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迦函塾日期:罂堕堡璺d 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 导师签名: 期:罂! 笪鱼! ! 臼 d 府 磷 辛 泣 觯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中文摘要 中文提要 对古汉语同义词进行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往今来的很多学者积累了不少的 资料,但在长达数千年的汉语发展史中,有的研究成果仅仅笼统地指出了某几个词 是同义词和它们的异同,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它们是在哪一时代建立的同义关系和它 们在各语言发展断代中的不同情况,也就是说很多研究成果较多地是从历史的角度 来考察的,而对同义词的共时性注意不够。 本文就是从同义词特有的共时性特征着手。采用断代研究的方法,重点对六组 较为常用的同义词在先秦十一部代表性著作中的运用情况进行穷尽式的研究,有的 作了大量数据的统计,较为全面客观地对这六组同义词在先秦时期的异同进行辨 析,所得出的结论,既肯定了前人的某些论断,又纠正了一些片面的说法,为古汉 语的学习和研究以及为古籍的整理与研究提供参考,促进古汉语语义学的探讨,还 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尤其是对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同义词、辨析、先秦、古代汉语 作者:施晓风 指导教师:蔡镜浩( 教授) 旦! 墅里塑垒竺! 竺璺竺苎! ! 苎! 堡! 墅竺呈竺! 堕! 旦垫塑竺壁垒! 查堕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a n da n a l y s eaf e ws y n o n y m so f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fs y n o n y mo f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a n d a c c u m u l a t e sm u c hv a l u a b l ei n f o r m a t i o n h o w e v e rs o m ei n f o r m a t i o no n l yp o i n t e d o u taf e wc h i n e s ew o r d sh a v es y n o n y m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 m t h e yd i d n o ti n d i c a t ea c c u r a t e l yt h a ta tw h i c hd y n a s t y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w o r d sh a v e s y n o n y m y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tr e s u l t st h e ym a d ed u r i n gt h el a n g u a g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a t i st os a y ,p e o p l ed om u c hr e s e a r c h i n gf r o mt h eh i s t o f i c a lp o i n tt h a nf r o mt h e c o m m o no f t h es y n o n y m t h i sa r t i c l et r yt oa n a l y s i ss o m eu s u a l l yu s e ds y n o n y mi nt h ep r e - q md y n a s t y b o o k sf r o mt h ec o m m o nc h a r a c t e r so fs y n o n y m ,a n da l s ot r yt o c o m p a r e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o ft h e s es y n o n y mc o m p l e t e l yi no r d e rt om a k es o m er e f e r e n c ef o rt h e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e a r n i n g ,r e s e a r c h i n ga n d q u e s t i o n i n g k e yw o r d s :s y n o n y m ;a n a l y s i s ;p r e q h ad y n a s t y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w r i t t e nb y :s h ix i a o f e n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 :c a ij i n g h a o ( p r o f e s s o r ) i i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 详细摘要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数量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同义词丰富,是语言发达 的标志之一。对同义词的准确使用,会使得作品语言更为精密。但是对同义词进 行正确的辨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却是古汉语研究的一大难点。 