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明清北京天坛型制渊源及象征意义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 的 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卿 霉 今 日 期: -y -: v 4 - w - k j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 密论文在解密 后应遵守 此规定 ) 论文作者签名: 14 导师签名:日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 文 摘 要 明清北京天坛建筑群是保存至今形象完整的中国古代祭天场所, 世界文化遗 产之一。 通过这一建筑群不仅折射出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而目 _折射出中国 占代思想的内涵口 天坛包含了古代两种礼制祭祀场所, 即明堂和囿丘。目 前能揭示其发展渊源 的实物资料有限。 就明堂而言, 迄2 0 0 0 年, 我国已发现并发掘的明堂遗址仪四处。 因此需借助于文献资料对进行其研究, 对其形象的推测也更多的是根据文献假想 而来。 但因明堂功能和涵义的特殊性, 文献描述的明堂建筑型制往往是当时人的 一种较理想的设想, 实际的建设会因具体情况而与文献记载存在一定的出入。 就 圈丘坛来说, 虽历代都有所新建或改建, 但因其一般都是夯十高台, 且占地辽阔, 随着岁月的流逝, 地面建设活动日 增, 遗迹难寻。 这些都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 好在借助文献资料和现有的考古资料, 我们还是可以把握这两种建筑型制发展的 总体轨迹。 本文的研究并不着意于历史上的 这类建筑的具体复原, 而在于试图借 助历史学、 考古学、 语言学、 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梳理这两类建筑型 制的发展渊源, 全面地审视人们在构想这一类建筑时的思想背景, 以及在建造过 程中其想法是如何通过建筑语一言 表达的。 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序。阐明中国古代建筑在营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鲜明的社会性、 政治性和伦理性内涵。 在用建筑语言表达这一思想内涵时, 中国古人娴熟的运j 月 了图形、数字和群体组合等手段。 第二部分:明 清北京天坛概况。 阐述明清北京天坛的建制, 布局, 建筑型制 特点及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 天坛型制的渊源。 分析古代祭天的文化背景, 利用文献资料和考 古资料探究圈丘型制的 渊源与特点、祈年殿型制的 渊源及构图特征。 第四部分: 天坛的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 说明形的象征、数的象征和群体组 合的象征是天坛利用建筑语言表现思想内涵的手段。 第五部分:余论。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象征意义问题。 本文通过对天坛中的两组建筑祈年殿和回丘型制渊源的探究, 旨在揭示其型 明清北京夭坛型制渊源及象征意义研究 制的象征意义, 分析其象征意义的表达手法。 将建筑看作是某种可以表意的符号, 或者话语, 研究建筑通过形象符号及其所构成的空间秩序所表达的内在涵义。 试 图说明, 古代文化的话语构成与现代话语有很大不同, 因而构成不同的知识结构。 若用现代话语去解释传统建筑, 看到的仅限于其外在的形式化的表象, 这对理解 和继承传统建筑中的精华必然会产生阻碍。 本文研究以天坛为例, 说明在中国古 代官式建筑特别是祭祀建筑的营造活动中, 建筑所承载的强烈的象征意义是通过 形、 数和特定的建筑布局等建筑符号的表达实现的。 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象征意 义,可以使我们充分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天坛祈年殿囿丘型制渊源象征意义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 s tr act t i a n t a n w a s t h e p l a c e w h e r e t h e e m p e r o r s o f t h e mi n g and q in g d y n a s t i e s p r e s i d e d o v e r c e r e m o n i e s t o w o r s h i p h e a v e n . i t i s o n e o f t h e w o r l d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s i n c h i n a . f r o m e m p e r o r s t o c o m m o n e r s , t h e w o r s h ip o f h e a v e n w a s t h e p r i n c i p a l p a rt o f t h e s p i r i t u a l l i f e o f a l l 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 t h r o u g h r e s e a r c h t o t i a n t a n , w e c a n g e t t o k n o w t h e l i f e o f 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a n