潞镇的设置 “上党古今之重地也,束山东之襟要,控河内之封壤”,“夫高平、上党 之地,当赵、魏、燕、代之咽喉,太行、恒山为之襟带”2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 置和特殊的组成形式,泽潞镇的设置,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成为了战局演变的 必然结果,其本身也成为中原型藩镇的典型代表3 。 第一节泽潞节镇的初置 载: 泽潞镇的设立肇始于安禄山叛乱后程千里驻守潞城。据| 日唐书玄宗本纪 天宝十四载冬十一月丙寅,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蕃、汉之兵 十余万,自幽州南向诣阙,以诛杨国忠为名,先杀太原尹杨光翔于博陵郡。 壬申,闻于行在所癸酉,以郭子仪为灵武太守,朔方节度使封常清自安 西入奏,至行在甲戊,以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兼御史大夫,令募兵 三万以御逆胡戊寅,还京以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以卫尉卿张介 然为陈留太守,河南节度采访使,以金吾将军程千里为潞州长史,并令讨贼。 此条史料记天宝十四载( 7 5 5 年) 事,时值安史叛乱之初,上党郡属河东节 1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 全五册) ,卷4 3 8 授薛元赏昭义军节度使制,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 9 9 0 年1 2 月。 2 全唐文卷3 8 7 送泽州李使君兼侍御史充泽潞陈郑节度副使赴本道序 3 参见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第8 l 页。张国刚先生将唐中晚期的藩镇分成四个类型: 即西北御边型、河朔割据型、中原防御型和东南财源型,笔者基本上同意这种分类方法。长 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8 7 年。 4 【后晋】刘朐等撰:旧唐书,卷9 玄宗本纪,第2 4 6 页,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7 5 年。 4 度使管辖,节度使为李光弼,程千里为副使,兼潞州长史。肃宗即位,情况发生 了变化。新唐书卷1 3 2 贾曾传记载:“至德中,李光弼守太原,程 千里守上党,许叔冀守灵昌,鲁炅守南阳,贾贲守雍丘,张巡守睢阳,初无( 王) 去荣,未闻贼能下也”。说明至德年间,程千里已成为与李光弼齐名的一方镇使。 资治通鉴卷2 1 9 载:至德元载( 7 5 6 年) “是岁,置北海节度使,领北海等 四郡;上党节度使,领上党等三郡;兴平节度使,领上洛等四郡”。上党节度 使( 又称泽潞沁节度使) 设立,下辖泽、潞、沁三州2 。 上党政治地位的抬升是在李光弼、王承业等重兵进驻河东、严防安史叛军之 时,泽潞二州军事重要性的体现。此时,西面郭子仪潼关受到重创,麾下仆固怀 恩被迫渡渭水,唐军受挫,李光弼引兵退保河东;安庆绪意欲乘潼关之捷,北取 河东;“以河东居两京之间,扼贼要冲,得河东则两京可图”3 。由此,唐军与叛 军展开了河东争夺战。 由于太行山脉的阻挡,河东通向河北的主要行军通道有三条:一是著名的飞 狐道4 ,地势险竣,行军艰难,且为安史乱军控扼5 ,另一条是经太原、东出土门 ( 即井陉) 入太行山东麓北段的大道,时为李光弼驻守。李光弼副将程千里则驻 扎在第三条要道天井关。元和郡县志卷1 5 泽州载:“天井故关,一 名太行关,在( 晋城) 县南四十五里太行山上。”6 从武牢过天井关向西行,可经 由中都河中府蒲津前往长安,向南则可通东都洛阳7 。单就地理位置而言,泽、 【宋】司马光编著,【元瑚三省注:资治通鉴( 全二十册) ,卷2 1 9 ,至德元年十二月条, 第7 0 1 0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5 6 年。 