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论衡是东汉时期唯物羊义无神论思想家王充的著作,该书主要批削了人们对天神 的迷信,对鬼神及其禁忌的迷信以及对圣人“神而先知”、“怪贤所吉皆无非”的迷信。这 部书语言通俗流畅,口语性较强,能较准确反映东汉时期的语占状况。该书全文约2 2 万字, 其内容涉及到当时及历史上诸如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天文、地理等方 方面面,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现象。同时,论衡作为中古前期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 代性,所以,研究论衡语法不但对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对整个 汉语史的建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部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语料价值。 鉴于以前研究论衡语法的文章多以词法研究为主,而对于句法的研究,大多是单 篇文章,并没有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共同研究论衡的句法,这篇文章尝试从这一角度 切入。这比单纯地研究句法,不但扩大了研究范围,而且更有助于得出准确的结论。同时, 通过对论衡句法的研究,我们还能够从中看出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的特点,了 解这一时期汉语语法的特点。 首先,我利用定量定性的方法从论衡的原始语料中搜集到所有的判断句、被动句、 疑问旬和词序的典型句式等,即用共时描写的方法建立起论衡这些句法的语料库;其 次,重点讨论论衡中的句法,将其分别与上古和中古时期的相关用法进行历时比较, 得出结论;最后,总结归纳研究的结论并进一步探讨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全文共分六部分: 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王充的生平、著述以及论衡的篇数、佚文、版本,并明确了 本文所用的版本是以“通津草堂本”为底本的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的论衡 注释;其次阐述了本课题的选题动机和目的、研究现状等;最后概括了论衡词语研究 与语法研究的一些特点,突出本选题的价值。 第一章主要针对论衡的中的判断句进行研究,在这个时期的判断句中,保存了大 量的上古汉语的特点,同时又出现了中古汉语的萌芽,所以很有代表性。论衡的判断句 众多,其中带有明显上古时期判断句特点的句子,即以“也”煞句的句子和无“也 煞句 的句子并存,同时出现了许多“是”字句,“非是”句,这都体现了这一时期判断句的过渡 性特征。 第二章被动句主要从“於( 于) 字式、“见”字式、“为”字式、“为所 式、 “为见动”式、“被”字式六种句型进行分析。“於( 于) 字式、“见 字式逐渐减少, “被 字式从无到有,明显的看出这一时期“被”字式的发展过渡。 第三章从疑问句上进行研究。论衡中并列选择问的形式得到了- 卡富;设问句中出 现了只问不答的设i u j 句;否定句巾的否定副训出现了“非”“不”“否”,这是中古汉语疑问 句的特点;在特指问中,“孰者”、“何者”作疑问训,这也是东汉时期j 出现的新形式。 第川章研究沦衡的词j ,着重从数量词组、疑问代词宾语位置和含定代词宾语位 置三方面考察,论衡的数量训组较之史记明显增加,疑问代词在这一时期还是趋于 后置,而否定代词已经基本完成了后置。 最后一部分是总结部分,论衡作为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品, 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演变性。 关键词:论衡;句法研究:过渡阶段 a b s t r a c t : ”l u nh e n g ”a t h e i s t i cm a t e r i a l i s mi st h et h i n k e ro ft h ee a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w a n g sb o o k ,ab o o kc r i t i c a lo ft h em a i ng o d so fs u p e r s t i t i o n , g h o s t sa n dt a b o o so fs u p e r s t i t i o u sa n ds a i n t s ”o fg o da n dt h ep r o p h e t ”, ”y i ns a i da 1 1s t r a n g en o t h i n gm o r et h a n ”s u p e r s t i t i o n f l u e n ti nt h e l a n g u a g eo fp o p u l a rb o o k , s p o k e no fs t r o n ga b l et om o r ea c c u r a t e l y r e f l e c tt h es i t u a t i o ni nt h e1 a n g u a g eo f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t h e f u l lt e x to ft h eb o o ka b o u t2 2m i l l i o nw o r d s ,w h i c hr e l a t et ot i m ea n d h i s t o r y | s u c ha si d e o l o g y | c u l t u r elp o l i t i c a lre c o n o m i cls