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城镇化在过去1 0 0 多年里已成为全球一个不可遏止的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发 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规律性现象。城镇化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 发展,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对于西方,我国的城镇化起步晚,发展滞后。从建国后到现在,由于诸多历 史原因,我国的城镇化几经波澜,道路曲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进入了 快车道,发展迅猛。特别是伴随着工业改革、农村改革以及住房制度的改革,我国 的城镇化呈现出勃勃生机。城市建设、城市改造使得我国的城市日新月异。虽然取 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依然还很低,到目前为止,也 只有4 5 左右的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约8 0 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 家平均5 0 左右的水平。城镇化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 很长时期一来,与其他省市相比,江西省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一直都比较落后。 适逢2 0 0 6 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 的战略。要想改变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局 面,赶上“中部崛起”这班车,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更是当务之急。江西要想实现 跨越式发展,城镇化的发展绝不能滞后,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己成为江西省当前 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战略任务。 本文正是基于对世界城镇化趋势的认识以及对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现状的了解, 分析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脉络,寻找适合未来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希冀能为江西省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江西;城镇化;发展模式 a b s t r a c t 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i nt h ep a s t10 0y e a r s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h a sb e c o m eag l o b a lo n ei n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 i si n e v i t a b l et oac e r t a i ns t a g eo f r e g u l a rp h e n o m e n o n 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f o re x p a n d i n gd o m e s t i cd e m a n da n dp r o m o t e s u s t a i n a b l ee c o n o m i cs t a b i l i t y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a n g ep e o p l e sl i f e ,t h em o d eo f p r o d u c t i o n ,i m p r o v i n gp e o p l e sl i f eq u a l i t yh a st h e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 c o m p a r e dw i t hw e s t e r n ,c h i n a 。su r b a n i z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l a g sb e h i n d ,s t a r t i n gl a t e a f t e rt h ef o u n d i n go fn e wc h i n at on o w , f r o m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a s o n ,o u rc o u n t r y s 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a t ht w i s t sa n dt u r n s ,s e v e r a lw a v e s a f t e rt h er e f o r i l la n do p e np o l i c y , o u r c o u n t r y su r b a n i z a t i o nf a s t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f a s tl a n ee n t e r e s p e c i a l l yw i t ht h er e f o r mo f t h er u r a lr e f o r m ,i n d u s t r i a la n dh o u s i n gs y s t e mr e f o r m , c h i n a su r b a n i z a t i o ns h o w s v i t a l i t y u r b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u r b a nr e n e w a l i nt h e c i t y a l t h o u g h m a d e g r e a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b u t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0 1 1 1 c o u n t r yi ss t i l ll o w , s of a r , o n l ya b o u t4 5 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r a t e ,f a rb e l o wt h el e v e lo fd e v e l o p e dc o u n t r i e s ( 8 0 ) ,e v e l lu n d e r d e v e l o p i n gc o u n t r yl e v e l ( 5 0 ) 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 l e v e li sl o w , d i r e c t l ya f f e c t s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o u rn a t i o n a le c o n o m ya n d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p e o p l e sl i v i n gs t a n d a r d c o m p a r e dw i t ho t h e rp r o v i n c e si n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 ,t h eo v e r a l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sb a c k w a r d 。