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张舜徽与《广校雠略》.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张舜徽与《广校雠略》.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张舜徽与《广校雠略》.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张舜徽与《广校雠略》.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张舜徽与《广校雠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广校雠略为张舜徽第一部专著,为张舜徽文献学的发凡起例之作,体现 张舜徽最基本的学术思想和风格,规定和影响他后来的学术历程,乃至影响到后 来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学科面貌。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对国学大师张舜徽和他的 第一部著作广校雠略作初步地总结与研究:第一部分介绍张舜徽的学术生涯 及著述成就。第二部分叙议广校雠略成书前的学术积累。第三部分介绍广 校雠略的文本体例与内容。第四部分总结广校雠略的学术贡献。第五部分 论述广校雠略在张舜徽学术中的地位。第六部分平议广校雠略的性质。 本文力图借此研究,来理解张舜徽学术,确立广校雠略对张舜徽文献学的影 响及在文献学上的地位。 关键词张舜徽广校雠略体例辨章学术文献学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p r o v i d e sa no v e r a l la n ds y s t e m a t i ce x p l o r a t i o nt o w a r dm r z h a n ga n dh i sw o r k sg u a n gj i a o c h o ul u e t h e r ea r es i xp a r t s i n t h i s t h e s i s t h ef i r s tp a r tp r e s e n t st h el i s to fm r z h a n g sw o r k sa n dt h eb r i e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h i sl i f ei na 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o r d e r t h e s e c o n d p a r t i n t r o d u c e sh i s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b e f o r eh eh a df i n i s h e dh i sf i r s tw o r k s g u a n gj i a o c h o ul u e t h ec h i r d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f o r m sa n dc o n t e n to f g u a n gj i a o c h o ul u e t h ef o u r t hp a r t i n t r o d u c e sh i sw o r k s g u a n g j i a o c h o ul u e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i nt h ea c a d e m i ch i s t r o y t h ef i f t h p a r t e v a l u a t e st h i st h e s i si nz h a n gs h u n h u i s 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 t h el a s t p a r td i s c u s sw h a tb o o kg u a n g j i a o c h o ul u ei s 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r c h ,t h et h e s i si n t e n dt og e tad e e p e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m r z h a n g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a n dt of i n da r i g h tp o s i t i o ni nm r z h a n g ss t u d y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t e x t sa n d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r e s e a r c h k e y w o r d s z h a n gs h u n h u ig u a n gj i a o c h o ul u e f o r m so ft e x t a