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专业论文)关于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因素分析.pdf_第1页
(国民经济学专业论文)关于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因素分析.pdf_第2页
(国民经济学专业论文)关于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因素分析.pdf_第3页
(国民经济学专业论文)关于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因素分析.pdf_第4页
(国民经济学专业论文)关于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因素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提要 经济增长是一个倍受人们关注的经济现象,它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对 象,也是实践中的焦点。投资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确定性的相互关系,已被 众多的经典经济学家所研究并认同。尤以西方凯恩斯经济学派与马克思经济 学派更为著名。本文将依据对传统理论的认识,比较、分析、总结出对这两大 认识观点的区别联系。根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近2 0 年的实际经济运行状 况的考察,从更深层次来研究投资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便在此基础上 探寻实现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政策建议,促进社会主义事业 的进一步发展。 鲤论是实践的先导,只有较好地掌握分析理论本身,才能深入对实践的认 识。基于此,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关于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在该 章中,笔者尝试性地对经典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 找出它们彼此的异同点,并开辟了一条在实践分析中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认识 路径。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并非一帆风顺,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 面。特别是近年来内需不足及通货紧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更是困挠经济生活 而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笔者通过对近二十年来的实际经济数据予以定性与 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从纷繁复杂的经济运行中找出当前的实际问题所在,为政 策的制订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关于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分析。针对上文的 分析结果,在本章中将提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相关对策,为社会主义经济活 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最后,由于本人认识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有限,文中必有许多不足之处,肯 请专家和各位尊敬的师长给以批评指正,本人将不胜感谢。 1 。 a b s t r a c t 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i sbn o t i c e a b l ee c o n o m i cp h e n o m e n o n i ti s n o to n l yt h ei m p o r t a n tt a r g e to f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s e a r c h ,b u tt h ef o c u so fp r a c t i c e t h ed e f i n i t e i n t e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i n v e s t m e n ta n d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h a sb e e ns t u d i e da n di d e n t i f i e db ym a n yc l a s s i c e c o n o m i s t s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w e s t e r n k e y n e s i a n s e c o n o m i cs c h o o la n dm a r xe c o n o m i c ss c h 0 0 1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a b s t r a c t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c o n n e c t i o n so ft h e s et w ov i e wo fp o i n t s d e p e n d i n go n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e o r y ,c o m p f i s o n ,a n a l y s i sa n dc o n c l u d i n g a n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a l m o s t2 0y e a r s s t u d yo ft h ep r a c t i c a le c o n o m i cm o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s i n c ec h i n a sr e f o r ma n do p e np o l i c y ,r e s e a r c ht h ei n v e s t m e n t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i n v e s t m e n ta n d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f r o mt h ed e e p e rl e v e li no r d e rt h a t0 1 q t h i sb a s i sw eu yt og e tt h es u g g e s t i o n