我国占代的训诂学家很重视同义词的研究,在历代相承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如尔雅、方言等书,把同义词排列在一 起加以解释,有的会做简要的辨析;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站到一定的理论高 度,根据各类同义词群的不同特性,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揭示词的差异。 今人王力的古代汉语( 修订本) 中的常用词辨析影响很大,还有王风阳的古 辞辨、程湘清的古汉语实词释辨、沈锡荣的古汉语常用词类释对同义词 的辨析也较为全面系统。 对古汉语同义词进行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往今来的很多学者积累了不少 的资料,但在长达数千年的汉语发展史中,有的研究成果仅仅笼统地指出了某几 个词是同义词和它们的异同,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它们是在哪一时代建立的同义关 系和它们在各语言发展断代中的不同情况,也就是说很多研究成果较多地是从历 史的角度来考察的,而对同义词的共时性注意不够。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来考察同义词,并且着重在共时方面。古汉语同义 词现象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对的共时性,随着词汇的历史发展,大多数同义词都 经历了分化组合,有些词在上古同义,到了中古或近古就不同义,而有些词在上 古不同义,到了中古或近古却变为同义,所以只有把握住同义词的时代性,从共 时和历时两方面去考察,才能得出更科学、更可信的结论。本文采用断代研究的 方法,侧重于同一时代的研究,重点考察先秦时期的情况,以周易、老了、 论语、墨子、左传、孟子、礼记、仪礼、韩非子、吕氏春秋、 周礼这十一部先秦时期的著作为代表。本文借助电子文本来进行检索,完成 了大量的数据统计,以统计结果作为理论依据。 本文对“耻、辱”、“寡、少”、“树、木”、“宫、吏”、“追、逐”和“恭、敬” 这六组较为常用的同义词进行了详细的辨析,从同义词特有的共时性特征着手, 对其在先秦十一部代表性著作中的运用情况进行了穷尽式的研究,运用了电子版 本的检索功能作了大量数据的统计,较为全面客观地比较了几组同义词在先秦时 期的异同。深入地探讨古汉语词的同义现象,对它们进行科学的研究,为古汉语 学习、研究及古籍整理与研究提供了参考,促进了古汉语语义学的探讨,对于语 法学、词汇学、修辞学、汉语史乃至社会学等学科的建设都有一定的价值。另外 还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尤其是对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i i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弓f 言 引言 由于封建社会的客观现实,古汉语同义词的数量比今天更为可观,呈现的形式更 为纷繁复杂,旧注中大量的互训、同训、递训、互文、异文等等可以证明这一点。同 义词丰富,是语言发达的标志之一。对同义词的准确使用,会使得作品语言更为精密。 但是对同义词进行正确的辨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却是古汉语研究的 一大难点。 我国古代的训诂学家很重视同义词的研究,在历代相承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如尔雅、方言等书,往往都把同义词排列在一起 加以解释,有些地方做简要的辨析。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站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根据各类同义词群的不同特性,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揭示词的差异。他的“浑 言、析言? 理论的提出,既指明一组同义词所共有的含义,又指明了一组同义词中每 个词所特有的含义,以精细准确的语言突出每个词区别于其他词的不同的方面( 马景 仑,1 9 9 7 ) 。如十二下女部:“妻,妇与己齐者也。”段注:“此浑言之也。曲礼:庶 人日妻。此析言之也。”此例中,“妻”这个词的两种训释情况,段氏以“浑言、析 言”讲得清清楚楚。后世研究这些专书的学者也都很重视对其中同义词的分析。此外 古代注释书中也有许多分析和研讨同义词的内容。今人王力的古代汉语( 修订本) 中的常用词辨析影响很大,还有王凤阳的古辞辨、程湘清的古汉语实词释辨、 沈锡荣的古汉语常用词类释对同义词的辨析也较为全面系统。这些前辈学者为同 义词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也应看到这其中有一些 结论还值得商榷,这里有资料问题,方法问题,亦有概念问题。前人对同义词的研究 大都忽略了它的共时性,只注重它的历时性。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者占有 的资料可能不全面,其中有一些结论不排除主观臆测的可能。为此,对前人的研究成 果,我们应认真进行甄别。本着这样的思想,本文对前辈的同义词研究成果提出自己 的一些看法。但由于自身学识所限,结论仍不免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指教。 本文在辨析同义词时,在概念、方法、资料等方面努力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 一、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来考察同义词,重在共时。语言词汇是成系统的,它的系统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引言 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共时的基础上。