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比”字句结论项的结构及度量级考察.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比”字句结论项的结构及度量级考察.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比”字句结论项的结构及度量级考察.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比”字句结论项的结构及度量级考察.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比”字句结论项的结构及度量级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曰. 句首先认定性质,即“ 你和他都高” , 然后才认定比较的差异及其大小。 “ 还 , 、 “ 更” 、“ 都”等程度副词在 “ 比”字句中的使用情况不同, “ 还”可以用于他 比、自r 匕 和标准比, “ 更”用于他比和自比, “ 都”只用于标准比。 “ 比” 字句成立的关键是结论项具有可以用于比较的度量特征。 单级比较 式与二级比 较式由于各自 不同的语形语义特点, 对形容词、 动词和名词性结构 进入结论项有所选择。 关键词:“ 比 ” 字句 单级比较式 二级比较式度量级量 了 ab s t r a c t 创 、 i n m o d e m c h i n e s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 s e n t e n c e s w i t h t l ( b l ) a r e f o r m e d b y f o u r s i d e s a n d f i v e k e y f a c t o r s : c o m p a r a t i v e o b j e c t s ( i n c l u d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a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b ) ; c o m p a r a t i v e w o r d “ 比 ( b l ) ; c o m p a r a t i v e v i e w a n d c o m p a r a t i v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 t a k e a s e n t e n c e i n m a n d a r i n a s a n e x a m p l e , 他比 你高 ” ( i t m e a n s h e i s t a l l e r t h a n y o u .) . i t s a s e n t e n c e w h i c h c o m p a r e s t h e h e i g h t d i f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 他 , a n d “ 你” .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o f c o m p a r in g i s “ 高 , . t h i s 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s e c t i o n o f t h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 s e n t e n c e s w i t h e l ( b i ) , a n d w i l l p u t a n e m p h a s i s o n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t y p e s a n d m e a s u r e - f e a t u r e s o n d e g r e e o r l e v e l . t h e c o n c lu s io n s e c t i o n o f c o m p a r a t iv e - s e n t e n c e s w it h e l ( b l ) h a s t h r e e t y p e s : a d j e c t iv e - c o n c l u s i o n s e c t i o n , v e r b - c o n c l u s i o n s e c t i o n , a n d n o u n - c o n c l u s i o n s e c t i o n . e a c h t y p e c a n a l s o d i v i d e i n t o s o m e s u b - b r a n c h e s . a d j e c t i v e - c o n c l u s i o n s e c t i o n c a n c l as s i f i e d i n t o 6 s u b - b r a n c h e s , a( 了l e ) , a ( f l e ) + c ( 7 l e ) , a + 不 ( b iu ) + 了( l e ) + q u a n t i t y , z + a , “ 不( b i) ) + a , z 十 a ( 了l e ) + c ( 7 l e ) , v p + a p a n d a p + v p . v e r b - c o n c l u s i o n s e c t i o n c a n a l s o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6 ty p e s , t h e y a r e v了 ( l e )” , v + o , v 1 + n + v 2 , z + v + ( o ) , v + ( o ) + c a n d z + v + ( o ) + c . n o u n - c o n c lu s i o n s e c t i o n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ty p e s : “ 还( h d i ) n p a n d “ 还像/ 似 np . t 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t o t h e s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 w e c a n s e e t h a t t h e e ff e c t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 s e n t e n c e s w i t h “ 比( b l ) ”i s t o c o m p a r e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o f t h e t w o c o m p a r a t i v e - o b j e c t s o n d e g r e e o r l e v e l . i t h as v i t a l c o n n e c t i o n w i t h t h e q u a n t i t y . w e c l a s s i f i e d t h e q u a n t i t y r e fl e c t e d i n t h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 s e n t e n c e s w i t h “ 比 ( b ! ) i n t o t w o t y p e s : d e g r e e q u a n t i ty a n d l e v e l q u a n t i t y . d e g r e e q u a n t i ty m e a n s t h e q u a n t ity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s e c t i o n r e fl e c t s i s a s c o p e , i n c l u d in g : f u z z y q u a n t i t y a n d e x a c t q u a n t i t y . f u z z y q u a n t i t y i n c l u d e s : m i n u t e q u a n t ity , m o d e r a t e q u a n t i t y a n d h i g h q u a n t i ty . l e v e l q u a n t i t y n o t o n l y c o n f i r m s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o f c o m p a r i s o n a n d t h e q u a n t i t y , b u t i i i a l s o c o n f i r m s i t s n a t u r e s . l e v e l q u a n t i t y i s r e a l i z e d b y a d d in g a d v e r b “ 还” , “ 更, “ 都, , . d i ff e r e n t c o n c l u s i o n s e c t i o n s h a v e t h e i r i n d i v i d u a l d e g r e e - q u a n t i ty m o d e l s a n d l e v e l - q u a n t i ty m o d e l s .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o n t h e d e g r e e a n d l e v e l - q u a n t i t y , c o m p a r a t i v e - s e n t e n c e s w i t h “ 比 ( b l )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m o n o - l e v e l c o m p a r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 a n d b i - l e v e l c o m p a r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 . mo n o - l e v e l s e n t e n c e s c o n s t ru c t i o n s h a s n o p r e s u p p o s i t i o n , it o n l y h a s t h e f e a t u r e s o f d e g r e e . b i - l e v e l c o m p a r a t iv e c o n s t ru c t i o n s h a s t h e c o n f i r m i n g p r e s u p p o s i t i o n , i t h as b o t h t h e f e a t u r e s o f d e g r e e b u t a l s o o f l e v e l . wh e n t h e s e t w o k i n d s o f f e a t u r e s c o m b in e t o g e t h e r , i t w i l l s h o w a c o m p l e t e s e m a n t i c o f b i - l e v e l c o m p a r a t i v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 t h e u s a g e o f a d v e r b s 。 。 还, , 更” a n d “ 都” a r e d i ff e r e n t i n c o m p a r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 w i t h l l . “ 还” c a n b e u s e d i n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w i t h o t h e r o b j e c t s , o n e s e l f a n d t h e s t a n d a r d . “ 更, , j u s t b e u s e d i n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w i t h o t h e r o b j e c t s , o n e s e l f . “ 都”o n l y u s e d i n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w i t h s t a n d a r d . t h e k e y e x i s t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f o r t h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 w i t h l l d e p e n d s o n w h e t h e r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s e c t io n h as t h e d e g r e e f e a t u r e s t o c o m p a r e . mo n o - l e v e l c o m p a r a t i v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a n d b i - l e v e l c o m p a r a t i v e c o n s t ru c t i o n s h a v e d i ff e r e n t f o r m a l a n d s e m a n t i c f e a t u r e s , w h i c h w i l l s e l e c t t h e t y p e o f a d j e c t i v e s , v e r b s a n d n o u n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e n t e r i n g c o n c l u s i o n s e c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 t h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 w i t h e 匕 ” , c o n s t ru c t i o n s , m o n o - l e v e l c o m p a r a t i v e c o n s t ru c t i o n s , b i - l e v e l c o m p a r a t i v e c o n s t ru c t i o n s , d e g r e e - q u a n t i ty , l e v e l - q u a n t i ty i v 硕士学位论文 ma s t 王r s t he s i si g s i s 一 导言 1 解题 . 1 比较的类型与 “ 比”字句的比较性质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和研究事物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也是人类在认知 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概念。 