2 2 8c o u n t r y :”t h er i s eo ft h ec e n t r a lr e g i o n i fy o uw a n tt o c h a n g et h eb a c k w a r ds i t u a t i o n ,t oc a t c ht h et r a i n ,”t h er i s e o ft h ec e n t r a lr e g i o n , a c c e l e r a t i n g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a t hi sj i a n g x i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t h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r a c t i c ea n de x p e r i e n c es h o w st h a t :t or e a l i z et h el e a p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 u r b a n i z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c a nn o tb el a g ,o n l ya c c e l e r a t i n g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 ,c a l l e r i e c t i v e l yp r o m o t el o c a l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r e f o r e ,t h es p e e d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t h ep r e s e n ta n df u t u r eo f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h a sb e c o m e av e r yl o n gp e r i o do ft i m et h ei m p o r t a n ts t r a t e g i ct a s k s t h i si sb a s e do nt h et r e n d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t h es t a t u s 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 ,j i a n g x i ,f i n d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f o rt h e 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w a y :”a x i s ”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h o p ef o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j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a n dp u tf o r w a r ds o m e b e n e f i c i a ls u g g e s t i o n sa n dm e a s u r e s k e y w o r d :j i a n g x i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研究成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 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规范( 试行) 。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 课题( 组) 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 组) 经费或实验室的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 ( 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 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别声明。) 声明人( 签名) : 2 0 0 9 年月 臼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学位论 文( 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馆及其数 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 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 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 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于 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应 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 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 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 签名) : 年月日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城镇化,在国际上通用提法是城市化。在我国,由于在法律程序上将城镇系统 设置为市和镇两个行政单元,通常采用城镇化这一概念,城市化、城镇化在我隧本 质上是一致的,本文在引耀国外学者观点,使用别国资料时沿用“城市化名称, 在论述我国情况时则采用“城镇化”的概念。醺方国家的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 城市化过程是由农村向城市的直接转变,因而直接称为“城市化 或“都市化。 我国由于特殊情况,城镇化既包括了中小城市进一步向大城市发展,也包括农村城 镇化的内容。所以,在国内我们一般把农村向城镇的转变称为城镇化。 建国后的相当长段时期,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我国的城镇化几经波澜,道路 卷折。改革开放以后,我囡的城镇化进入了快车道,发展迅猛。特别是伴随着工业 改革、农村改革以及住房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城镇化呈现出勃勃生机。城市建设、 城市改造使得我国的城市网新月异。城镇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国的城 镇化水平总体上依然很低,到目前为止,也只有4 5 左右的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发 达国家平均约8 0 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豳家平均5 0 左右的水平。城镇化是一个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杆,一般来说,城镇化率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 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城镇化水平,德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可以 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如侮期快我逞城镇他的发展是摆在我们蔼前的一个重大的 课题,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江西省发展城镇化有劣势但是也有优势。劣势是:江疆省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甚至低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资料显示:2 0 0 6 年江西人口占全国的3 3 ,但生产 总值仅占全国的2 2 ,财政收入仅占全国的1 3 ;全国人均g d p 达到1 5 9 万元, 而江谣人均c , d p 刚刚突破1 万元大关,达1 0 6 7 9 元;江磷人均财政收入l1 9 4 元, 只及全国入均水平的3 9 9 ,财政总收入比江苏财政总收入当年的增量( 8 0 9 亿元) 还要少2 9 0 。