古汉语同义词现象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对的共时 性,随着词汇的历史发展,有些词在上古同义,到了中古或近古不同义,还有一些词 在上古不同义到了中古或近古却变为同义( 程湘清,1 9 8 1 ) 。大多数同义词在词汇 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分化组合。因此。只有把握住同义词的时代性。从共时和历时两 方面去考察,得出的结论才会更科学、更可信。前人在辨析同义词时,常常忽略了它 的共时性。二、为此本文使用断代研究的方法,侧重于同一时代的研究,重点考察先 秦时期的情况,其他时期不作考察。必要时,将先秦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进行研 究。先秦的作品以周易、老子、论语、墨子、左传、孟子、礼记、 仪礼、韩非子、吕氏春秋、周礼十一部为代表。三、注意数量的统计,以 统计结果作为理论依据。本文借助电子文本来进行检索,完成了大量的数量统计,但 是由于目前有些电子文本的制作还相当粗糙,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尽量把检索出的用 例回到原文中进行核对。 还需要说明的有两点:一、关于同义词这一概念。严格说来,只有词的主要意义 或基本意义相同才能算同义词,但由于古汉语的特殊性,有时几个同义词往往只是某 一意义相同,而这个意义,对于其中的一些词来说或许是主要意义或基本意义,而对 于另一些词来说,却是一般意义。因此这里同义词的标准适当放宽,既包括根本意义 大部分相同、词所反映的概念内涵大致重合的同义词,又包括意义相近却并非反映同 一事物的近义词。二、关于本文的凡例。本文辨析词语的选择以常见通用为标准,或 是前人很少论及的,或者虽有论及,但自认为不太恰当的。辨析重在别异,不在求同, 即同义词相同之处省略不讲,只列出不同。书证一般引三至四条,需要重点说明的采 用穷尽性列举。书证并非严格按照汉语史的顺序选择和排列。书证尽量求其完整,出 处在本句后标明。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 耻、辱 耻、辱 先秦时,“耻”和“辱”二字就已是同义词,说文中这两个字互训:“耻,辱 也。”“辱,耻也。”在古书中,“耻”、“辱”经常连用,如论语学而“恭近于礼, 远耻辱也。”表明这两个字的意义是相近的。对于二字的辨折,围绕其语法功能,主 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以王力( 1 9 9 9 ,1 2 3 1 ) 为代表的,他认为:一耻与辱用 作名词时是同义词,但当它们用作及物动词时,意义大不相同。耻表示以此为耻: 辱表示侮辱。耻与辱是不能互换的。”洪成玉( 1 9 8 5 ,1 7 4 ) 也持同样的观 点,他认为:“耻、辱都可活用为动词。但耻活用为动词时多为意动用法, 辱活用为动词多为使动用法。”高守纲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1 9 9 4 , 9 1 ) 也沿用了这一观点。另外,王风阳( 1 9 9 3 ,8 4 1 ) 还认为:“耻也有时用作使 动用法。辱经常直接加在动词前,用如副词,表示自身的谦恭和对对方的敬重。 辱侧重强加,耻着重感受,所以辱重耻轻,它们有程度上的区别。” 他还认为“耻”和“辱”用作名词时,虽然也有细微的差别,但有时是可以互换的, 如吕氏春秋顺民“越王苦会稽之耻”,“耻”可以换成“辱”。 我们以周易、论语、老子、墨子、左传、孟子、礼记、仪礼、 韩非子、吕氏春秋、周礼这十一部先秦著作为例,分别对“耻”、“辱”二字 进行检索。从检索结果中我们发现,上述观点有可进一步探讨之处。 一、认为“。耻多为意动用法,表示以此为耻;辱多为使动用法,表示侮辱” 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从检索结果看,十一部书中共有1 2 5 例用“耻”,其中 用于意动用法的有5 6 例,占4 4 5 :用“辱”共2 4 5 例,其中用于使动用法的1 0 7 例,占4 3 7 。 1 ) 子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第四) “耻”表示以穿破旧衣服、吃粗劣食物为耻辱。 2 )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武王认为当时有一个纣王在世间横行霸道是奇耻大辱。 3 )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 韩非子难二)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耻、辱 齐桓公认为醉酒之后丢了帽子是一种耻辱,所以三天没有上朝。 4 ) 子日:“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论语子路第十三) “辱”指使君命受辱。 5 ) 郄宛日:“我贱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 ”( 吕 氏春秋慎行) 第一个“辱”指使令尹受辱。 6 ) 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日:“羁旅之臣幸若获宥,及于宽政,赦其不闲于教训, 而免于罪戾,弛于负担,君之惠也,所获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 请以死告”( 左 传庄公二十二年) “辱”指使高位受辱。 二、多数观点认为“耻”只有意动用法,是不全面的。王风阳认为“耻”也有时 用作使动用法,是正确的。 1 ) 汤喜而告诸侯日:“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 弃义听谗,众庶成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 吕氏春秋先识) 2 ) 申日:“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 ”( 吕氏春秋直 谏) 3 )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 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日:“不战,必划若类,掘若垄! ”( 吕氏春秋权勋) 4 ) 晋人以公不朝来讨,公如晋夏四月已巳,晋人使阳处父盟公以耻之( 左 传- 文公二年) 郑玄注:“使大夫盟公欲以耻辱鲁也。” 