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居民结构变化 学科专业:中国专门史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经济史 指导教师:张文教授研究生:李亚( 2 0 0 1 2 5 7 ) 内容摘要 宋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和重要转折。此间,城市经济、文 化、社会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在宋代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之,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对城市化进程也起 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本文以城市居民结构作为切入点,对宋代城市居民结构的 变化及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最后就宋代城市化以及中国传统城市的发展问 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全文包括绪论和正文两部分。 在绪论中,笔者对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目前本文相关的课题研究状况进行了 概述。 正文分四部分论述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宋代城市化进程的动因与背景。 二、宋代城市居民结构的变化。 1 、城市居民数量增多 2 、城市居民结构多元化 3 、城市居民下层群体的扩大 4 、贫富差距拉大 5 、社会空间的流动日益频繁 三、城市居民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1 、社会文化世俗化 2 、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 3 、新的社会关系的兴起 4 、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 四、宋代城市居民结构变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以及宋代城市化进程的特 点。 关键词:宋代城市城市化 城市居民结构 a s t u d y o nt h et r a n s i t i o no ft h eu r b a nr e s i d e n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 m a j o r :c h i n e s es p e c i a lh i s t o r ys p e c i a l i t y :t h e e c o n o m i c h i s t o r y i nt h e 1 l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a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z h a n g w e na u t h o r :l iy a a b s t r a c t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i t yw a sa ni m p o r t a n tt r a n s i t i o na n dal e a pi n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 i th a dg o ta h e a di nt h ee c o n o m i c ,c u l t u r ea n ds o c i mf i e l d s s e e i n gf r o mt h e a n g l eo f t h es o c i a lh i s t o r y ,t h eb i gt r a n s f o m m o , o nh a dt a k ep l a c e do nt h eu r b a ns o c i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s o n gt h ed y n a s t y w i t ht h es p e e d yu r b a n i z a t i o n t h e v a r i e t yo f t h e u r b a n s o c i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p r o p e l l e dt h ep r o c e e d i n gc o u r s e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nac e r t a i n d e g r e e t h e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dt l l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i n f l u e n c e so ft h eu r b a nr e s i d e n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tt h e l a s t ,t h ea r t i c l ea s s a y e d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 d i s c u s s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i t y t h i s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 t w o p a r t s :p r e f a c ea n d m a i n b o d y i nt h ep r e f a c e ,t h ep a p e r sr e s e a r c hm e a n i n ga n dr e s e a r c hs i t u a t i o ni nt h ep r e s e n t a r eb r i e f l y p o i n t e d o u t i nt h em a i n b o d y , f o u rt o p i c sa r ee x p o u n d e d 1 t h ei n d u c e m e n ta n d b a c k g r o u n do f 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2 t h et r a n s i t i o no f t h eu r b a nr e s i d e n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 ( 1 ) t h ei