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从历史走向未来——浅谈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多元发展.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从历史走向未来——浅谈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多元发展.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从历史走向未来——浅谈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多元发展.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从历史走向未来——浅谈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多元发展.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从历史走向未来——浅谈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多元发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中历史最悠久的画体,它的发展历史体现出了历代 人物画家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的发展历史。回顾这段历程,我们可以 了解工笔人物画在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的不同风格面貌,并更加深 刻地理解当代多元格局形成的必然性,由此探索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规律。 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是战国时代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 物御龙帛画。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工笔人物画经过了创始期、发展期、繁盛 期、衰微期四个阶段,留下了无数幅精品力作。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各个时 期不同画家的探索和创新。 之后,工笔人物画承载着历史的使命步入了现当代。中西文化思潮的碰撞, 给工笔人物画家带来了极好的契机,人物画的主流地位也在建国后逐渐确立。而 改革开放为工笔人物画的振兴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画家们在继承古代优秀 传统的同时,不断从西方绘画、日本绘画、装饰绘画、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经 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使当代工笔人物画的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 大批题材丰富、手法新颖和风格多样的优秀作品,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 纵观当代工笔人物画坛,有的画家致力于传统样式的现代重振,吸收传统中 国画的营养以表现当代社会生活:有的画家吸收西方的造型理念及日本画向现代 化转型的经验,他们从不同角度入手,拓展了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力,使之迅速演 化复兴,并形成了多角度多层面探索发展的格局。 当代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工笔人物画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决定了工笔 人物画当代的多元发展。在这个多元共生的局面下,工笔画的发展也呈现出各种 可能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允许多元文化的存在,在与外来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保 持工笔人物画的民族性和现代性,是当代每个艺术家所面临的课题。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历史,当代,多元性。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g o n g b ip e r s o np a i m i i l g ,w h i c hi st h em o s to l d s tp a i l l t i n gb o d yi nt h ec h i e s e p a i n t i n g ,h a s ai o n gs t o r y 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j u s tr e n e c t e dt h a tt h ep a i n t e r si nt h ep a s t f o u n dt h eb e t t e rf o 皿c o n t i n u o u s l yo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j l l h e r i t i l l g r e v i e w st h i s s e c t i o no fc o u r s e ,w ec a nd e t e c tt h ed j f e e r e n ts h o w i l l go ft h ep a s t a st h es a m et i m e ,w e m a yu n d e r s t o o d 恤ep r o u f o u n dc a u s a t i o n ,i t st h ed i 舭r e n tc u l t l l r eb a c k 孕o u n da i l d c o m p r e h e n dc o n t e m p o r a 珥 t h ee a d i e s tp e r s o np a i l l t i n ga r t i c l et h a tw ec a ns e ei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d r a g o np h e n i 】( p a i n t i go ns i l k ”a n d “c h a r a c t e rj m p e r i a ld r a g o np a i n t i n go ns i l k ”i nw a i t i n gs t a t e st i m e a f t e r w a r d s e ,l o a d i n gl l i s t o r i c a lm i s s i o n ,t h eg o n g b ip e r s o np a i n t i i l gw a sm a r c h j n g i t ot h ep r e s e ta g e t h cr e f 0 珊a do p e np o i i c yh a sb r o u 曲tt h eg o o do p p o r t u n i t yf o r t h e p r o m o t i o n 卸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g o n 曲ip e r s o nd