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王阳明与嘉靖帝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夸 i i :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乍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迎:笸:! 易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溯签名:趣鹭 e t期:2 盟旦:垂:9 电话: 邮编: 严 , , f r 摘要 王阳明与嘉靖帝是分别促成明中叶社会学术变迁和国家政局变革的核心人物。因 此,厘清王阳明与嘉靖帝的基本关系,考察各个时期影响王阳明与嘉靖帝关系的具体原 因,探求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内涵,是把握明中叶政治变革与学术变迁之间微妙关系的切 入点。 王阳明与嘉靖帝之间之间命运的分野与重合可分为两个阶段:嘉靖六年以前,嘉靖 帝与阳明学、嘉靖帝与王门弟子、嘉靖帝与王阳明三组关系中,有重合和交汇,但更有 分野,尤其是嘉靖帝与王阳明之间,基本处于两条各自不同的路径之上。一方面,在“大 礼议”过程中,随着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和政治改革措施的展开,改变了正、嘉之际形成 的特殊的政治局面,并对后来的中央权力结构及其运作模式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正、 嘉之际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被忽然放大的内阁权力,在与皇权的制度性对抗中回落。内阁 权力在正、嘉之际闪现出来的相对独立性被取消了,阁权重新回归成为帝制政治中皇权 的依附型角色。嘉靖帝完成了对于皇权权威的重建;另一方面,在社会学术层面,阳明 的“良知说 在当时士人群体之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促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思想的 变迁。嘉靖六年,在当时政局变革的背景之下,阳明被起用。嘉靖帝与王阳明在经历短 暂的正常互动之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结论部分是从解读王阳明晚年际遇与身后命运变化的政治文化内涵出发,分别讨论 了三个问题:王学在当时士人中的认同状况;传统政治生态视野下的皇权权威的重建与 王学兴起之间的关系;政局变革与学术变迁影响下的儒学正统性建构。社会思想层面的 流变趋势与国家政治权力对于其已经认可的思想价值理念的稳定性的维护之间的矛盾, 反映了这一时期政府与社会、政治与学术的分野。 关键词:王阳明;王学;嘉靖帝;皇权 a b s t r a c t e m p e r o rj i a j i n ga n dw a n gy a n g m i n ga r ec r u c i a lf i g u r e s ,w h or e s p e c t i v e l yl e dt oc h a n g e s i nt h ea c a d e m i ca n dt h en a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a li nt h em i d d l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r e f o r e ,t oc l a r i f y t h eb a s i c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e m p e r o rj i a j i n ga n dw a n gy a n g m i n g ,f i n do u tt h es p e c i f i c l c a s o n sw h i c hi m p a c t e dt h e i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v a r i o u sp e r i o d s ,a n ds e a r c hf o r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 c u l t u r a lm e a n i n gb e h i n di t w ec a ng r a s pt h es u b t l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p o l i t i c a lr e f o r ma n d a c a d e m i cc h a n g e s n e i r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s t a g e s j i a j i n gs i xy e a r sa g o e m p e r o rj i a j i n go f t h em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a n dw a n gy a n g r n i n gi n c l u d i n gw a n gy a n g r n i n g sa c a d e m i ca n dw a n g y a n g r n i n g sd i s c i p l e sw e r eo v e r l a pa n dc o n v e r g e n c e b u tm o r e 、i t l ld i s t i n c t i o n , p a r t i c u l a r l y e m