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摘要 摘要:宋代书院是古代私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而由理学大师开办和主持讲学的宋 代书院在古代书院中独具特色。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通过大量搜集和查阅有关 书院的文献和资料,发现宋代理学大师讲学式书院中的师生关系与宋代官学中师 生关系迥然相异,师生之间形成了以道相交、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精诚协作、 师友共进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该类书院学制宽松平等、学术自 由和学派林立、学风严谨踏实、学业重修身和经国济世、知识载体以纸质书籍为 主、大师高尚的节操和个人魅力、书院中家学渊源深远等原因。宋代书院师生关 系是对宋代以前儒学等学派大师的师生关系思想及古代私学中师生关系的传承 实践和朴素发展,对其追根探源,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并针对宋代书院师生关 系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和借鉴,为当代我国高校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形成提 供了深远启示。 关键词:宋代书院;理学大师;讲学;师生关系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a b s t r a c t c o t e n t :a 船s i ca c a d 咄i e s ( s h u - y u 锄) a r et l l ea d v 妞c e dp h r 勰eo f 锄d 髓tp _ r i v a t e s c h o o l sw h i l et l l ea c a d e m i e ss p o 墙o r e d 姐dg i v k c t u r e sb yv i f t u o so f n e o - c 曲d a n i 湖h a v e 恤i r1 1 i l i q u ec h m d e 砖砷e1 h e s i sm a i n l yu s 鼯am e 也o do f d u 唧e n t t o 脚t h a t 也er e l a t i o n s l l i pb 咖e e nt e a c h e r s 柚ds t u d e n t si nt h e md i 骶r s 田e a d y 丘d m t h a ti l ls t a t e - r i l nsc :h o o l st h e nb yc o l l e c t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a n dd o c i l c n t s a b o u tc h 略s i ca c a d c m i e sb e c a u s e0 ft h ef o n 州n gc h 跚l c l c r so fc l a s s i ca c a d 9 m i e so f s o n gd y n 够t y :i n t e r 0 0 u 培eb a s c do ne t l l i c sm o r a l s ;础s p e df b rt 朗c h e r s 粗da f f b c t i o n f o rs t i l d c n t s ;d c m o c m t i c 趾de q u a ls i t u a l i o n ;g l l i n ec o o p c m t i ;m u t i l a lp m g r c s s , e l c t h e 曲_ a f a c t e 鹉i na a s s i ca d e m i e sc o m c 劬ob e i l 培f o rt h er e 硝o n0 fl e n j c n ta n d e q u a le d u c a t i o n a ls y s t 锄;h c ea c a d 砌cs t t l d ya n dal a r g cn u m b e ro f 嘲d e m i c s c h o o l s ;s t r 戤s t y l e so fs 恤d y ;t h es t u d y 缸蜘o n s 锄p h a s i so ns e l f - c u l 虹v 8 t i 衄蛆d b e n c f i t t ot h en a 廿 ;t h ec l l a r i s m a 趾dn o b l et h o u g h t s 粕df e e l i n g s o fv i n l l o s o so f n e o - c o n f i l c i a n i s m ;t h ep r o f 0 岫d 嘶g i no fk i l l s h i pe d u c a t i o n ;t l i ep 印e r i n a d e l q l o w l e d g ec a r r i e r s ,e t c n er c l a t i o n s h i pb e 押e 蛆t e a c h 哪瓶ds t i l d c n t si nc l a s s i c 舡d e m j e so fs o gd ”弱t yc 柚b et r a c e db a c ko n 也et h o u g i l t sa n dp m c t i c co f a n c i e n tp r i v a t es c h 0 0 1 so fp r c v i 叫sd ”勰t i e s t h ed b j e c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 趾da n a l y s i s o nt h e r c l a t i o s h i p 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mt l l er s 0 璐0 f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a a s s i c 觚a d e m i e s0 f s o n gd y n 勰t yh a sal o n g s t 锄d i n ga n ds 蜘6 c a 】吐r c v e l a t i o no nm e r e l a t i o n s h 砸b e 蛔e e nt e 扯h e 娼a n