2 又据新唐二伟卷6 6 方镇表载唐肃宗至德元载( 7 5 6 年) 置泽潞沁节度使,治潞州( 今 山西长治市) 。 资治通鉴卷2 1 9 ,至德二年春正月条。 王文楚:飞狐道的历史变迁:“唐代飞狐道有两路:一路是自飞狐县( 今河北涞源) 北 入妫州怀戎县( 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怀来镇) ,另一路又飞狐县西南循唐河谷道西出蔚州州治 灵丘县( 今山西灵丘) ,又称灵丘道一;“飞狐道是由于飞狐水( 今北口沙河) 切穿恒山山 谷而形成的谷道,古代在这条道路的北口设飞狐关,以控扼交通要口,飞狐关亦即飞狐口, 在代城南四十里,即今蔚县东南之j e 口”载氏著古代交通地理丛考,北京:中华书局, 1 9 9 6 年版。 4 【宋】欧凡| 修,宋祁撰: 新唐书,卷1 2 3 王忠嗣传谓安禄山“扼飞狐塞,谋乱”。北京: 中华书局,1 9 7 5 年。 。 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志( 全二册) 卷1 5 河东道四泽州,第4 2 3 页。 。宁可、阎守诚:唐末五代的山西:“从太原经潞州东出壶关,是相州、魏州,从太原经 泽州东出天井关是怀州、孟州,从相、魏、怀、孟南f ,渡过黄河就可直逼洛阳与开封”, 载于河东两京历史考察队编著晋秦豫访古,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7 月。 潞二州位居河北与长安、洛阳之间的腹心之地,具有控扼河朔、屏障关中的战略 意义。然而由于安禄山部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李光弼与程千里驻守此两大关隘不 能持久,至德二载( 7 5 7 年) ,哥舒翰自潼关败退,对抗安史的重任转由朔方节 度使郭子仪承担,李光弼麾下精兵皆调赴朔方支援郭子仪,所剩不满万人,安禄 山部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玢等率众十余万乘势进攻太原。李光弼所 领河东军与程千里所领泽潞军与之周旋,李光弼采取严守不出的战略,安史军转 而向泽潞程千里部施压,“贼屡攻上党,常为节度使程干旱所败。蔡希德复引兵 围上党。至德二载( 7 5 7 年) 九月,程千里就在迎战过程中为蔡希德所擒2 ,接 替他任镇使的是关内节度使王思礼。 同样是对抗安史军,与程千里不同,王思礼在领泽潞节度使期间,能够保存 实力,进一步强化军事力量。至德二载末,安禄山死,唐军有了一次战略转机, “虽相州未下,河北率为唐有矣。”3 然而,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救,史发兵1 3 万 出范阳,分三路出击唐军,“会史思明分军为三,一出邢、洛,一出冀、贝,一 自洹水趣魏州”。郭子仪与李光弼战略回缩,再一次退保河东: 乾元二年( 7 5 9 牟) ,与( 郭) 子仪等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 王) 思 礼领关内及潞府行营步卒三万,马军八千大军溃,唯思礼与李光弼两军独 全。及光弼镇河阳,制以思礼为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兼御史大 夫,贮军粮百万,器械精锐 王思礼想尽办法保存实力,关内及泽潞两军亦仅“步卒三万、马军八千”,由此 可知,虽然泽潞地处要冲,但此时的镇军并未见强。 第二节泽潞镇的强大 尽管依托地理位置的军事意义,泽潞节镇得以设立。但是,在安史之乱爆发 资治通鉴卷2 1 9 ,至德元年秋七月条,第7 0 3 1 页。 资治通鉴卷2 2 0 ,至德元载秋九月条,第7 0 3 2 页。 资治通鉴卷2 2 0 ,至德元载秋九月条,第7 0 3 2 页。 资治通鉴卷2 2 0 ,至德元载冬十一月丙戌条第7 0 3 4 页。 旧唐书卷1 1 4 ,王思礼传,第3 3 1 3 页。 