5 ) 凡民之有褒恶者,三让而罚,三罚而士加明刑,耻诸嘉石,役诸司空( 周 礼地官司救) 郑玄注:“嘉石,朝士所掌,在外朝之门左,使坐焉以耻辱之。”例中“诸”兼“之 于”,“之”即“耻”所带的指人的宾语。 6 ) 以圈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置之圈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 周礼秋 官大司寇) 7 ) 子日:“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故上不可 以亵刑而轻爵”( 礼记缁衣) 辨析凡组先秦同义词 耻、辱 上述诸例中的“耻”均为使动用法,当“使受辱”讲。在这种情况下,“耻” 和“辱”的用法是一致的,两词可以互换。具体表现在: l 、正文用“耻”,注文用“辱”。如: 1 ) 敞邑大惧不竞,而耻大姬,天诱其衷,启敞邑之心(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郑玄注:“上辱大姬之灵。”郑注用“辱”对译正文中的“耻”。 2 ) 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秦昭王闻之,而欲丑之以辞,以观公孙弘( 吕 氏春秋不侵) 高诱注云:“昭王,秦惠王之子,武王之弟也。丑或作耻。耻,辱也。观 公孙弘云何也。”从高注可知,吕氏春秋正文中的“丑”也有其他版本作“耻”, “耻”同“辱”,都是使动用法。 2 、同段文字中“耻”、“辱”互见。如: 及楚,楚子朝其大夫,日:“晋,吾仇敌也,苟得志焉,无恤其他。今其来者, 上卿、上大夫也,若吾以韩起为阉,以羊舌胖为司宫,足以辱晋,吾亦得志矣,可乎? ” 大夫莫对蓬启强日:“可苟有其备,何故不可? 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耻国乎? 是以圣王务行礼,不求耻人既获姻亲,又欲耻之,以召寇仇,备之若何? 谁其 重此? 若有其人,耻之可也;若其未有,君亦图之。犹欲耻之,君其亦有备矣。 不然,奈何? ”( 左传昭公五年) 楚子问语用一“辱”,其臣蓬启强答语用六个“耻”替换其“辱”。 p h 此可见,认为“耻与辱是不能互换的”,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三、“辱”不只有使动的用法,也可用于意动,但并不常见。 1 ) 秋,公如晋晋人止公,使送葬于是籴莅未反冬,葬晋景公公送葬, 诸侯莫在鲁人辱之,故不书,讳之也( 左传- 成公十年) 意思是:秋季,鲁成公前往晋国。晋国人扣留了成公,让他去给晋景公送葬。这 时候,籴筏出使楚国还没有返回。冬季,安葬晋景公,成公为他送葬,其他诸侯国都 没有人在场。鲁国人把这件事当作耻辱,所以春秋不加以记载,这是为了避讳。 “鲁人辱之”就是“鲁人以之为辱”。左传中仅此一例“辱”作意动用法。 2 ) 宋荣子之议,设不斗争,取不随仇,不羞圈固,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 之( 韩非子显学) “不辱”是“不辱之”的省略,它与“不羞囹圊”的结构应该相同。这句话的意 5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耻、辱 思是:宋荣子的主张,提倡不和别人争斗,不向仇人报复,关进监狱不觉得羞愧,受 人欺侮不以为耻辱,当代的君主以为宽宏大量而敬重他。 四、王风阳还认为“辱经常直接加在动词前用如副词,表示自身的谦恭和 对对方的敬重”这一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只在礼记、仪礼两书中表现明 显,礼记中有3 0 例“辱”,用于此意义的有8 例,仪礼中有2 l 例“辱”,用于 此意义的有3 例,包括重复的例子,而先秦的其他著作中都没有发现这样的用法,所 以说“经常”欠妥。“耻”则没有这种用法,这也是二字的又一主要区别。如: 1 ) 文子退,扶适子南面而立,日:“子辱与弥牟之弟游,又辱为之服,又辱临其 丧,虎也敢不复位”子游趋而就客位( 礼记檀弓上第三) 2 ) 对日:“寡君,君之私也君无所辱赐于使臣,臣敢辞” ( 仪礼燕礼第 六) 综上所述,“耻”和“辱”的区别主要为: 一、“耻”多为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辱”多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 受耻辱。 二、“耻”不只有意动的用法,也可用于使动,但是情况比较少。“辱”也可用于 意动,但也并不常见。“耻”用于使动用法时,有时是可以和“辱”互换的。 三、“辱”可以用如表敬副词,表示自身的谦恭和对对方的敬重,而“耻”没有 这种用法。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寡、少 寡、少 “寡”和“少”在上古时期就是同义词,不过“少”的产生可能要晚于“寡”。 对二者的辨析,王力( 1 9 9 9 ,1 5 2 ) 认为,“可能是方言的差别,论语左传于多寡的意 义说寡不说少”。王风阳( 1 9 9 3 ,9 6 4 ) 认为,“寡最初是专用以指人少的, 因此孤单无依的人称寡,诸侯自称寡人,也是说自己孤立无援的意思。后来寡 的意义趋向泛化,经常和少同时用,寡作谓语时,对主语也无所选择了。少 除表数目少之外,还做副词,表示时间的短暂,还表示年少,这些意义和用法寡 是没有的”。程湘清( 1 9 8 5 ,3 0 7 ) 还认为,“寡字没有少的动词义项( 削弱, 减少;轻视,看不起) ”汪维辉( 2 0 0 0 ,3 8 8 ) 对于“寡”和“少”二者的辨析,认 为二者都经常用作形容词,表示“数量小”,也可用作动词,表示“缺少”;二者的主 要区别在于,“寡”常常和“众”对举,用作名词,表示“数量少的人”,而“少”则 很少这样用;“少”可用作状语,表示“少许地;不多地”,“寡”则几乎不这样用; 表示“减少”这个意思,通常用“少”而不大用“寡”。