依据不同的标准, 比较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 陆长缨 ( 2 0 0 1 )依据比较结论性质的不同,把比较分为异同比 较 ( n o n - s c a l a r c o m p a r i s o n ) 和高 下比 较 ( s c a l a r c o m p a r i s o n ) 。 前者指比 较 对象 之间 在 什 么 方面相同或相近, 什么方面不同或者相反,与数量无关;后者将两比较对象放 在梯级 ( s c a l e )上进行程度比较或者数量比较。萧国政 ( 2 0 0 0 )依据参比 项 的性质把比 较分为他比、自比和标准比。 他比是指甲乙两个对象相比较, 例如 “ 他比你大” ; 自比是指同一对象前后的情况相比较, 例如“ 他比昨天好一些, ; 标准比是指比较对象是客观存在或只存在于说话人心目中的某个标准,例如: “ 你来得太早了” . 。 这里, 我们依 据这两 种 标准, 来对比 较作一个比 较详细的 分类。 首先, 我们依据比 较结论性质的不同, 把比 较分为异同比 较( 简称异同比) 和高下比较 ( 简称高下比) 。然后,依据参比项性质的不同,分别把异同比和 高下比分为他比、自比和标准比。下面分别描述。 1 . 1 . 1 . 1 异同比 较 上面说到, 异同比较指比较对象之间在什么方面相同或相近, 什么方面不 同或者相反,具体包括两者相当、两者相同、两者相异等。依据参比项性质的 不同, 我们又把异同比较分为他比、自比和标准比, 称之为异同比较中的他比, 异同比较中的自比和异同比较中的标准比。 先来看异同比较中的他比。例如: ( 1 ) 他们俩性格差不多。 ( 2 )你 和 他一 样高. ( 3 ) 他们兴趣迥异。 例 ( 1 )是两者相当,例 ( 2 )是两者相同,例 ( 3 )是两者相异。 再来看异同比较中的自比。例如: ( 4 ) 今年粮食的产量跟去年差不多。 ( 5 ) 今年粮食的产量跟去年完全一样。 ( 6 ) 今年粮食的产量跟去年不同. 同样,例 ( 4 )是两者相当,例 ( 5 )是两者相同,例 ( 6 )是两者相异。 最后来看异同比较中的标准比。 ( 7 ) 她长得还算漂亮。 ( 8 ) 她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一个标准的淑女。 ( 9 ) 我们要求应聘者的年龄在2 5 岁至3 5 岁之间,你的条件不符。 如果参照标准的性质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则例 ( 7 ) ( 8 )的标准是人们心目 中的主观标准, 例 ( 7 )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漂亮的标准, 例 ( 8 )是人们心目中 的关于淑女的标准。 而例 ( 9 ) 的标准是客观标准。 其中, 例 ( 7 ) 是两者相当, 例 ( 8 )是两者相同, 例 ( 9 ) 是两者相异。 1 . 1 . 1 . 2高下比较 上文说到,高下比较将两比较对象放在梯级 ( s c a l e )上进行程度比较或 者数量e t 较。 “ 梯级 ( s c a l e ) 是指给相关维度 ( d i m e n s i o n ) ,如高度、长度、 重量、年龄、 速度、 健康状况等属性分等级的一种级度。 ” ( 陆长缨2 0 0 1 ) 简 单说来就是指比较的方面及其度量。 高下比较具体包括一者超过另一者、 一者 不及另一者等。 依据参比项性质的不同, 我们又把高下比较分为他比、自比和 标准比, 称之为高下比中的他比,高下比中的自比和高下比中的标准比。下面 分别描述. 先来看高下比中的他比.例如: ( 1 0 )你t 匕 他上学早。 ( 1 1 ) (1b 比你高. ( 1 2 ) 他没有你健康. 从比较的方面来看,例 ( 1 0 )是比较 “ 你” 和 “ 他” 在上学时间方面的差 异,例 ( 1 1 )是e l 较 “ 他”和 “ 你,在身高上的差异,例 ( 1 2 )是比较 “ 他” 和“ 你”在健康状况方面的差异。从比较的结果来看, 例 ( 1 0 ) 例 ( 1 1 )是表 示一者超过另一者,例 ( 1 2 )是一者不及另一者。 2 再来看高下比中的自比。例如: ( 1 3 ) 今年粮食的产量超过了去年。 ( 1 4 )今年粮食的产量不及去年。 ( 巧)今年粮食的产量比去年提高了。 ( 1 6 )今年粮食的产量比去年降低了. 从比较的方面来看, 上述四例都是把粮食产量在今年的情况和在去年的情 况进行比较。 其中, 例 ( 1 3 ) ( 1 5 )表示一者超过另一者,例 ( 1 4 ) ( 1 6 ) 表示 一者不及另一者. 最后来看高下比中的标准比。例如: ( 1 7 )你来得太早了,商店还没有开门呢。 ( 1 8 ) 他迟到了半个小时。 ( 1 9 )比闪电还快, 那刀已插入了阿裴另一只手的手腕。 ( 琼瑶 月朦胧鸟 朦胧 ) 从比 较的方面来看, 例( 1 7 ) ( 1 8 ) 都是与客观的时间标准相比 较, 例( 1 9 ) 是以闪电的速度为标准来进行比较。 其中, 例( 1 7 ) ( 1 9 ) 是高于标准, 例 ( 1 8 ) 是低于标准。 1 . 1 . 1 . 3“ 比”字句的比 较性质 现代汉语里, “ 比”字句是指使用介词 “ 比”的句子,它是比较句式中的 一种, 其作用在于比较两对象在某一方面的程度差异或数量差异, 因此, 它属 于高下比 较。 “ 比” 字句是不能用来表示异同比较的。 