6 后的很长时间,由于其本身的经济条件和军事力量都受到限制,泽潞镇并不能够 真正的对于当时的政局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时局的发展,泽潞镇的强大直到上 元二年( 7 6 1 年) 才初现端倪。史载:上元二年“于是邺郡节度使薛嵩以相、卫、 沼、邢四州降于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以恒、赵、深、定、 易五州降于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对这批降军如何处理,唐廷内部出现了分歧: 抱玉等已进军入其营,按其部伍,嵩等皆受代;居无何,仆固怀恩皆令 复位由是抱玉,云京疑怀恩有贰心,各表言之,朝廷密为之备;怀恩亦上 疏自理,上慰勉之辛巳,制:“东京及河南、北受伪官者,一切不问”2 唐代宗这种息事宁人的态度,一方面表现出了唐廷对手握重兵的仆固怀恩的 忌惮,另一方面,从仆固怀恩本身而言,能否安抚消化掉安庆绪的两股劲旅,也 是未知数。此时的郭子仪、李光弼河朔之役先后败退,唐廷讨伐河北的计划便只 有依赖仆固怀恩引回纥军才勉强应付。这两支降军的出现,仆固怀恩不得不“惧 贼气盛,驻军以俟变”,而“( 史) 朝义至贝州,又与伪大将薛忠义两节度合 领众三万并攻具来攻。”史朝义都很快组织反扑。如不稳住安史降军,以当时之 形势,是否可以顺利平定河北,也是没有把握的。有鉴于此,仆固怀恩选择了以 安史降将管理本军以稳定局面的做法,并非一定出于壮大自身实力的考量,而这 种审时度势的做法也获得了代宗的默许和支持。此种观点,前辈学者已有提及4 。 然而,这种权宜之计却为日后安史旧部四分河北奠定了基础: ( 广德元年) 诏遂以嵩为相州刺史,充相,卫沼、邢等州节度观察使, 承嗣镇魏州,忠志镇恒州,怀仙镇幽州,各据数州之地。 资治通鉴记载河北藩镇划分势力范围的同时,与四镇并立的,还有两个 1 资治通鉴卷2 2 2 ,宝应元年十一月条,第7 1 3 5 页。 2 资治通鉴卷2 2 2 ,宝应元年十一月条,第7 1 3 5 页。 旧唐书卷1 2 l 仆固怀恩传,第3 4 8 l 页。 毛汉光先生认为:“仆固怀恩之私心容若有之( 仆固氏亦属胡人) ,形势迫人亦为重要原因” 参见氏著:魏博二百年史论,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第3 5 7 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2 年。 。旧唐书卷1 2 4 薛嵩传,第3 5 2 5 页。 7 重镇地位的确立:淄青镇与泽潞镇。 丁卯,制分河北诸州:以幽、莫,妫、檀、平、蓟为幽州管;恒、定, 赵,深,易为成德军管;相贝,邢、溜为相州管;魏、博,德为魏州管; 沧、棣、冀,瀛为青淄管;怀、卫,河阳为泽潞管1 这是泽潞设镇以来的第一次辖区变化。泽潞原辖泽、潞、沁三州,李抱玉兼 任镇使后,有关于沁州的记载便不见诸史籍,而广德元年( 7 6 3 年) 对泽潞辖区 又一次有了明确记载:将怀、卫、河阳划归泽潞管区之内,这是泽潞在安史乱初 和安史乱后效用变化的反映。程千里首镇泽潞之时,泽潞存在的目的是协助李光 弼率领的河东军戍守井陉、天井两大关卡。安史之乱平定后,河北粗定,乱兵破 关西进之虞稍解,取而代之的是对安史降将的疑虑。沁州在潞州以北,此时将沁 州重归河东,泽潞辖区南扩,涵盖怀、卫、河阳,此三地滨河,成犄角之势,是 拱卫东都洛阳的一条屏障2 。泽潞与北面的河东,东部的淄青,沿太行山西麓、 黄河中下游共同组成了针对河北诸镇的一条严密的防线。这是在“制分河北诸州” 的同时,唐廷所做的一次有意的调整,而这次调整是否切实地如唐廷之所愿,得 以实现,则是值得怀疑和讨论的问题。 我们还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在安史之乱初期,泽潞虽凭籍自身的地理位置和 军事意义而立镇设使,但它是否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事单位而存在则值得怀疑。程 千里以首任镇使的身份率军出征安庆绪,是在李光弼主力调往援助郭子仪的情况 下被迫出战的,而且很快就被擒。