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青少年网络成瘾生成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青少年网络成瘾生成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青少年网络成瘾生成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青少年网络成瘾生成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青少年网络成瘾生成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j 一 粤 t , 南京邮电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学科、专业:教育学、教育技术学 研究方向: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与心理学 作者:杜金婷 指导教师:朱永平 i i l ll r ii l rli i f i ni i i i 17 5 4 7 3 6 题目:青少年网络成瘾生成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 英文题目:s t u d yo ng e n e r a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a n d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e so f a d o l e s e n t s i n t e r n e ta d d i c t i o n d i s o r d e r 主题词:网络成瘾;生成机制;干预策略;个案研究 k e y w o r d s :i n t e m e t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 ;g e n e r a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 m o d e l ;i n t e r v e n t i o ns t r a t e g i e s ;c a s es t u d y , 、 粤 f 南京邮电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学科、专业:教育学、教育技术学 研究方向: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与心理学 作者:杜金婷 指导教师:朱永平 f i i ir ir i l liri r ur liii 17 5 4 7 3 6 题目:青少年网络成瘾生成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 英文题目:s t u d yo ng e n e r a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a n d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e so f a d o l e s e n t s i n t e m e ta d d i c t i o n d i s o r d e r 主题词:网络成瘾;生成机制;干预策略:个案研究 k e y w o r d s :i n t e m e t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 ;g e n e r a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 m o d e l ;i n t e r v e n t i o ns t r a t e g i e s ;c a s es t u d y , - 、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摘要 摘要 虽然我国对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已开展十几年之久,但是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很 多不足与局限,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网络成瘾“无官方界定概念”、“无权威诊断标准”、“无 成熟生成机制模型”及“无可操作性强干预策略”。对于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的研究,对改变我国青少年日益严重的网络成瘾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可为社 会、学校和家长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提供理论借鉴,同时有助于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 理健康水平,亦可为各部门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及实践上支持。 本研究以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为研究焦点,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 合的方式,首先,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分别阐述了环境因素、客 体因素及主体因素对网络成瘾形成过程的作用和影响:之后在将各影响因素融合的基础上 分析了其对网络成瘾生成过程的交叉互动作用,从而构建能对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过 程进行清晰描述和呈现的网络成瘾的生成机制模型:其次,在网络成瘾生成机制模型的基 础上,提出了分别针对l a d 患者家庭的“家庭平衡疗法”和针对i a d 患者自身的“个体 动力疗法”,并具体阐述了此两种疗法的各阶段目标和具体操作流程;最后,对一例典型 i a d 患者进行为期五个月的实证研究以考察“家庭平衡疗法”和“个体动力疗法”的科学 及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构建的网络成瘾生成机制模型基础上提出的“家庭平衡疗 法”和“个体动力疗法”对平衡i a d 患者的家庭系统,戒除i a d 患者的网络成瘾行为具 有较明显的干预效果。 关键字:i a d 患者;网络成瘾:生成机制;干预策略;个案研究 厶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a b s t r c t a b s t r c t a l t h o u g ht h es t u d yo fa d o l e s e n t s i n t e r n e t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h a sb e e ne x p a n s i o ns e v e r a l y e a r si no u rc o u n t r y , i ts t i l 1h a sal o to fs h o r t a g e sa n dl o c a l i z a t i o ni nt h e s es t u d y j u s ta s :t h e r ea l e n oo f f i c i a ld e f i n i t i o n ;n od i a g n o s t i cs t a n d a r d ;n om a t u r a t i o ng e n e r