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D及WLAN系统双极化天线设备规范V1.0.0..doc_第1页
TDD及WLAN系统双极化天线设备规范V1.0.0..doc_第2页
TDD及WLAN系统双极化天线设备规范V1.0.0..doc_第3页
TDD及WLAN系统双极化天线设备规范V1.0.0..doc_第4页
TDD及WLAN系统双极化天线设备规范V1.0.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A-027-2011TDD及WLAN系统双极化天线设备规范 TDD and WLAN Dual-polarized Antenna Device Specification版本号: 1.0.02011-11-29实施2011-11-29发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97QB-A-027-2011目录前言I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4双极化智能天线阵列的结构、原理34.1双极化智能天线的结构34.2双极化智能天线的原理44.3双极化智能天线支持的频段45电气性能要求55.1电气性能指标要求55.1.1可支持LTE频段的双极化智能天线电气性能指标55.1.2内置合路器智能天线电气性能指标85.1.3可独立电调智能天线电气性能指标105.1.4单D频段电调智能天线125.1.5高增益小型化智能天线电气性能指标135.1.6低增益小型化智能天线天线电气性能指标155.1.7可涵盖DCS1800和TDD系统的宽频双通道天线电气性能指标165.2匹配要求175.3广播波束宽度的约定175.4广播波束权值的约定186接口要求186.1电调天线接口功能要求196.1.1支持的无线电标准196.1.2传输距离206.1.3线速率206.2电调天线接口物理层206.2.1电调天线驱动器(RCU)与RRU的接口206.2.2接口驱动能力236.2.3可靠性236.2.4RCU空闲状态要求236.3电调天线接口数据链路层236.3.1Unique ID236.3.2帧格式246.3.3支持的帧类型246.3.4连接状态模型246.3.5XID协商256.3.6XID帧格式256.3.7设备扫描256.3.8地址分配266.3.9重启设备276.3.10协议版本协商276.3.11HDLC参数协商286.3.12建立连接296.3.13断开连接296.3.14时间要求296.3.15调整流程296.4应用层C&M流程296.4.1关键流程说明296.4.2电调天线处理流程316.4.3单天线模式437天线校准网络要求628机械性能指标要求628.1N型天线端口设计要求628.2盲插端口设计要求及机械固定结构要求638.2.1BMA盲插端口结构638.2.2机械固定结构648.2.3安装要求718.3集束电缆端口设计要求及机械固定结构要求718.3.1多同轴集束电缆连接器端口结构718.3.2机械固定结构738.3.3安装要求748.4其它机械指标要求749环境指标要求及适应性要求769.1工作环境条件769.2环境适用性要求7610可靠性要求7611编制历史77附录A验收要求77附录B电性能和环境测试要求80B.1.电性能要求80B.1.1.增益测量80B.1.2.方向图圆度(全向天线)、半功率波束宽度、前后比、副瓣电平的测量82B.1.3.天线电下倾角测量83B.1.4.驻波比测量84B.1.5.隔离度测量85B.1.6.校准电路参数测量86B.1.7.功率容限测量86B.2.环境测试要求88附录C各类天线安装指导要求90附录D资料性附录90D.1附录190D.2 附录290D.3 电调天线与BBU的消息交互的示例91附录E检测、标志、包装、运输、贮存92E.1.检验规则92E.1.1.型式检验92E.1.2.出厂检验93E.2.标志、包装、运输、贮存93E.2.1.标志93E.2.2.包装94E.2.3.运输94E.2.4.贮存94前言本标准旨在明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对TDD和WLAN系统双极化天线设备的技术要求,并为相关设备的集中采购和网络建设提供技术参考。本标准主要包括TDD和WLAN系统双极化天线电气性能、校准网络、机械性能、环境指标、接口要求以及可靠性要求等方面的内容。TD-LTE天线工作频段涵盖F频段(18801920MHz)、A频段(20102025MHz)以及D频段(25702690MHz)。天线类型包括FAD宽频智能天线、单D频段智能天线、FAD高增益小型化智能天线、FAD可独立电调智能天线、单D频段电调智能天线以及FAD双通道天线。TD-SCDMA天线工作频段为F频段(18801920MHz)和A频段(20102025MHz)。天线类型包括FA窄带智能天线、FA电调智能天线以及FA双通道天线。此外,TD-SCDMA天线还包括低增益小型化智能天线。除低增益小型化智能天线单独成一表外,其他指标皆可对应TD-LTE天线指标相应列。在机械性能指标要求方面,除N型天线端口外,本标准也给出了适用于TDD双极化智能天线的集束电缆端口和盲插端口的规范要求。WLAN双极化天线相应标准正在制定中。本标准在TDD系统双极化智能天线设备规范V1.0.0基础上,增加对FAD高增益小型化智能天线的要求,并对TDD系统双极化电调智能天线规范V1.0.0、TDD双极化双通道天线设备规范V1.0.0和TDD系统一体化智能天线通用盲插接口规范V1.1.0的内容进行整合和修订;同时将TD-SCDMA智能天线设备规范V2.0.0的低增益智能天线相关内容合并进来。若相应内容与本标准冲突,则以本标准为准。本标准的附录A、B、C、E为规范性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移技2011327号印发。