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走向自恋的尽头:论电子媒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pdf_第1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走向自恋的尽头:论电子媒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pdf_第2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走向自恋的尽头:论电子媒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pdf_第3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走向自恋的尽头:论电子媒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pdf_第4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走向自恋的尽头:论电子媒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以理解媒介为基础,对麦克卢汉的能够为我所用的重点媒介理论进 行自我思辩的解读( 第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媒介的延伸? ” 的观点( 第二部分) ;在接着的第三部分,提出并论证了“媒介的终结”的观点, 论证部分由“速度极限、内容的内容和人类最后的延伸中枢神经的延伸”三 方面构成:最后是谈电子媒介对人类行为影响的一个整体性结论,即人类处在整 体性自恋之中,在电力速度的推动下,人类正向自恋的尽头走去。 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五点:一是从“尺度论”的角度,借助“内容论”来解读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思想:二是从“内爆”的角度突出电子媒介的巨大 力量:三是独创提出在电子媒介时代,人类延伸了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之后,人 类本身被逆转为媒介的延伸,成为电子媒介的一个节点;同时在本章节中提出中 枢神经延伸之前的所有延伸为“可控延伸”,而中枢神经被延伸时“可控延伸”逆 转为“不可控延伸”,并首次提出困扰人类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体内的中枢神 经系统无法无缝地对接和控制被延伸出去的体外中枢神经系统;四是独自运用思 辩的力量从三个层面综合论证了“媒介的终结”的观点,此处论证为本文最大创 新之处,而此结论也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五是根据以上几个部分的论 述,对人类目前的总体状态作了一个定性的判断,即:我们这个时代的迷惘在于 我们深陷于自恋的漩涡里难以自拔,在电子媒介以其固有的电力速度的推动下, 我们走向自恋的尽头。 ( 论文试图从媒介对人类行为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人类整体的行为状态作一判 面,旨在提醒人们:在电子媒介日益深刻影响人类行为的今天乃至未来,反思已 经超越了对事件后果的某种补救式思考,它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即刻式的 条件反射。 本文的论断虽属于战略上的定性的之论,但它将通过促进人类反思,从而在 a b s t r a c t f o c u s e do n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m e d i a ,t h ea r t i c l ea n a l y s e si nc h a p t e rit h ek e y m e d i at h e o t yo f e m p l o y i n gw h a tc o t t l db eo fm c h t h a n i nat h o u g h t f i da n g l e 。a n d a d v a n c e s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 h u m a n b e i n g 曲ee x t e n d i n go f m e d i a ? ”i nc h a p t e r 、i n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t h i r d p a r t ,t h e i d e ao f “m e d i a s e n d d i n g i se x p o u n d e d a n d d e m o n s t r a t e d ,w h i c hi sc o m p o s e do ft h r e ep a r t s :e x t r e m eo f s p e e d ,c o n t e n to f t h e c o n t e n t a n dh u m a n b e i n g sl a s te x t c n d i n 咖ee x t e n d i n go f c e n t r a ln e r v e s 。