根据上文的分类, “ 比” 字句可以分别用于高下比中的他比,高下比中的自比和高下比中的标准比。 先来着“ 比” 字句用于高下比中 的 他比 的 情况。 上例中的 ( 1 0 ) ( 1 1 ) 都 是,又如: ( 2 0 )细腰蜂比蜘蛛还敏捷,它抓住蜘蛛就飞走了。( 语文) ( 2 1 ) 但是对我来说,这本书却比 任何一本都要珍贵。( 同上) ( 2 2 )我并不比别人笨。( 同上) 例 ( 2 0 ) ( 2 1 )是 “ 比”字句的肯定形式,例 ( 2 2 )是 “ 比,字句的否定式。 再来看“ 比” 字句用来表示高下比中的自 比的情况。 如上文例 ( 1 5 ) ( 1 6 ) 都 是,又如: ( 2 3 )北京的物候记录, 1 9 6 2 年的山桃、 杏花、 苹果、 榆叶梅、 西府海棠、 丁香、 刺槐的花期比1 9 6 1 年迟十天左右, 比1 9 6 0 年迟五六天。 ( 语 文) ( 2 4 )他比以前胖了很多。 ( 2 5 )今年一季度利税又比去年同期增长 1 5 %.( 人民日报 ) 最后来看 “ 比” 字句用来表示高下比中的标准比的情况, 这时,作为参照 的标准一般都是客观标准. 这时,结论项前作状语的副词 “ 还”不可或缺。 例 如: ( 2 6 )啊;我们的 “ 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呢。( 语文 ) ( 2 7 )若鸿说不下去了, 酒意全消, 脸色倏然间, 变得比纸还白。 ( 琼瑶 水 云间 ( 2 8 )江浩怔了几秒钟,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 琼瑶 雁儿在林梢 ) 当“ 还”缺省时,句子是不能说的,例如: ( 2 8 )*江浩怔了几秒钟,眼睛瞪得比铜铃大。 上述三例 ( 2 6 ) ( 2 7 ) ( 2 8 ) 都是以客观的标准作为参照标准, 并且都预设该标 准在某种性质上具有很高的 程度, 通常这一标准具有高知名度,为众所周知。 如例 ( 2 6 ) 预设“ 飞机飞得很高” , 例 ( 2 7 ) 预设“ 纸的颜色非常白” , 例 ( 2 8 ) 预设 “ 铜铃很大 ( 相对眼睛来说) ” 1 . 1 . 2“ 比”字句的语义构成 萧 国 政( 2 0 0 0 ) 认 为 , 。 比 ” 字 句 在 语 义 上 由 四 个 方 面 的 五 个 要 素 所 构 成 : ( 一) 参比项, 包括参比甲 项( 比 较主项) 和参比乙项( 比较客项或称参照项) ; ( 二)比较词,( 三)比较视点;( 四)比较结论。以例 ( 1 0 ) “ 你比他上学早” 为例: 比较主项:你 比较客项:他 比较词:比 比较视点:上学 ( 时间) 比较结论:早 “ 比较视点” 就是参比两项进行比较的方面, 如时间、 高度、 长度、 重量、 a 硕士学位论文 ma s t e r 川 t s s 年龄、速度等。如例 ( 1 0 )是 “ 你”和 “ 他”在 “ 上学 ( 时间) 方面的比较, 例 ( 1 1 ) “ 他比你高” ,是 “ 他” 和 “ 你” 在身高方面的比较.比 较结论是指经 比较后得出的高下结果,如例 ( 1 )的比较结论是 “ 早” ,例 ( 2 )的比较结论 是“ 高” . 根据“ 比” 字句的 语义 构成, 我们把它的代数式写 作:甲比乙( y ) x , 。 其中y 表示比 较视点, x 表示比 较结论。 1 . 1 . 3“ 比” 字句结论项的界定 “ 比”字句结论项可以 有三种界定的方法:其一是以语形为标尺,规定凡 在 “ 比乙” 后面的部分就为结论项。 其二是以语义为标尺, 又可二分为大结论 项和小结论项。 大结论项包括比 较视点和比 较结论, 小结论项只包括比较结论。 下面举例说明。 ( 2 9 )你比他做事块。 ( 3 0 )你做事比他快。 ( 3 1 ) 你l l 他跑得快。 若以第一种界定方法来划分结论项,则例 ( 2 9 )的结论项为 “ 做事快” , 例 ( 3 0 ) 为 “ 快” , 例 ( 3 1 )为“ 跑得快” 。这种划分方法简单而明确,但也存 在问 题,即它抹杀了“ 比” 字句深层的语义结构。如例 ( 2 9 ) 和例 ( 3 0 )本来 在意义上是相近的,但却被划分出了不同的结论项。 若以第二种界定方法来划分结论项,则例 ( 2 9 ) 和例 ( 3 0 )的结论项都是 “ 做事快” , 例 ( 3 1 )的结论项为“ 跑得快” 。这种划分方法注意了 句子深层的 语义, 但操作起来也有问题, 它使得“ 比”字句的结论项不容易控制了。如它 把例 ( 3 0 )的结论项划为 “ 做事快” ,但在例 ( 3 0 )中“ 做事”和 “ 快”被 “ 比 他”隔开了,不好放在一起。 我们采取第三种界定方法, 即结论项只包括比较结论, 则例( 2 9 ) 和例( 3 0 ) 的结论项都为 “ 快” , 例 ( 3 1 )的结论项也是 “ 快” 。这种结论项取小的办法抛 开了“ 比” 字句多样化的形式, 直接透视到了“ 比” 字句深层的语义结构,而 且还有利于我们对 “ 比”字句的结论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解释. 1 . 1 . 4比较视点的显隐与显现方式 由于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在 “ 比”字句中,比较视点y 可以显现,也可以 省略。试比较, ( 3 2 )他比你高。 ( 3 3 )他l l 你个子高。 ( 3 4 )他比你学历高。 ( 3 5 ) 所以说, 邱仿尧在品格、教养、操守、社会阶层上的确比霍守谦高 出百倍.