r a w i l l g 1 0 0 l 【so v e rt h e c o n t e n 】p o r a r yc h a r a c t e rp a i n t i l l gw o r l d ,s o m ep a i n t e r sd e v o t et ot h e 打a d i t i o n a ls t y l e m o d e ma g ei n s p i r ea g a i n ,s o m ep a i n t e r sa b s o r b e dt h ew e s t e mm o d e l i n gi d e aa n d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j 印a n c s ep i c t u r e n e y0 b t a i n e df i o m t h ed i 虢r e n t a l l 9 1 e, h a v e d e v e l o p e dt h ep e d b m a n c es t r e n g t ho fc h j n e s eg o n g b ip e r s o np a i n t i n g ni sd i c i d e dt h ep l u r a l i s mp a t t e mo fc h i n e s e9 0 n g b ip e r s o nd r a w i l l g ,t h a tt h e c o n 百e m p o r a r ys o c i e t i e sc u l t l l r a lc o n t e x ta 1 1 dm eo w nr e q u e s to fc h i n e s eg o n 曲ip e r s o n d m w i n gf o ed e v e l o p m a i n t a i n gt h es o b e rb r a i n s ,p r e m i s s j n gm u l t i c u l t u r a le c i s t e n c e ,a 1 1 dm a i n t a i n gt h e 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1 1 dt h em o d e m i t yi nt h ep r o c e s sw h j c hb l e n d sw i t ht h ee x t e m a l c u l t l l r ej sa i m p o n a n tt o p i cw h i c he a c ha r t i s tf a c e s k e y w o r d s :c h i i l e s eg o n 曲ip e r s o np a i l l t i n g ,l l i s t o r y, 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e r a , p l u r a l i 锄 i i 、z9 1 【1 77i j 关于拳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凡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弦叵靠博士_ 学位口i 申请。本a 郑重 声嘲:所昱袭的学谊跨文是泰 独立完成酌,对斯硝窥酌译题有 新的见解酣创造性韵见解口。指我所知,髂_ :建中加麒说明、标注 和致谢醐地方外,论竞中不包括其他a 已经发表或撰写道的研究 成果,也不包括其他森蠹京祷 j 寄鼗督;瓣研机构酌学位或证_ 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4 萄栽一网j 毫作韵闻事对本朔窀新儆妁任何贡献 均己在论文书嫦。了明确韵薄萌井裳示 _ 嘲i 簿。i 譬镥 蕊荔潦:警篱鬻豢豢溪颡 鏊j i 1 1 囊髫黪瀵缫i i 谚鹱豁秽绺 i 蠹;蘩萋甏蓬鬻i j j 慕i j 。誊孽爨誊。“。“麓 鬟于攀琏鬻囊善辨拣馕南疆权书:。参 本人终:河南大学荦穗i 鳟嗣瓣蓑i 鐾誉往晡壬譬簿口。作为 学住的作者琵本人完全了解笄簿惹释蔷天学有关保謦:使用学位 论文的要求,靶河南大学有积询。囤雾1 b 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 据收集机构和末襞图书馆等提供攀捶论走重戴质文本和电于文 本) 咀供公焱捡隶、垂阐弘奉担撬撅辩;南大学出于宣插、展览学 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韵,可雌采取影即、缩印、扫描 和拷受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往论文( 主氐质文本和电子文奉)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擗窑詹适用本捩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登名:豢乙岛 佃6 牛6 月。 注置:诸在相应的;- 口”内划t - ”。 从历史走向未来 浅谈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多元发展 引言 中国工笔人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色彩、雅俗共赏的特质并因此得到 广大人民的喜爱。中国画最早是从工笔画开始的,而且如果不把岩画计算在内, 从传世的壁画、卷轴画来看,“人物画的出现甚至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立和 走向成熟。”1 自我国发现的第一幅工笔人物画作品到现在,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岁月 里,产生了无数件绘画精品力作。在这些作品里清晰的记录了中国历代工笔人物画 家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艰辛历程。可以说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史集中的体 现出了历代人物画家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的发展历史。纵观中国工笔 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从战国的人物龙风帛画开始到以后东晋的女史箴图、 唐代的历代帝王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 宋元时期的朝元仙仗图等在各个时期产生重要影响的代表作品上不难看出人 物画的不断创新和探索过程, “艺术反映时代这句话在某些条件之下,可以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它 不一定直接反映它的时代,但一定可以从艺术中感受到时代的气息。”2 工笔人物 画也同样反映着它的时代。在经历了唐宋时期的繁盛、元明清时期的衰微,中国 工笔人物画承载着历史的使命步入了现当代。中西文化思潮的碰撞,使中国画领 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尤其是给工笔人物画家带来了极好的契机, 使画家的观念和意识再次被震动和改变。解放初至七十年代来,由于政治的原因, 中国工笔人物画在承担其政治功用的同时也确立了人物画的主流地位。但其艺术 感和个性、创造性的本质特征却严重缺失。