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 a s t e r a ld i s s e r t a t i o n ,2 0 1 0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1 0 2 6 9 s t u d e n tn 0 :5 1 0 7 0 1 0 3 0 4 1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m a t e r n a la t t i t u d et oe m o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 , a t t a c h m e n t , a n dc h i l d r e n ,se m o t i o n a l r e g u l a t i o n e x p l o r i n gm a t e r n a le m o t i o n a l 一 l j 3 0 c l a l i z a t l o n d e p a r t m e n t :t h es c h o o lo fp s y c h o l o g ya n dc o g n i t i v es c i e n c e d i s c i p l i n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p s y c h o l o g y s p e c i a l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g n i t i o na n d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s a n gb i a o a u t h e r :y i i ll i n 出一 a p r i l 2 0 1 0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j | i i i iillii ii i ii iii i i ii il y 17 4 18 7 6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与情 绪调节,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诱生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 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夕口o 年j 月乙厂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章的依恋与情绪调节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 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硬劫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 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 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 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 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 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 学位论文宰, 于 年月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宇坠 如fb 年歹月巧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 的学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 效) ,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 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膝田鲫岛衍m 俊 聋瑚入 主席 专吃欠懈,妆披 肇q 爷峡 却奶平酬飧冶驿,片久7 j f 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 摘要 在探究幼儿早期情绪社会化发展的研究中,有关母亲所具有的稳定的对情绪 调节的控制倾向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母亲这种稳定的情绪调节倾向被纳入母亲的 元情绪特点研究中,它既可以外显地表现出来,也可以从无意识角度表现出来; 它既可以表现为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态度反应,也可以表现为对自己的情绪表达的 态度反应。本研究借鉴近两年来出现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研究,以母亲情绪调节 内隐态度作为母亲元情绪特点中对自己情绪表达的系列反应模式中的一个指标, 并纳入母亲自我报告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控制态度为母亲元情绪特点中对孩子情 绪表达的系列反应模式的另一个指标,考察这两个指标对幼儿早期情绪社会化发 展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代表幼儿早期情绪社会化发展的两个变量是依恋质量与 幼儿情绪调节行为。 本研究强调两个指导性原则,即1 情绪社会化包括宣泄和控制过程系 统性地鼓励或阻碍孩子情绪表达;2 健康的情绪社会化被定义为既不只是宣泄也 不只是压抑,而是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接纳和适度控制。 本研究选取8 5 名4 5 岁的幼儿园小、中班儿童及他们的母亲作为被试,采 用内隐联想i a t 测试考察母亲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父母自我报告对孩子情绪 表达的态度问卷测量母亲对孩子积极、消极情绪表达的控制态度;设置实验场 景,让幼儿参与竞争性套环游戏,d v 拍摄母亲在场情况下幼儿的情绪调节行为; 并使用幼儿依恋行为问卷了解依恋类型。