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人的“需要—创造”性.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人的“需要—创造”性.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人的“需要—创造”性.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人的“需要—创造”性.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人的“需要—创造”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人的“需要一创造 性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生:曾选云指导教师:李北东 摘要:“现实的人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人”是活生 生的具体的人,具有丰富的属性。“需要与“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两种相 互确证、相互渗透而又彼此推进的本质属性,人的需要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内 在根源,创造是满足人的需要并产生新的需要的手段。正是人的这种“需要一 创造 性,不断丰富着人之为人的特性,拓展着人的本质力量,并最终确立了 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主体创造活动是一个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 活动,主体创造出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又变成了主体本质力量的一部分,对象 化的创造始终伴随着主体非对象化的反身创造,最终,人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 属性,也创造了一个“属人的世界”。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社会发展的有目的有规律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不断创造过程。 人的“需要龟0 造”性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因,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 人和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发展扩张的过程,人所创造的“属 人世界”其实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外积累。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是“个人自由 全面的发展 、材社会自觉协调的发展 以及“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 人的“需要龟u 造 性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需要 与创造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需要必然转化为创造,创造也肯定能满足人的需要, 创造也成了种需要。那时,人的“需要龟4 造 性会获得全新的发展,人的主 体创造性会得到完全确立。 关键词:现实的人:“需要创造性9 本质属性:人和社会的发展 s t u d yo n h u m a n sa t t r i b u t eo f w a n ta n d c r e a t i n g m a j o r :m a r x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z e nx u a n y u n t u t o r :l ib e i d o n g a b s t r a e t :t h e i a c t u a lp e o p l e ”t h es t a r t i n gp o i n ta n dp r e r e q u i s i t eo f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 a r el i v i n ga n dc o n c r e t ep e o p l ew h oh a v er i c ha t t r i b u t e s “w 缸t ,a n d “c r e a t i n g ”a r et h et w oe s s e n t i a la t t r i b u t e so fp e o p l ew h i c hc o n f i r me a c h o t h e ra n do s m o s i st op r o m o t ee a c ho t h e r w a n t - - c r e a t i n g a t t r i b u t ee n r i c h e s p e o p l e st r a i t s e n h a n c e st h e i rn a t u r a la b i l i t ya n df i n a l l ye s t a b l i s h e st h e i rs u b j e c t i v e p o s i t i o ni nt h en a t u r a lw o r l d t h ec r e a t i v i t yo fp e o p l ea r ea 铆o a ya c t i v i t i e s w h i c hh a v eb o t h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o b j e c t i v i z a t i o no ft h es u b j e c t i v eo rv i s ev e r s a p e o p l e s c r e a t i v e n e s st ot h eo b i e c t i v ew o r l di s a l w a y sa c c o m p a n i e db yt h e c r e a t i v e n e s st ot h e i ro w n t h es o c i e t yi sm a d eu p0 fh u m a nb e i i l g sa n dt h er e g u l a r p u r p o s e f u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e t yi sa c t u a l l yt om e e tp e o p l e so w nn e e d s “w a n t - - - - c r e a t i n g a t t r i b u t es e r v e sa st h es o u r c ea n df o r c e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t a l s ob r i n g s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t oh u m a nb e i n g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e o p l ea n ds o c i e t y a r ei nf a c tt h ee x p a n s i v ep r o c e s so fp e o p l e se s s e n t i a lf o r c ea n d t h em a n sw o r l d ”i s a c t u a l l yt h ee x t e m a l i z a t i o no fm a n sp o w e r a c c o r d i n g l y , w a n t a n d c r e a t i n g a t t r i b u t ei st h et h r e a dt h a t g o e st h r o u g ht h eh u m a nh i s t o r y h u m a n s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t h ef r e ea n da l 】一a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e o