( 梁风仪 九重恩怨 ( 3 6 )不论在才、 貌、 家势上, 子明比袁柏文高出不知多少倍。 ( 梁凤仪 弄 雪) ( 3 7 )既然各方面都比她强,何必要落井下石? ( 梁凤仪 豪门 惊梦) 从句子的语义特征来讲,例 ( 3 2 )较之后面5 例,可以说是隐含了比较视 点和比较角度的格式。在例 ( 3 2 )中,甲 二 他,乙 = 你, x = 高。而y 则是个隐含 的变量,从道理上来说,y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取值。各项不同的值我们 用y 1 , y 2 . . . . . . y n 来表示。 y 有三种取值方式。 i 当“ 比” 字句为单项比,即只比 较甲乙双方在某一方面的不同时: y = y 1 / y 2 / . . . . . . y n 。比如例 ( 3 3 )至例 ( 3 7 )都是y 的显现形式,但在例 ( 3 3 ) ( 3 4 )中, y 只取了 单项, 分别等于“ 个子” 和 “ 学历” 。 i i当 “ 比”字句为多项比,即比较甲乙双方在某几个方面的不同时: y = y x + +y n - 1 + y n a y x 表示其中任意一项。如例 ( 3 5 ) ( 3 6 )就是这样,例 ( 3 5 )比较的是 “ 品格、教养、操守、社会阶层”这四个方面,例 ( 3 6 )比较 的是 “ 才、貌、家势” 这三方面。这时,比 较的方面数目 不定,如例 ( 3 5 )是 四项,例 ( 3 6 )是三项。 m 当 “ 比”字句为全项比,即比较甲乙双方在各个方面的不同时, y = y 1 + y 2 . . . . . . . y n 。比如例 ( 3 7 ) , y就包括了“ 强”所能反映的各个方面,比 如 “ 工作单位比她强” 、 “ 所受的待遇比 她强” 等等。 当然, 如果不涉及特殊的语境, “ 他比你高” 通常只用来指“ 个子高”。 可 以说,在 “ 他比你高”这句话中,“ 个子高”是 “ 高”的强势语义。又如,当 我们说 “ 我比你大”时,一般都是指年龄的。 比较视点不仅有显与隐的问题, 当比较视点显现时, 还有显现方式的问题。 我们把 “ 比”字句的代数式写作 “ 甲比乙 ( y ) c x i ; ,其中,比较视点y 出现 在 “ 比乙” 之后, x 之前,但这只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常见格式。一般来说, 6 比 较视点有五种显现方式:( 一)甲比乙 ( 的) y x ;( 二)甲 ( 的) y比乙 x ;( 三)甲 ( 的) y t 匕 乙 ( 的) y x ;( 四) y ,甲比乙 x ;( 五)甲比 乙 【 x y 。这五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变换。 i 甲比乙 ( 的)y x ,例如: ( 3 8 ) 他比 你的年龄大。 ( 3 9 )你t 匕 他做事快。 ( 4 0 ) 他比 别人回家早。 上面三例中,比较视点y出现在参比乙项和比较结论的中间,分别为 “ 年 龄,( 时间) 、 “ 做事”( 速度) 、“ 回家”( 时间) 。 i i甲 ( 的)y比乙 x ,例如: ( 4 1 )他的年龄e t 你大。 ( 4 2 )你做事e l 他快。 ( 4 3 ) 他回家比 别人早。 上面三例是例 ( 3 8 ) ( 3 9 ) ( 4 0 )的变式, 它们在语义上是等值的,不同只 在于比较视点y 出现在参比甲项和比较词的中间. i i i甲 ( 的)y 比乙 ( 的)y x ,例如: ( 4 4 ) 他的 年龄比 你的年龄大。 ( 4 5 ) 你做事比 他做事块。 ( 4 6 )他回家比别人回家早。 第三式是比较视点复现的形式,可以说是一式与二式的扣合形式。 w y ,甲l t 乙 x , 例如: ( 4 7 )年龄,他比你大。 ( 4 8 )做事,他b t 你快. ( 4 9 )回家,他比别人早;上班,他比别人晚。 第四式是比 较视点的前现式。 有时,比较视点前现的“ 比“ 字句在语义上 不自 足,需要添加一个后续分句,如例 ( 4 9 ) 0 v 甲比乙 x y 。例如: ( 5 0 )他比别人早回家。 ( 5 1 )葛兹德比我还早到达银行。( 梁凤仪 九重恩怨 ) 7 ( 5 2 )她坦白的说: “ 除了这一点,我并不比以前多知道任何事。” ( 琼 瑶 梦的衣裳 ) 第五式是比较视点位于参比乙项和结论项之后, 结构上, 是比较结论作了 比较视点的状语。 比较视点的不同语义类型及其句法位置,使得汉语 “ 比” 字句的形式变化 多样。因此,识别比较视点,就成了认识 “ 比”字句的难点和关键.识别比较 视点, 对我们讨论结论项也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如例( 3 9 ) 结论项为 “ 快” , “ 做事” 是比 较视点, 我们研究结论项,主要是讨论 “ 快” 这 一部分。 1 . 1 . 5 “ 比” 字句的结构类型与结论项的语法位置 从语形上看,“ 比”字句的常见句式有三类:谓语是状心短语:谓语是主 谓短语:谓语是述补短语。下面以形容词性结论项为例。 i .谓语是状心短语。例如: ( 5 3 ) 他的身体比你的身体好。 ( 5 4 ) 他比 你 有理 想一些。 ( 5 5 ) 他比 你 跑得 快一 些. ( 5 6 ) 他 生迩 在这类结构中,介词短语 “ 比你”作状语,与其修饰的部分一起充当句子 的谓语。被 “ 比乙”修饰的部分,有的是一个词,如例 ( 5 3 ) ;有的是一个动 宾短语, 如例 ( 5 4 ) ; 有的是一个述补短语, 如例 ( 5 5 ) ; 有的是一个状心短语, 如例( 5 6 ) . 