i nt h ef i n a l p a r t ,t h eg e n e r a lc o n c l u s j o n e l e c 臼捌cm e d i a :si n f l u e n c eo nh u m a nb e h a v i o ri s g i v e n ,t h a ti sh u m a na r eu 1 1 d e ru n i v e r s a ln a r c i s s i s ma n dp a c i n gt ot h eb o t t o mo fi t i m p e l l e db ye l e c t r o n i cs p e e d t h ea r t i c l eh a sf i v eo r i g i n a l p o i n t si ni t :f i r s to f a l l ,i nv i r t u eo f “c o n t e n tt h e o r y ” i t a n y ,z c st h et h e o r yo f m e i d ae q u a l st oi n f o r m a t i o n b ym c l u h a nf r o mas c a l e t h e o r ys t a n d s e c o d l y t h et r e m e n d o u sp o w e ro fe l e c t r o n i cm e d i ai se m p h a s i z e df r o m a ni m p l o s i o nv i e w i nt h et h i r d p o i n t t h ea r t i c l ea d v a n c e do r i g i n a l l yt h a t , a f t e re x t e n s i o n o fc e n t r a ln 髓 v es y s t e m h u m a nt h e r n s e v e l sl 鄂i ,e r s et oa ne x t e n s i o no f m e s aa n dt u r n s i n t oan o d eo f i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 t h ea r t i c l ep r o p o s e st h a t , a l le x t e n s i o n sb e f o r et h a to f c e n t r a l n e t v ea 砖 c o n t z o l l a b l e e x t e n s i o n , h o w e v e r , i tr e v e r s e st o b m c o n t r o l l a b i e e x t c n f i o e w h i l e e x t e n d i n g ;t h e nt h ea u t h u rp u tf o r w a r d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t h a t , t h e e o n c e m f u ll m l s o n o b s e s s i n gh u m a ni s t h ef a i l u r eo ft h e i r i n - b o d y c e n t r a ln e r v e s y s t e m ,sj o i n t i n ga n dc o n t r o l l i n go no u t - b o d yc e n t r a ln e r v es y s t e mn a t u r a l l y 。t h e f o u r t hp o i n ti s , t h ea r t i c l ed e m o n s t r a t e s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t h ei d e ao f “m e d i a se n d d i n g f r o mt h r e ei e v d s s o l e l yb yt h o u g h t f u lm e a n s ,a n dt h i si st h em o s t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p 。l i n to f i ta 1 1 a l s o ,t h ec o n c i s i o ni so f g r e a ts a 略eb o t ho nt h e o r ya n dr e a l i t y a ti n s t , a c e o r d i n g t ot h ed i s c u s s i o nr e v e a l e da b o v e ,a q u a l i t a t i v ec o n c l u s i o n o n g c n a r a ls i t u a t i o no f h u m a n i sm a d e :t h eh u m a n b e i n g sc o n f u s i o no ft h ee r ar e s u l t sf r o mu n e s c a p a b l ea b y s so f n a r c i s s i s m ;i m p e l e db y i n h e r e n te l e c t r o n i cs p e e do fe l e c t r o n i cm e d i a , h u m a na r ep a c i n g t ot h eb o t t o mo f i t t h ea r t i c l ei n t e n d st oo f f e raq u a l i t a t i v ej u d g e m e n to n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h u m a n b e h a v i o ra sw h o l e , f r o maa n g l eo fm e d i a si n f l u e n c eo nh u m a nb e h a v i o r , a n dp u r p o s e s r e m i n d i n g t h e s o c i e t y :f r o m t h em o m e n tt ot h e f u t u r e ,c o n t e m p l a t i n g i t s e l fh a s s u r p a s s e ds o m es i m p l e l yr e m e d i a lr e n e c 衄o nt h er e s u l tf i nt h ec o n t r a r y , i ts h o u l d b c c 一o m ea1 i f cr o u t i n e 龃i m m e d i a t ec o n d i t i o n a lr e f l e x a l t h o u g ht h ej u d g e m e m o ft h ea r t i c l eb e l o n g st