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钱穆美育思想初探.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钱穆美育思想初探.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钱穆美育思想初探.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钱穆美育思想初探.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钱穆美育思想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钱穆美育思想初探 一p 文提要 钱穆美育思想初探 中守 旱萼 钱穆从教七十五年,自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研究生班,历时四分之三世纪,施 教时间之长,教学类型之齐备为中外教育史上所罕见。他在教学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 土壤,把西方教育理念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适台我们自己的美育之 路:倡导孔子的“仁”学思想,主张诗教与乐教;做人与求学并行为重心,迈向审美 人格;文学艺术,构筑人生的审美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文艺美育观:文 学的美育使命;艺术的美感作用;以情感人的审美原则。钱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大 背景,综合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总结出本国教育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以孔子的“仁” 为审美实践的全部出发点与归宿,进而凝聚于人之心,重视对人精神生命的养育,并 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倾性相接壤,从而实现诚明合一的超功利审美人格的化育。这些 思想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钱穆美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人格 作者:张亚骥 指导教师:侯敏教授 t h ep r e l i m i n a r ye x p l o r a t i o no fq i a nm u sa s e t h e t i c e d u c a t i o nt l m u g h t a b s t r a c t q i a nm ut a u g h ti nt h ee l e m e n t a r ys c h o o la n dt h em i d d l es c h o o lu n t i lt h eu n i v e r s i t ya n d g j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c l a s s ,w h i c hl a s t e dt h r e eq u a r t e r so ft h ec e n t u r ys e e nr a r e l y ,t h et y p eo fh i s t e a c h i n gw a sc o m p l e t ei nt h ec h i n e s ea n df o r e i g nh i s t o r yo fe d u c a t i o n i nt e a c h i n g ,h et o o k 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ss o i l ,u n i f i l e dw e s t e r ne d u c a t i o ni d e aa n dc h i n e s ec o n c r e t e p r a c t i c e ,s e e k e dt o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r o a dw h i c hw a ss u i t a b l ef o ro u r s e l v e sh ei n i t i a t e d c o n f u c i o u s r e n ”t h o u g h t ,a d v o c a t e dt h ec o r eo fp a r a l l e lb e t w e e np o e me d u c a t i o nn m s i c e d u c a t i o na n dt ob ep e r s o ns t u d y ,s t e p e dt ot h ee s t h e t i cp e r s o n a l i ty ,r e s i d t e dl i t e r a r ya n da l l t oc o n s t l n a e tt h ee s t h e t i cc o n d i t i o no fl i f ea n do nt h i sf o u n d a t i o n ,h ef o r m e dh i s l i t e r a r y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r i e w :e s t h e t i cc o n d i t i o nm i s s i o no fl i t e r a l y , e s t h e t i cf u n c t i o n o f a 】1 e s t h e t i cp r i n c i p l eo fa f f e c t i n gp e r s o nb ye m o t i o nq i a nm uu n i f i l e dt h el a r g eb a c k g r o u n d 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m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 e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 