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论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 美学专业 研究生:谢建华指导教师:李天道 摘要众所周知,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和川菜川1 剧一样,是巴蜀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的年画合誉为中国四大 年画。绵竹年画并非单指绵竹的年画,它是一个浓缩时空的文化符号,影响到 戏剧、雕塑、甚至民风民俗。四川的年画曾盛极一时,而如今我们只说绵竹年 画,是因为早年四川夹江、成都、简阳等地的年画己杳然难寻,而绵竹年画却 博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j x l 格和美学特征。但绵竹年画植根 民间,无论是最为繁盛的明清时期,还是军阀混战的时候,它无一例外的都是 以最底层的实用商品存在,而从未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因此,关于绵竹年画 的理论研究少之又少,且大都是现代的作品。故而本文将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 来分析绵竹年画的独特魅力:其一,从传统绵竹年画的内容、种类及构图、表 现技法、设色等几方面来分析其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其二,通过对川剧、四 川民风民俗、绵竹周边宗教庙宇、四川画像石画像砖的调查分析,探讨影响传 统绵竹年画独特的美学特征形成的可能性因素。其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绵竹年画要发展进步,在保留传统的美学精华的基础上,如何创建新的符合时 代要求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绵竹年画美学特征历史起源发展创新 o n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i a n z h un e wy e a r p i c t u r e s m a j o r :a e s t h e t i c s s t u d e n t :x i e j i a n h u a i n s t r u c t o r :p r o f e s s o r l i t i a n d a o a b s t r a c ta se v e r y o n ek n o w s ,m i a n z h un e wy e a rp i c t u r e sh a v eal o n g h i s t o r ya n dt h e ya r ea n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b a s h uc u ll u r e1 i k e1 i k e s i c h u a nc u i s i n e sa n ds i c h u a no p e r a s m i a n z h un e wy e a rp i c t u r e s ,t o g e t h e r w i t hy a n g li u q i n gn e wy e a rp i c t u r e si nt i a n j i n ,t a o h u a w un e wy e a rp i c t u r e s i nj i a n g s u ,w e i f a n gn e wy e a rp i c t u r e si ns h a n d o n g ,a r eh a i l e da sc h i n a s f o u rn e wy e a rp i c l u r e s m i a n z h un e wy e a rp i c t u r e sa r en o ts i m p l yt h e p a i n t i n g s ,b u tac o n d e n s e dt i m ea n ds p a c eo fc u l t u r a ls y m b o l s ,a f f e c t i n g d r a m a s ,s c u l p t u r e s ,a n de v e nf o l kc u s t o m s s i c h u a nn e wy e a rp i c t u r e so n c e w e r ev e r yp o p u l a r ,b u tn o ww eo n l yh a v em i a n z h un e wy e a rp ic t u r e s ,b e c a u s e t h ee a r l y j i a j i a n g ,c h e n g d ua n dj i a n y a n gn e wy e a rp i c t u r e sh a v e d i s a p p e a r e df o ra1 0 n gt i m e o n l ym i a n z h un e wy e a rp i c t u r e sh a v ea b s o r b e d a d v a n t a g e so fd i f f e r e n tn e wy e a rp i c l u r e s ,f o r m i n ga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 s t y l ea n d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a s m i a n z h un e wy e a rp i c t u r e sr o o t e d i nc i v i ls o c i e t ya r et h em o s tp r o s p e r o u sw h e t h e rd u r i n gt h e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o rt h ep e r i o do fw a r l o r d s f i g h t i n g b u tt h e ya r e ,w i t h o u t e x c e p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l o w e s tp r a c t i c a lp r o d u c t s ,a n dh a v en e v e rr i s e n t ot h e h e i g h to fa r t a c c o r d