c a d e m i ce v a l u a t i o nt h es t u d yo f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t e x t s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论文作者签名:李辞书太 时间:扣g 年s 月上s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湖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孪耳戏 签名日期:2 6 年5 月2 、卵 锄签名屠性锄签名瑶俗 引言 张舜徽及所领导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是2 0 世纪后半叶中国大陆 国学研究的重镇1 ,特别是张舜徽在国学研究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因而他被 曹聚仁、胡道静、蔡尚思、章开沅、赵吉惠等誉为国学大师。 张舜徽著作等身,学问贯通经、史、子、集四部,涵盖文、史、哲三科,因 而其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值得学术界、思想界好好总结和归纳。遗憾的足,张 舜徽学术研究起步较晚,在张舜徽生前,研究并不充分,仅有少数几篇论文;但 在张舜徽去世后,才较为普遍开展起来。对张舜徽学术,较早进行研究和评论的 是2 0 世纪7 0 年代曹聚仁在香港晶报发表的学术随笔。2 0 世纪8 0 年代,研 究文章主要有:李国祥治学严谨,著述宏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 9 8 5 年 第5 期) 、吴志根志当存高远( 博览全书1 9 8 5 年第1 1 期) 、郑一奇欲求 超胜,必先会通( 博览全书1 9 8 7 年第2 期j 等。2 0 世纪9 0 年代,张舜徽去 世后,学术界关注其学术成就的人越来越多,诸多学术刊物,包括文献、历 史文献研究、文教资料、船山学刊等纷纷刊文予以讨论,其中以华中师 范大学学报1 9 9 7 年专集最为集中和最有代表性。这些文章的研究范围遍及经 学、史学、子学、集学、文献学、文字学、以及历史观、方法论和治学精神等, 为以后对张舜徽学术的全面研究奠定基础。可惜的是,这些研究规模不大,多集 中在“点”上;但近年来,张舜徽学术“面”的研究正在展开:东北师范大学列 “张舜徽论清代学术2 为“十五2 1 1 工程”的研究课题;华中师范大学把“张 舜徽学术”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杨燕起、高国抗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 ( 2 0 0 3 年修改版) 第9 章“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把张舜徽与罗 振玉、王国维、梁启超、胡适、洪业、张元济、顾颉刚、陈垣、王重民、郭沫若、 白寿彝并列,新增第1 0 节“张舜徽与历史文献学学科的构建”,总结他对历史文 献学的贡献:2 0 0 5 年1 0 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张舜徽学术研究第1 辑,极 大推动了张舜徽学术的研究。 广校雠略为张舜徽第一部专著,是张舜徽文献学的发凡起例之作,体现 1 谢瞧安张舜徽j2 0 世纪后半n l 的固学研究,求索2 0 0 1 年第6 期。斟为行文方便,论文中所提及 的先暂时贤都直呼其名,非有不敬之意,如有冒昧,敬请原谅。 ! 武少民张舜徽论清代学术古辅整理l 卅究学刊2 0 0 5 年第2 期。 张舜徽最基本的学术思想和风格,规定和影响他后来的学术历程,乃至影响到后 来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学科面貌1 。广校雠略1 9 4 3 年问世来,目前能知道的研 究文章仅有两篇,即李晓明撰写的( 广校雠略) 条辨2 和 与汉 唐宋清学术论。目前,研究者不多,研究也不够。本文试着从广校雠略的 主要学术贡献、广校雠略在张舜徽学术中的地位、广校雠略的性质等方面 作初步探讨,总结广校雠略在文献学上的成就。 1 李晓叫( 广技雠略) 条辨,张舜徽学术研究第一辑第1 5 5 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 2 笔者在撰写张舜徽与广校雠略) 时,受条件限制,除在“期刊嘲”上检索外很多研究张舜徽学术 的文章和+ 5 都盘阒不到,包括华中师范人学学报1 9 9 7 年特辑、历史文献础究:的研究立章以及 刷固林张舜徽学术随笔( 中圆青年 i 版社2 0 0 1 年) 等;甚全连张舜徽专著爱晚庐随笔等无法借阕 ( 好舟张舜徽集第二辑2 0 0 6 年3 月已“i 版,刚购买一册,目前仍无时间研读) 。町以说,论文撰。丐儿 乎足无所凭依的只能采用通读张舜徽原著,从中找材料,口观点。在笔者论义早已写定,队蔓符辩时的 前一月,才看到李晓叫的广校雠略) 条辨发现它n :条辨广校雠略的内容时,所涉及的深度和 度超过r 奉义。为了保持论文的原创性,最初想法是决定小托引用该文,即使有所重复,也属巧台。后 重时,1 i 僻已f 片箍i 戋篇对内弈的归纳方式但n :征0 i 该篇观点时,龆用尾注标 w 殳献 j 处、页冯,特此 说。另附,( 广校雠咯) ,汉唐束清学术论( 历史文献研究第2 4 辑乍中师范人学j j 版f l2 0 0 5 年) 节争口,尤法盘i 列,甚感遗感。 