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双边市场视角银行卡产业发展问题实证研究.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双边市场视角银行卡产业发展问题实证研究.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双边市场视角银行卡产业发展问题实证研究.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双边市场视角银行卡产业发展问题实证研究.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双边市场视角银行卡产业发展问题实证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图分类号:F40基于双边市场视角 银行卡产业发展问题实证研究产业经济学喻辉高广阔 副教授 二九年十二月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位论文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 密 年 不保密 本学位论文属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 年 月 日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 月 日学校代码:10252学 号:0721511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双边市场视角银行卡产业发展问题实证研究姓 名喻辉系 别管理学院专 业产业经济学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高广阔 副教授 学位论文完成日期 2009年12月摘 要国际经验及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发展银行卡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在给相关领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尤其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银行卡产业对有效引导和刺激消费,进一步推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银行卡产业具有显著而复杂的网络性以及消费者、商户、收单行、发卡行、银行卡组织五方参与主体的多层次性,所以想一次性解决所有发展问题变的不切实际,而且很多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上也存在争议,本文试图从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的发展模式为切入点,实证分析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瓶颈。本文的研究思路:一是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发展模式模型,联系典型国家成功的案例,试图为理论模型提供现实的借鉴意义和宝贵经验,二是用我们国家的银行卡产业的实际数据来检验我国银行卡双边市场特征和网络外部性等情况,同时选取以考察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实际发展运行情况,三是为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一是目前我国银行卡产业无论在发卡市场还是在收单市场,在发展不平衡,并且整体而言我国发持卡人和商户之间的双边市场特性关系不明显,而当上海银行卡产业为案例研究对象时,结果证明上海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特征关系明显。结果表明和局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效应、相关行业发展等联系紧密。二是指出目前保持中国银联在国内支付组织中的垄断地位和民主品牌,学习日本单网络平台模式,并大力发展海外网络建设,当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可适当发展多网络平台模式。最后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的框架: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对银行卡产业的基本特征及定价策略给出了简要分析;第三章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特征分析,首先介绍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现状,并对银行卡产业进行实证研究,分别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市场结构和我国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检验,明确发持卡人和商户之间的双边市场特性关系;最后对上海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特征下发展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第四章是银行卡产业国际发展模式比较研究,通过检验现有理论模型的解释力度,找出具有可借鉴价值的经验与启示。第五章促进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模式及行为主体提出的政策与建议。最后,第六章总结与展望,进行全文总结与展望。关键词:银行卡产业特征 双边市场 格兰杰检验 平台模式ABSTRACT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anking card industry has 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bank card industry is a project benefits the country and the bank card industrys development in related fields to bring enormous economic benefits, while also brought immeasurable social effectiveness; especially in response to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developing effective bank card industry to guide and stimulate consumption, and further promote Chinas GDP growt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bank card industry, has significant and complex nature