a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m o d e la n dn o m a n e u v e r a b i l i t yi n t e r v e n t i o nt h e r a p y a m o n gt h e s es h o r t a g e s ,w h i c hh a v et h ei m p o r t a n tt h e o r e t i c s 一 a n dp r a c t i c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c h a n g et h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s e r i o u ss t a t u so fa d o l e s e n t s i n t e m e t 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a r eg e n e t i ca n a l y s i sa n di n t e r v e n t i o ns t r a t e g yr e s e a r c ho ft h ei n t e m e t 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 f i r s t l y , i tw i l lp r o v i d ea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f e r e n c ef o rs o c i e t y , s c h o o l sa n dp a r e n t s t og u i d et h ey o u n gp e o p l eu s en e t w o r kc o r r e c t l y s e c o n d l y , i tc a ni n c r e a s et h em e n t a lh e a l t h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q u a l i t yf o ry o u t h w h a ti sm o r e ,i ta s l op r o v i d ee m p i r i c a ls u p p o r tf o rs c h o o l st o c a r r yo u ti d e o l o g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n e t w o r k t h es t u d yf o c u s e so ng e n e t i ca n a l y s i sa n di n t e r v e n t i o ns t r a t e g yr e s e a r c ho ft h ei n t e m e t 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 , a n dw i t h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p a t t e mo ft h e o r e t i c a ls t u d ya n d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yt o e l a b o r a t et h ei n f l u e n c ef a c t o r so ft h ei n t e r n e t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 , i n c l u d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a c t o r s ,o b je c tf a c t o r sa n di n d i v i d u a lf a c t o r s ,a n dt h e nc o n s t r u c tag e n e r a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m o d e lo f i n t e m e t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o nt h eb a s i so f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a b o v e m e n t i o n e d i n f l u e n c ef a c t o r so fi n t e m e t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 t h i r d l y ,t h es t u d yp r o p o s et w ok i n d so f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e s f o ri n t e m e t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p a t i e n t so nt h eb a s eo fg e n e r a t i v e m e c h a n i s mm o d e l ,o n ei s “f a m i l yb a l a n c et h e r a p y ,t h eo t h e ri s “i n d i v i d u a lm o t i v i t y t h e r a p y f a m i l y b a l a n c et h e r a p y ”i sf o rt h eu n h e a l t h yf a m i l y s y s t e m ,a n d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4 m o t i v i t yt h e r a p y i sf o r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a n db e h a v i o u rp r o b l e m so ft h ei n t e r n e ta d d i c t i o n d i s o r d e rp a t i e n t s a tt h ee n d ,v e r i f yt h es c i e n t i f i c i t ya n d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t h e s et w ot h e r a p y s t h r o u g hc u r i n ga l li n t e m e t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p a t i e n t t h er e s u l t s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a tt h e “f a m i l y b a l a n c et h e r a p y a n d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m o t i v i t yt h e r a p y h a v eo b v i o u s l y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t or e f r a i n f r o mt h ei n d i v i d u a li n t e r n e ta d d i c t i o nb e h a v i o u ra n di m p r o v