2 一、张舜徽的学术生涯及著述成就 张舜徽( 1 9 1 1 - - 1 9 9 2 ) ,湖南沅江赤山老屋村人。祖父张闻锦,道光十三年 ( 1 8 3 3 年) 进士,历官至山东司郎中,性好聚书,除十三经注疏、皇清经 解正续编、二十四史、九通、正续资治通鉴外,“诸子百家、文集笔记 之重要者无不收备”1 。父亲张淮玉不事科举,不尚浮华,专心研治朴学,探究 古文辞义法。张舜徽幼时读书家中,父亲授经传及文字、训诂诸书。1 7 岁失怙, “乃游学长沙”;后被四姑夫余嘉锡招往北京,其问每同赴北海图书馆读书,并 且得到不少通人硕学指教。四年后回长沙,先后任文艺、兑泽等中学高中部文史 教员。1 9 4 1 年始,“施教上庠”,先后任湖南国立师范学院讲师,北平民国大学、 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大学等教授;1 9 5 0 年始,先后任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华中 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其中1 9 7 9 - - 1 9 8 9 年,任中国历史文献研 究会会长;1 9 8 1 1 9 91 年,任华中师大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所长;1 9 8 1 年被评定 为首批憾士生导师:曾被聘为“国际中国哲学顾问”。 张舜徽“平生服膺老庄抽,胸怀恬淡,以愚拙自处,“守贱薄无闷容”3 。张 舜徽所处的年代,祸乱相仍,学人难以保持独立人格,而自始自终进行学术研究。 他躬逢其厄,无论处境如何窘迫,治学从不懈怠;学术衰败的动荡之世,反为著 书立说的黄金时期。例如说文解字约注、清人笔记条辨成书于“文革”期 问。张舜徽视学术为性命,笃志好学,惜时如金,“未尝一目之或闲”,即学林 脞录说: 每值寒冬夜,雨打雪窗,孤灯独坐,酷冷沁人肌骨,四顾惘惘,仍疾学不已。 及天晓日出,众庶成兴,而余已阅读写作数小对矣一生述造不少,大半成于未 明之时。4 张舜徽一生“困于学”,笔耕不辍,故“述造不少”,仅“张舜徽先生著述目 录”5 中“专著”有2 5 种:广校雠略、积石丛稿、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 1 刘筱红:;| 乏舜徽0 清代学术史研究第8 贞华中师范大学d ;版社2 0 0 1 年。 ! 搬舜徽学术论著选八f 。白叙第2 贝,1 # 中帅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 3 范晔后汉妈班彪传f :第5 册第1 3 2 9 页,中毕书局1 9 7 3 年。张舜徽晚年独造通史时,智把范哗 论f :彪语“救史1 # 以纬国典,守贱薄尤闷容”书为楹帖,以策肋白 三。 4 张舜馓受晚庐| 5 f f 笔第2 3 2 爽,湖南教育版社1 9 9 1 年。 5 张舜徽学术论著选第6 4 7 - - 6 4 9 贝。f # 中师范人学出版扎1 9 9 7 年。 国史论文集、顾亭林学记、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清代扬州学记、清人 文集别录、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周秦道论发微、中国文献学、史学三书 平议、说文解字约注、郑学丛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物志、文献学论 著辑要1 清人笔记条辨、旧学辑存、中华人民通史、说文解字导读、 汉书艺文志通释、爱晚庐随笔、清儒学记、切庵学术讲论稿、霜红轩 杂著( 待出版) ;“主编”有9 种:中国古代史学名著题解、中国古代学者百 人传、张居正集、资治通鉴全译、二十五史三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 刊( 第1 期,岳麓书社1 9 8 0 年;第2 期,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第3 、4 、 5 期,岳麓书社1 9 8 3 年、1 9 8 4 年、1 9 8 5 年)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 第1 、2 、3 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1 9 8 8 年,1 9 9 0 年) 。“张舜徽先生著述目录” 还有遗漏的著述:汉语语言声系、秉烛余论及一些单篇文章。著述字数总 计超过1 0 0 0 万。此外,对于不少学术课题,如古器物学、古文字学、整理管 子逸周书文献通考经籍考清史稿等,都有著述计划2 。这些著作 多次获奖,有些一直是历史文献学的必读教材,被学术界奉为经典。 张舜徽是为中国文献学建立“规范”的代表人物3 ,他效法许慎、郑玄,仰 慕郑樵独树一帜,推扬章学诚追求治学宏旨、敢开一代学术风气的气度;致力扩 大传统文献学的研究范围,拆除“文献学”与“史学”的壁垒,为现代学术恢复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张舜徽也被 誉为现代“总结性史学”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他讲究义例、举要,为传统学术 向现代学术转型准备条件4 。