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欣、王安娜、高峰、曹景阳、金磊、程广辉、丁海煜、苏健、张晟、王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常用术语、定义、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环境条件、可靠性、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本标准主要适用于工作频段为TDD及WLAN的系统。本标准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制定移动通信天线产品标准,在选型及工程验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最低要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发布单位1GB l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GB/T 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3GB/T 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4GB/T 2423.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方法机械部广州电器所5GB/T 2423.4-199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中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机械部广州电器所6GB/T 2423.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机械部广州电器所7GB/T 2423.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b和导则:碰撞机械部广州电器所8GB/T 2423.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Ed:自由跌落机械部广州电器所9GB/T 2423.10-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电子工业部五所10GB/T 2423.17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Ka:盐雾试验方法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11GB/T 2423.2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N:温度变化中国广州电器研究所12GB/T 2423.2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Sa:模拟地面上的太阳辐射电子工业部五所13GB/T 2423.38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R:水试验方法中船公司七院14GB/T 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中国标准化研究院15GB/T 2829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16GB 4943-2001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17GB/T 3873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上海通信设备厂18GB 15842-1995移动通信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712厂19GB/T 9410-2008移动通信天线通用技术规范中国电测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20Q/ZX 23.011.1-2004通讯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要求总则上海无线电26厂21ETSI 300 019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test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DE-DIN22ETSI EN 301 489-8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Standard for Radio Equipment and servicesDE-DIN23ETSI ETS 300 019-1-2设备工程; 对于通信设备的环境条件和环境测试; 第 1-2 部分:环境条件的分类; 运送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24BS EN 55022信息技术设备-无线干扰特性-限制和测量方法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25GB/T16422.3-1997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三部分:荧光紫外灯国家技术监督局26YD/T 828.22-1996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中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 