e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h e a l t ho ft h e i n t e m e t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p a t i e n t k e y w o r d s :i n t e m e t 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 ;g e n e r a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m o d e l ; i n t e r v e n t i o ns t r a t e g i e s ;c a s es t u d y i i i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目录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c t i i i 目j 畏1 0 r 插图目录:v i i 表格目录: 弓i 言1 第一部分文献述评:3 1 网络成瘾3 1 1 网络成瘾概念3 1 2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4 1 3 网络成瘾成因5 1 4 网络成瘾干预策略6 2 网络成瘾研究的不足8 3 本部分小结11 第二部分本研究的设计与思路1 3 1 研究目的1 3 2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1 3 3 研究方法15 3 1 文献调查法1 5 3 2 系统科学方法1 5 3 3 个案研究法一l5 4 本部分小结1 6 第三部分网络成瘾生成机制模型构建1 7 1 研究视角1 7 1 1 系统观和需要层次理论:1 7 1 2 动力观和人本主义“实现趋向”1 8 2 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分析1 9 2 1 环境因素分析2 0 2 2 客体因素分析2 5 2 3 外在影响因素对网络成瘾影响小结2 8 2 4 主体因素分析2 8 3 网络成瘾生成机制模型构建3l 3 1 个体良性发展模型3l 3 2 网络成瘾生成机制模型3 2 4 本部分小结4 0 第四部分网络成瘾干预策略探究4 3 1 “家庭平衡疗法”4 3 1 1 “家庭平衡疗法”的理论依据4 4 1 2 “家庭平衡疗法”的干预目标4 5 1 3 “家庭平衡疗法”的基本流程4 5 1 4 “家庭平衡疗法”的操作程序4 5 v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目录 1 5 “家庭平衡疗法”小结5 3 2 “个体动力疗法”5 4 2 1 “个体动力疗法”理论依据5 4 2 2 “个体动力疗法”的干预目标5 4 2 3 “个体动力疗法”的基本流程:5 5 2 4 “个体动力疗法”的操作程序5 5 2 5 “个体动力疗法”小结6 2 3 本部分小结6 2 第五部分一例i a d 患者的个案研究6 3 1 研究目的6 3 2 研究方法6 3 3 基本设置介绍6 3 3 1 个案咨询时间:6 3 3 2 个案咨询步骤6 3 3 3 个案背景“ 4 干预过程展现“ 4 1 家庭干预阶段6 4 4 2 个体干预阶段j 7 2 5 本部分小结8l 第六部分研究总结8 3 1 研究结论- 8 3 2 研究的创新点8 4 3 研究的不足之处8 4 4 研究展望8 4 参考文献8 5 附录( 一) 9 1 附录( 二) 9 3 附录( 三) 9 5 附录( 四) 9 9 j 8 i 谢1 0 1 v i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插图目录 插图目录 图0 - 1 中国大陆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1 图o 一2 ( a ) 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 ( b ) 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 网瘾倾向比例(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 2 图2 - 1 论文的框架图1 4 图3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 8 图3 - 2 :“实现趋向”的歪曲示意图3 0 图3 3 个体良性发展模型3 2 图3 - 4 系统观视角的生成机制模型3 3 图3 - 5 歪曲的“实现趋向”3 4 图3 - 6a b c 理论示意模型3 4 图3 - 7 网络成瘾的a b c 理论示意图3 4 图3 - 8 人本主义动力观视角的分模型3 5 图3 - 9 网络成瘾生成机制模型3 7 图3 - 1 0 系统观角度的循环机制3 8 图3 - 1 1 人本主义动力观视角的循环机制3 8 图3 一1 2 “次级放大过程”循环机制羔3 9 图3 一1 3 “作用点”系统环境因素3 9 图3 一1 4 “被作用点”不和谐的自我结构4 0 图4 一l “家庭平衡疗法”流程图4 4 图4 - 2 家谱图示意图4 6 图4 3 契约制定4 9 图4 4 “个体动力疗法”流程图5 5 图4 5 画树分析简示:5 6 图4 - 6 前测阶段基本任务及逻辑关系图一:5 7 图4 7 “正其行”流程图5 9 图4 8 面质问题及步骤5 9 图5 - 1j 家谱图6 5 图5 2j 的绘画作品一6 7 图5 - 3j 的绘画作品二一j 7 2 图5 - 4j 的绘画作品三7 3 图5 5j 的绘画作品四7 8 v i i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表格目录 表格目录 表i - i 网络成瘾相关概念总结4 表3 一l 外在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小结2 8 表4 - 1 “家庭平衡疗法”契约表4 9 表4 2 “家庭平衡疗法”汇总表5 3 表4 3 “个体动力疗法”汇总表6 2 表5 - 1 “家庭平衡疗法”契约表6 9 表5 2 干预前后s c l 一9 0 问卷调查比较8 l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引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引言 一一魏征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以迅猛发展的势头超越时空,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 方面面,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和效率,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技术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以互联网为核心 的这场信息革命带来的剧变,使社会经济、文化经历着一场巨大的转变,极大地改变着人 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网络的产生和飞速发展是2 0 世纪末的一个奇 迹。作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出现 的第四大媒体,网络以其交互性、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等特点,得以迅速普及,并以 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拓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互联 网信息中心于2 0 0 9 年7 月发布的第2 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 至到2 0 0 9 年6 月3 0 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 3 8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 5 5 。