sw h i c hc a l lh e l pr e a l i s et h ee c o n o m i cs t e a d y ,s u s - t a i n e d ,f a s ta n dh e a l t h yg r o w t h ,m e a n w h i l ep r o m o t e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o c i a l i s t c a u s e t h e o r yi sg u i d eo fp r a c t i c e ,o n l ym o r es u c c e s s f u l l ym a s t e ra n da n a l y s et h e o r y i t s e l f ,o n ec a ng e ta c c e s st ot h ed e e p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p r a c t i c e b e c a u s eo ft h i sd g a s o n ,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p a r to n ei sa b o u t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fi n - v e s t m e n ta n d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 i nt h i sp a r t ,a u t h o rt r i e st od os o m ec o m p a r i s o nr e s e a r c ho nc l a s s i ce c o n o m i s t s t h e o r yo fe c o n o m i ct h e o r y ,i no r d e rt of i n dt h e i d e n t i t y a n dd i f f e r e n c ee a c ha n o t h e r ,a n di n v e n ta na p p r o a c ho f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b yw h i c he o m b i n e st h e mi np r a c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p a r tt w oi sa b o u tt h ep o s i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c h i n a si n v e s t m e n ta n d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s i n c ei tb e g i n st or e f o r ma n do p e nt o t h eo u t s i d ew o l d c h i n a se c o n o m i cm o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i sn o ta l w a y ss m o o t hs i n c ec h i n a c a r r i e so u ti t sr e f o r ma n do p e np o l i c y ,a u c c e s si no no n eh a n d ,f m l u r ei st h eo t h e r h a n d ,e s p e c i a l l yi nr e c e n ty e a r st h eb a de f f e c tb r o n g h ta b o u tb yt h ei n s u f f i c i e n td o m e s t i ed e m a n da n dl o a ns h d n k i n gh a sb e c o m et h ep r o b l e mt os o l v ew h i c hu p s e te c o n o m i c l i f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a u t h o rf i n d so u tw h a tt h ep r e s e n tp r o b l e mi s i n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e c o n o m i cm o v i n g b ym e a n so ft h ea n a l y s i sw h i c h c o m b i n e st h ef i x e dq u a n t i t yw i t hq u a l i t y a b o u tn e a r l y2 0y e a r s p r a c t i c a le c o n o m i cs t a t i s t i c s ,a n db u i l ds t r o n gb a s ef o rp o l i c y m a k i n g p a r tt h r e ei s a b o u tt h ep o l i c ya n a l y s i so fp r o m o t i n g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 f o rt h e r e s u l to fa n a l y s i sa b o v e ,t h i sp a r tw i l lp o s et h ei n t e r r e l a t i o no fp r o m o t i n ge c o n o m i c s t e a d i l yg r o w t h ,p r o v i d i n gt o ac e r t a i ne x t e n t8 0 m eb a s i sa n dr e f e r e n c ef o rt h es m o o t h m o v i n go fs o c i a l i s te c o n o m i cl i r e i nt h ee n d i n g ,b e c a u s eo ft h ea u t h o r sl i m i t e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b i l i t ya n dt h e o r e t i - c a ll e v e l ,t h e r ea r em a n yf l a w si nt h ea r t i c l e a n x i o u sf o rt h es p e c i a l i s t sa n dr e s p e t a b l e s e n i o r s c o m m e n ta n dc r i t i c i s m ,t h ea u t h o ri s s og r a t i f u l 第一章关于投资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投资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并引发了经济波动,这已成为理 论上勿庸置疑的问题。