i n g l y ,t h e r ea r ev e r yf e wt h e o r e ti c a l r e s e a r c h e so nm i a n z h un e wy e a r p i c t u r e s , a n dm o s to fw h i c ha r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w o r k s s ot h i sp a p e rw i l la t t e m p tt oa n a l y z et h ef o l l o w i n g 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t h eu n i q u ec h a r mo fm i a n z h un e wy e a rp i c t u r e s :f i r s t , t oa n a l y z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i t su n i q u ea e s t h e t i cf r o mt h ec o n t e n t , t y p ea n dc o m p o s i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t e c h n i q u e s ,c o l o r sa n do t h e ra s p e c t s s e c o n d ,t od i s c u s st h ep o s s i b l ei s s u e sa f f e c t i n g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 2 u n i q u e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m i a n z h un e wy e a r p i c t u r e st h r o u g h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o fs i c h u a no p e r a s , s i c h u a nf o l kc u s t o m s ,r e l i g i o u st e m p l e ss u r r o u n d i n gm i a n z h ua n ds i c h u a n b r i c ks t o n ep o r t r a i t s t h i r d ,t od i s c u s sh o wt oc r e a t en e wa e s t h e t i c f e a t u r e si nl i n e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r o g r e s so ft h et i m e sw h i1 e r e t a i n i n gt h ee s s e n c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s k e y w o r d s :m i a n z h un e wy e a rp i c t u r e s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奎丞重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 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 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同期:年 月日签字r 期:年月 同 刖舌 绵竹年画从古至今,传承历史悠久,其间的兴衰盛落一言难尽,原因也不 尽相同。但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无论在最繁荣的时候( 如绵竹县志载:“商 贩远自陕甘滇黔,裹银来市易画,仲冬则接踵城南,购运者遍于王道百五十 罩。”) ,还是在“丹青零落不成妍 的最衰弱时期,绵竹年画都是以最普通 和底层的商品存在,而从未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所以关于它的理论研究极 少。即使发展到近现代,由于绵竹偏蜀一隅,真j 下认识并了解它的人也不多, 而关于它的理论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但众所周知,绵竹年画乃中国四大年画 之一,必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是绵竹年画区别 于其它年画的独特之处,只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分析它的与众不同,才能在新 的历史时期促进绵竹年画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的写作思路大体如下: ( 一) 传统绵竹年画的历史起源及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关于传统绵竹年画的历史起源至今没有定论,有说起于汉朝,经历魏晋、 隋唐,兴于北宋,衰于元朝,至明清达到鼎盛;也有说绵竹年画就是起于宋朝 而兴于明清的,但这两种说法,现在都没有据实可靠的历史理论依据作为支撑, 但本人更偏向于前一种说法。这除了有郭沫若老先生的言论支持以外,更重要 的是在传统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例如:它的造型、线条 与四川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之间的微妙类似,二者都同样的简单但气势磅礴、 造型生动;它的表现内容,如门神中的神荼( 读音伸舒) 、郁垒( 读音郁律) , 早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已经出现。当然,也有关于许多宋代起源的说法,主要是 有绵竹年画的画作可查,但无论哪种说法,绵竹年画传承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 事实。