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技术分析.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技术分析.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技术分析.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技术分析.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技术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我 国国 优优 秀秀 女女 子子 链链 球球 运运 动动 员员 的的 技技 术术 分分 析析 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专业方向:田径专业方向:田径 2002 级硕士研究生:刘瑛慧 导师:曲淑华 副教授 摘摘 要:要: 1998 年我国田径管理中心正式设立了女子掷链球项目的比赛,尽管该项目 地欧美等国家开展晚了进十年,但我国女子掷链球运动水平提高很快, (顾原获 得了世界杯的冠军,张文秀获得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冠军,刘瑛慧获得了世界大 学生运动会的冠军,此外还有多人曾排进世界前十名)因此,我国女子掷链球 项目被田管中心列为 28 界雅典奥运会四个冲击奖牌的项目之一。 掷链球项目是技术性很强的田径项目, 是比较适合亚洲人协调灵敏的素质特 点,先进合理的技术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所以三维摄像分析的广泛使 用对我国女子掷链球技术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参加第 28 届雅典奥运会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天津站 比赛(田径大奖赛)的三维摄像,录像解析和文献资料法。 研究结果:现代掷链球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主要是高速度、快节奏、运 动员旋转过程中超越器械,身体扭紧程度有所减小。右脚的晚抬早落技术是现 代链球投掷技术的重要特征,高速预摆起转技术的普遍使用,主动、协调的下 肢动作是现代链球投掷技术的基础。对比我国第 28 届雅奥运会 5 名集训运动员 天津站比赛的时间参数、速度参数、轨迹参数、角度参数、髋高参数,图表的 分析以及国内外文献关于掷链球技术及参数分析的归纳和总结,诊断出 5 名集 训运动员各自的技术风格和特点,以及技术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结论 1、 我国备战第 28 届奥运会的 5 名女子链球集训队员的掷链球技术表现与现 代掷链球技术发展特点基本相符合的掷链球技术。 2、我国奥运集训选手在最后用力阶段球速增量不理想与欧美选手间存在差 距。 3、其中顾原、张文秀、刘瑛慧表现出更加优秀稳定的掷链球技术,并已形 成鲜明的个人技术风格。 4、张文秀掷链球技术整体比较合理,旋转技术的连贯性极好,动作协调舒 展,旋转节奏也较快,技术稳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还应加强单支撑动作 质量,以提高双支撑阶段用力幅度和球速增量,并改进完善最后用力的技术动 作。 5、顾原掷链球技术表现的爆发好、旋转节奏极快,双支撑阶段用力幅度大, 技术稳定,应改进双支撑开展阶段由于肩髋角度大造成的“背球”动作,以增 加旋转半径,同时改变旋转过程中右腿抬起越来越晚这一薄弱环节,以提高第 四圈旋转和最后用力阶段的球速增量。 6、刘瑛慧掷链球技术的前三圈技术动作各环节都很理想,使链球的旋转速 度达到很高水平,是 5 名奥运集训选手中最高的。还应适当调整旋转节奏,在 较理想的前三圈技术基础上,改进提高三、四圈技术单支撑动作结构和质量, 以提高第四圈旋转和最后用力阶段的动作幅度,获得理想的球速增量,同时还 应加强双支撑用力阶段的“向后性” ,增加链球的水平速度。 7、赵巍掷链球技术风格是旋转半径较大,最后用力加速能力强,爆发力好, 旋转用力的“向后性”好,链球的水平速度大。但下肢单支撑技术动作质量较 差,使旋转过程中单、双支撑阶段比例不合理,用力幅度小。 