o c i a lt1 i f ef a s t r o n o m y ,g e o g r a p h ya n d o t h e ra s p e c t s ,c o n t a i n sav e r yr i c hv o c a b u l a r y a tt h es a m et i m e ,”l u nh e n g ,”w o r k sa sap r e - m e d i e v a l ,w i t hd i s t i n c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t i m e s ,s ot os t u d yt h e ”l u nh e n g ,”w o r d sn o t o n l yf o rt h ed a t i n go fc h i n e s ev o c a b u l a r ys t u d yi si m p o r t a n t ,b u ta l s o t h ew h o l eo f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w i i ip l a ya ni m p o r t a n tc o n s t r u c tr o l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b o o kh a sav e r yh i g hr e s e a r c hv a l u e a n dt h ev a l u eo f t h e c o r p u s i nv i e wo f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l u nh e n g s y n t a xt ot h ea r t i c l em o r e r e s e a r c h - o r i e n t e dl e x i c a l ,s y n t a c t i cr e s e a r c hf o rt h em a jo r i t yo f s i n g l ea r t i c l e ,t h e r ei sn ot i m ea n dt o t a l t i m e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r e o fj o i n tr e s e a r c h ,”l u nh e n g ,”t h es y n t a x ,t h i sa r t i c l et r yf r o mt h i s p o i n to fv i e w ,”l u nh e n g ”t h i ss t u d ywasas i m p l es y n t a x ,n o to n l y e x p a n d e dt h es c o p eo ft h es t u d y ,b u ta l s oh e l p st od r a wa c c u r a t ea n d r e l i a b l ec o n c l u s i o n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 ”l u nh e n g ,”r e s e a r c ho n s y n t a x ,w ec ans e et h a tf r o mt h e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t om i d d l e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i sp e r i o do f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h i n e s eq r a m m a r b a s e do nt h ea b o v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 ,w eh a v ec h o s e nt h e l u n h e n g ,”s y n t a x f o rt h es t u d y f i r s to fa 1 1 ,iu s e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dq u a l i t a t i v em e t h o d sf r o mt h e l u nh e n g ”i nt h eo r i g i n a lc o r p u sc o l l e c t e dt od e t e r m i n ea 1 1o ft h e s e n t e n c e tt h e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rw o r do r d e ra n ds e n t e n c ep a t t e r n s ts u c h a sq u e s t i o n s ,t h a ti s ,w i t hat o t a l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m e t h o dw h e na l u nh e n g ”t h es y n t a xo ft h ec o r p u s s e c o n d ,w es e p a r a t e l yd i s c u s s t h e ”l u nh e n g ”i nt h es y n t a x ,w i t hi t sa n c i e n ta n dm e d i e v a lp e r i o dl a s t e d r e l e v a n tu s a g eo fc o m p a r i s o n ,i no r d e rt oa r r i v ea tc e r t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 