网民 规模较2 0 0 8 年底年增长4 0 0 0 万人,半年增长率为13 4 ,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 长之势。如图( 0 。1 ) 所示: 豢妄一 f 锈 2 0 0 5 1 72 0 0 6 辱2 0 0 6 1 2 嬲0 7 $ z 。口7 1 z 勰0 8 62 口o g 1 2 孤噼5 一罔民敖 - 6 - 互联网警及率 图0 1 中国大陆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然而,世间本无完物,犹如强光背后隐藏着巨大阴影一样,伴随互联网而来的“阴影” 也不容小视,“阴影”之一网络成瘾问题则显得尤为浓重,网络成瘾问题已不仅仅是 个体的问题,而且成为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导致家长老师们谈“网”色变,这引起各 界研究学者的强烈关注,美国心理学会( a p a ) 也已于1 9 9 7 年承认了网络成瘾的研究价值。 1 。 慨 翰 慨 骗 旗 3 2 2 1 事 d 融| 薹 姗 蝴 绷 姗 o 3 2 2 ,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引言 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成瘾问题,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与2 0 1 0 年1 月发表的最新数据 显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 4 1 ,人数约为2 4 0 4 2 万人。 其估算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人数大约为3 3 2 9 9 万人。与2 0 0 5 年( 网瘾青少年 占青少年网民的1 3 2 ,人数约为11 0 5 4 万人) 相比,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略有上升,但在 绝对数量上多了近两倍。绝对数量上的增加主要源于网络的普及,网民的整体规模由2 0 0 5 年的1 0 3 亿增长到了目前的3 8 4 亿。目前我国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比例如图o - 2 ( a ) 所示: 网瘾青少年 1 4 1 非网瘾青少年 8 5 9 ( a ) 有网瘾倾向 1 2 7 无有网瘾倾向 8 7 3 ( b ) 图o 2 ( a ) 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 ( b ) 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网瘾倾向比例(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 而在非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中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 2 7 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 8 5 8 5 万。如图o - z ( b ) 所示,与2 0 0 5 年( 有网瘾倾向的 青少年占非网瘾青少年的1 2 4 ) 相比,这一比例基本没变。可见,不管是网瘾青少年还 是有网瘾倾向的青少年,在全体青少年网民中的比例都相对稳定,对于网瘾青少年的干预 和对非网瘾青少年的预防方面仍需加强。 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国内外已经进行了诸多研究,取得了很多较有影响的研 究成果,本文拟从网络成瘾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入手,通过归纳网络成瘾研究现状,找出 其中研究的薄弱环节,选取其中对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的改善具有较大理论和实践意 义的两个问题构建网络成瘾生成机制模型和探讨科学客观、可操作性强的网络成瘾干 预策略为研究目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国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的发展尽自身的绵薄 之力。 2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文献述评 第一部分文献述评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一一牛顿 本研究将首先进行广泛而细致的文献分析,其中包括:对网络成瘾概念、诊断标准、 成因分析、干预策略的研究现状分析和梳理,从而宏观整体把握目前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的 主题、范围和焦点,并对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提炼,力图博采众家之 长,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网络成瘾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探讨,以期推进我国网络成 一瘾问题研究的发展。 1 网络成瘾 1 1 网络成瘾概念 “网络成瘾”( i n t e m e t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 ,i a d ) i j 的概念是1 9 9 4 年纽约市的精神医师 i v a n g o l d b e r g 首先提出的。网络成瘾现象自提出以来,引起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 注,并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学术概念,在此,笔者将其总结如下表( 表1 1 :网络成瘾相关概 念总结) 。 目前为止,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四版) ( d s m i v ) 中也并无对网络成瘾 的官方的界定和诊断准则。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在网络成瘾的基本内涵上,研究者一 般可以达成共识。即,网络成瘾症是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 通常与学习工作无关) 而导致 明显的社会、心理、生理上受损害的一种网上行为,它是在无成瘾物质的作用下形成的行 为冲动与行为失控,从而导致上网者学业失败、工作表现变差,婚姻不和谐等不良后果。 通过对以上网络成瘾定义的分析可知,对于网络成瘾概念界定之所以有所不同,主要 围绕在运用“依赖”、“病理性”或“成瘾”这三个名词的争议上。在此,笔者不赞成运用 “成瘾”来描述过度的网络使用,原因如下: 目前“成瘾 一词在d s m i v 中被界定为由于成瘾物质的摄入而导致的躯体生理依赖, 因此,当个体有物质摄入时才能称之为对某种物质的“成瘾”,比如吸毒成瘾。