就投资与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言,产生了以 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 包括后凯恩斯主义) 为主的两大理论体系而无论 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还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都不同程度地揭示 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而经济学界历来都认为这两大理论体系互不 融合。本章旨在通过对两种理论的比较,从中找到异同之处,使两者能有机地 结合起来,并对它们的不足加以探讨,为我国经济发展实现持续、快速、稳定的 目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第一节两种理论体系的阐述及数量分析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理论 1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 所谓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就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理论。即在马克思看 来,资本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及在竞争压力的驱使下,便会不断地扩大生产规 模以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m ) 。其具体模型如下: i :c + y + m :c + y + | 】l f 该模型中i 、分别指第1 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第部类生 产消费资料的部类;两大部类中,c + v + m 表示它们生产商品的价值构成,c 为 不变资本,v 为可变资本,1 1 1 为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为能够实现生产 规模的扩大,将m 中的一部分詈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 m 一詈) 则用作追加 积累( 即投资) 。在追加积累的剩余价值中,又划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c 和 追加的可变资本v ,于是上述模型变更为下一轮两部类产值的增长,模型 为: i :( c + c ) + ( v + a v ) + m i :( c + c ) + ( v + a v ) + m 1 ( m 1 为扩大再生产实现后所带来的剩余价 值) 由于投资的缘故,使得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力增加,从而m 1 m ,故社会 总产值增加,实现了经济增长。 2 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 马克思正是在分析经济增长( 即社会再生产) 过程中发现了经济运行的周 期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他认为,出于追逐私利的动机,资本家 所进行的生产活动、生产决策是与社会的要求相背离的,资本家的盲目性造成 了两大部类的比例常处于失调状态,引起经挤波动,由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 不断加剧最终引起整个社会经济的崩溃即发生了经济危机。然而只要资本主 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存在,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就会贪婪地剥削工人以 追逐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在危机发生后,为了满足资本的本性,他们会通过 大规模更新固定资产获得比较优势而生存下去,于是作为提供生产资料的第 1 部类便逐步摆脱危机,同时带动第部类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开 始了新一轮的经济周期。 根据社会扩大再生产理论,要使国民经济得以正常运转,两部类必保持平 稳。就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i ( v + m ) i i c( 1 ) 工( c + v + m ) i ( c ) + ( c )( 2 ) i i ( c + v + m ) i ( v + 里) + ( v + m )( 3 ) 不等式( 1 ) ( 2 ) 说明,第一部类的产品除应满足补偿本部类和第二部类所 消耗的生产资料的需求之外,还应有追加的生产资料才能使扩大再生产得以 维持。不等式( 3 ) 表明为了进行扩大再生产,不仅需要追加生产资料,还应追 加消费品,才能使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存在,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处于无 政府状态,两部类发展不平街。此外由于固定资本的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存 在着一定的时滞,使得再生产过程中总有一部分资本寿命完结有待更新,而另 一部分资本仍以实物形式继续发挥其职能,只是为了补偿其损耗而把这部分 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如果这两部分资本比例发生变化,( 即第部类要求实 2 物更新的资本比例增加,造成第1 部类产品不足;反之,造成第1 部类产品过 剩) 且这个比例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就会加剧资本主义经济的波动性。 二、西方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斯理论 1 哈罗德增长模型与多马模型 这两个模型都是以凯恩斯的收入均衡理论为基础的,从储蓄等于投资原 理出发,突出了储蓄的作用,强调了投资的双重作用:即投资不但会增加有效 需求和国民收入,而且还会增加资本存量提高生产能力影响未来供给。尽管 两个模型表达方式有些不同,但结论相似,在此仅阐述哈罗德增长模型。 哈罗德在他的增长模型中提出了三种增长率来说明他的论点:即实际增 长率( c ) ,合意增长率( g 。) ,自然增长率( g 。) 。三种增长率只是定义上的区 别,而无本质的区别,此处只说明实际增长率以说明实现经济增长的因素。 其模型公式为:g = s c = s 1 c s 为实际国民收入储蓄率,因其假定储蓄等于投资,故s 也为实际国民收 入投资率。 c 为实际产出率即k q ;k 为资本存量,q 为实际国民收入。故c 也为资 本产出率。 由于该模型中假定c 不变,故实现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就在于s ( 实际国 民收入储蓄率) 。 在经济增长模型上,后凯恩主义的增长模型在前提假定上与马克思增长 理论有着较大的相似性( 前提在后面比较时列出) 。后凯恩斯主义的卡尔多经 济增长理论,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出发,认为投资是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 核心,它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国民收入在利润与收入分配理论 紧密结合起来。