ds t u d e n t si nm o d e ml l i 曲e re d u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a a s s i ca c a d 锄i e s ( s h u ”强) o fs o n gd y n 锯t y ;n l l o s o s o f n c o - c o n f t l d a i l i s m ;g i v 吨l c c t 眦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铆e e nt e a c h c 瑙锄d s t u d c n t s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第1 章导言 1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书院是书院士子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著书、校书、刻书等各种活 动的教育组织,书院既是一个教育组织,又是一个开放的,与社会积极互动的机 构。1 1 在辞海中,“理学”亦称道学,是宋明儒家哲学思想。汉儒( 主要是古 文经学派) 治经侧重名物训诂,宋儒则多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有此称。 在辞源中,理学指宋明儒家哲学思想。也称性理学、道学。汉儒治经侧重训 诂制度。宋儒则附会经义而说天人性命之理,故日“理学”。教育大辞典中, “理”这个概念在先秦即已出现,但将其视为宇宙的根本却自北宋二程始。他们 认为“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在辞海中又指 出,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有“理学三先生”之称。但实际的创始人为周敦 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至朱熹始集大成,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 义体系。认定“理”先天地而存在,把抽象的“理”( 实指封建伦理准则) 提到 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学主“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同时代的与程朱学派相 对的陆九渊一派( 亦是理学) 的主观唯心主义,断言主观的“心”是宇宙万物的 根源,为学主“明本心”、“致良知”。由此可见,宋代理学大师是指对封建伦理 秩序进行本体论证的宋代儒学大师,其中北宋主要是闽洛关濂等学派大师,如 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等。南宋则主要是分别以朱熹和陆九渊为首的两派理 学大师及其后学,主要有胡宏、张械、吕祖谦、江万里、欧阳守道、陈亮等。 讲学一词,典出论语述而。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 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孔子三十岁始讲学,并以之为毕生的事业。自此 以后,儒学的传授就与“修德、讲学、徙善、改过”并行。在其它的儒家经典中, 易- 兑言:“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疏日:丽犹连也,两泽相连, 润说之盛。“丽泽”就是“两泽相连,互相润泽”,借喻为朋友之切磋,故后世 儒者常以“丽泽”为讲堂之名。总之,讲学是与以孔子为代表的春秋、战国诸子 私学的兴起相关。西周末年官学的衰败,可以从诗郑风子拎中得到验证; 而私学之兴,则可从诸子百家之纵横挥阖得到说明:道家有道家之讲学,墨家 i i 】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陈谷嘉,邓泱波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卯年8 月,第4 4 5 页 1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有墨家之讲学,儒家有儒家之讲学。自此以后,私学代兴,与官学构成中国教育 史另一独特之轨道。汉代的经师和精舍、宋元的书院和讲堂,都是不同时代私人 讲学的载体。吴震先生说得好:“讲学活动普遍受儒家学者的关注,已经具有了 一种超乎时代的特征。从狭义上说,无非是学者之间的一种学问切磋。从广义上 说,讲学无非是一种教育、一种面向民众的教化活动。讲学具有双重意义,既是 出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学术探讨的需要,同时也是积极参与社会现实的具体表 现。”1 1 综上所述,宋代理学大师讲学式书院就从其目标功能等方面与专门藏书和专 事科举的书院区别开来,本文所指的书院主要是指著名理学大师讲求义理之学的 场所,如白鹿洞、岳麓、象山、丽泽等书院。从教育程度上看,这些书院属于当 时的大学教育。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结成一定的关系。它是社会的 制度和人际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铆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 过程中,通过相互交往和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教育领域中人际关系最 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嘲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师生关系定义为一种特殊 的社会关系,它反映和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关系。这是教师在教育活 动中与其他有关人员发生关系中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它集中反映了师 生之间的道德关系。在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相互理解、认识和情 感交流的心理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各自履行的职能和职责中又有工作关系和生活 关系,师生关系是受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性质的师生关系。 