of the network, as well as consumers, merchants, acquirer, issuer, bank card organizations, five parties involved in the multilevel nature of the subject, so would like to solve all development problems once become unrealistic, but a lot of problems on the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 are also controversial, this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bank card association network platform development model as an entry point, empirical analysis of bank card industry development bottleneck.This study ideas: First, by establishing a network platform development mode model, the associated countries have succeeded in a typical case of an attempt to draw on theoretical models to provide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practical experience, is to use our countrys bank card industry, the actual data to test our Bank Card bilateral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network externalities, etc., while selected to explore Chinas banking card industry,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operation, three for Chinas banking card industry,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olicy-maker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e main conclusions include the First, the current Chinas banking card industry in both card-issuing market, or in the acquiring market, where development is uneven, and the whole of China made between cardholders and merchants of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market characteristics is not obvious, and when the Shanghai bank card industry as a case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Bank of Shanghai Bank of Shanghai Card Industry features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have obviously the marke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d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clustering effect, closely linked to development of related industries. The second is that the current CUP to keep the organization in the country to pay the monopoly and the democratic brand, learning Japanese single network platform model, and to develop overseas network construction, while Chinas banking card industry developed to a certain level may be appropriate to develop a multi-mode network platform .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anking card industry to make suggestions. Paper mainly covers the framework of the paper: Chapter Introduction; second chapter of the bank card industry, the basic features and gives a brief analysis of pricing strategies; third chapter of Chinas banking car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lateral market analysis, first introduced Chinas banking card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card-issuing market and acquiring market situation,and bankcard industry,emprical studies,respectively,Chinas banking card industry,the bilateral market testing,clearly made between cardholders and merchants market characteristics of bilateral relations;Finally, the Shanghai bank card industry, developed under the bilateral marke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ssue of empirical research. Chapter IV is the bank card industry,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 by testing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models to explain efforts to identify with