第2部分:地面无线接入系统的测量 第2节:天线27YD/T 1059-2004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天线技术条件28YD/T 1701.1-2007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智能天线 第一部分 天线29YD/T 828.22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中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 第2部分:地面无线接力系统的测量,第2节:天线30TD-SCDMA智能天线阵列设备规范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词语解释双极化智能天线Dual-polarized smart antenna,特指采用双极化辐射单元,组成定向或全向阵列,可以在360度(全向双极化智能天线)或特定方向内(定向双极化智能天线)进行波束扫描的天线阵列。一体化智能天线Integrative Antenna-Array with RRU Device,特指背部预留盲插接口及机械固定结构,可将匹配的一体化RRU设备通过盲插接口与其连接并固定在其背部的双极化智能天线设备。4 双极化智能天线阵列的结构、原理4.1 双极化智能天线的结构双极化智能天线是在常规单极化直线智能天线的基础上,用一组双极化辐射单元代替原有单极化辐射单元,并且阵列数量减少为原来的一半,以达到在保持端口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减小天线宽度的目的。双极化智能天线在工程上通常采用45度辐射单元的排列方式,如图4-1所示。通过这种方式组成的双极化天线线阵,其中为同极化辐射单元数目,根据目前理论研究、仿真和测试表明,优先选择。图4-1 4列45度双极化直线阵排列示意图4.2 双极化智能天线的原理 双极化智能天线由两组具有相互正交极化方向的的辐射单元组成,每组辐射单元应满足相同的阵列特征。在理想环境中(例如微波暗室、室外极空旷场地、卫星传输无线环境等),对于接收和发送天线都是单极化的情况,只有当来波极化方向与接收天线极化方向一致时,接收的能量才能达到最大;当来波极化方向与接收天线极化方向不一致时,在接受过程中会产生极化损失;当来波极化方向与接收天线极化方向正交时,接收天线就完全接收不到来波的能量或接收到的能量极低(取决于天线的极化鉴别率)。然而,电磁波在无线信道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地表及障碍物的反射、折射、损耗,会产生极化的偏转。在无线环境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发射天线发射的垂直极化波,在接收端有可能偏转为水平极化波,如果接收天线仍为单一的垂直极化方式,就有可能接收不到发射天线的信号或接收信号微弱。由于双极化智能天线采取45度两种极化方式,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因环境复杂引起的极化偏转等不利因素。同时,由于不同极化方向信道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双极化智能天线能够产生极化分集的效果。对于双极化智能天线而言,采用特定的智能天线赋形算法(例如EBB算法),完全可以同时利用个通道,进行联合赋形,实现与常规单极化智能天线相同的波束形成和跟踪功能。4.3 双极化智能天线支持的频段 FAD宽频智能天线、可独立电调天线、小型化智能天线和内置合路器天线可支持18801920MHz和25002690MHz频段,并兼顾其他TDD系统在20102025MHz应用的性能要求。在此频段下,双极化智能天线的阵列间距为,此间距为频率为2G时的半波长。在D频段,此间距约为0.7个波长,单元口径变大,半功率波束宽度变窄为65度,可将此应用于单独一个单元形成广播波束。单D频段智能天线和单D电调智能天线支持25002690MHz频段。在此频段下,双极化智能天线的阵列间距为,此间距为频率为2.5G时的半波长。5 电气性能要求5.1 电气性能指标要求5.1.1 可支持LTE频段的双极化智能天线电气性能指标可支持LTE频段的双极化智能天线包括两类:FAD宽频智能天线和单D频段智能天线。其中,FAD宽频智能天线可涵盖频段为F (18801920MHz)、A (20102025MHz )和D (25002690MHz),电气指标要求如表5-1所示:表5-1 FAD宽频智能天线电气指标要求通用参数参数(单位)指标指标指标工作频段(MHz)1880-1920 (F)2010-2025 (A)2500-2690 (D)预设电下倾角(o)0/3/6/90/3/6/90/3/6/9电下倾角精度(o)111校准与电气参数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耦合度(dB)-262-262-262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幅度最大偏差(dB)0.70.70.7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相位最大偏差(o)555校准端口及辐射端口电压驻波比1.51.51.5同极化辐射端口之间的隔离(dB)0度下倾20dB3度/6度/9度下倾28dB异极化辐射端口之间的隔离度(dB)0度下倾25dB28dB28dB3度/6度/9度下倾30dB辐射参数单元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1001590156515单元波束增益14dBi15dBi16.5dBi波束60边缘功率下降/10-15dB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