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绵竹年画集四i i 夹江、成都、简阳等地年画的精华 而自成一体,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因此,在这一节中,我们将 从传统绵竹年画的表现内容、种类及构图、表现技法、设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论 述,剖析它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 ( 二) 影响传统绵竹年画独特的美学特征形成的因素 传统绵竹年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么长的时间 罩,它不可能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发展的,能够在民间艺术的长河中经历大浪 1 淘沙的考验而屹立不倒,并成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这绝不是巧合,而是必 然在历史变迁中融汇了地方文化的精华发展而成。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从以 下几个方面对绵竹年画进行分析。其一,川戏对传统绵竹年画美学特征形成 所造成的影响;其二,宗教对传统绵竹年画美学特征的形成所造成的影响;其 三,四川民俗文化对传统绵竹年画美学特征的形成所造成的影响;其四,四川 画像石、画像砖艺术对绵竹年画美学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 三) 在新的历史时期绵竹年画为适应时代需求而开创新的美学特 征做出的尝试与突破 薄松年曾经说过,在中国绘画史上,最先反应时尚情趣的就是年画了。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审美观念的改变,传统的绵竹年画已渐渐不能满足人们 的审美需要。尤其是在9 0 年代中后期,年画面临极大的困境,由过去8 0 年代 中期的5 0 力幅销量缩减到5 0 0 0 幅左右。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绵竹年画还不 寻求新的发展,那被束之高阁或走向灭亡将是迟早的事情。我们知道,绵竹年 画是民间艺术,它来源于民问也服务于民问,所以要保持它顽强的生命力就必 须植根于民间,与广大百姓同在。因此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从新绵竹年画表现 的内容、构图、造型、材料与技法、载体等几个方面,具体的讨论绵竹年画如 何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在保存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开辟 新的艺术形式,树立新的美学特征,为绵竹年画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更宽更广的 道路。 2 一、传统绵竹年画的历史起源及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绵竹年画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其历史悠久、表现独特,看似村夫农妇的 手工玩意儿,实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讨论它的起源,我们首先应从中国年画 的起源说起。中国四大年画的具体历史起源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中国年画 的最早历史起源却可追溯到汉、周时期。据山海经及汉代应劭风俗通义祀 典引黄帝书等记载,相传在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弯曲伸展三干旱的大桃 树,它的枝桠一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早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树下有两 位神将把守,是哥俩,名叫神荼( 读音伸舒) 、郁垒( 读音郁律) 。他们发现有 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因此,从周代起 每逢年节,人们便用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像,称为“仙木”或“桃符”( 古人 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 ,悬于大门或寝室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 福纳祥,这就是最早的门神画。王安石有一首元旦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就是桃符驱鬼的习 俗。随着时间的发展,以神荼和郁垒为原型的门神画因为既有驱邪避凶的能力, 又有装饰观赏的价值,从而逐渐演化成为年画的最早表现形态。由此可见,年 画的产生与中国的门神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每逢年节 时,各家各户门口悬挂芦苇索、以桃木板画神荼、郁垒作门神之风俗已极为盛 行。南朝梁代的宗懔在其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正月一日帖画 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到了唐代,门神的角色已不 单单局限为传说中的神荼和郁垒,还出现了真实的人物,他们就是唐朝著名大 将秦琼和尉迟恭。那么秦琼和尉迟恭何以从真人演变为门神的呢? 据三教搜 神大全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因病致梦,每至深夜便听闻鬼叫,以致心惊胆 跳,寝食不安。他将此事告知群臣,秦琼和尉迟恭便自告奋勇愿全副披挂,手 持武器为唐太宗守夜,果然这一夜平安无事,太宗大喜,但也不忍二将每夜辛 苦守护,于是便让画工将二人的威武形象绘成图像挂于门上,同样具有镇鬼的 作用。此后,民间大众渐渐仿效,并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加工润色,形成了我们 今天在年画中看到的秦琼和尉迟恭的门神形象。至此以后,以真人演化的门神 就越来越多了,尤其以历代名将作为门神的,如关云长、张飞、岳飞、岳云等 等,但不同的地域也逐渐开始分化为贴不同的门神。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门神 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和马超;陕西人供奉孙膑和庞涓;重庆人供奉明朝末期 “白杆军”著名女帅秦良玉;四川这边则多供奉秦琼和尉迟恭,还有独特的女 3 将穆桂英。