s f i n a l l y ,w es u m m a r i z e dt h ef i n d i n g so ft h es t u d ya n dt o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e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s t u d ys u b je c t s t h ef u l l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d a r t s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w a n gi n t r o d u c e d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el i f e ,w r i t i n g sa n d l u nh e n g ,”t h en u m b e ro fa r t i c l e s ,a r t i c l e s ,v e r s i o n ,a n dc l e a r l yt h e v e r s i o nu s e di nt h i sa r t i c l ea sa c o t t a g et o n g ji nt h e ”m a s t e rc o p y o ft h e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p a r t m e n to fh i s t o r y ,”l u nh e n g ,”n o t e so f t h ep a n e lt h e ”n o t e sl u n h e n g ”,f o l l o w e db yt h es e l e c t i o no ft h et o p i c s m o t i v a t i o na n dp u r p o s eo fs u c h ”l u nh e n g , t h et e r mr e s e a r c h r e s e a r c h f i n a ll y ,t h es u m m a r yo ft h e a n ds t u d ys o m ef e a t u r e so fs y n t a x , h i g h l i g h t i n gt h e v a l u eo ft h es u b je c t s t h em a i nc h a p t e ro f ”l u nh e n g ,”t h eju d g es e n t e n c et h es t u d yp e r i o d i nt h i ss e n t e n c et h eju d g e ,s a v eal a r g en u m b e r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 h i l ea tt h es a m et i m e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 t h em i d d l e c h i n e s es e e d s ,s ov e r y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l u nh e n g ,”t h eju d g es a y i n g m a n yo ft h e mw i t ho b v i o u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a n c i e n tp e r i o d o fs e n t e n c e t od e t e r m i n et h es e n t e n c e ,t h a ti s ,a n d ”e v i ls e n t e n c ea n d t h es e n t e n c e ”a n d ”e v i ls e n t e n c es e n t e n c e ,a n dt h a ta tt h es a m et i m eal o to f i s ” e v e r y t h i n g ”n o n a ”s e n t e n c e ,w h i c hr e f l e c t st h ep e r i o do ft r a n s i t i o n a l s e n t e n c e s c h a p t e rf r o mt h e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 ”i n ( o n ) ”t y p et h e w o r d ”s e e ” t h ew o r d t y p e ,a s ”w o r d - s t y l e ,”a s a s ”s t y l e ,”t o 。s e e d y n a m i c ”s t y l e ,”w a s ”t h ew o r d - t y p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i xp a t t e r n s i n ( o n ) t y p et h ew o r d s e e ”t h eg r a d u a lr e d u c t i o no fw o r d t y p e , w a s ” t h ew o r d t y p ef r o ms c r a t c h ,i ti so b v i o u st h a tt h i sp e r i o d ”w a s ”t h e w o r d b a s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a p t e r iiio ft h es t u d yf r o mt h eq u e s t i o n s l u nh e n g ”i nt h e f o r mo fat i ec h o o s ea s k e db yt h er i c h ;b a s e dq u e s t i o n sh a v ee m e r g e d n o to n l ya s k e df o rq u e s t i o n sa n da n s w e r s ;n e g a t i v en e g a t l y ea d v e r b s e n t e n c ea ”n o n 一”n o ”t o ”n o ”,w h i c hi sm e d i e v a l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c h i n e s ei n t e r r o q a t i v e ;o ft h es p e c i f i cq u e s t i o n ,”w h i c h ”a n d ”w h a t a saw o r do fd o u b t ,t h i si s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t ot h ee m e r g e n c e o fnewf o r m s c h a p t e ri vr e s e a r c h ”l u nh e n g ,”t h ew o r do r d e r ,f o c u s i n go nt h e n u m b e ro fp h r a s e s ,p r o n o u n so b je c tp r o n o u n so b je c tl o c a t i o na n dt h e l o c a t i o no ft h en e g a t i v es t u d yi nt h r e ea r e a s ,”l u nh e n g ,”t h en u m b e r o fp h r a s et h a n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am a r k e di n c r e a s ei nt h ep r o n o u n s p e r i o do rp o s t t e n d e d ,a n dt h en e g a t i v ep r o n o u n sh a v eb a s i c a l l y c o m p l e t e dt h ep o s t 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el a s tp a r t ,”l u nh e n g , a sf r o mt h eo l d c h i n e s em i d d l ec h i n e s et ot h ei m p o r t a n tw o r kd u r i n g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a l p e r i o d ,w i t hi t s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s e x k e yw o r d s :l u nh e n g ”;s y n t a c t i cr e s e a r c h ;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p h a s e ( ( 论衡的句法研究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别加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 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包垒墨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 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剧本授权1 5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色鲤 指导教师签名:2 玉:煎 签名同期: ( ( 论衡的句法研究 引言 ( 一) 王充和论衡 王充,字仲任,东汉时会稽上虞( 今浙江上虞县) 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年( 公元 2 7 年) ,约死于汉和帝永元九年( 公元9 7 年)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 者。王充所处的时代,虽然在表面上显得比较平静,但仍旧潜伏着社会危机,阶级矛盾也 十分激化。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他能较准确地感受到这种状况,将其投射到自己的作品 论衡中,因而此书在思想界反映为复杂的思想论争。最早从西汉初年,董仲舒从巩固 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出发,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把先秦儒家、阴阳五行 思想糅合,改铸为“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儒学,成了世代沿袭的正统思想。到了东汉, 又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迷信的谶纬之学。“谶书”是指附和河图洛书一类的书;“纬书 是与 经书相对而言,一般托为孔子所作,常将经义的解释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及各种方术迷 信相糅合,以言吉凶祸福,治乱废兴。