可以说,泽潞先附于李光弼、郭子仪3 后又附 属于王思礼、李抱玉1 名下,除程千里短暂的专使身份之外,泽潞节度使职,一 直都是其他强藩重镇的节度使兼任的。泽潞镇的真正强大,是在李抱玉任镇使之 后实现的: 资治通鉴卷2 2 2 ,广德元年夏五月条,第7 1 4 3 页。 2 河阳与泽潞表里相应的运用在安史之乱期间就已经被认识和利用。据太平广记卷1 8 9 将帅一李光弼条引谭宾录载,李光弼驻守河东,史思明率军渡河,李光弼就曾采 用“移军河阳,北阻泽潞,据三城以抗之。胜即擒之,败即自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 此则猿臂之势也”的战略,利用地理优势防抵御史思明部 3 据新唐书卷六肃宗本纪:上元元年“庚午,郭子仪知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 沁节度行营,兴平、定国军兵马副元帅”。 旧唐书卷1 3 2 李抱真传,第3 6 4 7 页。 加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凤翔,陇右节度使,以其从弟殿中少监抱真 为泽潞节度副使抱真以山东有变,上党为兵冲,而荒乱之馀,土瘠民困, 无以赡军,乃籍民,每三丁选一壮者,免其租徭,给弓矢,使农隙习射,岁 暮都试,行其赏罚比三年,得精兵二万,既不费廪给,府库充实,遂雄视 山东。由是天下称泽潞步兵为诸道最 以每三丁选兵一人的比例来讲,“得精兵两万”,应当是李抱真在镇戍昭义三 年中募兵两万,而不是仅有两万精兵,加之李抱真原来的牙军,泽潞劲旅应当不 少于3 、4 万人,较之河东历来号称强藩而驻军3 5 万而言2 ,此时的泽潞镇, 才真正起到了“河东之藩蔽”的作用。这一时间段( 上元二年一永泰元年) ,正 是泽潞辖区南扩,将怀、卫、河阳合并之后的事。由此可见,泽潞镇的强大固然 跟李抱真有效的募兵政策有关,而唐廷有目的的扶持才是根本原因。 第三节来自中央的支持李抱玉兄弟与宦官的联络 李抱玉、李抱真兄弟对关内和泽潞二镇的经营以及两镇在肃、代之际的发展 脉络中可以看出,此兄弟二人与唐廷内部宦官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这一关 系主要表现在对待仆固怀恩谋反一事上: 且明怀恩反者,独辛云京,李抱玉、骆奉先、鱼朝恩四人耳自外朝臣, 成言其枉。 为什么这一时期辛云京与李抱玉会公开站出来支持宦官骆奉先与鱼朝恩的提议, 而与手握重兵的仆固怀恩针锋相对呢? 通鉴中记载: ( 马) 燧因说抱玉日:“燧与回纥言,颇得其情仆固怀恩恃功骄蹇, 1 资治通鉴卷2 2 3 ,永泰元年春正月戊申条,第7 1 7 2 页。 2 参见贾志刚:唐代军费问题研究,第1 4 5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6 年。 3 旧唐书卷1 2 l 仆固怀恩传,第3 4 8 8 页。 9 其子埸好勇而轻,今内树四帅,外交回纥,必有窥河东,泽潞之志,宜深备 之。”抱玉然之。1 从马燧的表述中我们看到,仆固怀恩如果一旦内据朔方、外倚回纥而反唐,首当 其冲的,就是河东与泽潞二镇。这是由二镇的地理位置及安史之乱时的河东形势 决定的: 初,仆固怀恩受诏与回纥可汗相见于太原;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以可汗乃 怀恩婿,恐其合谋袭军府,闭城自守,亦不犒师及史朝义既平,诏怀恩送 可汗出塞,往来过太原,云京亦闭城不与相闻怀恩怒,具表其状,不报 怀恩将朔方兵敷万屯汾州,使其子御史大夫殇将万人屯榆次,裨将李光逸等 屯祁县,李怀光等屯晋州,张维岳等屯沁州2 辛云京与仆固怀恩的嫌隙由来已久,而仆固怀恩以讨伐安史叛军为名,长期 在河东辖区屯驻重兵是造成辛云京疑忌并高度戒备的原因。事实证明,这样的猜 忌不是没有道理的:“仆固怀恩既不为朝廷所用,遂与河东都将李竭诚潜谋取太 原;辛云京觉之,杀竭诚,乘城设备。”3 此时的泽潞镇也是如此: 诏怀恩统可汗还蕃,遂自相州西郭口趣潞州,与回纥可汗会,出太原之北 自西郭口趋潞州,是相州通向潞州之间最短的行军路线,此道逾太行穴陉,过玉 峡关、壶关向东,经潞州上官道,直达北都太原5 。