随着时间的发展,门神画不单单有驱邪避鬼的武门神,还出现了祈 福纳祥的文门神。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 送子娘娘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表达人们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 追求。门神画逐渐演变为中国年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无论如何,门 神画的产生及演变都为中国年画的诞生、发展及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甚至可以说最早的门神画就是中国年画的雏形。因此,我们在讨论绵竹年画的 历史起源时,关于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门神画却是不得不提的。不过, 以往的门神,包括由门神演变而成的中国年画,多由画师手工画成。直至宋代, 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木版年画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行和发展起来。待到明 清以后,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最大规模的中国四大年画制作中心,即:四川绵竹 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花桃坞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 四大家”。 而关于绵竹年画的具体起源时间,至今没有定论。有说起于汉朝,经历魏 晋、隋唐,兴于北宋,衰于元朝,至明清达到鼎盛;也有说绵竹年画就是起于 宋朝而兴于明清的,但这两种说法,现在都没有据实可靠的历史理论依据作为 支撑,尤其是前者。后者虽然有一些历史资料对绵竹年画进行了记载,但却对 绵竹年画的具体起源时i 、日j 没有定论。就个人而言,本人对于绵竹年画的起源更 偏向于前者。因为郭沫若在特意为绵竹年画所作的一首西江月中曾写道: “无怪产生扬马,后来又有子瞻。”郭沫若曾就此谈道:“四川之所以能孕育出 汉代扬雄、司马相如、宋代苏子瞻( 东坡) 这样的一批文化巨匠,就是因为四川 有像绵竹年画一样深厚的文化积淀。绵竹年画的历史至少可以推到汉代之前,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除此以外,绵竹年画突出的装饰性、质朴粗旷的艺术特 色与四川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艺术似乎也有千丝力缕的内在联系。同时,绵 竹年画也称为绵竹木版年画,它虽然承袭了宋代的雕版印刷,但却也传承了唐 以前的手工绘制工艺,这也是绵竹年画区别于其它三大年画最显著的特征。但 由于距离汉朝、魏晋时期时间久远,又历经无数的战争与朝代兴废,时至今日 已无具体的历史资料可考,所以只能在四川历史文化中寻找与此相关的蛛丝马 迹,如绵竹年画表现的内容、绘画中与众不同的技法等等,通过它们来佐证它 的起源时间。不过,绵竹年画至宋朝已颇为繁盛却是有据可查,北宋御史赵抹 所著成都古今记写到当时成都的几个市场:“正月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 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其中的“桃符市即年画市场的俗称。南宋孟元老著东 4 京梦华录卷六:“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 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并有“除夜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之谓。而成 都桃符市中的年画大多由附近的绵竹、夹江等县的年画作坊提供,这是由于绵 竹、夹江都是产纸名地,雕版印刷也相当发达,绵竹县也是因汉代绵水两岸多 竹而得名。乾隆、嘉庆年间,绵竹有大小年画作坊3 0 0 余家,年画专业人员逾 千人,年产年画1 2 0 0 多万张,产品除运销湖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和西 南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清乾 隆年问,更是“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尤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 年 画) ,画为五彩神荼、郁垒( 门神) 点缀年景”( 绵竹县志记载) 。因此便有 更多人认为,绵竹年画是起于宋朝,兴于明朝,而清代最盛。但无论如何,历 史资料对于绵竹年画具体起源于何时却没有明确的界定,或许一种文化艺术的 诞生并非一朝一夕可成,它需要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积淀,与周围的文化艺术、 民风民俗相融合,最终形成醇香浓郁的艺术佳酿。 由此可见,绵竹年画传承的历史悠久,上千年的积淀,累积了丰富的艺术 内涵,并通过不同的方面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美学特征,以下我们便通过实例分 析逐一进行探讨。 ( 一) 从传统绵竹年画的绘画内容分析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 绵竹年画位居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其绘画内容之丰富、选材之广泛令人赞 叹。它既有传统的神仙类、吉庆类题材;也有来自文学作品的小说、故事类题 材;还有表现地方文化的戏曲类和风俗节令类题材以及反映时事的时事类题材, 总之是千变力化、层出不穷。当然,在这些题材中既有和其它三大年画相通的 绘画内容,如神仙类题材中的立锤( 该年画内容描绘的是传说中的神荼、郁 垒的化身,他们是惩治恶鬼、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的保护神,据传也是中国的第 一对门神,对中国年画的产生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故而也是中国四大年画 都会共同表现的内容) 。