8、赵文姜的链球技术掌握还不够规范和熟练,整体动作质量不高,效果不 理想,但表现出了一定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关键词:女子掷链球 技术诊断 2 1 前言 1.1 现代掷链球技术的特点 1 前言 1.1 现代掷链球技术的特点 由前苏联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期引领的现代掷链球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在邦 达丘克、扎依丘克、谢迪赫、利特维诺夫、阿布杜瓦利耶夫,库岑科娃等一系列奥 林匹克运动会、世界田径锦赛冠军和一个接一个新链球世界纪录的证明下,得到 了全世界的公认和仿效,前苏联掷链球技术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1.1.1 现代掷链球技术的整体特征是高转速、快节奏 1.1.1 现代掷链球技术的整体特征是高转速、快节奏 要想获得尽可能快的掷链球出手初速度,应主要依靠各技术环节双支撑阶段 积极的工作提高链球速度和单支撑阶段尽可能减少链球速度的损失,因此尽可能 的缩短每一圈旋转的时间,提高动作速度和加快旋转节奏是非常关键的。例如谢 迪赫的三圈旋转投掷总时间只有 1.61 秒,单圈旋时间在 0.430.47 秒之间1, 并且每圈所用旋转时间逐圈缩短,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另外,从链球加速距离来讲,也反应出旋转快节奏、高转速的重要性,谢迪 赫创造 86.74 米的男子链球世界纪录时,三圈旋转投掷过程中,链球运行轨迹总 长度只有 34.10 米, 比我国优秀链球选手毕忠的四圈旋转链球运行轨迹短 12 米多, 并且谢迪赫掷链球过程中链球每圈运行轨迹的距离也不如毕忠的长(毕忠掷链球 过程中每圈链球运行轨迹的平均距离:10 米11 米,谢迪赫:9 米10 米) ,但 却使链球的出手初速度达到了 30.7 米/秒, 而毕忠只有 28.03 米/秒2。 影响链球 出手初速度的因素很多,动作幅度只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肌群快速收缩的爆 发能力也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从技术动作角度看,旋转的速度和节奏对链球出手 初速度影响可能是更主要的因素。因此,高转速、快节奏是获取最高出手初速度 的关键因素之一。 1.1.2 运动员在旋转过程中超越器械、身体扭紧程度有所减小 1.1.2 运动员在旋转过程中超越器械、身体扭紧程度有所减小 肩髋角和肩链角是分析掷链球技术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参数,它们分别代表着 运动员躯干的扭紧和超越器械的程度。 肩髋角最大值在旋转过程中右脚着地时或稍前,最小值出现在右脚离地或稍 前,这说明右脚在着地时运动员的躯干与下肢处于最大扭紧状态,躯干肌群处于 拉长的状态,为双支撑阶段躯干的转体发力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肩髋角最小 1 陈敏行. 链球投掷技术浅析. 田径. 1985.6. 2 吴延禧. 链球投掷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 1992.12. 3 值出现在右脚离地稍前,这表明在进入到单支撑旋转阶段时躯干与下肢的扭紧度 达到最小值,这极有利于髋关节在单支撑旋转过程中的加速转动。随着旋转节奏 的加快,肩髋角最大值和最小值随着旋转圈数的增加都逐圈减小。 尽管理论上讲,肩髋角越大表明躯干肌群被拉得越紧,更有利于双支撑阶段 躯干肌肉的转体发力,从而使链球获得更大的加速度,更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旋 转速度。但是,从世界优秀运动员掷链球技术分析数据表明,他们的肩髋角比我 国优秀运动员的小 20 度左右,平均值低于 50 度,谢迪赫的肩髋角为 40 度,对此 现象吴延禧解释为: “为赢得旋转速度和时间而牺牲一定动作幅度要比赢得一些动 作幅度而牺牲旋转的快速节奏和时间对提高链球速度更有利”3,我个人则认为 造成肩髋角减小的原因是前苏联创造的晚抬早落技术形成的,它是更有利 于提高链球速度的一种双支撑开始发力时的右脚落地姿态形成的,这种双支撑开 始时的姿态即实现了晚抬早落,增加旋转周的双支撑阶段所占比例,增大了动作 幅度,同时又确保了在双支撑阶段开始时能保持最大的旋转半径,这一技术形态 的改变可以说是现代投掷技术中最重大的核心变革,实现了人球成为一个旋转体 系,改变了以往投掷过程中人“背”球、小半径旋转人球分离旋转的旧技术模式。 肩链角的最大值出现在右脚着地之后,并滞后于肩髋角的最大值,这表明下肢的 用力先于躯干和肩带的用力,肩链角的最小值出现在右脚离地或稍前,这样有利 于用单支撑阶段中下肢和髋关节的快速转动,做出更理想的超越器械动作。 肩链角最大值也随着旋转圈数的增加而增大,但角度变化不大,优秀运动员 均尽可能保持在 90,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大幅度的旋转半径,肩链角过大就会 造成“背”球动作,将大幅度减小旋转半径,造成链球速度损失。 现代掷链球技术的肩链角最小值的变化也很明显,前苏联的运动员的肩链角 最小值一般在 704,这表明他们在尽可能延长双支撑阶段的用力,是晚抬脚的 结果,这样即延长了用力幅度,又为单支撑时下肢发力形成下一个超越器械创造 了良好的发力条件。 3吴延喜.