显然,这种谶纬说是充满了各种迷信的荒诞无稽的 大杂烩,它带来很糟糕的影响,即使“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针对当时思想界的这 种虚妄荒诞的问题,出现了很多相关书籍,现在保存下来的却只有论衡一书。 论衡分三十卷、八十五篇,现存八十四篇,招致篇已佚,约二十二万字,是一 部充满战斗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巨著。王充从3 4 岁开始,前后用三十多年时间编写此书。 此书之所以叫论衡,据王充本人说:“论衡者,所以辁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 就是衡 量言论得失和真伪的作品。他以无畏无惧的精神,在这部作品中,对己成为官方认定思想 的汉代神学迷信和唯心主义进行了严厉系统的批判。这部书同时也对先秦以来的主要思想 流派进行了评价,从思想的继承关系入手,对汉代的思想作评价总结。论衡不仅在汉代 批评文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汉语发展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该书产生于 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的历史时期,所以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语言面貌有着重要的价值 和意义。 ( 二) 论衡的版本问题 论衡出现在著录中比较晚,隋书经籍志杂家著录“论衡,二十九卷 , 旧唐书经籍志杂家著录“论衡,三十卷”。二者相差一卷,可能是因为从二十九 卷中单分出自纪篇为一卷的原因。从那以后,出现于著录的论衡大多为三十卷。论 衡在宋代以前没有定本。北宋庆历五年,进士杨文昌用当时流行的俗本二十七卷与史馆 本三十卷对校,“改j 下涂注一万一千二百五十七字 作序刊印,称为善本。一百多年后,南 ( ( 论衡的句法研究 宋孝宗乾道三年,会稽太守洪适又根据杨刻本再重新校订重刻。这两种宋版论衡目6 订 仅存残卷。现在收减在北京图书馆的宋本沦衡,经元、明两代多次修改补证,是现今存 在最早刊印的全本。另外新f :u 王充论衡- t 。五卷本八册( 旧称“元小字本”) ,是明朝仞 年坊间根据宋乾道二三年本刻印的,这两种都没有流行于当世。流行较广的足明嘉靖十四年 吴郡苏献可印刻的“通津草常”本论衡( 祟害篇缺一灭) 。以后的版本很多,都是根 据这个本子刻印的,只是有些根据宋版补足了缺页。清代,特别是乾、嘉时代,校勘古书 成绩卓著,但对于论衡的校j 下却极少见,俞樾虽有校正,但是并不精细恰当。但幸好 有孙诒让、黄辉、刘盼遂等在此书着力较多,才使现今的校勘有更多借鉴的地方。 本文所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的论衡注释( 中华书局出版,1 9 7 9 年1 0 月第一版) ,是以明刻“通津草堂”本为底本的注本。 ( 三) 选题的动机和目的 柳士镇先生曾经说过,中古语法的研究犹如一个瓶颈,制约了上古近代的贯通,十分 不利于科学的语法发展史的建立。可见,作为汉语史的一部分,中古语法具有不容忽视的 地位。它上承上古,下启近代,反映了新旧语法形式的交替。同时也可看出,对于中古语 法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相较于上古语法的丰硕成果与近代语法研究的突飞猛进,中古 语法的研究仍显薄弱。所以选择研究中古的语法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衡是这一 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成书于东汉,正是语言从上古文言向古白话转折的时期,其语 法仍然保有上古时期的特点,但魏晋时期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在此书中已有萌芽。而且本 书具有_ 定口语性,无疑对研究汉代这一转折时期的汉语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但据本人 了解,当前学界对于论衡的语法研究,主要以虚词为主,而关于句法和词序的有关研 究成果又多是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出现,而就其句法做系统专门研究的尚未见到,这显然与 其所具有的潜在研究价值是不相称的。基于这种研究现状,本人将论衡作为研究对象, 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 四) 研究现状 论衡的研究古已有之,只是当时很少从语言本体的角度去研究它,主要还是推崇 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到了现代,人们才从语言角度来研究论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专书的研究有:程湘清的 索引,该书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对论衡 进行分解,逐字逐词索引,按音序排列,是研究论衡很好的一本工具书。杨宝忠、马 金平的 训诂资料编纂,该书以著名语言学家陆宗达先生所提出的“文献j 下文中的 训诂 理论为指导,利用训诂学、修辞学原理,对保存在论衡一书中的训诂资料进行 了逐条辑录,辑出有价值的训诂资料约3 力- 条。然后依据辞书的编写方法,对这批材料进 2 论衡的句法研究 行了整理和编排。刘盼遂先生的 集解,黄晖的 校释,袁华忠、方家常 的 伞译,杨宝忠的 校笺等,这些校理资料丰富,考证翔实,对论衡 的虚词进行了很好的注释。徐l f 考的 的同义词辨析辛要分析了论衡中的名 词、动词、形容词同义词在语义、语法、修辞渚方面表现出各种不i 州类型的差别。对论 衡的词汇研究做出了贡献。程湘清的 复音词研究、胡敕瑞的 与东汉佛 典词语比较研究也是关于词汇方血i 的。 2 研究沦衡的单篇论文也很多。