d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 c u l t u r a l t h o u g h t s t ia n t a n i n c l u d e s t w o k i n d s o f a n c i e n t w o r s h i p p l a c e , w h i c h o n e i s m i n g t a n g ( i n t i ant a n , i t i s c a l l e d q in i a n d i a n w h e r e t o p r a y f o r g o o d h a r v e s t ) , t h e o t h e r i s a l t e r ( i n t i ant a n , i t i s c a l l e d y u a n q i u w h i c h s e t u p t o w o r s h i p h e a v e n ) . t h e s p e c i a l s t y l e s o f s u c h e d i f i c e s o r i g n a t e s l o n g t i m e a g o . n o w a d a y s , w h e n w e w a n t t o r e s a r c h t h e o r i g i n a l o f t i a n t a n , w e a r e l a c k o f p r a c t i c a l i t y . a s f o r mi n g t a n g , u p t o 2 0 0 0 , o n l y 4 s i t e s h a v e b e e n e x c a v a t e d , s o w e s h o u l d b y m e ans o f t h e 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s t o i m a g i n e i t s s h a p e . f o r mi n g t ang h a s s p e c i a l f u n c t i o n a n d m e a n i n g , t h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s i n l i t e r a t u r e s m a y b e d if f e r e n t f r o m t h e b u i l d i n g t h a t w a s b u i l t a t t h a t t i m e . f o r a l t a r , a l t h o u g h n e a r l y e v e r y d y n a s t y h a d b u i l t i t , b e i n g m u d , i t w a s p a s s e d w i t h t h e t i m e p a s t . f o rt u n a t e l y , w i t h t h e h e l p 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e s a n d t h e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d a t a , w e c a n g e t a c l e a r s t e p o f i t s p r o g r e s s . t h i s a r t i c l e d i d n t p a y 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 o n t h e r e s t o r a t i o n , b u t t a k e f u l l a d v a n t a g e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g r e s u l t s o f h i s t o r y , a r c h e o l o g y , l i n g u i s t i c s , c u l t u r e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 my r e s e a r c h p u r p o s e i s t r i e d t o g e t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a n c ie n t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t h e a r ti c le c o m p r i s e s o f f i v e p a rt s p a r t o n e was a b r i e f n a r r a t i o n o n t h e 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s h o w t h a t t h e 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h a s m any s p e c i a l m e ani n g s , s u c h as t h e s o c i e t y ,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 t h e e t h i c , e c t . t h e anc i e n t c h in e s e p e o p l e u s e s p e c i a l s h a p e s , n u m b e r s a n d t h e c o l l e c t i v e l a y o u t o f s t r u c t u r e s t o e x p re s s t h e m e a n i n