其具体模型:c + i = p + w c 为消费、i 为投资、p 为利润、w 为工人工资;此处假定工资全部用于消 费,投资来源于利润。故设s 为利润储蓄率,则s 。p = 投资额 于是c = w + ( 1 一s ) p j 代入上式 i 十w + p s p = p + w j i = s p 两边同除以资本存量k 得:i k = s p k 其中i k 为投资增长率也即经济增长率。 2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在解释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与波动性的理论e e ,此处仅介绍乘数加速 3 数原理。 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若某时期的实际国民收入较上一时期有增值 ( q ) ,于是在固定的资本产出比例( 加速数w ) 条件下,本期资本存量即投资i 必定有所增加( k ) ,且a k = w a q ,该式即说明了实际国民收入( 或产量) 的增长引起投资成倍地增加。而另一方面,由于投资的增加,在边际消费倾向 ( m p c ) 既定的条件下,一笔投资会引起消费以等比序列的形式增加,公比为 m p c ,消费的增加引起了国民收入成倍的提高,这个倍数即为投资乘数m u l t ; 然而在某一点上,可利用资源和生产能力的限制必然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增 长有一极限,因此此时国民经济恒等式不等了,总供给 总需求;由于实际产 量的增长受制于可利用资源的短缺,致使实际产量的增长率不可能大于最大 产量( 生产力极限下) 的增长率,从而促使经济进入衰退时期,并会在乘数加速 数的作用下加速衰退。然而由于自主投资和固定资产折旧等众多因素的存 在,致使经济的下落总有一定界限,经过一段时滞后,人们的心理预期致使信 心恢复,于是人们又会增加投资购置、更新大量固定资产,在乘数与加速数双 重作用下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这样使得经济发展呈现出周期性,并在乘数与 加速数作用下显示出巨大的波动性。 三、两种经济增长理论的数量分析 1 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数量分析。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是总产值的增长理沦,具体模式可通过下面的计 算求得。假定社会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率i t i ,保持不变;资本有机 构成i 保持不变。因为投入资本全来自于剩余价值,故设一指标为s 。( 剩余价 值积累率) ;整个社会总产值上期为c + v + 1 1 1 ,于是下一期为( c + a c ) + ( c + v ) 十m 1 , fm r = m v = m 1 ( v + v ) j s m = = c ( v n 文o + cv + ) c j ) m ( v + v ) 经济增长率。:鱼土垒导去导掣一 c + z x v + ( i t i 一m ) c + v + n l ( 1 ) ( 2 ) ( 3 ) 8 m m + m r a vm r 8 m + f j v + v + m r vj + 1 + m 。 又g = 尘兰! 生卫 竺立专世一1 = 堂一l = 全! 代人上式 i v + v + m ,vvv 1 她= 鬻 从该式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经济增长率是由s m 、m ,和j 决定的,而又因为 剩余价值率( m ,) 和资本的有机构成假定不变,故经济增长率由剩余价值积累 率决定。而剩余价值积累率则取决于市场的竞争激烈状况、投资者的心理状 况、两大部类的结构平衡状况等因素,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极大的 不稳定性。 2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模型的数量分析 对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数量分析: ( 1 ) 模型中国民收入储蓄率s 、资本产出率c 在马克思那里:麦示为: s = ( c + z v ) ( v 十m ) ;c = ( c + v ) ( v + m ) ; ( 2 ) 该模型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最大的不足就是假定工人工资的储蓄率 与资本家的储蓄率相等。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现实的。 数量分析:g = s c = 尘苌舍涮 c + vv 5 i r2 了。g 对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模型的数量分析: ( 1 ) 模型中利润储蓄率s ,利润m 和资本存量k 用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 指标来表示即为:s = ( c + v ) m ;p = m ,k = c + v ( 2 ) 该模型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阶级划分,并假定工资储蓄率零,投资 全来自利润,因而与马克思的增长模型有相似之处,但它同上个模型一样由于 没有划分部类,故没能注意到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平衡问题。 数量分析:( i k ) = s p k = 垒掣m 丢丐= a i c + i a v = g 综上分析可知三者在数量上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前者与后两者模型在质 上则是不同的:( 1 ) 前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是持批判态度的,后 两者则是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分析,持辩护态度;( 2 ) 后两者掩盖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之间的界限,抹煞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事实。两种理论不同的关键原 因在于后两个理论没有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 3 ) 从表达意义上来看 前者用剩余价值率( m ,) ,资本有机构成( j ) ,剩余价值积累率( s 。) ,来表述经济 增长的决定因素,这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后者则仅反映了宏观经济变量 的相互制约关系。 第二节两种理论的异同比较 一、相同之处 1 两种理论都承认了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尽管马克思认为只有资本 主义经济才有周期性,而否认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但这个结论是在国 家、社会、个人的利益及理性预期完全一致的条件下得以成立的。