他还认为“少最初可能来 源于上古时期的某种方言,而寡则是上古汉语的通语词,后来少的势力不断 增强,终于取代了寡”。上述观点有可取之处,但也有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 一、以先秦为例,多数著作中于多寡的意义用“寡”比用“少”要多( 如表l 所示) ,只有老子、 韩非子、吕氏春秋和左传中“少”的用例超过了“寡”。 表:1 吕氏 周易老子论语墨子左传孟子札记仪扎韩非子春秋周礼 l 寡 531 04 331 l2 004 71 91 9 l 少14 o 95 21 11 6 02 5o 说明:表中的“寡”和“少”指的是“数量较少”,其他义项没有统计在内。 但总体而言,在先秦这十一部著作中,“寡”表示数量较少共出现1 8 0 次,“少” 表示数量不多共出现1 1 8 次,“寡”和“少”的使用频率虽有差别,但并不显著。到 了战国末期,“少”用得越来越多超过了“寡”的用例。 另外,在吕氏春秋中,“少”还作“小”讲,共有1 0 例。俞正燮日:“少于 7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寡、少 古语为小,谓小小闲止耳。古人正言多少之少,则谓之鲜。且少在都邑,语亦不辞。” 陈奇猷案:“少、小古同字如小臣亦作少臣”。可见,在古代,“少”是一个 口语词,在书面语( “正言”) 和城市( “都邑”) 中都是极少甚至是不用的。 二、左传于多寡的意义也说“少”,所以,王力的说法不正确。 l 、在论语中的确于多寡的意义说“寡”,而用“少”来表示“年少”义或做 副词,表示程度小,除了用“寡”来表示少之外,论语还用“鲜”来表示少的意 思。如: 1 )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 学而第一) 2 )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同上) 3 ) 子日:“以约失之者鲜矣”( 论语里仁第四) “鲜”多做谓语动词。 2 、左传于多寡的意义也说“少”。如: 1 ) 九月,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复日:“师少于我,斗士倍我”( 左传僖 公十五年) 2 ) 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鲍先入晋地,士鲂御之,少秦师而弗设 备( 左传襄公十一年) 3 ) 与北郭佐邑六十,受之与子雅邑,辞多受少与子尾邑,受而稍致之公 以为忠,故有宠(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4 ) 司马侯问焉,日:“子之车尽于此而已乎? ”对日:“此之谓多矣! 若能少此, 吾何以得见? ”( 左传昭公元年) 5 ) 齐乌枝鸣曰:“用少莫如齐致死,齐致死莫如去备彼多兵矣,请皆用剑” 从之( 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 6 ) 阳虎日:“吾车少,以兵车之旆与罕、驷兵车先陈,罕、驷自后随而从之,彼 见吾貌,必有惧心于是乎会之,必大败之”从之( 左传哀公二年) 左传于多寡的意义说“少”的共有以上六例,多用于军事上兵力的比较,与 “多”相对。 三、王凤阳认为“寡最初是专用以指人少的”,这一观点不正确。在先秦较早 出现的几部著作中,“寡”的意思已不仅用于指人少了,如: 1 ) 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 周易未济) r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寡、少 “寡”指头发少。 2 ) 曾子日:“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 友尝从事于斯矣”( 论语泰伯第八) “寡”指知识少。 3 )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硌多难( 老子恩始第六十三) “寡”指信用少。 四、汪维辉认为一寡常常和众对举,用作名词,表示数量少的人,而 少则很少这样用”,这一观点在先秦缺乏事实依据。 l 、“寡”既可与“众”对举,也可与“多”对举,在论语中“寡”与“众” 对举有l 例,而与“多”对举有3 例:在礼记中“寡”与“众”对举和与“多” 对举的比为6 :4 ;在韩非子中的比为1 8 :1 0 ,在 吕氏春秋中的比为1 0 :l 。 与“众”对举,“寡”多作名词,但与“多”对举时,就不一定作名词了。 1 ) 子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 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 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 ( 论语尧日第二十) 2 ) 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陵弱, 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 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 ( 韩非子奸劫弑臣) 以上两例中的“寡”表示人少的情况,作名词。 3 ) 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树其党,寡力者借外权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 为交以削地,则王之国危矣( 韩非子说林上) 4 ) 失从之意,又失横之事,夫其多能不若寡能,其有辩不若无辩( 吕氏春秋- 离 谓) 以上两例中的“寡”与“多”对举,不用作名词。 