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刘国正语文生活观新探.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刘国正语文生活观新探.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刘国正语文生活观新探.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刘国正语文生活观新探.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刘国正语文生活观新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刘国正语文生活观新探 内容摘要 作为继叶圣陶、 吕叔湘、 张志公之后推动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 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取之不尽的财富。 他在语文教育改革 实践的探索中, 通过对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对现代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深 刻反思,建构了他的语文生活观,其思想內涵可以简括为一句“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 系”,即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感情教育, 都要与生活相联系。这是刘国正语文教育观的核心。他继承和发扬“三老”的语文教育思 想,倡导语文根植于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他主张“实与活”并举,张开“课内 与课外”双翼,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 因此,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已 成为一种语文教育的战略和语文教育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付诸语文教育教学实 践。 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对语文新课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 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还是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都强调并指出语文教学的 课堂必须开放, 而且语文课堂教学的触角要伸向生活的广阔空间, 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 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本文着重从刘国正语文生活观构建的背景与形成,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在语文新课程 中的体现与运用, 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刘国正 语文生活观构建的背景主要从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和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被中外教 育家所证实两方面讲述, 刘国正语文生活观的形成主要从形成的思想基础和内涵两方面 讲述。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在语文新课程中的体现与运用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作文教 学、 口语教学三个方面。 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主要表现在生活是语 文教育的源头活水 ;语文教育与生活相融合;拓展生活空间,丰富语文课堂 以及优化 生活环境,培养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 要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息息相通, 变生活为语文大课堂,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观察 生活, 关注生活, 自觉地用语文的眼光去审视生活, 反映生活, 做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关键词: 刘国正 语文生活观 新探 ii the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life unifies liu guozheng language life view newly searches abstract abstract as continue ye shengtao , lv shuxiang, promote chines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liu guozheng , educationist of chinese , of development after the zhang zhigong,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his chinese is undoubtedly a sum of enormous abundant wealth to us. he, in the exploration practised in educational reform of chinese, through the criticism and inheriting to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e a great deal of drawback of deep introspections to modern chinese , build chinese life view to construct him, thought its contain can with one whether chinese teaching take and live , interrelate , i.e. no matter teaches knowledge in teaching of chinese , train ability , or develop intelligence, carry on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 educate, want and live and interrelate. this is a core of a educational view of liu guozhengs chinese.he inherits and develops educational thought of chinese of three is old , advocates chinese to implant in life, reflect life, serve life. he maintain really with living that develops simultaneously, opens one pair of wings in the lesson and after class , strengthen teaching of chinese and extensive connection of social life. so, liu guozhengs chinese life view has already become the thought that a kind of strategy and chinese that chinese educates have educated, put into the educational teaching of chinese and practised by more and more persons. liu guozhengs chinese life view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new course of chinese. no matter full-time chinese syllab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of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 ordinary chinese course standard of senior high , all emphasize and point out the classroom of teaching of chinese must be opened, and the feeler of chinese classroom instruction should be stretched to the broad space of life,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life, train students to draw knowledge of chinese in life, ability to use knowledge of chinese. this text focuses on the background constructed from liu guozhengs chinese life view and takes shape, liu guozhengs chinese life view embodiment and application in new iii course of chinese, liu guozheng chinese life until 3 parts of enlightenment that chinese educate go on , expound