改革开放为工笔人物画的振兴与发展 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画家们在继承古代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从西方绘画、日本 1 绘画、装饰绘画、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使当代工笔 人物画的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大批题材丰富、手法新颖和风格多样 的优秀作品,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物画已经从传统进入现 代。今天,无论是审美态度方面还是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段方面,现代工笔人物画 均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已是有目共睹的现实存在。尤其近二三十 年来,工笔人物画从题材上大大超越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雅俗观念,更具现实色 彩与现代趣味;在艺术语言与形式技巧上更加成熟和繁荣,尤其是写实造型观, 日趋被更多的人接受并用于艺术创作。当今的工笔人物画已不再为传统的成法、 样式所拘泥和束缚,它的题材也不再是神话人物或历史故事,它的表现形式既有传 统类型,又有来自西方的写实表现:有现代样式的形式构成,也有稚拙朴实的民间 风味。应当说现代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已同前辈历代的人物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差 异。当代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工笔人物画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决定了工笔 人物画当代的多元发展。 纵观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可以发现, 一个时期的审美风尚,决定了其主流的题材门类,也产生了与之相应的绘画技法。 这种产生于时代变化的绘画变革,就是绘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国工笔人物画的 发展自魏晋以后,在题材内容、工具材料等方面都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这也是艺 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当代中国画发展格局是本世纪以来中国绘画融合西方艺术观 念形式的结果。近现代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交融,自徐悲鸿、林风眠始已有半个多 世纪,他们最大的贡献是为现代画家提供了多种思维与行为的可能,这种可能随 着时间的推进已成为必然。”3 因此,清醒地认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艺术规律及在当代这个特殊 时期呈现出的独特面貌,了解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共同的审美 特质,对我们把握当代中国工笔画艺术方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追溯中国工笔 人物画的历史入手,解读它从繁荣走向衰落在走向繁盛的历史嬗变,分析当代人 物画多元发展的具体面貌特征及其内在的必然性。 一、历史回顾古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中历史最悠久的画体,它经历了早期的创始与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逐渐成熟,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后又走向衰落。这不 免让人思考艺术主流门类的发展与其相应时代的文化背景的关系,即是一个画科 的发展繁荣取决于它的生长土壤及外来营养。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中国工笔人物画 的兴衰历史。本节把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对各个时期的历 史文化背景及工笔人物画的发展面貌进行具体分析。 纵观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的历史,它是和中国文化史紧密相连的,多元融合 是隋唐及以前时期中国文化的主要表征。在这个时期,中国内部各民族的文化交 融及中外各民族交流互补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和提高的同时也获得了有益的补 充。它是一个文化综合创新的过程。这在工笔人物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留 下了自己的烙印。 ( 一) 创始期 艺术的起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渐进的过程。中国早期的表现人物事件的绘画 活动是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了的,而人物画的起始时期,我们可以根据文献记 载确认为西周时期。郭沫若先生的矢黧簋铭考释通过对西周时期一件青铜器 铭文的研究,考释出本器所画内容为武王、成王二代伐商,并巡省东国时的史实4 。 而孔子家语卷3 “观周”条也有记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塘有尧、舜之 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康南 面以朝诸侯之图焉”;。但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完整的独幅绘画作品是1 9 4 9 年长 沙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的人物龙风帛画和1 9 7 3 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发现的人 物御龙帛画,已经具备了卷轴画的基本特点。这两幅画中的人物形象均为墓主 人,前者为一贵妇龙凤引魂升天图,画中的妇女,显得庄重肃穆,画得较为朴拙、 天真、富有浓厚的装饰性。后者为一中年男子,头戴高冠,腰佩长剑,手挽缰绳 立于龙舟之上,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龙尾之上立有长颈 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男主人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墓主人 乘龙飞升的动势。俨然一幅御龙升天图。郭沫若先生题词云:”仿佛三闻再世,企 翘孤鹤相从,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其绘画手法以单线勾勒与平涂、 渲染兼用,人物略旋彩色,余用金,白粉彩。从构思上看,整个画面布局合理, 男子、巨龙、鱼、鹤各得其所,恰到好处。从中可见战国时代肖像画的基本特点: 作正面人像、比例匀称、勾线流利、设色平涂与渲染兼用。但从整个绘画艺术特 别是人物画艺术的发展来看,这个时代的绘画尚处于稚拙阶段。秦汉时期的绘画 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代画在缣帛上的作品颇多,但遗存极少。据张彦远历 代名画记- 叙画之兴废载:“汉武创制秘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 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艺,天下之艺云集。