p l e ” l e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e t y a n d l eh a r m o n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a n a n ds o c i e t y ” w a n t a n d “c r e a t i n g a r eh i g h l yu n i f i e di nt h ec o m m u n i s ts o c i e t y w h i c h w a n t c a nn e c e s s a r i l yt u r ni n t o c r e a t i n g a n d c r e a t i n g c a l li nt u mm e e t p e o p l e s n e e d s b yt h a tt i m e p e o p l e s “w a n t - - - c r e a t i n g a t t r i b u t ew i l lg e taf r e ea n d a l l a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p e o p l e s s u b j e c t i v ec r e a t i v i t yw i l lb ec o m p l e t e l y e s t a b l i s h e d k e y w o r d s :a c t u a lp e o p l e ;w a n t - - c r e a t i n g a t t r i b u t e ;e s s e n t i a la t t r i b u t e ;n l a n s a n 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i i i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奎j 匕丕数援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 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 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 亲一虢。锡 2 0 0 9 年4 月1 0 日 o7 、7夕 k 冬7 讼 套_ 状 纠一 沙 李 前言 章韶华先生在他的马克思主义人类观纲要需要仓0 造论一书中指 出:人类,从哲学意义上讲,是一种“主体存在物;从类间关系上讲,是种 “超动物类存在物”;从类特征上讲,是一种“需要创造”存在物;从根本的 意义上来讲,是一种“自然一人道主义 存在物。章先生并认为,“自由的有意 识的活动 是人的类本质,“需要一仓i j 造 性是人的类特征。他认为人类起源于 动物,但它又脱离了动物,因而人不再仅仅是一种动物,不能再用生物学规律 来解释人类的本性;同样,人类是社会存在物,但社会本身也是人类的产物, 是人类自己选择的符合人类本性的一种生存形式。因此,人类既是社会存在物, 更是改造社会的创造存在物;人类的本性就是这种用自己的社会性创造活动来 满足自己的需要,用自己的新的需要又驱动起新的创造活动的“需要川0 造 性。 传统理论认为,马克思是不重视对人的研究的。有些西方学者把历史唯物 主义庸俗化、简单化为经济决定论或历史宿命论。他们认为,在马克思那里, 历史完全是自动形成的,它丝毫没有人的参与,经济必然性就像玩弄棋子一样 玩弄人。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也未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决定论的 真谛,在考茨基等人看来,经济必然性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必定导致社会主义的 胜利。国内也有些人认为,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决定论在历史客体和历史主体、 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等关系中,始终坚持前者的绝对统治地位, 而忽视了人的作用,他们觉得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也完全是一个自然历史 过程。这样,就把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决定论看成了机械历史决定论或历史宿 命论。那么,历史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机制是什么、实现方式又如何呢? 其实,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研 究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能离开人,就像研究任何一个系统不能离开其组成要 素一样。而社会和历史不是“黑箱 ,马克思主义正是深入到它的内部结构中, 从现实人的物质属性及其劳动和交往入手,揭示了社会结构即人们的社会存在 方式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很明显,正如由人们结合而成的社会关 系是研究人的现实基础一样,科学地认识人及其活动,也是科学地把握人类社 会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因此,探讨人及其全部丰富属性,探讨作为社会 和历史主体的人与自然客体的相互作用,探讨主体、其活动和状态对社会发展 的意义以及他们自身在社会制约下的变化和发展,探讨主体的自觉活动与历史 发展规律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 力及内涵,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其实非常重视对人的研究,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 入学思想。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是从人的问题开始自己的理论 研究的。青年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的自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 问题,也关注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价值问题。后来只是由于需要科学揭示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他才把探讨的重心转移到人的社会性及社会历史问题方面 来,转移到社会规律、阶级斗争、国家和革命问题上来,而对人尤其是个人的 主体性及价值方面的研究则放到次要的地位。但对人的研究和关注,是贯穿于 他整个一生的。可以说,正是在对人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了现实生活中人的 不平等、人的普遍异化,这促使他更进一步地去探讨人类不平等、人性普遍异 化的根源,他发现造成人类不平等、人的异化的根源不能只是在对人的研究中 去寻找,而要到人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在对人及人所生存的社会环境 的研究中,他得出了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还有“人的本质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的结论。他认为是分工和私有制造成了人的不平等及人 的异化。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种根源,马克思系统地研究了人们当时生活的现 实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他深入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结 构、意识形态、文化结构及社会生活结构,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运动 规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更深入地研究了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阶段等,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觉得在私有制社会里是不可能完全实现人的自由、平等与幸福的,人也 必然会处于异化与奴役的枷锁之中,然而人和社会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人类 在实践中努力把握必然,争取自由。