the fact nowadays view. liu guozheng chinese life background that view construct closely linked with life to combine teaching of chinese and life with , verify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 gentle educationist two respects are spoken from chinese mainly state , liu guozheng mainly tells from two respects of thought foundation and intension that are formed forming of the life temple. liu guozheng chinese life view embodi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new course mainly show in chinese: read three respects of teaching , composition teaching , spoken teaching. liu guozheng chinese life until enlightenment that chinese educate display until life source running water that chinese educate mainly nowadays view; chinese is educated and lived and merged ; expand the living space, enrich chinese classroom and optimiz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 train four respects such as practice ability . want , make chinese teaching and student life closely linked, become , live a life for chinese loud classroom, the key lies in leading students to observe lif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life , scrutinize life with the eyes of chinese conscientiously , reflect life, make sure to study chinese in life , use chinese in life. keyword: liu guozheng life view of chinese visit newly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 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 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 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 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日期: 导 师签名:日期: 1 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刘国正语文生活观新探 年级:2004 级 研究生:卢春忠 导师姓名:黄麟生教授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 引 论 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秉承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前辈的 语文教育思想精髓, 又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建立了自己独特的, 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性的语文教育思想实与活。 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看似朴实, 平常如 话,但却行之有效,意义深远,透射着语文教育的真谛和哲学意蕴。刘国正的语文教育 思想一直影响着和指导着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前进的方向。 语文生活观是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国正在 说“活” 中指出: “要把语文教学同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 死气沉沉。”这是刘国正经过多年思考、研究和实践的结果,也是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 的结晶。在深化语文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走进语文新课程的今天,探讨和研究刘 国正的语文生活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 在 “教学建议” 中提出: “沟 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 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阶段目标”第二学段中提出:“结合语 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 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在家庭 生活、 学校生活中, 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 在第四学段中提出: “多 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能 提出学习与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 共同讨论。 ” 等等, 这样的提法是否超越了刘国正“语 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提法?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便于我们在语文新 课程实施中,树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第一部分 刘国正语文生活观构建的背景与形成 一、刘国正语文生活观构建的背景 (一)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 2 1、什么是生活 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的时间和空间里。所谓生活,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一切的活 动皆可称为生活。 它应当包括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 包括人们借助生活形成的感性和 理性的认识,以及千差万别的思想感情。生活是一切语文现象发生的场所,是一切素材 的来源,是语文运用的广大空间。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语文。 2、什么是语文 什么是语文?关于语文的概念众说纷纭,有人望文生义,曰“语言文字”,于是乎, 就出现了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文字分析课的现象, 大有要培养一代语言学家的气势。 后 来,又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学”,大谈文学种种。但是即使是文学,它也只是语文的 一个方面而已,不能以偏概全。 叶圣陶是这样解释的:“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 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 文。 ”“语文一名, 始用于 1949 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1) 在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 中指出, “语文”是一个整体, 包括“语” (语言) 和“文” (文字、文学、文化)两个方面。而语言的使用实际上就是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生活 就是一个大的语言环境。文字,文学更少不了生活的渗透与熏染。 3、语文的性质和功能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特征。“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 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 文化载体。”(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语言的独特功能则是 借助语音和文字摹写生活,它应当有助于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创新,学会理解,学会 体验,学会求实,最终学会共同生活。 从儿童本身尤其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也能反映以上事实。