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礼制兴革与王莽代汉.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礼制兴革与王莽代汉.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礼制兴革与王莽代汉.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礼制兴革与王莽代汉.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礼制兴革与王莽代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礼制兴革与王莽代汉.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和平得到政权的皇帝,更是中国历史上最纯正的 儒生皇帝,其能“文取天下” ,完全通过礼乐教化得到了天下,靠的就是个“礼”字。 王莽通过“守礼”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通过“制礼”达到了代汉和巩固政权的 目的,最后同样因为过度“崇礼”而导致新莽政权的灭亡。礼,是王莽政权成败的 关键。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孝” “忠” “俭” “让”四个切入点论述王 莽“以礼修身”的过程。王莽通过躬行“孝” ,得到王凤的赏识,成功步入仕途;遵 从“忠” ,杀死儿子,赢得赞誉一片;力行“俭” ,在一片奢靡中独唱清新,脱颖而 出;坚持“让” ,给人谦逊之感,一路扶摇而上,这四点是帮助王莽完成从名儒到权 臣这一华丽转变的关键。 第二部分是王莽的思想文化改革部分,主要论述王莽代汉前的理论与舆论准备 工作,王莽以五德终始说的“尧舜禅让” 、 “汉为尧后”为基础,加上刘歆创制的“新 为舜后”理论,成功的完成了“汉新嬗代”这一王莽代汉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并 且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教育、传播和对儒生的重用,为其代汉做了充分的积淀。 第三部分是王莽的政治制度改革部分,主要论述经学在王莽政治中的指导作用。 从中央王田制的实施到民族问题上对待少数民族以收买诱降为主、以武力打击为辅 都体现了王莽对经学的依赖。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经学被奉为圭臬,王 莽想要顺利的进行改革并且取得成功必须利用经学作为依托,经学是王莽代汉的政 治手段之一。 第四部分是王莽的礼制改革部分,主要论述其是怎样利用礼制制度及礼制建筑 的经营来达到代汉目的的。王莽取消汉代的军功爵制,代之以以“德”为依据的五 等爵制,并将汉帝和自己同时纳入爵制体系,便于最终代汉,其与五德终始说从制 度上与理论上构成王莽代汉最有力的武器。王莽又通过规范皇家的郊祀、宗庙与巡 狩制度来达到巩固自己政权的目的。另外,除了抽象的礼制制度外,王莽更建设固 化的礼制建筑明堂,并通过对明堂礼仪的偷梁换柱,逐步取刘家天下而代之。 四个部分都与王莽代汉有莫大的关系,或是为了代汉做准备,或是成为最终代 汉的依据,或是为了代汉后巩固政权,可以说,王莽之礼制兴革与其代汉行为是相 互辅助、相得益彰的。 关键词:关键词:王莽;礼制;代汉 ii abstract mang wang is one of emperor who can get regime in peace in chinas history, but also the most pure confucian scholar emperor, it can take the world get regime in peace what is completely through the ritual education got the world, rely on is a the ritual , mang wang established good personal image through keep ritual, and by making ritual finally reached the purpose and to strengthen his regime, in addition, excessive ritual lead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regime, ritu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replacement of han dynasty. this paper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from filial piety loyalty frugal, self-effacing to discuss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mang wangs moral character. mang wang got the recognition of feng wang relying on filial piety, and success into official career; comply with loyalty, killed his sons which won praise; to practice frugal which made him got admiration and stand out in the extravagant