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论谭嗣同平等的伦理观.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谭嗣同平等的伦理观.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谭嗣同平等的伦理观.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谭嗣同平等的伦理观.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谭嗣同平等的伦理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谭嗣同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人们称为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左翼或激进分子。谭嗣同提出 了以平等为基础的崭新伦理。他借用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概念“仁”,使它与“以太”相联系,赋 予了“仁”以宇宙法则的意义。此外,谭嗣同还认为,仁的根本内涵是“通”,“通之象为平等”。而 “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这样,谭嗣同构建了“仁通平等”的人性 与人权平等关系模式。他还指出,“通”的具体含义有四:一是中外通、二是上下通、三是男女内外 通、四是人我通。总之,通的标准是“平等”,反过来说,平等就是通,通则仁矣。谭嗣同认为,要 想达到“平等”就必须破除一切隔绝和对立,人人都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待。谭嗣同在思想认识的许 多方面,尤其是他所提出的平等的伦理观和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改良 主义者。他的思想,为中国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后来的资产阶 级革命派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对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但是,谭嗣同没 有认识到造成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也没有真正找到实现平等与民主的根本力量与方法,对西学也没 有充分的准备,在他的理论体系中,还有着不少的唯心主义的色彩。 关键词:仁通平等 三纲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a ns i - t o n gw a saf a m o u st h i n k e ri n 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 w h ow a sc a l l e dt h el e f t i s to ra n a c t i v i s td u r i n gt h er e f o r mm o v e m e n to f18 9 8i nc h i n a h ef o u n d e dan e wk i n do fe t h n i c s b a s e do ne q u a l i t y h eb o r r o w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m o r a lc o n c e p t - - m - - 6 1 ;m e r c y ”w h i c hw a sr e l a t e dt o “a e t h e r a n de n d u e dw i t hu n i v e r s a lm e a n i n g s b e s i d e s ,t a ns i t o n gs t i l l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 b a s i c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m e r c y w a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w h i c hw a s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 e q u a l i t y h e n c e ,h ec o n s t r u c t e da ne t h i c a lm o d eb e t w e e nh u m a n i t ya n dh u m a nr i g h t s ,t h a t w a s “m e r c y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e q u a l i t y ”i n t h i s w a y , h ea n a l y z e d t h e f o u r m e a n i n g s o f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i nd e t a i l ,w h o s ec r i t e r i aw e r e e q u a l i t y w h i c hw o u l dl e a dt o m e r c y f i n a l l y h es h o w e du st h a ti s o l a t i o na n do p p o s i t i o na m o n gp e o p l eh a d t ob eb r o k e nt oa c h i e v e “e q u a l i t y e q u a l i t yo fp e r s o n s m a n yh i si d e a sg r e a t l yt r a n s c e n d e dt h eo n e so fo t h e r r e f o r m i s t s i nh i st i m e ,e s p e c i a l l yo nh i se t h i c a l “e q u a l i t y a n dc r i t i c i s mt oc h i n e s ef e u d a l m o r a l i t i e s h i si d e a s a sap o w e r f u lt h e o r e t i c a ls y s t e mf o rc h i n e s em o d e md e m o c r a c y , w e r e i n c e n t i v et ol a t e rc h i n e s eb o u r g e o i sr e f o r m i s t s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tt ot