他们的思维大多还处在形 象思维阶段, 往往离不开具体的形象, 对概念的理解常受概念所包含的直观特征的支配, 对事物的判断也主要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 他们的注意有自己的特点: 不稳定、 不持久、 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与生活需要有关,与情感体验 3 有关的,更能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在这种前提下,语文教学就必要借助生活这个天然 的老师来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 儿童、 少年, 甚至是青年时期的一切学习, 从宏观来说, 可以说是学会生存的学习。强化语文的学习,可以使他们生活更丰富,生存得更有意 义。 那些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 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时代步伐, 无法贴近学生的生活。 因此教师越教越难,学生越学越难。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无法产生学习的 兴趣。如果学习缺少生活的乐趣和亲切感,学习就成了死记硬背,成了枯燥无味的讲解 和不厌其烦的分析,最终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这种“满堂灌”或“程式化”的教学, 其弊端之一:就是会把学习引向生活贫乏之路。以作文教学为例,所谓作文,应当做的 是实在之文,写的是实在之事,但是在中小学我们常看到许多虚假之文。如中国语文 教育忧思录所提到的,学生写的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写出来的永远是那几个例子,几 个事件翻来倒去,换汤不换药。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他们的生活很 简单,很空泛。每天的“三点一线”,早出晚归,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生活 是没有乐趣的,除了上课,回家,生活对他们来说没有色泽。因此,脱离了生活的作文 怎么会写得生动形象呢? 生活是一切灵感的来源。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里。语文本身的特性也离不开 社会。贴近生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从而自觉地去学习,乐学。使他们 意识到原来语文学习并不只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也不只是纸上谈兵,生活处处有语文, 语文处处可以学。 只有和生活亲密接触,合理结合,语文才能焕发出自己的光彩。一旦失去与生活的 联系,语文课也就成了简单标准的练习,课堂上整齐划一的操作性训练,失去了生机和 活力。刘国正认为语文工具有其特殊性: “语文同人们的思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同人 们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脱离了思想和生活,语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空壳,所谓交 际和沟通均无从实现。 ” (2)顾黄初也说:“语文是社会的公器,语文教育应当贴近生活, 靠拢生活,这是由语文工具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二)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被中外教育家所证实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 4 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 说苑杂 言 )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哲理性小诗。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 远活跃,接受各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实际上也说明了读 书、学习如同源头活水,要不断从书中汲取新的知识,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 养。 叶圣陶提出:“教育的目标,不外乎给予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知识,养成学生处理 生活的一般能力, 使他能够做一个健全的公民。 ”他还认为: “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 他的成绩好或是不好, 要看他的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要看他是否随时利用了学练的东 西去应付现实生活,方可断言。”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 版)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课与别的课有所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 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 著名的语言教育家张志公认为: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和课外的比例 是“三七开”,即大概有 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 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 ”。他曾 说“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 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 (苏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学 )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 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他批判传统的教 育理论与实践,批评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忽视儿童内部本能和倾向的主张,提出“教 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观点。 杜威的得意门生,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根据中国的国情,把他老师的学说 作了再创造,明确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民众是中心,要让社会和学校实行 5 “教学做合一”。他说:“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 与教育等。 ”“生活”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 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陶行知先生在倡 导生活教育运动 12 年的实践之后,对生活作了进一步阐释:“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需要而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 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陶行知提倡教育与生活、社会的广泛联系, 提倡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不仅使社会教育充满了生机, 而且也为教育手段和教育方 法的革新带来了活力。 已故的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建立了“大语文教育”思想,他主张:要“以课堂教学为 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 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 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 把发展语文能力 同发展智力素质、 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把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 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顾黄初认为:“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贴近生活,这是根”。 ( 语文教育论稿顾 黄初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最为流行的是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的那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 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可以说,它是我 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 总之,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是许多语文教育家一直以来共同探讨和总结的 结果,他对我国新时期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历史经验告 诉我们:语文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语文教育教学走生活化道路,将生活浪花、激流 融进语文学习, 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才能真正改变目前的语文教学 现状,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结出累累硕果。 