其学术影响遍及港台、东南亚、日本甚至欧美,仅 在台湾、日本翻印或翻译的著作就达1 0 多种。 1 实为“编选”,为广义的“专著”。 :剧困林张舜礅先生拟议编撰之作缀述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湖北辞书出版礼2 0 0 2 年。 3 杨燕起、高困抗中国 j 史文献学第1 9 3 页北京图书馆出版 十2 0 0 4 年。 4 ,像梓,长舜散光牛史学总结性特征,学术界2 0 0 4 年第1 0 7 期。此文分现代史学为总结性史学、批评 件史学、建i 5 2 忡史学,# k 舜徽、陈址为总结忭史学的代表梁启超、顾颉削为批评性史学的代表,i 困维 陈寅恪为建改抖史学的代表。讲究义例、举要足总结性史学的特点。 4 二、广校雠略成书前的学术积累 就广校雠略成书前张舜徽学术经历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 一) 孩提时奋厉自学十四岁以前,张舜徽读完中国历史上几部重要的 经传典籍。十五、六岁看完段氏说文解字注、王氏说文释例和郝氏尔 雅义疏。十七岁撰说文义疏跋,对尔雅、说文解字之异及郝氏尔雅 义疏之弊,提出己见;后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将说文解字分 抄一遍,名为说文类求;再以古韵部居为纬,将许书九千余文列为表,成说 文声韵谱;又依陈澧所定四十声类,将广韵按声归类,成广韵谱;复取 尔雅、小尔雅、方言、毛诗故训传、说文解字、释名诸书,类录 成雅诂表。经过文字、音韵、训诂的训练,彳入经学,初治毛诗,后及三 礼,钻研郑学,锲而不舍,从中抽出一些条例,作许多笔记。 ( 二) 十七岁负笈出游游学可开阔胸襟、眼界,增加识力,与读书、学 道、交友、历事相表里。父亲去世,他夕 出求学。初至长沙,继往北京,“于湖 湘老辈,请益尤勤”,如“亲炙最久、感慕最深、治学著书最勤的,首推杨遇夫 先生”。游学四年,“经常到各大图书馆看书,左右采获。耳目为之一新,知识 面也就廓大了”2 。 ( 三) 十年治史十九岁入史学,读资治通鉴,“日尽一卷,有时也可 二卷,经过七个月的时间,将2 9 4 卷的大书读完了,并且还写了简明的札记”3 。 二十四岁时,“取百衲本二十四史校读殿本二十四史,日尽一卷,都用朱 笔圈点,并作札记数十册,校勘异同,考证史实”,“花了十年时间,才将这3 2 5 9 卷的大书校读完毕“。因而张舜徽治学最终落脚点,不像乾嘉考据学者在经学 上,而像郑樵在史学上,以修一部通史作为最终目的。 ( 四) 沉潜于名物训诂及补苴襞农之役张舜徽早岁沉潜于名物训诂及补 苴襞衣之役,可从旧学辑存追溯踪迹。旧学辑存搜集四十岁以前未刊行 遗书,:百切韵增加字略例( 约1 9 3 0 年) 、广文字蒙求( 1 9 4 8 年) 、声论集 要( 1 9 4 1 年5 月1 0 同) 、说文谐声转纽谱( 1 9 4 1 年8 月2 0r ) 、唐写本玉 1 张舜徽奖掖后进循循善涛的前辈风枷,i :j j 庵学术讲论集第4 0 1 贞岳麓书挂1 9 9 2 年。 ! 张舜徽学术论省选自传第6 4 2 负,1 产中师托入学版 l :1 9 9 7 年。 3 张舜,傲学术论并选第6 3 3 虹,牛中师范人学版社1 9 9 7 年。 4i 滁光址张舜激先生的读_ 5 j 教学,殳教资料1 9 9 2 年第5 期。 篇校说文记( 1 9 4 2 年5 月1 日) 、尔雅释亲答问( 1 9 4 6 年3 月2 日) 、小尔 雅补释( 1 9 4 2 年9 月1 2 日) 、急就篇疏记( 1 9 4 1 年腊不尽5 日,呵冻) 、异 语疏证( 1 9 3 8 年夏正戊寅秋7 月朔) 、释疾( 1 9 3 9 年7 月2 5 日) 、字义反训 集证( 1 9 4 5 年1 0 月2 0 日) 、两戴礼记札疏( 1 9 4 3 年5 月1 0 日) 、读书笺释 之余( 不详) 、周秦诸予政论类要( 1 9 4 6 年除夕) 、敦煌古写本说苑残卷校 勘记( 1 9 4 6 年秋后3 日) 、中论注( 1 9 4 6 年8 月2 0 日) 、读文札记( 1 9 4 4 年6 月1 5 日) 、皇明经世文编选目( 1 9 4 7 年春后5 0 日) 、四库提要叙讲疏 ( 1 9 4 7 年8 月既望) 、初学求书简目( 1 9 4 7 年l o 月6 日) 等。旧学辑存著 述时间比广校雠略( 1 9 4 3 年) 早、同时或稍晚,约为后者的撰述作各方面的 学术准备。 “为学不厚植其基,无以规远大。”张舜徽曾告诫有心治文献的学人:“窃尝 以为整理文献,必先于群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别,辨 其源流,明其体统,然后能识古书之真伪,审版本之先后,旁及校勘、目录、辑 佚、避讳诸端,皆当洞达其理,庶几有着力处。若于此类全无所知,遽谈古籍整 理,将见其昏昏冥冥,不解其何从下手也。”1 正因少时“酷嗜乾嘉诸儒之学”, “深入经史子集不欲出”,厚植其基,1 9 4 3 年,仅过而立之年的张舜徽厚积薄发, 撰成具有独断之学、考索之功的第一部“谈古籍整理”的著述广校雠略。 他自己在自强不息壮心不已一文中曾说: 其他像解放前出版的广校雠略一书,完稿时我刚3 2 岁,其时见书不广, 学识未充,却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评定古今学术的高下,写成一百篇论文 无异于是三十岁以前的治学小结,也不是一下子可以拼凑出来的。2 广校雠略“敢于大胆提出己见”,是“独创”学术风格的具体展现,“见书不 广,学识未充”为自谦之词,“不是一下子拼凑出来的”,点破成书实情。