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s ,s a m m a r i e dt h eg e n e r a la n di n d i v i d u a lc h i n a c t e r i s t i co fc h i n e s e e d u c a t i o n h et o o kc o n f u c i o u s r e n ”a st h ee s t h e t i c p r a t i c e ,t h e f u l ls t a t i n gp o i n ta n d g o a l ,t h e nf o c u s e do np e r s o n sh e a r t ,a t t a c h e di m p m x a n c eo nt h er a i s i n go fp e r s o n ss p i r i t l i f e ,a n db o r d e r e do nt h ei n n e rd i s p o s i t i o no fn a t i o n a l i t y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t h u sl e a l i z e d n u r t u r eo f c l e a r l yu l t r a u t i l i t y e s t h e t i c p e r s o n a l i t y q i a n m u7 s t h o u g h t h a dc m l a i n i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m o d l es i g n i f a n c et oa 1 1 一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e d u c a t i o ni nn o w d a y s k e yw o r d s :q i a nm u 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t h o u g h t c h i n e s e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e s t h e t i cp e r s o n a l i t y 1 1 w r i t t e nb y z h a n gy aj s u p e r x ,i s e db y h o um i n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毯墨熊日期:! z 蒸鱼塑型!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i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吼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歌亚磺目期:! z 壹:鱼宣! 兰塑 ,1 餮渺一同 + 一一、。 期:。7 逊:墨粤 钱穆美育思想初探导论:美育内涵及孔研究现状 导论:美育内涵及其研究现状 “美育”一词由外国传入中国,但美育思想却自古就存在,而且内容丰富。中国 古代美育思想的哲学背景孕育于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理论。中国古代儒道两家都 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即是天人和谐一 体的体现。儒家以人道为核心,推己及人,成己成物,尽心知天,从整体和谐出发, 实现主体精神及主体与天地万物的融合,追求由自我到社会到自然天地的和谐。孔子 既敬天命又重人事。他一方面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同时主张“敬鬼神而远 之”。孟子则在承认天命的同时,强调秉天之意的艰苦磨炼。道家则是以天道推及人 道,以天道为核心,人道要效法天道,效法自然,寄情自然。老子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 就是说,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又以道为 法则,而道作为最高法则就是自然无为。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致中和”。正如礼记中所说“喜怒哀乐之 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 在这里,将“中和”提到天地万物之根本的高度。 而在早期典籍尚书中就对艺术提出了“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要求。据其记 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而孔 子也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 这样的著名论述。而我 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乐记中也提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的重要观点。 美育作为_ j , - j 独立的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出现,是以1 7 9 5 年席勒发表的美 育书简为标志。席勒在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 和社会作用做了系统的阐述,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美育理论体系。席勒将美育的内 涵界定为“自由”。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力量的王国和法则的王国。在力量 的王国里,人与人以力相遇,其活动受到限制;在法则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则的威 严相对峙,其意志受到束缚;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与人才以自由游戏的方式相处。 