h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i n m o d e mc h i n a b u t ,t a ns i - t o n gd i dn o tr e a l i z e dt h er o o to ft h es o c i a li n e q u a l i t i e s ,a n df o u n d n e i t h e ra n a p p r o a c h n o rap o w e rt oa c t u a l i z ee q u a l i t ya n dd e m o c r a c yi nc h i n a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w e s t e r ne t h n i c si n s u f f i c i e n t l y , t a ns i - t o n gh a ds o m ei d e a l i s t i ct r a i t s i nh i s e t h i c a lt h e o r y k e yw o r d s :m e r c y ,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e q u a l i t y , t h et h r e ec a r d i n a lg u i d e s i l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 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 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专岩日期: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 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 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 究生院办理。 研究生签名:旁岩导师签名:兰墨盔日 主圣盔2 日 期:奄亳。l7 第一章谭嗣同的生平及心路历程 论谭嗣同平等的伦理观 谭嗣同( 1 8 6 5 1 8 9 8 )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被梁启超称为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他虽然是维新时期的一个重要成员,却被人们称 为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左翼或激进分子。谭嗣同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4 - - 学中。 在仁学中,他所提出的平等的伦理观和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讲他人所不敢讲,言他 人所不敢言,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 本,将仁学连载在清议报上,但遇到4 - - - 学中猛烈攻击君主专制和清王朝的文字, 他却竟都以空格代替,可见,谭嗣同当时的反封建思想已经达到怎样的高度。他的言行在 2 0 世纪后的若干年里,多被革命人士引为同调。可以说,谭嗣同是清末社会政治变动中, 昭示改良主义末路和开启革命先河的重要过渡人物。他豪迈地唱着“我自横刀向天笑”,视 死如归,舍身成仁,为五千年中华所罕有,人称颂其为“为国流血的第一烈士”。 第一章谭嗣同的生平及心路历程 谭嗣同出身于封建官宦之家,其父谭继洵曾先后在北京、甘肃以及湖北等地为官,他从 小沐浴于封建传统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之中。“五岁受书,即审四声,能属对。十五学诗,二 十学文。”姑1 谭嗣同十岁时就读于湖南正直学者欧阳中鹄,受到了声名和节气的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思想由此而生。后从师于讲经具有乾嘉学派遗风的涂启先,受到了“经世致用”的 学术熏陶,2 5 岁又拜对明末著名思想家王船山学说颇有研究的学者刘人熙为师。在甲午战 争之前,谭嗣同一直过着正统学人的漂泊生活,“十年中至六赴南北省试”,“合数都八万余 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h 1 谭嗣同的生母叫徐五缘,她对谭嗣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徐五缘和谭继洵结婚后,“纫 绩至夜分不得息,恒面拥一儿,背负一襁,提罂自行汲”h 1 ,就是在谭继洵于北京做官的十 余年中,她也不尚奢侈,经常衣裙俭陋,补绽重复,纺车轧轧,夜彻于外,以致引起了谭嗣 同的塾师杨某的惊叹,并以她这种勤劳的作风来教育幼年的谭嗣同,不要嬉游惰学。徐五缘 的这种作风,对谭嗣同的勤奋学习的态度和优良品质的养成,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谭嗣 同七岁时,他的大哥谭嗣贻已经年满二十岁,回浏阳结婚,母亲也随之回浏阳。由于他的父 亲谭继洵做了官后又娶了二房,并且非常宠爱,引起家庭内部妻妾不和,经常闹矛盾。因此, 在徐五缘去浏阳后,谭继洵的二房便对谭嗣同加以歧视和虐待,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 的刺激,整日沉默,竞忧郁成病。次年,徐五缘从浏阳回到北京,看见他这种样子,便知道 一定是小老婆对他不好,反复问他,可是谭嗣同坚决不承认。徐五缘见他有这样的倔强性格, 非常高兴,对身边的人说,“此子倔强能自立,吾死无虑矣”。喵 谭嗣同十一岁时( 即光绪元年,公元1 8 7 5 年) ,谭继洵升任清朝政府户部郎中,谭嗣同 【1 1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 【2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 【3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 【4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 【5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 蔡尚思、方行编, 蔡尚思、方行编, 蔡尚思、方行编, 蔡尚思、方行编, 蔡尚思、方行编,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7 2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5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7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4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4 页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随父前往通州任所,但时常往返京师。