can learn the value of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Chapter V summarizes; on Chinas banking card industry models and 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and proposals put forward. Keywords: Bankcard Industry,Two-sided Market,Granger Test,Development Mode目 录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 论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1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21.2.1 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进展21.2.2 银行卡产业理论研究进展41.3 创新之处61.4 研究思路71.5 研究框架8第二章 银行卡产业基本特征及定价策略92.1 银行卡产业基本特征92.2 银行卡产业定价策略模型122.2.1 单网络平台定价策略模型122.2.2 多网络支付平台下定价策略模型14第三章 我国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特征实证分析193.1 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历程193.2 我国银行卡产业的现状213.2.1 发卡市场213.2.2 收单市场233.3 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实证研究243.3.1 我国银行卡市场结构分析243.3.2 我国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检验273.4 案例研究:上海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特征实证研究33第四章 银行卡产业国际发展模式比较研究394.1 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394.2 美国多网络竞争平台模式414.2.1 美国银行卡产业现状414.2.2 多网络平台竞争的理论假设和结论454.2.3对比分析美国银行卡产业实际发展与理论研究拟合度474.3 日本单网络平台模式484.3.1 日本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484.3.2 单网络平台模式理论研究和结论52第五章 促进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建议575.1 适合当前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模式575.2 完善发卡市场,尤其加大收单市场的建设585.3 完善网络支付平台615.4 完善手续费定价与分配机制615.5 加强政府政策制定和调控62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56.1 研究总结656.2 研究展望66附表1、中国银联对商户的收费方法67附表2、20002008中国特约商户数量和POS机数量68附表3、Visa公司部分交换费69附表4、MasterCard 公司部分交换费71参考文献7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75致谢76 77第一章 导 论第一章 导 论1.1 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中国银行卡产业在国内25年的蓬勃发展,银行卡已经日益深入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除现金外第二大支付结算工具,由于给消费者和商户提供了其他支付工具所不能代替的便利,银行卡供不应求;银行卡业务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务,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兴产业。国际经验及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发展银行卡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在给相关领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尤其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银行卡产业对有效引导和刺激消费,进一步推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银行卡发行量已经突破18亿张,境内银行卡联网商户达到118万户、联网POS机达185万台、联网ATM机近17万台,分别是银联成立前2001年的4.7倍、7.8倍、8.4倍和4.5倍人民网:/GB/8215/130690/8714250.html。并且随着手机支付、互联网支付等各类新型银行卡支付方式开始推广使用,中国由此进入银行卡普及发展的新时代。对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的银行卡产业,中国银行卡产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银行卡网络组织发展模式问题,一种是多网络平台竞争模式,如美国,欧洲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情况,在这些国家中存在多个银行卡网络平台竞争,另一种是单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如中国,日本等少数国家,这些国家的银行卡交易都是通过一个垄断的网络平台实现的。其次,定价问题,银联模式下持卡人刷卡免费,而银行卡平台对商家收费,这就影响了商家接受平台刷卡消费的积极性,还存在对商家折扣率太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银联队交换费的制定太过粗略,没有实行差别定价策略。最后,商业银行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在银行卡联网联合进程中,由于互联互通“解决了政府主管部门、成员机构的广泛认可,但是随着商业银行对收单业务的日益重视,直联模式逐渐受到间接模式的冲击,进一步激发了银行对直联与间联模式的争议。鉴于银行卡产业具有显著而复杂的网络性以及消费者、商户、收单行、发卡行、银行卡组织五方参与主体的多层次性,想一次性解决所有发展问题变的不切实际,而且很多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上也存在争议,本文试图从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的发展模式为切入点,实证分析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瓶颈。