9 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中部地区其他s 省比分别只有河南 的2 8 6 、由碟的5 7 、湖北的5 l 。麟,湖南的5 9 。4 鹦、安徽的6 7 4 ;工业增加僮 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 占g d p 的比重比全国及中部地区分别低1 7 4 和5 7 个百分点。而经济发展是城镇 化的基础,欠发达的经济水平势必制约江西省的城镇化发展。 优势在于:江西省横跨了三个三角洲地带。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 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地处沿海腹地、内陆前沿, 属于中部欠发达地区。然而,江西又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的 腹地,直接受这些地区的辐射影响,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开发带及京九铁路沿 线经济带的建设,将江西纳入了全国重点开发经济带之中,使之在全国经济发展梯 度推进中处于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地位。此外,又赶上东部沿海的产业梯次 转移良机,国家也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这些都给江西省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机遇。 因此,抓紧有利时机,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加快江西省经济发展具有及其 重要的意义: ( 一)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解决江西“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江西是主要农业省份之一,而农业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不景 气是影响发展的重要障碍。解决“三农 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把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 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去,即城镇化。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依靠非农产业脱贫 致富:另一方面,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可以适度集中,实行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提 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市场化水平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 高。 ( 二)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江西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强大推动力。 城镇是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与城镇的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城镇由于具有强大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辐射 效应,可以带动各种经济资源重组整合,生产要素有效流动。规模的扩大,人口的聚 集,能创造出大量新的需求,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进。江西经济结 构水平低,产业升级缓慢。加快城镇化进程能为江西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产生 强大推动力。 ( 三)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江西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力。 农村消费水平低是目前国内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通过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可 o , 2 0 0 7 全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一章导论 以扩大城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使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促使农村潜在的 需求就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 四) 加快江西城镇化进程是江西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载体。 城镇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和良好的设施 和条件。城镇化的发展也就意味着科技、教育和文化发展,使城镇居民共享文明成 果。同时,通过城镇的辐射作用,也可以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 的发展与繁荣,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技、文化的普及推广,提高农民的素 质。 二、研究内容 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内容与方法。 第二部分: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部分:城镇化概念及相关理论,主要介绍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的动力机 制、城镇化的经济学分析以及城镇化发展道路理论。 第四部分: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包括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城镇化的滞后对江 西省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等五个方面。 第五部分: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思路及模式选择。立足江西实际情况,提出了加 快江西城镇化的指导原则、道路选择及推进城镇化的思路和对策。 第六部分:以宜春市的城镇化发展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三、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一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文以区域经济学、发展经 济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 律为依据,对江西省城镇化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二是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城 镇化发展规律及模式的比较,结合目前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和对策。三是定性分析和规范分析。 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 四、主要观点与不足 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 1 、通过对江西省城镇化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用点轴理论布局江西省的城 镇化,指导其发展规划,是适合江西城镇化发展的模式。 