更有绵竹年画别具一格的绘画内容,如表现四川独有的 戏曲一一川剧中的内容:连环计、双旗f - j 、肖方杀船、秋江、抢伞、 翠香记、御河桥、二进宫、香莲闯宫、五子告母等;表现四川节 庆类题材的迎春图;表现四川风俗类题材的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狗 咬财神等。以下,将选择绵竹年画中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绘丽内容进行分 析。 5 首先,在绵竹年画中,表现四川民俗文化内容的年画很多,这些内容与地 方文化和习惯紧密结合,较之其它地方的年画内容具有独特性与新颖性,这既 是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其艺术价值不 可估量。如绵竹年画中的三猴烫猪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烫 是典型的四 川方言,有“作弄、愚弄、整人”的意思,而“牌”又是四川1 娱乐文化中自古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三猴烫猪中,画面上一张八仙方桌,三个猴子和一 头猪围坐着正在玩四川纸牌赌钱。象征财富的肥猪踞上席,三猴分坐下方和左 右两侧;肥猪面前堆着金银财宝,身旁两个妖艳的侍女j 下在为它端茶燃烟,正 当肥猪调戏侍女猪手到处乱放时,三只精明的猴子串通一气,趁机手上比划, 桌下换牌,伙同“烫猪”。肥猪一心二用,大把的钱都进了猴子的腰包。这是四 川民俗文化中有一个“反面教材”,是作为劝戒人们不要赌博而创作的年画。该 作品选材独特,图像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喜人,寓意深刻,一见便令人捧腹大 笑且过目难忘,实为绵竹年画中表现民俗文化的佳作。 绵竹年画的横披,一般用来表现人物众多的大场面,如文姬归汉、迎 春图等,在这儿,我们以表现四川民俗文化内容的迎春图为例进行分析。 迎春图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作者系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据说,迎 春图乃黄瑞鹄受清末绵竹富商杜敬成之聘,在杜敬成家花半年时间完成的春 游风俗画。该画较之传统的年画内容,如立锤、连年有余、五子登 科等在取材上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它既不同于历史类题材,又不同于传统的 神仙类或吉庆类题材,而是反应川西民俗的风俗时事类题材,此图以连环画的 形式构成,每幅长4 8 厘米、宽4 8 厘米,被誉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这是 一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根据四幅画卷的画面内容,大致可分 为四部分:迎春、游春、台戏、打春。此画描绘了清同治光绪年间川西坝子绵 竹县迎春的盛况。画中的绵竹,名邑重镇、城墙俨然,街道商号接天连云,家 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年画,一排节同的喜庆。画中人物4 6 0 个,官吏走卒、 商贩店婆、推鸡公车的农夫、补锅补碗补鞋的匠人、提篮的妇人、掏耳取牙的 江湖客五光十色、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其中还传神的刻画了高桩平 台上饰演的几出川剧折子戏,在有限的空间里,生末净旦丑,五行俱全;手眼 身法步,五功具备;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妙趣横生。 薄松年曾经说过,在中国绘画史上,最先反应时尚情趣的,就要数年画了。 在年画中,最早出现京文化,后来又出现表现甲午战争、鸦片战争的作品,那 6 些最先表现上海高楼、天津马路的传统艺术,也是在年画中。所以,年画是一 门走在传统与时尚间的艺术,它植根在民间,却往往最能反应时事生活、民风 民俗。绵竹年画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在表现内容上不但有与其他年画有相 同的地方,更有反应川西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独特内容。这些内容既为后世 了解并传承川西文化提供了依据,也为绵竹年画在表现内容上树立了与众不同 的美学特征。 ( 二) 从传统绵竹年画的种类及构图分析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 绵竹年画的种类众多,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斗方、画条( 又包括:横披、 中堂、条屏等) 、门画,其分类和国画的分类有点类似,但又别具一格,主要 体现在不同的分类往往承载着不同的年画内容和不同的功能用途。比如:绵竹 年画中的斗方,多是一些具有教育意义或讽刺意义的独幅小品,像我们前面提 到过的三猴烫猪、老鼠嫁女、看官盗壶、白狗争凤等,多贴 于厅室、居室、走廊等地。绵竹年画中的横披,一般是表现一些人物众多的大 场面,如文姬归汉、迎春图等。绵竹年画的条屏,又分为四条屏、八 条屏、十二条屏等,其画面内容多表现情节曲折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三 国演义、西游记、百寿图、二十四孝等。绵竹年画的中掌均是 表现吉祥纳福的内容,如麻姑献桃、紫微高照等,这些年画一般都贴 在家罩的正厅中央,以祈来年福祉的降临。 绵竹年画的门画,按照其门户大小可以分为“大毛”、“二毛”、“三毛” 三种规格( 毛是绵竹年画专用粉笺纸的开张) 。所谓“大毛”,就是在整张粉笺 纸上作画,大多绘秦琼、尉迟恭等武将,俗称“武门神”,贴于大门之上,意在 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二毛”,一般绘张贴于二门的“文门神”,其画稍小于前 者,此类多系求福、求喜、求富贵的内容。贴于寝室门或灶屋门的“三毛”,画 幅小于“二毛”,大多为仕女、娃娃题材,如观花美人、八宝章子等。此 外还有一种属于稀有的落地门神,它是一种与大门一样大小的特大门神。这类 门神一般都是直接用颜料绘于大门之上,常见于旧时代大户人家的庞大龙门上, 内容多为武将。 由于绵竹年画的种类众多,所以在年画的构图上也有多样变化。这些构图 有些是由年画的功能作用决定的,而有些则是由绵竹年画特有的制作工艺所决 定,但无论哪种,其多年传承下来的构图形式都独具一格,具有别样的美。尤 7 其是与时俱进的现代绵竹年画,更是吸收了西方绘画构图的特点并结合传统年 画构图的精髓,创作出了别具特色的新年画( 在第三部分将做具体的介绍) 。下 面,我们将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分析绵竹年画在不同的构图形式中所表现出来的 美学特征。 