g s . p a r t t w o w a s c o n c e rn e d t o t h e f o r m i n g o f t i ant a n , e x p o u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o f e a c h p a rt and t h e s y m b o l i s m o f t i ant an. p a rt t h r e e w a s m a i n l y c o n c e rne d o n t h e s h a p e c r e a t i o n o r i g i n a l o f t i a n t a n . b y t h e 明清北京天坛型制渊源及象征意义研究 u s e 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s a n d t h e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d a t a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w o r s h i p o f h e a v e n a n d t h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a p p e a r a n c e c h a r a c t e r o f q in i a n d i a n a n d y u a n q i u . p a rt f o u r w a s d e e p l y a n a l y z e d t h e s y m b o l i s m o f t i a n t a n . d e c l a r e d t h a t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i a n t a n w a s m a i n r e s o rt t o s h a p e , n u m b e r , a n d t h e c o l l e c t i v e o f t h e s tr u c t u r e s t o e x p re s s t h e s o c i a l i d e a s . p a r t f i v e a p p r o a c h e d t h e i s s u e s o f t h e s y m b o l i s m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c h i n a i s a c o u n t ry w i t h a l o n g h i s t o ry , a r i c h c u l t u r e t r a d i t i o n a n d a n a n c i e n t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o n t h i s l a n d , o u r a n c e s t o r s l e ft u s a n a b o u n d a n c e o f s p l e n d i d , t i m e - h o n o r e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l e g a c y , w h i c h h a s u n d e r g o n e t h o u s a n d s o f y e a r s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 b e c o m e a d i s t i n c t p a rt o f w o r l d a r c h it e c t u r a l h i s t o ry . t h e f o r m i n g o f t h e s e f e a t u r e s w a s c o n n e c t e d w i t h t h e d i s t i n c t c u lt u r e . o n l y d i d w e p a y 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 o n t h e c u l t u r e b a c k g r o u n d , w e c a n g e t a d e e p 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 o f c h i n a a n c i e n t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k e y w o r d s : t i a n t a n ( a l t a r o f h e a v e n o r t e m p l e o f h e a v e n ) , q i n i a n d i a n ( h a l l o f p r a y e r f o r g o o d h a r v e s t ) , y u a n q i u ( a l t a r t o w o r s h i p h e a v e n ) , c r e a t i o n o r i g i n a l , s y m b o l i s m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序 人们创造建筑,首先是为了实用,即满足人的生活需要。 但是, 建筑不仅仅 是一个避风雨、 御寒暑的物质对象, 它同时也是一个表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精神 对象。 中国建筑的营造表明, 人们花费在非实用的建筑或建筑的非实用方面的智 慧和财富, 大大超过了生活实用的建筑或建筑的实用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史, 可 以看成是一部十分真实而生动的中国文化史。 