2 、在城镇化发展理念上,提出城镇化应该遵循马克思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自 然历史观,即城镇化的发展是其内在生长机制的作用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政府只能指导,不能过多干涉。 本文不足之处: 1 、没有对照国外、国内一些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情况,缺少启示。 2 、因资料缺乏和自身水平限制,缺少必要的实证分析佐证。 3 、案例分析只有一个市的经验,效果有待实践检验。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城镇化相关研究 l 、研究掌派 主要有:生态学派。代表入物有帕克、卡斯托等,主要把生态学原理( 竞争、 淘汰、演替和优势) 粥于城市研究。新、韦伯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墨克斯和莫尔, 主要将伯嵩斯的同心园模式要素与住房等级的韦伯理论结合起来,对不同住宅群进 行不同的定义,后来又进行了相关修正。新保护主义学派。桑托斯对新保护主义 学派崛起的背景分析后认为,城市研究内容己在方法论、理论、概念方面发生转化, 致使城市研究者产生了对阿尔丘塞主义的不满,导致人们转过来从事经验历史 唯物主义研究,现实主义已经作为2 0 世纪8 0 年代城市研究正统理论版本的一种新 的、不可缺少的方法论基础。福特主义学派。全盛期城市的“核心一边缘”( 高 度发达的中央工业区和不发达的边缘区) 结构;福特主义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 空间结构,即:发达国家大城市保持大公司的管理和财政功能,在发展中国家建设分 厂:后福特主义城市具有三种形式:后工业化城市、开始衰落的反工业化城市和高技 术新城市( 顾朝林,1 9 9 4 ) 。一, 2 、城市化理论 城镇化动力规制 “推拉 理论,该理论由马卜贡杰于1 9 7 0 年提出,他认为由于城市的拉力 和农树的推力共同作用最终实现城乡人阴迁移。经济动力,诺瑟姆( r a y m n o r t h a m ) 1 9 7 5 年提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周一星于 1 9 7 7 年对世界t 3 7 个国家的情况研究后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政治经济学 解释,2 0 世纪7 0 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解释城市化动 力机制,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哈维( d 。h a r v e y ) 和美国的卡斯特尔( 醛。c a r s t e l l e ) 。菲农 化动力,尤其是工业化的作用更大。大都市连缡带的形成机制。1 9 5 7 年戈特曼根据 美国东北部城市绵延区的形成情况,提出大都市连绵带概念( m e g o l o p o l i s ) ,认为 大都市连绵带是由于科技进步、规模经济效益促使产业和人口在空间上集聚和扩散 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 的结果,交通运输和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是大都市连绵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 0 世 纪8 0 年代后期由于出现了太平洋城市带,学者们又侧重于从国际化尺度来研究城市 带的形成机制和演进趋势。如国际生产过程在亚洲的集中化,出口加工区在许多国 家的建立,城市作为国际资本的集中地,以及金融、信息、技术等问题的影响 ( g i l b e r t & g u g l e r ,1 9 8 2 :a m s t r o n g m c g e e ,1 9 8 5 ) 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的 动力机制。2 0 世纪9 0 年代侧重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问题,如由美国福特基 金会于1 9 9 1 8 1 9 9 3 年资助,并邀请了5 5 个国家的研究员共同参与讨论的发展中国 家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等,研究认为经济“二元结构”等对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城 市社会政策。s t r e n y e n g ( 1 9 9 5 ) 认为城市应积极参与国家与地方政策过程,以提 高城市化质量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p e r n i a ( 1 9 9 1 ) 等人就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 略,r o n d i n e l l i ( 1 9 9 1 ) 就9 0 年代城市战略做了深入探讨。 城镇化特征 二次大战后世界城镇化呈加速趋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更为迅速, 世界城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大,城镇化 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质量提高缓慢。城市规 模增长显著,城市首位度扩大。大都市连绵带不断出现。生态城市和网络城市成为 今后城市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模式有:英国模式,工业化是第一推动力: 美国模式,农业是重要的物质基础,现代化交通运输起重要作用:日本模式,政府为 主要推动力,传统文化对其有重要影响:德国模式,以自上而下动力为主。发展中国 家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二元结构与城市化相互作用形成明显的城乡差别:过度城市 化与低度城市化并存。fd e s a k o t a 模式:农村非农化现象等。 二、国内关于城镇化道路的相关研究 关于中国城镇化道路的讨论,国内研究者先后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归纳 起来主要有: 1 、小城镇论 主要观点是:为了避免出现西方国家曾经出现过的城市发展而乡村凋敝,发展 中国家大城市过度城市化的现象,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国情,中国应大力发展小城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 镇,走“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的城镇化道路。代表人物是费孝通先生。自 1 9 8 3 年费老先生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 。,以后,关于小城镇的讨论,一直持 续了十几年圆。8 0 年代还高现了更为极端的观点,即集镇化论,认为“乡村集镇化 是符合我冒国情、具有卓越远见的农村城市化的一条独特道路 蛰。 2 、中等城市论 这种观点,既反对小城镇论,也反对大城市论,认为中国城镇化要以发展中等 城市为重点,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因为中等城市兼有大小城市的优点而少有两者 的不足,中等城市在城镇体系中有独特作用、发展潜力和良好效益固。 3 、大城市论 这一观点认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 规律,中园也不能例外。不把大城市发展作为中国城镇化的重点,就不可能带动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应该走大城市扩容、以发展大城市为主的模 式。黪 4 、均衡发展论 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的城镇化应该建立以大城市为领导,以中等城市为骨干, 以各类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嘲络系统。谚 5 、多元模式论 这种观点认为,“大小之争根本没有必要,要解决的只是现代化、城镇化的问 题,而不是要发展哪类城镇。中国人多地广,地域差异性大,市场经济不发达, 工业化水平低,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模式去解决城市化问题,而应从实际出发,因 回费孝通等小城镇、大问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8 4 拳袁方串国城市纯道路的搽污 j 。