在共同对抗仆固怀恩一事上, 河东与泽潞两镇是密不可分,事关两镇存亡,李抱玉兄弟与辛云京利益趋同,于 此事意见一致,就不奇怪了。 1 资治通鉴卷2 2 2 ,代宗广德元年闰月条,第7 1 4 2 页 2 资治通鉴卷2 2 3 ,代宗广德元年秋七月条,第7 1 4 7 页。 3 资治通鉴卷2 2 3 ,代宗广德二年春正月条,第7 1 6 1 页 4 旧唐书卷1 2 1 ,仆固怀恩传,第3 4 8 2 页 5 严耕望:唐代交通圈考第五卷 河东河北卷中 唐代河东太行区交通图( 南幅) 1 0 这一时期,以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为代表的宦官掌握禁军,成为中央权 力的代表:“自李辅国、鱼朝恩之后,京师兵柄,归于内官,号左、右军中尉。 将兵于外者,谓之观军容使。而天下军镇节度使,皆内官一人监之,事具宦者 传也。为了取得中央的支持,辛云京、李抱玉又与鱼朝恩、骆奉先一拍即合, 发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二月,壬寅,以京兆之好畴、风翔之麟游、普润隶神 策军,从鱼朝恩之请也”2 。辛、李二人依鱼朝恩外抗仆固怀恩,而鱼朝恩得李 抱玉支持,得以顺利地划东都周边三县为神策军,禁军势力得以壮大,可谓是互 惠互利。由此看来,仆固怀恩的坐大,直接威胁到河东泽潞二镇,唐廷深以为患, 由于利益趋同,二者在这一事件上态度就达成了一致。 仆固怀恩叛乱平定之后,李抱玉、李抱真兄弟也实现了壮大自身实力并获得 唐廷信任的目标: 代宗以怀恩倚回纥,所将朔方兵又劲,忧甚,召见抱真问状,因奏曰: “郭子仪领朔方之众,人多思之怀恩欺其众,日子仪为朝恩所杀,诈 而用之今复子仪之位,可不战而克。”其后怀恩子埸为其下所杀,怀恩奔 遁,多如抱真策,因是迁殿中少监时吐蕃每岁犯境,上以岐阳国之西 门,寄在抱玉,恩宠无比 安史之乱后的唐廷,宦官逐步掌握实权,藩镇、宦官、唐廷三者之间逐步呈 现出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的形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却减弱了。宦官的参 与,使藩镇与唐廷的关系有了新变化,藩镇与宦官勾结,无疑削弱了唐廷对藩镇 的制约力量,导致的直接后果即是藩镇的力量向中央伸展,独立性增强;宦官的 影响伸入地方6 ,“假人主之权,依凭城社,浊乱天下”。藩镇与宦官的联络,以 及二者利益的调整,使肃、代二朝巩固皇权的努力变得困难重重。 1 | 日唐书卷4 8 职官志三 2 资治通鉴卷2 2 4 ,大历四年二月壬寅条,第7 2 0 7 页。 3 f 日唐书卷1 3 2 李抱真传,第3 6 4 7 页。 4 | 日唐书卷1 3 2 李抱宾传,第3 6 4 8 页。 5 如代宗欲除鱼朝恩,首先不得不以皇甫温代替李抱玉担任风翔节度使,并由此引发了风翔 兵变。参见资治通鉴大历五年春正月辛卯条,第7 2 l i 页。 。资治通鉴卷2 6 3 ,昭宗天复三年条,第8 5 9 6 页。 l l 第四节小结 这一时期的泽潞镇,完成了从初建向稳定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以两 大事件为契机:一是安史之乱,一是仆固怀恩的反叛。而这两大事件,揭示了泽 潞镇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原藩镇在安史之乱前期与后期职能的转变。前期是以抵御 安史叛军为角色而存在,安史既定,则将矛头转向西部,防范回纥与吐蓍,参与 讨伐与回纥关系紧密的仆固怀恩。这不仅是其效忠唐廷的表现,更是自身存在的 需要。纵观肃代之际的泽潞镇,它一直没有脱离“依附”,尤其是安史之乱平定 后的较长时期,泽潞镇的核心权利掌握在出身昭武九姓、担任凤翔节度使的李抱 玉手里。李抱玉继郭子仪、李光弼之后得到代宗的充分信赖和倚重。由于泽潞镇 李抱真部归其兄凤翔节度使李抱玉麾下,因此,这一时期,泽潞镇肩负着防范“山 东之变”以及随风翔镇派兵防秋、抵御吐蕃内侵两大任务。