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画缣帛, 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遇雨道艰,半皆遗失。”从湖南长沙马王 堆出土的几幅帛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汉绘画所达到的高度水平。马王堆1 号、3 号墓内棺上,覆盖有“t ”字形帛画,构图基本相同,均分天上、人问、地下冥界 三部分,通过蛟龙联系起来,线条细劲流畅、质朴有力。设色以平涂为主,渲染 为辅,技法纯熟,色彩华丽而厚重。除帛画外,还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也 充分体现出西汉绘画艺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成就。它为工笔人物画在魏晋南北朝时 的大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 二) 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多元的文化融合。东汉晚 期以来的社会结构与思想的变化给这一时代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一方面, 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清谈玄学风靡 一时,思想的活跃自由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另一方面,东汉末期传入我国的 4 佛教逐渐得到了中国上层社会的认可和扶持,充当了巩固封建统治的另一根精神 支柱,从内容和形式上给中国工笔人物画注入了新鲜血液。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 族的崛起及佛教思想的大量涌入,瓦解了中华帝国的一统威严,打破了至高无上 的儒家观念,然而在文化上却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融通和充实,促进了文化的 交流与整合。首先,佛教的传入引起了美术创作队伍的变化。出现了具有较高文 化知识的士大夫画家。孙吴的曹不兴,两晋的张墨、卫协、顾恺之、戴逵、王广 便是其中代表。其次,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美术的表现题材,并在其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这促进了中国美术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唐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卷二说:“至今刻画之家,列其模范,日曹,曰张,日吴,曰周。” 这就是后世称的四家样。北齐曹仲达所绘人物衣服紧窄,后人誉为“曹衣出水”。 梁张僧的绘画特点是骨气奇伟。同时,佛教传入也带来了全新的技法和理论。而 其丰富的人文精神,也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 在此多元文化背景下,工笔人物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开始走向成熟。其艺 术表现形式及手段技法逐渐走向完备,中国画特有的线的艺术第一次在理论上确 立起来。绘画题材在原有的基础上日益扩大,宗教壁画、历史故事画、肖像画成 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绘画题材,以至于出现了后人所谓的“晋尚故实”的情况。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画家和传世作品。顾恺之( 约3 4 6 4 0 7 ) 是这一时期的 重要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尤重眼神 的描绘。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即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女史箴图( 传唐代摹本,现藏英国伦 敦不列颠博物馆) 是根据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作,描绘了一系列的 动人形象。从她们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画家 的笔墨是“简澹”的。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 形容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保留了这些线条的联绵不断、 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节奏感。洛神赋图中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返,使人 体验到顾恺之概括为“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这个时期的著名画家还 有曹不兴、卫协、陆探微、张僧繇等人。这批知名画家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绘 画的艺术手段,提高了表现水平,使传统工笔人物画在魏晋时代逐步走向了成熟 而建立在工笔人物画基础上的绘画理论,如顾恺之的“传神论”、谢赫的“六法 论”等对后世工笔人物画审美原则的确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三) 繁盛期 工笔人物画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在唐宋时期到达巅峰状态,是有 其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版图广大、经济强盛、各民 族文化交流活跃的时代,也是继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以后又一个文化大扩容的 时期。近四百年封建割据的结束,使南北文化交融混一,奠定了唐代前期南北交 融、东西并汇的文化风貌。唐代在与外族文化交往中始终以开放自信的心态吸收 外来的艺术养分,这使唐代文化气象万千、雍容大度并充满活力。“唐文化首先 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唐朝统治集团在 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 推行三教并行政策,形成了道教风行、佛教兴旺、儒学昌明的态势,造成了一种 开放的文化心态。”6 工笔人物画尤其是在重彩画领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宗教绘画更 趋世俗化,经变绘画又有发展。不同地区的画法交融为一,产生了颇受各阶层欢 迎的新样式,以”丰肥”为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由对政治事件的描绘转为描写 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划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 盛唐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了巨人与 全新风格的时代。