p e r o rj i a ji n ga n dw a n gy a n g m i n gw e r ei nt w od i f f e r e n tp a t h so nt h e i ro v - r r l o nt h eo n e h a n d ,i nt h e ”r i t u a l ”p r o c e s s ,w i t has e r i e so fp e r s o n n e lc h a n g e sa n dp o l i t i c a lr e f o r i l l m e a s u r e sh a v i n gs t a r t e d , as p e c i a lo c c a s i o n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t h a tz h e n g d ef o r m e d c h a n g e da tt h a tt i m e a n dt l l ec e n t r a lp o w e rs t r u c t u r ea n di t sm o d eo fo p e r a t i o np r o d u c e da s u s t a i n e de f f e c tl a t e r c a b i n e tp o w e rw h i c hh a db e e ne n l a r g e di ns p e c i a l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 s i nt h ep e r i o do fl a t ez h e n g d ea n de a r l yj i a j i n gr e i g n sf e l li nc o n f r o n t a t i o nw i t ht h ei m p e r i a l s y s t e m c a b i n e tp o w e r si n d e p e n d e n c ew a sc a n c e l e d ,a n da t t a c h e dt oi m p e r i a lp o w e ra g a i n e m p e r o rj i a ji n gc o m p l e t e d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i m p e r i a la u t h o r i t y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 y a n g r n i n g s ”c o n s c i e n c et h e o r y ”h a db e e nw i d e l yr e c o g n i z e db yt h eg r o u po fs c h o l a r si nt h e s o c i e t ya n da c a d e m i a , a n dp r o m o t e dt h ec h a n g e si ns o c i a lt h o u g h t i nj i a ji n g ss i x t hy e a r , 一 w a n gy a n g r n i n gw a sa p p o i n t e d e m p e r o rj i a j i n ga n dw a n gy a n g m i n gi nas h o r tp e r i o d n o r m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 b e c a u s eo fv a r i o u sf a c t o r s t h e i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f i n a l l yb r o k eu p t h r e ei s s u e sa r ed i s c u s s e di nc o n c l u s i o n :h o ww a n g x u ew a st r e a t e db yt h es c h o l a r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m p e r i a la u t h o r i t y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nw a n g x u e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a le c o l o g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c o n f u c i a na c a d e m i cl e g i t i m a c yr e b u i l d i n gu n d e r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p o l i t i c a lr e f o r i l l sa n da c a d e m i cc h a n g e s t i e n d si ns o c i a lt h o u g h tw e r e c o n t r a r yt oi t ss t a b i l i t yt h a ts t a t e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h a db e e na u t h o r i s e d t l l i sc o n f l i c tr e f l e c t e d t h ed i s t i n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s t a t ea n ds o c i e