l 乏京大学学报,1 9 8 8 国吴犬声中图应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 j 社会科学研究。1 9 9 0 礤刘缝蟛。孛溪城审诧要班建设中等城枣兔重点【1 3 。财经辩学,t 9 8 8 【7 ) ; 马魔存略论中等城市的城市化道路 j 理论学刊,2 0 0 1 ( 6 ) 由李迎生关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模式的探讨 j 社会学研究,1 9 8 8 ( 2 ) ; 饶会林,等集中麓与集约化: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最僚选择【j 财经问题研究,1 9 9 0 ( ; 周天勇,等论中因集中性城市化之必然 j 人u 研究,1 9 8 9 ( 2 ) ; 手晓缓。对审因城奄纯遂鼹尾个溺遂豹瑟索 j 】蠛露阉遂,1 9 9 9 ( 5 ; 齐红倩城市化:解决我网有效需求不足的关键 j 管理世界,2 0 0 0 ( 2 ) 诤王鬏城枣发艘研究豹匿鬏与蓦戆r j 社会学鞲究,2 0 0 0 ( 1 ) 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 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 6 、都市圈模式论 都市圈,或称城市群、都市带、大都市连绵区,是指在某一地域上集中分布若 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庞大的城市群,是一种具有多核心、多层次的大都市区联合 体。圆中国的城镇化应该走都市圈带动模式都市圈是中国最有效率和效益、最切合 实际的模式,通过组建若干都市圈,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多极带动使都 市圈中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一些学者看来,都市圈化是一种新型的中 国城镇化战略,它是世界城市化趋势在中国合乎逻辑的结果,契合中国“人多地少、 资源短缺的国情,适应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以上六种城镇化发展道路和模式,笔者比较倾向于大城市化模式和都市圈模式, 因为大城市化是世界城镇化的必经之路,是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而都 市圈、大都市连绵带是当今世界城镇化发展的一大亮点,是实现城镇化跨越发展的 正确道路。 三、关于江西省城镇化的研究状况 江西省顺应全国城镇化发展的潮流,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这期间有关江西城 镇化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如黄志峰在其发表的江西城镇化战略研究一文中指出: 城镇化是由产业结构变动所引起的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城镇规模不断扩 大、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在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的过程,同时也 是一个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结构变化的复合体。 章定富、吕桦在江西城镇化发展基本目标与对策研究所表达的思想是:加 速江西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奋斗目标,该文通过对江西南北 城镇化差异分析,对江西实施非均衡战略和加快区域经济和城镇化的条件进行了研 究,从空间角度提出了加强江西城镇发展竞争力的有关建议。 还有叶澄、杨梅玲、章定富在江西省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 哪仲小敏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讨论 j 科学、经济、社会,2 0 0 0 ( 1 ) ; 唐若兰发展经济学对城市化作用的新认识及其启示l - j - i 探索,2 0 0 3 ( 5 ) 圆刘平罱,等城市化:制度创新与道路选择 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6 杨建荣论中困崛起世界级大城市的条件与构想 j 财经研究,1 9 9 5 ( 6 ) 田原新,唐晓平都市圈化:一种新型的中国城市化战略d - i 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 0 0 7 ( 1 )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 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江西省人口城镇化南北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而提 出了促进江西入口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关于江西省城镇化的研究偏重战略层面,即宏观层面。从实际的发 展思路出发,制订适合江西省的其体的发展模式方面,还不多。本文正是怒在这个 方面作出一点探索,从具体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运行方式上论述江西省城镇化发展 道路。 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 一、城镇化概念 1 、城镇化的内涵 第三章城镇化概念及相关理论 城镇化或称城市化、都市化,是伴随着区域工业化、经济现代化必然出现的社 会发展趋势,它是一个自然形成过程,国际上通用提法是城市化。在我国,由于在 法律程序上将城镇系统设置为市和镇两个行政单元,通常采用城镇化这一概念。 各学科、各学者对于城镇化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有的学者认为城镇化就是农村 人口向城镇迁移的过程;有的人则认为,城镇化是工业扩张的结果:还有点人认为, 城镇化应该是人们观念上的改变,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的生产、生 活方式。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城镇化的内涵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 ) 城镇化是使传统低效的第一产 业向现代高效的第二、三产业转化的过程,表现为第二、三产业的集中;( 2 ) 城镇化 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3 ) 城镇化是城镇数 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4 ) 城镇化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5 ) 城镇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的过程。这是现代文明的灵魂,是城市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2 、城镇化水平的度量 城镇化指标是对城镇化的具体量化,它应当准确、客观的反映城镇化的水平,并 便于计算和比较。目前,城镇人口总数占总人1 3 数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镇化测度指 标。本文在衡量城镇化水平时也将采用该测度指标。由于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定 义和城乡划分标准经常发生变化,城镇人口统计数据的口径因此前后不一,目前有 两种计算城镇化的数据: 第一种是通过第四次人1 3 普查时所采用的方法计算所得,这种方法规定市总人口 是指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1 3 和不设区的市所辖街道的人口,镇总人1 3 是指不设区的 市所辖的居民委员会人1 3 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市镇总人1 3 数就是城镇总人 口数。 第三章城镇化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二种是通过计算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得到城镇总人口,农业人口列入乡村 人口。