大多数是对词汇进行研究,如朱i f 巧的 介词研究、茅磊闽的 副词研究、邬新花的东汉佛经与 连词比较研究、 高育花 中的人称代词、回敬娴的 范围副词试析、范崇峰的 虚 词札记、刘曦的 核心词研究等,主要是对虚词进行研究,也有少量实词的研究。 而关于论衡句法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对具体句式的简单分析和对短语的结构分析上,如 尹世英的 述宾短语的结构形式、 述宾短语的语法功能等。 总体来说,关于论衡语言的描写大部分集中在词语的研究,这些专书和论文对我 们全面了解论衡有很大帮助,而句法方面的一些小论文为系统分析句法提供了材料。 ( 五) 论衡的语法特点 因为论衡处于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转化的过渡阶段,其语言集中地的反映了过 渡时期的特点,即大量保存了上古时期的一些语法特点,又同时出现了中古时期汉语的萌 芽。从词法上说,各种词类都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形式,出现了表示心理行为的动词“感” 带形容词宾语的用法,表示主语能够感受到的感情、情绪。先秦、两汉十多种文献,都没 有发现类似的例子。而且出现了一部分新的单音助动词,如“应”“须”等。出现了许多动 词向副词虚化的例子,如“更”,出现了新兴副词以及副词后缀“自”与“复”等等。在构 词法上,虽然单音词还是占大多数,但在文中已显现出单词的双音化的总体趋势。在语法 上的特征也很明显,“是”字式判断句在论衡中已有出现并不在少数,“是”字的否定 形式“非是、未是、不是 已经出现。“为所 句式得到空f j 运用,“被 字句式 也出现了。疑问句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疑问代词、选择连词以及询问度量的词语,它们的运 用也使疑问句出现了新面貌。而词序上的变化更为突出。关于论衡的论文多是从词的 角度研究,而句法研究又大多是单篇论文,从研究现状和论衡的语言特点综合考虑, 对论衡的句法做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 第一章判断句 判断句是汉语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句式,从古到今其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 古时期处于上古到近现代的过渡期,是判断句发展的重要时期。 论衡的句法研究 关于“是”字少0 断句( 以下简称“足”字句) 的产生和发展,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 王力先! l 曾认为:“汉语真证系训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术年或东汉初 叶。在王充论衡罩己经有不少是字是当系训用的”气现住看来,王先生的观点还 是保守。唐钰明先生通过句式变换以及出土文献的例证,证明了西汉乃至战囤即已出现“是” 字句。曲王力先乍曾提出中古时期判断词“是”成熟的三大标志:第一、它摆脱了语气词“也” 字,“是”成为一个必要的、而不是可有町无的系词。第二、系词“是”可以被副词修饰。 第三、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字,在口语旱代替了上古的非。但汪维辉先生对 此有其它看法,他认为句术也字的脱落,一般副词修饰“是”都不是过硬的标准,只 有“不是”代替“非”才是过硬的标准。汪先生利用学界所忽视的佛经材料将判断词“是” 的最后成熟年代定在汉术。 唐钰明先生也认为东汉时“是”字句已经走向成熟。何亚南先 生也认为:“副词修饰判断词是是有判断词句产生之初就己存在的现象,所以这条标准 可以用来鉴别是是不是判断词,但却无法判断它是否已经成熟。非( 不) 是否定 判断形式的产生,标志着有判断词句的发展有了新的进步,判断词是也大大的成熟了。 除了以上两个鉴别标准之外,还应该再增加一条:助动词修饰判断词是。这是代词是 发展为纯粹的判断词的最后一个步骤,完成这个步骤,是就被当成动词而彻底不再是指 示代词。从这个观点来看,这条标准也许是所有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标准。”何先生根据相 关用例认为判断词“是成熟年代“大约在两晋之交或稍前些,亦即公元四世纪前叶”。 论衡所处的东汉时期,j 下是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转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的 判断句中,保存了大量的上古汉语的特点,同时又开始了中古汉语的萌芽,所以很有代表 性。论衡的判断旬众多,据笔者粗略统计,共有1 5 2 7 例,其中带有明显上古时期判断 句特点的句子,即以“也 煞句的,占总数的8 7 9 6 ,而无“也”煞句的占总数的1 3 在这 些判断句中,也出现了很多是”字句“是”字在后来的中古汉语中得到普遍的使用。在 后来的汉语中,判读词“是”也成为判定判断句的一个标准。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分析一下 论衡里的判断句。 ( 一) 、无判断词的判断旬 1 、以“也”字煞句的判断句 以“也”煞句的判断旬模式大多是:“主语,宾语+ 也”或者“主语+ 者,宾语+ 也”。这 种判断句是上古汉语时期判断句的主要形式,在王充的论衡中大量存在,占此书中判 m :l i 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 0 0 4 年,p 4 1 0 唐钰f j ,i :古判断f f j 的,叟换考察,中冈语文1 9 9 1 年第5 期,p l l 学汀维辉,系测“足”发腱成熟的时代,中困语文1 9 9 8 年第2 期,p 1 3 3 娜店钰i j ,中古“足”! ,判断f l j 述蛭,中围语义1 9 9 2 年第5 期,p 6 4 啼何哑南,试论钉判断 i j 产生的坂i 大i 及发艘的层级性,古汉语硝究2 0 0 4 年第3 期,p 2 6 4 论衡的句法研究 断句的8 7 ,如: ( 1 ) 、遇不遇,命也。