并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长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 1 钱穆:庄老通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5 年版,第3 5 页 2 钟雷、韩霉:大学中庸尚书,哈尔浓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8 9 页。 3 钱穆:葩语新解,生活读书颠知二联书店2 0 0 5 年版,第1 5 5 页。 】 钱穆美育思想初探 导论:美育内涌及其研究现状 径。”4 这就说明美育在自然的人成长为理性的人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席 勒的美育理论旨在克服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分裂,实现人性的完整,培养全面发展的自 由的人。这是对于工业革命时代工具理性对人性的压抑、对人格的分裂与教育扭曲的 反拨,是对新的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呼唤。 在我国美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还是在2 0 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等人 分别从英文“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 ”和德文翻译过来“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 美教育”。他们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立足于中国传统美育观,吸收西方美育理论,把 美育纳入伦理教化的范畴,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研究之路。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当前我国美育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他认为:“人 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 5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他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入手,突出人在实践活 动中自觉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以实现自己的目的的能力。人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 各种需要与能力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性的整个内涵,也就是人的“全丽”、“完整” 的基本内容。同时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社会基础与观念意识条件,使人的全 面发展学说具有了科学性与实践性,并由此而阐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 即消灭私有制,彻底变革旧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在人与自然、 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关系真正形成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会充分地实现。 在诸多研究者中,笔者比较倾向朱立元对美育的界定。他本着手段与效果相一致, 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以及独特性的原则,为美育定义:“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 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 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 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6 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 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 境界。 美育是促进个体审美发展的教育,人的审美发展有相对的独特性和特殊规律。美 育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完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积极意义。我们可以说,没有美育的 席勒:荧育二陆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9 8 4 年版,第1 1 6 页。 5 马克思:1 8 4 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7 7 页。 6 朱立元: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5 3 3 5 4 页。 钱穆美育思想初探导论:美育内涵及其研究现状 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作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代师表钱穆,在他长达7 5 年 的教育事业中,无论是他的著作,还是他的言行,都闪烁着宝贵的美育思想的火花。 笔者试从钱穆的著作中阐述他美育思想的内涵,认为钱穆的美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笫一,倡导孔子的“仁”学思想,主张诗教与乐教。 钱穆认为孔子所讲的仁,实际是一种理想的“人道”,是人心的一种境界( 人心 之互相映照而几乎到达痛瘁相关休戚与共的境界) 和功能。即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的人生观,既是个人,又是全体,是一种群己融洽天下融洽 的人生。