用第一种方法计算,按照户籍人口统计可以得到一种数据,按照人口普查( 或 者按人口变动调查推算) 可以得到一种数据。 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自工业革命到现在,城镇仡已走过了2 0 0 多年,由当时城镇化水平为5 到麟, 发展至2 0 0 3 年世界城镇他水平邑达到4 8 。7 蹩。综观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城镇纯发 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1 、城镇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 由于英国是世界上城镇化起步最早的国家,研究其整个城镇化进程相对来说是 比较有代表性意义。因此,我们首先_ 以荚因为铡,通过一些数据来说明城镇化进程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规律( 见图3 。1 ) 。 , 謦- b i l l 誉 采# 0 露 菇- t t 黛n 5 1 口口 i l l l t 1 9 7 5 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根据对各国城镇入口与总人口的比重的变化情况 进行研究发现,城镇化进程具有阶段性规律,全过程呈一条被控平的“s 型曲线 ( 见瞄3 。2 ) 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 辍 锄 化 宰 曩 瞬间( x ) 图3 2 城镇化的诺瑟姆“s 型曲线 段 第一阶段为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城镇化率为0 - - - - 3 0 ,其中有一个临界点,即在 1 0 以前,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当城镇化率超过1 0 以后,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此 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占较大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占较大比重,工业化 也处于初级阶段,推动城镇发展的动力不足,所以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第二阶段 为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城镇化率为3 0 - - - , 7 0 ,此阶段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大量农 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特别是进入大城镇,此时的工业进入起飞阶段。此后为城 镇化进程的第三阶段( 后期阶段) ,即超过7 0 ,工业已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 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有所下降,大部分劳动力逐渐转移到第三 产业,此时,城镇化进程停滞或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城镇化更多的是注重城镇 质量。 2 、大城市化规律 “大城市”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大城市化是指世界各国城镇化的历史进 程中已经表明的,在城镇化的初期和中前期阶段显露出来的如下特点和规律性:所 有城镇人口进行性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出现和增长。即在乡村人口不 断转化为城镇人口过程中,小城市变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变为大城市,大城市变 为更大的城市,大城市的人口总量与比重不停顿的增长。 大城市作为区域的增长极,首先增长,超前增长,并带动中小城市的增长。在 第三章城镇化概念及相关理论 农业人口流入城镇的过程中,总是流入大城市的人口高于次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 城镇间的入口流动中,由中小城市流入大城市的要多于由大城市流入中小城市的人 口。在市场机制发挥较好的地区和国家,城市入口增长速度与城市规模有一定的正 相关关系。 3 、先集中后分散一城镇化发展的集聚效益与扩散效益规律 城镇化从集中到分散,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所决定,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 进步,是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为前提的。所谓集中性城镇化是指社会经济活动 从空闻上的分散状态向空间上昀集中状态发展的社会过程,即集聚效益规律。这种 形式的城镇化,表面上表现为人臼向城镇的不断集中,城镇入因比重不断提高,僵 其内在实质则在于现代产业向城镇的积聚,从两弓l 起城镇基本性质的变化,使城镇 由起初的生产中心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 务中心和科技中心,从而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流入。城镇化的集聚过程,除 了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在城市的不断集中和发展之外,还包括入口随着城市的不断 聚集而增加,进而导致城市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通过对日本不同规模城市 产业结构的比较( 觅表3 。3 ) ,可以看出,现代产业在城市的积聚程度与城市入翻规 模成正比,这充分谎明,现代产业集中是入口集中的原动力。 表3 3 日本不同规模城市的产业结构比较 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数字取自年份 人口等级 7 个大都市 44 3 5 31 9 4 7 2 0 万人以上 1 44 0 24 5 8 1 9 4 7 1 0 万入以上1 7 74 l 4 王31 9 4 7 5 万人以上2 3 43 9 。3 3 7 31 9 4 7 资料来源:刘增录褥:城市宏观经济与管理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1 7 6 礅 但是,集聚在产生规模和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工业生产和 人目的过度聚集,势必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产生聚集的不经济。例如,城帝的王业 企业和人团密度越大,环境污染越严重,交通越拥挤,地和住房的价格越贵,贫 富差别和不安全等社会问题愈严重。所有这些,使得聚集的效益随城镇规模的扩大 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 而递减,使得生产企业和人口逐渐向边缘地区转移,出现了扩散的过程。 城镇化的过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聚集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扩散的过程。 分散性城镇化是在集中性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城镇的功能向城镇郊外或更远的农 村地区扩散,中心城镇人口减少的社会过程,即扩散效益规律。这种分散城镇化趋 势,又称作“逆城镇化”现象。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将向较低的或农村地区以多种渠 道或方式扩散,包括工业、科学和技术、资本、信息、商品、服务、文化和思想等, 以及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在2 0 世纪的7 0 年代和8 0 年代,那些以制造业为主要 经济部门的城市和地区,如美国的匹兹堡和克利夫兰、英国的谢菲尔德和利物浦、 法国的里尔、比利时的列日等,都出现了因工业老化而导致的城镇化的扩散现象。 4 、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规律 由于各国工业化进程、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基础和文化背景等差异性,从而导 致区域城镇化差异。