environment; adhere to the self-effacing which gave a person the feeling of humility he was promoted. these four things is the key to help mang wang completing changes from a confucian scholar to powerful and imperious official. the second part is cultural reform part of mang wang, mainly discuss the theory that is before replacement of han dynasty and the preparation of public opinion. based on “yao abdicated the throne to shun”, “han is a descendant of yao”, plus the theory that xin liu created “xin is a descendant of shun”,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that placement of han dynasty . and through educating, spreading confucianism and reuseing confucian scholars, make the sedimentary deposits for the generation of han. the third part is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part of mang wang, mainly discusses “doctrine” who is the guiding role in politics. the practice of plus ota, from the central system and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to reform of national issues youjiang treat minorities to buy primarily, by the force mang wang iii complementary reflect the blow of confucian classics dependence. this is because at the time of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confucian scholars,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political mang wang want smoothly reform and success, must use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s relying on mang wang generation is one of han politically. the fourth part is the ritual reform of mang wang, mainly discusses the reform is how to use ritual system and management of the ritual construction to achieve the purpose for replacement of han dynasty .replaced by the rank of nobility with military exploit for the rank of nobility with five ranks which is based on “morality”, and also included with him and han emperor, facilitated replacing of han dynasty. mang wang standardized royal outskirt system, ancestral temples of a ruling house system. in addition, except the abstract ritual construction, he constructed “ming tang” building, and instead of the ritual on “ming tang”, finally replace han dynasty. four parts have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placement of han dynasty, some is to prepare for replacement, and some is the basis of replacement. or some is for the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power. we can say, the reform of ritual is mutually auxiliary and consolidate the replacement of han dynasty. key words: mang wang;ritual ;replacement the han dynasty 承 诺 书 68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69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导 言 1 导 言 吕思勉先生说“中国之文化,有一大转变,在乎两汉之间。 ”两汉之间指的就 是王莽新朝时期。王莽新朝之前,儒生干政积极且言论自由激烈,到王莽一朝,儒 家理想主义思潮终于达到顶峰,儒家经典一一被搬上历史舞台,后王莽新朝失败, 同样意味着儒家理想政治的不可实施性。从此,儒生对政治的干预采取“曲线救国” 路线,对君主的态度由平等转为依附,再无之前的魄力与激情,而王莽新朝正是这 个转变的关键,故研究王莽新朝对我们研究儒家思潮的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王莽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对于王莽个人的研究,其二, 对于王莽改制的研究,其三,对于王莽与儒家、经学关系的研究。 对于王莽个人的研究,学者主要持肯定和否定两种意见。 民国时期,胡适先生首先站出来为王莽说话,在其 1922 年发表王莽一一一千 九百年前的一个社会主义者中认为王莽确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 王安石之上,是社会主义者。胡适开辟了学者研究王莽的新视角,学者们开始用全 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随后的吕思勉,对王莽的为人也持肯定的 态度,在他的秦汉史中写道: “王莽为有大志之人。欲行其所怀抱,势不能不得 政权,欲得政权,势不能无替刘氏,欲替刘氏,则排摈外戚,诛鉏异己,皆势不能 免,此不能以小儒君臣之义论也。即以寻常道德绳之,后人之责莽,亦仍有过当者。 ” 可见,吕思勉认为王莽是有大志的大儒,其做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钱穆的秦汉 史也认为王莽“锐意变法,欲举贾晁董生以来,迄于王贡诸儒之所深嘅而极论者, 一一见诸于实政。此不可谓非当时一杰之人物。 ”翦伯赞在他的中国史纲中也对 王莽其人做了中肯的评价,他说“假如我们离开袒刘的立场,则王莽仍不失为 中国史上最有胆识的一位政治家,这就从他大胆的执行改良政策表现出来。 ” 建国以后,依然有不少学者对王莽持肯定的态度。何兹全认为“王莽是个改良 主义者,在政策上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同时又照顾了一般的人民的利益的。比 起当时黑暗的统治者来,王莽当然是比较进步的。 ” ( 王莽 ,见光明日报1951 年 3 月 10 日) 。葛承雍在其专著王莽新政 (三秦出版社,2003)对王莽持肯定态 度的,他认为王莽“把先秦以来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付诸实现” ,是 当世的出色儒生,其实为了实现儒家的理想而登上皇位的,其登基时受到人民的拥 护的,在其即真之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因王莽个人的性格因素、用人不慎等因素导 礼制兴革与王莽代汉 2 致失败,但他的改革有可取之处,不该被全盘否定。葛剑雄于 2005 年出版的泱泱 汉风两汉的兴衰 (长春出版社,2005)有一章为篡位者还是改革家王莽 的悲剧对王莽的评价颇为中肯,他写道“王莽的这些行为,就是在一个国泰民安 的时代也已够得上典范了。何况是处在一个腐烂透顶的社会和一群禽兽般的贵族 中?要说这是作假,如果政治家都愿意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来作假,政治一定会清明 得多,道德水平也一定会提高很多。 ”另外,张宏杰、陈世、孟聚、董旭、霍雨佳等 学者也均对王莽做出了肯定的评价。 当然,对于王莽的为人,持否定态度的学者也不在少数。民国时期,顾颉刚在 他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中写道 “王莽是礼家出身, 所以要把所有的礼制都用到他自己的意思改变过,使它成为极整齐的一大套。自从 国家的宗庙、社稷、封国、车服、刑罚等制度,以及人民的养生、送死、嫁娶、奴 婢、田宅、器械等品级,他没有不改定的。这确是一代的大手笔,而他也更像那位 思兼三王以施四事的周公了。 ”虽然并未直接否定王莽,但从其字里行间对王莽 的不屑可见一斑。 建国以后,李鼎芳王莽 (新知识出版社,1956)中认为王莽是一个奸诈小人, 其改制也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 对王莽持否定态度。 郭沫若主编的 中国史稿 (人 民出版社,1979)中也认为王莽是惯于耍弄阴谋的野心家,他的改制是倒行逆施。 张志哲等人在发表的王莽与刘秀 ( 中国史研究1980,2)认为“王莽根本不是 一个什么有胆识的改革家,而是十足的皇帝迷” , “王莽工于心计,是一个很好的历 史演员,他是一位典型的伪君子。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秦汉卷 (湖南教育出 版社,2002)认为王莽为奸贼之魁,王莽的新朝礼仪或是对古制有所改革但过分标 新立异。华世锐、孟祥才、任佶夫、陈忠锋等也认为王莽性格上存在的缺陷,以至 最终导致改制的失败。 对于王莽改制的研究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对王莽改制整体的研究、对王莽 的各项制度的专题研究、对王莽改制其他方面的研究。 第一,对于王莽改制整体的研究,学者也主要持肯定与否定两种态度。持肯定 态度的有民国时期的钱穆,对于王莽改制,钱穆给予极高的评价:“颂莽此诏,可谓 蔼然仁者之言,今世所唱土地国有、均产、废奴诸说,莽已见及,其政治上之理想 可称高远。 ” (钱穆刘向散父子年谱 , 两汉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 2001)翦伯 赞在他的中国史纲中写道“我说王莽的复古,是执行改良主义的一种手段。 ” (翦 导 言 3 伯赞中国史纲(秦汉史) 大孚出版公司 1947) 建国以后,范文澜中国通史 (人民出版社,1957)认为,王莽对劳动人民也 制造了一些好的影响。如王莽令儿子为奴偿命,郡国发生旱灾、蝗灾,王莽带领一 些官吏富豪献出钱财、田宅分配给贫民、贫民免纳租税,分配给贫民。派使者捕蝗、 民间捕蝗给以酬钱等。 宋定国重评王莽“改制” (见南京师大学报1991,3)认为“王莽改制 不仅有某些成功之处,更重要的是,他为改制采取的一些独到主张和措施,说 明了他不愧为封建地主阶级中有远见卓见的政治家。 ”这是为数不多的对王莽及其改 制持全面肯定态度的。学者如萧立岩、周全华、丁荣然、徐泉莆、任佶夫、王晓莉、 朱福兴、江国华、蒙礼云、张军、薛洪生等对于王莽改制大多持部分肯定,在此不 再赘言。 当然在研究中持否定态度的也不在少数。尚钺主编中国历史纲要 (人民出版 社,1955)认为:“王莽的改制是倒退的,是违反社会发展法则的。 ”郭沫若的中 国史稿 (人民出版社,1979 年)认为“王莽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没 有能使当时动荡不宁的封建统治秩序稳定下来,反而给人民增加了无数新的灾难, 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 第二,对王莽各项政策的研究。随着研究的越来越深入,对王莽各项制度的专 题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主要有对王莽王田制的研究、奴婢制的研究、经济制度的 研究、郡制的研究、民族政策的研究等。 对于王莽王田制的研究。徐志祥的王莽改制的再评价 (见齐鲁学刊1980, 5)认为王莽的王田制“实质上是一种限田的方式。 ”竺培升、赵梦涵、汪锡鹏、王 彦辉等人也有相关论述 对于王莽奴婢制度的研究。程有为的论王莽改制中的“私属”身份 (见中 州学刊1983,3)认为王莽改奴婢为私属其身份与依附于地主的农民相当。因而王 莽的私属制不是肯定奴婢地位的固定不变,更谈不上是复辟奴婢制了。其后,作者 在 1985 年的史学月刊上有发表了试论王莽的王田私属制对王莽的王田私属 制做了进一步讨论。赵梦涵的试论王莽改革中的奴婢问题 (见史学月刊1986, 1)认为王莽在改革中涉及的奴婢问题是汉代土地兼并、贫富分化长期发展的结果, 所以王莽的奴婢政策虽然是不彻底的,但不失为一项切中时弊的重要政策。但作者 也看到了王莽政策中的局限性,认为他没有从废除奴婢对主人的人身依附上去采取 措施;对王莽实行私属制可能建立的个体经济并未作出明确规定,而造成了社会的 礼制兴革与王莽代汉 4 混乱。 对于王莽经济制度及经济思想的研究。王莽的经济制度改革一向是学界质疑最 多的政策,大多数人认为王莽改制之所以失败与其经济政策的失败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也正因为如此在学界对于王莽经济政策的讨论也是最多的。 赵靖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怪胎王莽经济思想试剖 (见北大学报1983, 4)认为王莽的五均六管制度是封建政权对工商业的垄断,他的币制改革是对广大人 民的一次全面洗劫,是他实行的所有经济改革中最糟糕的一部分。作者对整个王莽 经济制度的改革是持否定态度的。苏诚鉴、李伟、孟聚、刘玉峰、王国民、陈忠锋 等人也作出过相关研究。 对于王莽郡制研究的代表作当数阎步克的 诗国: 王莽庸部、 曹部探源 (见 中 国社会科学2004,6) 。作者以诗经为突破点,重新梳理了王莽的州、部、牧、 监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如下:始建国四年,改行九州,同时设东南西北中五部监, 各监 25 郡,2-3 州;始建国四年,建立诗国十五制度,加上“汉后”定安公共 16 个 公国,半数立监半数置牧,牧、监“见礼如三公” ,同于州牧。天凤元年,每 5 郡置 于一郡监,位为大夫,共 25 郡监;地皇元年,对东南西北中五部监,加以大司马之 号;对 9 位州牧与 16 位国公,加以大将军之号;地皇二年,又为州牧及“诗国”的 部牧、部监设置副贰,秩元士。作者运用现有的史料,从诗经出发,联系王莽 个人的性格特点,一步步推理得出结论,确是一篇难得的佳作。此外,沈刚的王 莽营建东都问题探讨 (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7) 、刘德增的王莽官制述 论 (见山东师大学报1985,4)也值得一读。 关于王莽民族政策的研究。李大龙于 1992 年发表在民族研究的试论王莽 的民族政策一文,认为王莽的民族政策有其反动的一面,但从巩固西汉政权、维 护统一的角度来讲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不应该全盘否定。王莽的民族政策与其经济 政策一样一直备受质疑,学者多持否定态度,李大龙首开先河,认为王莽的民族政 策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另外,陈立柱的王莽与周边民族关系新论 (见安徽史 学2000,3) 、崔明德的王莽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见东岳论坛2007,3)也 涉及此方面内容。 第三,对于王莽改制与儒家、经学的关系的研究。 钱穆的刘向欲父子年谱一文是研究王莽问题的一篇力作,在学界影响颇大。 