可以说,泽潞镇的 强大,正是由于它有比较特殊的防御任务,东西两线防御重任在肩的同时,泽潞 镇“步兵为诸道最”2 的局面也得以形成了。 因此,虽然以肃宗与代宗为中心的唐廷在安史乱后大力整饬藩镇,防止新的 离心力的出现,但是结果却不尽如意。藩镇想方设法地保存实力、壮大力量,而 唐廷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又迫于吐蕃的压力,内忧外患,积重难返,唐廷也只 好仅仅依赖于以此藩镇制约彼藩镇、以此宦官代替彼宦官的权宜之计,不能从根 本上解决问题,这是关键所在。 第二章泽潞与昭义二镇的合组 第一节薛嵩辖下昭义镇的亲唐倾向 1 参见资治通鉴卷2 2 3 永泰元年年春正月戊申条:“抱真以山东有变,上党为兵冲。”第 7 1 7 2 页。 z 资治通鉴卷2 2 3 ,永泰元年年春正月戊申条 安史乱后,河北略定,安史旧将四分河北,中原各镇也趁势壮大。唐廷在依 赖中原藩镇防范河北同时,也努力在河北四镇内部进行渗透,以此来增强中央的 控制力,稳定河北局势。昭义节度使薛嵩成为唐廷加以笼络的目标:“时多事之 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 射。” 薛嵩乃高宗朝名将薛仁贵之后,“绛州万泉人。祖仁贵,高宗朝名将,封平 阳郡公”2 ,与“世事卢龙军为裨校以豪侠闻于辽、碣”3 的用承嗣、“范阳城 旁奚族”的李宝臣等人不同,比较倾向朝廷。 更重要的是,作为安史旧部而能够与唐廷保持相对和谐关系的薛嵩,在安史 降将之中,他治下的昭义实力最弱:李正己“拥兵十万,雄据东方,邻藩皆畏之”; 田承嗣与李宝臣也“各拥众五万”5 ,薛嵩麾下兵马总数虽不详,但据大历问每 岁派出的防秋兵数目来看,属昭义镇最少6 ,言其兵力较弱当不为过。但昭义位 置占据了相、卫二州,早为田承嗣诸辈所觊觎。薛嵩为保利益不受侵害,也试图 增强与河朔藩镇的联络,达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休戚相关的目的: 是时至德之后两河未宁,以淦阳为镇,命嵩固守,控压山东。杀伤之余, 军府草创朝廷命嵩遣女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男,又遣嵩男娶滑亳节度使令 狐章女三镇交为姻娅,使使日浃往来而田承嗣常患肺气,遇热增剧每 日:“我若移镇山东,纳其凉冷,可以延数年之命”乃募军中武勇十倍者, 得三千人,号外宅男,而厚其恤养常令三百人夜直州宅,卜选良日,将并 潞州。嵩闻之。日夜忧闷,咄咄自语,计无所出7 建立姻亲关系,是藩镇之间合作的方式之一,如“( 令狐) 建妻李氏,恒帅 1 旧唐书卷1 2 4 薛嵩传,第3 5 2 5 页。 2 旧唐书卷1 2 4 薛嵩传,第3 5 2 5 页。 3 旧唐书卷1 4 l 田承嗣传,第3 8 3 7 页。 4 旧唐书卷1 4 2 李宝臣传,第3 8 6 5 页。 资治通鉴卷2 2 5 ,代宗大历十二年十二月庚子条,第7 2 5 0 页 6 据| 日唐书代宗本纪载:“每道岁有防秋兵马魏博四千人,成德三千人”,幽州达 到五千人,昭义军仅二千人,与荆南、东川等镇相当。 7 宋 李畴:太平广记,卷1 9 5 豪侠三红线( 出甘泽谣)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 0 0 3 年版 宝臣女也”1 。尽管薛嵩试图通过姻亲稳定自身与河朔其他藩镇的关系,但效果 似乎不大。他意识到,与河北三镇,尤其是魏搏镇合作共存的希望渺茫,为维护 自身利益,薛嵩最后选择了拥护唐廷,以寻求朝廷的支持。 第二节薛嵩之死泽潞昭义二镇的合组 由薛嵩勉力维持的昭义镇与唐廷暂时稳定的态势,在薛嵩死后被强行打破 了。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大历八年( 7 7 3 年) 春,正月,昭义节度使,相州刺史薛嵩薨子 平,年十二,将士胁以为帅,平伪许之:既而让其叔父蚂,夜奉父丧,逃归 乡里壬午,制以蚂知留后大历十年春,正月,丁酉,昭义兵马使裴 志清逐留后薛萼,帅其众归承嗣承嗣声言救援,引兵袭相州,取之蚂奔 沼州,上表请入朝,许之2 7 7 3 年,薛嵩死,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趁机勾结昭义牙将裴志清兵变,驱逐继任节 度使薛峙,继而出兵,尽占相、卫、磁、溜四州之地3 。 