第二年,即1 8 7 6 年,姐姐谭嗣淑患上了白喉,到北 京医治,徐五缘前去看望,感染了此病,因而母亲回家后,使谭嗣贻和谭嗣同均感染了此病。 虽然也请了医生医治,但由于当时没有什么特效药,所以不仅姐姐谭嗣淑去世了,而且在她 死后的三天,母亲徐五缘也不治身亡,又过了一天,哥哥谭嗣贻也死了。谭嗣同自己虽然昏 迷了三天三夜,但最终还是醒了过来,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又取了个名字,叫“复生”。这 诚然是谭家的严重灾祸,使年幼的谭嗣同感到无比的悲伤,他后来在湘痕词八篇并叙里 说:“少更多难,五日三丧,唯亲与故,岁以凋谢,营营四方,幽忧自轸。”川 谭嗣同自他的母亲去世后,就从此失去了家庭的温暖。谭继洵的二房对他视若眼中钉, 任意打骂,加以种种虐待,还在谭继洵面前尽说他的坏话,致使他也不得父欢。谭嗣同对这 样的虐待,后来愤然地说:“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 濒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深念高望, 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瞳1 从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出,父妾的虐待和父亲本人给予他精神 上的摧残是多么地残酷无情,多么地难以忍受。谭嗣同在父亲和庶母的白眼下,在他们严厉 的责难下和约束下,并没有屈服、颓废,相反地,他坚定地要朝自己所憧憬的、建筑在个性 解放基础上的生活道路前进,以实际行动勇敢地表明自己不甘心遵循封建的伦常。例如,谭 继洵督促他学习时文制艺,他竟在课本上写下了“岂有此理”四个字,偏偏不去揣摩这可厌 的东西,而津津有味地阅读那些被封建士大夫诋为“异端”的各种杂书。他在羡慕“任侠” 思想的驱使下,结交了当时被封建士大夫所瞧不起的“义侠”王正谊( 即大刀王五,系回教 徒) ,跟他学习剑术和单刀,虽然这时谭嗣同的年龄不大,力气不足,不能完全接受王五所 传授的击剑技术,却为他后来的“会舞剑”奠定了基础。同时,王五的英武、慷慨、倔强的 性格和那种对l r 的伦常制度的桀骜不驯、敢于反抗的精神,对谭嗣同的影响也很大。尤其是 “私怀摩顶放踵之志”这句话,说明他在“遍遭纲伦之厄”的少年时期,就已经萌发了要用 墨子的“兼爱、平等”的思想来代替儒家“亲亲为大”的伦理观念,同时也说明,谭嗣同幼 年的不幸经历,不但使他在年幼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对不合理的封建纲常伦理的无比憎恨,而 且更为重要的是,使他忘记自己的生命而尽力去追求一种能够帮助别人摆脱“纲伦之厄”的 “合理”的伦理道德观念,去建立一种新的符合“平等”原则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思 想,在当时自然还不足以建立新的平等的社会伦理观,但正是这种反叛精神,为他后来的以 平等为核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谭嗣同出生的年代,正是清王朝走下坡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日益尖锐的时代。国内,农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与此同时,英、法、俄等 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并垂涎中国的领土。清政府危机四伏,风雨飘摇。为了 能够维持自己的统治,以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大官僚,掀起了兴 办洋务的热潮。谭嗣同也积极参与其中,希望通过实业和教育来救国。甲午战争时期,谭嗣 同开始对西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逐渐地涉猎西洋史地和政治书籍,这些也 进一步促进了他的革新思想的发展。1 8 9 4 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丧权失地,群情 愤慨。谭嗣同痛感自己的精力多敝于考据词章,无补于事,决心致力于维新变法。1 8 9 5 年 与唐才常等在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并撰文提出变法主张,首开湖南维新之风。8 月, 北京成立强学会,他即赴京自称康有为“私淑弟子”。 1 8 9 6 年,谭嗣同以父命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等待任命,此间时往上海与梁启超讨论 学问,研究变法理论。他还潜心读书,与杨文会研讨佛学,撰成其代表性著作 4 - - - 学。1 8 9 7 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等邀,回长沙协助创办新政;先后设立事务学堂、湘学新报( 旬刊) 、 湘报( 日刊) 、南学会、武备学堂及保卫局,并筹办内河轮船、修筑湘粤铁路及开采矿产 【l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7 0 页 【2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8 尹屯9 0 页 2 第一章谭嗣同的生平及心路历程 等。这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1 8 9 8 年6 月1 1 日,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由侍读 学士徐致靖推荐,谭嗣同被授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戊戌政变时,为袁世凯出卖, 慈禧太后于9 月2 1 日发动政变,对维新派残酷镇压。谭嗣同拒绝出走,2 4 日,被捕下狱; 2 8 日,与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同被杀害,世称戊戌六君子。其著作编 为谭嗣同全集。 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谭嗣同平等的伦理观及其思想来源 在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中,谭嗣同对纲常名教的罪恶,进行了充分地揭露,并鲜明 地提出了他所理想的伦理观,致力于阐明以平等为基础的崭新伦理。 一、谭嗣同平等的伦理观的内容 谭嗣同认为,人类相互间是平等的,不是分等级的。他借用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概念 “仁”,并改造了它原有的含义,使它与“以太”相联系,赋予了“仁”以宇宙法则的意义。 仁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夫仁,以太之用,而天地万物由之以生,由之以通”。