t y , p o l i t i c sa n da c a d e m i c s k e yw o r d s :w a n gy a n g m i n g ;w a n g x u e ;e m p e r o rj i a j i n g ;i m p e r i a lp o w e r 一 p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i i i 引言,1 第一章阳明封爵与正、嘉之际的政局5 一、嘉靖帝即位之初的政治格局5 二、对武宗朝的政治清算中要求追论王阳明平叛之功的声音8 三、权力博弈的结局:一次有名无实的封赏9 第二章阳明归越与嘉靖初年政局变革的展开1 1 一、王阳明“宸濠之变 中的功罪之争与嘉靖帝的回应1 1 二、嘉靖帝的提倡理学与对“伪学 的第一次禁令1 2 三、朝中对王阳明的廷推、举荐与嘉靖帝的拒不起用1 3 四、“大礼议 的兴起与王阳明的谨慎态度1 4 第三章阳明起复与嘉靖初年政局变革中皇权的完胜1 8 一、王阳明起复前后的政局变动1 8 二、王阳明起复与嘉靖帝所授“专任 之权1 9 三、思、田平乱过程中王阳明与廷臣之间的策略分歧2 1 四、嘉靖帝对王阳明巡抚地方“便宜从事一的自主权的支持2 2 2 第四章世俗皇权与心学领袖关系的紧张:王阳明与嘉靖帝关系的破裂2 4 4 一、王阳明起复之后廷臣建议召其入阁的声音与嘉靖帝的回应2 4 二、剿平八寨、断藤峡前后嘉靖帝对王阳明态度的转变2 5 三、王阳明的“擅离职守 与嘉靖帝停爵、禁学之令2 6 结论章王阳明晚年际遇的政治文化解读2 9 一、从王阳明的晚年际遇解读王学在当时士人中的认同状况2 9 二、从王阳明晚年际遇解读皇权主导下的中国传统政治生态3 2 三、从王阳明的身后命运解读明中叶政局变革与学术变迁影响下的儒学正统性建构 3 7 主要参考文献4 0 后记4 4 i i i , 一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本文将以王阳明在嘉靖朝的际遇变化:封爵、归越、起复、停爵为线索,考察分 析影响王阳明与嘉靖帝关系的原因;通过王阳明晚年际遇解读其政治文化内涵,并在论 文展开过程中的回应王阳明与嘉靖初期的政治、王学程朱学的对立与嘉靖初年的政局变 化的关系、明中叶政局变革影响下的王学命运等一系列问题。 明中期历史曾是明史研究中比较薄弱的一环,近年来,关于明中叶政治变革与社会 文化变迁的研究和考察已经增多,但还存在诸多争议和未解决的问题,有进一步深入讨 论的空间。传统史家的历史书写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基本以考察历代政治之得失为重心, 尤其于探求世道盛衰之由、一朝兴亡之因果着力为多。建国之后的明史研究以政治、经 济史研究为重心,政治史研究主要关注明初政治制度建设中的“皇权专制主义加强的 问题;经济史研究主要关注明中后期区域经济转型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问题。八十年 代之后,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的兴起,明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对原来己经涉及的 一些明代历史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明中叶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也越来越 关注。比如围绕正嘉之际政局变革中具有标志性的“大礼议”事件,传统史家将其看作 礼仪之争、权力之争,在儒家政治道德观念的影响下,一方面对嘉靖帝改革礼乐的行为 加以肯定,另一方面又将议礼新贵如张璁、桂萼等斥为顺承君意、干禄希进的“小人 , 将执定旧礼遵循政治惯习,敢于犯颜直谏的杨廷和等人看作“君子 。( 如明人的史著、 笔记,清人明史、罪惟录等书,近人如孟森明清史讲义中都基本延续了这种 看法。) 随后的历史学家对这一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如李淘的大礼议与明代政治1 、 张显清的明嘉靖“大礼议 的起因、性质和后果2 等论文都注意到了“大礼议”对于 明代政治权力结构变化以及明中后期历史走势的影响。最近又有如田澍的嘉靖革新研 究3 中提出的“嘉靖革新说 ,对于嘉靖初年政治进行了新的解释,将议礼过程中的赞 礼一方视做改革派、反对一方视作保守派,将“大礼议 最后皇权的完胜看作是改革派 对保守派的胜利,并试图以此说明世宗与赞礼的张璁、桂萼等主导进行的“嘉靖革新 具有的历史的合理性。笔者同意胡吉勋在其“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4 一书中对于 这种将“大礼议”中持不同态度的群体的简单的保守与改革的两分法的批评。5 这一方 面提醒我们,对于历史问题的考察,要尽量避免以逻辑的合理性代替或者忽视历史本来 的真实性存在的状况;另一方面,既然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还存在这么多不同的看法和 1 李淘:火礼议与明代政治。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 9 8 6 ,5 2 张娃清:明嘉靖“大礼议”的起冈、性质和后果,史学集刊,1 9 8 8 ,4 3 刚澍:嘉蛸革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 4 胡古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f 版社,2 0 0 7 年。 5 “田书的研究,将世宗即位初年的朝臣中划分f i j 保守派与改革派的阵营认为大礼议事件足以世宗、张璁等的改 革派针对杨廷和等的保守派的斗争的胜利,并以此保证了嘉靖革新得以进行的前提。这个结论值得商榷”( 参见“大 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第1 2 页。) 