6.5交叉极化比(轴向)18dB18dB18dB交叉极化比(60)10dB10dB10dB前后比23dB23dB25dB上旁瓣抑制/-16dB广播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655655655广播波束增益14dBi15dBi16.5dBi波束60边缘功率下降10-15dB10-15dB10-15dB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76.56.5交叉极化比(轴向)24dB24dB24dB交叉极化比(20)20dB/22dB交叉极化(60)10dB10dB10dB前后比30dB30dB30dB上旁瓣抑制-16dB-16dB-16dB下部第一零点填充(参考)-18dB-18dB-18dB业务波束0指向波束增益20dBi21dBi22.5dBi0指向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 2928280指向波束水平面副瓣电平-12dB-12dB-12dB60指向波束增益17.5dBi17.5dBi19.5dBi60指向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32322360指向波束水平面副瓣电平-5dB-5dB-4dB0交叉极化比(轴向)22dB22dB22dB0前后比33dB33dB33dB单D频段智能天线可支持D (25002690MHz)频段,其电气指标要求如表5-2所示:表5-2 单D频段智能天线电气指标要求通用参数参数(单位)指标工作频段(MHz)2500-2690 (D)预设电下倾角(o)0/3/6/9*电下倾角精度(o)1校准与电气参数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耦合度(dB)-262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幅度最大偏差(dB)0.7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相位最大偏差(o)5校准端口及辐射端口电压驻波比1.5同极化辐射端口之间的隔离度(dB)0度下倾20dB3度/6度/9度下倾28dB异极化辐射端口之间的隔离度(dB)0度下倾28dB3度/6度/9度下倾30dB单元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90 15单元波束增益15.5dBi交叉极化比(轴向)18dB交叉极化比(60)10dB前后比23dB广播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655广播波束增益15.5dBi波束60边缘功率下降10-15dB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6.5交叉极化比(轴向)24dB交叉极化比(20)22dB交叉极化(60)10dB前后比30dB上旁瓣抑制-16dB下部第一零点填充(参考)-18dB业务波束0指向波束增益21dBi0指向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280指向波束水平面副瓣电平-12dB60指向波束增益18dBi60指向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3060指向波束水平面副瓣电平-4dB0交叉极化比(轴向)22dB0前后比33dB说明:1、0.7/0.5l 是针对D频段波段LTE应用进行划分的;由于阵列间距的微小差异,会导致LTE中波束赋形特性略有差异;2、F/A两个频段的要求同时适用于TD-SCDMA智能天线指标要求和TD-LTE 0.7l天线的指标要求,其性能不存在差异;3、0.5l天线增益比0.7l天线增益低1.52dB,在规划应用时需要注意区分。5.1.2 内置合路器智能天线电气性能指标为了实现3G/4G的共存共用,提出了内置合路器智能天线。其可支持频段为F (18801920MHz)、A (20102025MHz )和D (25002690MHz)三个频段。内置合路器智能天线的电气指标要求如表5-3所示:表5-3 内置合路器智能天线电气指标要求通用参数参数(单位)指标指标指标工作频段(MHz)1880-1920 (F)2010-2025 (A)2500-2690 (D)预设电下倾角(o)0/3/6/90/3/6/90/3/6/9电下倾角精度(o)111校准与电气参数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耦合度(dB)-262-262-262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幅度最大偏差(dB)0.70.70.7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相位最大偏差(o)555校准端口及辐射端口电压驻波比1.51.51.5同极化辐射端口之间的隔离(dB)0度下倾20dB3度/6度/9度下倾28dB异极化辐射端口之间的隔离度(dB)0度下倾25dB3度/6度/9度下倾30dB辐射参数单元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1001590156515单元波束增益*13.5dBi14.5dBi16.5dBi波束60边缘功率下降/10-15dB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6.5交叉极化比(轴向)18dB18dB18dB交叉极化比(60)10dB10dB10dB前后比23dB23dB25dB上旁瓣抑制/-16dB广播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655655655广播波束增益13.5dBi14.5dBi16dBi波束60边缘功率下降10-15dB10-15dB10-15dB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76.56.5交叉极化比(轴向)24dB24dB24dB交叉极化比(20)20dB/22dB交叉极化(60)10dB10dB10dB前后比30dB30dB30dB上旁瓣抑制-16dB-16dB-16dB下部第一零点填充(参考)-18dB-18dB-18dB业务波束0指向波束增益19.5dBi20.5dBi22dBi0指向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 