川“仁” 成了“以太 的根本属性与功用,也就成了天地万物之源。此外,谭嗣同还认为,仁的根本 内涵是“通”。“仁以通为第一义”,幢3 “是故仁不仁之辨,于其通与塞;通塞之本,惟其仁 与不仁苟仁,自无不通,亦惟通,而仁之量乃可完。”h 1 因此,通不通是辨别仁不仁的 标准与尺度。通,即无阻塞,无隔阂,即事物之间互相沟通,互相联系,是一致,是平等, 即他所说的“通之象为平等”h 。而“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拍。这 样,谭嗣同构建了“仁通平等”的人性平等与人权平等关系模式。这个模式,在“以 太”本体的基础上论证了人性平等,将“天地、万物、人我”通为一身,化为一体,从而否 定了等级人性论。 谭嗣同认为,硬把本来就没有的“等差”塞到人性中去,提出所谓“性有等差”,这是 封建纲常名教的基础,旨在用来制造“隔阂”、“塞”的不平等。对于违背平等人性的封建伦 常,皆当通过变法破除之,以使社会最终能够实现平等。 在谭嗣同看来,整个社会是一个由“仁”贯通的平等社会,平等乃是社会赖以生存的根 基,离开了平等,社会就会变成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他指出,“通”的具体含义有四:一 是中外通,表现了谭嗣同追求中外平等,通商贸易平等以及逐步趋向世界大同的愿望;他希 望能够仿效西方,构建以民主、平等、自由为理想的体制,实现对传统社会价值结构的超越。 谭嗣同竭力提倡西方的民主、法治与平等,以此促进中国走向民主与平等;二是上下通,表 现了谭嗣同要求取消封建君主专制、实现上下平等以及建立平等的民主制度的愿望。他说: “西人所谓民主者,尤为大公至正视中国秦以后尊君卑臣,以隔绝不通为握固之愚计, 相去何止霄壤! 川引;三是男女内外通,表现了谭嗣同追求男女平等的良好愿望。他对夫权、 族权对妇女的沉重压迫以及青年妇女的悲苦命运,非常同情,他认为中国的家庭制度是造成 妇女悲苦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妇女的命运;四是人我通, 表现了谭嗣同对平等的入际关系的渴望,他主张消除人我之利害冲突,实现人人平等。 总之,通的标准是“平等”,反过来说,平等就是通,通则仁矣。所以,只有平等,才 能实现“仁”的王国。这个“仁”的王国,是一个没有矛盾、没有斗争、没有坏人与坏心的 【l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 【2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 f 3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 1 4 】4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 【5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 【6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9 7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9 1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9 6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9 1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9 3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9 7 1 9 8 页 4 第二章谭嗣同平等的伦理观及其思想来源 极乐世界。在仁学中,谭嗣同对这样的平等的大同世界进行了描述:“夫大同之治,不 独父其父,不独子其子:父子平等,更有何于君臣? 举凡独夫民贼所为一切箍制束缚之名, 皆无得而加诸”。不仅如此,大同世界还消灭了国界,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无 国则畛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扭1 概而言之,在他的大同世界 里,经济上贫富均等,政治上君臣平等,思想上自由,感情上博爱,破除一切隔绝和对立, 人人都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待。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呢? 谭嗣同认为,那就必须要 消灭世间的种种不平等。 谭嗣同平等伦理观的来源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为追求真理而勇敢牺牲的先进人物,也是中国近代较有影响的思想 家。他的伦理思想,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展示出比前人更为丰富以至在某 些方面为同时的维新派人士远不能及的内容,具有不可抹杀的特点,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代都 发生了一定的作用。谭嗣同所以具有这种思想,是有其根源的。恩格斯说:“必须重新研究 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 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怕1 。要了解谭嗣同伦理思想的来源,就必须从他所处 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况去考察,同时还要探索谭嗣同从哪些“已有的 思想材料”中受到启发和影响。 ( 一) 对纲常礼教的批判 “礼”,是以“亲亲”和“尊尊”为主要原则的。历代统治阶级鉴于这种理论对他们有 益,就进行了一些加工和改造、补充和完善,并用以教化天下,从而形成所谓的“礼教”。 为什么统治阶级会重视“礼教”呢? 孔子曾做出过解释:“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t p # l 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 姻疏数之交也。州钊可见,“礼”不但有利于“神道设教”,更主要的是,“礼”是维护森严等 级制度和宗法关系的有力工具。所以孔子概括地指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f 副既然“礼” 的最大作用是能使统治者“安丽不危”,用作奴役人民的工具,那么,统治者之高唱“礼以 体政”埔1 、“有礼无败”、“政以礼成,民以是息”旧等等,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到了十九 世纪九十年代,清朝统治者也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礼教。例如,朱一新说:“礼教明而仁其中 矣,言其体也;爱有差等言其用也。舍此而言仁,则墨氏之兼爱、释氏之慈悲、摩西氏 之救世主,谬以毫厘,差以千里矣。人人亲其亲而长其长,天下之至私,实天下之至公, 舍此而言爱则五伦去其四,一以朋友处之,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道苦矣。