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三点,一是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发展模式模型,联系典型国家成功的案例,试图为理论模型提供现实的借鉴意义和宝贵经验,二是用我们国家的银行卡产业的实际数据来检验我国银行卡双边市场特征和网络外部性等情况,以考察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实际发展运行情况,三是为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2.1 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虽然关于双边市场的研究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高度重视,但国内外学者尚未获得一个公认清晰的严格定义。各个学者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及研究对象对双边市场进行了界定。Rochet和Tirole (2003)从交叉网络外部性角度对双边市场进行了界定,认为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介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最终使用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最终使用者)的数量,这样的市场称为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而Rochet和Tirole(2006)试图从价格结构和网络外部性两个角度来统一界定双边市场的概念为:价格总水平不变,价格结构变动会影响到平台交易量的具有双边结构的市场。尽管学界尚未取得一个具有共识的定义。但综合个个学者的观点,所谓的双边市场都应包括以下三个重要特征:(1)双边(或者多边)平台结构,即存在一个平台企业为用户提供平台服务,同时存在两类或多类终端用户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易或相互影响;(2)交叉网络外部性,这是一种间接网络外部性,即一边用户的净效用随着另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3)价格结构非中性,即当平台企业定价时,不仅双边市场的价格总水平,而且双边市场的价格结构也会影响到平台的交易量。纵观对双边市场理论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是主要是针对双边市场竞争理论模型和双边市场特征检验(一般是网络外部性)讨论;另一种是基于双边市场理论下公共政策讨论。首先Roceht 和Tirole(2004) 建立了平台价格竞争的一般模型,得出的结论是针对垄断平台定价,其双边市场的价格与其弹性成正比,即弹性越大,垄断平台在该边设定的价格越高。消费者的多平台接入行为有利于销售商对其进行“操纵”,同时消费者的多平台接入行为为产生了有利于销售商的价格结构;优质用户使得平台对另一侧用户的吸引力上升,因此平台企业回提高对后者的价格。他们的研究现在看来具有很强的银行卡产业背景特色,但是不足的是没有考虑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影响。随后学者Gabszewicz和Wauthy(2004)以及Callaud和Julien (2003)分析了提供中介服务的两个平台间的价格竞争。随研究的深入Armstrong(2006)考虑了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影响,讨论了三种不同的市场模型:一是垄断平台模型,此时市场中仅存在一家垄断平台企业;二是竞争性平台模型,此时双边市场每一端的用户仅与一家平台连接;三是竞争性瓶颈模型,此时双边市场的一端用户加入了所有的平台(其实质是一种多平台接入的极端情况)。主要结论有:在垄断平台模型中,平台企业对两边的用户制定了过高的价格,该价格显示了双边市场的交叉网络外部性收益;在单平台接入的竞争性平台模型中,若某边用户市场的竞争越强,且该边用户对另一边用户产生的外部性越强,那么均衡时平台企业将加强该边市场的竞争;在竞争性瓶颈模型中,多平台接入一侧的用户将面临相对更高的价格,而单平台接入一侧的用户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竞争程度加强,双寡头平台企业的利润下降。可能为了简化问题,假定双边市场的接入仅存在接入费,而不存在使用费,这实际上没有考虑使用网络外部性的问题(Rochet and Tirole,2006a)。以上研究均假设平台对称且平台间不存在差异,但双边用户可能对平台表现出存在差异化的偏好。一方面,双边市场中竞争性平台某一边的产品可能存在横向差异的特征,这便会导致多平台接入问题;另一方面,一边用户的规模可能被另一边用户看为平台所提供的服务的纵向差别。Chakravorti和Roson(2006)研究了为用户提供横向差异化产品的支付平台间的竞争问题,他们比较了双寡头垄断竞争和卡特尔,对称和不对称网络情况下的市场均衡结果,发现竞争提高了消费者和商家的福利;同时竞争降低了平台网络的利润,而消费者和商家所面临的价格取决于两者交叉网络外部性收益的差异。他们还认为,当市场结构从卡特尔转向双寡头垄断竞争时,价格水平下降的效应将会强于价格变化的效应,这会对福利产生正向的影响。随着理论的进一步生化,多平台接入和兼容性选择问题也逐渐被广大学者研究,多平台接入问题是双边市场所持有问题,它主要是指用户同时接入多个平台,享受多个平台服务的行为。多平台接入现象多数发生在加入某一平台的固定成本很低或者不需要固定成本的情况下,使得双边市场的分析更复杂,其实对用户而言,只是为了享受更大的另一边用户规模的网络效应。Armstrong和Wright(2007a)讨论了竞争性瓶颈选择排他性合约的情况,认为:当卖方用户选择多平台接入而买方用户单平台接入时,卖方用户的网络收益剩余将被平台企业完全提取,而此时买方用户将享受到低于成本的价格;而当卖方用户与平台签订排他性合约时,以上结论恰好相反。值得注意的是Schift(2003)和Doganoglu和Wright(2006)对于多平台接入和兼容性选择替代关系的讨论。Schift(2003)比较了寡头垄断、开放系统(即相互兼容的双寡头平台)和封闭系统(即不兼容的双寡头平台)三种市场结构下的价格、利润、消费者剩余以及社会福利水平,如果单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讲,认为开放系统最优,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次之。Doganoglu和Wright(2006)发现在实现享有更大网络效应的过程种,多平台接入并不是兼容性选择的一个有效替代。多平台接入行为削弱了竞争,而且引发了企业无法内部化的用户重复购买成本:当存在多平台接入时,兼容性选择能够增加社会福利,但兼容性选择可能会降低企业的成本,因此对企业的吸引力很小。他们的研究表明无论存在多平台接入与否,政策制定者都要重点关注平台的兼容问题。