吴道子、阎立本、张萱等都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家, 他们在佛释壁画、肖像画、仕女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发 展史上的里程碑。“灿烂而求备”是这一时期绘画风格的真实写照。阎立本的画 绮丽艳冶,以细润为工。以他为代表的中原画风的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北朝杨子 华与南朝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前进,用笔洗炼圆劲,赋 色沉着典雅,富于概括性。张彦远评价称“阎则六法该备,万象不失”。吴道子 首创“莼菜条”描法,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 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 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而中原风格和边区风格并行不悖,亦相互影响。以尉 迟乙僧为代表的边陲画风的人物佛像画,造型则富于变化,用笔紧劲屈曲,设色 浓厚鲜明,并有一定的凹凸感。中晚唐的绘画,一方面完善盛唐的风格,另一方 面又开拓了新的领域。此时,以周叻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及宗教画更见完备。周 畴、张萱的宫廷仕女画雍容端庄、体态丰满,体现了唐代后期的风尚。他们开创 的绮罗人物画,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的作品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 听琴图等,都是唐式仕女画的典型风格。其造型特点是蛾眉丰颊,体态肥胖, 既是那个时代贵族妇女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审美需求。 五代绘画为宋代绘画进一步发展作了准备,在隋唐两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用。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创作中,直接描绘贵族生活的题材占有很大比例,阮知诲、 周文矩、顾闳中等人都以画贵族人物肖像著称。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描绘了 南唐皇帝风度文雅的形象,勾线细劲而带顿挫,较为细致的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情 态,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以长卷形式描绘了夜宴、观舞、休息、演乐、 酬宾等五个场面。画面人物形象生动传神,造型严谨,设色明丽。表现出了较高 的写实技巧。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一个更加成熟的时代,也是中国绘画艺术高度繁荣时期。 宋代人物画也比较兴盛,这可以表现在画家队伍的广泛性,表现题材的丰富及表 现内容的宽泛上。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并互相影响。 各种画科包括人物画都有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题材选择,人物画安排情节、刻 画人物心理的能力,还是写实以及提炼形象的能力,乃至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都 达到了历史的较高水平。出现了武宗元、李公麟、刘松年等人物画大家,并且随 着农村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出现了一种既反映农村和城 镇生活又迎合他们趣味的绘画风俗画。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苏汉臣 的冬日婴戏图、李嵩的货郎图为代表。因此把唐宋时期认为是中国工笔 人物画的鼎盛阶段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然而也有史学家认为“宋代人物画虽从造型和空间处理上完全成熟,胜过了 唐代,但与意气风发的六朝人物画、大气磅礴的唐代人物画相比,艺术格调稍逊 一筹”,在发展速度与对风格演进的贡献上不如唐代,“盛极而衰,渐行下滑趋 势”8 。在宋代,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国策,因此兵力微弱、仅谋自守的局面,也影 响到社会人心。表现在文化上,就缺乏唐朝那种宏伟雄壮的气魄。理学体系作为 儒学的继承形态是两宋文化重要的标志,这使得宋代崇尚含蓄、内省、秀雅的文 化,表现在工笔人物画上色调相对淡雅,人物形象理性,注重其内在的心理表现。 加之山水、花鸟画的冲击,工笔人物画渐却失去了它的主体地位,“它像一个知 天命的老人,比起自己的青壮年时代,仅能步其后尘,比起年轻的弟兄们, 已不堪方驾了”9 ( 四) 衰落期 北宋的美术史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古今优劣中有云:“或问近代至艺, 与古人何如? 答目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 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如果说郭若虚在宋代写下这段话是出于历史的 敏锐感的话,那么到了元代以后就成了现实。元代的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致使一部分汉族士大夫政治上难以施展抱负,只能寄情于山水花鸟,以书画自命 清高。元朝复杂的政治矛盾使得工笔人物画这一反映历史现实生活的题材逐渐让 位给逃避现实的文人书画。到了明清两代,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步入暮年,其文 化上的专制统治抑制了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他们推行文字狱、“崇正宗、灭异端”, 儒家思想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文人画的思想也使大多数画家们鄙视精勾细 填的画风。在他们的绘画中,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今人画以意趣 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异军突起的山水花鸟占据了画坛的重要地位,水墨 山水和花鸟竹石的兴盛,把宋金以来形成的文人画推向新的高潮,也使人物画丧 失了其主体地位。 具有重大认识意义的工笔人物画迅速走向没落,远离政治的肖像画、仕女画 成为当时工笔人物画的主要题材,而人物形象程式化、僵化也是当时工笔人物画 的主要弊病。如代表画家唐寅、改琦、费晓楼的作品孟蜀富妓图、竹下仕 女图、纨扇倚秋图等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艺术趣味的新变。然而正如 封建社会走入暮年时期便会蕴含着新的变革动力,工笔人物也在为下一个世纪的 复兴积蓄着力量。统治阶级压制文化的同时又引起市民阶层反叛意识的觉醒。随 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日益壮大,符合老百姓审美趣味的版画、插图画、 年画、民间肖像画等艺术形式给工笔人物画家们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和创作舞 台。