即要求社会 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与事后要求必须协调一致,才能避免经济波 动。但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实际经济运行状况来看,这一要求都是难以达到的。 另外,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将买与卖完全相等是不现实的。同时在信 用制度如此发达的今天,赊销赊购等行为造成了“债务”链,在这个链条中任何 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造成经济波动;人们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变化使得 供给往往会滞后;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更新的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存在着不 一致也会引起波动。即使假定二者一致,由于本期投资资金来自于上期积累, 如果投资金额大于积累金额会引起需求上升,反之需求小于供给,从而产生波 动;技术的变化是不规则的,而技术一旦提高,经济增长就会加快,从而使经 济波动强烈起来。综上所述,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必然的。 2 两种理论都承认投资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重要作用。 如前所述,西方经济学以乘数与加速数原理说明了投资变动对经济波动 的决定作用。而马克思则认为由于固定资产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存在时滞 导致了两大部类的失衡而发生经济波动,直至危机的爆发。此时通过固定资 产的更新使资本主义从危机中走出来,又进入了下一次危机之中,形成了经济 的波动性。同时从模型的结果来看,都得出了储蓄率( 积累率) 是经济增妊的 关键因素,可见在此点上,两者是不谋而合。 3 国民收入对投资的作用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由于某时期国民收入的提高,在加速效的作用下引起 投资( 资本存量增量) 成倍地增加。而马克思则认为在有机构成和积累率不 6 变的前提下,国民收入的增加,必然导致投资的增加。 ( 4 ) 两者量化的结果一致。( 如前分析) 二、不同之处 1 两种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由此决定的分析方法不同 ( 1 ) 马克思理论产生于1 9 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当时由于 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而想尽快实现资本积累的资本家贪得无厌地榨取工人身 上每一分剩余价值,广大无产阶段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 的本性暴露无遗。在此背景下,近乎于无法生存的无产阶级面临着生与死的 选择,于是资本主义世界不断爆发工人为争取生存和民主权利的斗争,马克思 做为广大无产阶级的代言人,用尽毕生的精力深入调查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社 会的种种现象并揭示了其内在的本质,写下了不朽之作资本论,以指导广大 无产阶级的斗争。正是如此,使得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经济现象 时都采用了阶级分析和辩证分析的方法,来洞察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问 题,从而得到了在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稳定增长过程中,必须保证两大部类协调 一致的论断,( 然而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可调和矛盾的作用下所达不到 的) ,最终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在危机中灭亡。所有这一切都是合乎逻辑而 顺理成章的。 ( 2 ) 2 0 世纪3 0 年代震撼世界的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宣告了古 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终结,为了促使资本主义社会从这场灾难中尽 快地走出来,并提出克服危机的有效政策,凯恩斯以其独到的见解分析了各种 宏观经济变量指标,指出了只要保证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才能实现 经济的稳定增长的论断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主义者都是采 用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和均衡分析方法。以储蓄和投资的关系作为焦点问题,展 开研究经济增长和波动的主导因素,从而提出了政府干预的政策主张以指导 经济稳定发展。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它采取的一些所谓实证分析方法来 客观描述经济现象以表示其无阶级性,却正说明了他掩盖了种种现象之下的 本质问题,充当了资产阶级的辩护人,然而这一切也是合乎逻辑的。同时,值 得说明的是,他对经济现象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对现实的经济发展确实有着重 大的作用。 2 两种理论的假设前提不同 具体而言:( 1 )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中有如下假 7 定: a 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b 每一部类使用的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后者指使用的劳动 力的价值,前者指生产上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c 每一部类借助于这些资本而生产的全部年产品都以价值形式表示,即c + v + m o d 产品按照他们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e 剩余价值率m ,技术决定的资本有机构成i 保持不变。 f 资本家没有闲置的资本。它们除用于消费就是用于投资。这说明了资 本家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合一,投资、储蓄决策也是合一的。 ( 2 ) 凯恩斯主义者的假定前提。 a 劳动人口是被假定为一定的( 人口增长率一定) ,因此存在一个充分就 业增长率,当投资者预期增长率高于这个充分就业增长率时将发生通货膨胀, 实际增长率将受到限制。 b 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其基本功用在于说明( 在政府支出不变的情况 下) 任何调节税收和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实际经济活动不起作用。 