链球投掷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国体育科技.1992.12 4 吴延禧. 链球投掷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 1992.12. 4 1.1.3 右脚的晚抬早落技术是现代掷链球技术的重要特征 1.1.3 右脚的晚抬早落技术是现代掷链球技术的重要特征 在与掷链球技术有关的诸多因素中,旋转过程中右脚的“抬起和落地”问题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技术特点的某些变化,近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萨莫斯凡托夫对 100 名世界优秀链球选手的投掷技术进行三维解析分析,发 现在单支撑开始时,右脚抬起时链球所处的方位角是 30100 度之间,右脚“早 抬起”和“晚抬起”的分界线是 65 度,而双支撑开始时右脚落地时链球所处的方 位角在 217281 度之间,右脚“早落地”和“晚落地”的分界线是 250 度5。 当今世界优秀链球选手,大多选择的是右脚在旋过程中“晚抬早落技术” ,它 很适合快速型选手,慢速型选手(较少)大多选用“早抬早落技术” ,以下两位奥 运会冠军是两种技术风格的代表.(见下表 1) 表 1 两种技术风格主要运动参数对比 表 1 两种技术风格主要运动参数对比 阶段 邦达丘克* 谢迪赫* 每旋转圈单支撑阶段 所占比例平均值(度) 170 45% 143 40% 每旋转圈双支撑阶段 所占比例平均值(度) 190 55% 217 60% 右脚三次离地时链球 所处角度 (度) 68-51-16 87-61-47 右脚三次离地时链球 所处角度平均值(度) 45 65 右脚三次落地时链球 所处角度(度) 224-208-212 221-206-210 右脚三次落地时链球 所处角度平均值(度) 215 212 注:邦达丘克(早抬早落技术) 谢迪赫 (晚抬早落技术)6 有专家认为右脚晚抬早落技术是现代最佳的链球技术,它主要有以下技术优势: 5 陈敏行. 链球投掷技术浅析. 田径. 1985.6. 6 陈敏行. 链球投掷技术浅析. 田径. 1985.6. 5 1.1.3.1 采用这一技术,能使运动员身体右侧在旋转过程中能积极参与运动, 充分发挥右脚在单支撑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因为此时左腿已经承受很大的运动负 荷,不可能做出非常积极的动作。 1.1.3.2 它能缩短旋转过程中单支撑阶段的时间,减小球速在单支撑时的速 度损失,同时右脚“晚抬早落”二者相互对应,能使运动员的力量较早传递到链 球上,具有积极有效的双重作用11。 1.1.3.3 右脚晚抬后形成链球和躯干适当超越下肢,为单支撑时下肢形成良 好的超越器械创造有利条件,并能更有效的利用双支撑阶段链球所产生的旋转惯 性,从而能更有效地发挥出身体的旋转效应。 1.1.3.4 由于单支撑阶段持续时间的缩短和双支撑阶段所持续时间的增加, 运动员围绕身体纵轴旋转时,能更容易将头部保持在纵轴正上方,避免了由于 右脚早抬起造成的身体被链球惯性拖向右侧以至旋转轨迹变形的弊病8。 1.1.3.5 右脚早落地能使双支撑阶段尽可能开始于链球轨迹的最高点,能使 双支撑加速阶段和链球下行运动阶段相吻合,使人体用力和重力较长时间共同作 用于链球,这将更有利于双支撑阶段链球速度的提高。 1.1.4 普遍采用高速预摆起转技术 1.1.4 普遍采用高速预摆起转技术 链球出手初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掷链球过程中每一圈旋转速度的增量、取 决于每一圈旋转速度极值水平的提高,并且是逐圈有节奏的上升,每一旋转阶段 对链球出手初速度的贡献是不平均的,研究表明四圈旋转掷链球技术中,预摆阶 段球速获得的增量最大,占总贡献的 48.3%,最后用力阶段对球速增量的贡献为 23.2%,而三圈旋转投掷技术中,预摆阶段球速获得的增量更大,占总贡献的 53.5%9, 这表明预摆起转阶段对链球出手初速度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特别是世界 最优秀的运动员如:谢迪赫预摆起转的贡献率达到了 57.3%,利特维诺夫达到了 52%,也就是说现代链球投掷技术的预摆起转阶段速度越来越快。 7 拉尔夫. 谢迪赫链球世界纪录的运动学分析. 山东体育科技. 1993.3. 8 陈敏行. 链球投掷技术浅析. 田径. 1985.6. 9 长尔文莫里斯. 掷链球的生物力学分析. 田径科技信息. 1993.2. 6 图 1 各阶段球速增量对出手初速度的贡献 图 1 各阶段球速增量对出手初速度的贡献 0 10 20 30 40 50 60 四圈旋转技术三圈旋转技术 预摆起转阶段 第一圈旋转 第二圈旋转 第三圈旋转 第四圈旋转 最后用力阶段 1.1.5 主动、协调的下肢动作是现代掷链球另一个技术特征 1.1.5 主动、协调的下肢动作是现代掷链球另一个技术特征 邦达丘克曾指出,任何一种好的链球投掷技术都需要运动员下肢的旋转速度 快于躯干和链球,下肢和躯干旋转速度的这一差异决定链球旋转半径的大小,决 定躯干转体发力效率的高低,而这两个方面又是决定链球旋转速度大小的决定性 因素,并且下肢动作的准确协调与否同样决定着“晚抬早落”技术的成败,决定 着双支撑用力幅度的大小10。