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开始走向与通俗艺术相结合的变异发展的道路。如晚明 时代出现的陈洪绶、崔子忠、丁云鹏等人物画大家糅合晋唐五代传统和民间艺术 传统,别树一帜,开辟出一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他们的人物 画题材多为道释人物,造型夸张,笔法道劲,设色古雅,有强烈的装饰意趣。明 代肖像画在人物画中较为发达,民间画工中尤多写真能手,至明代后期更有发展, 曾鲸为其中富于创新精神的代表画家。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因素及民问 品位而时有创新,画法较富立体感,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影响直至清代。大 众文化的滋养为后世工笔人物画的复兴积蓄了力量。 二、艰难复兴近代以来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契机 中国工笔人物画走入近代,便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历程。封建统治的日趋崩溃 背景文化的日趋多元,及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都给中国绘画包括工笔人物画带来 了极大的冲击。正是这种冲击使中国文化寻找到了从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契机, 9 中国工笔人物画也在这一契机中开始寻找自己新的发展道路。近代西方绘画大量 传入后,中国画坛传统绘画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发生变化,逐步向多元、多样化 发展。这个时期的人物画一改过去脱离社会、重复古人的积习而紧随时代的风云 变幻,又表现当时的现状与民众生活,以可视的当代性,反映了中国社会这个时 期的变化和真实写照,借鉴了外国的写实画风和技巧,以强有力的造型能力和笔 墨形式显示了独有的民族艺术特色。工笔人物画也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政治思潮的推动及改革开放的冲击,在广泛吸收、借鉴多方 面艺术影响的同时,依然按照自身的艺术规律富有生命力的发展着。 ( 一) 近代西方思潮的涌入对工笔人物画的影响 1 、晚清的变革萌芽 1 8 4 0 年一1 9 1 1 年问的晚清,是中国从封建社会急剧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巨变时 期。在这个时期,工笔人物画已经出现变革的萌芽。1 8 4 0 年的鸦片战争,击碎了 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动摇了中国封建统治结构的根基,把中国文化推向一个毫 无屏蔽的位置,裸露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之下。中国在经历了经济、社会的现 代化转型和整个社会重组的同时也经历了文化认同和价值意义的全方位危机。与 渐趋解体的农耕自然经济相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迫使 中国文化开始进行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等多方位的变革,中国文化又 一次出现了多元并举的趋势。 一部分艺术家立足时代需要,有选择的继承传统,吸收西方文化并汲取民间 美术养分,使中国绘画出现了雅俗共赏的新格局,这在人物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以任伯年为代表的一部分海派画家紧追时代步伐,把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 统精华、西方艺术的科学精神以及民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 既古又新,既传统又现代的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给没落中的工笔人物画带来了 清新气息和兴盛的曙光。任伯年“在清代末期所形成独具的风格,反映出中国社 会发生变动以后,市民阶级对绘画的审美要求。达到比十八世纪更加雅俗共赏的 社会效果。”在他的“具有生气的人物和充满鸟语花香、生机勃勃又有着光明希 望的艺术天地”,“传统文人的雅致没有完全被抛弃,但已非主导因素,通俗平易 更为一般城市市民喜闻乐见的趣尚情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1 4 ” 2 、新文化运动的激荡 二十世纪初,矗立华夏大地数千年的封建大厦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轰然倒 塌,“中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意图借助于西方的新思潮、新观念反对中国封建 的、束缚人民进步的旧思想、旧观念。美术方面也同样如此,而且在本世纪初斗 争激烈,营垒分明。”“中国的民主主义者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领导和 发动了一场反对封建文化、宣传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各个文化领域也围绕着如何 发展近代文化,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开展了激烈的论争。在这场论战中, 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良中国画的主张。1 9 1 7 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序 中大声疾呼“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徐悲鸿也在1 9 1 8 年写出了中国画改良 之方法,刘海粟发表了画学上必要之点,主张写实的一自然的积极的一 有直接观察养成的创造力的方法。”陈独秀也提出了改革中国画的主张,“若想把 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 神,自从学士派鄙薄院画,专重写意,若不打到,实是输入写实主义, 改良中国画的最大障碍”。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工笔人物画来说其推动的意义在 于: 一,遏制了文人画与主流社会的疏离势头,绘画承担社会功利职责的功能得 以提升,绘画回到“正人心,厚风俗”的轨道。这也为人物画的重新兴盛提供了 机遇。二,大批留学归国人员带来了西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西方画种对传 统中国画提出了挑战。西方绘画中“重科学、重写实”的艺术原则被一部分中国 美术家接受并用于艺术实践和美术教学中。三,建立了现代美术教育体制,徐悲 鸿等人在艺术实践和美术教学中进行了将西方“重写生、重写实”的造型原则纳 入中国画体系的尝试,这为工笔人物画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新文化运动使美术的大众化趋势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这种自觉意识对中国 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此,中国工笔人物画开始了由传统 的封建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 ( 二) 新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主体地位的确立 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不仅为历史提供了大量可被观看的图像,同 时更能深入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领域。