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争议,更需要我们去探求和分析其本来面目。 长期以来,将王阳明放在思想史中讨论,将嘉靖帝放在政治史中讨论,使得王阳明 的政治际遇往往被忽视。以往的王阳明、嘉靖帝的相关研究,基本互不关照,特别是对 于王阳明晚年的际遇以及与嘉靖帝之间的关系虽不乏散见的涉及,但缺少系统清晰的梳 理。林乾的嘉靖帝隆庆帝1 、林延清的嘉靖皇帝大传z 、胡凡的嘉靖传3 , 叙述嘉靖帝基本人生经历和政治得失,突破了以往将嘉靖帝看作昏怠荒淫的君主形象, 肯定了嘉靖帝在执政初期的发奋振兴清理弊政的作为,同时也批评了嘉靖朝后期政治的 荒废与嘉靖帝的刚愎自用、残暴寡恩。其基本内容主要是围绕嘉靖帝与嘉靖朝核心政治 人物展开的,对于嘉靖帝与王阳明关系的考察则基本是一个盲点。方国根的王阳明评 传:心学巨擘4 、张祥浩的王守仁评传5 则主要侧重点在于评述王阳明的思想和学 术形成经过、主要内容以及其影响。对嘉靖以后王阳明的晚年经历部分,主要关注其思 想的变迁和成型;而关于嘉靖帝与晚年王阳明的互动关系的考察言之甚略,没有专门的 分析。总而言之,在王阳明、嘉靖帝的专门研究中这种对于两者关系相互关照的缺失的 状况,为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提供了空间。 以往关于王阳明与嘉靖初期的政治、王学程朱学的对立与嘉靖初年的政局变革的关 系等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也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等明人笔记 中就开始注意到了王阳明门人在嘉靖初年的政局变革中的积极参与,而首先将王阳明与 嘉靖初年政治的关系作专题考察的则是欧阳琛刊于1 9 4 9 年新中华杂志上的王守 仁与大礼议6 一文,该文主要考察了王阳明与嘉靖初年赞礼诸臣的紧密关系,得出“守 仁新学成为赞礼者之理论基础”的基本结论,也就是说把嘉靖初年以“大礼议 为标志 的政局变革看作是程朱旧学与阳明新学的思想对立在现实政治层面的延伸。这种解释的 影响很大,后来的研究者如:唐长孺的跋张璁书扇略述王守仁与张璁的关系、7 田 澍的明代大礼议新探、8 张立文的论张璁的“大礼议 与改革思想9 与论“大礼 议”与朱熹王阳明思想的冲突、1 0 邓志峰的“谁与青天扫旧尘“大礼议思想 背景新探等论文都持与欧阳琛相似的观点。将导致嘉靖初年的政局变革的“大礼议 中存在的两派政治理念的对立解释为同时期出现的“程朱旧学一与“阳明新学 的思想 对立,将现实政治斗争看作是两种学说从思想层面的斗争到政治层面的延伸。这从逻辑 1 林乾:嘉靖帝隆庆帝,长春:吉林文史h 版社,1 9 9 6 年。 2 林延清:嘉靖皇帝大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 3 胡凡:嘉靖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 4 方国根:王阳明评传:心学巨擘,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 5 张祥浩:王守仁评传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6 欧阳琛:王守仁与大礼议 新中华 ,1 9 4 9 年第1 2 卷第7 期 7 唐长孺:跋张璁书扇略述王守仁与张璁的关系 ,( 载于傅璇琮、许逸民编学林浸录) 第八集,北京:中华书 局,1 9 8 7 。) 8 田澍:明代大礼议新探 ,学习与探索,1 9 9 8 ,6 。 9 张立文:论张璁的“大礼议”与改革思想,浙江大学学报学报,2 0 0 2 ,4 。 m 张立文:论。大礼议”与朱熹王阳明思想的冲突 南昌大学学报 1 9 9 9 。2 邓志峰:。谁与青天扫旧尘”。大礼议”思想背景新探 ,学术月刊) ,1 9 9 7 ,7 2 一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似乎很好地实现了明中叶的政治变革与学术变迁的统一性解释,但是,当我们仔细考 察支撑这个解释的一系列论据,反观相关历史事实存在的真实状况时,可以发现这类解 释还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持此主张的基本论据有:王阳明与赞礼派的核心人物张璁、 桂萼曾有交往经历;赞礼派中王门弟子颇多;赞礼派“援情入礼 观念与王阳明与邹 守益第二书1 中论礼的主张一致;王阳明在“大礼议 之后曾在书信中表达了对赞礼派 的谨慎支持。以上论据笔者逐条质疑如下:1 、王阳明与张璁、桂萼曾有交往经历,并 不能由此推定并且也没有证据表明张璁、桂萼接受了王阳明的学说主张。还需要指出的 是,虽然王阳明与张璁、桂萼早年确曾有交往,如与张璁有诗文唱和、与桂萼有一面之 缘,但称不上什么学术交流探讨,况且其时王阳明“致良知 学说尚未提出。相反的证 据是,王阳明复出之后,有廷臣建议召王阳明入阁,张璁与杨一清向世宗进言“王守仁 好古冠服,不宜入阁,云云。 桂萼在嘉靖八年主持吏部会议廷臣处理所谓王阳明擅离 职守事时更是直斥王阳明学说为“伪学 。2 、赞礼派中王门弟子颇多是事实,但王门 弟子在“大礼议 中存在的分裂的事实却往往被忽略了,除了态度反复的陆澄之外,王 门弟子中的邹守益、王时柯等人都明确站在赞礼派的对立面。3 、赞礼派在支持世宗称 兴献帝为“皇考 的个别奏书中确有“援情入礼 之说,而且与王阳明跟邹守益的书信 中谈到的“先王以情制礼 的意思是一致的。问题是:首先,王阳明与邹守益书信中讨 论的地方风俗、百姓家礼的变迁,王阳明的“以情制礼 说并未明确表示针对“大礼议 而发;其次,无论是赞礼派的“援情入礼,还是王阳明的“以情制礼一,都不是王学兴 起之后才出现的主张,而是礼记中本来就有的记载。最能说明“援情入礼 、“以情 匍j q :l 一非是王学特有主张的证据是:“大礼议,二之初,毛澄劝世宗接受廷臣拟定兴献帝 为“本生父母 的尊号时,也说这是合“情、合“礼”的结果。