( 命禄篇) ( 2 ) 、其声,豺狼之声也。( 本性篇) ( 3 ) 、吉禹巡狩会计于此山,虚也。( 书虚篇) ( 4 ) 、夫天,体也。( 变虚篇) ( 5 ) 、隆隆者,天怒啕吁之声也。( 雷虚篇) ( 6 ) 、儒者,学之所为也。( 定贤篇) ( 7 ) 、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 自然篇) ( 8 ) 、夫王者,天下之翁也。( 初禀篇) ( 9 )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 自纪篇) ( 1 0 ) 、淮南、吕氏之无累害,所由者,家富官贵也。( 自纪篇) ( 1 1 ) 、亡秦者胡,河图之文也。( 实知篇) ( 1 2 ) 、燔柴于大坛,祭天也。( 祭意篇) ( 1 3 ) 、宗庙,己之先也。( 祀义篇) ( 1 4 ) 、陶氏、田氏,事之氏姓也。( 诘术篇) 从上述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者也”和“也”的形式依然是判断句的主 要的形式。在先秦的文学作品中,绝大多数的判断旬都是这种形式,即没有明显的判断词, 用主宾的形式表示判断,虽然这已成为固定的模式,但是从汉语本身发展的角度来说,这 并不符合语言经济原则,所以,在本书中出现的无“也煞句的判断句和“是 字句,都 是内部发展的结果,是必然现象。 2 、无“也”煞句的判断句 在论衡这个时期,无“也”煞句的判断句已经渐渐丌始使用,虽然没有魏晋南北 朝时期普遍,但与之前的上古时期相比,却已经多了很多,如: ( 1 ) 、前二,帝王之论( 逢遇篇) ( 2 ) 、孔子贤者( 命禄篇) ( 3 ) 、遭者,遭逢非常之变。( 命义篇) ( 4 ) 、非水沃火之比。( 偶会篇) ( 5 ) 、惰性者,入治之本。( 本性篇) ( 6 ) 、实者,苍梧多象之地,会稽众鸟所居。( 书虚篇) ( 7 ) 、子者,人情所通。( 祸虚篇) ( 8 ) 、体者,面辅骨法。( 初禀篇) 5 论衡的句法研究 ( 9 ) 、一代之瑞,景乃f 绝,此则汉德丰茂。( 恢国篇) ( 1 0 ) 、贾谊,智囊之臣。( 验符篇) ( 1 1 ) 、秦,无道之国。( 须颂篇) 从上述例子中可看到,在这些无“也”煞句的无判断词的判断句中,“者”的出现频率 还是很高的,何亚南先生指出过:“当判断词产生以后,主谓之间的者字就成了羡余成 分,已无存在的必要。因此,在有判断词句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主语后再使用者字,例 外十分少见。川。可见,在这一时期的无判断词的判断句中,“者”的出现频率依然很高,这 似乎违背何先生的话,但这并不违背语言的发展规律,只能说明这一时期判断词虽然已经 产生,但是中古汉语的特点还没有过多的表现出来,保留了上古时期的大部分特点,这符 合语言发展渐进的规律。 ( 二) 、含有“是”的判断旬 判断词的“是”是由指示代词的“是 发展而来的。王力先生认为,“发展的过程是这 样,在先秦时代,主语后面往往用代词是字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是字经常处 在主语和谓语的中间,这样就逐渐产生出系词的性质来 。圆虽然说系词并不都是判断词, 但在这罩我们研究的是判断句,所举系词都作判断词之用,所以我们统一把“是”称为判 断词。通过王力先生的话,可以看出,“是”作为判断词发展为我们公认的判断句标志是经 过长期的演变的。在上古时期,“是 是指示代词,后来用“是”复指,经常处于主谓之间, 因为语言咱身的发展,这种作用固定下来,“是 即成了判断词。在论衡的含有“是” 的判断旬中,也有两种情况,即有“也”煞句的和无“也”煞句的,这是上古汉语向中古 汉语过渡时期的特殊现象,让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语言的发展。 1 、以“也”字煞句的判断句 “是”作为判断句使用是指“是”处于主谓之间,起连接联系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是 已经是判断词,但是又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因为在句后又同时存在上古汉语判断句 的标志特征“也 。在论衡中这种例子还是比较少见的: ( 1 )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死伪篇) ( 2 ) 、如以鬼非人也,则其信杜伯非也;如以鬼是死人,则其薄葬非也。( 薄葬篇) ( 3 ) 、服夷氏是其后也。( 龙虚篇) ( 4 ) 、海外西南有株树焉,察之是珠也。( 说日篇) ( 5 ) 、夫孔子虽云“不及地尺”但言“如雨”,其谓霓之者皆是星也。( 说同篇) 国何哑南,试论彳f 判断句产生的原i 大l 及发展的层级性,古汉语研究2 0 0 4 年第3 期,p 2 6 岛上力,汉语尘稿,中乍书局,2 0 0 4 年,p 4 0 9 6 “论衡的句法研究 ( 6 ) 、獐而角者,则足麒麟矣。( 讲瑞篇)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是”在这个时期已经渐渐演变为判断训,其过渡时 期的特征表现的尤为明显:( 1 ) 在这些句子中,“足”和句尾的“也”同时存在,这是只有 在这种过渡时期刊会特有的现象,“也”是上古时期判断句的主要特征,而到了中古时期“者” “也”逐渐消失,“是”作为判断词逐渐取代了二者在甸子中担负的作用。( 2 ) 例5 中副词 “皆”修饰判断词“是”,这是中古汉语之后“是”字句的一种普遍形式。副词修饰“是”, 这也是判读词“是”成熟的一个标志。 2 、无“也”煞句的判断句 在论衡中也存在着少数“是”作判断词使用且句后并无“也”煞句的例子,通过 这些例子,可以证明唐钰明先生的“东汉时是字句己经走向成熟的论断有其合理性, 例如: ( 1 ) 、如端端之同有十,甲乙是其名,何以不徒言甲乙,必言子丑。( 诘术篇) ( 2 ) 、及见他鬼非是所素知者,他家若草野之中物为之也。( 订鬼篇) ( 3 ) 、鲁叔孙穆子梦天压己者,审然是天下至地。( 纪妖篇) ( 4 ) 、然,是已。