渤从这一段话 【1 1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3 5 页 【2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6 7 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7 卷,第4 3 2 页 【4 】礼记哀公问 【5 】礼记经解 【6 】左传桓公二年 【7 】左传襄公十年 【8 】左传成公十年 【9 】9 朱一新佩弦斋集杂存 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里可以看出,朱一新把“仁”作为“礼”的附庸,反对脱离“礼”来讲“仁”,认为单纯地 宣扬“仁”,就会破坏“亲亲”和“尊尊”的伦理纲常,使这种不平等的“君臣父子兄弟夫 妇之道”遭到严重地破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谭嗣同离开“礼”,宣扬“仁”,这是对作 为封建文化核心的不平等的伦理观念的大胆挑战。 谭嗣同批判不平等的伦理观念,是先从阐述自然人性论开始的。他反对传统的“性善” 和“情恶”的观点,认为社会上的人,并不存在先天的“善”,即孟子所说的人生下来就有 的“五常”的善性。人性只是一个物质性的自然存在,是符合自然规律“仁”的,而那些与 此相反的认为人性具有先天的“善”的观点,则完全违反了自然规律“仁”。至于所谓的“情 恶”,谭嗣同说:“沿于习而后有恶之名,恶既为名,名既生于习,可知断断乎无有恶矣。假 使诚有恶也,有恶之时,善即当灭;善灭之时,恶又当生;不生不灭之以太,乃如此哉? ” n 1 。谭嗣同的自然人性论,虽然完全否认了人的社会性,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却是对“三 纲五常”的批判。程、朱将“三纲五常”称为“天理”,即每个人都逃不脱的被神秘的力量 所安排的不可改变的境遇。程颢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幅1 朱 熹则进一步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旧1 ,要被统治者,用“三纲”来禁锢自己的思想和钳 制自己的行动,安守本分。 谭嗣同大力宣扬自然人性论。认为人们绝对不存在先验的体现“三纲”的性,人的自然 本性是要追求正当的物质生活的。因之,他对王船山所说的“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 天理亦无从发现”这一名言极为推重,并阐述其旨,指出:“世俗小儒,以天理为善,以人 欲为恶,不知无人欲,尚安得有天理? ”h 1 谭嗣同对程朱理学,表现出了明显的鄙视,认 为他们把“天理”与“人欲”对立,主张发扬前者,而将后者灭除,是“大不仁”的事,是 一种可耻的欺骗。实际上,谭嗣同认为,“天理”应该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仁”的道理,体 现于“人欲”之中:没有“人欲”,就不能发现“天理”。这就是说,人们只有得到了正当的 物质利益,满足了一定的生活欲望,才算符合自然规律“仁”。由于谭嗣同用自然规律作为 社会规律,强调“仁通平等”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守的原则,因此,他对程朱道学家 所称之为“天理”的纲常伦理进行了强烈地批判。正是在这种批判中,谭嗣同揭露了纲常名 教的罪恶,从中引出平等的伦理观。 ( - - ) 社会背景条件 谭嗣同出生的年代,正是清政府风雨飘摇,一步一步走向衰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 益趋向尖锐的时代。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腐朽的清王朝则为了苟延残喘,不得不向 帝国主义卑躬屈膝,出让主权,出卖利益,而这些,都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谭嗣同为了打破这种不公平的发展环境,使中国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便提出了其以平等为 核心的伦理思想的。 1 、谭嗣同平等的伦理思想源于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甲午战争以前,谭嗣同是一个关心时政的官家仕途青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军队 一败涂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彻底暴露了这个王朝腐朽无能的本质。马关条约的签 【l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 【2 】二程遗书卷5 【3 】朱予语类卷1 2 【4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0 2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0 1 页 6 第二章谭嗣同平等的伦理观及其思想来源 订,使中国进一步被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开始了紧张的瓜分竞 争。谭嗣同正是从克服外患的这一角度出发,去认识现实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想主张的。 第一,日本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须赔款库平银二万万两,此 后,又以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增加库银三千万两。为赔此巨款,清政府向俄、 法、英、德帝国主义举行三次大借款,共计合银三万万两,加上利息,共计六万万两以上。 帝国主义列强在这三次大借款中,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因为他们通过借款,不仅每年可以得 到巨额的息钱,而且还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并伸展魔爪于长江数省的盐税和厘金。第二,帝 国主义在中国攫取铁路修筑权,从光绪二十二年( 公元1 8 9 6 年) 中俄密约签订后,各国 展开了激烈地争夺。沙皇俄国取得了横贯黑龙江、吉林两省长达一千七百余公里的铁路修筑 权。接着,法、英、德、日等帝国主义相继而起,把中国的一些重要的铁路修筑权强横地夺 去,利用铁路倾销他们的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从而严重地摧残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同 时,它们凭所得到的路权,不仅在铁路沿线开采矿产、砍伐森林、架设电线以及运输军队, 甚至还干预地方行政、司法、税务、财政等。