n c r e m e n to f t h e c i t yp o p u l a t i o n ( 2 ) t h e p l u r a l i s mo f t h e u r b a nr e s i d e n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3 ) t h e e n l a r g e m e n to f t h e u r b a n u n d e r w o r l d ( 4 ) t h e p o l a r i z a t i o nb e t w e e n t h ep o o ra n dt h er i c h ( 5 ) 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f l u x i o nw a s 丹e q u e n t 3 t h es o c i a li n f l u e n c e so f m et r a n s i t i o no f t l l eu r b a nr e s i d e n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1 ) s e c u l a r i z a t i o no f t h ec u l t u r e ( 2 ) v a r i e t yo f t h eu r b a nl i f e ( 3 )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t h en e w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4 ) g e n e r a t i o no ft h en e w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4 t h ec o m m e n ta n ds u m m a r i z eo n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 :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 ;t h ec i t y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u r b a nr e s i d e n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 2 绪论 ( 一) 现代城市化理论与宋代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是一个为多学科关注的概念和现象。简单地说,城市化就是乡村转变 为城市的现象和过程。关于现代城市化理论,不同学科的界定有着明显的差异。 人口学中的城市化是指人口的城市化,即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的现象和 过程;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还包括非农产业投资及其 技术、生产能力在城市的集聚;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居民聚落和经济布 局的空间区位再分布和目益集中化的过程;社会学对城市化的研究“不仅从人口 角度、经济角度,也不仅从地域景观角度,而是从城市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探讨 人口集中、地域转化的深层社会原因”1 ( p 1 3 6 ) ,认为城市化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发 展过程。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城市化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1 ) 城乡人i :3 分布结构 的转换:( 2 ) 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地域结构的转换;( 3 ) 传统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向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 4 ) 人们聚居形式和集聚方式及其相关制度 的变迁或创新2 。 关于城市化的起始时间,有人认为是城市产生之日,因此把城市化分为古代 的城市化和现代的城市化:也有人认为城市化开始于1 8 世纪中叶,是工业革命以 来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的一种城镇发展的世界性过程3 ( p 2 9 ) 。城市是人类聚落 形态之一,与西欧城市模式相比,中国城市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其城市化 进程也与西欧不尽相同。关于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在历史学界,人们普遍认为在近代之前的古代社会,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 开始了。如美籍学者赵冈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原始社会 末期开始出现初期城市城堡开始,到南宋为止,是第一个阶段;南宋以后则 进入第二阶段,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城市总人口的绝对量几乎没有增加;1 9 世 纪中叶五口通商后,城市化进程转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阶段持续至今4 。陈国 1 向德5 i l , 城市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 2 参考自刘传江等:重新解读城市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0 4 期 刘国光: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国城市出版社,1 9 9 1 年 4 ( 荧) 赵冈: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史,历史研究,1 9 9 3 年o i 期 3 灿在其专著宋代江南城市研究中认为“从江南地区城市的社会发展历史来看, 其城市化进程始于宋代应是勿庸置疑的( p 2 7 4 ) ,同时认为宋代江南地区的城市 化水平还相当有限,许多方面到明清时才逐步定型,进入近代以后又发生重大变 化。宋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和重要转折,此问城市制度及社会、 经济结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 ) 坊市制全面瓦解,取而代之以开 放的街市。