可见良好成功的下肢动作是链球投掷技术的关键 环节。 现代链球投掷技术中下肢动作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 1.1.5.1 在链球投掷过程中运动员髋关节高低起伏曲线与链球的起伏曲线相 反,链球向高点运动的过程是髋关节向下运动的过程,链球的最高点是髋关节处 于最低点之际,反之亦然。 1.1.5.2 在链球投掷过程中髋关节高度的最大值有逐圈增加大的趋势,最小 值有逐圈减小的趋势。(见下表 2) 10 陈敏行. 链球投掷技术浅析. 田径. 1985.6. 7 表 2 优秀链球运动员髋关节中心高度变化对比(单位:米)表 2 优秀链球运动员髋关节中心高度变化对比(单位:米)11 11 谢迪赫 利特维诺夫 毕忠 t1 最大值 0.79 0.83 0.82 最小值 0.69 0.71 0.69 差值 (0.10) (0.11) (0.13) t2 最大值 0.84 0.81 0.76 最小值 0.70 0.69 0.68 差值 (0.14) (0.12) (0.08) t3 最大值 0.88 0.83 0.80 最小值 0.68 0.68 0.66 差值 (0.20) (0.15) (0.14) t4 最大值 0.85 0.80 最小值 0.68 0.66 差值 (0.17) (0.14) 出手最大值 0.92 0.88 0.84 差值平均值 (0.15) (0.14) (0.12) t1 :第一圈旋转 t2:第二圈旋转 t3:第三圈旋转 t4:第四圈旋转 1.1.5.3 在旋转过程中左膝的高度随圈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小腿的倾斜程 度逐圈增大。(见下表 3) 表 3 优秀链球运动员左膝最低点的高度变化对比(单位:米)表 3 优秀链球运动员左膝最低点的高度变化对比(单位:米)12 12 t1 t2 t3 t4 谢迪赫 0.33 0.30 0.28 利特维诺夫 0.37 0.35 0.33 0.30 毕忠 0.37 0.33 0.31 0.30 t1 :第一圈旋转 t2:第二圈旋转 t3:第三圈旋转 t4:第四圈旋转 11 吴延禧. 链球投掷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1992.12. 12 吴延禧. 链球投掷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 1992.12. 8 1.2 研究任务 1.2 研究任务 我国对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三维摄像解析,开始 于 2002 年国家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的第十四届亚运会集训,北京体育大学生物 力学教研室主任赵芳教授是女子链球攻关组主要成员,三年来在备战第十四届亚 洲运动会、巴黎世界田径锦标赛、第 28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科技攻关的工作中, 对我国多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不同训练时期和比赛中的投掷技术进行了全面细 致的摄像三维解析,积累了大量原始数据,从中发现的投掷技术规律和问题与以 前国内外的研究类似,但是这些研究参数能及时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我国 女子掷链球技术的改进完善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备战 2004 年雅典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项目集训期间,在赵芳教授和博士生 霍科林同学的帮助下,本研究对我国参加第 28 届奥运会集训的女子链球运动员的 投掷技术进行了三维摄像解析,在综合以前的科研成果,并和有关教练员共同研 讨的基础上,对我国参加第 28 届奥运会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的掷链球技术进行了 三维解析诊断,旨在确认我国女子掷链球技术特点和优势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并 为完善我国女子掷链球技术提供参考。 9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我国参加第 28 届奥运会女子链球集训队的五名运动员,是全国田径锦标赛的 前五名,其中四人达到雅典奥运会 a 标。在雅典奥运会上,张文秀以 72.03 米的 成绩获得第七名,她们代表了我国女子链球项目的最高水平。 