第三,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 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 侵略者的这种经济侵略,使其它帝国主义都根据“利益均沾”的最惠国条款,取得了同等的 权利。于是,帝国主义列强就在中国纷纷扩张企业,不仅在棉纺织业、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 方面取得了优势,还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各种商品,在中国市场倾销,疯 狂地开采矿产,掠夺中国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受到了很大的摧残。 而帝国主义的掠夺中国矿山,垄断了煤铁,更使中国的重工业根本不能得到发展;第四,从 光绪十三年( 公元1 8 8 7 年) 德国侵占胶州湾事件发生后,沙皇俄国趁火打劫,首先派兵舰 进入旅顺,并以白银五十万两分送给出面办理此事的李鸿章和张荫桓,要他们催促签订租借 旅大条约。由于慈禧太后主张亲俄,旅顺大连就成了俄国的“租借地”。以后,英、法、日 也在这方面进行角逐,夺取“租借地”,在中国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力图瓜分中国。战争 的惨败以及其后四伏的危机,使谭嗣同受到了极为强烈的刺激,他对民族危亡的感受比一般 人更为深切。谭嗣同在得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悲愤至极,深感中 国之亡,旦夕将至。“近来所见,无一不可骇可恸,直不胜言。悲愤至于无可如何州“, “世问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州引。虽然当时人 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很肤浅,但谭嗣同已敏锐地感觉到它们与古代所谓夷狄有很大的区 别:“古所称夷祸,犹是同洲同种之人,偶见为内外耳;今则别是一种,横来吞噬,又各有 本领,特视此为外府、为鱼肉,岂复有相容之理”。帝国主义入侵别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实 现其扩大领土的野心,搜刮廉价的劳动力,最终建立殖民主义统治,无限地增殖财富。“西 人虽以商战为国,然所以为战者即所以为商。商之一道,足以灭人国于无形,其计至巧而至 毒”h 。,“是商务一端已远胜于作中国之皇帝;况和约遍地可通商免厘,可造机器,可制土 货,各国必援利益均沾之说,一体照办耶? 追至膏血竭尽,四百兆之入民僵仆颠连,自不能 逃其掌握。,l 引。他仿佛看到国家和民族的灭亡就在眼前,所以说:“时局之危,有危于此时 者乎? 图治之急,有急于此时者乎? 台湾沦为日之版图:东三省又入俄之笼网:广西为 法所涎;云南为英所睨。迩者胶州海湾之强取,山东铁路之包办,德又逐焉”埔1 。谭嗣同列 举香港华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在殖民地统治下政治、社会生活的暗无天日,以此警醒国民,不 【1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 【2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 【3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恩、方行编, 1 4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 【5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 【6 1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5 3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4 0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5 6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6 0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6 0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4 4 4 页 7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长眠不醒,甘作亡国奴。“又不见香港乎? 久为英之属地,而犹不许其立报馆,不许其联 国会,其防民为加酷也。香港华民,为英钳束压制,莫能转侧,巡捕满街,日以刺取华民阴 私为事,一言不谨,辄为逻者系去,故华民众无振兴之一日,甘为奴役,得不鞭扑幸矣。思 之可寒心也。他若南洋印度之群国,非澳两美之土番,供役不为不勤,翊戴不为不久,又奴 虏虐遇,生死惟命,何尝得免,而毫末以自主之权乎? 呜呼! 殷鉴不远,覆车在前,吾人益 不容不谋自强矣。” 帝国主义疯狂地侵略中国,不但在中国造成了为它们服务的买办阶层,而且“使中国的 封建地主阶级变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啦! 。当时,清朝的政权,被那些代表满汉大地主阶 级利益的顽固派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洋务派所操纵。他们虽然在某些枝节问题上存在 分歧,而其根本的政治主张则完全相同,都是在帝国主义的扶植下,执行民族投降主义路线, 反对革新,强调维护封建主义制度。更为严重的是,清朝统治者出卖国家利益,让帝国主义 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所以,正是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侵谭嗣同越来越清醒地看清了中 国同西方之间的差距,这种实力的差距使中国和西方越来越走向不平等:一方面,西方资本 主义依靠他们经济和军事的实力,掠夺中国的财富,造成更大的不平等,而另一方面,腐朽 的清王朝却无力反抗,只有一味地委曲求全,忍气吞声,以领士和主权为代表,换得苟延残 喘。所以,正是从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出发,谭嗣同才认真地分析了中外的差距,希望 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法自强,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期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 2 、谭嗣同平等的伦理思想还来源于他的阶级地位。 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政治家,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而中日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维新派的利益要求。