张舜徽 的学术著述,包括广校雠略,由积累而来,而非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积之 既久,自然水到渠成”。 1 报舜徽文献学论并辑堂序,默两人民 l 版社1 9 8 4 年。 ! 张开融学术论苷选第6 3 2 - 6 3 3 灭,o # 中师范大学 | 版社1 9 9 7 年。 三、广校雠略的文本体例与内容 ( 一) 文本体例 1 、文本的编撰体例 广校雠路是“偶有新悟,随笔记之“,具有札记的特点。但体例并不 杂乱,而是精心安排,因而形式整齐、美观。在编撰体例上,具体来说,是“因 论立题,各相统摄”、“事各为篇,相与讲论”;总体来讲,“效郑氏通志校雠 略之体”2 ,即后来著述中所说,是“推广郑樵通志校雠略的体例而作 的”。 通志校雠略的编撰体例:立论分篇,立2 1 论,分6 9 篇。每论最多者 1 5 篇,最少者仅1 篇。每篇长短不一,少则十儿字,多则四、五百字。 广校雠略基本承袭通志- 校雠略体例,但由于内容增多,形式随之 多样化。和通志校雠略相较,广校雠略的体例有如下推广和补充: 首先,增加“卷”。以卷统摄设论,以论统摄篇,多设一个层次,眉目比通 志校雠略更清晰,而且显得更有条理。 其次,每论形式较通志校雠略整齐,避免参差不齐的杂乱之感。例如, 每论一般分为4 、5 、6 篇,每篇字数大致相当,大都六、七百字。 最后,每篇增设篇题,且仿先秦、两汉古书的通例,篇题设在篇末。 2 、篇章的结构体例 每篇结构体例:先引论再立论或直接立论:接着以大量书证材料引证或例证; 有时用“舜徽按”阐幽表微,发前人所未发:最后下结论或揭示写作意图。 下面略举2 篇例文,分析篇章结构体例,以见一斑: 世之鉴定伪书者,固责于有证,尤责有识,否则蕾以不伪为伪,则天下宁复 有可保信之书! 故在今日,鉴别书籍所宜留意者,颏明乎书中多附益之笔也颜 之推家训曰:“或问山海经夏禹及益所记,而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 如此郡县不少,以为何也? 答日:吏之阕文,为日久也,加复秦人灭学,董卓焚书, 典籍错乱,非止于此譬犹本草神农所造,而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 高、真定,临淄、冯翊等郡县名出诸药物;尔雅周公所作,而云张仲孝友;仲 尼修春秋,而经书孔丘卒;世本左丘明所书,而有燕王喜、汉高祖;汲冢 1 张舜徽广校雠略白序第4 虹,。卢中师范人学小版引2 0 0 4 年。由于所引广校雠略的内容太多 为行文方便,有时只在正文中注明章节不用尾注注明页码。 ! 张舜徽广按雠略白序第4 贝,仁中帅范人学f | :版剖2 0 0 4 年。 琐语乃载秦望碑:苍舌贞篇李斯所造,而云汉兼天下,海内并瘌,烯黥韩覆 畔讨灭残;列仙传刘向所造,而赞云七十四人出佛经;列女传亦向所造,其 子歆又作颂,终于赵悼后,而传有更始韩夫人、明德马后及梁夫人嫣,皆由后人所 羼,非本文也。”( 书证篇) 舜擞按:颜氏斯言,信为通核推此以上论古书, 则附益之倒亦复有二:有箱书者之附益,有钞书者之附矗古书不皆手著,而先秦 诸子多出门弟子或宾客及子孙所撰定,故编书时每好记作者行事,咀附本书,乃并 及于身后,如管、商书中栽二人死后事甚悉,虽在童稚,犹知非管、商所自著,然 以古书通倒衡之,无伤也,此所谓编书者之附益也。自雕版未暑,书皆手写,学者 好取同类之支,相关之事,附注篇末,以资旁证,传钞既久,混入正文,斯又古书 之通患也。太史公书成于汉武帝时,太初以后,阅而不录,今屈贾列传乃 叙孝、昭时贾嘉为九卿,司马相如传赞亦援引扬雄之言,皆非史公所及知,此 所谓钞书者之附益也。明乎斯二例,则一书乍接于目,虽知中多附益而未易遽定 为伪书也。 右论古书多附益之笔 此篇连篇题在内共6 9 7 字,针对“审定伪书”有感而发。篇章结构体例:第1 旬为引论;第2 句立论;接着引颜氏家训书证篇十七证“古书多附益之 笔”;然后用“舜徽按”进一步分析“附益”的两种情况:编者的“附益”、钞 者的“附益”;最后下结论:不要轻易定古书为伪书。 古书题篇,大氐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卢文韶钟山札记、钱大昕养新 录* 考证精核,已成定论顾小题多不出于一手。随时增新,乃有累至敷十字 毛诗卷首标题云:“周南关难诂训传第一,毛诗国风,郑氏笺”正义 日:“自周南至郑氏笺几十六宇,所题非一时也周南关雎至第一诗国 风,元是大师所题也。诂训,毛自题之毛一字,献王加之郑氏笺, 郑自题之。”舜徽按:经传之传于今。凡几变矣,自传注附于经,而古书面目一变, 自义疏附于经注,而古书面目再变故在今日考论经传篇题之例,盖有古书原本 之标题,有汉人传注家之标题,有唐人义疏家之标题,有宋人舍刻注疏之标题, 学者不可不辨也毛诗卷首所题十六字,此汉世通行本之标题也,魏、晋以来, 靡不同之唐人作正义时,犹未变其旧目其他经传标题,经唐、宋人任情 改易者则有矣。公羊传卷首标题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德公第一* ”徐彦疏 日:“案旧题云春秋隐公经传解诂第一、公羊、何氏,今定本则升公羊 字在经传上,退隐公字在解诂之下,未知自谁始也? ”据此,可知 今注疏本之标题乃唐人定奉所移易改定者,而非何氏撰解诂时之旧也周易正义 卷首标题云:“周易兼义上经乾传第一。”阮氏校勘记日:一兼义乃合刻注疏 者所加,取兼并正义之意也。盖其始注疏兄合一之本,南北宋之问以豌附于 经注者,谓之某经兼义,至其后则直谓之某经注疏,此变易之渐也。”据此,可知 今本周易正义之标题乃宋人所增益更定者,而非唐人撰定义疏时之旧也。后 出日新,离真愈远,擎者当审之。 右论经传篇题多经后人增损 此篇连篇题内6 6 2 字,考镜古书篇题源流,意在“诱启初学”。