礼记 曲礼 说: “ 君子将营宫室 (宫室” 指房屋) ,宗庙为先,厩库为次, 居室为后” 。这里说的宗庙只是一 个代表,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建筑中, 服务于精神方面的一切非生活实用的建筑都 属于优先营建的范围,如宫殿的大部分、 祠祀建筑、宗教建筑等等。建筑的精神 功能被显著地突出。 这一点在古代的礼制和祭祀建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特别是 明堂和坛庙。 在这些建筑的营建过程中, 为了特别地强调其精神功能, 建造者们不断地总 结经验, 注入审美理想,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 使中国传统建筑展现出了独特的美 的魅力。在许多典籍和文艺作品中都记载了极为丰富的有关建筑审美功能的思 想。其中最大量最鲜明的就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 “ 天人合一”和 “ 美善合一” (至善至美” ) 的观点, 即特别强调建筑与社会、 与自 然的认同关系和建筑美的 社会功能。 中国自 春秋战国以来, 就对商周时期视为人格神的“ 天”( 天神、 天帝) , 进 行了哲学改造,以后的所谓 “ 天” , 具有自 然规律 ( 天道) 、社会秩序 ( 天理) 和 个人性格 ( 天性)的性质,总的倾向是把自 然、社会和个人视为一个有机的、 对 应的整体框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和天道有着对应的关系,顺天道者昌, 逆天道者亡。 世上万物在现象上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在本质上却是整体机构的一 个局部。 这种哲学思想培养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整体和谐意识, 由此也决定了以 维护群体存在为目的的典章制度。当然, 在奴隶一封建制度下, 这种群体意识主 要体现为家族意识, 而典章制度主要是为维护专制等级服务的, 但折射到审美意 识上, 积淀到审美心理上, 就形成了某种独立的形态特征。 它注重发挥审美的社 会功能,使美与善、心理与伦理、艺术与典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起来。 礼记正义卷a 曲礼下熟 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明清北京天坛型制渊源及象征意义研究 这一哲学一美学思想也充分体现在建筑中, 其系统性、 自 觉性在世界上是仅见的, 一直指导着古代中国的建筑创作实践。 由此可以 看出, 中国古代建筑形象表现, 不仅在于取得观感上的愉悦, 更重 要的是要起到助人伦、 敦教化、 规范社会秩序、 维护统治权威的作用。 也就是说, 它始终贯穿着鲜明的社会性、 政治性和伦理性。 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形象创作 中,特别重视它的社会内容、象征涵义及这些内容、涵义的表达力量。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 国家的存亡被认为和上天的关系极为密切。 寻求上苍的 庇佑, 以实现风调雨顺和江山永固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因此对天的尊崇是 无法比拟的。 建筑是人们进行这些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场所, 在用建筑语言表达这 一美学特征时, 中国古代的人们恰当、 娴熟地使用了图形、数字和群体组合等手 段, 使这一类的建筑极富有象征性。 明清北京天坛这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便是其 中最典型的代表。( 图一) 通过分析天坛这一建筑群的建造成就, 探寻这一类建筑在平面构图和空间布 局的型制渊源, 揭示贯穿于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中统一的、连续不断的指导思想, 表明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的礼制对社会 政治生活的维护要求, 使中国古代的官式建筑成为与社会关系同构互洽又自 身有 序的群体,是封建社会社会生活的建筑化表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明清北京天坛概况 祭天是中国历史上悠久的祭祀活动, 也是历代政权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礼仪制 度。 三代定制以来, 祭天活动为历代帝王所延续和演变、发展。到明代, 祭天礼 仪和与之相配套的坛庙建筑型制已十分完备。 现存的北京天坛展现出来的是在继 承了前代坛庙建筑型制的基础上,自明至清长达4 7 0 年的改建最终具备的形象。 它博大、恢宏、气度非凡,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于 1 9 9 8 年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现存的北京天坛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初年, 其格局的确立是一个逐渐完善的 过程。( 图二) ( 一)明代天坛的建制 从明洪武至嘉靖年间,曾先后在南京、中都 ( 凤阳) 、北京三地几次建设和 改建了皇帝祭天的建筑群。 它们之间既有承袭和借鉴, 又有发展和演变。 