目的是考察母亲对自身情绪调节的 态度、对幼儿情绪表达的态度与不同依恋类型、幼儿情绪调节行为之间存在的关 系,探究母亲元情绪特点与幼儿早期情绪社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最终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 1 ) 在母亲元情绪特点中:母亲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控制 态度呈显著正相关。 ( 2 ) 在幼儿早期情绪社会化指标中: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在面临失败时的情绪 调节行为呈显著差异。非安全一回避型幼儿更少在母亲面前表达消极情绪,非安 全一矛盾型幼儿更多在母亲面前表达消极情绪。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在面临胜利 时的情绪调节行为不呈现显著性差异。 ( 3 ) 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母亲在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上呈显著差异。非安全一回避 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 型幼儿的母亲最不倾向于将情绪控制与消极评价进行联结;安全型依恋幼儿的母 亲在情绪控制与消极评价的联结上呈适中度,非安全一矛盾型幼儿的母亲最倾向 子将情绪控制与消极评价进行联结。 ( 4 ) 母亲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幼儿情绪调节行为之间未呈现显著性相关。 ( 5 ) 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母亲在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控制态度上呈显著差异。无 论是母亲控制孩子总的情绪表达,消极情绪表达,或者积极情绪表达,三种依恋 类型都呈现同样显著性差异:即非安全一回避型幼儿的母亲对孩子的控制最严格, 安全型幼儿的母亲属于适度控制,而非安全一矛盾型幼儿的母亲对孩子的控制度 最低。 ( 6 ) 母亲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控制态度与幼儿在面临失败时向母亲表达消极情绪 和面临成功时与母亲分享积极情绪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依恋;情绪社会化;情绪调节 i i 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 a b s t r a c t s o m er e s e a r c h e r ss u g g e s t e dt h a t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m o t h e r s c o n t r o lo f t h e i rc h i l d r e n s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a n di n f a n t - m o m e ra t t a c h m e n tm a yb er e f l e c t e da n e m o t i o n a l l yh y p e r - c o n t r o l l e ds t y l e 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 w i l lf o c u so nm a t e r n a l i m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t o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a n de x p l o r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m a t e r n a l i m p l i c i t a t t i t u d e t oe m o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 ,m o t h e r s c o n t r o l o ft h e i rc h i l d r e n 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 , i n f a n t - m o t h e ra t t a c h m e n ta n dc h i l d r e n s e a r l y s o c i o e m o t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r e s e a r c hc o n c e r n i n ge m o t i o n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h i g h l i g h t st w og u i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 s f i r s ti st h ep r i n c i p l et h a tt h e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o fe m o t i o ni n c l u d e sb o t hh e i g h t e n i n ga n d s u p p r e s s i n gp r o c e s s e s - - 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s t h a t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e n c o u r a g ea n d d i s c o u r a g ec h i l d r e n se m o t i o n a l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 s e c o n di st h ep r i n c i p l et h a th e a l t h y e m o t i o n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i sd e f i n e dn e i t h e rb ye x c