一部人类美术发展的历史,便是一部人类 精神活动的历史。新中国作为一个崭新的、特殊的历史阶段,其美术与以前的美 术和西方美术都有极大的不同。它一直是作为新中国历史见证者而被提倡和引导 的。“一部中国美术史发展到2 0 世纪中叶,因为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 之相应的美术也与前朝大相径庭。没有哪个时代这么看重美术的济世功能,也没 有哪个时代这么大张旗鼓地要求美术为社会服务。运动式、全民性是这个时代的 一个极其显著的特征。都遵循着一个方向为执政党的文艺方针服务,行使着 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的职能。”1 7 共产党的文艺方针使文艺成为整个革命 机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艺术功用直接承继了”成教 化,助人伦”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口号,文化反映现实生活是这一时代的主题,为人民大 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是当时主要的文艺方向。美术界也由此显示出了两个突出 的特点,即美术的大众化趋势和现实主义美术主体地位的确立。 美术界首先开展了新年画创作运动,以此来推动当时画家的思想改造和美术 创作活动。中央文化部于1 9 4 9 年底,发布了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1 9 5 0 年全国 有2 6 个地区出版了新年画,根据不完全统计,共4 0 0 余种7 0 0 0 0 0 份。新年画实 际上就是一种宣传画。这种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的新年画运动在一定程 度上是很成功的,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很大反响。这些创作主要是围绕人物画展开 的,年画虽能以多个画种表现,但适合广大群众审美趣味的现实主义的工笔人物 画确立了它的主体地位。1 9 5 1 年3 月1 1 日人民日报报道:1 9 5 1 年全国新年 画展览会,已于3 月1 日在北京正式开幕,共收集年画4 0 8 幅。作品中党的好 女儿一赵桂兰、毛主席和农民谈话、伟大的会见、和平签名等作品 受到好评。王朝闻在人民日报撰文评论说:“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是决定 作品内容好坏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技巧的重要条件。只有面向生活,才是发展 国画最根本的办法,也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这充分说明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注重 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描绘新人物新风景,表现新中国新风尚是当时绘画创作的 指导思想,现实主义的题材备受关注。有利于体现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 务这一文艺方向的版画、宣传画具有重要地位,而当时工笔人物画亟需解决的突 出问题就是:如何用传统的笔墨形式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使工笔人物画 变得通俗易懂。这也使得工笔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描绘故事题材方面有了一 定的突破。出现了一批将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优秀作品。如姜燕创作于1 9 5 3 年的考考妈妈、潘洁兹1 9 5 7 年创作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等得到人民的喜 爱。 “文革”的开展再度引起了国画界对艺术怎样表现生活这个敏感话题的讨 论。讨论的重点就是如何使国画这一传统艺术样式适应新的文艺政策和政治宣传 的需要,人们达成共识,即中国画创新首先要思想内容新,其次才是艺术形式新。 1 9 6 6 年初的美术杂志第2 期开展了”政治与业务的关系”问题讨论,说明了当 时被纳入规范化的中国画创作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强调表现重大政治题材、强调塑 造工农兵英雄的道路。一大批工笔人物画作品,如试针( 邵华作,参加1 9 7 2 年全国美展) 、红太阳光辉暖万代( 亢作田作,同上) 、延安新春( 延 松作,同上) 、延安儿女心向毛主席( 陕西创作组作,参加1 9 7 3 年全国美展) 等,更是严格地依赖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些画在画面布局、人物造型上都 受到写实油画的很大影响,只不过保留了对线及渲染法的运用。在脸、手及部分 景物的表现上,借鉴的是西画强调结构、强调体面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 中国工笔画家造型能力及描绘现实生活的能力,其中一部分作品,如红太阳光 辉暖万代、延安新春等在色彩的处理上也较好地借鉴了民间年画的特色。 1 9 4 9 年至1 9 6 5 年”文革“期间以及2 0 世纪7 0 年代末到8 0 年代初创作的作品,领袖 和英雄是其主要的创作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面貌与精神特征。 可以说到1 9 5 6 年,国画的改造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当时强烈的政 治意识形态下的主流文化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绘画的主题及政治性、思想性比 其艺术性更受到人民关注,当时人民日报经常发表美术评论,将绘画作品的 政治性放到首要位置,工笔人物画的表现题材也相对单一,中国画的大众化出现 了片面性发展的趋势。文革时期的工笔人物画更是在题材选择上注重英雄人物的 塑造,在人物的造型与场景的交待上,更加追求舞台化、夸张化、战斗化,在色 彩的表现上清一色地追求“红、光、亮”的艺术效果。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被政 治上的需要所打破,表现形式单一是那一时期工笔人物画致命的诟病,其以创新 为特质的艺术性几乎完全丧失。以至有评论认为“那种在一统化模式中产生的非 个人感觉的东西,很难被称为艺术。”直到八十年代以后,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中国工笔人物画得到了良性的发展。 ( 三) 八十年代后工笔人物画的迅猛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上更大程度上的交流及画家们思想观念上的变革是工 笔人物画走向繁盛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多元共生的 局面是工笔人物画呈现多元发展的原因。