但是“网 络成瘾”中的“网络”并非致瘾源,网络用户对网络的着迷并不相同于个体对药物、毒品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文献述评 等物质的躯体依赖而导致的成瘾。这也是d s m i v 之所以没有用“成瘾”一词来界定我们 。平时所说的“赌博成瘾”,而称之为“病理性赌博- - p a t h o l o g i c a lg a m b l i n g ”的原因之一。 因此笔者较为同意“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说法,将其界定由于个体对网络的病态使 用,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生理、社会功能的损害,从而影响了个体的正常发展和基本 的社会交往。但是由于语言习惯的原因,网络成瘾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在本文中将 继续沿用“网络成瘾”这一名词,同时用“i a d 患者”表示网络成瘾者。 表1 - 1 网络成瘾相关概念总结 概念 提出者内涵 名称 一t i n t e m e t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 ( 网络成瘾症) t i l l s :来找鬟引用氟:因网络的过 i a di v a ng o l d b e r g 度使用而造成沮丧,或是身体、心理、人际、婚姻经济或社会功能损害。 p a t h o l o g i c a li n t e r n e iu s e t 2 ( 病态网络使用) :没有涉及中毒 k i m b e r l yy o u n g ( i n t o x i c a t i o n ) 的冲动控制障碍( i m p u l s ec o n t r o ld i s o r d e r ) 。 一般性p i u 4 】:普通的多维度过度上网,包括在网上毫无明确目的的 p i u 浪费时间,如在线聊天和游戏依赖等 r a d a v i s 特殊性p i u :指患者依赖网络内容的某种特殊功能,如在线拍卖、在 线赌博、在线商品交易等,其所依赖的内容原本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互 联网只是一个介质。 h a l l a l e xs 和 i n t e m e tb e h a v i o rd e p e n d e n c e ( 网络行为依赖) :通过i b d 行为来弥补 i b d p a t r o n s 生活中的不满意感,属一种适应不良的认知应对。 由于反复使用网络不断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以 i a 陶然、应力等 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心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从而导致社会功能活动 受损的一组症候群,并产生耐受性和戒断反应。 由重复地利用网络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 “网 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并会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忍 络成周荣、周倩 耐、克制、戒断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有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 瘾” 依赖。 1 2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 谁能在彩虹的紫色和橙色之问划一道界线? 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出两种颜色的差异,却难以精确的 4 塑室塑皇茎兰堕主塑壅生兰垡笙兰笙二墅坌茎燮堕堡 判定两种相邻眼的的界线对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来说也是如此吗? 一一【美】赫尔曼梅尔维尔 由于国际上对网络成瘾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也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不同的 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网络成瘾理论提出自己认同的诊断标准。 目前,y o u n g 的诊断标准为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的标准之一。y o u n g 对4 9 6 例过度使 用网络者进行研究,并对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形成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该成 果病态的网络使用一一种新出现的临床心理疾病发表于美国心理学会1 0 4 届年会上。 该诊断标准为8 个题项,如果被试对其中的5 个以上题项给予肯定回答,就被诊断为网络 成瘾。y o u n g 的诊断标准简单实用,易于操作。但是此标准直接由d s m i v 中有关病理性 赌博的诊断标准转化而来,适用性值得商榷。另外由于此诊断标准无标准化的编制过程, 从而缺乏信效度测试、常模对照等指标。 在国内,经过4 年的临床实践及研究,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在来自全 国的3 0 0 0 多例网络成瘾患者的临床资料中,抽取1 3 0 0 余例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临床跟 踪研究,制定了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引。 0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中把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的范畴,引起全社会的争议,丑陶然课 题组的标准在很多地方却被误读为官方说法。全国各地已陆续有精神病院开始收治“网 瘾患者”,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并未针对网瘾的预防和干预做出过正 式规定和“归口”。 1 3 网络成瘾成因 对网络成瘾成因机制的研究是网络成瘾众多研究问题中的热点,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网 络成瘾成因机制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知,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对网络成瘾提出了不 同的成因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 1 ) y o u n g 的a c e 模型 y o u n g 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网络成瘾的a c e 模型【5 1 ,其中a 、c 、e 分别指 a n o n y m i t y ( 匿名) ,c o n v e n i e n c e ( 便利) ,e s c a p e ( :i 逃避现实) ,该模型详细叙述了网络的三个特 点对网络成瘾的影响,首先: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人们可以在网络中隐藏自己的真 实身份,随心所欲的发表任何言论:其次:便利性是指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得个体鼠 标一动,万事大吉;最后:逃避现实性则是指当个体在现实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可以通 过上网来发泄或寻求安慰,从而暂时摆脱烦恼。 ( 2 ) d a v i s 的认知行为模型 5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部分文献述评 d a v i s 提出认知一行为模型,试图解释病态网络使用( p a t h o l o g i c a li n t e r n e tu s e ,p r o ) 的 发展和维持。该模型强调了非适应性认知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影响。d a v i s 认为p i u 病因性链条的近端是非适应性认失l ( m a l a d a p t i v ec o g n i t i o n ) ,它是p i u 发生的充分条件。此 外,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受到易患素质( 心理病理学因素,如抑郁、社会焦虑、药物依赖) 与生活事件( 压力源) 的影响,它们位于p i u 病因性链条的远端,是p i u 形成的必要条件。 此理论目前被国内外广为接受,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有的青少年 易于成瘾,而有的却不成瘾。 1 ( 3 ) g r o h o l 的阶段模型 该理论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阶段性的行为,网络使用者大致要经历3 个阶段,即第一 阶段为网络新手被互联网迷住或有经验的网络使用者被新的应用软件或信息资源迷住;第 二阶段为用户开始避开导致自己成瘾的网络活动;第三阶段为用户的网络活动和其它活动 达成平衡。g r o h o l 认为所有人最后都会达到第三阶段,但是不同的个体需要花费不同的时 间,而网络成瘾者只是在第一阶段被困住【7 j 。 ( 4 ) 高文斌的发展“失补偿”假说 我国学者高文斌等人提出了网络成瘾的病理性心理机制发展“失补偿”假说【8 j 。 该理论采取了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其认为青少年顺利发展的状态是常态,但会由于受内因 与外因综合作用的影响而使发展受阻。此时如果能够通过及时的“建设性补偿”,激活心 理自我修复过程,就能恢复常态发展,即为正常上网行为。反之,个体也可能采取不恰当 的“病理性补偿”,这样不但不能自我修复,而且最终会发展为“失补偿”,导致发展偏差 或中断,即为网络成瘾行为。网络问题的出现有其内在的心理机制,网络成瘾就是这样一 个从常态发育逐步演化为发育受阻、甚至发生偏差和终止的病理心理过程。 综上所述,研究者都在不同的视角提出了网络成瘾成因机制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 实践意义,但是由于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涉及家庭、社会、学校、 网络、个体等,在此角度,并无一个包含各影响因素并表明其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的影 响和作用的综合生成机制模型。 1 4 网络成瘾干预策略 笔者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网络成瘾的干预理论和实践系统的梳理,发现研究者基于不同 的视角提出了相对应的不同的干预策略,虽为数众多,但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类:心理学角 度的心理干预,临床医学角度的药物干预,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干预及体育干预。 6 堕塞型皇奎鲎堡主堕垄竺兰堡笙苎星二塑坌茎堕垄迂 ( 1 ) 心理学角度的干预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y o u n g 和d a v i s 的认知行为【8 】疗法建立在贝克的认知心理疗法的理论之上,认为网络 成瘾是个体对网络及自身的不适应性认知引起的,通过矫正此种病态的认知或信念,来改 善个体的失调行为,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正常的网络行为模式。同时国内学 者张朝、于宗富认知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网络成瘾患者1 例,取得了一定效果。杨容、邵 智等采用系统的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心理方法对2 0 例l a d 中学生患者网络成瘾症进行 临床矫治研究,认为系统的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戒除有着 显著效果。 团体心理疗法 网络成瘾的团体心理疗法【9 】是建立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心理场理论的基础之 上。网络成瘾者对网络有着共同的心理体验和认知,对问题易产生共鸣,利用此种心理辅 导中产生的“向心力”和相同的心理场,从而加速网络成瘾的戒除。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 系的杨彦平、崔丽娟等利用团体心理辅导,采取“认知一行为”模式设计了咨询过程,对 2 0 位网络成瘾者的3 个月近2 0 次的团体辅导,使上网成瘾者在生活无序感、心理防御机 制和人际关系方面得到显著改进,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干预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的依恋时有 着显著性成效【l i 】。 ( 3 ) 医学角度的药物干预和心理疏导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目前医学界用于干预网络成瘾的药物主要为抗抑郁药 ( a n t i d e p r e s s a n t s ) 和情绪稳定药( m o o ds t a b i l i z e r s ) 这两大类。其目的是减轻伴随网络成瘾发 作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在s h a p i r a ( 2 0 0 0 ) 的研究中,使用抗抑郁药单一疗法,上网成瘾的患 者有3 5 7 的人明显地减少了上网行为:杨国栋教授( 2 0 0 5 ) 提出了东蓑若碱加心理干预。 其可使i a d 患者大脑内的“奖赏系统”得到恢复,消除网络成瘾的神经生化基础,实现生 理脱群1 2 】。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 2 0 0 5 ) 9 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心理疏 导外加物理疗法相结合的干预方法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干预,8 5 的人基本治愈。 药物疗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药物疗法对人体的神经系 统有副作用,其有效性和带来的副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证明。因此采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