表 4 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基本情况 表 4 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基本情况 姓名 年龄(岁) 身高(m) 体重(kg) 运动等级 最好成绩(m) 张文秀 20 1.83 92 国际健将 72.03 顾原 25 1.70 94 国际健将 72.42 赵巍 26 1.82 100 国际健将 70.68 刘瑛慧 26 1.78 90 国际健将 69.05 赵文姜 23 1.84 95 国际健将 64.95 2.2 研究方法 2.2.1 三维摄像 2.2 研究方法 2.2.1 三维摄像 2004 年 6 月 24 日至 25 日, 通过对我国参加第 28 届雅典奥运会女子链球集训 运动员天津站比赛(田径大奖赛)的三维摄像,本文采用的是此次比赛中五名运 动员的最好成绩,分别是:张文秀 71.99 米、顾原 69.31 米、刘瑛慧 66.91 米、 赵巍 61.55 米、赵文姜 63.27 米。 2.2.1.1 拍摄方法:在投掷圈的左侧和正后各放置一台摄像机,均距投掷圈中 心五米左右,两台摄像机成 90 度夹角,同时拍摄,拍摄频率是 25 帧每秒(解析 时将帧转换成场,50 场每秒) 。 2.2.2 录像解析 2.2.2 录像解析 利用北京体育大学生物力学教研室的视讯三维解析系统获得数据参数。 2.2.2.1 时间参数:主要反映旋转各圈单双支撑阶段所用时间、各圈所用时 10 间、最后用力所用时间、投掷过程所用总时间。 2.2.2.2 速度参数:主要反映各圈旋转阶段速度、各圈速度增量、各圈单双 支撑阶段速度增量。 2.2.2.3 轨迹参数:主要反映总轨迹长、各圈轨迹长、各圈单双支撑阶段轨 迹长。 2.2.2.4 角度参数:主要反映肩髋角和肩链角。 2.2.2.5 髋高参数:合理的运用身体的重心升降,可使整个旋转变得协调连 贯。 2.2.3 文献资料法 2.2.3 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链球项目技术分析文献资料和教材专 著。 11 3 结果与分析 3.1 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掷链球技术生物力学参 数分析 3.1.1 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掷链球技术的时间参 数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掷链球技术生物力学参 数分析 3.1.1 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掷链球技术的时间参 数分析 链球出手初速度取决于旋转过程中各动作阶段球速的不断提升,因此各动作 阶段所用时间应逐圈缩短,动作节奏加快,这对提高球速是十分关键的因素。 从表 59 中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的时间参数分析来看, 五名奥运会集训队员掷链球过程的总用时,在旋转四圈运动员中张文秀所用时间 是最短的,只有 2.24 秒,这反映出她是五人当中旋转速度最快的运动员,加之张 文秀是五人中双臂伸展半径第二的选手(仅次于赵文姜),张文秀链球出手时的初 速度也最大,投掷成绩也最好。(见下图 2) 图 2 运动员掷链球过程总用时(s) 图 2 运动员掷链球过程总用时(s) 注:赵巍和赵文姜采用的是三圈旋转掷链球技术 2.24 2.26 2.28 1.86 1.9 0 0.5 1 1.5 2 2.5 张文秀顾原刘瑛慧赵巍赵文姜 12 但从五名奥运会集训运动员旋转过程中每圈所用时间分析来看,五人中顾原 和赵文姜的每圈用时减少是较理想的,旋转过程中每圈所用时间逐圈减少,所以她 们表现出来的旋转节奏也是较好的(见图 3),而张文秀和刘瑛慧在最关键的第四圈 所用时间均未继续减少,而且从二人第四圈单支撑阶段所用时间和双支撑阶段所 用时间来看,都出现了单支撑时间长于双支撑阶段的不理想状态(见表 6 和 7 中 红色参数值),这也从中反映出二人第四圈旋转技术中存在问题,造成第四圈单支 撑阶段所用时间增加,第四圈旋转速度不能继续提高。一方面应该是第四圈旋转 还未完成,就急于做最后用力动作,从而影响到第四圈旋转的右脚落地动作,造成 右脚落地动作停顿,另一方面也同时表明刘瑛慧存在四圈旋转速度安排不够合理, 造成整体旋转节奏不正确,而顾原的最后两圈旋转过程中单支撑和双支撑各阶段 所用时间均合理减少,从而表现出了较理想的旋转节奏和理想的单双支撑阶段比 例。(见下图 3.) 图 3 运动员各旋转圈所用时间对比图 图 3 运动员各旋转圈所用时间对比图 注:赵巍和赵文姜采用的是三圈旋转掷链球技术 另外张文秀、刘瑛慧、顾原在整体旋转过程中单支撑和双支撑各阶段所占时 0 0.1 0.2 0.3 0.4 0.5 0.6 张文秀顾原刘瑛慧赵巍赵文姜 第一圈旋转 第二圈旋转 第三圈旋转 第四圈旋转 13 间比例基本正常,双支撑阶段所占时间基本达到总用时的 50%,顾原更是表现出良 好的单双支撑用时比例(表5中红色参数值),这表明在旋转过程中三人单支撑动作 基本合理,保证了有较大幅度的双支撑用力阶段,从而增强了对链球的加速能力, 同时较短的单支撑时间也减少了每圈链球速度的损耗。 