1 2 本研究重点 本文着重于对宋代由理学大师开办主持讲学的著名书院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宋代书院是古代私学发展的最高阶段,虽然宋代已有了官办书院,但由理学大师 主持讲学的书院往往是私学性质的,既吸收了古代私学师生关系思想的合理内 核,又与元代以降官学化日趋严重的书院师生关系有着本质区别,蕴藏着师生关 系的丰富优良传统和特点。由于宋代距今历史久远,书院有关史料保存不是很充 分完整,保存至今的大部分是关于一些由学术大师主持的著名书院的史料,故笔 1 1 j 参考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 5 2 6 一1 6 2 6 ,陈时龙,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2 0 0 4 年博士学位论文 【2 l 教育学辞典。张念宏主编北京出版社,1 9 8 7 年1 0 月第l 鹋页 1 3 i 选自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5 月第1 1 8 页。 2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者在尽可能地广泛挖掘搜扒真实可靠的历史材料的基础上着重于对宋代著名书 院师生关系进行研究。为了简便,均称为宋代书院的师生关系。 1 3 对本研究的综述 对书院最早、最系统的研究始于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他在宋论的书 院篇里专门论述了书院兴起的历史原因和作用。此后研究书院的文章或专著层 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从1 9 7 9 年到现在,研究书院的相关文章共有4 4 3 0 篇,同 时还有一些专著。概括这些文章与专著,不难看出,这些研究有以下几个侧重点 【1 】: 1 、对书院制度和书院史的整体研究。 如李国钧主编的中国书院史、陈谷嘉和邓洪波主编的中国书院史资料、 胡青主编的书院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特色、陈元晖等主编的中国古代的书 院制度、陈谷嘉和邓洪波主编的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章柳泉主编的中国书 院史话宋元明清书院的演变及其内容等。 2 、断代书院制度的研究。 如袁征的宋代书院的兴衰弓鞭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 学术研究 1 9 9 5 年第6 期) 、赵旗的浅说宋代书院的设施和组织( 华夏文化1 9 9 8 年第3 期) 、刘玲娣的宋代书院及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2 期) 等。 3 、某一地区书院的研究。 如李才栋主编的江西古代书院研究、章期华的安徽的书院( 安徽教 育1 9 8 3 年第6 期) 、陈家经的宋元明清的广西书院( 玉林师专学报1 9 8 4 年第1 期) 、王迎喜的简谈清代甘肃的书院( 西北史地1 9 8 8 年第l 期) 、李 再华的略论江西宋代书院( 南方文物1 9 8 9 年第2 期) 4 、个体书院的研究。 如胡青主编的中国书院论坛( 第四辑) 、李才栋主编的白鹿洞书院史略、 容敬棒的漫谈白鹭洲书院( 吉安师专学报) 1 9 8 7 年第4 期) 、陈炎成的象山书 院及其历史变迁( 争鸣1 9 8 7 年第1 期) 、林宪民螺洲观澜书院简史( 福 建图书馆学刊1 9 8 8 年第l 期) 、祝林浩鹅湖寺、鹅湖之会与鹅湖书院( 江西 【i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宋书院考 马泓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2 0 0 2 年硕士 学位论文。 3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方志) 1 9 8 9 年第4 期) 等。 5 、书院与名人。 如孙家弊的陈崇与东佳书堂( 白鹿洞书院通讯1 9 8 9 年笫1 期) 、王炳 如朱熹与自鹿洞书院的影响长存( 同上) 、杨金鑫朱熹与岳麓书院( 华东 师大出版社,1 9 8 6 年8 月版) 等。 6 、书院某一方面的研究。 如邓洪波的哉言书院及其藏书( 图书馆1 9 8 8 年第6 期) 、徐祥玲的扬 州书院与扬州学派( 扬州师院学报1 9 8 8 年第2 期) ;曹锐的师院刻书考略 ( 岳麓书院通讯1 9 8 6 年第1 期) 。 7 、考证性的研究。 如王河的两宋书院藏书考略( 江西社会科学1 9 9 8 年第8 期) 、邓洪波的 宋代书院的藏书事业( 中国典籍与文化1 9 9 7 年第2 期) 等。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教育机构,在文化学术传播与教育的历史长 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上可见,现有的书院研究,从教育和教育学角度对 书院师生关系则很少述及,即使述及的也只是一两句话一带而过,篇幅短小不全 面,缺乏系统论证和概括。 1 4 本研究意义及其方法 当代我国教育处于转型期,高等学校的发展总体趋势是好的,但不可否认,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高校师生关系疏远,甚至紧张对立等不和谐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作者本着进一步改善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意图,在对前人已经考证的史料进 行搜扒总结基础上,着眼于宋代理学大师开办主持讲学的书院,概括总结出宋代 书院师生关系的特点,剖析其原因,究其渊源,以正确的立场和历史的方法,批 判借鉴,为我所用,对促进当代我国高校良好师生关系以启示作用。本文主要采 用文献法,一方面大量广泛搜集有关宋代的古籍,另一方面参阅整理现有研究成 果,进行归纳总结。 第2 章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特点 2 1 以道相交,师生共同体道求道。 宋代各理学大师所主持讲学的书院中,师生关系的特点首先表现出师生之间 4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以道相交。