一种道德人生,也是伦理人生。于人伦中“见仁,见善,见中庸,见德性, 见道。”7 而这一理想人生的实现,则以诗教与乐教为途径,倡导礼乐人生。钱穆还 以尊祟传统文化为轴心,强调弘扬和合之美与和乐之美。 第二,做人与求学并行为重心,迈向审美人格。 钱穆认为必须使日常生活和学业融为一体,才能让内心修养与学业共同提高。特 别指出,“健全的生活应该包括劳作的兴趣与艺术的修养。”“完成伟大学业与伟大事 业之最高心情。在敬爱自然,敬爱社会,敬爱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敬爱对此一切的智 识,敬爱传授我此一切智识之师友,敬爱我此立志担当继续此诸学业与事业者之自身 人格。”8 钱穆强调要实现诚明合一,要做到言行合一、人我合一、物我合一、天人合 一,并且必通达人情,明白物理,才懂得如何真实、完善地做一个人。如此向前,方 可到达和谐自由发展的境界。 第三,文学艺术,构筑人生的审美意境。 在文学艺术方面,钱穆主张儒道两家精义融会贯通。他说:“庄老教人淡,孔孟 教人和,惟淡乃能和,惟和始见淡。中国全部人情,乃由此淡与和两味酝酿而成。”9 并强调,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体系的中心主干。他指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 高境界是“存神过化”,这既赞同文学艺术的欣赏性,也肯定了文学艺术的深层美育 功能,即从文学艺术中体会人生是文学艺术表达的主旨。 由此可见,钱穆的美育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儒道文化之精髓 钱穆:人生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4 0 页。 8 饿穆:新韭遗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4 年版,第1 页。 9 饯穆:中国文学论丛,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4 年版,第2 2 5 页, 3 钱穆美育思想初探导论:美育内桶及其研究现状 之天人合一,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也是人们几千年来的美好追求。作为一个文化大 师,钱穆用自己的执着和毕生的教育实践,为通往这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妙世界,在 我们面前架设了一座桥梁。 自从上个世纪8 0 年代以来,钱穆作为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 文化哲学、文化诗学、历史哲学等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钱穆的众多学术专著陆续 在大陆出版,有关钱穆的传记与评传也己问世,这使我们领略了钱穆这位学术大师的 风采。但我注意到,目前学界除了一两篇论文涉及到钱穆的美育实践外,还无全面系 统研究钱穆美育思想的长文与专著。今天,作为钱穆美育思想的初探者,我循着他的 足迹,用生命去感受他那沐浴心灵,开启智慧的美育思想。 钱穆美育思想初探 第一章钱穆荚育思想的背景 第一章钱穆美育思想的背景 ( 一) 家庭环境的熏陶 1 融于家庭成员的关爱 钱穆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回忆到:“先父先母,温温相守二十六年。闺 门之内,相敬如宾,绝不闻有小吵。”“先父母对子女,从无疾言厉色。子女偶有过失, 转益温婉,冀自悔悟。” 钱穆的父亲以文行忠信,受社会普遍尊崇。然而他的父亲与亲友交往,从不言及 家事。往来应酬,都严守礼节,绝不奢侈放纵,也不向人表露自己的贫窘穷迫。教育 孩子不从正面入手,而多从侧面启发。如有一次,钱穆受众人要求,在鸦片馆展示自 己所能,受到称赞,他的父亲不说话,次日路遇一桥。父亲问钱穆,识桥字否,钱穆 点头,又问桥为何旁,答日木旁,继之又问把木改成马可知否,答知,问可知其意否, 钱穆点头,父亲便挽着儿子的胳臂,轻声问,昨夜有近此骄字否。钱穆听了如闻震雷, 俯酋沉默不语。 母亲蔡氏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深知礼节,为族人所尊敬。在家境极其窘迫的时候, 依然自立自强,尽量不接受义庄的抚恤,不拖欠他人钱款,教育子女,委婉不责,常 以“闲话家常”的方式进行,其话家常,则必及先祖母先父,必以先祖母先父为主, 乃牵连及于宗族乡党之事。所以语语皆琐事,看似闲谈,而实则旬旬是教诲,都有一 个中心。这对子女启发很大。钱穆称自己幼小初有知识,多得益于先母、先姊、先兄 的日常家语。在家境极其贫困不堪的情况下,母亲仍遵守父亲遗愿,宁肯忍受孤苦, 也不让孩子辍学。由于钱穆的父亲过世,母亲一人持家,亲戚族人为其兄找了一份工 作,在苏锡两地商店任职,母亲都不同意。她说:“先夫教读两儿,用心甚至。今长儿 学业未成,我当遵先夫遗志,为钱氏家族保留几颗读书种子,不忍令起遽尔弃学。“1 后 来,兄弟两人一起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在师范班中其兄年纪最小,并聪慧有礼,为贴 补家用,同时管理理化实验室,按月领取奖学金。最后以第一名毕业。为能伺奉母亲, 1 。钱穆:八十亿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5 年版,第2 0 页。 ”同。l 书,第3 0 页。 5 钱穆荚育世想初攘 第一章钱穆美育思想的背景 放弃其他优厚的工作,毅然回乡教学。 家长赋予子女的不仅是生命,而且是教养。家庭每一天的氛围,家庭成员的关系, 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的习惯,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们的心灵。 饯穆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温馨与爱的家庭中,从自己的父母与亲人那里,受到了良好 的熏陶,从日常生活那朋友般点点滴滴的心灵交汇中,形成了健康的文化素养,为目 后开启他的人生与事业的成功之路,奠定了基石。 2 承继祖辈的治学精神 钱穆的曾祖父钱秀屏,国学生,清嘉庆庚午( 1 8 1 0 年) 生。先祖父鞠如公,邑 庠生,道光壬辰( 1 8 3 2 年) 生。有手钞五经一函,由先父以黄杨木版穿绵带裹扎, 并镌亲书“手泽尚存”四字。