c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信息是对称的,要素可自由流动。 d 储蓄与投资是一种相互分离的活动。 e 制度、技术等被视为外生变量。 f 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配置效率,但不能实现社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 率和动态效率。 g 资源是充分的。 、 后凯恩斯主义除了上述基本假定之外,与马克思假设前提有着很大的相 似之处。具体如下:s t 国民收入划分为劳动收人( 工资w ) 和资产收入( 利润p ) 两部分;相应地社会阶级划分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两大阶级。 b 国民生产划分为投资品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两大部类。 c 投资由资本经营者( 企业主) 的投资决策决定,与储蓄决策无关两者相 互独立。 。 d 把工资储蓄率与利润储蓄率区别开来,并设工资储蓄率为零。 e 由技术决定的资本产出率保持不变。 f 工资全部用于消费,投资全部来自利润。 r 从上述的前提之中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两种理论都有一定的科学性。 马克思以其超人的洞察力将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划分为c 、v 、m 并指出了三 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此点上显然是优于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凯恩斯主义 者从社会经济总量出发,将投资与储蓄分离开来深入研究了流通中的平衡问 题,弥补了马克思主义者侧重对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分析。但无论如何凯恩 斯主义者由于未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去探究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的根源, 这也是凯恩斯主义增长模式的根本缺陷。尽管他们经常强调制度因素在经济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他们的模式也只是提供一个分析实际问题的框架,并指 出增长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而已。 3 马克思理论撇开了政府部门与外贸部门,是一个封闭型的简单二元模 型,当期( 工人与资本家) 生活消费和( 资本家) 投资构成了当期国民收入,用模 型表示即为y = c + i ( 这与卡尔多模型一致) 。只不过在马克思那里,工人没 有储蓄( s = 0 ) ,资本家收入除小部分消费外,其余全部投资。从实证观点讲这 符合经济增长的黄金定律,这就解释为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形成初期有很高的 经济增长率。另外在劳动价值论与劳动同质说假定下,生产函数没有短期与 长期之分,被简化为关于劳动力的一阶线性齐次方程( 即q = l ) ,因此最终它 得到与各个西方经典理论相同的数量结论并不奇怪,只不过含义却差别较大。 而西方增长理论则是从均衡、稳定角度出发( 劳动力充分使用为前提) 得此结 论,故而两者不同。 4 造成经济波动的根源不同 7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作用,整个资本主义的社会生 产处于无政府状态,造成两大部类不断地失衡,引起了经济波动。而凯恩斯主 义者则认为,由于人们的心理预期致使信心不足,引起投资下降,整个社会有 效需求不足引发国民经济总量失衡从而造成了经济波动。从这点上可以看出 两种理论从同一经济现象出发,马克思则进入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内部本质之 中客观地寻求答案;凯恩斯主义者则从投资者主观心理出发,在纷繁复杂的宏 观经济变量当中搜寻解释。 5 波动的最终结果不同 在马克思看来,由于结构失衡引发的波动在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和 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导致楚个社会的绝对需求的不断下降,从而产生 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高潮形式。危机在资本 9 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一次比一次强烈,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退路越来越 小,最终使资本主义在危机中灭亡。而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经济波动本身就 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投资者主观预期引发的,并且认为可以通过外在因 素( 如政府实行财政赤字政策增加社会有效需求) 加以预防和克服,渡动的结 果不会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 第三节对两种理论体系的看法及整合分析 一、对两种理论体系的再认识 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在分析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理论时, 因他们特有的前提不同,使得各自理论中都有一些值得推敲的问题,具体如 下: 1 马克思经济增长与波动理论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引起资本主义 经济周期性和波动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即生产社会化 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导致危机的直接原因则是生产无限扩大 同人民群众支付能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充分显示了马克思正是从整个 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出发,深入到了制约经济活 动的制度约束这个根本性问题之上。