这时, 结论项可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如例 ( 5 3 ) 的结论项“ 好” 作谓语, 例 ( 5 4 )的结论项 “ 有理想”作谓语中心语;可能作谓语中心语的补 语,如例 ( 5 5 )的谓语 “ 跑得快”中,结论项 “ 快”作 “ 跑”的补语;还有 可能作谓语中心语的状语。例 ( 5 6 )中,结论项 “ 早” 作谓语中心语 “ 回家” 的状语. 当然, 这里所说的作谓语的状心短语, 还包括“ 状+心十补” 的结构, 如例 ( 5 4 ) ( 5 5 ) . i i . 谓语是主谓短语.例如: ( 5 7 ) 回 家, 他比 你早 ( 5 8 ) 他t 匕 你回家早 a 硕士学位论文 ma s t e r s t i i h s i s ( 5 9 ) 他回 家比 你早。 例 ( 5 7 )中, “ 回家” 作整个句子的大主语,从语用的角度看,是话题主 语。主谓句 “ 他比你早”又作整个句子的大谓语,其中 “ 他”是小主语, “ 比 你早”是小谓语,形成主谓谓语句。例 ( 5 8 )和例 ( 5 9 )也是主谓谓语句,它 们与例 ( 5 7 )的不同在于 “ 他”成为整个句子的大主语,而 “ 回家”则变成了 句子的小主语。 ( 5 8 ) ( 5 9 ) 两例在整体的句法性质上是一样的, 区别只在于状 语 “ 比你”的位置变了,在 ( 5 8 )中它修饰大谓语 “ 回家早” ,在 ( 5 9 )中它 修饰小谓语 “ 早,o 工 工 i .谓语是述补短语 ( 6 0 ) 他跑 得l t 你 快。 ( 6 1 ) 小王起得比小张还早半个小时。 在这类 “ 比”字句中,“ 比乙 【 x ”是充当句子的补语部分。述补短语的 述语是比较视点:例 ( 6 0 )的比较视点是述语 “ 跑” ,例 ( 6 1 )的比 较视点是 述语 “ 起 ( 床) , 。这时,比较结论作谓语中心语的补语,如 ( 6 0 ) “ 快” ,( 6 1 ) “ 还早半小时”都作补语。 综上所述, “ 比”字句有三种结构类型,而其形容词性结论项也有三种句 法位置, 即或为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或为谓语中的补语成分, 或为谓语中的状 语成分。 1 . 2 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比”字句是学术界关注的比较多的一种句式,己经有了比较多的成果, 徐国萍 ( 1 9 9 6 ) 对八、九十年代的“ 比” 字句的研究作了比较好的综述,下面 再结合近两年来该句式的研究情况,对 “ 比” 字句的研究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1 . 2 . 1 “ 比” 字句比 较项的研究 对“ 比” 字句比 较项的研究是最为详细和深入的。李临定 ( 1 9 8 6 ) 考察了 形谓“ 比” 字句比较项的六种类别。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 比” 字句有完全式 和省略式之分, 比较完全式和省略式可以 看出, “ 比” 字句的构造规律是: “ 比” 右项的省略不能快于左项, 即左项要大于或等于右项。 实际语言中大多数“ 比” 字句都是简略式。与李临定看法相似, 刘月华等大多数学者认为“ 比” 前后两 硕士学位论文 ma s t e r s ti i h s i s 个比较项在句法结构上的不对称是省略或替换所致。刘慧英 ( 1 9 9 2 )将句法、 语义结合起来, 把比较项的不对称结构归纳成三种, 她还比较全面地指出这种 不对称的原因有省略、任指、隐含、比喻等,其中省略是最主要的原因。包法 莉 ( 1 9 9 3 ) 则不同意普遍认同的省略说, 指出 删除法存在严重缺陷, 其基本假 设,即“ 比”前后的比较项在结构上必须完全一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他主 张用c 一控制关系解释结构上的不对称。该文理论性强,在众多重列举、重描 写的文章中独具一格. 马真 ( 1 9 8 6 )最先从语义关系入手,全面探讨了“ n 1 的n +比十n 2 的n + v p ” 中比较项y 的替换规律。 她提出“ n 2 的n ” 能否被, n 2 的” 和 “ n 2 ” 替换, 最主要的原因是n l / n 2 跟n 的语义联系。 她概括出了八种语义联系。 这种语义 关系的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但缺乏形式标准的控制。 邵敬敏 ( 1 9 9 0 ) 弥补了马 真的不足, 把语义、 语法结合起来寻找比较项y 的替换规律。 他认为, n 2 的” 能否替代 “ n 2 的n ”关键在于二者之间有无替代关系。凡 “ n 2 的n ”可以变换 为 “ n 是n 2 的, , n 2 的” 就能替代 “ n 2 的n ,否则就不能如此替代。 n l 的 n 比n 2 v p ”中的 “ n 2 ”不是“ n 2 的n ”的替换式.主谓谓语句 “ x g t 匕 y v p ( g 为共比 项, 且x 与g 存在领属关系) 加“ 的” 变成了一般谓语句“ x 的g 比y v p , 即“ n l 的n 比n 2 v p , n 2 是比较项。这种句子成立的关键在于v p 是否同时适 用于n 和n 2 。当v p 只适用于n 而不适用于n 2 时, 就不至于引起误解或歧义, 该句在原则上成立。