社会的进步会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 国,解放整个人类和实现人的理想发展是必定会实现的。总之,对人的现实生 活的关注及探寻人类解放的途径与理想是马克思终生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 马克思探索科学真理的动力之所在。 对人的重视与研究,近年来也成为我国理论界的热点,可以说,人的问题 2 成为了当前我国哲学研究的主题,由此,哲学研究领域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分 支,那就是人学。人学研究在我国的兴起也绝非偶然的现象,它是随着我国的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而兴起的。改革说到底是解 放人,为人松绑,解决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是充分利用人性和规范人性来运作的,它既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人格来作为 它建立和发展的人的基础,又对人的发展产生正负影响,其最大的积极影响是 促进独立人格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其消极影响是产生一定的人的物 化现象。市场经济体制的表层是“物 的问题,深层却是“人”的问题,与人 的问题具有内在本质的联系,这必然促使人们对改革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做深 层思考。比如改革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有什么特点? 市场经济建设需要什么样 的人,与人具有怎样的内在本质联系? 如何发挥人在改革和市场经济中的作 用? 再有就当代中国的发展来说,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从哲学 高度和深度来看可持续发展,其中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它把人类作为发展主 体;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理论根据;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挥为实现条件; 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以人主体意识觉醒为先导。当代中国 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过程,而人的现代化则是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的一条主线就是不同时期提出的人的问题。 如远志明与薛德震两同志写的社会与人一书主要探讨了人与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社会的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实践创造的过 程,人的实践创造的内在根源是人的需要。并指出生产力尽管是推动社会发展 的最终力量,但生产力自身也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其内在的驱动力量也来源于 人的内在需要。该书写于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对促进人的解放与发展起了极 为重要的作用。韩庆祥同志对人的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他在马克思主义人 学思想发微、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等书 中,对人的本体论、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以及人学研究的方法( 如提出对 人的研究要遵循价值因素与科学因素的统一) 等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并指出人 与社会的发展要以人的能力的发展为核心;张一兵先生在他的新著马克 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中指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要遵循主体辩 证法与客体辩证的统一。并特别强调不能仅仅停留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 范畴上,历史绝不是与真实的人类主体无缘的东西。他认为马克思的科学历史 观有两个这样的逻辑层面:既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又坚持了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基础和客观必然。此外,还有王双桥同志写的人学 概论较详细地谈了人的需要问题;张伟胜同志在实践理性论中论述了实 践理性及理性的结构问题;王翊钧同志在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哲学中谈到 了主体性的原则问题,等等。 本文论及的人的本质属性“需要创造”性,是对有关人的问题的延 续:一是说明“需要龟0 造 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它的丰富内 涵。人的“需要”与“创造”也可说是人的两种本质属性,它们其实是一对矛 盾体,既有矛盾,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所以把它们用连接号连了 起来,共同表示人的本质属性;二是把人的“需要一创造”性与人和社会的发 展联系起来,阐述人的这种本质属性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的“需要一 创造性深藏于人性之中,它是人和社会发展诸多问题并从根本上支配这些问 题的基础。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历 史是人的历史,是人的实践创造活动及其丰富属性的具体展开过程。马克思、 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那种割裂了人的活动的抽象历史观时说:“历史什么事情 也没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 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 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本文就是从人 的活动人的活动的创造性实质、人的创造活动的动因入手阐述的。二是矛 盾分析法。人是一种矛盾存在物,人的活动、人的世界也是种种错综复杂的矛 盾交汇。人的“需要创造 性这对矛盾体就像“基因 一样,内含在人和社 会的发展中,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内在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2 卷人民出版社,1 9 5 7 :1 1 8 1 1 9 4 一、绪论 实现人的解放和理想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目 的。“现实的人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人 是活生生的具 体的人,是处于历史发展中的人,具有丰富的属性,人的“需要创造”性是 人的本质属性。 ( 一) “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出发点 恩格斯曾把历史唯物主义概括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写道:“全 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罾这里说的“有生命的 个人 ,也就是“现实的个人 ,他们写道:“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 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 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 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当然,“有生命的个人或“现实的个人”不 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指“每一个人”,即普遍的一般的人,是对一切人都具 有的共同点的抽象和概括。这种立足于现实的“一般人是不同于费尔巴哈人 本主义所宣扬的“一般人”的,费尔巴哈的“一般人虽比黑格尔主义的逻辑 的人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仅是一种戴上“现实 面具的“抽象人 。费尔巴哈 的“抽象人”撇开了历史的进程,把人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 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缈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 是不断生成着的、处于历 史发展中的人,他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生成着自己的本质,也不断创造着自己 的物质生活条件。而费尔巴哈的“一般人 之所以被批判为“类的抽象,就 是因为缺乏历史之维,他的“纯粹的感性直观”,其实是用一种静止不变的眼光 来看待存在着的事物,所以,既不能把握人作为主体发展的纵向联系,也不能 把握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横向联系。“现实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令集 m 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2 3 7 o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6 7 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6 6 - 6 7 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6 0 5 也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形成和演进 的前提和出发点,又是这些范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现实中介,因为“以一 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而社 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人的创造性活动,使得人突破自己既有的现实,处于不断生成变化之中, 具有普遍适应一切环境和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掌握世界的潜在可能性。人在劳动 创造中不仅改变了自身的自然,使自己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了发展,而且人在 这种对象化的感性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物化,形成体外积累,使人的本 质力量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的的作品劳动产品、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 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 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的过程。人认识世界,产生需要,这种需要在 人的行动中外化,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创造了一个“属人世界”。正 是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在人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自我直观中,人类不断追 求理想,超越现实,超越自我,推动了人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 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人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不断创造出自己的生产力, 而且在此基础上生产和创造出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人是社会的主体, 社会历史是人的对象化实践活动深化的结果,是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自 己的内在本质力量即人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所以,马克思说:“这种活动、 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 的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表征着人的发展,人类 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 ( 二) 人的“需要一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的根本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有别于揭示 事物的外在联系的现象范畴) ,是由他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是一事 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根据。本质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一事物的性质是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7 1 白马克思恩格斯令集 m 第4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1 2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0 - 5 0 6 过此事物许多外在的属性表现出来的。在人所包含的多方面的属性中,有些是 与动物共通的,如人的自然属性,但体现着人的根本性质的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需要叫0 造”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 “现实的人 是处于不断生成变化中的存在,因为“现实的人”人不仅是 “感性对象 ,也是“感性活动”。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时指出:“从前 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 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人的感性活动 与动物 的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它没有自己和自 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动物没有意识,既意识不到 自己的存在,也不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自己意识的对象来看待,它只是在 直接的肉体需要和自己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支配下进行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所 得的产品也直接属于自己的肉体,因而动物是一种“现成存在者 ,它一来到 这个世界上,大自然就已经为它的生命活动规定好了,具有本质前定的性质, 它的存在是一种封闭性的存在。