在此基础上,商业自由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流动人口较以往有 了较大增加,城郊的经济作用不断加强,并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的现象,城市的 社会容量和调节功能大为增加。( 2 ) 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手工业发达,经济结 构趋于多样化;同时城市工商业阶层开始崛起,居民结构日趋复杂,城市社会结 构也趋于多元化;伴随市民阶层的兴起,作为新兴社会关系的各种民间组织大量 涌现,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3 ) 草市镇大量兴起,规模和影响不断 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宋代,仅见于史书记载的市镇就有3 6 0 0 多个,其实际 数量显然还要多2 ( p 3 6 9 - - 5 5 0 ) 。市镇的兴起,使城市活动深入到广大农村,一方 面引发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促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 改变了传统的以州县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发展模式。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宋代作 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是确无疑问的。 目前史学界对宋代城市化问题主要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城市的角度, 特别是以国都为中心的大城市的城市化。这类城市由于人口庞大、经济繁荣、工 商业及各种服务业十分发达,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前来谋生,从而使城 市社会、经济、文化均发生较大变化。二是草市镇的发展。其发展直接带动了广 大农村的社会经济变革。鉴于宋代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的居民结构更加复杂。 其社会变迁也更加明显,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因此,本文的讨论对象以大城市为 主,一般不涉及到草市镇的发展。 ( 二) 论题的研究现状与本文目标 宋代城市史的研究,一直以来都为宋史学界所重视,研究成果也比较多。早 在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食货杂志就曾陆续发表了不少相关成果。如全汉舁的 陈国灿:宋代江南城市研究,中华书局,2 0 0 2 年 2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 4 宋代都市的夜生活1 、程维新的宋代广州市对外贸易的情形2 、张家驹的宋 室南渡后的南方都市3 等。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宋代城市史的研究更加受到学 者们的重视,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城市制度、经济、管理、社会生活 以及城市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宋代城市化问题的专著、译著有傅宗 文的宋代草市镇研究4 、( 法) 谢和耐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5 、( 日) 斯波义信的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6 、李春棠的坊墙倒塌之后宋代城市生 活长卷7 、陈国灿的宋代江南城市研究8 、周宝珠的宋代东京研究9 、林 正秋的南宋都城临安1 0 等。相关学术论文也不少,从城市制度的角度来考察的 主要有胡建华的宋代城市流动人1 :3 管理探析、王曾瑜的宋朝的坊郭户1 2 等; 从城市经济角度来研究的有郭正忠的宋代城镇的经济结构1 3 、房国礼的都市 商品经济:北宋对唐代的超越4 等;从城市社会角度来考察的主要有郭正忠的唐 宋时期城市的居民结构、樊树志的市镇与乡村的城市化1 6 宁欣的由唐 入宋都市人口结构及外来、流动人1 2 1 数量变化浅论从( 北里志) 和( 东京梦 华录) 谈起1 7 , 王四达的宋元泉州的社会转型及其文化特征初探”、梁庚尧 的南宋城市的发展、南宋城市的社会结构饽等。 关于宋代城市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从整体看,还存在以下不足:( 1 ) 研 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城市经济领域,对城市社会史的研究较为薄弱,且大多停留在 社会生活的层面上,对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 2 ) 在城市化问 题上,多以局部问胚为研究对象,缺乏整体性的研究成果,对宋代城市化的表现、 1 全汉异:宋代都市的夜生活 食货l 半月刊,创刊号,1 9 3 6 年0 5 月 2 程维新t 束代广州市对外贸易的情形 ,食货半月刊,第一鞋,第1 2 期,1 9 3 5 年1 2 月 3 张寡驹:宋室南渡后的南方都市,。食货) 半月刊,第一卷,第l o 期,1 9 3 6 年0 4 月 4 傅宗文:束代草市镇研究) 5 ( 法) 谢和耐;蕈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刘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 6 ( 日)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方键、何忠 l 泽,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 7 李眷棠,坊墙倒塌之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 ,湖南出版社,1 9 9 2 年 8 陈国灿:宋代江南城市研究 9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 m 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 ,西泠印社,1 9 8 6 年 “胡建华:柬代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探析) ,殷都学刊,1 9 9 4 年0 2 期 “王曾瑜:宋朝的坊郭户 ,宋辽金元史论丛) 第1 辑,中华书局,1 9 8 5 年 ”郭正忠:宋代城镇的经济结构) 江淮论坛 ,1 9 8 6 年0 4 期 “房国礼:都市商品经济:北宋对唐代的超越) ,东疆学刊,1 9 9 7 年0 l 期 ”郭正忠:唐束时期城市的居民结构,史学月刊,1 9 8 6 年0 2 期 埔樊树志:市镇与乡村的城市化) ,学术月刊 1 9 8 7 年们期 ”宁欣: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结构及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浅论一一从( 北里志) 和( 东京梦华录) 谈起 中国文化研究) ,2 0 0 2 年0 2 期 ”王四达t 宋元泉州的社会转型及其文化特征初探,华侨大学学报1 9 9 8 年0 2 期 ”均收集于粱庚尧: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 9 9 7 年 5 特点等方面的论述尚不多见。