何谓“道”? 在宋代书院大师们看来,道即理,理即道,是关于自然 界和社会一切事物的规律,最终指的是封建伦理纲常。宋代书院注重理学的研究, 并把理学当作书院的主要教育内容,书院大师和生徒相交往的基础也就在于共 同的目标,即体认道,以做圣人。表现在以下方面: 卅院理学大师讲学的宗旨目的 宋代书院大师对当时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大都反对读书以科举为功利性目 的,主张书院办学不为科举,甚至有些大师反对学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张杖主教岳麓书院后,旗帜鲜明地反对以科举利禄为教育目的,抨击玩弄章 旬,追逐功名利禄的“迂儒”,提出传道济民的教育目标,以培养经邦济世之才 为己任。他指出:“侯( 刘珙) 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 乎? 亦岂使予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 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 而朱熹认为,宋代尽管全国遍设学校,而入学者“不过以追时好,取世资为本, 至于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则寂乎其未有闻也。”脚科举制度往 往使“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 词之间,以多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啪他认为:“圣贤教人为学,非使人缀辑 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而应当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天下,方是正当学问。”陆九渊对南宋当时 的士子们的读书态度也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官学士子们把读书作为在科举考试中 求胜来满足功名利禄需要的工具的弊病。他批评说:“后世弊于科举,所乡日陋, 疾其驱于利欲之涂,吾身吾心之事,漫不复讲,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弗由 盖往往波荡于流俗,而不知其所归,斯可哀也。”嘲这便是科举对读书人身心的 残害,在科举这种功利导向下,士子们读书不求真正的领悟,只求文义,死记硬 背,一旦登上仕途,便沉溺于名利声色漩涡,迷失了知识对修身养性的意义的认 识,甚至误入歧途。 基于对当时官学中师生教学求学动机不纯,态度不端正的风气,大师们进而 提出了书院的办学教育宗旨。 【l 】张拭:岳麓书院记 嘲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送李伯谏书 啪朱文公文集卷八十,福州州学经史阁记) 【4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玉山讲义 嘲陆九渊集,送毛元善序 5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北宋程颢、程颐二兄弟认为书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圣人”,“圣人”就是道的 最高体现者,所谓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道德盼集中体现和化身,是书 院师生应当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他们一再劝勉学者:“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 便以圣为志”“。而南宋的朱熹提出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明人伦”,做“仁 人”、“圣贤”。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嘞他认为书院教人为学首先就 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的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 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明义理”便是求道悟道的过程。而与朱熹同时代的理 学中另一个学派一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则明确提出书院的教育目的是明理、 明道、求放心。他说:“凡欲学者,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今所学果为何事? 人 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脚他所 谓的“为人”,即是仁义礼智兼各、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君子。而南 宋末的白鹭洲书院提出以圣为则,“圣人君子”成为学者们追求的理想模式。初 创白鹭洲书院时,江万里选拔吉州八县优秀青年来书院学习,其目的是敦教化、 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正如后来接任山长欧阳守道所言:“大抵学者,当以 圣贤为准。”嘲 由上述书院大师们的办学教学宗旨可以明显看出,宋代书院志在求道体道授 道。 一宋代书院生徒的求学目的 受传统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深远影响,书院学生深深懂得只有加强心性 存养,体认天理、道,以达圣人,才能安身立命,左右逢源,求得长久。就学于 碧泉书院的谭知礼是一个潜心求道的学生。胡宏在谭知礼哀词中十分赞赏道: “知礼生长市井间,本碌碌读书,从众为举子事。一日,闻武夷胡先生来寓衡山, 慨然束书,登堂拜伏,请受业焉。退居近便地,扫除前日气习,抱春秋传, 阅资治通鉴。然后知礼愚,欲苦形清虑,磨以年岁,必欲见圣人之道, 然后归耳。不如是,犹恐资斧尽,则不足以成吾志。”