l u s i v eh e i g h t e n i n gn o re x c l u s i v e s u p p r e s s i o n b u t b ya c c e p t a n c e o f p o s i t i v e a n d n e g a t i v e e m o t i o n sa n d p a r e n t s m o d e r a t ec o n t r o lo f c h i l d r e n s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 e i g h t y - f i v ep r e s c h o o l - a g e dc h i l d r e n ( 4 3b o y sa n d4 2g i r l s ) a n dt h e i rm o t h e r s p a r t i c i p a t e d p r i n c i p a la s s e s s m e n t si n c l u d e de r - i a t ,t h ep a r e n t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c h i l d 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s c a l e ( p a c e s ; s a a m i ,19 8 5 ) ,“i n f a n t s a t t a c h m e n t b e h a v i o r ( w i t h2 1i t e m s ;m a l i n ,2 0 0 7 ) ,a n d b e a tt h eb e l l ,am e a s u r ed e s i g n e df o r t h i ss t u d yt oe l i c i tc h i l d r e n se m o t i o n a le x p r e s s i o n ,s h a r i n g ,a n ds u p p r e s s i o ni nt h e p r e s e n c eo ft h e i rm o t h e r s f i n d i n g sa r ed i s c u s s e di nt e r m so f t h er o l eo fm a t e r n a l e m o t i o n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i nc h i l d r e n se a r l ys o c i o e m o t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m a j o rf i n d i n g sa r ea sf o l l o w s : ( 1 ) t h e r ew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m a t e r n a li m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t o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o ft h e i rc h i l d r e n s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 ( 2 ) c h i l d r e nw h oh a db e e nc l a s s i f i e di n s e c u r e a v o i d a n te x p r e s s e dl e s sn e g a t i v i t y t h a no t h e rc h i l d r e n ,a n dc h i l d r e nw h oh a db e e nc l a s s i f i e di n s e c u r e - a m b i v a l e n t e x p r e s s e dm o r en e g a t i v i t yt h a no t h e rm o t h e r s t h em e a n s c o r e sf o r t h es e c u r e c h i l d r e nw e r ec o n s i s t e n t l yb e t w e e nt h o s eo ft h et w oo t h e rg r o u p s i i i 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 ( 3 ) m o t h e r so fa v o i d a n tc h i l d r e nr e p o r t e dg r e a t e rdt h a no t h e rm o t h e r s ,a n dm o t h e r s o fa m b i v a l e n tc h i l d r e nr e p o r t e d1 e s sdt h a no t h e rm o t h e r s t h em e a ns c o r e sf o rt h e s e c u r em o t h e r sw e r ec o n s i s t e n t l yb e t w e e nt h o s eo ft h et w oo t h e rg r o u p s ( 4 ) t h e r ew a sn oa s s o c i a t i o nw a sf o u n db e t w e e nm a t e r n a li m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t o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a n dc h i l d r e n s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i nt h e b e a tt h eb e l l e m o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a s s e s s m e n t ( 5 ) m o t h e r so fa v o i d a n tc h i l d r e nr e p o r t e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g r e a t e rc o n t r o lo ft h e i r c h i l d r e n st o t a