一、安史之乱后河北藩镇势力范围的变动 对田承嗣趁薛嵩之死而迅速采取行动攻占相卫事件反映最强烈的,正是成德 节度使李宝臣和淄青节度使李正己,而唐廷亦欲趁机利用河北诸镇的利益冲突打 击魏博: 及承嗣拒命,宝臣、正己皆上表请讨之,上亦欲因其隙讨承嗣。夏,四 月,乙未,敕贬承嗣为永州刺史,仍命河东、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 平,汴宋、河阳,泽潞诸道发兵前临魏博 1 旧唐书卷1 2 4 令狐彰传,第3 5 3 0 页。 2 通鉴卷2 2 4 ,代宗大历八年春正月条,第7 2 1 9 页。 3 | 日唐书卷l l 代宗本纪:“戊申,遣使慰谕田承嗣,令各守封疆,承嗣不奉诏。 癸丑。田承嗣盗取溜州,又破卫州。二月乙丑,盗杀卫州刺史薛雄。第3 0 5 页 4 资治通鉴卷2 2 5 ,大历十年三月乙已条,第7 2 3 0 页。 1 4 在河朔各镇联合打击下,田承嗣接连败退。为扭转不利局面,嗣承嗣与河北藩镇 妥协,以利益均沾为条件说服李宝臣、李正己退兵: 初,李正己遣使至魏州,承嗣囚之,至是,礼而遣之,遣使尽籍境内户 口、甲兵,谷帛之数以与之,曰:“承嗣今年八十有六,溘死无日,诸子不 肖,悦亦孱弱,凡今日所有,为公守耳,岂足以辱公之师旅乎! ”立使者于 廷,南向,拜而授书;又图正己之像,焚香事之正己悦,遂按兵不进于 是河南诸道兵皆不敢进。承嗣既无南顾之虞,得专意北方 中原诸道一见丧失了优势,反而不积极进讨,各有所图、驻足观望:“大历中, 薛嵩死,及李灵曜之乱,诸道共攻其地,得者为己邑。”2 田承嗣有了喘息的机 会,此时又逢西面吐蕃大举进犯3 ,朝廷东西二线无力兼顾,被迫停止进讨田承 嗣,与河北藩镇和解。通过此役,田承嗣盗取沼、相、卫、贝四州,李宝臣得到 沧州,李正己夺得德州,河朔之格局基本定型: 是时田承嗣据魏、博、相卫,沼,贝澶七州,李宝臣据恒,易、赵、 定、深、冀、沧七州,备拥众五万;梁崇义据襄、邓均、房、复,郢六州, 有众二万;相与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 刑杀皆自专之。 二、唐廷的权力延展 虽然唐廷联合河北藩镇打击魏博的计划夭折,但在田承嗣、李宝臣等瓜分昭 义的同时,唐廷也实现了对昭义的干预: 1 资治通鉴卷2 2 5 ,大历十年冬十月条,第7 2 3 3 页。 2 旧唐书1 2 4 李正己传,第3 5 3 5 页。 3 资治通鉴,卷2 2 5 :“大历十年九月壬子,吐著寇临泾,癸丑,寇陇州及普润, 大掠人畜而去;百官往往遣家属出城窜匿。丙辰,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奏破吐蕃于义宁。”第 7 2 3 2 页。 4 资治通鉴卷2 2 5 ,代宗大历十年九月壬子条,第7 2 3 2 页。 大历十一年( 7 7 6 年) 十二月,戊戌,昭义节度使李承昭表称疾笃, 以泽潞行军司马李抱真兼知磁、邢两州留后1 唐廷被迫放弃相、卫的同时,得到邢、溜、磁三州,此三州虽小,但地处要冲, 切断了魏博与幽州、成德二镇联系的重要通道,正如f 开悦所言:“邢、磁如两眼, 在吾腹中,不可不取。”2 此三州脱离河朔,使之前自成一体、牢不可破的河朔藩 镇在地域上出现了缺口,唐廷实现了对河朔藩镇嵌入式的权力延展。 此前,华州刺史、宗室李承昭在昭义军乱之时接任昭义节度,但他忙于平叛。 直至大历十一年( 7 7 6 年) ,泽潞李抱真接管邢、磁二州,兼并沼州之后,泽潞 与昭义完成了合并。从泽潞、昭义二镇辖区的地理位置看,二镇虽然相邻,但辖 区相接的地域较窄,仅太行山东麓涉县与磁州接,其接壤之域远不如北边的河东 镇,在讨伐田承嗣及其子田悦的过程中,也是由河东节度使马燧与泽潞行军司马 李抱真一起进行的,然而最终合并昭义三州的任务却由李抱真所领的泽潞镇完 成,而非河东镇,这与泽潞跟周边诸镇的关系有关。 