本文以城市居民结构为切入点,详细论述城市化进 程中的居民结构变化,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城市化进程在社会结构上的反映,并 初步得出宋代城市化进程的表现与特点。 ( 三) 研究方法与本文体例 在学术界,对城市史的研究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论与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 在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单纯从历史学角度来研究城市 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将历史学、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有 机地结合起来,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实体,以此考察和分析其居民结构以 及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在具体内容上,本文分别从以下几部分展开: 一是宋代城市化进程的动因与背景,包括政府政策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 与耕地的矛盾、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以及灾荒与救济的关系等。二是宋代城市 居民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包括城市人口增多、居民结构多元化、城市下层居民群 体的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流动频繁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城市居民结构变化 引起的社会变化,包括城市社会文化的世俗化、城市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新 的社会关系的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等内容。最后就宋代城市化以及中国传 统城市的发展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和讨论。 6 一、宋代城市化进程的动因与背景 ( 一) 政府的政策背景 宋代城市化进程与政府的土地、财政、税收等方谣的政策都有着很大关系。首 先,“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大量农民失去 土地。据梁方仲先生统计,北宋各年平均客户数为4 ,5 8 6 ,9 9 0 ,占平均总户数 1 3 ,2 7 7 ,6 0 9 的3 4 5 1 ( p 1 2 8 ) 。而宋代客户是极其贫困的,“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 2 ( p 5 0 2 9 ) ,农村的贫困促使一些无地的客户和少地的主户,或是在农村中做雇工, 或是涌入城市,寻找谋生的机会。其次,宋代政府的财政税收采取抑制地方财政 的政策。宋初国家财政比较宽裕,留给地方的开支经费相对充足,到北宋中期以 后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富国强民”政策的推行,使地方财政亏空日渐严重 以致北宋后期直到南宋,地方的赋税征敛情况相当严重。如高宗初年,“税米一斛 有输至五六斛者,税钱一缗有输及十八缗者”3 ( 6 1 0 - - p 1 8 3 ) ,甚至有“种一石作 七亩科敷,而其间所取税物,反复纽折,有至数十倍者”4 ( p 4 9 7 4 ) 。在繁重的赋役 下,宋代民间为“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的现象”5 时有发生( p 4 2 9 9 ) , 有的甚至干脆“举户鬻产徙京城,以避徭役”6 ( p 2 7 1 9 ) 。在地主土地兼并与政府 赋税搜刮的双重重压之下,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增加,成为城市新增人口的主体。 ( 二)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有限的耕地难以满足 口增长的需要 中国古代人1 :3 的增长出现过三个高峰,辽、宋、夏、金时期是第二个高峰期。 据统计,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只有约6 4 2 万户、3 5 4 0 万人, 在以后的百余年里,北宋的户年平均增长率为9 2 0 ,到1 2 世纪初的北宋末年达 到阶段性峰值。在当时的北宋、辽、西夏、大理等国范围内,总人口达1 4 亿7 , 但人v i 的分布却不均衡,如北方人口密度就比南方的小,“人口密度较高的路基本 1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 2 ( 消)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1 2 之1 9 ,中华书局,1 9 5 7 年影印本 3 (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 卷5 田赋五历代f i t 赋之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 清)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禽货9 之2 6 5 ( 元) 脱脱等:束史卷1 7 7 ,食货上五役法上 ,中华书局,1 9 7 7 年 6 ( 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 1 6 ,仁宗景祜二年春i e b 戊申中华书局,1 9 8 5 年( 未著明版本的 均为此版本) 7 引自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第三卷) 辽束金元时期的估测,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 7 都集中在东南和四川。