2 、不仅是用作名词,“寡”用作动词,表示“减少”的用例也很早就出现了,如: 1 )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 怨,井以辩义,巽以行权( 周易系辞上传) 2 ) 子张学干禄,子日:“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 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论语为政第二) 9 辨折几组先秦同义词 寡、少 3 )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日:“夫子何为? ”对日:“夫子欲 寡其过而未能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 所以说,汪维辉另一个观点认为“表示。减少这个意思,通常用少而不大 用寡”,也是错误的。 3 、“少”多与“多”对举使用,但与“众”对举的情况也不少,在孟子中“少” 与“多”和与“众”对举各有一例,而在韩非子中“少”与“多”对举有1 7 例, 而“少”与“众”则有5 例。但需要指出的是,“寡”和“少”在与“众”、“多”对 举时,并无意义的差别,只是习惯用法的不同。对举使用的情况下,“少”也多用作 名词。如: 1 ) 日:“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2 )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老子恩始第六十三) 3 ) 故绳直而枉木斫,准夷而高科削,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 韩 非子有度) 4 、汪维辉认为一少还可用作状语,表示少许地;不多地,寡则几乎不 这样用”,这一观点不太恰当,“寡”其实也可以用作状语,如: 1 ) 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 取盈焉( 孟子- 滕文公章句上) “寡”作动词“取”的状语。 2 ) 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 礼记缁衣第三 十三) “寡”作动词“言”的状语。 3 ) 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寡”作动词“败”的状语。 5 、孤独无依的人称“寡”,用于“孤寡”、“寡妇”、“寡夫”的意义很多,而用于 “寡人”“寡君”或者“寡小君”,“寡大夫”等更是占据了检索结果的大部分。如孟 予中“寡”的用例为3 6 例,而用于“寡人”的就有2 3 例,占总数的6 3 9 ,吕 氏春秋中“寡”的用例为1 1 8 例,用于上述用法的有9 8 例,占总数的8 3 ,左传 中有3 0 0 例“寡”,而用于上述用法的就有2 9 4 例,占绝对多数。这类用法是不能与 “少”构成对比的,它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用法,是作为一个固定结构流传下 l n 辨析几组先秦周义词寡、少 来的。 五、“寡”和“少”虽然都表示数量小,在与“众”、“多”对举时,意义无差别, 但除此之外,“寡”在表示“数量多少”时与“少”在程度上还是有差别的。“寡”可 以表示少到几乎为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几乎没有、不”,“少”则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较少”。“寡”的这一意义继续发展到后代的“寡廉鲜耻”,现代汉语词典将其 解释为“不廉洁,不知耻”,这里的“寡”已完全变为否定的意思了。 1 ) 桓赫日:“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 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此句言举事犹如刻削,因为可以修改、补救,所以几乎没有失败的,这里的“寡” 表示否定的意思。 2 ) 宫有垩器,有涤则洁矣行身亦然,无涤垩之地则寡非矣( 韩非子说林 上) 因为白色的器物经过洗涤,可以变干净。做人也是这样,不清除污垢就会做错事。 这里的“寡”表示否定的意思。 3 ) 今有五锥,此其锸,锸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 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贵之杀,其勇也; 西施之沉,其美也;昊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日:太盛难守 也( 墨子亲士第一) “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指的是这四人都是死其所长。“寡”相当于“没有 人”。 4 ) 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韩非于亡 征) “寡断”辞源解释为办事不果断。“寡”相当于“不”。 5 )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日:“使我无故,得百来束布”其夫曰:“何少也? , 对日:“益是,子将以买妾”(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此句中“百来束布”用“少”来表示,“少”指的是数量少,不表示否定。 6 ) 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 女多拘无夫,男女失时,故民少( 墨子辞过第六) “民少”并不是说几乎没有人民,而是虽然有,但数量不多。 i l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 寡、少 六、“少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指时间短暂,还可表示年少,这一意义和用法寡 没有”,王风阳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1 ) 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 孟子万章章句上) “少”表示时间短暂。 