“1 当年碧泉求学的生活十 【l j 河南程氏遗书j 卷十八 阁孟子集注卷五 嘲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六 m 巽斋文集张南轩回周益公书 l l 】胡宏集卷一三 6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分清苦,谭知礼总是“以坏器盛粗饭菜羹而食”,以至“孓然若不胜衣”,但其求 道之志却仍然坚决。 宋代书院生徒的求学目的主要体现在受道体道,虽然有些学生也参加了科 举,但科举并不是他们书院求学的最终目的,甚至有些学生立誓绝于科举。 程颢年轻时在周敦颐门下短暂学习,厌恶科举,立志于发展新儒学,宋史 记载:“先生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 。1 南宋时期书院也出现了很多的不以科举仕进为要务,甚至绝意科场的求学学 生。如胡宏的学生吴翌就无意科场,朱熹说:“吴讳翌,字晦叔,世为建宁府建 阳县忠孝里人。游学衡山,师事五峰胡先生。闻所论学问之方一以明理修身 为要,遂捐科举之学,日:此不足为吾事也。”嘲朱熹在江西余干东山书院讲 学时的弟子柴元裕终生不仕,以著述传经,教授生徒为己业。张拭的门人“简克 己,南海人,不求仕迸”。啪张枝主教的岳麓书院吸引了大批求学问道的有志之 士,以致于一些学者“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足见其求道问道之心。 一师生以道相交还体现在学生对大师的学术和精神上的继承与发展上 宋代书院有的学生一生志于通理穷理,甚至开堂讲学,继承发扬先师的天、 道之学。朱熹的书院门生建昌人胡泳、李燔、吕炎和吕焘兄弟,都昌人黄灏、彭 方、彭蠡、冯椅,星子人周耜等,均学有专攻,后来都成为传播理学的重要人物。 朱门子弟在书院讲学、聚会,有的还在南康和书院任职,对他们来说,修建、聚 会、讲学,是发扬师说、光大门户的重要方式。求学于自鹭洲书院的刘辰翁师事 江万里十五年,继承了江万里的爱国传统,在南宋灭亡后,隐居山中,不肯出仕, 以道相守。行谊正、品德高、学问深的欧阳守道后来接替江万里任山长,继承了 江万里的教育传统,培养出了文天祥、刘辰翁、邓光等道德文章并重的优秀学生, 其中文天祥以舍生取义,慷慨赴义,成为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楷模。 北宋时期由程颢、程颐奠基的理学最初主要是在北方流传。龟山先生杨时, 是二程门人,以传授二程学说闻名。因二程的学术思想由杨时等人传播至南方, 开刨了南宋理学之先河。到了南宋,南方理学大盛,师承关系更加明显,并在江 南诸省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学学派。朱门弟子利用书院传播朱学者很多。朱子大 鹏宋史 卷四= 七,道学一) 嘲朱熹;朱熹集卷九七,南岳处士吴君杼状) 嗍宋元学案卷七一岳麓诸儒学案, 7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弟子李燔,在学禁最严重时任堂长讲学于白鹿洞书院,而门人钟震讲学于主一书 院,辅广讲学于传贻书院。正是则于朱门弟子及其后学于书院不懈地传播朱学, 使朱学不但度过了学禁,而且日益发扬光大,成为一大派别。南宋后期学者真德 秀论之甚详:二程之学。龟山( 杨时) 得之而南,传之豫章罗氏( 罗从彦) ,罗氏传 之延平李氏( 李桐) ,李氏传之考亭朱氏( 朱熹) ,此一派也。上蔡( 谢良佐) 传之武 夷胡氏( 胡安国) ,胡氏传其子五峰( 胡宏) ,五峰传之南轩张拭,此又一派也。n 1 由此可以清晰的看清宋代理学的师生的传承发展脉络。张拭在南岳衡山师从胡宏 学成后,掌教岳麓书院,成为著名的理学家,以衡岳一带为基地的湖湘学派也成 为具有全国影响的著名学派,史称“湖南派,在当时最为兴盛”。 综上所述,正是“道”成为宋代书院师生相互交往的坚固的纽带和基石,以 道相交是宋书院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2 2 民主融洽,师生平等学习论辩。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首先表现在教学方法原则等方面。为了实现“明人伦”的 道德教育目标,朱熹认为不能一味训斥学生,道德规范不应是别人强迫给他的枷 锁,他说:“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 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 ”脚如果只是生硬地用规章制度去压制,学生不能心悦诚 服,反面会防不胜防,故要与正面教育相结合。这体现了教育上的民主原则,也 是一种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自鹭洲书院的欧阳守道教学民主,讲课循循善诱,使 学生如坐春风,正如文天祥在祭欧阳巽斋先生中写道;“先生与他人言或终 日不当意。至某,虽拂意逆志,莫不为之解颐。” 宋代书院非常提倡注重自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书院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许多名师都把指导学生 自己学会读书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概括出不少读 书的原则,帮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和读书的效果。同时,书院十分强调学生读 书要善于置疑问难。朱熹在自鹿洞书院讲学时,常常亲自同学生置疑问难。学生 提出疑难问题,他则反复释难。吕祖谦在丽泽书院讲学时,提出求学贵创造,要 自我独立钻研,各辟门径,超出习俗见解而有新的发明。 书院还根据学生个性和特长,采取因材施教,启发诱导,量力而行等教学原 1 1 l 真文忠公读书记卷三一 1 2 l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白鹿同书院揭示 8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则。由于书院提倡自由讨论、问难质疑,使得学生有机会与教师平等交流,教师 也有机会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开展因势利导的教育。这打破了把统一的、 固定的课程和教材灌输给学生的古代官学教育传统。 宋代书院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参与教学,利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关系的形 成。