初,李抱真为泽潞节度使,马燧领河阳三城抱真欲杀怀州刺史杨鲸, 刍i 奔燧。燧纳之,且奏其无罪,抱真怒及同讨田悦,数以事相恨望,二人 怨隙遂深,不复相见由是诸军逗桡,久无成功,上数遣中使和解之及王 武俊逼赵州,抱真分麾下二千人戍邢州,燧大怒日:“馀贼未除,宜相与戮 力,乃分兵自守其地,我宁得独战邪! ”欲引兵归李晟说燧日:“李尚书以 邢,赵连壤,分兵守之,诚未有害今公遽自引去,众谓公何! ”燧悦,乃 单骑造抱真垒,相与释憾结欢会沼州刺史田昂请入朝,燧奏以沼州隶抱真, 请玄卿为刺史,兼充招讨之副李晟军先隶抱真,又请兼隶燧,以示协和 上皆从之。 当然,我们不能仅依据此条史料就认为沼州的划归泽潞是由于马燧退让的结 果,但从中可以看出,为了双方的矛盾得以缓解,马燧在并不完全占有优势的情 1 资治通鉴卷2 2 5 ,大历十一年十二月戊戌条,第7 2 4 l 页。 :资治通鉴卷2 2 6 ,建中二年五月丙寅条,第7 2 9 9 页。 3 资治通鉴卷2 2 7 ,建中三年二月甲戌条,第7 3 2 6 页。 1 6 况下,顺水推舟地上表朝廷,促成了泽潞对河北三州的控制,以此向泽潞示好, 这一事件应被看作是同为中原两大重镇之自j 利益的调和。因此,泽潞与昭义的合 并,一方面是唐廷与河朔诸镇相互妥协的结果,同时也是唐廷可控制范围内的中 原诸镇之间维持平衡的产物,唐廷力图控制河北局势,除在军事上努力保有邢、 沼、磁三州优势外,协调和利用下辖中原藩镇之间的关系,当是重中之重。 第三节遗留问题两种意识的并存 薛嵩原为安史降将,其牙将亦多旧部,如苻令奇等人俱燕赵豪杰:“烈考讳 令奇,昭义军节度副使试太常卿开府仪同三司琅邪郡公,赠( 阙一字) 部尚书左 仆射。公实仆射长子。初公与先公俱为蓟裨将,会蓟乱,同奔于潞。潞帅薛嵩署 为军副。”薛嵩死后,这些人继续留在昭义军中,形成势力,这也是昭义镇合并 之初军乱频仍的原因之一: 附表一:安史之乱后重要藩镇军乱统计2 : 镇名军乱次数镇名军乱次数 泽潞( 昭义) 8 淄青 1 魏博 1 0 成德 2 幽州 1 8 山南东道 4 河东 5 易定 6 淮西 2 沧景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以后,昭义镇成为继幽州、魏博之后军乱发生 最多的藩镇,节帅之下的牙将兵士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同样,在原昭义镇辖区 内乃至薛嵩本身,也存在着河朔藩镇骄奢、跋扈的特征: 昭义节度初于淇门载船桅以充幕柱。至时嫌短,特于卫州大河中河船上 取长桅代之及昭义节度薛公薨,绛忻诸方并管内阳城南设祭,每半里一祭 南至漳河二十余里,连延相决。大者费千余贯,小者犹三四百贯。牙相窥觇, 1 全唐文卷7 1 4 辅国大将军行左神策军将军知军事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义阳郡 王食实封二百户赠越州都督刑部尚书苻公神道碑铭( 并序) 。 2 此表根据资治通鉴及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制成。 1 7 竞为新奇柩车暂过,皆为弃物矣盖自开辟至今,奠祭鬼神未有之盛者也 将原昭义镇三州并入泽潞,并不是简单的州县合并,由于薛嵩系安史降将, 其牙将亦多为燕赵豪杰。新昭义镇的建立,是两种势力、乃至于两种意识形态的 强行捆绑,需要一个融和的过程,也有诸多的问题存在。河朔遗部元谊在合并之 后挑起兵乱、率众投奔魏博阳氏即为一例: 贞元十年七月昭义行军司马摄沼州刺史元谊闻度休为留后, 意不平,表请以磁、邢沼别为一镇昭义精兵多在山东,谊厚赉以悦之 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临沼守将夏侯仲宣以城归虔休,虔休遣磁州刺史马 正卿督裨将石定蕃等将兵五千击沼州定蕃帅其众二千叛归谊,正卿退还 诏以谊为饶州刺史,谊不行虔休自将兵攻之,引沼水以灌城 闰月,戊辰,元谊以溜州诈降王虔休遣裨将将二千人入城,谊皆杀 之。春,正月,庚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