并非只有赞礼派讲“情 , 更非只有王学讲“情 ,故而单以“情”、“礼 判赞礼派与反对派之别不妥,以此分程 朱学与阳明学之异更是缺乏说服力。4 、王阳明对赞礼派的支持态度是一条有力的证据, 前提是如果“大礼议 是由王阳明主导进行的话。相反的事实是王阳明对“大礼议”始 终刻意保持着距离而不愿牵涉其中,这种被动的支持态度,削弱了这条论据的有效性。 很明显,不必待王学出然后才有赞礼派,濮王尊号之议,宋儒欧阳修与程子之间便有争 论了。考察赞礼派的议礼奏疏,找不到明确以王学为理论依据的痕迹,除了引用礼记 经典之外,主要就是欧阳修的观点,世宗与赞礼派并不缺少理论支持,嘉靖朝欧阳修从 祀孔庙资格的获得,正是对于这种理论支持的回报。 一不管是张璁、桂萼还是王门弟子扮演的都只是赞礼的角色,“大礼议 与嘉靖初年 的政局变革的主导人物无疑是嘉靖帝,嘉靖帝对王阳明及其学说的态度才是分析“王学 程朱学的对立与嘉靖初年的政局变革的关系”、“明中叶政局变革影响下的王学命运”等 问题的核心。故而厘清王阳明与嘉靖帝关系,可以成为我们把握明中叶政治变革与学术 变迁之间微妙关系的切入点。 如前所论,过去关于王阳明与嘉靖帝的研究多存在思想史中谈王阳明、政治史中谈 1 王守仁l 王阳明全集,北京:红旗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4 5 页。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嘉靖帝,以至于各立门户、判然割离的状况,缺少对于两者关系的比较系统的梳理和考 察。关于王阳明与嘉靖初期的政治、王学程朱学的对立与嘉靖初年的政局变化的关系、 明中叶政局变革影响下的王学命运等一系列问题,前人虽然已经有所讨论涉及,也注意 到了这个时期儒学内部的变动促使士大夫思想和信仰发生了改变,并影响到了政治层 面,但是在相关问题的考察上存在以逻辑的合理性代替或者忽视历史本来的真实性存在 的状况。 一 本文的目标就在于厘清王阳明与嘉靖帝的基本关系,考察各个时期影响王阳明与嘉 靖帝关系的具体原因,探求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内涵,同时回应前人在相关问题研究中存 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阳明封爵与正、嘉之际的政局 本章讨论嘉靖即位之初,王阳明有名无实的封赏遭遇。武宗卒于豹房,明王朝面临 君位空缺的状况。内阁首辅杨廷和在取得后宫、宦官势力的支持之后,依据祖训“兄终 弟及 之规,迎立藩王朱厚熄入继大统。随后在杨廷和主持之下,以武宗遗诏和新帝登 极诏为权力依托开始对武宗朝弊政展开清算。张忠、许泰等一批冒功滥赏之徒被处理, 要求追论宸濠之乱中阳明平叛之功的声音出现。远在地方的阳明上书嘉靖帝请辞,嘉靖 帝在藩邸时就颇知阳明之功,故而下诏召阳明入京受赏。宸濠之变,阳明以其时兵部尚 书王琼的支持得专任之权而成功。后王琼转任吏部,武宗死后君位空缺之际,杨廷和独 揽事权,王琼因不能与迎立之事,阁、部之间爆发了公开的冲突,王阳明入京之事也因 而受沮。虽有封爵之诏,然阳明空有爵号,铁券、禄米不得,与阳明出生入死参与平叛 的其他人更是或不得赏而更受罚、或明升暗降。阳明辞赏不能,恰好遭逢亲丧,借机归 越。 一、嘉靖帝即位之初的政治格局 明正德十六年三月丙寅,武宗卒于豹房,无嗣。以儒家政治理念中对于君主德行的 期望和要求的标准看来,明正德皇帝对于军事活动的那种亲自参与的游戏般的热情和对 于国家行政事务的漠不关心,使得他被认为是不称职的。当然,还需要考虑到的是,他 的继任者嘉靖皇帝也需要这种历史叙述以利于塑造其天命所归、中兴再造的形象。 在中国传统政治权力架构之中,国家行政事务往往需要依托皇权,然后逐步展开。 由武宗之暴卒形成的王朝君位空缺状况,成为当时面临的最大的政治危机。其时,可能 影响政局走向之势力主要有三: ( 一) 武宗近侍集团,其中主要有宦官和以皇帝“义子 身份存在亲军将领。一直 以来,特别是传统史家,对明代政治中宦官之祸指摘尤力,这显然与儒家政治思想中对 于道统与治统的正当性要求有关。然而,细察于史实,则又可见:所谓“权阉 如刘瑾 之徒,皇帝尚能以片纸诛之,何以如此? 宦官权力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依附性权力, 其权力主体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一直没有获得正当性和合法性的认同。一旦旧皇帝驾 崩、新皇帝即位,前朝宦官群体命运多为不妙,原因在于他们原来因近侍身份而产生的 对皇帝的影响力,随着皇帝之死而消失。这一点,宦官们心知肚明,故而,在武宗病危 时,“司礼中官魏彬等至阁言,国医力竭矣,请捐万金购之草泽。 弥留之际,又有所谓 “朕疾不可为矣。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 这样看上去似乎专门为宦官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免责而设的遗言。武宗身边的近侍群体中除宦官之外,另一个特别的群体就是他的“义 子 们。前面说道,武宗是一个在儒家政治文化对于理想君主期待标准下的“不合格” 的皇帝。古代中国,历代皇帝皆以“天子 自居,以表明其权力的神圣性,他们对于自 身血统的延续和对于家庭伦理中父子关系原则的遵循总有一种极为谨慎的态度。皇帝出 于对某人忠心或功勋之嘉奖,偶尔有赐以同姓之举,已被视作异荣。而武宗在世之时, “义子之数以百千计,这种行为无疑在极重视家庭伦理观念的士大夫群体看来是需要 指责的。当然,问题不只在于武宗认了多少“义子”从而造成的对儒家所倡导的家庭伦 理观念的破坏,还在于他们是武宗“公权私用 的对象。为了便于伴其玩乐,他们一般 都被武宗安排在近卫亲军团营中担任将领,并以传升、乞升的形式为他们自己和亲友谋 取权力,这样一来,他们及其亲友就构成了一个新的特权群体。中国古代具有合法性认 可的特权群体大致为可几类:以皇帝血缘为核心的相关家庭( 如宗室、外戚) 、享有功 勋荣誉的相关家庭、享有文化荣誉的相关家庭( 如包含官僚在内的广泛的士人群体、孔、 孟等家族) 以及其他的享有特殊道德荣誉( 如受旌表) 的相关家庭,而这些特权群体的 合法性,则是通过一系列被要求普遍遵守的法条、定例和政治惯习确立起来的。