oas t r a t e g i ca n d q u a l i t a t i v eo n e ,i t m a yb r i n g t oe n o r l r t o u sf o r c eo n p r a c t i c et h r o u g hp r o m o t i n g h u m a n sc o n t e m p l a t i o n c o n t r a r y , i ts h o u l db e c o m e al i f er o i l t 妇, r ri m m e d i a t ec o n d i t i o n a lr e f l e x k e y w o r d s :n a r c i s s i s m c o m p r e h e n d i n g d e v i a t i o n r g v e r 3 e se x p l o s i o n j n 幻j m p j o s i o n e n d d i n g o fm e d i a - - 2 - - 题记:我们这个时代的迷髑在于我们深陷于自恋韵漩涡里 难以自拔在电子媒介以其固有魄电力速度的推动下我们 谨以此文献给江江! 月u舌 一、我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主题来做论文 有人说,论文的内容差不多有两种类型,一是形而上,一是形而下。作为一 个河南大学的不太爱社交的学生,我没有条件接触到真正的有助于我写“形而下” 的实践类论文,所谓的研究诸如传媒运作之类的论文,就我个人而言,我想没有 切身的实践经历,除了抄袭外不会做出有意义的论文来。而且过于实证的文章总 是不耐储藏斗不过时间的流逝。我异常清醒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周遭环境,而我 又不想写一个应付之作,所以我选择了做“形而上”内容的论文。 当然,除了上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想写一点来自心灵体会的东西, 我想只有这些才是真正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精神园地。我希望自己写的东西可 以值得自己随时拿出来咀嚼和体会,而不是参加完答辩后就被扔进尘封的垃圾堆 里。我并没有太多的奢望让很多人都来读这篇论文,但我希望的是每个碰巧读到 的人可以得到一点启发,可以促成接近生命深处的反思与爱。 同时,我深爱我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我时刻感动于短暂的生命存在中的细微 之处,但我知道我还不至于盲目地沉浸在对生命的赞叹之中,相反,我时常徘徊 甚至垂泪在人的无助与脆弱以及在无力抵抗之下的遁逃的自怜情绪中。这种自怜 的情绪使我意识到我应该拿出些时间来体会一下“我们的迷惘”以及造成“我们 的迷惘”的真正原因。此时,我接触到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我在似懂非懂之 中似乎找到了解释“我们的迷惘”的另一种角度。 而当这个角度出现在我脑海里时,我决定要在重新理解这个角度的基础上写 下我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二、我是怎样做这篇论文的? 我时常听到我的老师们说一篇论文的好坏和作参考书目的多少有 资料太少了。 人的少,就只好多求助自己对问题的体悟和思辨理解。当然, 这并不是说我鼓有运用任何大师们的智慧,我是历史的综合,也是环境的囚徒, 一 我所得所思和所写,毫无疑问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我在环境中所吸收的所有养分。 这里,我要深深感谢加拿大的麦克卢汉先生,没有对他的媒介理论的理解,我根 本无法把我的想法行诸于文字。 这篇论文的逻辑是:先以理解媒介为基础,对麦克卢汉的能够为我所用 的重点媒介理论进行自我思辩的解读( 第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人类一 媒介的延伸? ”的观点( 第二部分) ;在接着的第三部分,我提出并论证了“媒 介的终结”的观点,论证部分由“速度极限、内容的内容和人类最后的延伸 中枢神经的延伸”三方面构成;最后是谈电子媒介对人类行为影响的一个整体性 结论,即人类处在整体性自恋之中,在电力速度的推动下,人类正向自恋的尽头 走去。 在此,我有必要强调一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甚至 会有人说,麦氏的理论根本就是玄化的喃语,用这样的理论做支撑能做出什么好 的东西来? 事实是这样的我并不是在用麦氏的理论原文做基础,而是用我对麦 氏理论的自我解读散基础。 三、怎样更好的理解这篇论文 麦克卢汉的思维性格是“我不解释,我只探索”( i d o n t e 印】a i r r ie x p l o r e ) , 尽管我喜欢麦氏,但我更愿意在作任何哪怕是很微不足道的判断时都能进行一下 解释,这样的话至少可 三i 使他人在理解时能付出更少的“理解成本”。 因此我行文的风格采取了有点个人化的方式,我希望这种带有些个人化的 东西能够多少弥补一下学术文章故作高深的恶劣气息。但在我回过头来重新读全 文时,我知道我在多傲解释的理想方面不免有些失败,因为一个如果没有认真思 索并真正走进麦氏媒介理论豹读者,理解起我的这篇论文似乎也不太容易。在此, 我希望可以交代一下,谈些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是深刻理解“速度”对我们人类生活的影响。这点只要愿意去 领会生活的人,将不难感受到“速度”力量的无处不在。在由机械速度到电子速 度的推进中,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不停地被改变着。欲真正理解麦克卢汉, 则必先理解速度是怎样之于人类生活的。同时还要思考,当这个速度在向速度 的极限逼近时,一切是怎样地在发生着。 第二个关键点是关于“理解偏差”的理解。如果这世界上存在绝对真理,则 一2 一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在接近绝对真理的路上,这种和绝对真理之间的距离我们可 以名之为理解偏差。