针对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的城镇化差异,可以用经济发展的长波 理论来分析。 5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规律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伴随着城镇化的发 展,城镇化反过来又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世界城镇化发展 速度缓慢。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兴起,使生产要素不断集中,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 断提高,为城镇化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一 是其聚集效应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降低工业产生的成本;二是城镇人口的增加扩 大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三是从科技文化和服务等方面都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们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 化,没有城镇化也就没有工业化。 城市聚集经济效应的分析 城市之所以比农村具有更高效率,能够取代农村登上历史舞台,关键是城市具 有的城市聚集经济效应。因为它是形成世界城镇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做 着重的介绍。具体来说,城市聚集效应有以下几个内容: 第三章城镇化概念及相关理论 1 、分工和专业化效应 分工与专业化生产作为近现代经济的一种生产方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 量之一。分工和专业化最早是应用于企业的。赖宾斯坦认为,生产商品的过程是由 组操作构成的,而操作是一组相关的生产活动、分工或专业化,就是将生产要素 向较少种类的活动上增大其集中度。分工与专业化带来的经济利益,我国学者盛洪 在萁所著的分i 与交易书中,将其归纳为直接的经济性和间接的经济性两种。 直接的经济性是采用一定程度的分工与专业化的生产方式,较采用这种方式以前带 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或生产资源的节约。间接的经济性是指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为 生产方式的其他创新提供了条件,而对这些生产方式创新的采用会带来生产效率的 提高或生产资源的节约。就单个企业而言,要实现专业化分工,就必须扩大企业规 模,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在企业内进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达至0 单 位生产费用节约的目的。正是在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机制作用下,现代工业的发展使 得企业内郝的分工不断分解,并上升为企业和部f 】分工,使企业或部门之闻的扮彳乍 更力多样。这季孛企业闻或郝门阅的协作或联合,使生产专业化的规模不断扩大,从 而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利益。推而广之,从全社会范围来说,分工程度高的产业所获 得的经济利益更大,这就意味着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必然从分工程度低的产业向分工 程度高的产业转移。由于农业与制造业在分工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农业的分工程度 低于制造业,因此所能获得的利益也将小于制造业,农业向制造业的转移必然带来 城镇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要素蒙集虢表现为资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 集中,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也会出现相对集中的趋势。因此,分工和专业 化会带来要素的空间聚集。丽城镇正是在不断的空间聚集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 2 、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是城市聚集经济的主要源泉之一。它既包括生产方面的剃益即生产规 模经济,也包括消费方面的剩益即消费规模经济。前者主要表现为单位产品成本随 产量的扩大而递减,后者则表现为单位消费品或消耗品的平均支出随城市聚集规模 的扩大而下降。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投入的不可分性。 这种不可分的投入,广泛地存在于社会活动的各个范围和领域。不仅单个企业内部、 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 产业内部,而且整个城市内部都存在着投入的不可分性问题。前者如企业内部的固 定成本,产业内部的技术培训与信息收集成本等,后者如城镇基础设施、交通、管 理、污染控制等公共物品的投入,都具有明显的不可分性。与之相联系,不仅在生 产领域,而且在诸如文化娱乐、教育、住房等消费领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所以, 在城镇经济中,不可分的投入是导致各种规模经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3 、外部经济性 外部性经济利益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行为,对根本未参与的其他方的生产或 消费带来利益的增加或减少,是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在城镇 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各种行为的相互依赖与磨擦格外强烈,从而其 外部性特征更为突出。概括而言,因为社会经济活动及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而产生 的外部经济利益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联效应与中间产品的规模经济。在现代经济中,不同产业的经营活动 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企业的产出可能是另一个企业的投入,从而两者之中任何一个 企业的建立都会给另一个企业的经营带来有利的影响,即存在关联效应。在城镇中 的某一区位上,生产中间投入企业的建立,必然要吸引该中间投入品需求企业的聚 集。区位上的靠近与聚集,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而且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而有助于中间投入品规模经济的实现。 第二,信息成本的节约。各类社会经济活动在城镇地区的空间集中大大便利了 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这种状况,一方面提高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使得交易成本 大为降低。另一方面,企业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助于创造性构想以及技术秘密在个人 之间非正式交流,即产生知识外溢。 第三,劳动力市场经济利益。人口的空间集中,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 的劳动力资源,而企业的集中又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劳动力市场,使供求双方均能 获得聚集经济的利益。一方面大量劳动力特别是熟练工人的存在,便利企业随时可 以招到他所需要的劳动力,特别是当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厂商的工资费用会因劳动 力互相竞争而减少。另一方面空间聚集节省了居民大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