武宗对 于其近侍群体的权力放纵,也为他们在其死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 二) 贵族集团,具体地说,又包含了与皇帝有血亲关系的宗室和外戚群体,以及 功勋贵族家庭。自秦以后的帝制中国,随着皇权专制之逐步加强,贵族群体在国家行政 事务中的权力逐渐式微。明制,藩王一旦成年之后,俱被遣至其所属藩地,虽有养尊处 优之殊荣,却在权力上给予明确限制,地方行政事务且不得插手,更遑论中央? 功勋贵 族多数承袭自开国之初受封之功臣。j ! l j 初,朱元璋屡兴大狱,自李善长、胡惟庸、蓝玉 等遭族诛之祸,其间罗织牵连,功臣之家虽有幸免者亦皆陷于自危之境,基本退出了国 家政治舞台。明代皇室后、妃多出自民间,少与世家大臣联姻,且御之极严,故而外戚 权轻,女祸不兴。武宗猝卒,其母张太后便成为皇室贵族的权力代言人,实际上,在正、 嘉之际的整个君位空缺时期,国家诏令基本都是以她的名义发布。 ( 三) 官僚士大夫集团,他们一方面以“道 的实践者自居,一方面又需要来自于 皇帝对这种实践的权力的授予,也就是说,他们在根本上并非简单的只是体现皇权的意 志,而是依赖皇权实现“道 的完成。帝制时代,皇权是整个国家权力结构的顶点。那 么,当士大夫所坚持之“道一与皇权之意志冲突时,是坚持还是服从就成了一个问题, 对此的讨论将在后文有所涉及。如前所述,一般说来,随着皇权专制的加强,一面是贵 族政治的式微,而另一面则是官僚政治的发达。明初裁撤“三公 ,宰相之名不复存, 史家论及,多将其看作是皇权专制加强过程中对官僚政治的打击。笔者以为,此说似尚 有可存疑处。两汉之功臣、外戚,魏晋之士族门阀,都是具有贵族色彩的政治势力,逮 至于唐宋,科举兴而贵族政治才基本消失。朱元璋以布衣取天下,与刘邦颇似,开国之 后便大封功臣,一时间位列朝堂各据权位,俨然有功勋贵族政治之势。这是否也可以看 做是对于唐宋以来士大夫官僚政治的反动呢? 至少可以说,朱元璋之裁撤宰相,直接的 结果是对当时功勋贵族的打击,也为后来的士大夫官僚政治的回归腾出了权力空间。朱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元璋临死前留下的是一个六部、九卿直接对皇帝负责国家政治权力架构。这种制度安排, 进一步集中了皇权,但随着世袭皇帝行政能力的减弱,它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反而 促进了明代士大夫官僚政治的发达。自成祖揽学士入阁以备议论咨询,至于正、嘉之际, 内阁己然权重。以阁臣杨廷和为首的官僚集团成为当时国家行政事务的负责者。 武宗死后,当日遗旨有三。其一出自太监转述所谓武宗临终之语: “朕疾殆,不可为矣。尔等与张锐可召司礼监官来,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 其与内阁辅臣议处之。前此事皆由朕而误,非汝众人所能与也。 1 此旨一方面为宦官卸责,另一方面也为张太后与阁臣在随后的权力行使提供了合法 性。 其二为太后与阁臣共议的结果,以武宗遗旨名义发出: “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熄,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 当立。已尊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圣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 来京,嗣皇帝位。奉礼宗庙,君临天下。 2 此旨为随后世宗以藩王继统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据,也为“大礼议 埋下了伏笔。 其三“虽奉上遗旨,实内阁辅臣请于太后而行者 : “传遗旨: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定边伯朱泰、尚书王宪选各营马步官军防守 皇城四门、京城九门,及草桥、芦沟桥等处。东厂、锦衣卫缉事衙门及五城巡视御史, 各督所属巡逻,毋得怠玩。 3 “又传遗旨:豹房随侍官军劳苦可悯,令永、勋、泰宪提 督统领,加意抚恤。罢威武团练营官军还营各边,及保定官军还镇。革各处皇店、管店 官校,并军门办事官旗校尉等各还卫。其各边镇守太监留京者,亦遣之 4 此旨稳定和控制了京城的社会局面,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军事变乱和危机。 随后命“司礼等监太监谷大用、卫彬、张锦、内阁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寿 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奉金符以行 5 迎立未来的嘉靖皇帝。 可以注意到这份名单,宦官集团、贵族集团、官僚集团的代表一个不少。联系前几 份遗旨,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为了应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杨廷和内阁在整合当时各种政 治势力以最终实现皇权的平稳过渡中所做的努力。 正德十六年四月戊寅,迎立诸臣至安陆捧进遗诏;壬午,兴世子辞父墓;癸未,车 驾发安陆;癸卯,车驾至京城外。礼部具仪请如皇太子即位礼,嘉靖诘问:“遗诏以吾 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杨廷和等认为,需“如礼部所具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上 笺劝进,择日登极 嘉靖帝拒绝。以张太后旨意:“天位不可久虚文武百官即日上 笺劝进 云云,最后,以嘉靖帝的坚持,廷臣的妥协告终8 。 