该文运用变换鉴测法,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 . 2 . 2“ 比”字句结论项的研究 任海波 ( 1 9 8 7 )明确提出“ 比” 字句结论项有a p , v p , a v 和n p 等四大类, 根据其内部组合的不同, 又可划分出十三种形式。 在对各种组合形式展开具体 分析时, 着重论述结论项中的不同成分造成的各形式在意义上的细微区别。 刘 月华 ( 1 9 8 3 )根据谓语性质的不同对其进行了下位分类,得出的谓语是:( 1 ) 形容词: ( 2 ) 心理状态动词; ( 3 ) 一般动词前有“ 早、 晚、 先、 后、 难、 好 ( 易) 、 多、少”等状语;( 4 )一般动词后有形容词情状补语;( 5 )能愿动词+动词; ( 6 )表增加或减少、提高或降低之类意义的动词。她对 “ 比”字句结论项中 动词、形容词、状语、补语的组合进行了考察。 邵敬敏 ( 1 9 9 2 ) 还研究了语义对 “ 比”字句中助词的制约。他根据助动词 硕士学位论文 ma s p e r s t i i e s i s 语义次范畴、助动词的位置、y的性质之间的不同组合,提出谓语内部动词和 形容词在词性与语义范畴上的差异, 以及助动词内部语义范畴的差异直接影响 到助动词在 “ 比”字句中的位置及句法的合法性。 “ 比”字句成立的关键是结 果项中必须拥有可供比较并显示程度差异的成分,除了性质形容词、 心理动词 外,主观意志助动词和程度副词 “ 更”也能充当。 陆俭明( 1 9 8 0 ) 等学者对经常出现在“ 比” 字句结论项中的限制性成分“ 还” 和 “ 更” 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虽然都能表示程度比较, 但在意义和用法上仍 存在不少差别,只在少数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 邹韶华 ( 1 9 9 2 ) 从语义的角度探讨了“ 比”字句的积极性特征,他认为在 动词 “ 比”字句中, “ 比+宾”这种结构,宾语是褒义 ( 或体现为褒义)为常 态分布,宾语是贬义 ( 或体现为贬义) 为变态分布; 在量上一般往大里比。 而 在介词 “ 比”字句中, 结论项绝大多数为积极意义, 这可能正是动词 “ 比” 字 句积极性特征产生的根本原因。 1 . 2 . 3“ 比”字句其他相关研究 “ 比”字句的其它相关研究包括 “ 比”字句否定式的研究,“ 比”字句的 起源研究和 “ 比”字句特殊句式的研究。 相原茂 ( 1 9 9 2 )比较了“ 比”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式 “ a不比 b - x ”和 “ a 没有b x , 认为它们在意义、 用法和功能上存在差别. 周小兵( 1 9 9 2 ) 认为“ 不” 在 “ 比”字句中有四种位置, “ 不”的位置和数量宾语的有无.会使句子的预 设,蕴涵,否定的类型、范围和焦点发生变化。 黄晓惠( 1 9 9 2 ) 利用重新分析理论, 论述了汉魏六朝时的泛比连谓句式“ x 比y w ”演变成现代汉语差比 句式 , x 比y w ” 这一重新分析过程,并指出在 演变过程中,其语义和词汇还受到古差比句式 , x w 于/ y ”的影响。她将三 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概括为三种模式:格式形成模式、语义词汇演变模式、 语义范畴对应格式位移模式。 该文通过大量的资料和统计数字, 对比古汉语和 现代汉语, 第一次全面勾勒了“ 比” 字句历史发展的轮廓。 史佩信基本同意黄 文的观点, 但认为古汉语“ 比” 字句产生的年代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时代。到 战国末年,古汉语泛比格式就己出现。东汉初期, “ 比”字句已不再是一种罕 见的句式,从而将 , x 比 y w ”格式的产生时间提前了约五个世纪。冯春田 ( 2 0 0 0 ) 讨论了古汉语的差比句式, 近代汉语的非 “ 比”字差比句式和近代汉 语里的 “ 比”字句式,在 “ 比” 字差比句式的来源及历时演变方面,他也基本 同意黄文的观点。 殷志平 ( 1 9 9 5 )认为 “ x比y还w ”具有两种语义功能,一是比 较,二是 比况。 两者的不同表现在:一、 从丫 的性质讲, 预设不同;二、从x 与y 的关 系看,比 较类的x 与y 的比较是现实的,比况类的比较是不现实的, 常带有夸 张色彩或褒贬色彩。 二者意义上的差别可从形式上得到验证。李杰 ( 2 0 0 1 ) 从 修辞角度出发, 认为“ x比y 还w ” 格式具有三种夸张功能。唐依力 ( 2 0 0 1 ) 探讨了“ 比n 还/ 更 ( 要) n ” 和 “ 比n 还/ 更像n ” 这两种格式, 对它们的句式 构成条件,句法功能和语义语用特征进行了分析。 二 “ 比”字句结论项的结构类型与语义特征 2 . 0 概说 根据 “ 比”字句结论项性质的不同,我们把它分为形容词性结论项、 动词 性结论项和名词性结论项,不同的结论项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 2 . 1 形容词性结论项的结构类型及语义特征 2 . 1 . 0概说 形容性结论项由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构成,我们记为 a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