“人的感性活动则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他能把自己的活动当作自己意识的对象,把自己 的生命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人还能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主观目的、 内在需要渗透在活动之中,能动地改造自然客体,创造自然界自然发展所不可 产生的东西。人的活动是自由的,因为人们瞳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 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 构造。 从人的“感性活动的本质特征来讲,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其实就是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是人这种活动的实质和灵魂。人是一种类存在物, 而“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人的类特性恰恰 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固所以“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 类本质。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创造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的本质特征,所以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是不会满足于一个既定的现实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5 4 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4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l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4 6 7 界的,而是要不断地设定目标、不断创造最适合自身存在的人化世界,因为“世 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改变 的结果是使世 界出现了新事物,以此来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因: 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和满足某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而 满足需要的创造活动又不断产生出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会反过来引起新的创 造,所以,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人在现实世界中,自然客 体不会主动满足人,也满足不了人日益丰富的需要。人不是靠本能生活的,他 在自己的感性活动中,不断加深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这种新的对外部世界的 认识不断冲击着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果,不断改变着自己原有的观念,这种观念 促使人产生着突破现实的强大动力。他对现状日益不满,产生着改变现实的需 要,这种内在的需要在人的意志的支配下转化为目的,目的转化为人行动的动 机,动机直接推动着人去活动,去进行突破既有现实的创造。这种创造首先表 现为改进和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人再用新的生产工具作用客观世界,用新的 创造结果满足人的需要,又在创造中产生出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人的本 质力量和人所创造的属人世界不断超越着,人和人类社会也在满足人的需要的 创造中不断发展。可以说,人的创造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如前所 述,人的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而人的需要是创造性活动的直接动因,是内 在地包含于人的创造之中的,“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 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 人的需要是人的丰富属性中最基本、最一 般的属性,是人的各种质的规定中最原始、最简单的规定。“我的劳动满足了 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 物品 ; “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 因此,需要是创造的动因,创造是满足需要并产生新的需要的手段,他们是内 在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用连接号把他们连结起来表示就是人的“需要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需要创造的本质属性,其实也体现了人在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 讪列宁伞集 m 第3 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9 :2 2 9 国马克思恩格斯伞集 m 第4 6 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2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2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2 0 8 马克思恩格斯伞集 m 第4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3 7 白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笫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0 :3 l 一3 2 、3 2 6 、5 1 4 8 系时所应遵循的价值因素与科学因素的统一( 或者说是主体辩证法与客体辩证 法的统一) 。人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人总是从自己的主体需要, 从可能实现的“理想 出发去追求某种新的东西,他时刻用自己内在固有的尺 度来衡量对象,以此对外部现实世界进行价值评价、取舍、选择和改造,但外 部现实不会主动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现实,人只有通过创造才 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在对客体进行创造性的改造过程中,并不是 随心所欲的,人必然会遇到既有生产经验和外部现实条件的约束,人要达到理 想的实践效果,就必然遵循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人只能利用客观规律来为自 己的需要服务,而不能改变客观规律,这就是价值因素与科学因素的统一。 9 二、人的“需要一创造,- l 生的丰富内涵 “需要”与“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两种相互确证、相互渗透而又彼此推 进的本质属性,正是人的这种“需要- - 仓, j 造 性,不断丰富着人之为人的特性, 生成着人类的文明和文化世界,推进着人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 一) 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人类社会的生产,无论是物 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只要我们 追溯一下人类认识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就可以看出人类在满足现实需 要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可能的需要来否定它自身,从需要到满足需要又到新的 需要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虽然马克思、恩格 斯并没有针对需要问题进行专门论述,但是他们十分重视需要问题的研究,分 散于他们全部著作中的关于需要问题的观点和论述,构成了他们关于人的需要 的理论。 