在该文中钱穆根据汉书儒林传及与此相关的大量史料,梳理出从昭帝元凤二 年(前 79 年)刘向出生到王莽地皇四年(23 年)经学发展史, 试图澄清新莽代汉的历史 导 言 5 真相,认为此乃西汉以降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人心所向。莽政虽多迁腐,但也有 可取之处。钱穆努力摆脱“以成败论英雄”的旧史家成见,批驳了康有为新学伪 经考中认为的刘欲伪造经书的目的是为王莽篡权服务之说。钱穆指出,刘散争立 古文诸经时,王莽刚好退居封国南阳,绝无篡汉动机,说刘散伪造诸经为王莽篡权 服务是没有根据的。 汤志钧等人著的西汉经学与政治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一书从经学角度 论证了经学对于王莽改制的辅助作用,其中第七章和第八章详细论述了刘歆的经学 理论与王莽对经学的利用。 周予同的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中有王莽改制 与经学中的今古文问题专门对经学与王莽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作者认为王莽曾依 附儒家经籍作为“托古改制”的假托,通过四种方式利用经学改制,分别是根据周 礼施行王田制;从儒家经典中汲取有用的制度;提倡古文经学;对今文经典中认 为有利的东西也加以应用。 阎步克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从汉代的儒法合流 视角来论述王莽改制,认为王莽代汉是儒生与文吏冲突的表现。元帝以后对“王道” 的追求,鼓励着“改制” 、 “变法”的政治浪潮,最终导致了王莽新政的出场,即儒 家战胜法家,实行变革。 杨权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 (中华书局,2006)专有一章论述王莽对“尧后 火德”说的移植利用。对从政治文化角度理解王莽代汉有很大的帮助。 王光松的理想与癫狂(见modern philosophy2008,5)从哲学的角度来 研究王莽改制。作者将王莽新政置于思想史和政治史双重脉络中把握它的意义。认 为王莽作为儒生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的癫狂性与政权的最终结合 遂产生了王莽改制。以往对王莽的研究多出自历史学研究者,本文的作者为哲学学 者,其从哲学角度出发结合历史探讨王莽思想的深层含义,为历史学的研究注入了 新的血液。 陈忠锋的博士论文王莽理想政治研究 (华东师大,2008)针对王莽的理想政 治进行了研究,从王莽理想政治的根源、途径、实践、必然要求等方面经行了论述, 揭示了王莽改制的一部分文化原因。 刘中建专制王权的依附性合作者儒士与两汉政治形态研究 (河北大学出 版社,2009)第五章中关于王莽改制的问题,从文化的角度对王莽其人其政进行讨 论,认为王莽是在儒生的拥护下完成禅汉大业的,之后,王莽更以极端的儒化方式 礼制兴革与王莽代汉 6 来改造汉政最终严重的脱离了现实而导致了失败。 另外,还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王莽改制进行了论述,这里试举出来供大 家参考。 华友根略论王莽的法制活动及其历史地位 (见史林1996,2)中作者将 王莽比作以为“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法制改革家” , “他的王田令、奴婢令、加强健 全司法机构,制定新的罪名刑名,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极大影响和重要地位也是 众所周知的。 ”其从法律史角度来论证王莽改制的功过开辟了研究王莽法制活动的先 河。 杨永俊禅让政治研究王莽禅汉及其心法传替 (学苑出版社,2005)其中 的二至六章都是在对王莽禅汉进行研究。认为王莽禅汉是中国古代皇权专制制度下 禅让政治的最早开始。详细论述了王莽禅汉方式的选择、安置禅君、前朝宗室的一 系列问题。从禅让角度解释了王莽代汉改制这一历史现象。 纵观对王莽的研究,大致可以发现两点不足。其一,学者多从政治制度史角度 对王莽改制进行论述,以微观角度来就王莽改制而论王莽改制,忽略了王莽改制的 文化意义。其二,对王莽个人及其制度的研究多是静态的,或言王莽一开始就是惺 惺作态,为篡位演出一出出好戏;或言王莽始终胸怀天下只是不得其法,遂成一悲 剧英雄,其实王莽从入仕到最后新朝灭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为多数学 者所忽略,故将王莽和他的政策一言以定之,这样难免会导致片面的判断。 “王莽在掌权前后,思想有很大的变化,这是社会存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人的经历和人的社会地位会对人的 思想产生决定性影响,地位变了,人的思想也会随着发生变化。王莽篡汉之前的恭谦与即真以后的拒谏就是特殊 的明显的例子。 ” (周桂钿王莽评传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126) 第一章 以礼修身王莽形象之建设 7 第一章 以礼修身王莽形象之建设 杜维明认为“在中国单凭出身高贵并不能保证一定拥有权力和影响力。一个人 若想走上成功之路,就需要文学才能、社会名誉和政治诚实。” 王莽便是个典型的 例子。王莽虽然是外戚身份,但却并没有因为出身高贵而沉迷堕落,而是折节向恭、 克己复礼,其幼便从陈参学习礼经 后又跟随陈钦学习左传,思想行为深 受儒家思想影响,一举一动都不离儒生气象,更是通过“孝” “忠” “俭” “让”四方 面的修炼完成“以礼修身”的过程,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知礼” “守礼”遂成为王 莽形象的标志,为他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名誉,从而在无形中为其后来的代汉行为做 好了个人建设与社会舆论的准备。 