赵巍和赵文姜俩人时间参数值中,总时间和每圈所用时间反映出俩人旋转速 度较正常,同时也具备较正常的旋转节奏,但两人的单支撑和双支撑阶段在每圈 中所占时间的比例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在整个旋转过程中单支撑阶段所占时间 均长于双支撑阶段所用时间,特别是赵巍的单双支撑所占总时间的比值是 60%比 40%,与谢迪赫的时间参数值正相反(见表 6 -7 中红色参数值),并且每圈单支撑阶 段所用时间均没有减少,都为 0.3 秒左右,她的单支撑动作用时较长,对投掷过 程产生极大的速度损失和副作用,这可能与她体重过大和腿部力量不足有关系(见 图 4)。 图 4 运动员旋转各圈单,双支撑阶段所用时间对比图 图 4 运动员旋转各圈单,双支撑阶段所用时间对比图 t1:第一圈旋转 t2:第二圈旋转 t3:第三圈旋转 t4:第四圈旋转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单支撑 双支撑 单支撑 双支撑 单支撑 双支撑 单支撑 双支撑 t1t2t3t4 顾原 刘瑛慧 张文秀 赵文姜 赵巍 14 注:赵巍和赵文姜采用的是三圈旋转掷链球技术 从五名奥运会集训运动员最后用力的时间参数值分析来看,赵巍和赵文姜表 现出了较长的最后用力时间和较好的球速增量(见表 8 和 9 中蓝色参数值),张文 秀和顾原的最后用力时间值也较理想,刘瑛慧的最后用力受第四圈单支撑动作时 间增长的不利影响, 最后用力时间和球速增量均不够理想(见表 7 中蓝色参数值)。 表 5 顾原掷链球技术的时间参数 表 5 顾原掷链球技术的时间参数 阶段 时间(s) 百分比% 单支撑(s) 百分比% 双支撑(s) 百分比% 第一圈旋转 0.56 24.78 0.34 60.71 0.22 39.29 第二圈旋转 0.54 23.89 0.24 44.44 0.3 55.56 第三圈旋转 0.5 2.12 0.24 48 0.26 52 第四圈旋转 0.46 20.35 0.22 47.83 0.24 52.17 最后用力 0.2 0.2 8.85 8.85 0.2 100 总计 2.26 100 1.04 46.02 1.22 53.98 15 表 6 张文秀掷链球技术的时间参数 表 6 张文秀掷链球技术的时间参数 阶段 时间(s) 百分比% 单支撑(s) 百分比% 双支撑(s) 百分比% 第一圈旋转 0.54 24.11 0.32 59.26 0.22 40.74 第二圈旋转 0.54 4.11 0.26 48.15 0.28 51.85 第三圈旋转 0.48 21.43 0.260.26 54.17 0.22 0.22 45.83 第四圈旋转 0.48 21.43 0.26 0.26 54.17 0.22 0.22 45.83 最后用力 0.2 0.2 8.93 8.93 0.2 100 总计 2.24 100 1.1 49.11 1.14 50.89 表 7 刘瑛慧掷链球技术的时间参数 表 7 刘瑛慧掷链球技术的时间参数 阶段 时间(s) 百分比% 单支撑(s) 百分比% 双支撑(s) 百分比% 第一圈旋转 0.52 22.81 0.28 53.85 0.24 46.15 第二圈旋转 0.56 24.56 0.26 46.43 0.30 53.57 第三圈旋转 0.52 22.81 0.260.26 50 0.26 0.26 50 第四圈旋转 0.5 21.93 0.28 0.28 56 0.22 0.22 44 最后用力 0.18 0.18 7.89 7.89 0.18 100 总计 2.28 100 1.08 47.37 1.2 52.63 16 表 8 赵巍掷链球技术的时间参数 表 8 赵巍掷链球技术的时间参数 阶段 时间(s) 百分比% 单支撑(s) 百分比% 双支撑(s) 百分比% 第一圈旋转 0.54 29 0.34 63 63 0.20 37 37 第二圈旋转 0.54 29 0.32 59 59 0.22 4141 第三圈旋转 0.52 28 0.32 62 62 0.20 38 38 最后用力 0.26 14 0.26 14 0.26 100 总计 1.86 100 0.98 52.7 0.88 47.3 表 9 赵文姜掷链球技术的时间参数 表 9 赵文姜掷链球技术的时间参数 阶段 时间(s) 百分比% 单支撑(s) 百分比% 双支撑(s) 百分比% 第一圈旋转 0.58 30.53 0.42 72.4172.41 0.16 27.59 27.59 第二圈旋转 0.54 28.42 0.3 55.5655.56 0.24 44.4444.44 第三圈旋转 0.52 27.37 0.3 57.69 57.69 0.22 42.31 42.31 最后用力 0.26 13.68 0.26 13.68 0.26 100 总计 1.9 100 1.02 53.68 0.88 46.32 3.1.2 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掷链球技术的速度参 数分析 3.1.2 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掷链球技术的速度参 数分析 链球出手初速度的大小是投掷过程中各动作阶段球速增量累积的结果,在旋 转过程中链球速度是有节奏起伏上升的,从五名奥运集训选手的速度参数值分析 结果看,均表现出与现代链球投掷技术发展趋势相同的特点。 