宋代书院采用的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是把入师门的先后作为论资 排辈的标准,而是采取能者为师的做法,以学问的高下来评定人才,只要得到真 传,即使是再传弟子也可登上讲座,替师授业。如宋元学案中一则著名的小 故事:傅子云少年入象山门,先师从象山弟子范文同,不久即登弟子位,后象山 又常设席命子云代其讲课,并称之“子云天下英才也”,在象山离开书院出守荆 门时更是执子云手将书院事“俱以相付”。书院这种委用人才的方式与当时官场 上讲究举荐、按资排辈的做法是大相径庭的,值得深究。 此外,书院的讲会制度更能体现出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朱熹为了倡导学者敢 于论辩的风气,首倡了书院教学的重要形式即讲会制度,让不同学派、不同书院 之间开展讨论会、辩论会,历史上最有名的讲会“鹅湖之会”便是一例。 宋淳熙二年( 1 1 7 5 ) ,在吕祖谦的组织和支持下,“道学”( 程氏理学) 代表朱 熹与“心学”( 南宋理学另一学派) 代表人物陆象山( 九渊) 二人由于学术观点不同, 曾在鹅湖之会上就“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问题发生过激烈的论辩,但是 朱熹并不因此而持有门户之见。 朱熹离去后,还举行过讲会。嘉定九年( 1 2 1 6 年) ,其高足、女婿黄斡经过 南康探访同门诸友,后来他回忆道;“先生殁,学徒解散,靳守旧闻,漫无讲习, 盖微言不绝如线。独康庐间,李敬子燔、余国秀宋杰、蔡元思念成、胡伯量泳兄 弟师其徒数十人,惟先生书是读,季一集,迭主之。至期集主者之家,往复问难, 相告以善,有过规劝之。岁月浸久,不少怠。嘉定丙子,自汉阳适过其里,集中 来会者十七、八人,皆佳士也。何其盛也。”此外,书院制定的学规要求师生 共同遵守,教规本是针对学生而制订的,但书院大师们更是躬身实践,做学生的 表率。宋代书院管理机构简单,专职人员不多,学生也参与书院管理,兼职承担 书院的一些事务。如朱熹在修复白鹿洞书院时,就曾请学生林用中、黄干、王阮 等一同讲学;韩山书院曾“设斋长四名”,由品行端正、学业优秀的“斋生”担 【l 】黄斡:黄勉斋集周舜弼墓志 9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任,负责考勤劝善、执行学规。书院吸收生徒参与教学和管理,减少专职管理人 员,强化了书院的教育功能且具有初步的民主管理思想。 2 3 尊师爱生,师生互相敬重爱护。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十分紧密,大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重敬仰学生。 一尊敬老师 宋代书院学生尊敬老师,首先表现在展礼教育上。展礼教育就是祭祀先师先 圣的活动和待人接物的礼节,主要体现在祭祀、讲学仪式和学规中,是宋代书 院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如南宋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开学典礼的那 天,朱熹就率领军、县官吏和书院师生赴书院祭祀先师先圣。后来,朱熹还多次 在自鹿洞书院举行这种仪式,祭祀孔子、曾子、颜渊、盂子、李渤、周敦颐等人。 这些祭祀活动都具有教育、教学的性质,它蕴含着浓厚的尊师重道的含义,是一 种生动的教育过程。 宋代书院的讲学仪式也处处体现了尊敬老师。以南宋书院的讲学仪式为例, 主要有以下内容:l 、行初至礼。书院的山长、副讲初至某书院,规定有一定仪 式,行初至礼。院内全体学生出院迎接,顺次谒大成殿及先贤祠,然后行师生相 见之礼,进茶,全体学生肃立敬听训诲。首讲毕,布席,进酒肉。2 、升堂讲说。 白鹿洞的前身庐山国学,已有“升堂讲说”的记载。南唐书朱弼传:朱弼“每 升堂讲说,生徒环立,各执疑难,问辩烽起,弼应声解说,没不造理,虽题非己 出,而事实连缀,宛若宿构。以故诸生诚服,皆循规矩。”3 、开讲仪式。书院 开讲有七事:( 1 ) 开讲前由山长、副讲亲自带领全体学生到大成殿向“先师”神 位四拜,( 2 ) 回讲堂,由引赞喊“登讲席”( 即升堂或丹座) ,( 3 ) 登讲席毕, 引赞喊“三肃揖”,( 4 ) 行礼后,山长、副讲进茶( 5 ) 茶讫,引赞喊“鸣讲鼓” 三通,肃静听讲,( 6 ) 山长、副讲各拈解四书、五经中一章,并申饬规约, ( 7 ) 讲毕,进茶,诸生谢教,引赞喊“三肃揖”,山长、副讲就馆燕息,诸生 退舍肄业。“1 此外,书院学规中也规定了学生待人处事之要,要求学生尊敬老师。 其次,宋代书院学生大多仰慕大师的人品学识,不远千里,求教于门下,听 课时肃然起敬,鸦雀无声。著名的尊师故事程门立雪为人所共知。宋人杨时与游 酢初次拜访尊师程颐时,“颐偶螟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 n 1 李国钧主编t 中国书硫史) ,湖南教育出版杜,1 9 9 4 年出版,第1 6 3 页 1 0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一尺矣。”“学生在生活上也非常敬重老师。邵雍强调尊师,他对自己的老师就 是严守师礼,“虽在野店,饭必斓,坐必拜”。邵雍的学生也是特别尊重老师。邵 雍早年家贫,学生敬他如父兄,不仅他从百源迁居洛阳时,是由门生资助才得以 成行,就连他结婚的费用及聘礼也是学生张仲宾、姜愚等代为备办。姜愚登进士 第后,还“月分半俸奉廉节”。许多学生在离开书院后,仍念念不忘老师,“一日 为师,终生为父”。如朱熹死后,黄斡专心守丧三年。啪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 晚年在象山讲学五年,死后灵柩运至家乡,弟子门生奔哭会葬者将近千人,可见 师生感情之深厚。江万里的学生刘辰翁长期追随万里为幕僚,情同父子。万里殉 国,刘辰翁特赴鄱阳、都昌一带谋葬万里,亲撰墓志,作归来庵记,把江万 里喻作自沉汨罗江的屈原,自己以“宋玉”称。葬毕江万里,刘辰翁返归故里庐 陵,累辟不就,誓不仕元,过着隐逸生活。欧阳守道无论教书或为官,都以清廉 著称。去世时,无一钱之积,是学生们捐资得以殓葬。 爱护学生 宋代书院大师在学业上、生活上、人生道路等方面都关心爱护学生。 朱熹任教5 0 多年,对学生是十分爱护关心的。在学业上,看到学生勤奋好 学,他常常“喜见于言”;发现学生进步迟缓,他又每每“忧形于色”。他教育学 生,往往“讲论活典,商贯古今,率至夜半”。朱熹晚年居建阳,创沧州精舍, 和学生共食粗菜淡饭,“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如沉疴之去体。一日 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胡瑗的学生安焘勤奋好学,胡瑗曾多次当众夸奖他。 他们教育学生,其意殷殷,其言谆谆。