二、刘国正语文生活观的形成 (一)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形成的思想基础 1、批判和继承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 刘国正在对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了他的语文 6 生活观。他认为: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是对待我国乃至人类传统文化的一条总原 则,同样适用于对待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传统。对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他采取一分 为二的态度,指出其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他认为糟粕至少有三条: (1)封闭。语文教 育的目的是为着应试,适应科举的需要,读,限于四书五经和前人的著作闱墨;写,限 于习作八股文和试贴诗。读,是接受圣人的思想;写,是代圣人立言。把学生的思想和 写作完全禁锢在狭隘的牢笼里。使语文教育完全脱离了社会生活。 (2)灌输。不考虑学 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不考虑使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方法, 一味灌输, 强调死记硬背。 (3)脱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脱离社会。传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容是钦定的、 现成的,写文章只是变着花样说同样意思的话,因此,语文教学变成纯技术性的训练, 毫无活力和生气。 由此可见, 语文教育脱离生活实际是造成传统语文教育内容封闭狭小, 教学方法呆板单调等弊端的根本原因。 然而,刘国正在批判传统语文教育弊端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其中的积极因素。他回 顾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语文教育传统,从总体性、整体性、实践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精 华。尤其注意到语文教育与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因 此, 他在对传统语文教育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 深刻地分析了我国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 问题。他在分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问题时指出: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表现在哪些 方面呢?第一、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把语文课变成了纯技术的训练。第二、教学程 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第三、题海战术,学生苦不堪言。结果是,学生对学习语文 失掉兴趣,负担沉重,教学效率低下,往往导致高分低能。 ” (4)显然,如此严重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但撇开应试因素,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刘国正 认为: “语文教学一与生活相联系,必将面目一新” (5) “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 ” (6)其见解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值得重视。 2、继承和发扬“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 刘国正是继“三老”之后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继承和发扬“三老”的语文教育思 想,又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长期以来,他立足与语文教育的现实,努力探索语文教 育的规律和策略,倡导语文教学的“实”与“活” ,倡导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从理 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构建了自己的语文教育体系。可以说,刘国正是“三老”语文教育思 7 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刘国正先生从一踏进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门起,就一直在首任社长叶圣陶先生的 领导下工作。三十多年的教诲,刘国正先生在叶老的道德文章的感召下,成为叶老教育 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 (7)的确,叶圣陶先生的言行举止和道德文章对刘国正的影响 很大。叶老在谈写作教学时说: “这源头很密弥,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 我们的充实生活。 ” ( 作文论 ) “叶老关于写作的重要论述,其精神完全适用于整个语 文教学。 生活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 从这里刘国正先生找到了语文与生活联系的 出发点、结合点和归宿点。语文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反映,是通过语言和文字两个 方面系统而生动地反映生活。 生活的具体而生动才是语文具体而生动的源泉。 当其他的 语文教育家多注重从语文的某一方面来思考生活根源观时, 刘国正先生首先从语文这一 整体提出生活根源观,并且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 (8) 刘国正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脱离生活。尽管在废科举兴学堂以来, 语文教学进行了许多改革, 与生活比较贴近, 但认真而系统地研究语文如何与生活相结 合,似乎还属阙如。1978 年,吕叔湘先生指出了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把语文教学限制在狭小的课堂范围内, 不重视与生活相联系。 刘国正 说: “无数的教例证明,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张志公先生指 出传统语文教学的四大积弊是: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 识教育。 “刘国正在继承和发扬 三老语文要联系生活的教育观的基础上,找到了我 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最大积弊, 也探求到了当代语文教改的低效率根源, 在此基础上他大 力倡导语文必须联系生活,语文教学的根应立足于生活教育观。 ” (9) (当顾黄初先 生在 1991 年出版的语文教学方法论中概括了他的语文教学方法论的基本点为“语文 教学要贴近生活”时, 刘国正在后来写的一则序言称道“我一向主张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 生活,但所见者浅,黄初的论述印证并加深了我的认识) 。 3、主张“实”与“活”并举,课内与课外衔接 “刘国正先生的语文联系生活的教育观,从实践的角度看,它也应是一种教育方法。 这种教育观的方法论意义,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对实与活的提倡, 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主张张开生活的两翼之上。 ” (10) 8 刘国正在实与活 (谈中学语文课的基本功训练)中谈到:怎样加强基本功训练 呢?他明确表示:一是“实” ,一是“活” 。他认为:语言的训练既要实,又要活。只有 实没有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会偏于呆板;反过来说,只有活没有实,活就失掉了基础。 “实”是扎扎实实。 对语文基本训练严格要求, 督促学生下苦功夫, 艰苦磨练, 一丝不苟。 让学生懂得:学习语文没有多少捷径好走,就是要花一点笨功夫。识字,字要一个一个 地认,一个一个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文章要一篇一篇地熟读背诵。 这个功 夫是不能缺少的。 过去那些做学问的人, 不但要背四书五经, 有的还要背 说文 背 尔 雅 。有人认为提倡下苦功夫,下笨功夫,是一种落后的观点,或者认为在科学发达的 今天,提倡下苦功夫,下笨功夫已无济于事。而刘国正则认为,在还不能以切实有效的 新办法取而代之之前,这下苦功夫、下笨功夫是万万不可忽视的。语文教学,要指导学 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样样不能马虎。这一切 就好比学绘画时练习素描, 要先掌握准确地摹写物象的本领, 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有创作。 这个基础不牢,搞创作就如同在沙滩上建塔,是极不牢靠的。 求实的同时,还要求“活” 。练基本功,要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进行,不 能搞机械的被动的训练。刘国正认为这个“活”字十分重要,可以说是搞好整个语文教学 的一个关键。