1.2.2 银行卡产业理论研究进展从世界第一家信用卡公司产生到现在,银行卡产业已有50年的历史,经过50年的发展,围绕信用卡业务已经衍生出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从国内同业竞争到国际信用卡集团等等,银行卡已经深深植根于当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现代金融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涵,显然银行卡的发展和应用业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银行卡产业是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为社会提供电子支付和消费信贷的产品,由发卡、收单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等众多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体。因此,银行卡产业涉及的参与者包括持卡人、发卡银行、特约商户、收单银行以及提供交易网络平台的银行卡组织,共同构成了银行卡产业的复杂网络。此外Roceht 和Tirole(2004)认为银行卡产业是典型具备双边市场特性的产业。正因为如此学者围绕银行卡产业的研究大多也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出发。纵观银行卡产业的研究成果大部分从两部分展开:一是关于银行卡产业定价费率研究;二是对银行卡产业各参与主体的行为策略及公共政策研究。首先,交换费及定价机制是银行卡产业运作的核心,银行卡交易定价的关键在于确定合理的交换费(Schmalensee,2002);Baxter(1983)在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均为完全竞争的假定下,非常明确的解释了交换费的作用,认为共同制定的交换费并不是通常意义的垄断定价,而是将资源从网络的一方转移到另一方以确保交易参与者的成本获得补偿的一种制度安排,社会最优的交换费应该是非零的。Gans和King(2001)指出,交换费的制定应该以发卡银行的卡支付业务成本为基础。Roceht 和Tirole(2003)则认为,银行卡市场中以交换费为核心的价格结构通常不反应成本结构,只起着平衡市场交易需求的作用,任何把价格等同于成本以期提高社会总福利的做法都将导致相反的效果,因为交换费影响的不仅是商户的边际成本结构,也影响到消费者对银行卡的需求。Goncalves(2003)的研究表明,双边市场中任何想从单边需求者一方获取超额利润的策略都是短视的,最终将导致交易量的大幅度下降。Guthrie和Wright(2003)则对银行卡组织间的竞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支付网络之间的竞争不一定能取得比单个网络下更优的交换费和价格结构。然而对交换费的讨论依据假设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假设包括消费者和商户的需求特征以及发卡和收单机构各自的竞争情况。学者Rochet and Tirole (2002)就认为:如果消费者是单归属的,即仅使用一种支付卡,那么网络可以被看成垄断的,从而交换费不会因网络竞争而降低。但是,当消费者成为多归属时,商户拒绝交换费的提高,这时网络竞争会降低交换费。Guthrie和Wright(2006)从商户的需求特征角度研究,认为:若商户具有同一性,且对于交易的需求是非弹性的,那么比非竞争更加低的交换费。但是,如果商户是同一的但对交易具有弹性需求,那么竞争性的交换费会高于垄断交换费。交换费的研究有利于合理制定银行卡产业的价格结构,如果纯粹从双边市场的平台定价理论来讲,Parker和Van Alstyne(2005)认为价格结构取决于双边各自的间接外部性的大小,如果A边对B边产生了比B边对A边更大程度的外部性,A边的用户往往得到一个低的价格。最后Evans和Schmalensee(2007)对平台企业策略做出了总结:(1)平台企业设定的最优价格取决于双边的需求弹性、间接网络效应以及改变单边产量的边际成本;(2)利润最大化时的单边价格可能低于该边的边际成本,甚至为负;(3)双边市场中某边际成本上升不一定导致该边的相对价格的提高。以上基本是国外对银行卡产业定价费率问题的研究成果,因为我国银行卡产业起步比较晚,所以直到近几年才得到学者的大量关注和重视,大致围绕银行卡产业各参与主体的行为策略及公共政策研究。因此从市场参与主体角度来关注银行卡发展研究是一条很好的脉络,相关的文献有:1)从银行卡组织角度讲:胥莉、陈宏民(2006)和魏鹏(2007)比较了我国银行卡POS交易价格机制和国外POS交易价格,认为银行卡的双边市场特征及网络外部性特征,使得POS交易定价将是成本、竞争、双边市场需求的综合反映,就中国银行卡现状而言应该与国际接轨,银联应该制定由现有的单一定价模式转变为三级差别定价和二级差别定价相结合的差别定价模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银行卡产业的持续发展。纪汉霖、管锡展(2006)在双边市场视角下提出银行卡组织提供的平台可以提供有质量差异的多种服务,垄断平台先提供高质量后提供低质量服务时,高质量服务定价最高,平台利润相对于平台同时提供质量差异服务要高。考虑了双边平台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差异,研究了质量差异以及网络外部性对于平台定价策略和利润等的影响。并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在位-进入”模型,在垄断平台先提供高质量后提供低质量服务时高质量服务定价最高,并且平台利润相对于平台同时提供质量差异服务时要高。在竞争平台中,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平台倾向与提高质量,提供低质量服务的倾向与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对于中国银联是否垄断,是否应再设一家银行卡组织与其竞争,周琼(2007)比较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几个国家银行卡组织的历史与现状,认为可以在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一定阶段后再引入一家银行卡组织与其竞争。2)从商业银行角度上讲,叶友(2008)认为客户服务是商业银行银行卡品牌建设的最主要途径,而品牌的形成过程就是发卡银行差异性的定位,调整与形成的过程。对于银联形成自主的银行卡民族品牌和应对国际卡组织竞争(如Visa和万事达)有重要的意义;3)从政府制定者角度而言:魏鹏(2007)认为施行有力的监管措施和建立并完善POS定价听证制度。同时纪汉霖、王小芳(2007)认为制定相关政策来强制银行卡平台互联互通,尤其对已经实现互联枢纽进行间接互联的中国银联模式下的银行卡平台互联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建议当局制定合理有效的接入费及设定机制;4)从整个产业组织的深度来讲:刘志阳、施祖留、朱瑞博(2007)建立了一个银行卡产业模块化价值创新的基本框架,认为银行卡产业模块化的价值创新机理就在于实现了从价值链向价值群的价值创新系统转变,当前银行卡产业模块化创新可以从三个层次着手,即银行卡产品模块化创新,银行卡企业模块化再造以及生产网络模块化创新等。总体看来,尽管银行卡产业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喜人的成绩,但是银行卡产业的研究是渐进性的,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理论性的研究和描述性质上,而且很多结论都是限定在严格的假设基础上的,对于现实中复杂的银行卡网络而言,缺乏一定的现实意义。