1.1 遵孝入仕,循孝入统 左传文公二年曰“孝,礼之始也”。 可见礼的根本就是孝。王莽之“以 礼修身”也是从孝开始。王莽传的开头就纪录了王莽侍养母亲、寡嫂和侄子的 事情,接着又写王莽的叔叔王凤生病时,王莽服侍身旁,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 衣带连月,就连后来为朱博买奴生子也是本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则,尽 管班固认为王莽是“匿情求名如此”,但王莽的这些行为确是以“孝”为标准,我 们也必须承认王莽是个不折不扣的孝子。孝,对于王莽来说是儒家修身的一部分, 更为他赢得了意想不到的政治筹码。 首先,王莽的孝为其赢得了强大的舆论支持。王莽的哥哥早死,他对待侄子就 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不仅送侄子去学习,更让侄子与儿子在同一天娶妻, 使得诸生和长老都赞叹不已。在王氏子弟都沉迷于酒色,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之时, 王莽的孝子形象在当时可谓突出,这使得叔父们甚是赏识,甚至愿分户邑以封莽, 更有戴崇、金涉、箕闳等当世名士纷纷为王莽说话,真是“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 之谈说,虚誉隆洽,倾其诸父矣” 。其孝子形象为其赢得了当时良好的政治声誉, 这些舆论力量为王莽日后上台积累了丰富的资本。 其次,遵行孝道为其后来的代汉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王莽生母功显君去世, 刘歆上功显君服丧议,论证王莽以母统入继汉家,这一理论成为日后王莽代汉 的关键部分。刘歆认为: 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6 “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 ,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 ( 汉书王莽传上 ) “王莽从钦受左氏学,以钦为厌难将军。”( 后汉书陈元传 ) 汉书王莽传上 礼制兴革与王莽代汉 8 居摄之义,所以统立天功,兴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辑海内也。昔殷成汤既没, 而太子蚤夭,其子太甲幼少不明,伊尹放诸桐宫而居摄,以兴殷道。周武王既没, 周道未成,成王幼少,周公屏成王而居摄,以成周道。是以殷有翼翼之化,周有刑 错之功。今太皇太后比遭家之不造,委任安汉公宰尹群僚,衡平天下。遭孺子幼少, 未能共上下,皇天降瑞,出丹石之符,是以太皇太后则天明命,诏安汉公居摄践祚, 将以成圣汉之业,与唐、虞三代比隆也今功显君薨,礼庶子为后,为其母缌。 传曰:与尊者为体,不敢服其私亲也。摄皇帝以圣德承皇天之命,受太后之诏居 摄践祚,奉汉大宗之后,上有天地社稷之重,下有元元万机之忧,不得顾其私亲。 故太皇太后建厥元孙,俾侯新都,为哀侯后。明摄皇帝与尊者为体,承宗庙之祭, 奉共养太皇太后,不得服其私亲也。周礼曰王为诸侯缌缞,弁而加环绖, 同姓则麻,异姓则葛。摄皇帝当为功显君缌缞,弁而加麻环绖,如天子吊诸侯服, 以应圣制。 这篇功显君服丧议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将王莽比作伊尹、周公,肯定了 王莽辅政的功绩。第二认为王莽应该遵循其姑姑王政君的母统入继汉室,第三本着 “尊尊”重于“亲亲”的原则,王莽为生母功显君守缌麻服。制定此议的刘歆,一 直被后代学者认为是为依附王莽而定此丧服, 其实事实远非如此,这篇丧服所体现 的“尊尊”重于“亲亲”的意味早在汉哀帝之时就已产生。当时哀帝本着“汉家之 制,推亲亲以显尊尊” 的原则,想要封自己的亲生祖母傅氏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 就遭到了王莽和师丹的反对,之后,又想要立定陶共王庙于京师,还是遭到了师丹 的强烈反对,师丹认为在“大宗无后” 的情况之下,被选中的继承人既然继承了别 人的事业,也就是别人的儿子,就该为所继承的人服斩丧三年,而为亲生父母服丧 一年,这样做才是尊重祖先、重视正统的做法。可见在当时就已经出现了支子入大 统必须轻“亲亲”重“尊尊”的苗头,这也说明后来刘歆的对议并非是空穴来风纯 为依附王莽而做,而是根据当时的政治氛围提出的。刘歆认为王莽既已为摄皇帝, 在实质上已经是一位君主了,既然“为人后者为之子”,那么王莽已经继承了汉家 的大业,就应该是汉家的儿子,如此一来,再顾亲私为其生母功显君服丧便显得不 汉书王莽传上 参见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05-408 汉书哀帝纪 汉石渠议: “大宗无后,族无庶子,己有一嫡子,当绝父祀以后大宗不?戴圣云: 大宗不可绝。言嫡子不为 后者,不得先庶耳。族无庶子,则当绝父以后大宗。 ” ( 通典礼典 ) 第一章 以礼修身王莽形象之建设 9 合适了,对于自己的生母应根据周礼的规定为功显君守缌麻服,礼帽上面加一 个用麻环绕而成的孝带即可,而对于汉家则应该与皇族成为一个整体,恭敬的主持 宗庙祭礼,供养太皇太后。王莽采用了刘歆的办法。始建国五年,王政君死,王莽 为其服丧三年, 清楚的表明王莽把王政君当做嫡母对待,成为汉家皇统的继承人, 他的代汉行为自然是名正言顺了。刘歆的功显君丧服议特别指出王莽独承汉家 母统,以姑为母的宗法孝道,为王莽代汉做了最初的理论工作。 