这是嘉靖帝与廷臣间的第一次“礼仪之争 ,嘉靖帝已经显露其“继统不继嗣 的 明武宗实录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明世宗实录 卷 卷 “正德十六年三月丙寅”条 。正德十六年四月丁卯”条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态度。 二、对武宗朝的政治清算中要求追论王阳明平叛之功的声音 耐人寻味的是,正、嘉之际的君位空缺,本来对明王朝来说无疑面临着的是一场严 重的政治危机;同时,却也为官僚士大夫群体的政治理性的展示提供了契机。一般来说, 新帝即位之初,尚有励精图治之心,随着时间迁延,到各朝统治的中后期,社会矛盾日 益尖锐。武宗好军事、喜巡游,通常置国政于不顾,宵小奸佞之徒不免投其所好,趁机 弄权于其间。是以民生艰难,各地暴乱频仍。武宗死后至世宗登极之初,杨廷和总揽朝 政,以武宗遗诏与嘉靖帝登极诏书为依托,对正德一朝所积累之弊政进行拨乱反正。 正德十六年三月戊辰,颁遗诏: “朕以菲薄绍承祖宗丕业十有七年矣,图治虽勤兴献王长子厚熄伦序当 立嗣君未到之日,凡有重大紧急事情,该衙门具本暂且奏知皇太后而行衙门见 监囚犯除与逆贼宸濠事情有干,凡南征逮系来京,原无重情者俱送法司查审明白释放; 原籍各处妇女见在内府者,司礼监查放还家,务令得所各处工程除营建大工外,余尽得 停止:一1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熘即皇帝位,颁诏天下。登极诏共八十款,内容针 对武宗一朝种种弊政,包含:恢复因言忤旨、忠言诤谏而遭受处分的官员;恢复宗室应 有权利;罢黜各种以传升、乞升、冒籍等形式获任之官职;召回、清理武宗时期外派管 理皇庄、京仓、守备地方的宦官;免除正德十六年以前历年拖欠杂税等:鼓励言官直言 无隐;废除正德期间新增问刑条例等。2 武宗遗照与嘉靖帝登极诏的基本精神在于革除和裁撤自武宗即位以来出现的种种 弊政,从而使帝国的政治运行回到相对正常的轨道之上。整个改革的推行,都是打着“孝 宗朝旧制 的旗号进行的。从政治实践的策略角度来看,它为杨廷和的一系列改革提供 了合法性;但问题在于,它不只是策略性的,实际上也成了这场改革在国家政治的各个 层面推进的尺度。而明至孝宗时,帝国政治的积弊已深,所以,应该注意到,这场旨在 对武宗朝弊政的进行拨乱反正的改革,从一开始其实就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同时,各 项改革措施在后来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嘉靖帝即位之后,随着由“大礼议一引发 的人事变动,这些改革又被大打折扣。 尽管如此,它仍然不失为挽救帝国政治命运的一剂强心药。明史赞之:正德中 蠢政厘抉且尽。所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为数十四万八千七百,减漕粮百五十 三万二于余石。其中贵、义子、传升、乞升一切恩幸得官者大半皆斥去。中外称新天子 “圣人”,且颂廷和功。3 1 明武宗实录 卷1 9 7 ,。正德十六年三月戊辰”条 2 明世宗实录卷l ,。正德十六年四月癸卯”条。 3 张廷玉等:明史 卷1 9 0 列传第七十八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5 0 3 5 页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随着国家政治局面的稳定,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成为了嘉靖即位之初国家权力的真 正核心。他们随即利用手中的权力,展开了对武宗朝遗留下来的各类人员的政治清算。 正德十四年的“宸濠之变 被重新提起,它为这场政治清算提供的契机有: 首先,对于有证据指证与宁王有所往来的宦官、亲军与朝廷官员,直接以“交通宸 濠 的罪名加以处理;其次,与这些已经被定罪的宦官、近侍过从紧密的官员也以“结 交内侍、夤缘权幸 的名义被处理;最后,则是处理了一批在“宸濠之役 中有冒功、 掩功行径的人员。 在这个背景下,山东都御史胡松上疏,“宸濠之变都御史王守仁、知府伍文定首倡 大义,其功虽已叙录而闻风向义、戮力协谋者升赏多未及。 1 平叛宸濠之后,阳明以父老、祖丧上疏,乞暂归省葬,未报。于是不待旨自行挂印 而归,一直闲居在家,嘉靖帝在藩邸时,就颇闻宸濠之役与阳明之功,至是,下旨回应: “王守仁斩擒乱贼、平定地方。朕莅政之初,方将论功行赏,所请不允。其敕守仁亟来 京。 2 阳明得旨之后,本欲收拾行装进京觐见新君。但是,自杨廷和秉政之后,内阁权重, 打破了阁、部之间原有的权力平衡。吏部尚书王琼因不满权力被架空与杨廷和发生了冲 突。而正是王琼在执掌兵部时对王阳明的赏识和提携,在宁王发难之前对江西军事的谋 划处置才使阳明能够在“宸濠之役”中一举成功,故阳明在辞赏疏中一再归功于本兵。 3 此时的杨廷和自然不愿让一个立场不明,甚至有可能站在自己对立面的人物进京。借 口看起来冠冕堂皇:“有言国哀未毕,不宜举宴行赏者。 4 于是,朝廷命“升提督南赣、汀漳军务右副都御史王守仁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军 务。不必赴京。 三、权力博弈的结局:一次有名无实的封赏 至正德十六年十一月,嘉靖帝“诏追论江西平宸濠功,兵部集廷臣会议,备列诸臣 功次及死事先后请甄别等第封拜、升赏、赠荫、卸录及有功赎罪有差。 会议的结果是: “封王守仁封新建伯,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还兼南京兵部 尚书,照旧参赞机务,岁支禄米一千石,三代并妻一体追封。 6 王阳明在随后的辞赏疏中,归功于廷臣:“该部调度之臣,则有若尚书王琼等,是 皆有先事御备之谋,所谓发纵指示之功也。 7 并以为赏赐不均。 “当宸濠之变,抚按三司等官咸被驱缚,或死或从;其余大小之职,近者就縻,远 1 明世宗实录卷2 。“正德十六年五月壬子”条。 2 明世宗实录卷2 ,“正德十六年五月癸丑”条。 3 参见后文。 4 明史卷1 9 5 列传第八十三,第5 1 6 6 页。 