这点和第一个关键点结合起来就可以明白,当我们以电子的 速度几乎同时参与事件的发生时,我们仍然无法避免“理解偏差”,而这个“理解 偏差”同时又会影响事件的进程,在来回影响的反射机制作用下,我们可能是距 离绝对真理越来越近,但也可能是相距越来越远。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与人之间 存在既定的理解偏差是导致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性不能彻底实现的根本原因,也 是每个人心灵漂泊无依的重要原因。 第三个关键点是我们获得的信息相对于我们体内中枢神经处理和把握信息的 能力来说,单个人实在过于渺小。没有信息则没有安全感,有了信息则呈现忙乱 感。我们延伸了媒介,但当电子媒介被延伸出来后,人类本身被逆转,成了媒介 的延伸。 在酝酿要写这篇论文时候,9 1 1 事件发生不久,在这篇文章快结束的时候, 伊拉克战争开始、广州北京爆发“非典”肺炎以及香港巨星张国荣跳楼自杀。我 时常看看周围想想遥远天边发生的事情,我会静静地反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 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得知张国荣自杀的消息后,我领悟到这一切和脆弱无关, 我更加相信:我们这个时代的迷谓在于我们深陷于自恋的漩涡里难以自拔,在电子 媒介以其固有的电力速度的推动下,我们走向自恋的尽头。 第四,这篇论文既是写给现在的,也是写给未来的。人类还只是剐刚踏上以 i n t e m e t 为中心的电子媒介的门槛,文中所论的影响更多的属于未来。也就是说, 现在来看,其思辩意义更多于实证意义。 最后,这篇论文不是纯粹的心灵之作,它是建立在对生命的理解之上的。所 谈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层面上的虽然全文没有一处直接运用心 理分析学的知识。我个人的人生观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和尼采一样, 我相信人生是悲剧,但悲剧是人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但我这样的理解人生并 不是说明我背叛了我文中的观点,如“人是媒介的延伸”、“走向自恋的尽头”等, 我对人类心灵空间的未来很是担忧,但我更愿意积极的态度来应对这个担忧。 关于理解媒介的理解 1 麦克卢汉与理解媒介 h m 麦克卢汉( h e r b e r tm a r s h a l lm c l u h a n ) ,1 9 1 1 年7 月2 1 日生于加拿大艾 伯塔省埃德蒙顿市,仙逝于1 9 8 0 年1 2 月3 1 日的除夕之夜。早年曾就学于曼尼托 巴大学,1 9 4 3 年负籍英伦,获得剑桥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威斯康 星大学、圣路易斯大学、阿桑普星大学、圣米歇尔学院、多伦多大学,后期任多 伦多大学文化与技术研究所所长。 麦克卢汉起初是一个讲授英美文学的教书匠,但英雄不问出身,就是这个言 语有些怪诞的“小人物”,硬是生生地闯进了传播媒介领域的地盘。他在1 9 51 年 出版了机械新娘一书来分析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产生的社会冲击和心 理影响,从而在媒介领域初露锋芒。1 9 5 9 年,他成为全美教育台和教育署“媒介 工程”项目的主持人,该项目的成果就是最终让麦克卢汉一举登上新思想巨人殿 堂宝座的理解媒介一书的初稿。 2 0 世纪6 0 年代堪称是麦克卢汉的年代,他分别在1 9 6 2 年发表了戈腾堡星 汉璀璨,1 9 6 4 年出版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和1 9 6 7 年发表了媒介即讯息。 这三部书的面世迅速风摩欧美诸国,尤其是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的问 世“犹如一场大地震,在整个西方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波和余震。州l j 纽 约先驱论坛报把麦氏誉为“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普洛夫 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称喜妈“电子时代的代言人”。, ) 麦克卢汉无愧于伟大的称号。这不仅归因于他可以透过芸芸众生所视为“平 常”的现象中看到应有的本质内涵,而且更来源于他对电子时代的种种先知先觉 的预言。他首创了今天习以为常的术语一一媒介创造了“地球村”以及“信息 时代”等等。尽管现在的人们理解这些术语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但在互联网 还没有如今天般深入我们生活的2 0 世纪6 0 年代,谁会有麦克卢汉一样的先知先 觉昵? 麦克卢汉倒在了电脑时代来临的前夜但他的洞见却指引了后人对于电子 媒介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历久而弥新。 在传播学的领地里,对于媒介的分析实际上是沿着两大分支进行的,一是对 媒介内容的研究,二是对媒介技术本身的探索。但是作为传播的载体,媒介技术 一4 - - 并不是传播学者用心研究的重点。在西方传播学的研究中,初期的重中之重是放 在对传播内容的研究上,也形成了硕果极为丰富的关于内容分析的研究成果。其 实这种早期媒介研究的局面并不难理解,麦克卢汉的解释是人们“忽视了媒介的 性质,包括任何媒介和一切媒介的性质。”而“这表现了人在新技术形态中受到的 肢解和延伸,以及由此而进入的催眠状态和自恋情绪。”。也就是说人们包括那些 传播学者们因为在新技术媒介面前不自觉地陷入麻木状态,以致于忽视了媒介技 术本身的重要性。他还做过一个比喻以表达人们对于媒介技术本身注意力的分散, 即:媒介的形式是窃贼,内容是肉,我们是看门狗,我们看媒介时,往往是只见 肉不见贼。麦克卢汉说:“媒介的内容好比是滋味鲜美的一块肉,破门而入的 窃贼用它来对付保护思想的看门狗,分散它的注意力。”吼哩是麦克卢汉这样解释 还是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甚至有更玄乎的感觉。