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诞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排挤和国 内封建主义的打击,因而发展缓慢。但是,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是 获得了初步的发展,这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的 社会经济,使它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帝国主义的对立物中国的民族工业川引。另一方面, 由于洋务派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彻底破产,所有“官办”和“官督商办”的企业,因经营不 善和官吏贪污中饱,日益衰败,而清政府义财政支绌,急需增加税收收入,所以不得不考虑 允许民族资产阶级兴办一些企业,以期克服财政困难。光绪二十一年( 公元1 8 9 5 年) ,胡橘 芬向清政府奏称:“官办”的企业,弊窦滋生,迄无实效,解决的途径则主要在于“敦劝工 商”。断然指出:中国的官办企业,不能够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而要挽回颓势,则“必 须准各省广开民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h 1 。 同年,清朝政府据御史王鹏运奏议,于各省设商务局,“官为设局,一切仍听商办”哺1 。光 绪二十三年( 公元1 9 8 7 年) ,清政府据给事中褚成博奏议,通饬各省,“设局招商,各就本 省物产之宜,量筹制造”埔1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族工商业,才得到一定发展;有一些地 主官僚、富商投资于新式企业,其中以取得利润较大的棉纺织工业,吸引他们致力扩张。此 外,采矿工业和金属采冶业属于“商办”的也日渐增加。这些事实,说明从中日甲午战争以 后,民族资本主义已获得一定的发展。 【l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4 4 4 页 f 2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5 9 2 页 【3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 3 7 3 页 【4 】戊戌变法资料第2 册,第2 8 1 页 【5 】戊戌变法资料第2 册,第4 0 0 页 【6 】戊戌变法资料第2 册,第4 0 3 页 8 第二章谭嗣同平等的伦理观及其思想来源 但是,帝国主义勾结清朝统治阶级,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压迫、限制,却仍然是阻碍民 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问题。如上所述,帝国主义通过修筑铁路、设立工厂、开采矿产等等 手段,垄断了中国的一些主要经济权益,使力量薄弱的民族资本主义难以打开出路。又如在 商品纳税方面,帝国主义完全得到清朝统治者的优待,而民族资本主义则恰恰相反,当时曾 有人指出:“查通商口岸,凡洋货进口,即由海关纳税,给予税单,便可畅行无阻。至内地 货物,往往由府县运售邻境者,必节节纳捐。是以洋货日益通行,内产日见增值。,【1 1 这样, 洋货就像潮水般地涌向全国,得到丰厚的利润。英国伦敦商报曾毫不隐瞒地承认:“我 英人在中国经商,常获非常之利益,可谓如愿相偿”堙,。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得不到正常地发展,这就使中国社会的这些 激进的改良派,产生了强烈的革新愿望,希望参与到政权中来,对某些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的制度进行改革,谋求国家的独立,以排除帝国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使民族资本主 义在国家的政权保护之下,获得与西方资本主义相同的发展民族产业的平等之权。谭嗣同也 正是怀着这样的愿望,积极地投身到戊戌变法当去,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去争取这样的 平等之权。 ( 三) 谭嗣同平等思想的理论渊源 谭嗣同的平等思想的产生,除了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外,还从“已有的思想资料”中受 到启发,他在其主要著作仁学里说:“凡为仁学者,于佛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 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 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 王船山、黄黎洲之书。”又指出:“算学即不深,而不可不习几何学,盖论事办事之条段在是 矣。格致即不精,而不可不知天文、地舆、全体( 指生理学) 、心灵( 指心理学) 四学,盖 群学群教之门经在是矣。”u 1 这里开列的,既有唯物主义的,又有唯心主义的;既有儒家经典与道家著作,又有那反 映“农与工肆之人“等小生产者的利益的墨子;既有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又有中国的某些 不满甚至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既有宗教神学,义有自然科学。这些庞杂的思想资料, 使谭嗣同的伦理思想既有合理的特点,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消极成分。但在这些资料中,谭嗣 同并不是毫无批判的兼收并蓄,而是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的。在他的平等伦理思想形成的过 程中,谭嗣同十分推崇的墨子、张载、王船山、黄宗羲著作中的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思想、西 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佛教思想这三个方面占据了主导的方面。 1 、中国的民本思想的影响 谭嗣同对传统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五岁受书,即审四声,能属对。十五学诗,二 十学文” 4 1 ,这都奠定了他广通中国古籍的基础,使他的平等的思想中有不少是来源于中国 的民本主义思想。民本思想,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君民平等的思想。中国在春秋时期就有“民 之所欲,天必从之,【5 1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1 】的民本主义 【l 】候补主事杨瑜良呈,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1 1 4 页 【2 】戊戌变法资料第3 册。