全书用上等白宣纸,字体大小,如四库全书,首尾正楷, 全书一律如此,一笔不苟,墨色浓淡,也前后匀称,犹如同一天所写。所钞只是正文, 没有注解。但有音切,都书写在眉端。先兄告诉钱穆,先祖父所长在音韵。其所下音 切,都自有斟酌,非钞之旧籍。可惜钱穆当时未有深知。先祖父中年体弱多病,此书 钞毕不久就逝世了,年仅3 7 岁。先兄指示他,在这本书后半部,纸上都沾有泪渍, 稍一辨认即可见。越到后面则泪痕就越多。因为先祖当时患眼病,临书时眼泪滴下, 于是留下此痕。钱穆兄弟不能读五经白文,但时时展阅纸上泪痕,把玩想念不已。家 中又有大字木刻本史记一部,由先祖父五色圈点,眉端行间都附满了批注。钱穆 自从知道读书,就爱上史记,都源于此。读书渐多,才知道先祖父此书圈点,大 体都采纳归方本,批注略似史记菁华录,都可以长人智慧。里面有很多别出新裁 的观点,让他受益非浅。 钱穆的父亲钱承沛,清同治丙寅年( 1 8 6 6 年) 生。自幼聪明过人,有“神童” 之誉。于素书堂废弃的空屋中发奋读书,寒暑不辍。夏夜蚊虫较多,竟将双脚放入酒 瓮中,苦读如故。每至深夜,或过四更仍不回家。1 6 岁到无锡县投考秀才,县试入 泮,以案首第一名为秀才。由于身体瘦弱,在南京乡试病倒,以后就再也没有求取功 名。因体弱多病,于光绪三十二年逝世,去世前对钱穆说:“汝当好好读书。”钱穆当 时只有1 2 岁。 成长于书香之家,养成了钱穆勤奋,刻苦,积极进取的好品质。在三兼小学,夏 天夜晚,为防蚊虫叮咬,他曾仿效其父把双脚纳入瓮中坚持夜间苦读。在繁忙工作之 钱穆荧育思想初探 第一章钱穆美育思想背擐 余,从事撰述。无论在如何团顿与艰难中,钱穆对传统文化与民族观念都抱有信心与 敬意,这一切,都源于对相辈治学精神的传承。 ( - - ) 恩师的谆谆教导 1 9 0 4 年,钱穆十岁,就读于无锡荡口镇果育学校,在果育小学读书的四年中, 对钱穆影响较大。他日后的治学之路多由果育诸师开启。当时教体操的钱伯圭老师, 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思想激进,同情革命,为当时的革命党人。一次,他同钱穆 谈到三国演义,批判书的开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乱之类的话,他蹦欧 洲英、法诸国,合了就不再分,治了就不再乱为例,告诉钱穆应该象他们学习。这一 番话给钱穆以极大的震动,从而引发他毕生的治学宗旨和一生的终极关怀:面对近代 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 钱穆晚年在师友杂忆中回忆道: “余此后读书,伯圭师此数言常在心中。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问题围 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中国人,余之生亦被困在此一问题内。而年方十龄,伯圭师即 耳提面令,揭示此一问题,如巨雷轰顶,使余全心震撼。从此七十四年来,脑中所疑, 心中所计,全属此一问题。余之用心,亦全在此一问题上。余之毕生从事学问,实皆 伯圭师此一番话有以启之。”伯圭师同时也是钱穆政治上的启蒙老师。他告诉钱穆, 今天统治我们的皇帝不是汉人,而是满洲人。在年幼的钱穆心中播下了同情革命民主 的种子。钱穆称自己“自幼即抱民族观念,同情革命民主,亦由伯圭师启之”。 在果育学校教唱歌的是荡口镇人华倩朔。性情诙谐,待人和蔼,平易近人,曾游 学日本,擅长音乐、书法、绘画,并能吟诗填词,是一位容新旧知识于一身的老师。 他教初小一年级的国文课。一次让学生们以“鹬蚌相争”为题作文,钱穆因结语:“若 鹬不啄蚌,蚌亦不钳鹬。故罪在鹬,而不在蚌。”受到老师的称赞道:结语尤如老 吏断狱。钱穆因此文升一级上课。华倩朔又奖励钱穆一部两册的太平天国野史, 自此钱穆生平爱读史书,终生不渝。 果育小学高级班的国文老师是无锡县城的顾子重先生,顾先生学通新旧,知识广 障,尤其喜欢历史、舆地之学。其治地理,兼通中外,常发精辟之论,为学生推崇, 目为名师。钱穆与同学经常求教,获益良多。他称自己“中年后治学喜史地,盖由顾 1 2 钱穆:八十亿双亲师友杂忆,生括读书瓤知三联书店2 0 0 5 年版,第4 6 页。 1 3 陈勇:钱穆传,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3 页 7 钱穆美育思想初探第一章钱穆荚育思想的背景 师导其源”。在顾先生的指导下,钱穆改掉了读水浒只读正文,而忽略金圣叹批 语的毛病,并且读阿拉伯神话小说天方夜谭以及林琴南所译的西洋小说,大开眼 界。顾先生还鼓励钱穆,称“他日有进,当能学韩愈”。入中学后,一意诵韩集,并 称自己“正式知有学问,自顾师此一语始”。 在果育小学,还有一位让钱穆终生难忘的华子翔老师,在苏州中学教书,每个暑 假给果育高年级的讲习班讲古文。所讲起自尚书,终于晚清曾国潘,经史子集, 无所不包。钱穆最爱听老师讲魏晋南北朝诸小篇,如王粲登楼赋、鲍昭芜城赋、 江淹别赋以及邱迟与陈伯之书等篇,他称以后诵古文,不分骈文、散文,尤 爱读清代如洪亮吉、汪中等诸小品文,皆植根于此。伎钱穆受益最多的是南宋朱子的 大学章句序和明代王阳明的拔本塞源之论。钱穆晚年在师友杂忆中回 忆说:“此后始知拔本塞源之论,乃阳明答顾东桥书之后幅,入阳明传习录 中卷。余此后由治文学转入理学,极少存文学与理学之门户分别。治王学乃特从拔 本塞源之论得有领悟。又其后乃知阳明拔本塞源之论,亦从朱子大学章句序 转来。”1 4 华子翔讲授的最后一篇古文是曾国潘的原才篇。钱穆晚年始深知人才原 于风俗,而风俗可起于一己之心向,也是受华师启发,华师的讲授使钱穆眼界大开, 他此后治学问,都喜欢从历史演变上着眼,究其渊源所在。 钱穆在果育小学的四年,遇到众多良师的教诲与指点,使他既接受了良好的传统 国学的熏陶,又得以接触新学,开启了他治史地,重历史观念、民族意识。又兴趣广 泛、博学多思的治学风格。钱穆晚年回忆在果育小学求学经过时写道:“回忆七十年 前,离县城四十里# l - d , 市镇上之一小学校中,能网罗如许良师,皆于旧学有深厚基础, 于新学能接受融会。此诚历史文化行将转变之大时代,惜乎后起者未能趁此机运, 善为倡导,虽亦掀翻天地,震动一世,而卒未得大道之所当归。祸乱相寻,人才日趋 凋零,今欲在乡村再求如此一学校,恐渺茫不可复得矣。”孩提时代所受到的启 蒙教育,给钱穆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 三) 初为人师的探索 钱穆辍学于常州府中学堂,1 8 岁即为人师。年纪虽小,但深知为人师表的道理。 “钱穆:八十亿职索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5 年版,第5 1 页 5 同上二m 第5 3 页。 8 钱穆美育恩想初探 第一章钱穆美育思想的背景 在梅村县立四小教书时,常抽旱烟,一天课文中劝戒烟。他告诉学生,自己已染上这 一坏习惯,无可奈何了,但你们尚年幼,一定不要吸烟。