5 明世宗实录卷4 ,“正德十六年七月丁丑”条。 6 明世宗实录卷8 “正德十六年十一月丁巳”条 7 王阳明全集,第1 4 8 4 页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逃溃矣。当此之时,苟知有从我者,皆可以为忠义之士,尚得追论其平时邪! 况所谓 若贪与鄙者,或出于馋嫉之口而未皆真邪? 若居常处易,选择而使,犹不免于失人,况 一时乌合之众;而顾以此概之,其责于人终无已乎? 夫考素行,别贤否,以激扬士风者, 考课之常典:较功力,信赏罚,以振作士气者,军旅之大权。故鄙猥之行,平时不耻于 士列,而使贪使诈,军事有所不废也。急难呼吸之际,要在摧锋克敌而已,而暇逆计其 他乎? 当此之时,虽有御人国门之寇,苟能效其智力以协济吾事,亦将用之;用之而事 果有成,亦必赏之。况乎均在士人之列,同有勤事之忠者乎? 人于平居无事,扼腕抵掌 而谈,孰不日我能临大节,死大难。及当小小利害,未必至于死也,而或有仓皇失措者 有矣。又况矢石之下,剑刃之间,前有必死之形,而后有夷灭之祸,人亦何不设以身处 其地而少亮之乎? 夫考课之典,军旅之政,固并行而不相悖;然亦不可以混而施之。今人方有可录之 功,吾且遂行其赏可矣。纵有既往之愆,亦得以今而赎。但据其显然可见者,毋深求其 隐然不可见者赏行矣。而其人之过犹未改也,则从而行其黜谪。人将日:昔以功而赏, 今以罪而黜,功罪显而劝惩彰矣。今也将明军旅之赏,而阴以考课之意行于其间,人但 见其赏未施而罚已及,功不录而罪有加,不能创奸警恶,而徒以阻忠义之气,快馋嫉之 心。 1 这份辞赏疏至少有两个地方会引起当时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的不满。一,此时的阁、 部权力之争已告一段落,吏部尚书王琼以“奸佞 之罪几乎获死,被杨廷和赶出了权力 核心和政治舞台;阳明在这个时候述王琼之功显得不合时宜,也不会被朝廷认可。二, 一阳明所指的在“宸濠之役 中有功人等在“考课 中多遭黜落,而“考课大典 恰恰是 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在正、嘉之际进行权力重组和人事变革的手段之一;阳明在这里对“考 课大典 的质疑,也就可能会被视作是对杨廷和主持的“新政”的不认同。 阳明辞赏不能、诉求不应,且未获展用之机,恰好遭逢亲丧,遂借机归越。但是, 朝廷对阳明的封爵之赏,却也变成一纸空文,一直到杨廷和等人被议礼诸臣所取代,权 力格局又变,阳明再获起用之前,都没有兑现。 正、嘉之际的权力博弈,主要在官僚群体内部展开。嘉靖帝与王阳明虽然都卷入其 中,杨廷和为首的内阁集团的政治实践也是在嘉靖帝的名义之下进行的,但是他们在这 个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嘉靖帝与王阳明之间还没有直接互动的机会。 1 王阳明全集) ,第1 4 8 8 页 i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第二章阳明! j j 越与嘉靖初年政局变革的展开 j 本章讨论嘉靖初年政局变革逐渐展开过程中王阳明的处境。阳明归越期间朝中出现 了针对他的批评:指责宸濠之变中阳明存在通敌、藏私、纵容军士掠杀之罪;指责阳明 学术不端、聚众惑乱。关于对阳明宸濠之变中的无端罪责,嘉靖帝一面对指责阳明江西 事功者做出处罚,一面也警告为王阳明辩护的门人闭嘴;关于学术不端的指责,嘉靖帝 则立即下诏倡理学、禁“伪学 。嘉靖三年之后,阳明守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建筑行业个人挂靠资质租赁合同
- 2025版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治理咨询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环保型服装公司纯棉原料采购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洞渣运输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合同
- 二零二五版教育机构校园环境安全检查与整改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道路拓宽工程挖机施工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门窗系统安装与智能家居平台接入协议
- 二零二五版担保公司项目法律意见书(旅游度假项目)
- 2025版智慧园区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管理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典当融资合作协议
- 诱思探究理论
- 浅析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 铣床日常点检保养记录表
-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教案
- 04某污水处理厂630kW柔性支架光伏发电项目建议书
- 202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限公司招聘上岸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附带参考答案与详解
-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九年级第一二单元综合数学试题
- 二级建造师成绩复核申请
- GB/T 25702-2010复摆颚式破碎机颚板磨耗
- GB 29541-2013热泵热水机(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住宅项目实测实量操作指引(图文并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