篇章结构体例: 8 第1 句为引论,第2 旬例证;第3 句立论,4 、5 句以毛诗篇题例证;接着 用“舜徽按”举例分析三种经传篇题情况:“汉人传注家之标题、唐人义疏家之 标题、宋人合刻注疏之标题”;最未1 句揭示写作意图。 以上两篇中,“舜徽按”补苴“颜氏或卢氏、钱氏未尽之意”,探赜阐幽, 语多创获,为全篇精华。 广校雠略以文言文撰写,古字甚多,引证材料虽无笺注,然体例严饬, 条分缕析,读者易丁从整体上把握,因而阅读起来仍很方便。 ( 二) 文本内容 广校雠略“广”通志校雠略,不止在体例上,也在内容上。 通志校雠略阐明部次群书、搜求佚书,“己无遗议”;然于文献整理 具体方法除编目外,其它几乎没涉及。章学诚的校雠通义本替“三通馆” 代拟续通志稿1 而作,原题续通志校雠略,它在通志校雠略的 基础上,将内容扩展到校书之法、互著别裁之法、采辑补缀之法等,然于清时 盛行的辨伪、辑佚等文献整理方法,几乎不提。 广校雠略与通志校雠略、校雠通义相比,内容更丰富、完善。 张舜徽在广校雠略1 9 4 5 年自序说:“首正校雠之名,次辨著述之体,复嫠 析乎二千年来儒学大小浅深之故。”1 9 6 2 年自序说:“又尝以为校雠之学,首必 究心于簿录之体,而后辨章学术有从入之途;次必推明传注之例,而后勘正文 字无逞臆之失。”从簿录之体到传注之例,从校勘到辨伪、辑佚,最后到汉唐宋 清学术论,其所涉及的内容己不仅限于传统校雠学的封域,研究的范围从目录、 校勘等扩大到古文献学史。 下面具体谈谈每一卷、每一篇所论的内容: 1 、校雠学的定义及相关问题 广校雠略第1 卷3 论2 0 篇,讨论校雠学的定义及相关问题。 第一,“校雠学名义及其封域论”为全书的绪论。其一“目录版本校勘皆校 雠之事”,究校雠古义,为校雠学限定学科的名义与范围;其二“目录学名义之 非”,与一些学者的看法不同,然立论大胆,不囿于世俗之见,能见其大,足对 杨燕起、n m 抗中田”j 史文献学第1 3 1 页,北京图书馆版社2 0 0 3 年。 9 第1 篇的补充和深化。 第二,论述“著述体例”。跟一般著述体例介绍不同,广校雠略旨在对 诸类典籍著述体例作推本溯源的探讨。 首先,引章学诚原道证“古人志在用士不得己而后著述”,廓清人们对 著述的错误认识。其次,在“六经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指出“古代著 述皆可目为史料”,扩大史学研究的范围。再次,回溯“拟古著书之始”。接着, 辨“著作编述钞纂三者之别”:“名世间出,智察幽隐,记彼先知,以诱后觉, 此之为著作;前有所因,自为义例,熔铸众说,归一家言,此之为编述;若夫 钞纂之役,则惟比叙旧事,综录异闻,或订其讹,或匡其失,校之二科,又其 次也。”再接着,专论编述体例,指出“太史公书为编述之正题”。又,严辨钞 纂与著述之别,立“钞纂之书不可混于著述”。再又,指出唐宋以来“钞纂之书 日盛而著述日衰”;以北宋初官修之书为例,显封建统治者之居心,申明它“无 关著述”。最后,指出“施教之书与著书异体”,实为针对“学术之积弊”和“当 前的大学教育弊端”有感而发,认为必须改革大学教本。 第三,论述“著述标题”。张舜徽利用清人的考据成果,探寻先秦两汉古书 的著述标题体例之源,还原经典本来面目,使辨章学术有“可入之途”。 首先,以新语、太史公书为例,揭示“古人著述皆书成之后始有大 题”。其次,先驳赵歧、江永,后立“孟子论语之名皆后人补题”。再次, 以白虎通义经屡修、体例屡易为例,告诫初学者“一书而数易大题者宜详 其变革”。接着,发明“著述自为篇题起于记事之书”。再接着,以庄子内 7 篇以3 字为题,立异标新,震赫天下,推论周秦诸子文浮于质、辞胜乎理,“为 著述之始衰”。又,介绍“经传篇题多经后人增损”的情况,告诫初学者后出日 新离真愈远。再又,阐明“古书分章别题皆后人所加”:以关雎5 章为郑玄 所分为例,说明古书分章别题,不出于作者之手;以孝经定章名为唐玄宗 所加为例,说明古书分章别题,不尽为汉师之笔。最后,阐明篇中之标题“见 于每篇之未”。 2 、有关作者署名及援引古书标题的问题 广校雠略第2 卷3 论1 7 篇,研究作者署名及援引古书标题的问题。从 1 0 论“作者姓字”到指正后世“引用古书标题”讹误,旨在吹灰拭尘,发明上古 署名与后世不同,除后世主观臆断傅会之说。 第一,论述“作者姓字标题”。首先,探寻“古初著述不自署名之故”。其 次,以陈子为例,说明“魏以后学者始自名其书为子”。再次,以公羊疏、 左氏传为例,揭示“说经之书称氏皆出于后人追题”。接着,以“戴震把所 著之书自署戴氏、王念孙广雅疏证自题某学与古书义例大乖”为例,指出 “后世著述自题某学之谬”。最后,推论“著述自题姓字”于书端,必起于晋以 后。 第二,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张舜徽意犹未尽,以“补题作者姓字论”,继 续介绍后人种种讹误。首先,以诗作传者为毛亨、传其学者为毛苌,指难 “误以传学之人为著书之人”。其次,举隋志把“阮谌”的三礼图误为 “郑玄”,指正“以后师之书为古人之书”。再次,考证汉、唐时“著”、“注” 通用的史实,指正后汉书- 苟爽传“误以注述为著作”。最后举后汉书艺 文志把“谢该释”当作“谢该著左氏传释”,指正正史簿录“误以承学为 先师”。 第三,论述“援引古书标题”。首先,考证史记书名演变的情况,介绍 “称引书名之失实”的现象。其次,以吕氏春秋省称昌览、仪礼省 称士礼,正面立论“称引书名宜从省”;以风俗通义、说文解字不宜 称风俗通、说文,反面立论“称引书名不宜从省”。再次,举周书为 别尚书中周书而称逸周书或汲冢周书,指出“称引书名有增新 于其旧”。接着,阐明“称引官修诸书不当标举一人”。再接着,辨通志与 通典、通考之别,立“书有名近而实殊者不可连举并称”。