我的解释是人们最开始吃的不好, 饭菜的内容不够丰富,所以重点当然是放在如何使食物内容更丰富上面了,至于 对“吃”这个行为本身是如何的影响人类的自然就暂时放到一边去了。媒介亦然。 这个解释不一定准确,但目的只是让人更容易明白媒介本身的重要性即可,至于 因果率就先不考虑了。 随着传播技术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电视这个新兴的传媒的推广,电视已经深 深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们似乎再也难以忽视媒介技术本身对人类的塑造。 早期对于电视的研究模式是行为主义的、实证式的模式,着手于电视内容以及调 查电视受众受到电视内容的影响。但电视的蓬勃发展也触发了一些学者对于媒介 技术本身的思考而麦克卢汉是使媒介技术分析真正登堂入室的一位至关重要的 思想家。 麦克卢汉在其发表的三本传播学专著一一戈腾堡星汉璀璨,理解媒介: 人体的延伸和媒介即讯息里不仅一改传播学界沿袭多年的研究思路,把研 究的重心放在媒介技术本身上,而且更是把媒介技术本身对人类的影响推至极点。 他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媒介理论,提出了趴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来 划分人类的文明,认为媒介技术在人类感官的比率和感知的速率上起着突出的作 用,并因此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整个社会进程;麦氏一再强调“媒 介( 亦名为人的延伸) 是一种使事情所以然的动因,而不是使人知其然 的动因。同时他在借鉴前人关于人的延伸的理论观点之基础上,石破惊天地提出 一5 一 了电子媒介是人中枢神经的延伸的观点,认为“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 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中枢神经 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 个阶段一一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踟更重要的是麦克卢汉借助自己的这个延 伸理论敲响了我们时代忧虑的警钟,他认为人类自身的中枢神经的自我截除和麻 木原理在电力时代同样发挥作用,而人类的中枢神经在被电力媒介所延伸和暴露 之后,人必须使其麻木,人类无可避免地走向自恋。所以麦氏宣称“这是忧虑的 时代,因为电力技术的内爆迫使人承担义务并参与行动”并认为“如果说1 9 世纪 是编辑的座椅的时代,那么我们这个世纪就成了精神病学家诊治台的世纪。”州 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此书除探索了“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 的延伸”的重要观点外,还有一些非常值得我们探究和努力理解的观点。比如, 冷媒介和热媒介、媒介因为杂交所产生的内爆以及他利用自己的媒介理论分析了 古今的 但 甚至是 媒介,毁也理解媒介。许多传播媒介的学者, ; 麦克卢汉的理论进行了否定和嘲讽式的解读,而借 助的靶子主要就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理解媒介。 美国资深社会学家默顿( r o l 矧k m e t o n ) 在面对麦克卢汉的思想时说:“我 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他批评说麦克卢汉的每一句话都要打个问号。英语教授埃 德梦森则指控说:“就连麦克卢汉最有说服力的书,都是刚愎自用、条理混乱的 跌跌撞撞地从一个主题匿虫坚一个主要:二 萤) 、,、一, 一 这些批评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麦克卢汉的书和思想的确有艰深晦涩的一面, 而且他只做探索而不解释的研究态度决定了别人对他思想的解读是见仁见智的, 那些因为读不懂的人表达上面的批评是自然而然的。 但这种批评的杀伤力实在太小,而且给人一种“你读不懂就说别人写的不好 的”的嫌疑。真正对麦克卢汉的理论给予强大杀伤的是对于麦氏媒介理论玄化倾 向与技术决定论的批评。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技术给人的知觉、对人的各种感觉之 间比例的影响,构成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但技术是如何悄悄地、毫无抗 拒地改变感觉比饲或知觉型式,媒介是如何使感官功能的分离? 麦克卢汉并没有 给出让人容易理解以及富有逻辑的论证。所以很多媒介研究学者在找不到什么办 - 6 - 法来论证麦氏理论所谈的媒介对人类行为影响的时候,只得给麦克卢汉下了个媒 介玄化论和技术决定论的定语。 其实,今天的人们在研究已经逝去的巨人的遗产时,重要的不是去千方百计 的挑毛病、找刺刺,而是应该把最重要的目光盯在这些遗产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上。 对于先人的学术思想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但批判继承的重点不是在破 坏性的否定上面,而是在建设性的肯定上面。当前学术界那种找毛病的研究方式 使要研究的对象陷入一种误区,这种误区的产生是源于研究者惯于对研究对象的 “纯粹性”的解读,而不是建立在“实践性”的价值判断上。 2 解读“媒介即讯患” 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书的第一部分,麦克卢汉开宗明义地提出 “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该观点是麦氏媒介理论的最重要的论断之一。他对此 论断的解释是“任何媒介( 即人的任何延伸) 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 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 或日任何一种新的技术) ,都要在我们 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5 - 也许天才总是让人难以理解的。