课后,终觉得自己课上一番 话乃是自诿,日后怎样教导学生呢? 于是决心戒烟,后来数十年便不再吸烟。从这件 事,我们足以见出钱穆的自觉、自律精神。 1 9 1 9 年,杜威应胡适之邀来华讲学,钱穆读了杜威的教育哲学演讲词后,非常 感兴趣,但认为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有差异,便决定转入初级小学,与幼童直接接触, 研究杜威实验主义主张在儿童身上的实践,以秀清古今中外对教育思想异同得失所 在。他结合当时的国情。由于白话文被大力提倡,初级小学教科书已用白话文体。钱 穆于1 9 1 8 年出版论语文解指示学生作文,想考察白话文于幼童初学的利弊。于 是申请执掌后宅镇市立初小,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首先,改革教学方法,务使一切规章课程尽量融入学生生活。 在钱穆看来,体操、唱歌也是一种生活,但被指定为课程,便教条化,与他所主 张的切规章课程应尽量融入学生生活中的实验宗旨相违背,所以,他决定取消体操、 唱歌两门课程,但规定每天上、下午必有体操、唱歌两项活动,全校师生都要参加, 成为整个学校的共同活动。他认为中学教育“当尽量减少讲堂自修室图书馆工作时间, 而积极领导青年为户外之活动,自操场进至于田野,自田野益进至于山林,常使与自 然界清新空气接触。自然启示之伟大,其为效较之书本言说什百倍蓰,未可衡量。川6 主张课堂应走向自然,贴近生活。所以作文课,他常常带学生到校外去观察生活,在 观察具体生活中随时指导学生作文,让其自由发挥。如次,恰逢下雨,钱穆告诉学 生,今日当作文,但老天下雨,未敢出门,便让学生们排座楼上廊下看雨,然后讨论, 最后下笔,写出文章。这样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仔细观察自然现象,开拓思维,发挥想 象,于轻松自然中娓娓道来,抒真情,诉真言。这样持续了半年,收效很大。他自己 称“作文课亦令生活化,令诸生不啻如自其口出,此为余半年中所得一大语文教学经 验。” 运实在是教育生活化的典范,因为当时约中国初等小学教育,其主课不夕j 星 文、算术等科,国文仍重中之重。为培养学生,钱穆发挥自己的长处,关注学生,因 “时”因“地”施教,饺学生由“知之”而“好之”至“乐之”,在尊重学生、理解 学生的基础上,力求教学互动。 6 钱穆:文化与教育,广西师范丈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5 2 页。 7 钱穆:八十亿双象师友杂忆,生括读1 新知三戕。陟店2 0 0 5 年版,笫】1 4 页。 9 钱穆美育思想初探第一章钱穆荧育思想的背景 再者,废除体罚,因事诱导。 重视教育引导。如有一个叫杨锡麟的学生,有自卑感,不合群。因撕青蛙被打小 报告。钱穆没有因此而大声训诫,而是发挥赏识教育的功用,发挥其唱歌的专长。学 校有一次开游艺会,钱穆让杨锡麟拔裁蓑笠,扮一位老渔翁,登台演唱,琴声歌声悠 扬满堂,台下师生聚精会神。结束,得到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从此杨锡麟改变了自卑 心理,与同学们相处很好,前后判若两人。由于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宽容和鼓励,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他这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心灵化育的思想,是建立师生审美关 系的基础。 钱穆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主张师生平等,其因材施教,重视实践, 融合中西经验进行探索的教育思想,其重视人、注重人的精神的发掘,收效较好。回 顾钱穆这段教育经历可以看出,其教育思想已孕育着关注入,注意心灵的培养,完善 人格与知识传授并重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其后,随时代推进,经历的丰富,创办新 亚书院,这个教育理念可以说是日趋成熟。 1 0 钱穆美育思想树探 第二章钱穆美育思想的实践 第二章钱穆美育思想的实践 ( 一) 从中小学走进大学( 过渡期) 1 丰富的从教经历 钱穆自幼勤奋好学,早年丧父,家境贫寒。1 9 1 2 年中学未毕业辍学归乡,由亲 戚介绍,到秦家水渠三兼小学任教,开始了长达十年半的服务桑梓的乡教生涯。1 9 2 2 年始执教中学,共九年。1 9 3 0 年秋,应聘北上,任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北京大学史 学系副教授、教授,兼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课程。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北大师生 南下,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后任研究所主任) 和华西大 学。抗战胜利后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 9 4 9 年南下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 院长,他声称新亚书院创办之理想,仍在上溯宋明书院私人讲学培养通才之精神,旁 采西方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为教育宗旨,融为学与做人为一体,复兴中国文化, 沟通中西文化,培养新人才,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1 9 5 3 年】o 月,在九龙 道租一层楼创办研究所,供新亚及校外大学毕业后有志继续求学深造者之用,新亚教 授则随宜作指导。钱穆兼任所长,余英时、唐端正、孙国栋、何佑森等港台学者,成 为早期的研究生。1 9 6 3 年新亚与其他几所书院联合组建为香港中文大学,钱穆为策 划者之一。1 9 6 7 年迁居台北,受聘于中国文化学院( 后改文化大学) ,任史学研究所 教授和首届博士班班主任,继续从教直至1 9 8 6 年,9 2 岁告别杏坛。钱穆从事教育工 作历时四分之三世纪,且从教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研究生班,施教时间之长,教学 类型之齐备,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实属罕见。 