1 人的需要的实质 需要并不是人这一“社会动物 所独有的。在地球上,作为物质运动的生 物形式,自产生以来就具有一定的需要,需要反映任何生物物种对于外部环境 的物质要素、能量要素和信息要素的依赖关系,而掌握这些要素是它们得以存 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是崭新的需要体现者,他的需要发生了根本飞跃,从 而与自然界一般动物的需要区分开来。首先,动物是通过本能来满足自身需要 以维持其生理平衡及生命延续的。一般来说,动物的需要永远是被动的、不自 主的、下意识的,但是人的需要却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有意识的需要。人 是主动地改造自然,主动地向自然摄取需要,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人具有主 观能动性。其次,动物的需要虽然对外界环境能够适应,但只限于与其生命形 式直接相关的范围之内,永远不会超出维持生命存在的自然生理需要的范围, 它的需要对象( 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 也永远指向自然物。而人是通过生产生 活资料的劳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劳动来满足其需要的。他冲破了动物本能活动 的牢笼,超越了动物的纯粹的自然生理需要,需要的对象也超出了纯粹自然生 1 0 物的范围,使人的需要具有了动物需要所不具有的崭新而广阔的内容和属性。 最后,人的需要不仅受自然物质条件的局限和制约,而且还受社会条件的局限 和制约。动物的需要来自外部自然环境,而人的需要则不仅来自外部的自然物质 环境,还来自人自身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对人的需要具有相当的 制约性和影响性,人的需要是通过社会而得到满足的。 那到底什么是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有一种看法把需要 看作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一种匮乏感,即“人感到缺乏点什么”;还 ,有一种看法则把需要定义为“人们对外界对象的依赖关系 。前者重在强调需 要的主观性,后者着重强调需要的客观性。其实,人的需要是从一般动物的需 要发展而来的、受人的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生俱来而不可或缺的规定性,与 动物的需要既有联系,又有着质的区别。从历史观角度来分析,人的需要实质 上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是积极的、能动的社会需要。人是社会需要的主 体,人所依赖的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则是社会需要的对象。人的 需要反映了对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精神生活条件,诸如自然 地理环境、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及其派生的精神生活资料的一种直接依赖 关系。人的需要在内容上是物质的、现实的、客观的,在形式上却表现为一种心 理活动、主观意愿。因此,人的需要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 能动的对需求对象的反映、指向、谋取、吸收和满足,表现为人对外部需要对 象的一种直接依赖关系。人对客观外部需要对象的依赖,表现为人对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一种依赖关系。由此看来,需要 并不是一种主观的产物,不是一种任意的想象,而是客观外界同人的主体世界 发生的一种必然联系。 2 人的需要的特征 尽管需要是一切生物的共同特征,但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是根本不同的, 具体来说,人的需要具有以下五大特性: 第一,以主观性为表现形式的客观性。对人来说,满足自身的需要是必不 可少的,马克思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 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 实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这说明人的需要具有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性。生命体的新陈代谢就意味着对外界物的需要、摄取和同化,它是人的生 命活动的基础,一旦人的需要停止了,人也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再说,需要的 满足和新的需要的形成离不开客观存在和实践过程,一种需要的满足需要将自 己对象化,这个对象化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这个对象化的产 物也必然是一个客观的产物。同样,一种新的需要的产生只有当客观条件已经 具备时才能产生,如古代人就不可能产生今天人的需要,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 人的不同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精 神生活条件为客观基础的,人所依赖的需要对象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生活环 境、物质生活条件,所以人的需要的实际内容都是物质的、现实的、客观的, 人的需要也是不断发展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然而,人的需 要又是积极的、能动的、有意识的需要,是以对需要对象的主观指向为表现的, 所以人的需要在形式上又表现为意向、情欲等心理上、思想上的主观的东西, 作为欲念、目的、动机等主观形态而存在。 第二,以物质性为基础的丰富深刻性。人的需要是以物质性为基础的。这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人作为一个物质实体,他的生命活动表现为物质的 运动过程,归根到底还原为物质的新陈代谢。所以,直接地、对于物质对象的 需要永远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但人的物质性需要往往渗透着某种精神或社 会的要求在内,体现着人的精神、心理或社会的需要,比如吃喝穿住,这些活 动早已失去了其本来的单纯意义,而具有了享乐、名誉、审美等新的价值。衣、 食、住等等,“不是单纯的自然需要,而是历史上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 变化的自然需要。固另一方面是说,物质需要之外的其他精神需要也都离不开 一定的物质条件。比如求知、交往、创造以致理想的追求,虽然并不一定直接 以物质财富为对象,但客观上无一不与物质相连,要有物质的保证、借助物质 的手段、创造物质的条件等等。但是以物质性为基础的人的需要是一个丰富的 系统,具有无限丰富的发展趋势。首先,人的需要的的丰富性在量上表现为它 是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体。人的需要以吃穿住用等直接物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3 卷人民出版社版,1 9 6 0 :3 2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4 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 5 2 1 2 需要为基础,但决不局限于物质需要,动物却只有一类需要,即物质需要。人 是有思想、有激情的能动存在物,日益丰富的精神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 标志。因此,只有摆脱了纯粹物欲制约的需要才能称之为人的需要。