l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 , n e g a t i v ea n dp o s i t i v e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t h a na l l o t h e r m o t h e r s m o t h e r so fa m b i v a l e n tc h i l d r e nr e p o r t e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l e s sc o n t r o lo ft h e i r c h i l d r e n st o t a l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 ,n e g a t i v ea n dp o s i t i v e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 t h a na l lo t h e rm o t h e r s t h em e a ns c o r e sf o rt h es e c u r em o t h e r sw e r ec o n s i s t e n t l y b e t w e e nt h o s eo ft h et w oo t h e rg r o u p s t h i sp a t t e r no ff i n d i n g si m p l i e st h a tt h e m o t h e r so ft h es e c u r ec h i l d r e nw e r en e i t h e rh e i g h t e n i n gn o rs u p p r e s s i n go ft h e i r c h i l d r e n sn e g a t i v i t yb u tr a t h e ra c c e p t i n ga n dm o d e r a t e l yc o n t r o l l i n g ( 6 ) t h e r ew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m a t e r n a lc o n t r o lo fm e i r c h i l d r e n s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a n dc h i l d r e n s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i nt h e b e a tt h eb e l l e m o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a s s e s s m e n t k e yw o r d s :i m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 ;i n f a n t - m o t h e ra t t a c h m e n t ; e m o t i o n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 i v 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第一章关于母亲情绪社会化与依恋的综述1 1 引言1 2 情绪社会化研究中的母亲情绪控制理念3 2 1 幼儿情绪调节能力里程碑:夸大还是弱化? 4 2 2 母亲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态度:接受还是控制? 5 3 依恋研究中的母亲情绪控制理念8 3 1 三种依恋类型的幼儿情绪调节模式9 3 2 三种依恋类型的母亲情绪调节模式1 l 4 新角度:母亲情绪调节内隐态度1 3 4 1 母亲元情绪特点的两个指标1 3 4 2 关注无意识领域:母亲情绪调节内隐态度1 4 5 研究问题的形成及本研究的整体思路1 6 5 1 研究思路1 6 5 2 研究假设1 7 第二章实证研究1 8 研究一幼儿早期情绪社会化1 8 依恋类型与情绪调节行为 1 研究a4 5 岁幼儿依恋类型测量1 8 1 1 目的1 8 1 2 方法1 8 1 3 结果2 0 1 4 结论2 0 2 研究b4 5 岁幼儿情绪调节行为测量2 l 2 1 目的2 1 2 2 方法2 1 2 3 结果2 3 v 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 2 4 结论2 5 3 综合结果和分析2 6 3 1 结果2 6 3 2 讨论2 8 3 3 结论2 9 研究二母亲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对孩子情绪表达态度的控制态度3 0 1 研究a 母亲自我报告对孩子情绪表达态度的研究3 0 1 1 目的3 0 1 2 方法3 0 1 3 结果3 2 1 4 讨论3 4 1 5 结论3 4 2 研究b 母亲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研究3 5 2 1 目的3 5 2 2 方法3 5 2 3 结果3 6 2 4 结论3 7 3 综合结果和分析3 8 3 1 结果3 8 3 2 讨论3 9 3 3 结论4 0 第三章总体研究统计结果 l 母亲元情绪特点与幼儿依恋类型4 l 1 1 引言4 l 1 2 方法4 1 1 3 结果4 l 1 4 讨论4 3 1 5 结论4 5 2 母亲元情绪特点与幼儿情绪调节行为4 6 2 1 引言4 6 2 2 方法4 6 v i 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 2 3 结果4 6 2 4 讨论4 9 2 5 结论5 0 第四章总体讨论和结论5 1 1 综合讨论5 1 1 1 母亲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影响与代际传递5 l 1 2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安全型依恋的关系5 1 2 主要研究结论5 3 3 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5 4 3 1 研究的价值5 4 3 2 研究的创新之处5 5 4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的展望5 5 4 1 关于研究方法5 5 4 2 关于研究变量5 6 4 3 关于研究被试5 6 附录5 7 附录a 5 7 附录b 6 1 参考文献6 3 后记6 9 v i i 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 第一章关于母亲情绪社会化与依恋的综述 1 引言 “关系”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词汇,再没有什么比“母亲 与“孩子 之间纠缠复杂的关系更加让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者们着迷。