对于传统绵竹年画来讲,大部分的构图首先都讲究一个“简”字,高度的 简练、简洁和简化之美。这种“简”并非画工偷奸耍滑的“捡懒”,而是讲究一 种构图的意境,即“取而舍万千,明一而现力千”的意境,以年画中的门神 为例进行分析。在绵竹年画中,门神一般分为“文门神”和“武门神”。“文门 神”儒雅俊秀,一般是为状元或文官打扮,手持如意、花或官帽等吉祥物;“武 门神”则多是武将打扮,威风凛凛,以魏迟恭、秦琼、神荼、郁垒为代表,一 般手持鞭、锏、元宝等物。构图时,一般将主要人物形象置于画面中央,背景 既不填色,也不做图案装饰,而是将所有的重点都集中在对人物的表现中,从 举手投足到眉眼传神,从色彩搭配到线条运用无一不精益求精,力求将人物表 现得形神具备、尽善尽美,让人过目不忘。而背景的留白非但没有空旷寂寞的 意思,反倒是与画面主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观者超越视觉的限制而到达让 思想自由驰骋的理想境界。相对而言,杨柳青、桃花坞等地的年画在构图上则 与绵竹年画有很大的区别,较之于绵竹年画的“简”,其它几地的年画则以“满” 为显著的构图特征。比如表现相同题材的门神,绵竹年画中的“门神 是简明 扼要、重点突出;而杨柳青或桃花坞几地的“门神”则满满当当、华丽富贵, 画面中除了中心的主要人物以外,背景还常常装饰无数的吉祥图案。如:祥云、 八宝( 荷花、花篮、葫芦、宝剑、渔鼓等) 、“喜”字、蝙蝠、聚宝盆等,让画 面喜庆热烈、欢快活泼。这样的构图特征既与当地的民俗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也与年画的制作工艺密不可分。因为大部分的绵竹年画为单线单色印刷,之后 完全是人工的手绘填色,所以其背景可以轻松的做留白处理。其它几地的年画 大都为套色印刷,如果画版上有大的空间留白则会塌纸玷污画面,所以在构图 时势必均匀而饱满。 除此以外,绵竹年画在构图中还讲求画面的对称( 如门神,由于门神主要 是贴于大门上,因为对称是其必然的构图要求。) 、均衡、主宾、开合、呼应等。 如在绵竹年画的仕女图中,两位清丽女子,婉约而立,一前一后,绰约动 人;前者左手执团扇,后者右手执折扇,一高低,一左一右,相互呼应。画 面左下方置一彩色蝴蝶,既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与趣味,又与上方两女子的彩扇 8 相呼应,真可谓恰到好处。画面背景留白,人物突出,主宾分配得宜,实乃绵 竹年画中的佳作。当然,绵竹年画的传统构图形式自然不止这些,我们只是选 取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构图形式进行分析。 ( 三) 从传统绵竹年画的表现技法分析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 绵竹年画自诞生以来,历经岁月的考验传承至今,这绝非偶然,必有其独 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特征。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从绵竹年画独特的表现技法来 分析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般而言,我国的传统年画可分为木版年画、胶印年画、手绘年画和石印 年画。在宋代以前,年画多由画师在纸上手工绘制完成。至宋代,由于活字印 刷术的发明,人们开始把年画稿样雕刻在木板上,再印制于纸上,这样就大大 提高了年画生产制作效率,木版年画便在民问广为流传和发展起来,并逐渐形 成了以杨柳青、桃花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为中心的中国四大年画基地。 在绵竹年画中,虽然也以木版年画居多,但却与其它三地的木版年画有很 大的区别。因为绵竹年画不但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的风格,同时又将唐朝以前 的手工绘制年画的技法良好的传承了下来,形成了绵竹年画独特的表现技法。 主要体现在:绵竹年画在制作过程中,虽然也是将需要表现的内容在木板上刻 成线版,但该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从不套色制作,这与其它几地 的年画套色印刷有极大的区别。套色印刷虽然快捷,但每一张都几乎相同,给 人的感觉稍显呆板。而绵竹年画只单线印刷,之后完全由人工彩绘完成,不同 艺人的手笔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即使同一个艺人在绘制不同的作品时也会产 生不同的趣味,这就使绵竹年画的作品没有雷同,每一张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 同时由于完全的人工彩绘,使年画更加具有灵活、生动的特质。除了在制作技 法上绵竹年画有其独到的地方,在后期的绘画技法上,也有许多独创的、与众 不同的技法,正是这些技法成就了绵竹年画独特的美学特征。在这些独特的绘 画技法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填水脚”。 “填水脚”在绵竹年画中也被称为“赶水货”、“行门神”( 主要是比喻其制 作速度之快) 。它的产生,就像陶瓷精品中的“窑变或“胎裂”一样,是一个 不经意创造的奇迹。在旧时代,每逢年末,画工们在忙完老板的活之后,老板 默许他们可以再干点私活挣点过年钱,于是画工们便用一些废纸头和颜料盘中 剩余的颜料( 即:水脚) ,匆匆涂抹几笔,拿到市场上出售。由于画工们常年不 9 停的作画,画技娴熟,虽只寥寥数笔,或简简单单的一两种色彩,却一气呵成, 故而这些看似率意的作品,却很像中国画的大写意,立笔挥扫,神气飞扬。绵 竹年画本来就像川剧,高亢辛辣,经过“填水脚”的特殊表现,更是笔锋奔放 雄健、神韵十足,别具洗炼、概括之情趣,其中以清朝嘉庆年问的年画副 扬鞭最具代表性。难怪冯骥才先生曾评价说:“这个填水脚,简直是民间的 八大山人! ” 在绵竹年画的绘画技法中,除了“填水脚”之外,“鸳鸯笔”也是可圈可点 的经典技法之一。“鸳鸯笔”是一种特制的扁笔,在使用时,扁的笔头一边蘸色 一边蘸水,落笔时,笔锋同时落下,这样画出来的效果和国画中利用晕染技法 画出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简练快捷、干净利索。以彩绘人物的面颊为 例做具体的分析。作画时,画师将鸳鸯笔的一半蘸上桃红色颜料,一半蘸上清 水,先从人物的耳朵处起笔,慢慢过渡到眼睛、下巴、双颊处,在两颊肌肉的 隆起部,以“鸳鸯笔 带色一边为轴心,带水一边为外缘,轻轻转动笔杆,面 色便自然呈现出内红外润、透明饱满又过渡自然的效果。