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 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趣,感到如坐春风,实现教与学双方和谐与交流。怎样才能做 到活?刘国正认为: 第一, 要把语文看成是活的学习对象。 生活是动态的, 波澜起伏的, 反映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也是活泼的, 不是凝固的。 古人把语文的运用比作 “行云流水” , 很有道理。第二,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的教学对象。教师要充分认清学生的潜力和充分估 计学生的理解力,同时要充分估计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第三,要把语文教学同生 活密切联系起来。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第四,教师 教学固然需要研究和选用多种定于富于启发性的方法, 但任何一种方法的选用都基于教 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备课,不仅备课本,还要备学生,这是不可缺少的。 正因为语文与生活相联系,“活”与 “实”的教学才得以实现。刘国正认为“语文联系 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就是联系学生的眼鼻舌身意,联系学生的喜怒衰乐,乃至联系学生 灵魂的密室,这样联系,不仅能扣响学生的心扉,而且能使学生学到活的语文,养成活 9 的运用能力。长期困扰人们的教学中的八股气 ,于此或可能得到根治。 ” (11) 此外,刘国正还认为,课堂教学固然是主战场,但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课外和校外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广阔天地。应该“突破课堂教学的狭隘的圈子,使教 学延伸到课外和校外,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12)因此,语文教学 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辐射开去,广泛开展课外校外的语文活动。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 生活的广阔天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才充满活力,充满快乐。 (二)刘国正语文生活观的内涵 刘国正说: “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 活的一种工具。 ” (13)因此,语文教学也离不开“生活”这个坚实的根基。 “但是多少年 来的语文教学,在结合生活这一方面却重视得不够。过去在科举制度下,语文教学可以 说是完全脱离生活的。 ” (14) “废科举兴学堂以来,语文教学进行了许多改革,与生活贴 近多了,解放初汉语与文学分家的课本,提出了学生要通过语文学习认识生活 的任务。但是认真地、系统地研究语文如何与生活相结合,似乎还属阙如。 ” (15)吕叔湘 曾经提出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刘国正认为要解决起来 很难, 原因之一就是把语文教学限制在狭小的课堂范围内, 不重视与生活相联系造成的。 如果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因此, 刘国正在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中, 通过对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批判继 承和对现代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深刻反思, 建构了他的语文生活观。 其基本內涵可以简 括为一句话: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即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还是发展智力, 进行思想感情教育,都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具体地说, “语文教学与生 活相结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学固然应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但立足课堂,还要 看到其他各科、 校园、 家庭、 社会, 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天地中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因素。 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 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 ” (16) 刘国正说: “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这生活, 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 ”“语言天然与生活相联系的,它产生 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它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反映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 10 想、 感情等等。 语文的实际运用, 不能脱离生活, 脱离了, 就会黯然失色, 江郎才尽。 ”“语 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它们水乳交融,难解难分。”因此, “语文教 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变得呆板枯燥。” 他具体指出:“读(包括听) , 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鉴赏都失 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 ,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 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 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17) 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反映了语文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 是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生活。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其真实的 写照。而现代社会是个开放性的发展着的社会,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尤其是对开 拓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语文教学要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 开放式、启发式教学,加强语文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第二部分 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在语文新课程中的体现与运用 一、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在语文新课程中的体现 教材应体现与生活的联系, 这是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原则, 也是刘国正语文生活观 的一个重要体现。80 年代初,作为人教社编辑的刘国正,曾主张“读写分编” ,即把阅 读、写作和语文基础知识三方面的内容分编成书,既各自独立又有机联系。90 年代初, 他尝试以“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观点作指导,编写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 材,如第一册按课文反映生活内容的不同分类编列单元。1996 年,刘国正曾经就改进 教材体系的问题指出: “教材体系的改进,第一,要有利于减少头绪,突出重点,删繁 就简。第二,要有利于联系生活,留下灵活运用的余地。第三,要有利于学生宽松地、 生动活泼地学习,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性的余地。第四,要首先安排教学的 总体结构,兼顾课内外、校内外,通盘计划,统筹安排。 ” (18) 2000 年秋季,正式启 用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初高中语文教材, 也体现了刘国正教材编写的生活观。 可 11 见, 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对现当代的语文教育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来的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标准都始终如一地贯穿着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 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 机会。”