麦克卢汉用“尺度论”去解释“媒介讯息论” 似乎是越解释越让人难以明白。事实上,要真正理解麦克卢汉的观点必须首先理 解麦氏形成其理论的作业方式。麦克卢汉这位英美文学出身的教授,对世界具有 天才的感性判断远超过其对世界的理性逻辑判断,其预言的力量是大大胜过其实 证的力量。所以,对他断语的理解必须也是从整体上、宏观上,最重要的是必须 先从心理上去感受我们身处的这个电力世界。此后,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走进麦 克卢汉的真实世界。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带来了一种新的尺度,这个尺度是什么昵? 我的理解是主 体对于客体世界参与的程度以及客体对主体的塑造程度,它包括广度与深度方面。 似乎“尺度论”让人更迷惘了,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对“媒介即讯息”的天才解读, 没有哪个词能比这个让人迷惘的词更能如此简短而有力地让人贴近“媒介即讯息” 的真实意义。- “尺度”是一个个本属于数学和物理领域的话语但被用到这里很有意义。 尺:( 指事。小篆,从尸,从乙。“尸”象人卧的形象。“乙”是个标识,周制寸、咫、 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本义:十寸) 。从尺的本义解释看,尺原义 一 一 为度量的标识。后来又比喻法度或标准 1 a w sa n di n s t i t u t i o n s 。度:( 形声。从又, 庶省声。“叉”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本义: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 。 我们从尺度两个字的单独解释可以看出,尺度是准绳;衡量长度的定制。 那么为什么媒介的出现为人类引入了一种新的尺度呢? 理解这个问题,我 们不妨把目光转到人类自身上来观察和体验。人类的单个个体从其物理特性上讲, 和一般的动物没有什么两样,人的感官所感知的外部世界充其量只是手之所及、 目之所及等等的范围之内,但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之一是人可以发明工 具,借助工具的力量去傲感官所直接感知之外的事情。也就是说工具( 技术) 的 发明大大加深了人这个主体同外部客体世界的参与程度。 在麦克卢汉的语境里,媒介是一个广义的泛媒介概念,它包含除我们习以为 常的书报刊、广电网之外的技术工具。麦克卢汉的逻辑是既然技术让人比单纯的 自身更深更广地参与所处的世界,那么,技术亦不可避免地在人类运用的时候塑 造人类。即他言的“我们自身变成我们观察的东西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 具又塑造了我们。”( w es h a p eo u rt o o l s ,a n dt h e r c a f t v ro u rt o o l ss h a p en s ) 麻省理工 学院版序永恒的现在路易斯h 拉潘姆( l e w i s h l a p h a m ) 1 工具对人类有此种影响,则属于工具之一的媒介自然亦不例外。同时,由于 麦克卢汉主要的还是研究媒介本身的工具性的,这点从其所划分的口传文化时代、 印刷文化时代和电子媒介时代中可以找到麦克卢汉研究的重点,这又告诉我们麦 克卢汉是把媒介置在一个大工具的背景之下去思考,从大工具对人类的整体影晌 出发,来定性这个作为工具之一的媒介带给人类的影响。不过,很显然的是,麦 克卢汉认为媒介工具的作用在塑造人类思维与行为上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是 塑造整个人类行为的中心力量。 麦克卢汉显然认为被人类发明的工具不仅仅在为人所用时,对人类起了巨大 的作用,而且工具本身的出现同时即传达着一种讯息,它在使人类以更深更宽的 进入外部事物时,同时意味着人类将随之被塑造。而由于这种麦克卢汉所言的媒 介( 技术) 对人类心理和思维模式的塑造是如此的建立在非实证的基础之上,所 以寻找一个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话语来表达就成了必然。而即使是定性的表达也 是极其困难的这个困难来自于所论命题的先天约束。因为即使人们在日常的生 活世界里可以感受到人类整体以及个体都无时无刻不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变化但 - - g 一 却无人可以清晰地去感知到是什么形成了这些变化。麦克卢汉话语模糊的悲哀恰 在于他较常人更深刻更敏感地感受到了这些变化,但他同样无法创造一个言简意 赅的为普通人所理解的词语来阐释这个变化而只好选择了“暗喻”的方式;这 个方式自从他表达出来之后,也同时招致了众多批评者诟病的靶子。 以“尺度论”来解释“媒介讯息论”只是其中为人所不解的一点,更多的质 疑与批评随着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展开而加深。事实上,理解“尺度论”很容易 的一条路是从人与人本身以外的世界的关系出发,稍加以抽象思维即可茅塞顿开。 人与动物的区别首在人有高级思维( 是否为人类自恋的为自己自封姑且不论,先 承认之) ,而发挥这个高级思维的最大明证是发明工具,人类正是依靠工具的发明 改造了自身改造了世界。换句话说,是工具( 技术) 使人走出了只有自身狭隘的 直接经验的世界,更深度和广度地认知和参与甚至是遥远的事件,尤其是在电子 媒介出现以后,本来只属于一个小小村落的村民j 现在亦成了可以全球参与的全 球村村民。人类因为工具( 技术) 而扩大了自我活动的“尺度”,而麦氏认为不仅 仅“尺度”的结果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且更把目光转到了的“尺度”本 身所带来的意义上,而媒介( 技术) 几乎是使人类参与世界的“尺度”得以扩展 的全部物质载体,他由此断言“媒介即是讯息”,同时也可以说“尺度”本身也即 意味着讯息。 在麦克卢汉下了“媒介即讯息”的断言后麦克卢汉依然延续着“媒介等同 于工具”一样的思维,用“自动化机器”、电光源、铁路等等技术工具来论证与驳 斥人们过度重视媒介的内容,但忽略媒介本身对人类影响的做法。跑了一大圈后, 麦氏还是回到了他研究的真正重点上,或者说狭义的媒介上。