南方人口密集地区,由于人均占有耕地较少,已开始出现 一定数量的少地或无地人i z l ,不少人被迫向外迁移以寻找新的耕地和就业机会。” 1 ( p 6 7 ) 南宋时期的户数,嘉定十六年为1 2 6 7 万户2 ( 6 1 0 - - p 2 6 8 ) 。按每户5 口 计算,人口总数在6 0 0 0 多万以上。由于人口压力不断增大,使得人们被迫或向山 区、森林地区进发,或进行围湖造田,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形成过度垦殖的 局面。如成都府路和渣川府路“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3 ( p 2 2 3 0 ) 。人口的持续增长,地狭人稠局面的加剧,导致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下 降,产生了大批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他们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为了谋生被迫 离开土地,或继续在农村为佣工,或流入城市,成为佣工贩夫。 ( 三) 社会呈现开放格局,各种人身依附关系开始松弛 在中唐两税法出台前,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还相当强烈。无数均田小农被田 制束缚在土地上。从总体来看,他们并不享有迁徙、择业等权利,但在均田制崩 溃以后,土地转移率提高,导致累世相承的主仆名分趋于瓦解,行政统辖权与土 地所有制基本分离。在上述经济变革的推动下,宋仁宗天圣五年发布诏书规定:“自 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 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4 ( p 4 8 1 3 ) 王岩叟在给宋哲 宗的一道奏疏中也说道,“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朋给,无所不至, 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5 ( p 5 0 3 0 ) 由此可见,宋代的农民已经挣脱了昔日 部曲、宾客、私属、奴婢、佃户之类的类农奴地位,日趋普遍的获得了迁徙和退 佃等权利。农民一旦脱离土地,便有可能流入城市,成为城市小商人和雇佣者。 ( 四) 商品经济的发展,吸引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及城市转移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各部门的繁荣,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交换手 段的进步,宋代商品经济较前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宋太宗时,一年的商税额达 4 0 0 万贯6 ( p 4 5 4 2 ) ,宋仁宗时增加到2 2 0 0 万贯7 ( 8 6 2 - - p 5 7 3 ) ( 系宋仁宗庆历年间 吴松弟:中国移民史( 第四卷) 辽宋金元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 2 (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 1 ,户1 2 1 二历代户口丁中赋役, 3 ( 元) 脱脱等:宋史卷8 9 ,地理志 4 ( 清) 徐松辑:束会要辑稿食货1 之2 4 5 ( 清) 徐松揖:来会要辑稿食货1 3 之2 1 6 ( 元) 脱脱等t 宋史卷1 8 6 ,食货志下八) 7 ( 束) 龚鼎臣t 东原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数) 。南宋时,各地商税逐步增加。北宋熙宁十年临安府是全国商税最多的城市, 共8 2 0 0 多贯o ( p 5 0 7 6 ) ,南宋咸淳年间增加到4 2 万贯。如果说土地兼并、农村贫 困等因素是引起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客观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则是农村人口向 城市转移的主观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 的转变。首先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如宜黄深村人詹庆,“贫 甚,兄嫂稍赡足,不肯相容”,于是“谋往郡下”2 ( p 1 4 9 6 ) 。至于居住在都城附近 的农民,进城贩卖货物的机会更多,构成了城市流动人口的重要部分。如“京城 浩穰,乡庄人户搬载到柴草入城,货卖不少”3 ( p 5 4 5 4 ) 。其次商品经济发达导致城 市人i e i 增加、经济繁荣,商业开始“溢出”城市。在大城市周围,形成了许多“草 市”和“市镇”,有些市镇还因贸易发达和人口增加。发展成为州、县城厢的组成 部分,出现郊区城市化。如建康府“南门之外有草市,谓之城南厢,环以村落, 谓之第一都、第二都、第三都,皆隶本府江宁县”4 ( p 9 2 ) 。商品经济的发展还使城 市活动渗透到广大农村腹地,促进了城乡市场的结合,引起了乡村社会的一系列 变化。 ( 五) 灾荒和灾荒救济的不足导致农民流向城市 宋代灾荒频发5 ,每遇灾荒之年,都会造成大量农村人口失业转徙,而宋代社 会救济系统虽然较为发达,但其赈济范围往往限于城市,而很少涉及到乡村6 。南 宋初年,宋高宗也承认:“近世拯济,止及城郭市井之内,而乡村之远者未尝及之。” ( p 2 0 ) 7 因此,每遇灾荒之年,涌入城市的流民都非常可观。北宋时期的东京、南 宋时期的临安、建康等城市均是如此。如政和五年,常州“会岁饥,流冗充城市”, 富户唐稽“劝郡豪之积粟者,为糜粥以振廪之。于荒政如救焚拯溺,盖所活数千 万人。”8 ( 1 1 3 0 - - p 3 0 1 ) 乾道元年,浙西灾伤,饥民流入临安,宋廷诏令临安府措 置施粥赈济,人数达到数万人之多9 ( p 5 8 7 1 ) 。这些流民一些在灾后被送回原籍, 1 ( 清) 徐松辑t 宋会要辑稿) 食货1 6 之7 2 ( 宋) 洪迈:夷坚三志壬卷4 ,陶氏疫鬼,中华书局,1 9 8 1 年 3 ( 清)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3 7 之1 2 4 ( 宋)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6 奏乞为江宁县城南厢居民代输和买状丛书集成本 5 有关宋代灾荒问题,可参见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 上海书店,1 9 8 4 年影印本) 6 有关宋代社会救济问题,可参见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 7 ( 柬) 董熠救荒活民书卷l ,丛书集成本 8 ( 来) 程俱 北山集卷3 0 宋故朝议大夫新知秀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武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 鱼袋叶公( 唐) 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奉 ( 清)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6 0 之1 3 1 5 q 另一些则滞留在城市和市郊,成为新的城市居民。