又,以“三 国志原本有纪传后被南宋以后人所删”为例,告诫初学者“称引篇目不可据 后人改本删标题字”。最后,继续告诫初学者“称引篇目不可误连注述”,调侃 顾炎武日知录以“训”连称淮南子篇目的“通人之蔽”。 题。 3 、有关古书的序录、注释、流传和簿录的问题 广校雠略第3 卷6 论2 2 篇,讨论古籍的序录、注释、流传和簿录的问 第一,介绍序书体例。首先,指明太史公自序、汉书序传为“序书 正体”以及汉魏以降“乞人所作之序”为“序书变体”。其次,讨论书序位置的 变化:以诗序、书序为例,考证晋宋以来始见“移古书序目于篇首”。接 着,推论作者题姓名于卷端、篇目罗列于书前为“著书不复为序传”之因。最 后,分书序为作者之序、述者之序、校雠家之序、传注家之序,重点介绍传注 家之序:赞、谱。广校雠略对书序体例分类的归纳是空前的,既是对古代书 序体的提升,同时也是对书籍文化研究的贡献1 。 第二,介绍著述体式。“营人常言注书难于著书。良以著书但抒己见,意尽 辄已,不受制于人;注古人之书,则语必溯源,事必数典,非博涉多通,殆未 足以语乎此。”2 注书是古籍整理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故广校雠略 第2 论“注书流别2 篇”。首先,介绍注书1 0 种体式:传、注、记、说、微、 训、故、解、笺、章句。其次,介绍“集解义疏体例”,以五经正义为例, 说明注书之法亡于唐。 第三,评介书籍的传布与亡佚。介绍书籍传布时,先序古代书籍载体“简 纸与篇卷”的发展与演变;后论印刷术盛行后4 利4 弊相伴而生。论述书籍散 亡论时,首先,针对历史上有名的“五厄”、“十厄”论,归纳出书籍散亡的三 种途径,反面立论“书之亡铁不尽由于兵焚”;其次,归纳出书籍散亡的三条原 因,即不亡于公而亡于私、不亡于憎而亡于爱、不亡于黜而亡于修,其共同点 是,出于学术权威的编定,或出于集大成式的代表著作的出现。 第四,介绍簿录体例。首先,以汉志失载有明文可考者3 0 0 余部书目, 推论“簿录所载未必概一代之全”。其次,以班固汉志删去七略的书目 解题为例,阐明“史志目录不录解题不同于官簿私录”。接着,论述“著录之例 一书不嫌重见”,盛赞章学诚主“互著”之说;最后,以两唐书经籍、艺文 志俱载今书七志的史实,发现“造书目者止录当代著述始于王俭七志”。 第血,介绍部类分合,阐释自己关于文献分类学的思想。首先,对后世学 者讥“汉志把五经杂义归入孝经类”提出反批评,指出他们实为不 识汉志义例之精。其次,辨“起居注与实录”之别,揭示“旧唐书以实 录附起居注为非、四库总目并起居注于编年为是”。再次,指出“纪事本木”, 1 牟晓i 川( 广段雠略) 条辨第1 6 59 - ,0 k 舜徽学术列 究蚺一辑,湖北人民版 i :2 0 0 5 年 ! l k 噼徽洲j 畦学术讲论集养怡堂替门第7 5 第6 8 1 必,岳麓书f i1 9 9 2 年。 本宋人袁枢始创,批评章学诚以为原本尚书为非。接着,论“史钞”,指正 “宋志立史钞为非、立书钞可”。再接着,以四库总目沿宋人旧例立“时 令”目为例,申明以时令之书归子部农家类无可厚非。又,指出遂初堂书目 创谱录一门、四库总目因之为非,立“谱录宜归类书”。最后,指出“小说” 不可以里巷琐谈视之,而实为荟萃群言。 总之,张舜徽考辨书序体例、簿录体例、注疏流别、部类分合、书籍流传 与亡佚,内容十分丰富,在很多学者视而不见或未及深究的问题上,广校雠略 都提出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4 、论校勘、辨伪、辑佚 第4 卷6 论2 2 篇,论古代整理文献具体工作:校勘、辨伪、辑佚,其中4 论1 5 篇论校勘。张舜徽以校勘为重点,条别源流,甄论得失,以补偏救弊。 第一,详细论述校勘,包括书籍必须校勘、校书非易事、校书方法、清代 校勘家的得失四论。书籍必须校勘论:一方面,阐明“辞句误夺一字误衍一字 关系甚大”;另一方面,由“一字”到“一笔”,进一步阐明“字体误增一笔误 省一笔关系更大”。校书非易事论:首先,针对官府整理文献而言,例证“校书 贵任专才”、“校书必资众手”;其次,针对校者个人素质而言,引证“校书必熟 于群籍”、“校书必深于小学”。校书方法论:“不可轻于改字”是校者基本要求, “取相类之书对校”、“据古注以校正文”是校书的具体方法,“类书及古注不可 尽据”、“旧本书不可尽据”、“宋刊本不可尽据”为校者应注意的事项。清代校 勘家的得失论:首先,引卢文诏的话证“考证家不妄改字”,赞清代考证家洗明 代庸妄之习;其次,分考证家之校勘为专门、博涉两派,即高邮王氏父子嘉定 钱氏兄弟为专门家,卢文诏顾千里遇书即校为博涉家,以具体事例论证博涉家 校书不如专门家;最后,以说文解字注为例,盛赞“金坛段氏勇于改字”。 第二,论述“审定伪书”。先根据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传疑之书进行 考证,发现当时已经把伪书辨识归为六类,认为汉人“辨伪6 法”较为成熟, 后世辨伪几乎没能超出这个范围。其次,申明伪书价值,指出伪书不可尽弃。 最后,指明古书多附益之笔,不能遽定古书为伪书。 第三,介绍“搜辑佚书”,详细阐述了自己辑佚学的思想。首先说明辑佚 的依据。其次,归纳辑轶的原则,即“古人援引旧文不可尽据”。再次,以严可 均、马国翰辑佚别录、七略为例,说明“辑佚之难于别择”。接着,认为 “辑佚必须有识”,对辑佚者的素质提出要求。最后,告诫初学者“辑佚为学成 以后之事”。 5 、论汉唐宋清四代学术 “汉唐宋清学术论1 8 篇”为最后1 卷,篇幅最长,内容十分丰富,也是一 部提纲挈领的古文献学史。 汉代是传统学术形成时期,司马迁、郑玄为代表人物,东汉说经有宗主无 门户,因而广校雠略有3 篇讨论汉代学术的流变情况。