另外,早在王莽为 宰衡时就曾经安排了一次太后的巡狩, 太后以女子身份行天子之事还是历史上的第 一次,王莽此番做法,除了如班固所言是为了讨好太后外,更是要提高太后王政君 的地位。后来王莽不但改王政君号为新室文母,更是坏元帝庙,而为文母太后起庙, 一改过去后妃配食于帝王的传统,转而以元帝配食元后,这都是要抬高汉家母统的 地位以证自己是高于刘氏继承人之上的。 1.2 事君以忠,杀子固名 中国古代讲的是家天下,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而君主就是这个家的最高家 长,在小家中对父母、宗族长辈的孝,在这里便上升为对君主、国家的忠。在家要 求孝父敬长,在国则要求忠于君主,忠与孝其实就是同一伦理要求在两个不同维度 的表现,其本质是相同的。 王莽在家是以孝事母嫂,入仕为官以后更是秉承孝道,以忠事君。王莽的忠君 之举,主要表现在维护汉家正统、打击外戚的问题上。一次,哀帝在未央宫设宴, 使者让傅太后坐在太皇太后旁边。王莽在例行巡视时发现了就斥责内者令,认为定 陶傅太后是藩国的妾不可以与太皇太后坐在一起,命令使者重新安排座位。傅太后 听后很生气,不肯参加宴会,心中痛恨王莽。王莽最终也因此事被朱博以“不广尊 尊之义,抑贬尊号,亏损孝道”的罪名遣就国。但是王莽此次是为维护汉家正统礼 仪而被贬,这不但没有减少他的政治筹码,反而引起群众呼声一片,史载“天下多 冤王氏” 、“吏上书冤讼莽者以百数”,可见王莽此次短暂的落幕为他赢得了无 数的赞誉与支持者。 孝与忠虽然是同一伦理要求,但一个属于私的范围,一个属于公的管辖,面对 “五年二月,文母皇太后崩,葬渭陵,与元帝合而沟绝之。立庙于长安,新室世世献祭。元帝配食,坐于床下。 莽为太后服丧三年。 ” ( 汉书王莽传中 ) 参见葛承雍王莽新政三秦出版社 2003 76 “莽又知太后妇人厌居深宫中,莽欲虞乐以市其权,乃令太后四时车驾巡狩四郊,存见孤寡贞妇。春幸茧馆, 率皇后列侯夫人桑,遵霸水而祓除;夏游御宿、鄠、杜之间;秋历东馆,望昆明,集黄山宫;冬飨饮飞羽,校猎 上兰,登长平馆,临泾水而览焉。太后所至属县,辄施恩惠,赐民钱帛牛酒,岁以为常。 ” ( 汉书元后传 ) 汉书元后传 汉书王莽传上 礼制兴革与王莽代汉 10 公私的抉择,人们大多选择公而弃私,所谓“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 就是这个意思。贾谊在新书阶级中说:“为人臣者,主丑亡身,国丑忘家, 公丑忘私。”说明在面对公的利益时,私人利益只能牺牲,不然就是不忠。李陵和 苏武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李陵投降匈奴后,汉武帝大怒,不但杀了李陵全家, 连为李陵求情的司马迁也被处以宫刑。再看看苏武,其被匈奴捉获的时间比李陵还 要早,但其宁可自杀也拒不投降匈奴,这使得“苏武牧羊”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 苏武本人也被汉宣帝列入麒麟阁名臣图中与霍光、萧望之等名臣相提并论,可见, 在汉代忠君高于一切的思想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 面临忠孝不能两全的局面,王莽的选择是忠于君主,甚至为此先后三次分别牺 牲了自己儿子、侄子的性命。在王莽第一次被遣就国之后,他就闭门谢客,律己自 守,这时候王莽的二儿子王获杀了奴隶,王莽本着“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原则,严 厉的责备了王获并令其自杀。在汉代,父母是掌握着子女的生杀大权的 ,但真正杀 死自己亲生骨肉的却没几个,王莽此次的大义灭亲之举,是打着“爱人”的名义的, 因此名声大震,成为人们为其歌功颂德的一部分。 第二次杀子是因为著名的吕宽之狱。之前得罪傅氏被遣就国的教训使得王莽在 对待外戚问题上不得不谨慎,彻底消灭外戚势力是最保险的做法。于是在处理这次 事件时王莽便毫不留情的一举铲除整个卫氏势力和在王氏内部反对王莽的势力。 在 这之后,王莽更是作书八篇用来告诫子孙,又使学官教授,把全国能背诵出来此八 篇的官吏记录在册,其地位与孝经一样。王莽如此劳师动众,就是要大肆宣扬 孝道,告诫人们以孝自守,孝父忠君。其以维护汉家宗室的正面形象出现,甚至为 了正统可以牺牲自己的儿子,这为王莽赢得了堪比周公的声誉。 第三次杀侄子同样是为了公义,史载“衍功侯光私报执金吾窦况,令杀人,况 为收系,致其法。莽大怒,切责光。光母曰:女自视孰与长孙、中孙?遂母子 自杀,及况皆死。” 王莽的三个儿子均死在他手上,其后来不得不将庶出的儿子接 来封侯加爵。 虽然牺牲了儿子和侄子的性命,但王莽的政治之路却因为所谓的“公 而忘私”而越走越顺。 礼记丧服四制 参见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333-334 史载“元始中,莽自尊为安汉公, (敬武公主)主又出言非莽。 ” , “平阿侯仁素刚直,莽内惮之” , “红阳侯立太 后亲弟,虽不居位,莽以诸父内敬惮之,畏立从容言太后,令己不得肆意” ,且红阳侯立在就国之后与刘氏联系 密切,以上几人是王氏内部对王莽威胁最大的人。 汉书王莽传上 “是月,新迁王安病死。初,葬为侯就国时,幸侍者增秩、怀能、开明。怀能生男兴,增秩生男匡、女晔,开 明生女捷,皆留新都国,以其不明故也。及安疾甚,莽自病无子,为安作奏,使上言: 兴等母虽微贱,属犹皇 子,不可以弃。 章视群公,皆曰: 安友于兄弟,宜及春夏加封爵。 于是以王车遣使者迎兴等,封兴为功脩公, 匡为功建公,晔为睦脩任,捷为睦逮任。孙公明公寿病死,旬月四丧焉。莽坏汉孝武、孝昭庙,分葬子孙其中。 ” ( 汉书王莽传下 ) 第一章 以礼修身王莽形象之建设 11 王莽一直以忠臣的形象出现,但王莽代汉却被视为最大的不忠,关于此点在学 术界一直争议不断,至今仍没有一致的答案。笔者认为,王莽代汉如果从为人臣的 伦理角度来看确是不忠,但深究其原因,其代汉其实是有忠的一面,只是其忠已经 超越了君主而是忠于“道”的表现。