如新安人吴十郎,淳熙初,因 “避荒”,“携家渡江,居于舒州宿松县”,刚开始以“织草履自给,渐至卖油”1 ( p 1 2 3 8 ) :景定建康志记载,“流都繁会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 此,皆无作业”2 ( 4 8 9 - - p 1 9 6 ) ,可以看出当时建康聚集了大量的“流徙之民”。可 以说,灾荒和农村救济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宋代城市居民结构变化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城市主要承担着政治和军事职能。宋代城市的一 个重大变化就是城市逐渐突破原有政治性质和军事性质的限制,向城墙外扩展,经 济活动、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居民结构日益复杂, 人口流动频繁,贫富分化加剧。 ( 一) 城市居民数量增多 伴随着“中世纪城市革命”的发生,中国古代城市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居 民数量增多、城市日趋繁荣是这一时期城市社会变革的重要体现。宋代户籍分为 坊郭户和乡村户,坊郭户就是城市人口,包括州府县城及各草市、市镇的居民。 本文所指的城市居民不仅包括在籍的坊郭主、客户,也包括大量不在籍的流动人 口。 关于宋代城市居民数量的发展水平,亦即宋代的城市化水平,已有不少学者 对其进行了研究。据漆侠先生估计:北宋1 3 5 0 个有行政官署的城市大约有1 5 0 座 的人口超过万人,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 2 矿( p 9 3 2 ) 。台湾学者梁 庚尧认为,南宋“大部分的城市户口比率可能在3 一1 4 之间,但也有少数城市 户1 5 1 比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几至四十几”4 ( p 5 3 6 ) 。美籍学者赵冈估计,城市居民比 例,北宋为2 0 1 ,南宋达到2 2 4 5 ,并且达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高峰。美国学者 施坚雅在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一文中提到,“最为城市化的长江下游,在十九 世纪四十年代,其城市化比率为百分之八弱”,而“相当广泛详尽的证据指明,同 ( 宋) 洪迈:夷坚支癸卷3 ,独脚五通 2 ( 宋)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 3 ,庐院养济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 4 梁庚尧南宋城市的发展( 上) 载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 5 赵冈、陈钟毅中国历史的城市人口, 食货卷1 3 ,0 3 、0 4 期 1 0 一地区十三世纪时的城市化比率至少是百分之十,还可能比这高的多”1 ( p 2 9 ) 。 吴松弟的研究成果与梁庚尧较为接近:考虑到全国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估计南 宋城市人1 3 占总人口的1 2 2 ( p 6 1 8 ) 。尽管学者们对宋代的城市化水平估计不同, 但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那就是宋代的城市人口较前代有了较大发展,城市居民 数量较以往有了较大增加。 北宋都城东京的人z i 较前代有了较大发展。关于北宋东京的人口,史书记载 较多,如淳化二年六月,宋太宗曾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3 ( p 7 1 6 ) 。 宋神宗时期侯叔献曾言:“京师帝居,天下辐辏,人物之众,车甲之饶,不知几百 万数。夫以数百万之众而仰给于东南千里之外,此未为策之得也。”4 ( p 5 9 2 2 ) 南 宋初的庄绰,在回忆旧都城时也说:“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5 ( p 4 0 3 4 ) 。其他如孟元老形容东京“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 6 ( p 1 3 1 ) ,无非说明东京户口之众,真正数目无法知晓。据周宝珠先生估测,北宋 东京最盛时有户1 3 7 万左右,人1 5 0 万左右7 ( p 3 2 4 ) ,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 城市。因为当时除了中国以外,亚洲较大的城市如日本京都、朝鲜开城,只有2 0 万人。至于欧洲的城市,大的也不超过1 0 万人。仅就人口而论,当时东京在世界 上之地位远远高于其他城市。 自隋朝开始,临安成为“珍异所聚”,“商贾并凑”的大城市8 。经过唐、北宋 的发展,至南宋,一跃而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辇毂驻跸,衣冠 纷集,民物阜蕃,尤非昔比”9 ( p 1 0 2 ) 。据梦粱录记载,隋朝时临安有户1 5 ,3 8 0 ; 唐贞观年间户3 5 ,0 7 1 ;北宋时最高达2 0 5 ,3 6 9 户;南宋乾道年间2 6 1 ,6 9 2 户,淳 祜年间3 8 1 ,0 3 5 户,咸淳年间3 9 1 ,2 5 9 户( p 1 6 1 1 6 2 ) ,其中钱塘、仁和两赤县 的户数分别为1 0 4 ,6 6 9 户、1 1 1 , 3 3 6 户、1 8 6 ,3 3 0 户。成淳年间的城市人口是1 8 6 。3 3 0 户减去1 2 0 0 0 户乡村户,总共1 7 4 3 3 0 户。以户均61 3 计算,约有1 0 0 余万人。如 1 ( 美) 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 0 0 0 年 2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第三卷) 辽宋金元时期 3 (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 2 ,淳化二年六月乙酉 4 (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食货6 1 之9 7 5 ( 宋) 庄绰t 鸡肋编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 。