这一点同后来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有很 大的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各种制度安排的分析中,是 着眼于阶级矛盾的角度,不是以其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效率为霞点的,下面我 们从另一侧面( 即效率) 来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及其内在矛盾进行分析: 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衡量一种制度的优劣不能仅从阶级剥削的观点出发而 应从该种制度所提供的效率大小即该种制度为社会所带来的收益和创造的价 值的大小来评判,从这种观点出发,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时期内还是有效率 的: ( 1 ) 由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市场中任一主体都极易 界定自己的产权边界的优势,使得产权得以明晰化,“公共品”区域被限制在最 小范围之内,这就会避免为争夺公共利益而发生的“寻租”现象有利于投资、 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 2 ) 由于个人私利的作用把个人的努力与报酬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促进了 社会刨新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同时在界定私人产权边界时。又极大地加强 1 0 了执法的力度,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化,使得投资活动赖以生存的环境 更趋完善,降低了经济波动的不稳定因素。 ( 3 ) 由于市场竞争的规范化,使得资本家为了生存而尽量使自己的决策与 社会要求一致,( 如股份制) 决策逐步社会化,这就有利于社会化生产的规模与 效率的大大提高。 ( 4 )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工人的实际工资 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广泛采用使得产品的价格逐渐下降, 所以战后几十年来发达国家没有出现工人购买力下降的局面。而正是由于工 人工资的不断提高,使得一些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便失去了其低成本的 优势,所以目前发达国家出现了产业转移的现象。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 工人购买水平的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现阶段呈现 出一种淡化的趋势,但由于马克思所指出的矛盾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故而资本 主义社会最终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2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增长与波动理论的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 1 ) 投资不是自动地投资而是人为地投资,人在投资中处于主动地位,但 由于人的生活环境,教育状况、思维方式不同产生人的理性预期差异,而不象 西方经济理论假定的那样投资者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经济人”,具有完全的理 性预期。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市场的非竞争性,信息的不对称性,理性预期 不足,同时还有国际环境的影响,既定利益集团的阻碍,都会使投资活动无法 收到预期利益,众多因素的作用将加剧经济的波动。 ( 2 ) 凯恩斯主义者将制度排斥于研究范围之外,而仅从宏观经济变量之中 搜索它们之间绝对或相对的量的关系,这势必造成分析结果适用程度的降低。 比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除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一些自然性因素 外,还取决于两者在同样的经济活动中哪方能发挥更大的效率。而效率的高 低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制度所提供的运行空间和运行范围。投资作为一种 经济活动,必定要在一定的制度约束的规则下有效运行因而考察经济周期和 波动同投资的关系时必须考察制度问题。比如上述的因公共区域过大而发生 了人们彼此热衷于争夺公共利益的活动即“寻租”从而使生产、投资遭到了冲 击,加剧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因而制度的研究对经济的增长与稳定是有重 大意义的。正如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所说:“制度对增长的促进是很重要的, i i 这取决于制度把努力与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取决于制度为专业化和贸易所 提供的、以供制度允许寻求并抓住经济机会的自由”。 ( 3 ) 凯恩斯主义者在研究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时,假定资源的供给是充足 的,这在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中是绝对不成立的。资源的缺乏已成为整个世 界经济发展中所面j 临的共同问题,而资源的缺乏会引起投资品供应不足,造成 投资乘数的中断,不能转化为消费,然而由予投资中断形成的货币又会转化为 其它间接投资( 如储蓄、购买股票、债券等) 进入金融机构,在货币乘数连续地 作用下最终进入企业致使投资需求不断膨胀引起社会总量的不平衡就会进 一步加剧了经济的波动性。特别是目前金融市场如此发达的今天,这层因素 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二、对两种理论体系的整合与接轨 马克思和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理论上的接轨之处就在于: 首先马克思从社会两大部类出发,以两大部类的比例失调为根据作为导 致经济波动的直接原因,两大部类的比例失调在生产领域内的生产活动的运 行当中频繁发生。这主要是因为:a 两大部类内部部门的固定资本的实物补 偿与价值补偿存在着时滞的变化;b 整个社会的固定资本更新需求的不均衡 性变化。总之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在生产中由于固定资本更新才导致了比例 失调,比例失调越大,波动就越剧烈直至发生危机。这个固定资本的更新活动 在凯恩斯那里即是投资活动。而凯恩斯主义者则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相 互关系出发,通过对流通领域的分析论证了投资与储蓄的关系是决定经济波 动的主要关系,并运用乘数与加速数原理说明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因而两种理论都是以投资为突破口,侧重于不同的领域,找出了解决波动促进 增长的途径。撇开马克思理论的阶级性不说,两种理论都告诉我们在保证经 济稳定增长过程中既要注意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又要注意国民经济内部的 结构平衡( 包括产业结构、部类结构、地区结构等) 。这将在下文的实证分析 中,综合论述。 + 其次,两种理论在数量上的一致性也告诉了我们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 素就是:积累率、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有机构成三个基本因素。