当孩子 还处于婴幼儿阶段时,在社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家庭,而母亲更被认为 是早期社会化最有影响力的环境因素。从2 0 世纪2 0 年代到7 0 年代,从w a t s o n 的条件反射原理、f r e u d 的精神分析理论到b a n d u r a 的模仿和观察学习,以及盛 行一时的关于父母与婴幼儿的互动( s t e r n ,1 9 7 7 :g p a t t e r s o n ,1 9 8 1 ) ,都传 递了同一个观念:早期家庭社会化经验对儿童的社会性和个性发展、塑造具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到了2 0 世纪7 0 年代后期,这个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变化。p a r k e 和b 台- r i e l ( 1 9 9 8 ) 这样总结,“我们应该把家庭看作是一个社会化系统。你想了解一个家庭 成员的行为,就需要评估其他家庭成员的相关行为。 总之,解释母亲教养与儿 童发展之间的中间变量和调节效应( p a r k ee ta 1 ,2 0 0 4 ) 成为研究者们痴迷的 热点。随着“关系 得到日益重视,情绪也就成为社会化过程中的核心课题,研 究者们对亲子互动与儿童未来社会技能之间的中介过程进行了假设( e i s e n b e r g , 2 0 0 0 :l a d d ,1 9 9 2 :p a r k e ,m c d o w e l l ,k i m ,& l e i d y ,2 0 0 6 :p a r k e & o n e l l , 1 9 9 9 ) ,情绪中介成为关注的焦点。 顺应这种理论趋势,国内外针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研究逐渐站在社会 化的角度,注重结合社会情境,采用观察和准自然实验设计等方法来保障研究的 生态效度。在研究内容上,研究者们尤其关注母亲是如何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风 格的。r a m s d e n 和h u b b a r d ( 2 0 0 2 ) 在情绪唤醒研究中把接受儿童情绪作为父母 情绪社会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维度( 由e m o t i o nr e g u l u t i o nc h e c k l i s t ; s h i e l d s - c i c c h e t t i 所测量的,1 9 9 7 ) 。而另一项重要的研究发现,母亲自我报 告接受还是控制儿童的情绪表达与儿童的依恋质量、挫折时的情绪调节具有极大 相关性。这种重要而潜在的影响吸引了后来的研究者进行深入而持续的探究 ( w i l l i a md a m o n ,r i c h a r dm l e r n e r ,2 0 0 6 ) 。 在持续推进情绪社会化、依恋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影响的研究中,有学者开 始意识不必单纯讨论母亲的情绪社会化行为和依恋类型之间的相关,而是探究是 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 否在这两个层面之上存在一种母亲的元情绪控制模式,即母亲所具有的稳定的情 绪调节倾向( b e r l i n & c a s s i d y ,2 0 0 3 ) 。从这个角度关注情绪社会化的还有提 出父母元情绪概念的g o t t m a n 等人( 1 9 9 6 、1 9 9 7 ) ,他们把父母在对自己和幼儿的 情绪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态度、行为等反应模式称之为父母的元情绪 ( p a r e n t a lm e t a - e m o t i o n ) ,并且认为这种稳定的情绪调节倾向在亲子关系和家 庭教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时,在情绪研究领域也正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对情绪自动化研究的推进, 从内隐角度考察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情绪调节倾向成为时下令人关注的研究方 向。这是个体无法内省识别,或者无法精确识别自己对情绪调节本身的评价被称 为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它由个体所处的文化情境以及个体经历所塑造,一经形成 就会对后续信息的加工起着方向性的引导作用,指导后续信息的感知、过滤、加 工和提取,从而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行为。当情绪诱发情境中的某些线索,就会自 动激活个体头脑中情绪调节相关的知识结构,其中包括对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如 果个体对情绪控制持积极态度,那么情绪控制就会成为其自动化的目标,个体会 采用一系列主动和无意识的行为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控,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 i r i sb m a u s se t a 1 ,2 0 0 6 ) 。i r i sb m a u s s 与他的合作者还编制了情绪调 节内隐联想测验( e r - i a t ) ,为考察个体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提供了有价值的技 术。 这一成果无疑为研究情绪社会化以及依恋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以往在对 母亲元情绪的研究中,尤其是母亲的情绪调节态度,数据采集主要使用自陈量表、 访谈等方式,比如s a a r n i 编制的父母对孩子情绪表达态度的问卷( p a c e s ) 、 g o t t m a n 的父母元情绪访谈法,所获得的母亲元情绪指标主要是母亲有意识的情 绪调节态度,即外显的情绪调节态度。