第2 8 8 页 【3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9 3 页 【4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5 页 【5 】泰誓,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9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思想。而在谭嗣同的平等主义思想中,墨子的思想无疑是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墨子认 为,远古时代的人生于“未有刑政之时”,故人们是生而平等的。国家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意 见分歧,“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1 2 l 。由于意见的不一致,致使“内之父子、兄 弟作怨恶,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天下之乱若禽兽然”p j 。“明乎民之无正长,以 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者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 乎一同天下之义” 4 1 。墨子理想中的君主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 是平等的劳动者,他们甚至更辛苦,因为他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劳动,而且还要“使饥者得 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1 5 】。这显然是主张君民平等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 墨子还主张节用,提倡“兼爱”,兴利除害,重义务、重践诺、轻生死、铲不平、急人难等, 这些颇具侠士精神的思想情操和行为方式,以及重理性、讲科学、谈逻辑的实用倾向也深深 吸引了谭嗣同。他在仁学自叙中说:“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项放踵之志矣”【6 i 。墨子自 称“贱人”,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他的思想反映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和要求,与孔 子的有差等的爱相对抗。他强调“兼相爱,交相利”h 1 ,要求人们实行无差等的爱。谭嗣同 非常推崇墨子所提倡的“兼爱则人我如一”协,认为这是“墨学中之最合以太者也”叫。 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苟子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苟子 认为“人性本恶”,虽然认识相左,但都认为人的天赋的本质是一样的,人的精神人格是平 等的,天子与平民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君子小人、 智愚、贤不肖的分别呢? 孟子和苟子都认为这是由后天的教养所造成的。孟子说“人性本善”, 但是若不注重自身的修养,本性就要被泯灭,易为贼恶;苟子说“人性本恶”,但若能经过 后天的修养,就能克服先天的不足而成为圣人。 谭嗣同的平等的伦理思想的形成还受到黄宗羲、王船山的影响。谭嗣同对于黄宗羲的明 夷待访录非常推崇,尤其是其中的反对君主专制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对于谭嗣同的反对 君为臣纲思想形成,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黄宗羲青年时代反对过极端专横和腐朽的“阉党”, 明亡后,又参加抗清斗争。他对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造成的种种不平等的现象,有着深刻的 认识,因而,在其明夷待访录中所表现的思想,比同时代的王船山,更富于民主的精神。 在原君里,他揭露了封建君主的罪恶后指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今 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 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 一人一姓乎”? 在原臣里,他又认为“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治天下犹曳大木然, 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 工,故我之出而仁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在原法里又说:“后 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 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 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论者谓有治入无治法,吾以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的这 些思想,在封建社会里是非常大胆的。而另一个为谭嗣同所推崇的就是王船山。王船山生于 【l 】左传桓公六年 【2 】墨子尚同中 【3 】墨子尚同中 【4 】墨子尚同中 【5 】墨子非命下 【6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 7 1 墨子兼爱下 【8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 【9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 蔡尚思、方行编,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8 9 2 9 0 页 蔡尚思、方行编,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8 9 页 蔡尚思、方行编,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1 2 页 1 0 第二章谭嗣同平等的伦理观及其思想来源 明末,他尤其是对那些割据称雄、残以民逞的所谓君主极端痛恨。在王船山看来,封建君主 如果不注意安定民生,就不算是“君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