尽管西方经济 学家提出所谓的资本产出比例、储蓄率,这只不过是上述因素的变形而已。特 别是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型就更接近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型。在一 定意义上可以说它就是后者的回归。因为一方面它回到了马克思的一些基本 1 2 一 假定之上。另一方面在资本有机构成( j ) 与剩余价值率( m ,) 不变的条件下,经 济增长率取决于剩余价值积累率( s m ) 。而后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在资本产出 率k p 不变条件下,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利润积累率( s ) ( p = m ) 。而资本产出率 假定不变实际上就是在假定m ,和j 不变。( 因为k p :型坐:旦业! :止) mvm m 7 因而两者在量化结果上是完全一致的。 此外,马克思通过信用危机的分析,认为信用危机是促使经济危机产生的 重要原因。这对于金融市场日趋发达和融资手段日趋多样的今天而言,有着 很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将金融波动和金融因素囊括到经济增长与 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中,拓宽了我们探析经济波动的视野。 最后,在一定意义上说,两种理论是相互补充的。哈罗德增长模型是通过 合意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不一致来解释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实际上就是 用实际经济增长率与资本主义企业所预期的经济增长率之同的背离来解释经 济的累积性波动,这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它乏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探 讨经济不稳定根源的深层次分析。而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式尽管因假定投资 和储蓄的分离而忽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但他却从两大部类的结构失衡去说 明了扩大再生产不能经常实现的原因。若舍去此前提,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 研究经济的不稳定性,将对经济稳定发展产生重大意义。 总之,通过对两种理论相互关系的比较分析,就理论认识方面扩大了我们 的眼界,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二者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将使我们对经济 活动的分析更加透彻。后文的实证分析部分,本人将仅从对各种理论体系综 合认识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在细分各种研究隶属何种理论,在此予以说明。 第二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与 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关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九九八年,我们虽经受了洪涝灾害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经济增 长率依然保持在7 8 的较高水平,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这一 成就的取得显然得益于力度很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促成的投资增长对 经济增长的拉动。本节试图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 系的实证分析,来研究各种影响投资拉动作用的结构效应。 一、关于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而过度的投资又会诱发经济的剧烈波动, 从而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这就是投资对增长的“双刃性”。 下表列举的是我国1 9 7 9 1 9 9 7 年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的实际数据, i 见表2 1 。 表2 17 9 9 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经济增长矗 7 98 08 18 28 38 5 8 68 88 99 09 19 29 39 49 5 9 69 7 经薪增长率 _ _ _ 7 678 i5 2 l9 o tm g巧i l廿羽 8 班1 1 蜀1 1 抑3 蔚9 1 9 廿1 2 皇1 0 5 】9 6 188 ( c o p ) 全社台固定贾 0 1 i i4蔼82 493 3 ,9招8蝠7657 5 7 58啦6登63 i4订51 4bl o 5 产投资增长率 注:表中数据来自1 9 9 8 ( 中国统计年鏊) 为科学地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用下式来测算它们之间当年和 滞后几年的相关系数( r ) 。 。一 ! :圣型= 圣! :圣! “一汀f 不可哥萨冈i 历玎甚丽 式中。指样本数,x 、y 分别指相关因素,通过计算,得出下面表2 2 。 裘2 2 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牢相关系数裹 相关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当年经济增长相关系数 最大( r = 0 7 4 ) ,表明当年的投资与当年的经济增长关系极为密切;而当年的 投资增长率与滞后几年的经济增长率相关系数趋小,表明当年的投资对以后 几年的经济增长影响越来越弱。 从表2 1 我们还可以看出,无论是经济增长率还是投资增长率都存在着 明显的周期波动,但二者的波动幅度并不严格一致。我们对表1 数据进一步 加工整理,用变异系数v 来表示这两种指标的波动性。经计算7 9 9 7 年投资 增长率波动的变异系数v i = 0 7 1 ,经济增长率波动的变异系数v 。= 0 3 4 。由 此可知,投资增长率的波动较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更为剧烈。因此,可以认为经 济增长的周期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资增长的周期波动引起的。 二、影响投资拉动作用之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 投资结构的变动会影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定量的投资按不 同的结构进行分配,将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