但是就目前情绪研究者们的成果来看,有 意识的、主动的情绪调节态度只是个体固有的系统化的情绪调节态度中的一种, 它与无意识的自动的情绪调节态度,即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之间可能存在也可能不 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在研究母亲元情绪与幼儿情绪社会化和依恋质量的关系时, 就非常有必要把母亲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纳入到研究视野中。本研究将以母亲的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为切入点,旨在探究母亲的元情绪与幼儿早期情绪社会化的关 系,以揭示婴幼儿情绪社会化的潜在心理过程。 2 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 2 情绪社会化研究中的母亲情绪控制理念 不少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在情绪管理上存在代际相似性( d e n h a m ,1 9 9 8 ; b o y u m p a r k e ,1 9 9 5 ) ,这些都在提示人们,家庭情绪表达和管理是儿童学习通 过社会允许的方式理解、表达和管理情绪的重要途径。 致力于家庭情绪社会化研究的n e i s e n b e r g 与他的合作者在1 9 9 6 年提出了 一个丰富和详细的家庭教养情绪社会化模型,具体详见图卜l ( n e i s e n b e r g , f a b e s m u r p h y ,1 9 9 6 ) 。父母呈现出的大量情绪社会化行为被分为3 类:1 父 母对孩子积极或消极情绪表达的反应;2 父母对情绪的讨论;3 父母在情绪表达 方面的特点。n e i s e n b e r g 认为父母的这些情绪调节社会化行为( p a r e n t a l e r s b s ) 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1 情绪体验;2 对情绪的调 节行为;3 获得情绪调节策略;4 理解情绪调节;5 情绪表达规则;6 对关系质 量的评价;7 关于自我、关系、社会的图式。就目前的众多情绪社会化的研究而 言,这个理论模型已经得到证明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社交能力的的确确存在 影响,尤其在学龄前阶段,影响更为巨大。研究者们对母亲的情绪社会化行为一 一内隐、外因预期和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控制等几种方面进行测量,均发现与孩子 的情感社会化发展有关系( e i s e n b e r g ,c u m b e r l a n d ,& s p i n r a d ,1 9 9 8 ) 。 3 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 孩子特点 如:年龄、= 气 质、性别等 与情绪相关的 父母教养行为 如:对孩子情绪 表达的反应;对 情绪的讨论;情 绪表达 孩子的 情绪唤醒 孩子的输出 如:情绪体验、 情绪表达、一 定情境下的调 节、对情绪和 调节的理解、 表达情绪的策 略、亲子关系 质量、关于自 我、关系和世 界的图示。 社交行 为和能 力 调节因子 如:幼j l , 父母的情绪种类和强度;父母情绪和行为的适当性;幼 儿的人格气质;父母行为一致性有效性;父母沟通透明清晰性; 父母行为与孩子成长阶段适宜性等 ( 图1 - 1 n eis e n b e r g 的情绪社会化理论模型) 2 1 幼儿情绪调节能力里程碑:夸大还是弱化? 无可否认,情绪调节能力是儿童与他人互动、建立关系的枢纽能力 ( e i s e n b e r g & f a b e s ,1 9 9 2 ;h u b b a r d c o i e ,1 9 9 4 ;p a r k e ,1 9 9 4 :s a a r n i , 1 9 9 0 ;c a s e y ,1 9 9 6 ) 。这意味着孩子成功地与他人交往,不仅依靠对引发情绪的 刺激有良好的理解,同时还需要拥有合适的策略去回应刺激。这些骄人成果依赖 于日常生活中对这类策略经验的积累。令人惊讶的是那些还处于生命早期的学龄 前儿童己表现出卓越的情绪调节能力( g r o l n i c k ,m c m e n a m y & k u r o w s k i ,2 0 0 6 ; k o p p ,1 9 8 9 ) 。 获得情绪调节的能力是儿童早期的关键性发展任务之一:在出生的第1 年, 神经兴奋与回避过程得到稳定发展,婴儿逐步获得更强的抑制和最小化情绪反应 强度与耐力的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情绪反应的多样性。随着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 4 母亲对情绪调节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 展,2 、3 岁的孩子更是大步前行,越来越善于自主调节情绪( k o p p ,1 9 8 9 ) ,他 们在亲子交往中学习情绪调节规则和规范,调节自己的情绪表达,以适应文化、 亚文化( 家庭) 的要求( c o l e ,1 9 8 6 :s a a r n i ,1 9 8 4 ;k o p p ,1 9 8 9 ) 。在这种研究 背景下,情绪调节被定义为发起、维持、调节情绪激起,以便完成个体目的和适 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t h o m p s o n ,1 9 9 4 ) 。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呈现出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情绪隐藏 和欺骗“我的感受和表达可以脱钩 。e k m a n ( 1 9 8 2 ) 认为这种隐藏和欺骗存 在4 种形式:1 增强夸大( i n t e n s i f i c a t i o n e x a g g e r a t i o n ) ;2 弱化最小化 ( d e i n t e n s i f i c a t i o n m i n i m i z a t i o n ) ;3 面无表情( 扑克脸) ( n e u t r a l i z a t i o n : p u t t i n go nap o k e rf a c e ) ) ;4 反向( 隐藏内在情绪,以完全相反的表情来替 代) ( m a s k i n g , c o n c e a l i n ga l l i n t e r n a le m o t i o n a ls t a t eb ya d o p t i n gan o n c o n g r u e n tf a c i a l e x p r e s s i o n ) 。