这种爱生之情是值得称道的,至今犹可借 鉴、学习的。 生活上,朱熹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成长。“黄斡受业朱熹,志坚意苦,夜 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深得朱熹喜爱。朱熹建成竹林 精舍后,请黄斡代自己讲课,给黄以实践的机会。病重时,还把自己的深衣( 闲 居时所穿之衣) 和所著书赠给黄斡。“1 欧阳守道以父母之心关怀他的学生,如文 天祥说“先生爱某如子弟”。江万里称赞“其事亲孝,谨身如玉,澹然无世间荣 利意。文章有本,如是若其讲议,自得新意。则白鹭洲书院以来,私淑多矣。宜 【1 l 宋史杨时传 田末史黄斡传) i i l 宋史黄斡传 1 1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配州祠,劝我学子。”啪 孙复早年是晋州平阳的一个穷秀才,他聪明好学,但因家境贫寒,无法完成 学业。为了奉养老母,他被迫“仆仆道路”,范仲淹十分同情他的处境,便把 他留在府学,一面补给他一个学职,每月发给三千钱的薪俸,使他不必再为生活 奔波,能够安心读书;一面热情指导他攻读春秋。十年后,“闻泰山下有孙明 复先生,以春秋教授学者,品德高迈,朝廷召至,乃昔日索游孙秀才也。”范 仲淹十分感慨地说:“贫之为累大矣! 倘因循索未至老,则人才如明复,犹将汨 没不见也。”以后,范仲淹多次聘请孙复到地方学校教学,并推荐他担任国子监 直讲,充分发挥其才能。 胡瑗与他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宋史胡瑗传是用这样一句话概括的:胡 瑗“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胡瑗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关 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如有学生病了,他会像慈父一样关怀。安焘患有疾,但仍 坚持听胡瑗讲经。由于听讲的人数多,安焘常常被挤在正房对面或两侧的小屋里 站着听,有时毛病就突然发作。胡瑗对他十分关心,急忙“使人掖之以归,调护 甚至”。邵雍非常爱护学生,他认为师生之间应情同父子,亲如骨肉。他与他的 学生从私人感情上说也确实达到了这一程度。他视学生一向如骨肉子侄,甚至对 学生的子弟家人也视同亲人。学生周长孺原来“性刚,遇事辄发”,从邵雍学先 天之学后,性格发生很大变化,“淡然若无意于世者”。后来周长孺死予都官员外 郎任上,“丧归过洛,贫不能行,康节留其家经纪甚各,教其子纯明以学问,为 娶程伊川先生之侄”。学生姜愚死后,邵雍视其女如己女,让伯温以姊事之,将 其嫁给河南进士纪辉。后来纪辉与姜女又俱亡,留下二子,亦依邵家。学生李孝 杰,从邵雍最早,孝杰死,留有八子,邵雍皆“遇之如子侄”。师生之间,类 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宋代书院教师也会尽力帮学生设计人生轨道,寻找适宜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和人生目标。如江万里对书院的学生关怀有加。景帝二年( 1 2 6 1 年) 十月,文天 祥因江万里“提撕荐进”,授秘书省正字。咸淳九年( 1 2 7 3 年) ,文天祥到潭州拜 见江万里,江万里勉励他说:“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必当有变。世道之责,其 阁巽斋公行状 m 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圆教育思想通史,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8 1 页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在君乎! 君必勉之。”“江万里对学生的殷切之情溢于言表。朱熹的学生蔡元定, 在遭受排挤,充军到道州,朱熹本人也在危险之中,仍邀师门设宴饯别,感叹泣 下。其爱生之情,不言而喻。 2 4 耕读相兼,师生协作创院教学。 宋代书院师生团结协作,首先表现在师生在艰难困苦中共建书院方面。陆九 渊创象山书院时,率领弟子聚粮筑室,开山造田,筚路蓝缕,连他夫人吴氏都拿 出了全部私房金银首饰来,以资创业费用。他的高足弟子傅梦泉后来回忆说:我 追随先生草创书院学舍,当时房少人多,晚上每人仅有三尺之地,先生也和我 们连床而住。白天则接待宾客,四方筹集资金,“与先生任勤劳,蔬粥无时,不 堪充肠。”九渊先生办学的消息传出,由于他声望学识之高,江浙一带学子们纷 纷远道而来,结庐而居,裹粮而至,携书就读。而学子们皆环绕精舍各自结庐, 并请先生根据地形或自己的志趣命名由此建起了居仁斋、养正堂、封庵等等一大 批学舍,还开凿濯缨池、浸月池等,象山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师生团 结一心可见一斑。 其次,表现在师生共同协作刊刻书籍,学术研究合作。 据史记载,宋代在全国各地设立的书院近四百所,其中北宋有著名的四大书 院:嵩阳、睢阳、白鹿、岳麓,南宋有岳麓、白鹿、丽泽、象山四大书院。北宋 初期,书院盛极一时,后期衰落,到了南宋又大盛。经济发达,为书院刻书提供 了有利条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宋元刻书皆在书院,山长主之。”因此 可推断,刻书必然得到其他老师和品学兼优学生的帮助。在当时刻印书籍技术还 不发达的情况下,而且书院大师们有的还担任了官职,只能抽空至书院来,可见, 没有师生的共同合作,刊刻书籍是很不太可能的。而且书院所刻之书,质量一般 是比较高的,往往是书院师生共同研究的成果例如:宋绍定年问丽泽书院重刻司 马光切韵指掌图、吕祖谦新唐书略;淳熙年间泳泽书院刻大字本朱子四 书集注;龙溪书院刻陈淳北溪集、外集;象山书院刻袁燮斋家塾书钞 十二卷,宝年间竹溪书院刻方岳秋崖先生小葶八十三卷;景帝年间环溪书院 刻仁斋直指方论、小儿方论、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医学真经;咸淳年 间建安书院刻朱文公文集、续集、别卷等。这么大的工作量,只由一两 1 1 l 宋史文天样传,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个老师是无法完成的。 宋代书院管理机构简单,学规等规章制度也很大程度上只能靠生徒的合作, 而当时大多学生也都能依此进行自我约束,刻苦学习,后来成为国家英才。宋代 书院学规由于时间距今漫长等因素保存至今的已经不多,但我们从白鹿洞、岳麓 等书院的学规来看,在择师取友方面也是有所规范的,总结起来包括要求师生之 间团结,不得存心欺妄、侮谩圣贤、凌忽师友、群聚嬉戏、独居安肆、好争,力 戒诸生妒忌、钻营、欺妄、赌博、好讼、肆谈。