至嘉靖 时期明代北京祭天坛正式建成, 其宏大的规模超过了历史上建造的同类建筑, 反 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礼制制度的建设达到了顶峰。 元末, 朱元璋建立起以应天府 ( 今南京市) 为基地的西昊政权。 虽此时称昊 王,尚未称帝,但他仍于元至正二十六年 ( 1 3 “年)八月下令拓建应天城, “ 命 刘基等卜 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 , 不久, 又“ 命有司营建庙社, 立宫室” 。 逾年,圆丘坛等工程完工。 可见礼仪制度在此时己经基本建立, 并作为新政权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此基础上, 洪武之初, 在南京“ 建囿丘 于正阳门外,钟山之阳” 0 南京祭天台的型制为:“ 圆丘坛二成。上成广七丈,高八尺一寸,四出陛, 各九级, 正南广九尺五寸, 东、 西、 北八尺一寸。 下成周围坛面, 纵横皆 广五丈, 高视上成, 阶皆九级, 正南广一丈二尺五寸, 东、 西、 北杀五寸五分。 i t 砖阑循, 皆以琉璃为之。 垣去坛十五丈,高八尺一寸,四面权星门,南三门,东、 西、 北 明太祖实录卷2 1 . 明太祖实录卷2 1 . 明史卷4 7 礼志1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明清北京天坛概况 祭天是中国历史上悠久的祭祀活动, 也是历代政权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礼仪制 度。 三代定制以来, 祭天活动为历代帝王所延续和演变、发展。到明代, 祭天礼 仪和与之相配套的坛庙建筑型制已十分完备。 现存的北京天坛展现出来的是在继 承了前代坛庙建筑型制的基础上,自明至清长达4 7 0 年的改建最终具备的形象。 它博大、恢宏、气度非凡,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于 1 9 9 8 年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现存的北京天坛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初年, 其格局的确立是一个逐渐完善的 过程。( 图二) ( 一)明代天坛的建制 从明洪武至嘉靖年间,曾先后在南京、中都 ( 凤阳) 、北京三地几次建设和 改建了皇帝祭天的建筑群。 它们之间既有承袭和借鉴, 又有发展和演变。 至嘉靖 时期明代北京祭天坛正式建成, 其宏大的规模超过了历史上建造的同类建筑, 反 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礼制制度的建设达到了顶峰。 元末, 朱元璋建立起以应天府 ( 今南京市) 为基地的西昊政权。 虽此时称昊 王,尚未称帝,但他仍于元至正二十六年 ( 1 3 “年)八月下令拓建应天城, “ 命 刘基等卜 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 , 不久, 又“ 命有司营建庙社, 立宫室” 。 逾年,圆丘坛等工程完工。 可见礼仪制度在此时己经基本建立, 并作为新政权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此基础上, 洪武之初, 在南京“ 建囿丘 于正阳门外,钟山之阳” 0 南京祭天台的型制为:“ 圆丘坛二成。上成广七丈,高八尺一寸,四出陛, 各九级, 正南广九尺五寸, 东、 西、 北八尺一寸。 下成周围坛面, 纵横皆 广五丈, 高视上成, 阶皆九级, 正南广一丈二尺五寸, 东、 西、 北杀五寸五分。 i t 砖阑循, 皆以琉璃为之。 垣去坛十五丈,高八尺一寸,四面权星门,南三门,东、 西、 北 明太祖实录卷2 1 . 明太祖实录卷2 1 . 明史卷4 7 礼志1 . 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卫堕竺翌兰塑些堕丝 延 童 义 研 究_ 各一。外坛去垣十五丈,门制同。 ” 朱元璋灭元后, 成为一统天下的国主, 在立国安邦政权建设方面, 对礼仪制 度十分重视。洪武四年三月, 在视察了明中都后, 下令改筑囿丘。在型制上, 力 求更符合古制的规定: “ 上成广四丈五尺,高五尺二寸。下成每面广一丈六尺五 寸,高四尺九寸。二成通径七丈八尺。坛至内墙垣,四面各九丈八尺五寸。内墙 垣至外墙垣,南十三丈九尺四寸,北十一丈,东西各十一丈七尺。 ” 洪武十年,朱元璋因“ 感斋居阴雨, 览京房灾异之说,谓分祭天地, 情有未 安” ,下令 “ 改定合祀之典” 。与之相应,祭祀天地的建筑也随之变化: “ 即圆 丘旧制,而以屋覆之,名曰 大祀殿,凡十二楹。中石台设上帝、皇帝抵座。东、 西广三十二楹。正南大祀门六楹, 接经步廊,与殿房通。 殿后天库六楹。瓦皆黄 琉璃。 厨库在殿东北,宰牲亭井在厨东北,皆以步廊通殿两庞,后缭以围墙。南 为石门三洞以达大祀门,谓之内坛。外周垣九里三十步,石门三洞南为甫 道三, 中 神道, 左御道, 右王道。 道两旁稍低, 为从官之地, 斋宫 在外垣内 西南, 东向。 其后 殿瓦易青琉璃。 ” 由 此, 天地合而祀之。 合祀之礼直到永乐迁都北京而未废。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永乐十八年 ( 1 4 2 0 年) ,又依南京明太祖合祭天地之 制, 在北京正阳门外东南郊建天地坛,使天地合祭制度延续到嘉靖九年 ( 巧3 0 年) 。( 图三) 古人认为,郊祀天地, 事关国家中兴大业,因而为历代帝王所重视,而洪武 十年之后,至嘉靖九年 ( 1 5 3 0年)之前的天地合祭之礼不符合古代礼制,因而 重新提出分祀天地之礼。 嘉靖九年, 明世宗再次更改祭天礼制, 并于大祀殿之南, 另建圆丘祭天 ( 图四) ,于北郊建方泽祭地。新建的囿丘在型制上,从明初的两 重祭台改为三重。 “ 坛制:一成面径五丈九尺,高九尺;二成面径九丈,高八尺 一寸;三成面径+二丈,高八尺一寸。各层面砖用九、 七、 五、三、一阳数, 及 周围栏板、 柱子皆青色琉璃。 四出 阶, 各九级,白 石为之。内 坛圆墙九十七丈七 尺五寸, 高八尺一寸, 厚二尺七寸五分。 