2 )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 君则热中( 孟子万章章句上) “人少”指年少,“少艾”指少女。 “少”有很多意思是“寡”所没有的,除了表示时间的短暂和年少以外,“少” 还常作程度副词,表示稍稍、渐渐,另外还有几个动词义项:削弱,减少:轻视。看 不起,都是“寡”所没有的。但是“寡”也有动词的用法,表示减少、缺乏等意思, 但这样的用法并不普遍,最后“少”占据了优势。 七、多数学者认为“寡”和“少”是方言的差别,从先秦十一部书来看,难以得 出这一结论。由表l 可知,十一部书中,周易、老予、礼记、墨子、左传、 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八部书中既有“寡”又有“少”,只有论语、周 礼中无“少”( 此处“少”指的是数量不多) ,仪礼中无“寡”( 此处“寡”指的 是数量较少) ,这样绝大多数书中既有“寡”,又有“少”。虽然论语中无“少”, 但与它出自同一地域的孟子中有“少”,所以论语可以排除在外。仅周礼 中无“少”,仪礼中无“寡”,据此很难得出“寡”和“少”是方言之问的差别这 一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先秦时期,“寡”和“少”都是常用词,而“少”用于表示数量少的意思的 产生晚于“寡”最初“少”的意思多为表示年少或者时间短暂,到了战国后期“少” 用于表示数量少的用例超过了“寡”。 二、最初“寡”用于指人少的情况比较多,但并不是专用于指人少,其他情况表 示少也用“寡”。另外,孤独无依的人也称“寡”,并由此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如 “寡人”一类的词,占据“寡”用法的大部分,“少”没有此用法。 三、“寡”和“少”都能与“众”和“多”对举使用,意思没有差别,只是习惯 用法的不同二者都能作名词用,也都能作状语,表示“少许地,不多地”,而且在 2 辨析几组先辜同义词 寡、少 表示动词“减少”这一意思时,二者都很常用。 四、虽然“寡”与“少”表示数量少,意思并无差别,但在少的程度上却是有差 别的。“寡”可以表示少到几乎为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几乎没有、不”,“少”则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较少”。 五、“少”有很多意思是“寡”所没有的,除了表示时间的短暂,表示年少这两 个意思“寡”没有外,“少”还常作程度副词,表示稍稍、渐渐,还有几个动词义项: 削弱;轻视,看不起,这些也都是“寡”所没有的。从总体上看,“少”的应用范围 比“寡”要广得多,用法也灵活得多,所以最后“少”占据了优势。 六、论语和左传中都用到“少”,而且左传中“少”的意思就是表示 数量少。多数学者怀疑“寡”和“少”是方言的区别,但却没有例证,所以很难下断 一 口。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 树、木 树、木 王力( 1 9 9 9 ,3 2 3 ) 认为:“树”可以是动词,“木”不可以用作动词:“木”可以 当“木材”讲,“树”不可以当“木材”讲,先秦的“树”字,一般只用作动词。王 风阳( 1 9 9 3 ,7 5 ) 的观点跟王力的基本一致。汪维辉( 2 0 0 0 ,8 1 ) 认为:“树”早在 先秦就可以作名词用,但表示“树木”的概念先秦以用“木”为常,而“树”作动词 的意义占大多数,并且他还认为名词“树”始见于春秋战国之交。下面是我们的考察。 一、“树”在先秦时期多用作动词,但也可以用作名词。从十一部著作来看,除 了吕氏春秋中“树”的动词用法少于名词用法之外,其他各书“树”的名词用法 都没有超过动词用法。如表2 : 表:2 树周老论墨子左传孟子礼记仪礼韩非吕氏春周礼 易子语秋 l 作动词 1o21 61 38502 471 l l 作名词 oo074l5172 34 从总体上看,在先秦这十一部著作中,“树”的动词用例共8 7 例,名词的用例为 5 2 例。可见,汪维辉的观点“树作动词的意义占大多数”,是正确的,而王力的 观点“先秦的树字,般只用作动词”的说法就不够准确。 二、“树”作名词只表示“树木”的意义,不能当“木材”讲,而“木”作名词, 有“树木、木材”等多种义项;表示“树木”的概念的用法,“木”要远远多于“树”。 如: 1 ) 既享,宴于季氏,有嘉树焉,宣子誉之( ( ( 左传昭公二年) 2 ) 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 礼记月令第六) 3 ) 不伐树,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 韩非子说林上) “树”的意思都是“树木”。 4 ) 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墨子亲士第一) 5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守 微第六十四)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 树、木 6 ) 公使谓之日:“尔何知! “木”的意思是“树木”。 7 ) 子日:“朽木不可雕也, 第五)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 ”( ( 论语公冶长 8 ) 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 左传- 昭公三年) 9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木”的意思是“木材”。除了“树木”和“木材”的意思之外,“木”还可用以 表示用木做成的东西,如: 1 0 ) “利涉犬川”,乘木有功也( 周易涣) “木”的意思是木船。 1 1 ) 充虞请日:“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 也:木若以美然”(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木”的意思是“棺木”。 1 2 ) 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 磬而无箕簇,其日明器,神明之也( 礼记檀弓上第三) “木”指“木器”。 