( 宋) 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卷5 ,民俗,中华书局,1 9 8 2 年 7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 3 ( 唐) 魏微:隋书 卷3 1 ,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 9 7 3 年 9 ( 宋) 吴自牧;梦粱录卷1 2 ,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 ( 柬) 吴自牧:梦粱录卷1 8 户口 l l 果加上军人及其家属,以及其他不入籍的人口,成淳年间,临安城内外大约有一 百二三十万人左右1 ,较前代其人口得到了较大的增长。 除了都城以外,其他大城市的人口在两宋期间也有较大增长。如建康,自六 朝以来一直都是南方著名的大城市,北宋时人口大约有4 0 万左右。其后虽经南宋 初年战乱,但随着社会的日趋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加上大批北方流民的入迁,建 康城市人口不断回升,进而超出北宋的规模,达到8 0 9 0 万2 ( p 1 1 9 ) 。苏州城早 在唐代就有“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的赞誉,到了宋代更是“官盖 之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且“井邑之富,过于唐世”3 ( 4 8 4 - - p 5 ) ,可见城市 人口已经超过唐代。明州是著名的港1 3 城市,北宋时就已经相当繁荣。南宋初遭 战乱破坏人口锐减,但不久即逐渐恢复。乾道四年,全州已有1 3 6 ,0 2 7 户,超过 了北宋后期政和六年的1 2 3 ,6 9 2 户4 。据估计,宝庆年间,泉州城内外共有1 6 万户, 力n _ l z 其他人口,约有2 万户、1 0 万多人。因此可以认为,南宋后期泉州城市人口 已经达到1 0 万人以上5 。 ( 二) 城市居民结构的多元化 唐宋之际,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居民结构看,原来在严格的坊市 制度下所形成的居民结构逐渐被新兴的、多元化的新型居民结构代替。在新型的 城市制度下,城市居民结构表现出等级层面增多,社会差异性拉大等特点:商业、 手工业者的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 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1 、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城市居民的职业结构趋向多元化 宋代以前的城市经济,基本上以商业为主,在经济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单一性 和纯消费性。两宋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商业和手 工业分工更加细密。与此同时,服务业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城市产业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城市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局面开始形成。在社会结构领域,产业结构的 1 杭州城军队及其他不入籍人员的估算方法,可参照林正秋、赵冈等关于南宋杭州人口研究方厩的成果 2 关于建康城市人口的数据参考陈国灿:宋代江南城市研究, 3 ( 宋)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上城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 宋) 罗溶:宝庆四明志卷5 户口)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关于宋代泉州的城市人口参考梁庚尧南宋城市的发展,载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 ;吴松弟中国人口 史( 第三卷) 辽来金元时期) 1 2 多样化表现为城市居民职业结构的多元化。 首先,“行”的发展标志着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社会分工的不断明确,同时也意 味着城市居民职业结构不断分化。据魏天安先生的考察,唐代的“行”是“同业 店铺或同类物货售买的区域”,这种“行”以地域区划为基础。宋代的“行”大多 是指“同业商人组织”( p 4 1 ) 。虽然含义不同,“行”的多少均代表了当时商业、 手工业的社会分工程度。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唐代长安“市内货财二百二 十行”2 ( 5 8 7 - p 1 3 4 ) 。在有关宋代东京的史料中,提到的行业相当多,如肉行、 鱼行、果子行、牛行、马行、梳行、纸行、米行、面行、彩帛行、彩色行,以及 供水的水行,送殡的杵作行,介绍雇佣买卖的牙行等。宋代东京的“行”虽然没 有完整的统计数字,但至少有1 6 0 行3 ( p 6 4 0 7 ) 。据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南 宋临安有4 1 4 行4 ( p 1 8 ) ,比唐代长安增加近一倍。“行”的增多标志着当时的社会 分工更加细密,城市居民的职业结构也更加多样化。 宋代大城市的工商业十分发达。以南宋临安为例,仅城内有名可考的大店就 有1 2 0 多家5 ( p 1 1 6 1 1 8 ) 。其中包括饮食类的,如中瓦前皂儿水、戈家蜜枣儿、 涌金门灌肺、张家元子等2 4 家;药铺有潘节干熟药铺、市西坊南和剂惠民药局、 修义坊三不欺药铺等1 8 家:布帛铺如清河坊顾家彩帛铺、市西坊北钮家彩帛铺、 平津桥沿河布铺等7 家;文字铺有张官人诸史子文籍铺、太庙前尹家文字铺、住 大树下桔园亭文籍书房等三家:头巾铺有保佑坊前孔家头巾铺、徐官人幞头铺、 沙皮巷孔八郎头巾铺、三桥河下杨三郎头巾铺等8 家,另外还有纸扎铺、扇子铺、 刷牙铺、铁器铺、胭脂铺、丝鞋铺、裱褙铺、漆器铺、珠子铺、针铺、花朵铺、 绒线铺、颜色铺等十多个种类的店铺。铺席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行业 分工的细密反映出居民职业结构的多样性。 宋代城市手工业分工不断细化,发展迅速。据盂元老称,东京“东西两巷, 谓之大小货行,皆工作伎巧所居”6 ( p 7 1 ) ,可见手工业者在城市中的数量之众。 至南宋,城市手工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官营手工业较多的局面逐渐改变,私营手 魏无安: 宋代行会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 9 9 7 年 2 ( 束) 宋敏求:长安志卷1 0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 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 6 2 ,熙宁八年四月癸未 4 ( 朱) 佚名:西湖老人繁盛录中国商业山版社,1 9 8 2 年 5 ( 求) 吴白牧:梦槊录卷1 3 ,铺脯 6 ( 未) 谛元老:东京梦华录卷2 ,潸楼 1 3 工业作坊和小商品生产比重增加。