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马克思曾经指出:“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 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 真正的生产。”人在进行物质生产时还需要人与人联合起来,互相交往,互相 劳动和互换劳动产品。其次,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在质上表现为不断上升的趋上 性。人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是无限的,当人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以后,又会形 成对高层次的追求。马克思曾经讲过人的需要会随着生产的增长而扩大,而且 认为整个人类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入的需要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随着人类物 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的物质需要日益得到可靠保证,而人的文化素质同时 普遍提高。这样,人的需要结构必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从单纯型到丰富 性、从动物式的本能需要到真正人的需要的全面进化过程。 第三,以个体性为前提的社会性。人的需要是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辩证 统一。人的需要作为一个社会的和历史的范畴虽然反映在个体身上,直接表现 为个人的需要,但是人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是社会的人,所以任何个人的需要都 必须同时体现社会的需要、人类的需要。每一时代的人的需要总是以该时代的 社会需要的形式反映出来,以社会需要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和发展形式,在社 会需要的实现中实现自己。但是,人的需要归根到底总是同人的肉体组织密切 联系着的,所以它的个体性任何时候也不可能被舍弃或者被替代。需要的社会 性还表现在人的需要产生出了真正的社会联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 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 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 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 自己的财富。因此,上面提到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 利己主义才出现的” 人的需要产生社会联系,而这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即是 人的本质。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而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 。_ _ _ - - - _ 。 。_ - _ _ _ _ _ _ - _ _ - _ _ 一 ,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 m 第4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4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2 4 1 3 定的社会关系,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在生产关系中从事劳动活动的, 人的劳动就是社会劳动。劳动的社会性,即满足需要方式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 需要的社会性。 第四,生产决定性与历史发展性。人的需要与动物需要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是历史的产物,经常发生变化,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需要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变化性,它的固定性是一种 假象”。动物的需要是天生的,由其生理遗传所决定,因此几乎不发生变化, 年年如此,代代如此。人的需要这种无限发展性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社会生 产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因此人的需要必然具有历史性。社会生产的具体状 况不同,社会财富的结构、数量和质量不同,人的需要的内容及其满足的程度 和方式也不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丰富,人的需要和欲望也会 相应地增长和扩大。马克思指出:“由于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一旦满足了某 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每一时代的人也总是以该时 代的社会需要来表现自己的需要,而不能超越历史条件。比如说,原始社会的 人由于社会生产水平很低,需要的对象往往直接取之于大自然,因此,人的需 要也很低级、简单和粗陋。而到了现代,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也呈现 出多样性的局面,这就是需要的历史性表现。 第五,内在能动性和外在制约性的统一。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能 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确定实 践对象的、选择劳动工具的。人们并非盲目地作用于自然界,而是作用于能满 足自己需要的客体。采取何种手段、利用什么工具和方法,都由需要的性质、 需要的内容来确定。需要的能动性使得人的需要能够被自己意识到,从而形成 目的、计划,成为支配人们活动的一个内在因素,从而不断推动着人向更高的 目标前进,促进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但人的需要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必然 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具体表现为:( 1 ) 自然条件的制约,如身体机能、 外界物质以及地理环境等。( 2 ) 历史条件的制约,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 会有不同的需要。( 3 ) 生产条件的制约,人的需要受着满足需要的方式即生产 马兜思恩格斯令集 m 第2 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4 :2 1 0 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4 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2 6 0 1 4 方式、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状况的制约,人只有在生产自身需要的对象时,才生 产出自身新的需要和新的品质。( 4 ) 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 意识,对人的需要具有不同的作用,私有制的社会使人产生利己主义的需要, 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则培养人的集体主义需要。( 5 ) 个人条件的制约, 包括个人的先天素质、社会地位、文化素养和活动能力等。总之,人的需要是 内在能动性和外在制约性的统一,内在能动性注定人要为自己的需要而奋斗不 已,外在制约性又决定人不能随心所欲和如愿以偿。 综上所述,人的需要是一个辩证的范畴。它是客观性与主观表现形式的统 一、个体性与社会存在形态的统一、物质基础性与丰富深刻性的统一、生产决 定性与历史发展性的统一、内在能动性与外在制约性的统一。 3 人的需要的层次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