2928280指向波束水平面副瓣电平-12dB-12dB-12dB60指向波束增益17dBi17dBi19dBi60指向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32322360指向波束水平面副瓣电平-5dB-5dB-4dB0交叉极化比(轴向)22dB22dB22dB0前后比33dB33dB33dB*:增益为考虑合路器损耗之后的。5.1.3 可独立电调智能天线电气性能指标为了满足3G和4G双网融合下的各自下倾角调整,提出了可独立电调智能天线,其可支持频段为F (18801920MHz)、A (20102025MHz )和D (25002690MHz),电气指标要求如表5-4所示:表5-4 可独立电调智能天线电气指标要求通用参数(单位)指标指标指标工作频段(MHz)1880-1920 (F)2010-2025 (A)2500-2690 (D)电路参数垂直面电调角范围(o)212212212垂直面电调角精度(o)111输入阻抗(欧姆)505050各单元端口驻波比1.51.51.5所有同极化单元端口间隔离度(dB)27度下倾20812度下倾25所有异极化单元端口间隔离度(dB)282828282828每端口连续波功率容量(W)505050校准参数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耦合度(dB)-262-262-262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幅度最大偏差(dB)0.50.50.5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相位最大偏差(o)555校准端口及辐射端口电压驻波比1.51.51.5校准通道耦合方向性(dB)151515有源输入回波损耗各单元端口有源输入回波损耗(相对于50欧姆)-10-10-10垂直面波束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76.55垂直面上部第一旁瓣电平(dB)27度下倾-16812度下倾-14垂直面下部第一零点填充(dB)-22-22-22辐射参数单元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1001590156515单元波束增益注113.5dBi14dBi15.5dBi波束60边缘功率下降/123dB交叉极化比(轴向)15dB15dB15dB交叉极化比(60)27度下倾10812度下倾8前后比23dB广播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655655655广播波束增益注1 13.5dBi14dBi14dBi波束60边缘功率下降123dB123dB123dB交叉极化比(轴向)15dB15dB15dB交叉极化(60)27度下倾10812度下倾8前后比28dB28dB28dB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内的电平波动(dB)222业务波束0指向波束增益注119.5dBi20dBi20dBi0指向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 3028250指向波束水平面副瓣电平-12dB-12dB-12dB0指向水平面左右旁瓣电平差异(dB)2220前后比28dB28dB28dB注1:随电调角变大,增益允许下降的值为:0.06*(电调角-2)dB5.1.4 单D频段电调智能天线单D频段电调智能天线可支持频段为D(25002690MHz),电气性能指标如表5-5所示:表5-5 单D频段电调智能天线电气指标要求通用参数(单位)指标工作频段(MHz)2500-2690 (D)电路参数垂直面电调角范围(o)212垂直面电调角精度(o)1输入阻抗(欧姆)50各单元端口驻波比1.5所有同极化单元端口间隔离度(dB)27度下倾20812度下倾25所有异极化单元端口间隔离度(dB)2828每端口连续波功率容量(W)50校准参数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耦合度(dB)-262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幅度最大偏差(dB)0.5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相位最大偏差(o)5校准端口及辐射端口电压驻波比1.5校准通道耦合方向性(dB)15有源输入回波损耗各单元端口有源输入回波损耗(相对于50欧姆)-10垂直面波束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5垂直面上部第一旁瓣电平(dB)27度下倾-16812度下倾-14垂直面下部第一零点填充(dB)-22辐射参数单元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65 15单元波束增益注116dBi波束60边缘功率下降123dB交叉极化比(轴向)15dB交叉极化比(60)27度下倾10812度下倾8前后比28dB广播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655广播波束增益注1 