2 学校美育思想的体现 ( 1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中国自古有私塾,有书院,都是一人掌管教授。所以来从学者必定知道尊师。并 且自居为门入,为弟子。天地君宗师,师居其一。中国人崇尚人性,性也可流为不德, 而德则必定从性中来。所以中国人则返之己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钱穆美育思想初探 第二章饯穆美育思想力 实践 之者不如乐之者。”侣知属真理,好成道德,乐则艺术。如果就此道理,科学在人生 中,必进而为道德,更进乃为艺术。这足中国人的观念。 中国人常言尊师重道。天地也有道,但没有师,道也就无以明,更谈不上尊了。 中庸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中和就是逆,也就是人的性情。师教立,人的性 情达于中和,而天地始得其位,万物始得其育。使人性情失其中和,则不仅万物失其 育,就是天地也失其位了。这不是天地万物位育之道也待师教吗? 张横渠的“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是此意。然而天地万物之 与人群,之与人群中之圣贤之足为人师者,则相互和通会合,人属一体。所以圣贤大 师之为教,也本子天地万物人群以为教。中国人所谓通天人舍内外,也可谓是自然与 人文的会合。这就是中国文化最高深意所在,一如钱穆所谓的心生命的展现。他的学 生余英时与先生有着亲人般地交往,但先生的尊严使人一分钟都不能忘记。这绝不是 老师的架子,绝不是知识学问的傲慢,更不是世俗的矜持。他一切都是自自然然,这 是经过人文教养浸润以后的那种自然。是中国传统语言所谓的“道尊”,或是现代西 方人所说的“人格尊严”。 中国传统教育主要在教人如何做人,以明道为宗旨,所以中国人重已师所传之道, 而教师应是具有德性的通才。“尊师”、“重道”联在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师道观的核 心。韩愈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钱穆解释说,师所传之道,即为人 之道。授业解惑“因亦师道所宜尽,但其最主要中心,则为传此学为人之道”,这都 是得以明道的手段,中心则是传道。 钱穆在工作上的态度,正如他对韩愈此语的理解一样,坚持为师者“传道”的宗 旨,对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遵守时间,而且有教无类,诲人不倦。讲课很严肃, 不苟言笑,虽思如泉涌,但没有一句题外话。课后与其交谈,没有不感到“即之也温”, 和蔼可亲,敬畏之心顿时变成敬爱之情。对于来拜访的人,他极少问其姓名、职业。 因此,除非来人自己介绍,否则便不知其为何人,但无论知与不知,都一样和颜悦色 地接待,一视同仁。同时,有些问题很简单,本不必一一作答,但他还是认真地解答。 有些学生问其原由,钱穆回答学生:“你知道张横渠谒范文正公的故事吗? 北宋庆历 年间,范文正公以西夏兵事驻陕西。横渠时年十八,持兵书往谒。文正公授以中庸 8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蜘三联书店2 0 0 5 年版,第t 5 6 页。 9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诧衡,生活读。旧新知三耿书店2 0 0 4 年版,绍1 5 6 页。 】2 钱穆炙育思想初探 第二章钱穆象育思想舯实践 一卷,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横渠听了,翻然而悟,遂成一代儒宗。 可见有时话虽不多,而影响却不小。孔予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失言, 不肯失人。”2 0 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找一个教书先生比较容易,而要找 一个善于把知识与品德全面传授给学生的人,却是很难的。但钱穆阻自己光明正大; 博爱宽厚,精益求精,诲人不倦的品德,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师。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只是引领人入门,学者在学校掌握基础,继而走出学校入社 会,方可继续与书本打交道。对国家民族已有的文化积累产生亲切而深厚的感情,才 可承续自已国家民族已有的传统文化精髓而继续衍迸。这是人才教育,也是文化教育。 钱穆从未忘记这一点,每一次开学头课,不讲课程内容,讲祖国历史的独特之处。 两个小时的课,自始至终,人人都屏息而听,以至偌大一个教室,人挤得满满的,却 好象阒无一人似的。从他的讲授中,学生们不只是增加了国史的知识和兴趣,而且强 化了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信心。随着课程的进展,从每章、每节的讲授中,学生不 仅具体地、活生生地看到中国历史的可敬可爱之处,而且从他讲授时所表现的、所流 露的对国史的无限深情和崇高敬意,逐渐形成了对祖国历史的敬爱。在燕大任教期间, 他曾建议把教学楼的外国名字均改成中国名称,反映出他强烈的民族意识。 中国人为学重在学做人,为师者应为学生的典型与榜样,学者即学其师的为人为 学,而知识则仅为学的一部分而已。孔子日:”我无行而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是 孔子之所以与人,即孔子生平为人为学之全,而岂一项专门知识之谓乎。钱穆如孔子 所言,实践了为师者的责任。在苏州中教书期间,由于社会时局影响,教师发不出 工资,一些教师便告假。钱穆一如既往,他说:“我来的责任是教学生,薪水是我职 务之报酬,我自己不该不尽职,而且不发薪水也非学校之过,乃是政府发不下来,但 你们的光阴却不该由我来浪掷。”2 2 在今天,做教师己成为一种职业,和其他谋生手 段并没有不同。教师领不到薪水就请假,这也是人知常情,是一种极普通极正常的想 法,但钱穆却以教书育人为重,于个人利益得失而不顾,具有极高的精神境界。 中国的教育,不是人生中的一项事业,是教育学者在全人生中的一种生命表现, 才可称是教育。所以在中国有师道,而无教育家之称。师者,应谦虚谨慎,心态平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钱穆纪念文集,上海人民i 版社】9 9 2 年版,第l o 页。 ”钱穆:论语新胛,生活读书新如三联书店2 u 0 5 年版,第1 8 5 页 2 2 钱穆:新亚逮铎,生活读书- 新如三联+ 晦店出版2 0 0 d 年版,第4 4 6 页 】3 钱穆荚育思想初探第二章饯穆蓑育思想n 匀实践 立典范之作用。