王莽的出现,承载着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其即 真是顺乎民意的,也是顺乎天意的,是忠于道的表现,故王莽的忠与不忠不能简单 的从伦理角度出发而应该考虑当时的政治局势与王莽的儒生背景做全面的分析。 1.3 身俭博施,清新而出 儒家的礼讲究俭以为之,林放在向孔子询问礼之本时,孔子回答说 “礼,与其 奢也,宁俭” 。可见对于礼制,孔子是主张节俭的。 西汉末年,王氏当权,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兄弟更是同日封侯,世称五侯。 王氏 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势力占据了整个朝廷。五侯生活奢侈,其奢华享受 的程度与皇帝不相上下。 比起各位叔父和兄弟们的生活,王莽可谓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一位人文学 者在描写王莽时写道“这个孩子瑟缩在北风中,穿得显然单薄了些。他不得不站在 街角,因为王凤府门口已经被拜年的人和车马包围了。” 其笔法感情色彩虽重,但 也确实反映出王莽当时的处境,因为父亲王曼的早亡,所以王莽并没有搭上王政君 这班富贵列车,再加上哥哥早死,王莽不得不独立照顾一门孤儿寡母,生活确是过 的清贫。在其他兄弟声色犬马、比富斗贵的时候,王莽却是恭谨节俭的生活,拜沛 郡的陈参为师学习礼经,勤奋刻苦,穿衣打扮就像一名儒生一样。然而就像周 桂钿先生说的那样“当社会上流行一种人人厌恶的现象时,一个人正与这种现象相 反,走到另一个极端,就会得到许多人的赞赏以及人民的拥护。王莽就是这样一个 人物。” 王莽的这些“背道而行”的举动在当时奢靡的王氏弟子中显得清新脱俗, 为其赢得了赞誉和拥护,叔父王商更是要求将自己的一部分封地封给王莽。永始元 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后来又被提升为骑都尉兼光禄大夫加侍中衔。住在宫廷的 王莽日夜警卫,小心谨慎,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时刻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而 君子就要做到 “貌恭而行肆,身俭而施博” 。 王莽做到了,他将车马衣服都施舍给 宾客,家里没有剩余,收赡名士,结交卿大夫,这使得王莽名声空前,甚至超过了 论语八佾 “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侯,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 侯。”(汉书元后传) 张宏杰从先进模范到乱臣贼子:王莽社会科学论坛,2005,5 周桂钿王莽评传复古改革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29 韩婴韩诗外传卷六中华书局,2005 礼制兴革与王莽代汉 12 他的诸位叔父们。在当上大司马之后,受着太后和皇帝的双重宠爱,顶着四父的显 赫名声,王莽依然克己复礼,俭朴如前,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公卿列侯派夫人 去问候,王莽的妻子出来迎接,衣裙还没有拖地,只是刚过膝盖而已,看见的人以 为是僮使,一问知道是王莽的妻子,大家都吃了一惊。王莽一个堂堂大司马,地位 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王莽依然以俭修身,就连对妻子的要求也是一样, 王莽妻子的“衣不曳地,布蔽膝”显然比王莽本人要更具有说服力。 除了身俭, 王莽更是做到博施。 其女儿被选为皇后时, 王莽将女儿的聘金散出 , 又将自己的封赏散出 ,这样的节俭,简直极致到让人不能理解的地步,一个如此财 饶势足、位高权重的人却如此的苛求自己,多少让人感到费解。一种可能是王莽真 的如孔子所说的是一位“贫而乐,富而好礼” 的君子,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其作为是 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刻意为之。纵观班固的王莽传,关于描写王莽节俭的 部分寥寥无几,而且基本限于王莽正式即位之前,再观王莽即位之后的种种作为, 其大兴土木、收敛民财,与之前的节俭举动大相径庭。所以说如果王莽之孝是发自 内心之举,那么王莽的俭确有沽名钓誉的嫌疑,但是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奏效了,王 莽克俭博施的形象在当时可谓是清新独立,为他日后的仕途打下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1.4 折节恭让,以退为进 “让,礼之主也。 ” 让,是礼的主要内容。在商周礼仪社会,让之仪礼内化为 士大夫的内在美德,是士大夫内在仁德的外化与体现,这种美德成为我国古代士大 夫精神修养与行为规范的的重要内容。后世儒家也极力颂扬让德,把它当做治国平 天下所必备的内在素质。 王莽传上中最大的篇幅都用来描写王莽的让。王莽第一让,避哀帝外家。 哀帝刚一即位,王莽就遵照太皇太后的旨意, “避帝外家”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 是中国古代官员想要退休回家的一种谦辞,也就是说王莽当时要求辞职回家,虽然 王莽前几次乞骸骨均没有成功,可是在哀帝政权稳固之后,王莽便被政敌弹劾遂遣 就国。但是当时政治的腐败,让人们愈发怀念这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