( 死伪篇) ( 5 ) 、夫雷,非声则气也。声与气,安可推引而为连鼓之形乎? 如审可推引,则是物。( 雷 虚篇)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作为判断词的“是已经完全具备了判断词的特征,即“主+ 是+ 宾 的形式,而且作为判断词使用的“是”也可以被副词修饰( 例4 ) ,虽然“是”作为 判断词出现的例子在论衡中还很少,但作为汉语判断句中唯一的判断词“是”在“东 汉时就已经走向成熟”是有道理的。 ( 三) 、否定词“非 在判断句的使用 在论衡中存在许多表否定的判断句,它们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在句子前面加“非”, 这样的例子很多,据笔者粗略统计,共1 6 5 例: ( 1 ) 、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 命义篇) ( 2 ) 、非天禀施有左右也。( 幸偶篇) ( 3 ) 、非天所欲寿长之故。( 无形篇) ( 4 ) 、非文王、高宗为二臣生。( 偶会篇) 唐钰明,l :古判断 i j 的变换考察,中困语义1 9 9 1 年第5 期,p l l 7 ( ( 论衡的句法研究 ( 5 ) 、雄非生长之后或教使为雄。( 初禀篇) ( 6 ) 、非幼小之人时嘹,长大与人接。( 本性篇) ( 7 ) 、此非实事也。( 变虚篇) ( 8 ) 、非穷贼隐厄自_ i 乍,而得封见官有是也。( 祸虚篇) 在论衡的所有否定句中,还m 现了一例“非+ 是”的形式: ( 1 ) 、及见他鬼非是所素知者,他家若草野之中物为之也。( 订鬼篇) “非+ 是”在判断句的发展中具有蕈要的意义,这是是字句在东汉走向成熟的最有 决定性意义的事实。咄唐先生还指出“非是”格式最早在东汉已经出现,由“ 非”到“非是”,再到“不是 ,三者的继承关系十分明显,其中“ 非是 起着一种向上承继“非”、向下丌启“不是”的纽带作用,三 种格式之间经常出现并存、交替和更换。从以上例子可得,从东汉初年起,判断句已经开 始走向成熟。 在论衡中,判断句的发展已经初具中古的形式,虽然存在大量“也字煞句的句 子,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摆脱语气词“也 的句子,“是 字作为判断词的例子都有出现,“是” 可以被副词“则”、“皆”等修饰,而且出现了“非是的格式,通过对论衡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了解东汉初期判断句发展的情况。 第二章被r d j 句g l 。 弟一早傲 j 从西周金文中开始就出现了用介词“于”引进施动者的被动句,春秋战囤时期表被动 的句式有了极大的丰富,常见的有“见 字式、“于”字式、“为所式等等。到 了汉代,“被”字式才出现,而且极为罕见,魏晋南北朝之后,“被”才成为汉语被动句主 要形式。“因而中古时期被动句研究主要集中在被字式上 。所以,研究东汉初年这一 过渡时期的被动句,可以全面的从以下六种形式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比较。论衡的被动 句式共有1 6 3 例,从其结构形式可以分为:“於( 于) ”字式、“见 字式、“为”字式、“为 所 式、“为见动 式、“被 字式,下面就具体对这些句型进行分析。 ( 一) 、“於( 于) 字式 “於( 于) 字式可以说是出现最早的被动句式,西周金文中就已经使用。据唐钰明 先生研究,“於( 于) 字式在先秦、西汉、东汉、六朝四个时期的被动式总数所占比例分 别为5 8 、2 7 、1 1 、1 1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於( 于) 字式是在逐渐消亡的。在论 o ,唐钰i j ,上古判断 i j 的变换考察,中困语义1 9 9 1 年第5 期,p 1 0 鬯锖忠翘,中古汉语“被“字句的发展和衍变,河南帅范人学学报,1 9 8 9 年,第3 期,p 3 5 。鹰钰明,汉魏六朝被动式略论,中固语义,1 9 8 7 ,第9 期,p 7 1 8 论衡的句法研究 衡中,“於( 于) ”字式只有2 8 例,占总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健康养生中心合作协议
- 垂直大模型安全保障方案
- 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制度
- 客运列车车厢卫生管理规定
- 家庭财产保障规定
- 商业地产运营管理规定
- UML扩展机制探索总结
- 地塞米松剂量对液压冲击伤脑水肿AQP4表达的调控机制与治疗意义探究
- 地基不均匀沉降对筒仓结构的影响:机制、案例与预防策略
- 地域文化视角下成都耿家巷历史街区更新策略:传承与创新的交融
- 机加工安全生产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班组级)(精)
- 电梯从业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武汉商学院公开招聘辅导员笔试题含答案
- DB32-T 5156-2025 零碳园区建设指南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层作业设计
- 2024年国庆中秋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欢度双节 安全护航》主题安全教育【课件】
- 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 2.1力(第2课时)课件
- 中国外卖大战报告(中英)-高盛-202507
- 咖啡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 DB32∕T 4569-2023 发泡陶瓷保温板 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2025-2030中国地坪研磨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