权星石门 六, 正南三, 东、 西、 北各一。 外垣方墙二百四丈八尺五寸, 高九尺一寸,厚二尺七寸。根星门如前。又外围方 墙为门四。 外权星门南门外左设具服台,东门外建神库、 神厨、 祭器库、宰 明史卷4 7 礼志1 . t 明史卷4 7 礼志l . ( 明史卷4 8( 礼志2 . 明史卷4 7 礼志1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牲亭,北门外正北建泰神殿 后改为皇弯宇) ,又西为莺驾库,又西为牺牲 所,北为神乐观, 北为成贞门,外为斋宫。 ” 明嘉靖九年增建的圆丘, 基本上延续了明初南京乃至中都的建筑型制, 也大 量吸收和借鉴了元大都甚至元以前的祭天建筑的型制。自此, 奠定了保存至今的 明清北京天坛的格局。 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建成的这一庞大的祭天建筑群, 是历 代祭天建筑的集大成者。 ( 二)明清北京天坛的布局 天坛初建时位于城郊, 符合古制 “ 郊天” 的规定。由于传统的礼制关系, “ 明 堂在国之南,三里之外,七里之内” , 祭天时要“ 柴燎告天” ,所以天坛位于北京 城东南,主干大街的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 出宫城经皇城正门有一条笔直的 道路可以直达天坛。明嘉靖三十二年 ( 公元1 5 5 3 年) , 加筑外罗城后,才位于外 城范围之内。( 图五) 天坛占 地2 7 0 余公顷, 东西总长约1 7 0 0 米, 南北约1 6 0 0 米,由内外两层坛 墙包绕。坛墙南面呈方形,北面略呈圆形。两层坛墙内均密植柏树,枝繁叶茂, 苍翠挺拔,营造出静谧超俗的氛围。( 图六) 天坛是一个建筑群, 其中的建筑, 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四组:圈丘组群、 祈年 殿组群、斋宫组群、神乐署组群及其余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附属建筑及设施。 1 .圆丘组群 ( 图七) 在内围墙内, 南北轴线的南端即是圆丘及其附属建筑。 圆丘是举行冬至大告 天礼的祭天场所。 大告天礼是明清两朝大致通行的一年三次郊天中最重要最隆重 的一次祭祀活动,是向皇天报告并感谢天赐丰收的祭礼。 囿丘在明嘉靖九年 ( 公元 1 5 3 0年)初建时型制狭小,如前所述,比 今天所 见的小且高。乾隆十四年 ( 公元 1 7 4 9 年) , 用艾叶青石作台面,汉白 玉作栏杆, 改建成保持至今的型制。 坛高三层, 平面圆形。 坛面全部为白石砌成, 每层均围 以栏杆,四面均出踏道。 每层坛面均用白石铺砌, 栏杆栏板也用精美的白 石雕刻 而城。 圆丘坛的尺寸、 用砖数、 栏板数以及柱子、 台阶的数量, 多用极阳之数“ 九” 或九的倍数递推演变确定。栏板、柱子及台的颜色,多用青、白等天、云之色, 。 春明梦余录卷 1 4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牲亭,北门外正北建泰神殿 后改为皇弯宇) ,又西为莺驾库,又西为牺牲 所,北为神乐观, 北为成贞门,外为斋宫。 ” 明嘉靖九年增建的圆丘, 基本上延续了明初南京乃至中都的建筑型制, 也大 量吸收和借鉴了元大都甚至元以前的祭天建筑的型制。自此, 奠定了保存至今的 明清北京天坛的格局。 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建成的这一庞大的祭天建筑群, 是历 代祭天建筑的集大成者。 ( 二)明清北京天坛的布局 天坛初建时位于城郊, 符合古制 “ 郊天” 的规定。由于传统的礼制关系, “ 明 堂在国之南,三里之外,七里之内” , 祭天时要“ 柴燎告天” ,所以天坛位于北京 城东南,主干大街的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 出宫城经皇城正门有一条笔直的 道路可以直达天坛。明嘉靖三十二年 ( 公元1 5 5 3 年) , 加筑外罗城后,才位于外 城范围之内。( 图五) 天坛占 地2 7 0 余公顷, 东西总长约1 7 0 0 米, 南北约1 6 0 0 米,由内外两层坛 墙包绕。坛墙南面呈方形,北面略呈圆形。两层坛墙内均密植柏树,枝繁叶茂, 苍翠挺拔,营造出静谧超俗的氛围。( 图六) 天坛是一个建筑群, 其中的建筑, 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四组:圈丘组群、 祈年 殿组群、斋宫组群、神乐署组群及其余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附属建筑及设施。 1 .圆丘组群 ( 图七) 在内围墙内, 南北轴线的南端即是圆丘及其附属建筑。 圆丘是举行冬至大告 天礼的祭天场所。 大告天礼是明清两朝大致通行的一年三次郊天中最重要最隆重 的一次祭祀活动,是向皇天报告并感谢天赐丰收的祭礼。 囿丘在明嘉靖九年 ( 公元 1 5 3 0年)初建时型制狭小,如前所述,比 今天所 见的小且高。乾隆十四年 ( 公元 1 7 4 9 年) , 用艾叶青石作台面,汉白 玉作栏杆, 改建成保持至今的型制。 坛高三层, 平面圆形。 坛面全部为白石砌成, 每层均围 以栏杆,四面均出踏道。 每层坛面均用白石铺砌, 栏杆栏板也用精美的白 石雕刻 而城。 圆丘坛的尺寸、 用砖数、 栏板数以及柱子、 台阶的数量, 多用极阳之数“ 九” 或九的倍数递推演变确定。栏板、柱子及台的颜色,多用青、白等天、云之色, 。 春明梦余录卷 1 4 . 明清北京天坛型制渊源及象征意义研究 在视觉上更进一步体现出人对天的敬畏之情。 每面设权星门三道。圃丘四周, 用 两重矮墙环绕,高度仅一米余,曰塘。内墙平面圆形, 外墙平面方形,两重矮墙 的四面正中都建白石权星门。 缝内不植树, 平坦开敞, 健外则林木茂密。 这一组 露天的建筑, 造型庄严、 开朗。 在圆丘周围有三座高灯杆、 十二座铁炉和一座琉 璃炉陪衬。 圆丘北门之北为皇弯宇 ( 图七) 。明初建时为重檐,清乾隆八年改建为一平 面圆形单檐小殿, 是平时安放上帝神位即 “ 昊天上帝” 置于圈丘之上受祭, 礼毕则又回置皇弯宇中 居所。 