17 从表 10 -14 中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的速度参数分析看, 五名奥运集训选手的预摆起转速度对最后链球出手初速度的贡献率均达到了 50%, 张文秀、刘瑛慧、赵巍和赵文姜均超过了 55%,并且在旋转的第一圈球速增量均为 正值,并未因较高的起转速度造成旋转负担过重超过自身能力,而破坏随后的旋 转节奏(见表 10 -14 中红色参数值)。 其次从旋转技术各阶段的球速增量分析看,五名奥运会集训运动员同样表现 了较合理的符合现代链球技术特点的球速增量值。即各阶段球速增量对链球出手 初速度的贡献率同世界优秀选手表现出相同的规律(见下图 5 ),并且刘瑛慧同顾 原还表现出同谢迪赫相同的特点即第二圈旋转对链球出手初速度的贡献率超过了 最后用力阶段,表现出了极好的第二圈旋转技术和加速能力(见表 11 ,12 中粉色 参数值),但刘瑛慧在随后的第三、四圈旋转过程中技术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未能 同张文秀、顾原一样表现出良好、合理、稳定的三、四圈旋转技术,这也是造成 刘瑛慧的出手初速度未能超过 27 米/秒,投掷成绩落后于张文秀和顾原的主要原 因,从刘瑛慧三、四圈单支撑球速增量来分析,问题主要是从第三圈开始双支撑 阶段结束过晚,超过了个人下肢的速度能力,并且右腿的单支撑动作形态也不够 正确,造成了右脚落地慢,直接破坏了第四圈双支撑阶段用力条件和时机,且恶 性循环影响到最后用力的效果,刘瑛慧第四圈和最后用力的球速增量均只有张文 秀和顾原参数值的 50%(见表 10 ,11 ,12 中蓝色参数值)。 18 图 5 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各动作阶段所获得的球速增对图 图 5 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各动作阶段所获得的球速增对图 注: 赵巍和赵文姜采用的是三圈旋转掷链球技术 注:赵巍和赵文姜采用的是三圈旋转掷链球技术 另外从五名奥运会集训运动员最后用力参数值来分析,最后用力阶段对球速 增量的贡献率均未达到 20%,目前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中公认最后用力“最狠”的 赵巍也只达到 15.9%的贡献率, 这表明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对球速增 量的贡献率与国外欧美选手差距较大,最后用力阶段技术动作不够合理,能力较差 造成的,这个缺陷极大影响了我国女子链球成绩超越外国选手,应引起我们足够 重视(见表 10 -14 中绿色参数值)。 再有从五名奥运会集训运动员的速度参数中单支撑阶段球速增量值分析来 看,单支撑阶段球速增量为负值反映出运动员在双支撑阶段末期对球体施加作用 力不够合理和充分,双支撑和单支撑阶段转换过程不够流畅,从而破坏了旋转的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张文秀顾原刘瑛慧赵巍赵文姜 预摆起转阶段 第一圈旋转 第二圈旋转 第三圈旋转 第四圈旋转 19 连贯性,链球速度在双支撑阶段末期已经开始下降,或者是运动员右脚抬离地过晚 拖累整体旋转速度造成的,这会给继续提高整体旋转速度和保持以获得的旋转速 度都将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技术缺陷.五名奥运会集训运动员 中赵巍、张文秀、顾原的速度参数值中均有负的单支撑增量,从她们三人的体能特 点和技术特点分析,赵巍这一技术缺陷是由于双支撑和单支撑阶段转换过程不够 流畅的技术动作造成的,而张文秀则是由于下肢爆发力较差,不太适合右脚晚抬技 术造成的,顾原是第四圈双支撑阶段末期用力不够合理和双支撑阶段结束过晚造 成的(见表 10 -14 中浅蓝色参数值)。 表 10 张文秀掷链球技术的速度参数表 10 张文秀掷链球技术的速度参数 阶段 速度 速度增量 百分比 双支撑增量 单支撑增量 (m/s) (m/s) % (m/s) (m/s) 预 摆 16.07 16.07 58.06 16.07 58.06 16.07 第一圈旋转 17.33 1.26 4.55 0.77 0.49 第二圈旋转 19.85 2.52 9.1 2.56 -0.04-0.04 第三圈旋转 21.72 1.87 6.76 1.45 0.42 第四圈旋转 23.39 1.67 1.67 6.03 1.75 -0.08 -0.08 最后用力 27.68 4.29 4.29 15.515.5 4.29 20 表 11 顾原掷链球技术的速度参数 表 11 顾原掷链球技术的速度参数 阶段 