由此可见,利用“鸳 鸯笔”技法完成的绘画效果较之于面部平涂着色更显生动,有立体感和质感; 较之于国画中的晕染技法又更快捷洒脱。毫无疑问,这是广大的年画艺人在长 久的绘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为树立绵竹年画独特的美增添了精彩的 一笔。 在绵竹年画的技法中,“填水脚”和“鸳鸯笔”仅仅是众多传承下来的年画 技法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年画技法及展现出来的相应的美学特征需要我 们去继续研究并传承下去,如:“明展明挂”、“印金 、“钩金”、“花金” 等技法,每一种技法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在此就不逐一论述。 ( 四) 从传统绵竹年画的设色分析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 绵竹年画的色彩单纯艳丽、强烈明快,较之其它三大年画有着显著的特点。 如杨柳青年画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人物画风格,所谓“北宋画传杨柳青 即指杨柳青年画传统的人物造型和细腻的色彩继承了宋代院画人物画的写实风 格。因此,在色彩表现上,杨柳青年画的色彩较之绵竹年画色彩的率意高亢、 对比泼辣更显婉约细腻、柔和雅致。而绵竹年画之所以有如此鲜明的色彩表现, 和它的地域特征和色彩传承规律有很大的关系。 绵竹年画按照色彩表现可以分为“黑货”和“红货”两大类。“黑货是指 10 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其中又分“捶墨”和“落墨”。“捶墨”一般是 由画工临摹名人名画,制成拓版,内容多为民俗和名人字画、神话传说等;而 “落墨”是以水墨为主,色彩淡雅,近似国画“小写”,内容多为神像和戏曲故 事。“红货”是指彩绘年画,即首先拓制一个单线轮廓,再由厕师局部着色和填 画。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以“红货为代表,具体分析绵竹年画在传统设色上 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在彩绘绵竹年画中,对色彩的选择和运用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在色 彩的选择上,传统绵竹年画的颜料多选择天然的矿物和植物颜料,靠画师自己 调配,比如:用苏木、红花制成红色;用烟墨制成黑色;捣槐花籽做成黄色; 用淀蓝提取蓝色等,再由画师根据季节变化选择加入适当的明胶调和而成。这 样制成的颜料,由于选材不同,工艺不同,所以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既有植物颜料的艳丽张扬,又有矿物颜料的沉着朴素。这些颜料在画师的手中 经过合理的搭配运用,便有了色彩夸张爽朗、耐晒耐淋又经久不褪色的绵竹彩 绘年画。 在绵竹年画中,优秀的彩绘作品,除了要有好的颜料以外,合理的色彩搭 配和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绵竹年画来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反映着广大劳 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审美需要,因此具有浓厚而鲜明的地方特色。通常情况下, 在绵竹年画的设色上,画师会根据画面主题的需要尽可能的无拘无束的选择用 一些鲜艳的“大色”,比如:黄丹、佛青、桃红、品绿、金黄等。这些颜色大红 大绿、鲜艳夺目又热烈喜庆,符合年画的功能作用和劳动人民的审美需求。但 是在运用和驾驭这些强对比的色彩时,也要讲究适当的规则,要求画面设色适 意和谐,而不是乱填一气。这些色彩运用的规则一般都是历代丽师口传心授, 慢慢流传和总结下来的经验。比如,在绵竹年画的着色过程中,对于着色的先 后顺序就有定的要求,叫做:“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这其中 的一黑( 指黑线版) ,二白( 指人物手脸底色及靴底作白) ,三金黄( 指衣冠 及道剧的橙黄色) ,五颜六色穿衣裳( 指洋红、桃红、黄丹、佛青、品蓝、 品绿等) 。还有在配色时也非常讲究,有“红不靠黄,腥红不靠黑,绿不靠黄, 红不与红配,赭紫不靠红,蓝、红、绿色可深浅相邻,红绿蓝色都能靠,黄丹 可映红的要求。由于绵竹年画在设色上,喜用艳丽的“大色”,强烈的对比 既可使画面响亮夺目,但也容易造成画面的不和谐,因此在设色又有了另一句 口诀,叫做“深配浅,酽( 指浓度) 配淡,深浅酽淡要周全”。由此可见,绵 1 】 竹年画的这些设色1 2 诀,虽然朴素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原理,令人赞叹 不己。 1 2 二、影响传统绵竹年画独特的美学特征形成的因素 绵竹年画传承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位居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成 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极大的丰富了巴蜀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艺术宝库。但众所 周知,四j i i 绵竹是偏蜀一隅,却为何能造就绵竹年画这样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 虽历经朝代变迁和时事战乱,却不但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反倒形成了 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学特征。以下,我们将试做具体的分析。 ( 一) 川剧对传统绵竹年画美学特征形成所造成的影响 川1 剧又称川戏,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地方戏 曲艺术。它起源及传承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战国名篇宋 玉对楚王问中有“其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所谓“下罩巴人”, 即是四川i 民间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称。到三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四川第一曲 讽刺喜剧忿争,可谓川剧喜剧的鼻祖。