殿立于白石台基之上; 仅南面辟门, 。可以说, 牌位之殿。 遇祭典则迎神 皇弯宇即是天帝之替身的 其它三面均赘以砖壁。顶盖蓝色琉璃 瓦,顶尖撮以金顶。殿前左右为东西庆各五间,此外尚附有神库神厨等建筑。 现将明清圈丘坛的发展演变列表如下: i时 间 变化情况i建筑特征 名称功能 明 初一 初 建1i 二 层 , 型 制 狭 小 国 丘 坛i 祭天 盆靖九年 ( 1 5 3 0 年) 新建 三层蓝色琉璃台, 型制 狭小 国丘坛 天地分祭, 举行冬至大告 天礼 乾隆十四年 ( 1 7 4 9 年) 改建 三层, 用房山艾叶青石 作台面, 汉白 玉作栏杆 国丘坛 天地分祭, 举行冬至大告 天礼 2 .祈年殿组群 ( 图八) 祈年殿和圆丘是天坛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建筑, 可是在艺术构图上祈年殿以 其 高敞的体量成为天坛总体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 祈年殿在圈丘之北, 是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的场所。 明永乐十八年初建, 是一座重檐房殿顶的长方形大殿, 名大祀殿。明嘉靖九年天地分祭后, 大祀殿废 置不用。嘉靖二十四年 ( 公元 1 5 4 5 年)改建成三重檐琉璃顶圆亭式的大享殿, 屋顶颜色上青、中黄、下绿, 象征苍天、 土地、 万物。 清乾隆十六年 ( 公元1 7 5 1 年) 改名祈年殿, 次年又将屋顶全用青色。 光绪十五年 ( 公元1 8 8 9 年) , 毁于雷 火。光绪十六年重建,保持至今。 祈年殿平面圆形, 上覆三层蓝色琉璃瓦顶和锢金宝顶, 立于三层圆形白 石坛 面上。坛之型制略如圈丘,陛之数量多于圈丘。 殿内外用柱二周,各十二根,中 立龙井柱四根。圆周十二间均设朱色门窗,无砖壁,显得轻灵空透。 祈年殿之北为皇乾殿, 平时安放上帝及配祀诸神牌位。 皇乾殿五间, 单檐庆 殿顶,立于单层石基上,基四周亦绕以石栏杆。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圈丘和祈年殿是天坛全部建筑的两个主体组群, 它们之间以长约4 0 0 米, 宽 3 0米,高出地面4米的砖砌甫道宽阔笔直的丹陛桥相联系。从皇弯宇北面 成贞门到祈年殿南面砖门。 在地面种植的柏树, 到这个高度, 只可见茂密的树冠。 行走在丹陛桥上, 仿佛置身于超凡脱俗的仙境中一般。 正因如此, 月陛桥也称神 道或海馒大道。 丹陛桥的中线及其延长线恰恰是天坛这组建筑群的主轴线。 从总 体上看,这条大道不是在正中,而是略偏东。 明清祈年殿的发展演变列表如下: 时 间变化 情况 原因建筑 特征 名称功 能 永乐十八年 ( 1 4 2 0 年) 初建 重檐垂脊的长方形大殿 ( 延用传统式样, 与现存 的 太庙类似) 大祀殿天地合祭 嘉靖九年 ( 1 5 3 0 年)废置 天 地 分祭 大祀殿 天地分祭, 于熹靖 于 年规定孟春土 辛举行祈谷礼 嘉靖二十四年( 1 5 4 5 年)改建 三重桅琉璃顶圆亭式, 屋 顶上青、中黄、下绿 大享殿 拟为季秋大享的 明堂 乾 隆十 六 年( 1 7 5 1 年)一 更 名 祈 年 殿 1 孟 春 祈 谷 ( 1 7 5 2 年) 改 换 屋 顶 色彩 将屋顶色彩统一为 青色祈年殿盂春祈谷 光绪十五年 ( 1 8 8 9 年)烧 毁1 雷 火 一1 光 绪 十 六 年( 1 8 9 。 年 )重 建 保 持 乾 隆 十 七 年 面 貌祈 年殿 一 盂 春 祈 谷 3 .其它 天坛中的其它建筑还有斋宫组群、 神乐署组群及七星石、 牺牲所等配合祭祀 的附属建筑及设施。 斋宫组群 内围墙西门内南侧是皇帝祭祀前斋宿的宫殿斋宫。斋宫座西朝东,宫墙 两层,外层称砖城,内层称紫城。内外均有护城河。内层宫墙四周有1 6 0 多间回 廊。宫内有正殿, 殿前左右各置配殿。正殿丹爆之上,左右各置石亭一座,分别 称铜人亭和时辰亭。 斋宫东北角有钟楼。 正殿后有寝宫,供皇帝住宿。 斋宫内建 筑一律用青琉璃瓦。 神乐署组群 外坛墙西门内, 有供舞乐人员研习、 居住的 神乐署和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 所。 附属建筑及设施 明嘉靖时放置的七星石作为镇石, 象征北斗七星,是北辰崇拜的余迹。古人 明清北京天坛型制渊源及象征意义研究 认为一颗星代表天上的一位神灵。 或认为“ 北斗环绕北极, 犹卿士之周卫天子也。 ” 易 系辞传 亦谓“ 人君法天以设官, 顺天以 统治。 ” 由于人们对星辰的 迷信, 天坛七十二长廊南面的七星石被附会为陨石从天而降,更增加了神秘的效果。 另外, 还有牺牲所、神厨神库、宰牲亭、 甘井泉等为配合祭祀而必不可少的 附属建筑及灯柱、燎炉、瘫坎等设施。 ( 三)天坛的建筑型制特点及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空间的表达上不仅关注形式, 尤其注重其象征意义。 从 天坛的建筑型制特点, 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的表格, 以直观地呈现天坛的建筑形 象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 建筑组群在总体中 的位置细部特征象征意义 圈丘 组群 圈 丘 坛 ( 高 5 米 ) 内坛偏东的 主轴线南端层 坛 面 直 径 最高一层九丈 “ 一九万 天数:一、三、五、七、 九 中间一层十五丈“ 三五” 最下一层二十一丈“ 三七” 三层坛面总共合古尺四十五丈 周易 : “ 九五, 飞龙在夭, 利见大人。 ” 层 坛 面 白 石 块 数 第 层 第一 重 正中心一块天 心石 易经 :太极 ( 天体万物, 人类社会之 “ 本根,) 四周九块扇形 石一“ 一九, 第一重日 天 九 重 天 第二 重 十八块扇形石 “ 二九, 第二重月天 第三 重 二一 十 七块扇形 石“ 三九” 第三重金星天 第四 重 三十六块扇形 石“ 四九” 第四重木星天 第五 重 四十五块扇形 石“ 五九” 第五重水星天 第六 重 五十四块扇形 石“ 六九” 第六重火星天 第七 重 六十三块扇形 石 翻 七九” 第七重土星天 第八 里 七十二块扇形 石“ 八九” 第八重二十八宿天 第 九 重 八十一快扇形 石“ 九九” 第九重宗动天 共计 (5x 9) x 9 = 4 0 5块扇形 石 直径九丈. 2 3 . 