一些研究显示,早在2 岁前,孩子就能够理解们隋绪表达的规则 , 比如怎样的情绪调节是被期待的( l e w i s m i c h a l s o n ,1 9 8 3 ) 。d e m o s ( 1 9 8 6 ) 采用自然观察法,长期观察2 个女孩在1 2 岁之间的情绪行为,结果发现,在生 命的第2 年,孩子开始控制和调节面部情绪,尤其是“加强或者“弱化 消极 情绪表达。而“面部表情”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得到证实,甚至早在1 2 个月时 就已经初现端倪( g r o s s m a n n ,1 9 8 1 ) 。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不幸,“反向 这种 高难度的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有在学龄前儿童脸上得以证实,这需要其他3 种能力 发展到巅峰状态( s a a r n i ,1 9 7 9 ) 。不少研究已经显示孩子的情绪表达和伪装跟 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回应以及他们对这种情绪回应的预期有着密切关系 ( f u c h s t h e l e n ,1 9 8 8 :c a r l s o nj o n e s ,a b b e y & c u m b e r l a n d ,1 9 9 8 ;g o t t m a n , g u r a l n i c k ,w i i s o n ,s w a n s o n m u r r a y ,1 9 9 7 :h a l b e r s t a d te t a 1 ,2 0 0 1 ; h u b b a r d ,2 0 0 1 :p a r k e re t a 1 ,2 0 0 1 ;s a a r n i & w e b e r ,1 9 9 9 ;y o ns a l i s c h , 1 9 9 6 :z e m a n s h i p m a n ,2 0 0 3 ) 。 2 2 母亲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态度:接受还是控制? 关于家庭教养的情绪社会化研究发现,与父亲相比,母亲在儿童情绪社会化 过程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尤其在讨论家庭成员情绪上花的时间更多。焦虑悲伤 时,母亲是孩子最主要的安慰者:快乐喜悦时,母亲也是孩子最主要的分享者。 她帮助孩子处理情绪困扰,缓解痛苦,学习控制可能引起挫折的情境,在无意有 意间向孩子传达自己对情绪事件的评价和态度,给各种情绪体验“贴上 标签, 母亲对情绪调:常的态度与儿童的依恋和情绪调节 潜移默化地传授家庭、社会文化允许的情绪表达规则( b a r r e t t c a m p o s ,1 9 8 7 : e k m a n ,1 9 8 4 ;i z a r d m a l a t e s t a ,1 9 8 7 ;s a a r n i ,m u m m e c a m p o s ,1 9 9 8 ; h a l b e r s t a d t ,1 9 9 1 ;p a r k ee t a 1 ,1 9 9 2 ) 。 而在针对母亲情绪社会化的研究中,母亲的情绪模型( m a l a t e s t a ,c u l v e r , t e s m a n s h e p a r d ,1 9 8 9 ;m a l a t e s t a h a v i l a n d ,1 9 8 2 ) 、母亲的敏感性( b e l l a i n s w o r t h ,1 9 7 9 :b r a u n g a r tr e i k e r ,g a r w o o d ,p o w e r s n o t a r i o ,1 9 9 8 : b r i d g e s g r o l n i c k ,1 9 9 5 :c a s s i d y ,1 9 9 4 :f i s h ,s t i f t e r b e l s k y ,1 9 9 1 ) 以及母亲对幼儿消极情绪表达所作出的反应( k o p p ,1 9 8 9 :t h o m p s o n ,1 9 9 0 : b e r l i n & c a s s i d y ,2 0 0 3 ;m o r r i s ,s i l k ,s t e i n b e r g ;2 0 0 7 :s a a m i ,2 0 0 7 ) 都是当下 研究的关注点。尤其是后者,随着孩子逐渐理解情绪反应的前因后果后,母亲对 孩子情绪表达的反应为情绪社会化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在谈到关于母亲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态度研究时,本研究特别强调两个指导原 则:1 情绪社会化包括h e i g h t e n i n g ( 宣泄) 和s u p p r e s s i n g ( 控制) 过程母亲 有系统地鼓励或者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2 健康的情绪社会化被定义为既不只是 宣泄也不只是压抑,而是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接受,以及对孩子情绪表达的适度 控制。 虽然母亲对孩子积极情绪表达的反应有着重要作用( s t i f t e r & m o y e r , 1 9 9 1 ) ,不过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的仍然是儿童消极情绪的社会化,这可能源自于 孩子的消极情绪表达能够为检测情绪社会化效应提供重要的背景。这里需要提醒 的是,大部分文献关注的是孩子的消极情绪,而不是情绪表达过强或者不适宜性。 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孩子都在用表情、行为和动作表达积极情绪和消极情 绪。父母对孩子情绪表达的反应,尤其是消极情绪的反应为研究情绪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