1.3 创新之处本文创新之处有以下二点:1、实证研究,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及交叉网络外部性进行了检验,同时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市场结构,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进行了分析,弥补了以往对银行卡产业的研究局限在双边市场理论层面不足,本文从实际数据出发,把持卡人看成发卡市场,特约商户看成收单市场,对发卡和收单市场进行格兰杰检验,验证了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性。为我国今后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建议。2、案例分析,以往对银行卡双边市场的的研究文献大多数都是理论模型的建立和研究,且都是在特定的假设情况下得出的结论,然后对现实复杂的银行卡产业各个环节实际指导意义不大。本文分别选取美国-多网络组织竞争平台和日本-单网络组织平台两个典型银行卡发展模式国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两个国家的银行卡产业实际运行情况来解释理论模型的解释力度。最终为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运行模式和道路提供有效的建议。1.4 研究思路本文拟从实证的角度,以双边市场理论为基础,在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上,引入双边市场竞争平台模型来探讨平台竞争中定价和福利变化,同时运用模型研究、对比分析、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我国银行卡的正确健康发展方向,并试图建立理论文献与实际的联系,收集了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的数据,并通过其中的持卡人和特约商户的关系来验证我国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显著性及网络外部性,通过比较发现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内容和目的,并对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回顾,作为对本文的研究方法、文章结构和论文主要工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二章对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及平台定价模型给出了简要分析。主要分析了单网络平台与多网络平台竞争的定价模型,其中在平台竞争模型讨论过程中,讨论存在多个网络支付平台竞争问题,通过网络组织平台间的定价结构,来对银行卡网络组织平台两边持卡人和特约商户的争夺,最后讨论对平台收益和社会福利的变化。第三章、第四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是当前我国银行卡产业现状的分析,本章首先总结了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长历程及现状,然后从实证角度入手,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的表现程度,并建立计量模型,明确发持卡人和商户之间的双边市场特性关系。并最后在模型因子相同的情况下,以上海为案例运用相同的检验方法研究了我国双边市场特征表现度的,更好的可以从中找到如何改善中国当前整个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特征问题。第四章为世界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模式国际比较研究。本章的目的主要有两点:第一通过分析单网络平台(日本模式)和多网络平台竞争(美国模式)有代表的国家,来为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指导意见;第二,通过两个典型国家实际与理论模型的对比分析,建立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为我国参考这些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在第四章的最后,本文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模式提供建议。第五章通过针对银行卡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如定价问题、商户扣率问题等,然后从银行卡产业各主要行为主体,分为网络平台内组织(发卡市场、收单市场、平台组织)网络平台外组织(政府、和第三方服务) 分别对如何促进该产业提供一些政策建议。最后,第六章总结与展望,进行全文总结与展望。第一章 导 论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银行卡产业基本特征及定价策略平台发展模型双边市场理论单网络平台模型多网络竞争平台模型第四章 银行卡产业国际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第三章 我国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特征实证分析美国模式(多)市场结构分析我国银行卡产业现状日本模式(单)双边市场检验我国银行卡产业实证案例研究:上海银行卡产业第五章促进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建议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完善发卡市场,尤其收单市场加强政府政策制定和监管完善网络支付平台完善手续费定价与分配机制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图1.5 本文研究框架图第二章 银行卡产业基本特征及定价策略第二章 银行卡产业基本特征及定价策略2.1 银行卡产业基本特征银行卡产业是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尽管学者对双边市场的定义尚未统一,但是Rochet和Tirole(2004)将双边市场定义为“当平台向交易双方收取的费用总水平 (、分别为平台向买方和卖方收取的费用)不变时,或的变化对平台的总需求和平台的实现的交易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样的平台市场就是双边市场”。从这定义可以看出银行卡产业的价格结构等细节因素对整个平台交易量或收益的影响,并且网路外部性是双边市场存在的基础。然而银行卡产业具备双边市场的一些特殊性质。首先,双边市场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cross-network externalities)”特征。