川剧本身是一门集声、色、舞、美于 一体的立体综合性艺术,其地方特色突出,l k :女h 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 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除了灯戏外,其 它四大声腔皆由外省戏班传入,后被川剧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戏种,其中尤以“变脸”、“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川剧作为一门民间 戏曲艺术,在没有电影、电视等娱乐媒介的旧时代,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广泛的 认同和喜爱。而四川的成都作为川剧之乡,早在唐代便有了“蜀戏冠天下”的 说法。而绵竹作为成都周边的一座历史古城,很早川剧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这既可从清朝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的迎春图中发现踪迹( 在这幅年画长卷 中,如实地描绘了传统的高桩平台上所饰演的5 个川剧折子戏:秋江、香莲 闯宫、抢伞、御河桥和一折西游故事) ,也可以从一些历史资料中找 到蛛丝马迹( 如:康熙五十一年绵竹县令陆箕永在一首竹枝词里就曾写道: “山村社戏赛神幢,铁板檀槽柘人梆;一派秦声浑不断,有时低去说吹腔”。乾 隆年间,罗江籍进士李调元在新搜神记中也写到“绵竹东岳庙有沙弥素有 能戏之名,忽一日窃其师千钱,逃入班中学戏”的事) 。 | f 剧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如此受大众喜爱,在它的传承过程中, 与同为民间艺术的绵竹年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自然而然的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如一句俗语所言:“世上有,戏上有;戏上有,画上有”。绵竹年画的发展与 1 3 川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川剧对绵竹年画表现内容、色彩、造型 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在绵竹年画的表现内容中,出现了很多川剧的内容,有流传至今也经 常演出的故事内容( 如:连环计、双旗门、肖方杀船、秋江、抢伞、 翠香记、御河桥、二进宫、香莲闯宫、五子告母等) ,也有清代以 后就很少在舞台上演出的川戏故事( 如:父子状元( 梁灏、梁固父子同中状 元的故事) 、秦穆公获陈宝( 列国故事) 、白象山( 神话故事) 、自狗争凤 等) 。正所谓“画中有戏,百看不腻”,这些川剧故事主要以年画斗方的形式出 现,是年画艺人在观赏并深入理解川剧后,选取其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再现在画 面上。这样的“戏曲”年画既丰富了旧时代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又 对开拓绵竹年画的新内容和传承民间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知道,绵竹年画中的彩绘年画色彩热烈奔放、鲜艳夺目,这固然与民 间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理审美需要有一定的关系,但绵竹年画中的一些色彩运用 却也明显受到川剧色彩的影响,尤其是在人物色彩运用上。在戏曲中,颜色通 常是表现角色的基本标记,尤其在以“变脸”技艺闻名遐迩的川剧艺术中。在 川剧脸谱中,人们通常以不同的色彩来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例如,红色象征 忠勇、正义、威武、庄严,大多用于富有血性的人物,如关羽、姜维等;黑色 在川剧中多表示公正无私、刚正不阿的人物,如包公;白色一般用来表现冷酷 无情、阴险狡诈的人物,如曹操。这些色彩的运用原则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同时也是人们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的体现。川剧中的这些色彩的运用原 则在时间的累积中也对绵竹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在绵竹年画中,通 常将门神中代表忠勇、正义的秦琼、魏迟恭等的面部两颊和印堂描绘成桃红色, 由于绵竹年画中独特的“鸳鸯笔 技法的加入,使它的面部描红立体柔润、过 渡自然,较之于杨家埠年画中的平涂大红脸和朱仙镇年画中的半红半白脸都有 极大的区别,更与江苏桃花坞年画门神的面部留白截然不同。还有,在绵竹年 画赵公镇宅中的赵公明则被描绘成黑脸浓须,头戴铁冠,手持铁鞭,跨骑 黑虎,身着战袍,威风凛凛,将川剧中黑色所传达的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的含 义表现的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川剧对绵竹年画的色彩运用的确起到了重要的 影响。 除此以外,在造型上,川剧对绵竹年画的影响也很大,尤其体现在人物造 型上。如:绵竹年画中常表现的女门神穆桂英。该人物造型极大的吸取了戏曲 1 4 中人物造型的特点:穆桂英头戴红缨头冠,上插雉尾,上身着长衫系腰带,下 身着长裤干净利索,腰间悬一宝剑,一手执头上雉尾,一手提长枪或长刀,整 个人物造型威风凛凛又不失女性的柔美,将戏曲中典型的人物姿态在画面上表 现的淋漓尽致。 由上可见,川剧对于绵竹年画美学特征的形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 二) 宗教对传统绵竹年画美学特征的形成所造成的影响 绵竹年画属民间美术,它植根于民问,其表现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其它年 画所共有的童子、仕女,又有寺庙中常表现的金刚、家神、魁星、赵公镇宅等; 在造型上古朴稚拙、粗旷磅礴,其彩绘技巧和线条的装饰味与四川寺庙中的风 格极为相似。而绵竹作为一座历史古城,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有道 教文化( 七十二洞天福地之六十四福地、道教二十四治中的鹿拳治、秦中治等) 、 佛教文化( 唐代古寺一一祥符寺、宋代古寺一一三溪寺等) 、儒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