所以,王力认为一木可以当木材讲,树不可以当木材讲”的观点 是正确的,而表示“树木”的概念,“木”比“树”的用例要多。如表3 : 表:3 周易老子论语墨子左传孟子札记仪礼韩非吕氏周礼 子 春秋 l 树o 0o74l5 o 7 2 34 l 木 1 3324 42 292 8o3 45 61 5 所以,汪维辉的观点认为“表示树木的概念先秦以用木为常”也是 正确的。 三、“木”产生的时间很早,在先秦一直是常用词,而且只作名词不作动词。 “树”最初只作动词用,在先秦前期的几部著作中,如周易、论语,“树”的用 例很少,而且只作动词;作为名词的“树”最初出现在先秦中期,也就是春秋战国之 交,如墨子、左传、孟子,“树”就开始作名词了,它有“树木”连用的形式,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 树、木 也可以独立用作名词,“树木”连用形式在墨子中有7 例,左传中有4 例。现 代汉语中以小名冠大名的“某某树”的格式,汪维辉( 2 0 0 0 ,8 2 ) 认为,据目前所知, 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去宥:“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 也,邻人遽伐之。”但从总体上说,在先秦这种格式还是并不常见的。 结论: 、“树”在先秦时期既能作动词,也能作名词,但以作动词为主。 二、“树”作名词,只有“树木”一个义项,而“木”的名词义项远远多于“树”, 除了表“树木”,“木”还有“木材、木头、木器”等多种义项。在先秦表“树木”的 概念还是以“木”为常。 三、从时间来看,“木”产生的时间早,只作名词,不作动词。“树”最初只作动 词,作名词始见于春秋战国之交,而在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这部著作中名词的“树” 超过了动词的“树”。 1 6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 官、吏 官、吏 对于“官、吏”二者的区别,多数学者认为“官”一般指的是机构和职务,“吏” 指的是人。赵克勤( 1 9 8 7 ,1 6 0 ) 认为,“吏最初是百官的通称,凡官员都可称吏。 王力( 1 9 9 9 ,4 4 1 ) 也认为“上古大官小宫都称吏,后代吏专指各级政府机构 中从事具体工作的办事人员”,也就是小官员。王风阳( 1 9 9 3 ,3 8 6 ) 也基本持相同的 观点,他认为:在先秦无论职务大小,都可称“吏”,“吏”和“官”产生职务高低上 的区别是官僚制度盛行之后的事。在先秦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观点还值得商榷。 一、先秦时,“官”和“吏”都有“官吏”的意思,但除了当“官吏”讲,“官” 还可表示机构和职务,而“吏”除了“官吏”的意思,几乎别无他义。如表4 、5 所 不: 表:4 官周老论墨左传孟礼记仪礼韩非吕氏周礼 易子 语 子 子 2 春秋 机构 00l2 7316o1 76 6 7 职务0 011 44 01 32 3l 8 82 7o 官职 官吏 1l21 56 765 51 04 64 42 3 总用例 3l46 01 3 52 29 41 21 6 88 71 3 5 表:5 吏 墨子左传孟子礼记韩非子吕氏春秋周礼 官吏 8 42 9539 23 64 4 i 总用例 8 72 9569 33 64 4 注:其他未列著作均无“吏”的用例。 从先秦十一部著作的检索结果来看,“官”的总用例共计7 2 1 例,表示机构( 即 官府) 和官职、职务的意思就有3 3 5 例,约占4 6 5 ,而“吏”几乎全部都是指人, 表示官吏、官员的意思。但实际上,“官”指人的义项也不在少数,有2 7 0 例,占到 了总用例的3 7 4 ,而“吏”共有2 9 3 例当“官吏”讲,跟“官”相当。可见,“官” 可指机构、职务的意思也可指官吏的意思,而“吏”主要意思就是当“官吏”讲。 另外,“官、吏”还经常连用,或者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如: 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官、吏 1 ) 而胜围,城周里以上,封城将三十里地为关内侯,辅将如令赐上卿,丞及吏 比于丞者,赐爵五大夫,官吏、豪杰与计坚守者,十人及城上吏比五宫者,皆赐公乘 ( 墨子号令第七十) 2 )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韩非子有度) 3 ) 君不肖而侧室贤,太子轻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则国躁;国躁者, 可亡也( 韩非子亡征) 4 ) 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利,货赂不行,是境内之事尽如衡石也。 ( 韩非子- 八说) 在上述例句中,“官、吏”连用表示官吏的意思,例4 ) “官”、“吏”互文,也都 表示官吏的意思。另外,当二者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的时候,往往当“官吏”讲的 是“吏”,而“官”作他义讲。如: 5 ) 是以吏治官府不敢不絮廉,见善不敢不赏,见暴不敢不罪( 墨子明鬼上 第二十九) “吏”指官吏,“官”指官府。 6 ) 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参伍审罪过,而听左右近习之言,则无能之士在廷 而愚污之吏处官矣( 韩非子孤愤) “吏”指官吏,“官”指官职、职位。 二、说文云:“吏,治人者也。”可见,“吏”最初是百官的通称。虽然后来发 展成“官、吏”都可表示“官吏”的意思,但具体来讲,还是有区别的。 l 、“官”多指职位较高、地位尊贵的官吏。 1 )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尚贤上第八) “官”指地位比较尊贵的官吏,相对于“民”而言。 2 ) 贤者举而上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