“网络外部性”是指某个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随着消费该产品或服务的同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Katz和Shaprio1985)。从此定义可以看出,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来自同一边用户。而双边市场的网络外部性不仅取决于消费该产品的同一边用户的数量,而且还取决于该消费该平台产品的另一边用户的数量,是一种“交叉”性质的网络外部性(Roson,2005)。具体而言,在银行卡市场上,消费者对银行卡的需求不仅取决于持卡人的规模和使用银行卡的费用,而且还取决于接受银行卡付款的商户规模;同理,商户对银行卡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受理银行卡成本和特约商户的数量,而且还取决于持卡人的规模。其次双边市场同时向两边的用户提供相互依存的互补产品。所谓“相互依存的互补产品是指交易平台向两边用户提供相同或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在促成两边用户达成交易方面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的作用。在银行卡产业中,只有当消费者和商户对银行卡有需求时,银行卡服务才具有价值。若只有一方对银行卡服务有需求,那么银行卡组织平台上的交易就无法实现。再者,双边市场的定价平衡法则。所谓“平衡法则”是指在双边市场上,为平衡两边用户的需求,交易平台通常对一方采取低价策略或转移成本的方式,以吸引其来平台注册交易。在银行卡产业里,为了设计最优的价格来平衡消费者和商户的需求,银行卡组织一般通过调整交换费来间接影响消费者和特约商户费用(Rochet和Tirole,2002)。交换费实质上是特约商户通过收单行向发卡行支付的一种费用,以弥补发卡行为吸引和留住持卡人而花费的成本(Schmalensee,2002)。因此,交换费的变化会影响到卡费和特约商户扣率的变化,即间接对消费者和特约商户使用银行卡的费用产生影响。银行卡产业包括消费者、发卡行、商户、收单行和银行卡支付平台五个主体。其中消费者使用银行卡进行商品支付,发卡行是消费者的代理银行;商户接受消费者使用银行卡进行购物支付,而收单行是商户的代理银行。发卡行和收单行既可以是同一家金融机构,也可以是不同的金融机构,当两者不同时,银行卡支付网络的存在使得银行卡可以进行跨行的支付、清算与结算。其中银行卡支付网络平台分为封闭式银行卡组织 程贵孙、孙武军,银行卡产业运作机制及其产业规制问题研究基于双边市场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06(01):41、开放式银行卡组织两种模式。图2.1和2.2分别展示了两种银行卡支付网络平台交易流程。 商业银行或封闭银行卡组织持卡人商户支付p+f(卡费)支付p-m(商户扣率)以价格p提供商品或服务发卡市场收单市场 图2.1 封闭式银行卡市场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我们注重研究图2.2典型的银行卡支付交易流程。其中发卡银行和消费者组成了银行卡的发卡市场;由商户和收单银行组成了银行卡的收单市场。在发卡市场中,发卡市场中,发卡银行为持卡人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而消费者则根据对发卡机构的服务、方便性以及收费高低来选择使用那家银行的卡片。收单市场由收单银行和特约商户组成,它们之间通过POS协议(电子收款协议)形成战略关系,收单机构向商户提供ATM等终端设备,帮助资金清算和承担该清算风险。发卡行支付扣除交换费后的p-a收单行消费者商户银行卡组织发卡市场收单市场以价格p销售商品支付扣除 扣率后的p-m以POS协议吸引以服务和品牌吸引以交换费吸引以扣率吸引支付商品 价格和卡费p+f 图2.2 典型的开放式银行卡支付交易流程当支付平台发生交易时,消费者从商户那里购买到商品后,向发卡银行支付商品价格和卡费;发卡银行收到这笔资金后,将扣除交换费后的资金p-a支付给收单银行,收单银行将收到的资金扣除商户扣率之后,将剩余资金p-m支付给商户。其中卡费是由发卡市场的发卡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决定,商户扣率m是由收单市场中的收单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来决定的,并且它们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商户扣率由“交换费+银行卡组织网络服务费+收单服务费”这三部分费用组成的。目前我国发卡行收取的交换费和银联的网络服务费是属于政府管制定价,而收单服务费是由收单行和特约商户进行谈判来决定。在银行卡产业中,发卡机构向消费者收取卡费,而收单机构向商户收取商户扣率,这两种价格的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会影响消费者对于是否持有卡以及商户对于是否接受卡支付的选择,从而影响平台两边的最终使用量数量和整个平台上的交易量。前文我们对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当持卡人和商户同时对银行卡的需求达到平衡时,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才能正常运转,而这种平衡是靠平台制定的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来进行协调的。在定价策略上,显然双边市场和单边市场不同,平台企业在面对价格弹性不同而且相互之间存在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两边,定价的焦点是为交易平台的两边吸引更多的持卡人和特约商户。纪汉霖和管锡展(2006)总结了影响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的九个主要因素。(1)两边的需求价格弹性,双边市场定价往往会对弹性较小的一边的价格加成比较高,而对弹性较大的定价比较低,甚至低于边际成本定价,或者有时是免费乃至补贴。(2)收回成本,收回先期投入的固定成本实现盈利。(3)网络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参数越大,平台两边价格的不对称性也就越严重。一般在强网络外部性的条件下,平台的一边可能出现负的价格。(4)两边收费的难易程度。向比较容易收费的一方收取费用。(5)平台观察用户参与和交易量的难易程度。如果较难观察到用户的参与程度和交易量,在这情况下,平台会倾向收取注册费,而不是按交易量来收费。(6)单归属(Single-home)和多归属(Multi-homing)单归属(single-home)消费者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只使用一个网络的服务,称为单归属。多归属(multi=homeing)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网络上使用服务。单归宿是指用户只在一个平台上注册交易,而对归属是指用户同时在对个平台上注册交易。然而单归属会形成平台间的竞争瓶颈,平台通常对单归属的一边制定低于成本的价格,而对多归属一边设定高价。(7)排他行为。竞争环境中平台通常会采用排他行为来阻止用户的多归属行为来迫使用户只在其平台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