速度 速度增量 百分比 双支撑增量 单支撑增量 (m/s) (m/s) % (m/s) (m/s) 预 摆 13.55 13.55 49.78 13.55 第一圈旋转 15.53 1.98 7.27 0.57 1.41 第二圈旋转 20.15 4.62 16.97 4.62 16.97 3.49 1.13 第三圈旋转 22.20 2.05 7.53 0.48 1.57 第四圈旋转 23.66 1.46 1.46 5.36 2.76 -1.3 -1.3 最后用力 27.22 3.56 3.56 13.08 13.08 3.56 表 12 刘瑛慧掷链球技术的速度参数 表 12 刘瑛慧掷链球技术的速度参数 阶段 速度 速度增量 百分比 双支撑增量 单支撑增量 (m/s) (m/s) % (m/s) (m/s) 预 摆 14.96 14.96 56.09 14.96 56.09 14.96 第一圈旋转 16.2 1.24 4.65 0.53 0.71 第二圈旋转 20.2 4 15 4 15 2.47 1.53 第三圈旋转 23.19 2.99 11.21 0.94 2.05 第四圈旋转 23.97 0.780.78 2.92 0.11 0.67 最后用力 26.67 2.7 2.7 10.1210.12 2.7 21 表 13 赵巍掷链球技术的速度参数 表 13 赵巍掷链球技术的速度参数 阶段 速度 速度增量 百分比 双支撑增量 单支撑增量 (m/s) (m/s) % (m/s) (m/s) 预 摆 15.2 15.2 55.7 15.2 55.7 15.2 第一圈旋转 15.7 0.5 2.1 1.8 -1.3-1.3 第二圈旋转 18.4 2.7 9.9 4.0 -1.3 -1.3 第三圈旋转 22.9 4.54.5 16.3 3.3 1.3 最后用力 27.2 4.3 4.3 15.915.9 4.3 表 14 赵文姜掷链球技术的速度参数 表 14 赵文姜掷链球技术的速度参数 阶段 速度 速度增量 百分比 双支撑增量 单支撑增量 (m/s) (m/s) % (m/s) (m/s) 预 摆 16.13 16.1316.13 63.88 63.88 16.13 第一圈旋转 17.43 1.3 5.15 -0.32 1.62 第二圈旋转 18.99 1.56 6.18 6.78 0.78 第三圈旋转 21.26 2.27 8.99 1.86 0.41 最后用力 25.25 3.99 15.8 15.8 3.99 链球出手参数及速度曲线分析,链球出手参数包含了影响链球投掷成绩的三 22 大要素(链球出手初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是决定投掷距离、评判技术优 劣最重要的参数值,是投掷全过程的最终结果。 从五名奥运集训选手的链球出手参数值分析来看(见表 15),首先从出手初速 度看,要投出 70 米/秒以上,出手初速度应该达到 27 米/秒,水平速度也要接近 20 米/秒,如张文秀、顾原、赵巍等(见表 15 中红色参数值),而刘瑛慧的出手初速 度还未达到 27 米/秒(见表 15 中蓝色参数值),表明刘瑛慧在投掷技术和体能上还 存在差距。另外从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值来看,刘瑛慧和张文秀均存在问题,垂 直速度值大于水平速度值这不利于投掷成绩的增长,表明两名运动员在投掷过程 中发力双支撑动作阶段的 “向后性” 不够理想, 而赵巍在这方面动作质量较理想(见 表 15 中粉色参数值)。再从出手角度和高度参数值来分析,五名奥运集训运动员 的出手高度参数值中张文秀存在一些不足,她在五人中身材较高,出手高度却最 低(见表 15 中绿色参数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张文秀在最后用力过程中技术上 存在一些问题,而五名奥运集训运动员在出手角度参数值上与男子选手相比也稍 大一些,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五名运动员最后用力“向后性”不佳。 23 表 15 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掷链球技术的出手参数 表 15 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女子链球集训运动员掷链球技术的出手参数 姓名 出手速度 水平速度 垂直速度 出手角度 出手高度 (m/s) (m/s) (m/s) (度) (米) 张文秀 27.6827.68 19.26 19.6919.26 19.69 45.54 0.886 0.886 顾原 27.22 27.22 19.56 18.56 43.62 0.891 刘瑛慧 26.67 26.67 18.61 18.9218.61 18.92 45.38 1.001 赵巍 27.2 27.2 20.6 16.31 20.6 16.31 44.09 0.927 赵文姜 25.25 19.35 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