5 米) 太玄经 “ 九重天” 吟 颖达疏 书 说明中l 明清北京天坛型制渊源及象征意义研究 认为一颗星代表天上的一位神灵。 或认为“ 北斗环绕北极, 犹卿士之周卫天子也。 ” 易 系辞传 亦谓“ 人君法天以设官, 顺天以 统治。 ” 由于人们对星辰的 迷信, 天坛七十二长廊南面的七星石被附会为陨石从天而降,更增加了神秘的效果。 另外, 还有牺牲所、神厨神库、宰牲亭、 甘井泉等为配合祭祀而必不可少的 附属建筑及灯柱、燎炉、瘫坎等设施。 ( 三)天坛的建筑型制特点及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空间的表达上不仅关注形式, 尤其注重其象征意义。 从 天坛的建筑型制特点, 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的表格, 以直观地呈现天坛的建筑形 象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 建筑组群在总体中 的位置细部特征象征意义 圈丘 组群 圈 丘 坛 ( 高 5 米 ) 内坛偏东的 主轴线南端层 坛 面 直 径 最高一层九丈 “ 一九万 天数:一、三、五、七、 九 中间一层十五丈“ 三五” 最下一层二十一丈“ 三七” 三层坛面总共合古尺四十五丈 周易 : “ 九五, 飞龙在夭, 利见大人。 ” 层 坛 面 白 石 块 数 第 层 第一 重 正中心一块天 心石 易经 :太极 ( 天体万物, 人类社会之 “ 本根,) 四周九块扇形 石一“ 一九, 第一重日 天 九 重 天 第二 重 十八块扇形石 “ 二九, 第二重月天 第三 重 二一 十 七块扇形 石“ 三九” 第三重金星天 第四 重 三十六块扇形 石“ 四九” 第四重木星天 第五 重 四十五块扇形 石“ 五九” 第五重水星天 第六 重 五十四块扇形 石“ 六九” 第六重火星天 第七 重 六十三块扇形 石 翻 七九” 第七重土星天 第八 里 七十二块扇形 石“ 八九” 第八重二十八宿天 第 九 重 八十一快扇形 石“ 九九” 第九重宗动天 共计 (5x 9) x 9 = 4 0 5块扇形 石 直径九丈. 2 3 . 5 米) 太玄经 “ 九重天” 吟 颖达疏 书 说明中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清北京天 坛型制渊源及象征意义研究 柱 外层十二根柱 一 天 十 二 时 辰 中 层 十 二 根 柱一i 一 年十 二 月 外中层共二十四柱( 高 1 9 . 2 米)一年二1 一 四节气 藻并下四 根龙井柱一年四季春秋代序, 冬夏交替 全部 柱子二十 八根二十八星宿 殿 顶四 周 三 十 六 根 仿 楠1 三卜 六 天 lw 地面: 殿内正中地面带天然龙凤花纹 的圆形人理石 龙 ( 世间的皇帝) 藻井:九条姆龙龙 ( 夭龙,天帝。天数) 皇 乾 殿一一 东 西 配 殿 一各 九 间一 天 数 丹陛桥主轴线上 砖砌甭 道,当 高出 地面9 ? 食 长 4 0 0 米,宽 3 0米 长 似行走十天宫 祈年殿中心到圆丘坛中 心 7 5 0米 斋宫 组群 内坛墙西侧,座西朝东宫 墙两层,内外均有护城河象征天之子的身份 神乐署 组群 西侧内外坛墙之间由数座房屋组成的建筑群 其余 神厨神库 宰牲亭 牺牲所 祈年殿塘墙东门外曲折 走廊七十二间 七十二地煞 七星石( 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北斗七星.“ 北斗环绕北极, 尤卿士之周卫天子也。 ” 甘井泉 ( 天泉)水来源于天河 内外坛 墙 外:1 7 2 5 米x 1 6 5 0 米 东 西 宽 南 北 长 北侧圆角南侧直 角方形,内坛墙 略偏东 “ 天圆地方”的立体空间 内:1 0 4 6 米x 1 2 4 4 米 东西宽 南北长 从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天坛的如下的几个明显特征: 位于城郊,占地辽阔 ( 总面积是紫禁城的4 倍) 。 内 外两圈坛墙。 坛墙呈北为抹角圆形, 南为方形的“ 北圆南方” 的形状。 明确的南北轴线贯穿主体建筑。 轴线分别以南端的圈丘坛组群和北端的祈 年殿组群为起迄。一平缓、一高耸,形成强烈的形象对比。 组群以院落组织, 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甘肃摄影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农村居民宅基地住房拆迁补偿协议9篇
- 挖掘机施工协议书5篇
- 安全施工培训教学课件
- 福建私人水族工程方案(3篇)
- 东风工程实施方案(3篇)
- 电信工程预算方案(3篇)
- 贵港港平南港区河山作业区华伟码头提档升级工程环评报告
- 防洪治理工程方案(3篇)
- 地灾工程治理方案(3篇)
-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 餐饮服务与数字化运营 习题及答案 项目六
- 天津地铁设备管理制度范文
- 跨学科整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英语期末复习:完形填空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 《电池管理系统BMS》课件
- DB33 1121-2016 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配置与设计规范
- DB35∕T 88-2022 伐区调查设计技术规程
- 购物中心楼层调整规划
- 化学前沿研究动态(课件)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写作》示范公开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