他解释说“媒介的 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身坼亨内容乜一部电影的内容 是一本小说、一个剧本或一场歌剧。电影这个形式与它的节目内容没有关系。文 字或印刷的内容是言语但是读者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印刷这个媒介形式, 也没有意识到言语这个媒介。”嘲麦克卢汉的“媒介内容说”其实是在“尺度论” 领导下的更进一步对媒介讯息论进行阐释。“媒介内容说”一方面是麦氏用惯长的 人们对媒介内容的重视来反论其媒介讯息论。因为既然大家都认为“内容“为讯 息时,那么当一个媒介成为另一个媒介的内容时,谁也无法否认,媒介也就等同 于讯息了。另一方面,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之所以将媒介与讯息等同,其 - - 9 一 意并不仅仅在于看到了一个别人没有看到的概念等量代换,更重要的是它凸显了 媒介本身作为一个讯息对人类的影响。这个影响之所以巨大和媒介杂交时所产生 的能量是分不开的。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文中,麦氏用了专门的 节谈了“杂交能量一危险的关系”,他说:“媒介杂交释放出新的力量和能量, 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7 】当一媒介为另一媒介所加工而成 为另一媒介的内容时毫无疑问,尺度在加深,程度在扩展。而人类则几乎无时 无刻不深受各种新老媒介杂交而带来的深刻影响,如果承认人类的变化是受到“讯 息”的作用,则麦氏的媒介讯息论则不难理解。 可以说是麦克卢汉真正使人认识到媒介技术本身作为讯息对人类的重大影 响,但麦氏之所以倍受争议就在于他不提出具有实证意义的东西就把媒介技术本 身对人类的影响提高到了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地步。他认为媒介之所以超乎人们的 习惯思维在于“媒介( 亦名为人的延伸) 是一种使事情所以然的动因,而不 是使人知其然的动因。而这个动因恰恰在于媒介作为感知的延伸,它“对人 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正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 s l 在麦氏生活着的社会条件下,包括现在,人们依然无法通过真正的实证手段 使人可以清晰明了地理解媒介是如何深刻而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们的感 觉比率和感知模式。甚至可以断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结论将仍然停留 在心理体认和抽象思维层面。麦氏曾在回答人们的诘难时表达他只探索而不解释 的研究立场,事实上,他根本就无法做出对于几千年来一直饱受线形思维方式的 人说出什么具有台乎逻辑意义并为人理解的解释。如果麦氏是对的,我们只能说 麦氏是e 时代的早产儿 但麦氏有他自己对 去正面回答人们特别想知道的“为什 么你这样来为媒介下定论”,而是绕到人们的背后去回答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 疑问。麦氏认为原因在于“人在新技术形态中受到的肢解和延伸,以及由此而进 入的催眠状态和自恋情绪”。即是“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 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藏放出来一样。 但无论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本身有多大的争议性,它都在实践的层面 上给人们带来深远的影响。它在人们沉醉在对媒介内容的研究时大喝一声,让人 们把注意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把媒介技术分析理论带上了真正的殿堂。同时,媒 一1 0 一 介即讯息的理论让处在不知不觉中倍受媒介影响的人们能回头对自己的状态进行 反思。比如,对于电话这个媒介一对刚认识的男女彼此留下了电话号码,起始 只是觉得大家有缘见面,该表达一下感谢和问候之意。但慢慢有了感情,突然会发觉 某天如果不打电话给对方,感到似乎生活中缺少了很多东西。以前是想听到对方 在电话上给自己讲的话,现在则打电话的习惯感已经成了生活方式,而不是把注意 力放在对方讲什么的上面了。这只是电话在个案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电话对人 类宏观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打电话本身在人类事务中的革命意义,远远超过 电话上具体说的东西。” 1 0 l 麦克卢汉最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电光。电光源是一种不 带讯息的媒介,但这个媒介“消除了人际组合时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使人 深深卷入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之中。”很久以前的人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以 说是电这个媒介本身的出现使人们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3 电子媒介的内爆 。 写下这节的题目后,我重新去读理解媒介中的? 过热媒介的逆转”。作为 一个如此喜欢麦克卢汉思想的人,我同样被他不知所云的开头搞得很不耐烦。他 先是举了“华盛顿与莫斯科的热线”的例子,并对此进行了典型的“麦克卢汉式” 的解读。随后用了蝴蝶、神话传说的态度转交、学童豹儿歌以及芬尼根的觉醒 等一连串的让人难以知道他究竟想说什么的例子,或者说他所谓的暗喻。 但麦克卢汉就是这样的风格,他总是把你搞得头晕之后,才去写下那些令人 惊奇的观点:机械形式转向瞬息万里的电力形式,这种加速度使外向爆炸转为内 向爆炸( r e v e r s ee x p l o s i o ni n t oi m p l o s i o n ) 我个人至今并没有完全的信心认为我已经弄明白了麦克卢汉的这个在电力 时代下的媒介观点。