南宋临安城里从熟食小品到衣服穿着或家内杂 物用具,都有专门制作的手工业作坊,仅梦粱录卷1 3 团行条所记载的就 有下列2 2 种:碾玉作、钻卷作、篦刀作、腰带作、金银打锻作、裹贴作、铺翠作、 裱褙作、装銮作、油作、木作、砖瓦作、泥水作、石作、竹作、漆作,钉铰作、 箍桶作、裁缝作、修香浇烛作、打纸作、冥器作等1 ( p l l 5 ) 。这说明手工业在l 隘安 都市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也反映了手工业分工的专业化。此外,周密的武 林旧事卷6 也记载了南宋临安各种小商品生产有1 7 0 多种2 ( p 1 0 2 ) ,其中大部分 是手工作坊制造出来的小商品,且大多是自己制造自己出售。由此可见,从事手 工业生产的居民职业分工也相当明确。 在城市居民结构的多元化趋势下,工商业者由于产业的多元化实现了职业结 构的多样化,各行店铺、作坊的雇工,在行业内部的职业分工也更加明确。如酒 肆、食店就有“博士、铛头、行莱、过买、# l - m 髻儿,酒家人、师公、大伯”等 分工3 ( p 1 8 3 ) ;药铺也有“当铺郎中、前后作、药生作”等不同职位4 ( p 1 8 3 ) 。临 安书铺林立,私家刻书十分兴盛,当时的临安府拥有大量的刊工,单是临安会子 库印会子的工人每日就有2 0 4 人5 ( p 8 0 ) ,可见规模之大,分工之细。工商业社会 分工的专业化,致使从事工商业的人员的职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2 、从事服务性行业的社会群体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城市人1 :3 的膨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居民对城市生活及环境等各方 面的要求向多元化发展,这些促进了城市服务业、娱乐业等行业的发展。服务性 行业的充分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城市化人口,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居民成为城市居民 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专业人员的服务。在东京桥头、街 市、巷口,一大早就有许多竹木泥瓦匠人等待雇主招呼,替人修整房屋、泥补墙 壁以及设斋打醮,做些泥木活计。南宋临安,如在宅舍养马,“则每日有人供草料”; 养犬,“则供饧糠”;“养猫则供鱼鳅”;养鱼,“则供虮虾儿”;如果需要“锢路钉 ( 来) 吴臼牧: ( 宋) 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卷6 ,收灯都人 l l 城探眷 ( 采) 盂冗老:东京梦华录卷2 ,酒楼 “( 采) 吴臼敬:梦辩录卷1 6 ,茶肆 1 6 社会。他们有些以四处闲混为生,称为闲汉。如北宋东京,有百姓“入酒肆,见 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1 ( p 7 3 ) ;有些 结集成群以抢劫、造假、行骗等为生,称为游手。如黄池镇,“其东即为宜城县境, 十里间有聚落,皆无赖恶子及不逞宗室啸集。屠牛杀狗,酿私酒,铸毛钱,造楮 币,凡违禁害人之事,靡所不有。”2 ( p 1 0 8 0 ) 实在无以为生的人则沦落为乞丐, 长期流落街头。随着宋代城市的开放,这类人口的数量在城市中也占不小比例。 具体情况,将在下面城市居民下层群体的扩大一节中论述。 ( 三) 城市居民下层群体的扩大 随着宋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其中一些人成 为流动人口,但也有一部分人在城市中沉淀下来,成为新的城市贫民。他们生活 极不稳定,人数每年乃至每月都有较大变化,米价略为上涨,就足以让为生计奔 波的人骤然增加。如建康为“留都会府,兵民繁,庶几岁事小歉,米价易翔,即 有待哺嗷嗷之窘”说的便是此种情形3 ( 4 8 9 - - p 1 8 3 ) 。遇到冬季严寒,饥寒交迫的 城市贫民更是比比皆是,以致政府为了避免乞丐、无业者冻死街头,而“诏户帮 差官划刷合出卖及无用故纸,具数关送开封府造纸袄,遇大寒置历给散在京并府 界无衣赤露之人,每年依此。”4 ( p 5 8 4 2 ) 所散发的纸衣由多层旧纸制成,虽不十 分保暖,但也勉强可以御寒,帮助乞丐和冬季失业的雇工等人度过严冬。按照坊 郭户等的规定,城市下层居民一般包括坊郭户中六等以下的户等以及一部分城市 客户,然而构成城市下层的居民成分相当复杂。他们包括小商贩和手工业者,受 雇于人的佣工、脚夫,娼妓,以及沿街卖艺者,扒手,小偷和乞丐等。 1 、小商贩、小手工业者以及广大雇佣者 小商贩、小手工业者是构成城市下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商贩们早兴晚 息,沿街叫卖,营营不息。无论是在热闹的街市,还是在偏僻的小巷,都有他们 的身影出没。在宋代城市居民构成中,此类贩夫贩妇之类的小市民占很大比例。 如北宋东京城内,“杂贩破铁、小贩绳索”等贫下市民,仅加入行会者就有8 6 5 4 1 ( 来) 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卷2 饮食果子 2 ( 束) _ l 迈:交坚支戊卷4 ,黄池牛 3 ( 来) 州应台:景定建康志,卷2 3 ,城阙志p q ,p 采仓( 舒滋馕) 淳赫省札,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补充合同需要签几份协议
- 合同收款转让的三方协议
- 不用买社保的合同范本
- 台式计算机供货合同范本
- 一级代理轮胎合同协议书
- 模板机程序开发协议合同
- 旧房屋维修协议合同范本
- 2026届湖北省省实验中学联考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普通高中2026届化学高三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河北省沧州市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GB/T 10079-2018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组)
-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及答案【新版】
- 维护新疆稳定 实现长治久安课件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知情同意书汇编
- 体育社会学(绪论)卢元镇第四版课件
- 档案管理员述职报告9篇
- 舞台灯光基础知识教学课件
- 牙体牙髓病最全课件
- 脑卒中的功能锻炼课件
- 护理质控简报
- JJG 700 -2016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