钱穆一生证是如此,毕生致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及其传统精神,以儒 学为大宗,其于墨、道、名、法以至于佛学禅宗,凡其具有民族性,能互相补充,相 互为用。凡有益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益于和睦团结,有益于治平,有益于世道 人心者,无所不取,无不融合而贳通,内容极为广泛。钱穆常常教导学生根基要扎实, 要能读常见书,而又能从常见书中见人之所未见。他很不赞成读书急功近利,他认为 读书多了,积累多了,自然会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时就会有一种水到 渠成的感受。形之为文章,也就必然能言之有物,能发前人之所未发。他常告诫学生, 应当懂得“厚积而薄发”的道理。他认为各人性情有不同,时代风气也不同,对自己 有所启悟的,可别人不一定也能同样有启悟。换言之,教训自己而使之获益的,不一 定同样可用来教训人。虽然他总喜欢在书本中寻找对自己有教训的思想,但却不轻易 把自己受益的来教训人。 钱穆从来不屑哗众取宠,对于世俗之名也毫无兴趣,更不知道什么叫做“制造社 会形象”或“打知名度”。因此,他不会在和人初相识时,便有意要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尤其不肯面对青年人,说过分称誉的话。他认为中国人做学问,主要即在讲“做人”, 尤其主要在求改进他自己,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这是一种极具体,极现实,逐步向前,人人可行的大道,这里的道,也 就是指人生实事而言,所以说:“天理不外人情”、“忠恕为道不远”。钱穆认为一个人 要对社会有贡献,应该善用自己的长处。 钱穆用自己一生的言行,实践了为师者的职责,把自己内在的德性之泉无声的注 入他人的的生命中,让更多的生命绽放光彩。 ( 2 ) 国学之光辉与美丽 钱穆在国史大纲2 3 的扉页中写到,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国已往历史,应 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 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 2 3 钱穆:国业大纲,商务印书馆2 0 0 2 印版。 1 4 饿穆美育思想初探 第二章钱穆美育思想的实践 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 即视本国以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 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 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此乃一种似是而j 之文化自 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教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 展之希望。( 否则其有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 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 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以上是钱穆针对“五四”以来,那种仇古、蔑古、反吉风气而发的。他倡导“温 情与敬意”的文化心态,避免民族精神受到进一步戕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钱穆 对中国历史广大充满希望,坚信中国文化的调整和更新的动力仍来自自身文化系统的 内部。他说:“所谓更生之变者,非徒于外面为涂饰模拟,矫揉造作之谓,乃国家民 族内部自身一种新生命力之发舒与成长。”“这表明他并不是盲目的守旧者,认为中 国文化是随着时代改变的,主张吸收结合世界各国新精神以求变求新。他对中国文化 传统生命力抱着无比坚定的信心,并把世界文化前途放在中国文化上。他着力重建中 国人民对民族的情感和对国史的尊重,强调要在国家民族的内部,寻求自身的独特精 神,以此作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泉源,作为新国史的马前卒,这些思想表达了一个 中国知识分子新的人文觉醒和新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 国学精神的核心,就体现在人文二字上,人文源于儒家经典周易,所谓“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钱穆认为人文还称人生的花样。如夫妇、父i 了、兄弟、君臣、 朋友都是。把“人文精神”理解为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或以人 的群体为本位的精神,表达了“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钱穆指出:“人文二字, 指的是人群相处的一切现实及理想。中国文化之表现与成就,都围绕着这人文精神作 中心。故中国文化体系能融通合一,莫不围绕此中心,丽始见其意义与价值。”2 5 他 认为,中国文化是“一本相生”的,在其全部体系中有个主要的中心,就是以人文 为中心。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其教育与道德代替了宗教的功能,因此不妨把它称为 一种“人文教”。 2 4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版,“引论”第3 0 页 2 5 乎1 5 齐勇、汪学群:钱穆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笫4 6 页。 钱穆荧育思想初探 第二章钱穆美育思想胸实践 中国人的文化观可以说是“有体有用”的,人文就是一个“体”,就是一个客观 事实,因为人不是清一色的,各种各色人等,组成了人之文。人既然能在此相异的人 文中相安相处,把这个道理放大,就可以化成天下。这个天下是各色人可以相安相处 的天下,也就是文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