这是从反面救正,重在设防、预 警,以建立一种博习亲师、以学取友的团结协作的师生关系。 书院教学中也体现了师生协作精神。 宋代书院很重自学研修,相互切磋的教学方式,这也体现出学生的高度自觉 合作精神,试想一下,如果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在书院教学中自由辩论是不可能 进行的,良好的学风也就无从实现。宋代理学家的“语录”中记录了许多师生之 间质疑问难的事例。学生们并不是消极等待解答,师生双方都是积极相互发问。 如张杭在岳麓书院讲学时,曾和学生周梧讨论“天”和“太极”的区别问题。周 认为“天可言配,太极不可言合。天,形体也;太极,性也。”“1 张杖同意学生 的观点。以后,他在自己的学术著作孟子说中,就完全采用了这一说法。 此外,书院中教师或学生受政治迫害时,师生会共同团结起来。如朱熹的学 生蔡元定,在政治上遭受至排挤充军到道州时,朱熹本人率领同门弟子为其设宴 饯别。这种师生团结一致,不顾自身安危,共度难关的精神值得赞叹和颂扬。 2 5 教学相长,师生砥砺躬践共进。 师生共进在这里的含义是指书院师生之间在教育教学中互相学习切磋,教学 相长的一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还包含各大师之间互为师友的共同进步的关系。 教学相长 众所周知,宋代书院学生向大师们虚心求教,获得学识心性修养的提升,这 里不再论述。而书院大师们在教学中与学生相互辩论,互为启发,提高自己的知 识学术水平,“教学相长”,这却是宋书院师生关系的一大特色。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 1 1 】宋元学案岳麓诸儒学案 1 4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老师与学生除 了教与学的并列关系外,还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兑命中说:“学学半”。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活动既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又是 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的过程。 宋代书院大师们心胸宽广,虚怀若谷,以学术来择师取友,在教学中与学生 互相辩论,不仅使学生明理,而且教师在其中也有所得,所谓教学相长也。为了 避免蔽于闻见、师心自用,陆九渊极力主张为学不可无良师益友。他说:“天不 若无着实师友,不是各执己见,便是恣情纵欲。”“1 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 友之言,乃能有进,况非圣人? 岂有自任私知,而能进学者? ”埘得良师益友之 助,可明为学本末先后之序;与师琢磨,可知己之不美而去之。因此,学问之道, 当以亲师友为先。可见,陆九渊在强调为学穷理时非常重视师友的引导和帮助, 来达到共同进步。北宋的邵雍、张载、范仲淹、司马光、晏殊、二程等名师巨 儒其政治主张和学术见解各不相同,他们自立学派或分属不同学派,但他们均在 应天书院讲过学,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互相切磋辩论。教师之间也相互学习, 互为师友,如张载执教于龙门书院时还多次求教于二程,而且学生也可以不放弃 自己原来信仰的学派而到别的书院求学求教,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互为师友, 如百泉书院的学生可以到二程书院就读。 在白鹿洞,学生之间互相切磋,师生经常质疑问难,这是书院师生群居的一 种“日课”。互相切磋,质疑问难,朱熹是非常提倡的。他说:“往复诘难,其辨 愈详,其义愈精。”朱熹强调师生之间质疑问难,在探求学问中增长友谊,达到 共同进步,改善师生关系。朱熹、张拭会讲于岳麓书院时探讨哲学意义上人和人 性的秘密,有时连续三天三夜论争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听讲的学生也加入争论, 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论争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 己,使两人以后的学术道路更加拓展,增进了学术友情,开创了师长学术文化教 育的高尚典范,影响和启迪了一代代大师与莘莘学子。朱熹在南康,与朱同时讲 学白鹿洞的有好友刘清之,学生林泽之、黄干、王阮等人。蔡元定自幼受理学陶 冶,“既长,辨析益精。登西山绝顶,忍饥啖荠读书”n 】。闻朱熹之名,往师之。 1 1 陆九渊集 卷三五 闭陆九渊集) 卷二一 来史儒林传) 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 朱熹叩其学,大惊说:“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此后二人相聚研讨、解难, 往来甚密,这显然体现出一种师即友的共同进步的关系。 “教学相长”不仅说明了学生在教学中的目标,也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目标。 这两个目标都应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首先要完成知识的传授,保证学生的 成长。除此而外,教师还应获得自己学识及修养的提高,教学不是一个单项输出 过程,而是师生共同进步的一个平台。 一互为师友 宋代书院师友共进的师生关系还体现在书院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不同学术学 派的大师来讲学交流,甚至互相辩论,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聘请著名学者来 书院讲学,一方面可以加强各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扩充师 生的信息量,使师生能够了解到其他学派的长处和自己学派的不足之处。周敦颐 非常重视师友在求道体道中的作用。他认为道德“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 ”道 义可从师友得来,所以师友的情义是深重的,跟师友在一起是快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