注214.5dBi波束60边缘功率下降123dB交叉极化比(轴向)15dB交叉极化(60)27度下倾10812度下倾8前后比28dB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内的电平波动(dB)2业务波束0指向波束增益注120.5dBi0指向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250指向波束水平面副瓣电平-12dB0指向水平面左右旁瓣电平差异(dB)20前后比28dB注1:增益随电调角变大,允许下降为:0.06*(电调角-2)dB5.1.5 高增益小型化智能天线电气性能指标高增益小型化智能天线可用于密集城区的中对增益要求不高,而对覆盖均匀性要求高的场景,它支持频段为F (18801920MHz)、A (20102025MHz )和D (25002690MHz),具体电气指标要求如表5-6所示:表5-6 高增益小型化智能天线电气指标要求通用参数参数(单位)指标指标指标工作频段(MHz)1880-1920 (F)2010-2025 (A)2500-2690 (D)预设电下倾角(o)0/3/6/9*0/3/6/9*0/3/6/9*电下倾角精度(o)111校准与电气参数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耦合度(dB)-262-262-262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幅度最大偏差(dB)0.70.70.7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相位最大偏差(o)555校准端口及辐射端口电压驻波比1.51.51.5同极化辐射端口之间的隔离(dB)0度下倾20dB6度下倾28dB异极化辐射端口之间的隔离度(dB)0度下倾25dB28dB28dB6度下倾30dB辐射参数单元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1001590 156515单元波束增益12dBi13dBi15dBi波束60边缘功率下降/10-15dB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9.5交叉极化比(轴向)18dB18dB18dB交叉极化比(60)10dB10dB10dB前后比23dB23dB25dB上旁瓣抑制/-16dB广播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655655655广播波束增益12dBi13dBi15dBi波束60边缘功率下降10-15dB10-15dB10-15dB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119.59.5交叉极化比(轴向)24dB24dB24dB交叉极化比(20)20dB/22dB交叉极化比(60)10dB10dB10dB前后比30dB30dB30dB上旁瓣抑制-16dB-16dB-16dB下部第一零点填充(参考)-18dB-18dB-18dB业务波束0指向波束增益20dBi21dBi22.5dBi0指向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 2928280指向波束水平面副瓣电平-12dB-12dB-12dB60指向波束增益17.5dBi17.5dBi19.5dBi60指向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32322360指向波束水平面副瓣电平-5dB-5dB-4dB0交叉极化比(轴向)22dB22dB22dB0前后比33dB33dB33dB5.1.6 低增益小型化智能天线天线电气性能指标低增益小型化智能天线高度是普通TD-SCDMA智能天线高度的一半,它支持频段为F (18801920MHz)、A (20102025MHz ),具体电气指标要求如表5-7所示:表5-7 低增益小型化智能天线电气指标要求参数(单位)指标通用参数工作频段(MHz)1880-1920/2010-2025预设电下倾角()0/3/6/9*电下倾角精度()1校准与电路参数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耦合度(dB)-262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幅度最大偏差(dB)0.7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相位最大偏差()5校准端口及辐射端口电压驻波比1.5同极化辐射端口之间的隔离(dB)0下倾203度/6度/9度下倾28异极化辐射端口之间的隔离(dB)0下倾253度/6度/9度下倾30辐射参数单元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1880MHz1920MHz100 152010MHz2025MHz90 15单元波束增益(dBi)11.5交叉极化比(轴向)(dB)15交叉极化比(60)(dB)10前后比(dB)23广播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655广播波束增益(dBi)11.5波束60边缘功率下降(dB)1015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12交叉极化比(轴向)(dB)20交叉极化比(60)(dB)10前后比(dB)28上旁瓣抑制(dB)-15下部第一零点填充(dB)-18业务波束0指向波束增益(dBi)17.50指向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 