这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开放,而且语文课堂教学的触角要伸向生活 的广阔空间,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具 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 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 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大纲也要求语文教学“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 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深入领会、加强落实,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深入社 会实践,着力培养中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我们从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 的编排体系就可以看到刘国正的语文生活 观在语文新课程中的体现 。 (一)以“语文与生活”为线索编排教材 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这已成为共识。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 运用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 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脱离了生活,语文就变成毫无意义 的空壳,语文学习必然呆板枯燥,劳而寡效。具体地说,读和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 学习怎样生活,一旦脱离生活,读和听就成了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了辨别 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写和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服务于生 活,一旦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 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中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以及自我,我们每个人所面对的, 一是社会,一是自然,一是自我。教科书语言文字蕴含的内容,也无非是社会方面的、 自然方面的和自我方面的。因此,新编教科书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 12 块来组织单元,顺理成章。早在 1990 年起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我们就 开始了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的尝试,但主要限于第一册。现在,全套书以语 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来编排, 倡导联系生活学习语文。 这是对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进 一步加强。 如初中语文第一册一至四单元的课文编排如下: 第一单元课文 短文两篇 、 背影、我儿子的一家、金盒子、羚羊木雕。这单元选取的都是反映家 庭生活的文章。青少年的许多时光都在家里度过,对家庭生活最熟悉,感受最深,读这 些文章,学生会感到亲切、有趣,容易触发联想,诱发写作欲望。第二单元课文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我的老师(魏巍)、我的老师(海伦凯 勒)、 十三岁的际遇,学校生活是青少年所熟悉的,这几篇文章是反映学校生活的, 学生学习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第三单元课文春、 济南的冬天、 滨海仲夏夜、 秋魂、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 , 展现的是姿态各异的大千世界, 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的散文, 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 同的四季特征。 学生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从字里行间领略自然美景,体会作者所蕴含的 思想感情,并可以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第四单元课 文皇帝的新装、 古代英雄的石像、 寓言三则、 盘古开天地、 花的话, 这个单元通过寓言、童话、神话故事等形式来反映生活,课文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血肉 丰满的人物形象,都是现实生活影射到人们的脑际,人们凭借丰富的联想、想象创造出 来的,学生学习这个单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教科书内容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从 80 年代中期以来,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一般是把教材内容划分为许许多多知识 点、能力点,按知识点、能力点编排单元、选编课文、设计练习。这套教科书的编写, 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整 合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把教科书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教材,力图使阅读成 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有阅读提示和练习,都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激活思维,激发 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杜绝以教师的架空分析和让学生死 13 记现成的结论来代替学生自主地阅读。 写作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这主要是为了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 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往的语文教科书,往往是先讲一些知识,然后让学生说 一段话或写一篇作文,有人称这样的教科书体系是知识体系。事实证明,这种体系对提 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效果不是很好。 因为这两种能力的提高, 主要借助 实践。这套教科书把写作和口语交际安排在实践活动中,至少有以下好处:第一,激发 了学生对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兴趣, 不再把写作和口语交际视为苦差使, 可以在轻松活泼 的情境中进行写作和口语交际。第二,把口语交际、写作同生活联系起来,使写作与口 语交际有一定的情境, 有一定的目的、 对象和场合, 有效地杜绝了口语交际变成说废话, 写作变成文字游戏的不正常现象。第三,学生平时苦于写作无材料、口语交际无话题, 现在把写作、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学生会有说不尽 的话题,写不完的材料。第四,在活动中进行写作和口语交际,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可 以大大提高效率,快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能力。 (三)语文学习力求开放性 开放性, 指沟通教科书内外, 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 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 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阅读部分,除注重课文本身的阅读,还注重举一反三,延伸到其他文章的阅读, 以至于课外阅读;除注意教科书上文字的阅读,还注意网上的阅读。口语交际、写作部 分,在重视课内的同时,十分重视课外口语交际、课外练笔。综合性学习部分特别重视 跨学科学习。 教科书提倡“大语文”观念,提倡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倡语文课外活动。 比如组织语文社团、 开展读书讨论会、 举办演讲比赛等等。 使教科书从课内向课外扩展, 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的语文学习体系。 二、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刘国正认为: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 活的一种工具。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主要场所,立足课 堂,但还要充分调动并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中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因素;另一方面语文 14 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只有结合了生活, 语文教学才会有丰富的内容,才会牵动学生的心灵,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 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