首先,分析太史 公自序、孑l 子世家、儒林列传中关于学术演变和传经渊源的情况,认为 “辨章学术始于太史公”。其次,张扬郑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最后, 指出“经师家法亡于东汉”,批评后世说经之家,高标许、郑,却处处违背许、 郑的做法。 唐代是传统学术发展时期,五经正义、通典为代表学术著作,韩愈承 前启后,开一代学风,故广校雠略有3 篇总结唐代学术。首先,以五经 正义用伪孔传只有引申丽无驳斥的史实为例,指出辨章学术时,应注意 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要盲目发挥后见之明。其次,对唐代史学高度评价,赞扬 它有承先启后之功。最后,称赞韩愈对唐代学术、思想的摧陷廓清之功,阐明 他在学术史上的功绩开两宋学风。 和汉儒注重训诂、名物、制度的考证不同,宋儒治学“气象浩大”,不拘泥 于一文物之细,张舜徽盛赞“宋代学者治学的广阔规模以及替后世学术界所 开辟的新途径”,因而广校雠略论宋代学术有4 篇,给予它很高的评价,意 在破除人们对宋代学术的种种偏见。首先,从宋史出发,论宋代儒学、道 学之别,探寻它分立儒林、道学二传的原因,批评钱谦益、黄宗羲、毛奇龄、 朱彝尊、钱大听等对宋史分儒林、道学的情况“不考情实,相与讥短”。其 次,为宋代学术辩诬,确立“两宋诸儒实为清代朴学之先驱”的观点。接着, 主张“宋人经蜕不可尽废”,肯定宋儒对经典的阐释方式。最后,通过考证史料, 发现“宋世私门校书之盛”。 清代为传统学术鼎盛时期,乾嘉考据学是顶峰,清代对整个古典学术作了 回顾和整理,成果丰硕。张舜徽治学也归综于清学,故广校雠略论及清学 有8 篇之多。第一,把学术大师分为“兴起之师”和“成德之师”,特别表彰“清 代兴起之师”。第二,从两方面评价乾嘉学术:首先,通过论述“乾嘉诸儒囿于 治经之弊”,指出乾嘉学术的先天不足;其次,通过论述“乾嘉诸儒著述非初学 所能读”,道明考据学著作的特点及其给后学留下的遗产,告诫初学者:“此皆 躐等之患,无益于己也。”第三,用“道咸以下清学渐衰”、“道咸以下学者依附 乾嘉之弊”、“道戚以下学者模拟著书之非”三篇文章,归纳和总结处于衰落时 期的清代学术,其总的特点是“渐衰,原因是“依附乾嘉”和“模拟著书”。 第四,把清代学术分为专精与博通两派,提倡博通之学。 总之,广校雠略虽是为广通志校雠略而作的,篇幅不长,但内容 之丰富,考证之精审,征引之广博,不是当时一般的文献学著作能比拟的。我 们可以借此深入理解张舜徽文献学的基本思想,感受他治学的博大气象,甚至 可以由此透视二+ 世纪早期文献学的发展情况。 四、广校雠略的主要学术贡献 广校雠略内容丰富,发现或发明甚多,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由于笔者 学识、学养都不够,仅凭现有的一点知识,想管窥广校雠略的学术贡献,疏 漏之处很多,难免见笑于大方之家,故仅能谈一点感悟而己。私下以为,广校 雠略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是:第一,正校雠之名,构建会通校雠学的体系,在 学术界独树一帜,实开学术新风;第二,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为广校雠略 的学术宗旨,以此来“厘析乎二千年来儒学大小浅深之故1 ,达到总结一代或 几代学术得失的目的,彰明学术的价值,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准备条件。 至于其它学术贡献,归纳起来,总感到浩繁、琐碎,不得要领,只好忍痛割爱。 ( 一) 创新会通校雠学的概念与体系 张舜徽继承司马迁、郑樵的会通一切2 的历史观。他的会通观,从思想层面 来看,应源自黄老思想。其实,研读张舜徽著述,可以感受其学术思想总的倾向, 即以黄老思想为本,以治国理民的法家思想为用,轻视“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的儒家及“懦弱无能”、“柔弱不振”3 的儒生。其总的学术思想倾向,可能受到 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先秦法家思想源于黄老之道,汉初的黄老之道也 溶入了法、术、势的法治思想。第二,道家“秉要执本”、“指约易操”、“事少功 多”4 的思想,在世界观、方法论给张舜徽以启迪5 ;第三,从学术思想史来看, 儒家思想在学术史上表现出的某些不可避免的弱点也为他以道为本的思想宗旨 提供了反证。例如,博士儒生解经,“讲得越精细,越繁重,越令人头痛,结果 还是供少数人玩弄光景之具,岂非愈尊经而经愈遭殃吗? ”6 后儒说经,“言论愈 有条理系统,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7 。就“校雠学”而言也如此,分得越 细,讲得越精,越有条理,越令人头痛。因而在道家思想宗旨的指导下,广校 雠略主张会通的校雠学观。 广校雠略正校雠之名,主张会通的校雠学观,构建会通校雠学的体系, 张舜徽广校雠略白序,华中师范人学出版社2 0 0 4 年。 2 郑樵通忠总序,转引自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第1 7 2 1 7 6 贞,陲两人民i f 5 版 l :1 9 8 5 年。 3 j k 舜徽( 汉书岂义忠) 通释第2 8 0 页,华中师范大学m 版社2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