1 9 7 9 年1 0 月,建国以来我国美术工作者 第一次大规模壁画创作首都机场壁画创作圆满结束,成为粉碎“四人帮”之后美 术界的一个重大成就。袁运生参与其间的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因大 胆画入了3 个沐浴的傣家女,甫一面世便激动四方。海外新闻媒体这样报道:“中 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这标志 着一个具有历史顽疾的封闭国家的扭转,标志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 也给美术界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和开放自由的交流空间。袁运生的泼水节一生命 的赞歌等首都国际机场壁画,李少文的九歌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等8 1 4 。届研究生毕业作品,不仅突破了”文革”美术的禁锢,而且开启了唯美画风与”生 活流”绘画的先河。在工笔画坛上聚集了一批画家和史论家,着手理性地梳理工笔 画的历史,从学术的角度重新认识工笔画传统,探讨工笔画推陈出新,融合新机 的途径。在美术研究1 9 8 0 年第三期“工笔重彩画问题探讨”专题中,工笔人 物画家潘絮兹、刘凌沧、黄钧、任率英、蒋采苹等参与了讨论,将工笔人物画界 的思考重点集中到工笔人物画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上来。中国画坛新局面伊始,工 笔人物画便有意识地从文人画居于主流地位的旧史观和8o 年代前单纯为政治服 务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着重从艺术本体的发展中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随着中西 文化多方位的交流渗透,传统的精英文化意识受到扬弃,文化的多元共生成为新 的潮流。中国绘画在从近代以来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经过了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 洗礼,而当代艺术观念与文化思潮的侵入,正赋予它全新的内涵。工笔人物画也 经过当代画家近二十年的实践探索,渐渐走出低谷,呈现出新的生长势头和巨大 的潜力。在当今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工笔人物画承继传统优势,在反映时代、 深入生活、贴近民众的同时,强化传统,吸纳国外艺术养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蓬勃发展,从传统的古典艺术开始演进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形态。 更多的青年作者加入到新工笔画的行列中来,在老,中,青,三代作者的共同努 力下,近十年来工笔画有了更新的突破,从数量,质量,题材,观念,技法各方 面都使工笔画这一古老画种绽开了灿烂的花朵。 1 、美术教育机制的逐步完善 中国现代教育发轫于1 9 世纪中期,在社会变革大潮冲击下,旧教育制度迅速 瓦解,接受西方影响的新教育体制逐渐确立,新式教育体制萌发出了新式美术教 育胚芽。改革开放后,美术教育体制更加完善,工笔人物画的传承也走出师傅带 徒弟的传统模式,向学院教育转变。美术院校的教育模式使工笔人物画逐渐走向 精英教育和大众普及性教育两个方面。工笔人物画的教学,也在这样的环境中, 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西方的绘画模式和创作理念。西方的造型观念深入人心,特别 是中青年画家,大多接受了西方的基础教育。这也是当代工笔人物画在造型上更 趋于严谨写实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工笔人物画的教学重在继承民族现实主 义传统,并吸取了西洋古典绘画的现实主义和前苏联的创作方法。出现了一些好 的工笔人物画家。五十年代后,在“新年画创作运动”的影响下,政府为提高传 统人物画的写实能力,将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造型方法引入全国美术院校的中 国人物画教学中,并组织美术院校师生赴敦煌、永乐宫临摹古代壁画,这种教学 活动在七八十年代以来发展成为各个美术院校的常规教学。学院教育强调基本功 训练和写实能力的加强,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及透视规,能深入细致地刻划和表 现人物形象,精神状态,情绪特征,衣着服饰等等。从临摹传统,写生练习,下 乡体验生活,再搞毕业创作。使学生一面学习传统,一面贴近生活。同时接触中 国工笔人物画的精髓线性绘画及当今世界大师的优秀线描作品。学院美术教 育提供了一个学习传统和吸收其他文化的平台,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民间 艺术和其他姊妹艺术都可以在这个环境中互相融合,这无疑给工笔人物画的创作 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2 、绘画观念的变化及形式语言的丰富多样 当代工笔人物画绘画观念的改变首先体现在题材的扩展上,传统的工笔人物 画的题材受当时社会文化的限制大多可以分为三个种类:( 1 ) 仙佛人物,道教和 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民间对仙佛人物的崇拜,却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 画工把他们塑造成人问随处可见的平民百姓的形象,使之更加亲切和真实。( 2 ) 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有廉正开明的帝王将相,有战功赫赫的民族英雄 也有学识渊博的文人高士。这些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百姓 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他们的故事常常被画成人物画而世代相传。( 3 ) 民间风情 如渔樵耕读,琴棋书画,采菊东篱,荷锄载月等,表现百姓安居乐业,文人淡泊 出世的风情,或小农经济下的市民风俗。当代的工笔人物画选择题材已超出了传 统的雅俗观念,包罗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既有农村百姓的日常写照,又有跳动 明快的都市生活;既有钢筋铁骨的工业生产,又有边地少女的民族风情;既有反 映国计民生的政治事件,又有描写青春题材的温柔情调。总之,当今的工笔人物 画最直接的反映了时代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抓住身边的生活素材创造出富有生 命力的作品。 “不同的艺术语言对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坚持传统的现实 主义,并不意味着只能容许一种写实的艺术语言存在。拟人的、夸张的、象征的, 甚至某些离开生活自然形态的特殊艺术语言,只要确地,创造性地表达了作者对 现实的感受,其艺术感染力也是非常明显的,”工笔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发展进程 中,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传统工笔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