270指向波束水平面副瓣电平(dB)-1260指向波束增益(dBi)1560指向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 3260指向波束水平面副瓣电平(dB)-50交叉极化比(轴向)(dB)220前后比(dB)305.1.7 可涵盖DCS1800和TDD系统的宽频双通道天线电气性能指标可涵盖DCS1800和TDD系统的宽频双通道天线可用于室外热点补盲,支持频段涵盖DCS1800(17101850MHz)、F(18801920MHz)、A(20102025MHz)和D(25002690MHz)其中DCS1800相关指标可参照GSM天线设备规范中相关指标,TDD频段的相关电气指标要求如表5-8所示:表5-8 可涵盖DCS1800和TDD系统的宽频双通道天线电气指标要求参数(单位)指标指标指标通用参数工作频段(MHz)1880-1920 (F)2010-2025 (A)2500-2690 (D)预设电下倾角(o)0/3/6/90/3/6/90/3/6/9电下倾角精度(o)111电路参数各辐射端口电压驻波比1.51.51.5隔离度(dB)0度下倾283度/6度/9度下倾30辐射参数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o)655655655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a()6.56.55.5增益(dBi)16.516.517交叉极化比(dB,轴向)181818交叉极化比(dB,60)101010前后比(dB)282828上旁瓣抑制(dB)-18-18-18下零点填充(dB)第一零点-22-22-225.2 匹配要求 天线厂家同系统厂家性能要求应可匹配,不造成性能下降。5.3 广播波束宽度的约定在天线器件支持广播波束赋形权值参数可满足半功率宽度达到65o 5o下的性能要求基础上,在不更改硬件的前提下可以满足系统进行30度、90度及120度水平面半功率波束的广播波束赋形的要求。项目30度65度90度(对于FAD天线D频段不要求)误差范围 3o 5o 8o增益变化(以65度增益为基础)+1.50-15.4 广播波束权值的约定天线设备需随产品提供如下内容:每个阵列的(每个频段,取高中低三个频点)水平单元方向图,实测方向图精度可以达到0.5度,误差小于0.5dB。每个阵列的默认最优权值(基于频段)。6 接口要求基站设备(Node B)在网络的位置如图6-1所示。图6-1 Node B在TDD网络中位置本标准中的基站设备(Node B)为分布式基站设备,它是由基带单元设备(BBU)、射频远端设备(RRU)构成,是一种可以灵活分布式安装的基站组合,如图6-2所示。BBURRURRUIubRNCNode B电调天线电调天线图6-2 分布式基站设备示意图RRU与电调天线之间逻辑连接图如下所示,即在RF信号和校准信号的基础上增加了电调天线接口信号。图6-3 RRU与电调天线连接逻辑框图电调天线接口协议定义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协议来支持射频单元(RRU)和电调天线间的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发送和接收。6.1 电调天线接口功能要求6.1.1 支持的无线电标准电调天线接口协议支持射频单元(RRU)和电调天线间所有有效数据的传输,因此无线基站设备需要遵从3GPP TDD LCR R5标准。6.1.2 传输距离电调天线至RRU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5m。6.1.3 线速率默认数据速率为9.6kb/s,38.4kb/s可选。6.2 电调天线接口物理层电调天线控制系统采用一个驱动器(RCU)控制多根天线阵子的方式。电调天线控制部分的物理结构框图如图6-4所示。电源信号、控制信号和RF信号通过RF馈线传输,实现RRU和RCU间的通信和控制。图6-4 电调天线控制部分的物理结构框图6.2.1 电调天线驱动器(RCU)与RRU的接口6.2.1.1 RF馈线方式把DC电源、RF信号和控制信号通过调制解调技术加载到RF校准线上传输。如图6-5所示,其中黑线表示RF信号线缆,红线表示校准线缆。图6-5 RF馈线方式6.2.1.2 RF馈线方式RRU与电调天线接口定义6.2.1.2.1 调制方式采用On-off-keying,载波关为逻辑1,载波开为逻辑0;载波频率为2.176MHz+/- 100ppm。6.2.1.2.2 数据速率默认数据速率为9.6kb/s,38.4kb/s可选。6.2.1.2.3 双工方式半双工方式。6.2.1.2.4 阻抗特性50欧姆匹配,回波损耗大于6dB。6.2.1.2.5 恢复时间总线上接收和发送时间间隔至少为3ms。6.2.1.2.6 调制器输出信号特征6.2.1.2.6.1 电平On电平:+3dBm/- +2dB,Off电平不大于-40dBm。6.2.1.2.6.2 杂散模板图6-6 杂散模板6.2.1.2.7 解调器特性6.2.1.2.7.1 解调门限-15dBm/+ - 3dB。6.2.1.2.7.2 滤波器特性对低于载波1.176MHz和高于4.176MHz信号提供至少25dB的电平抑止能力。6.2.1.2.7.3 占空比特性信号通过RF馈线传送需要一对转换器,信号从位流到OOK为调制,从OOK到位流为解调,收发过程中位流信号占空比的差异DCSYSTEM定义:DCSYSTEM = |DCRX - DCTX|10%其中:DCTX 为输入位流的占空比,DCRX 为输出位流的占空比。即当输入位流占空比为50%时,经过调制解调后的输出位流占空比必须在40% - 60%之间。位流和OOK的占空比测量方式如图6-7。图6-7 占空比特性6.2.2 接口驱动能力天线接口输出电压为+20 - +30VDC,最大电流为2000mA。6.2.3 可靠性6.2.4 RCU空闲状态要求当RRU和RCU之间没有数据传输即空闲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