我个人的理解是麦克卢汉认为机械时代人们被肢解和割裂了, 而电力时代是一个有机体的时代。那种机械时代向外奔跑、扩张的一切在遭遇了 电力时代的碰撞后,便超越了博尔丁所谓的“断裂界限”,而逆转为个新型的联 合与整体的时代。 众所周知,电子的速度是目前人类所知的速度的极限它使得地球成为村落, 使得一切事情由序列性交成了同步性,不再受限于时空的分离。可以说,是电力 促使整个人类具有了从分散的个体群落向整合的有机环境转变。这和麦克卢汉认 为电子媒介是人类中枢神经的延伸,从而完成人类器官的最后一个延伸有相同的 一1 l 一 意思。 其实,人类在电力时代下由外向的爆炸逆转为内向爆炸的形式并不是重要 的,重要的是内爆所释放的能量远远超过了机械时代外向的爆炸。这点,麦克卢 汉把外向爆炸类比为原子裂变所产生的威力,而把内向爆炸类比为原子的聚变所 释放的威力。 事实上,麦克卢汉在“过热媒介的逆转”、“杂交能量危险的关系”和“作 为转换器的媒介”三篇章节中,都离不开对机械时代的媒介在遭遇电力形式的加 速后,所形成的巨大能量以及该能量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的阐述。其在“杂交能量 危险的关系”一节中更是直接写道:“本书追求弄懂许多媒介,弄懂产生媒介 的冲突和媒介所产生的更大的冲突并且通过增加人的独立自由,以提出削弱这 些冲突的希望。” 就像电灯光这个媒介,它结束了昼夜分明、室内分明的王国。但当电灯光与 现存人际组织格局遭遇时杂交的能量释放了出来:汽车可以通宵行驶,球赛可 以通宵进行,建筑物可以不开窗。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一种媒介成为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后,重新加工而杂交的能 量是巨大的,它超越了媒介所存在的断裂界限。拿道路来说,是道路的断裂界限 越过以后,便出现了另一个典型的逆转:乡村不再是工作的中心,城市不再是闲 暇的中心。实际上,大大改普的道路和运输使古老的模式发生了逆转,城市变成 了工作的中心,乡村变成了闲暇和娱乐的场所。 麦克卢汉在深刻体察了媒介的杂交能量后,丈声地提醒人们,“沉迷于老式 的、机械的、由中心向边缘扩展的单向模式,再也不适合我们当今的世界。” 1 i l 事实上,麦氏特意突出媒介杂交,尤其是机械时代的印刷媒介遭遇了电力的 加速后而急遽释放的能量,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强调意味。一是进一步佐证其媒介 即讯息的观点:二是警醒人们注意到电子媒介在延伸了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后, 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已经由机械的向外扩张逆转为内向的冲突,后者在西方 社会表现的尤为明显。 这里要着意提的一点是,尽管媒介产生于菲电力的时代,此间也发生了多个 媒介的变迁,但麦氏似乎隐约阐述了媒介在电力时代将不在逆转,也许他认为当 今人类智慧的认识领域里,电的速度就是光的速度,也就是速度的极限。这点, 一1 2 - - 本文将在后面“论媒介的终结”将做进一步阐述。 终其一点,是电力使媒介在机械时代获得的速度得以更迅猛更爆炸的加速度 前进,直到发生逆转。这个逆转带来的巨大能量使得过往的人类价值观、世界观 的判断标准以及思维方式的惯性等都不得不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颠覆,它表明旧有 的一切模式都在重新构建之中。 4 电子媒介一一人类中枢神经的延伸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一书的副题是“论人的延伸”,他是把媒介放在技术 的范畴内去探讨,认为诸如衣服、汽车、印刷书籍等一切都是人体各个器官的延 伸。这种延伸加深了人类参与自身以外环境的程度。但麦克卢汉真正傲视学术殿 堂的不是这些一般的器官延伸,而是其洞察了电子媒介出现后,预言人类的中枢 神经被媒介延伸了。 麦氏在其第一版序中写道:“在机械时代,菝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 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 e l e c l r i ct e c h n o l o g y ) 发展之后,我们的中 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个行星而言,时间差异 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 上模拟意识的阶段。” 究竟为什么人类需要延伸自己的感官,麦氏是从人体的生理学角度来谈的。 他认为在生理上“我们的延伸会使我们麻木”,并举出医学家如汉斯塞尔耶、阿 道父乔纳斯的观点:我们的一切延伸,无论是病态的还是健康的,都是保持平 衡的努力。因此,人体在无法探查或避免刺激的根源时,就诉诸自我截除的力量 或策略。 那么,人为什么被迫用自我截除来延伸鑫我的肢体? 麦氏根据生理学的观点 解释为当“身体受到超强刺激的压力时,中枢神经系统就截除或隔离使人不舒 适的器官、感觉或机能,借以保护自己。”这方面,轮子的发明是很好的例证。 在麦氏眼中,轮子是脚的延伸。人类社会在文字与货币媒介出现后,人类的 社会交往进一步扩展。社会分工出现后,单个人已经无法完全靠自己来生存和发 展,他必须借助交换取得所需。随着交往程度的加深,单纯脚的功能已经无法满 足或者说无法承受交换给人产生的压力与负担。具体说是给脚从而也给中枢神经 系统带来了无法承担的负担。这种压力的刺激迫使中枢神经进行自我截除,或者 一1 3 说是“截除”了脚的一部分功能,而这个功能就由人发明了轮子来承担了。 可以说,对人类而言,轮子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发明。它使人走出了 狭小的空问地域,使货物得以顺利地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使城市与乡 村融合与分离,使文明得以传延。总之轮子的广泛使用给人类的事务引进了一 个新的尺度,它使人类彼此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