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pdf_第1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pdf_第2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pdf_第3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pdf_第4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高职课程目标是预期的高职课程结果。高职课程目标开发是高职课程开发的起点, 它对于高职课程的内容确定、模式选择以及效果评价,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论文依 据课程理论和职业教育原理,在对高职课程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高职课 程目标开发的内涵、依据与筛选、编制及评价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期对我国高职 课程开发实践有所帮助。 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概念界定、选题意义、文献分析、论文的思路和框架等内容。 第二部分探讨了高职课程目标的内涵。试图从横向分类和纵向层次划分的视角,阐 释高职课程目标的内涵,以期为后续的相关论述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探讨了高职课程目标的开发过程,即高职课程目 标开发的依据与筛选、高职课程目标的编制及高职课程目标的评价三部分。其中,高职 课程目标开发的依据和筛选是决定高职课程目标科学准确的关键。四个主要依据是:对 高职培养目标的研究、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调查、对高职学习者的研究、实践专家与 学科专家的建议;从这四个依据中抽取出来的高职课程目标,须经过哲学、学习心理学 与高职课程资源的筛选后,方能寻找出一组少量、彼此一致而又非常重要的目标。在此 基础上,阐述了高职课程目标编制的程序以及各种表述和排序的标准,力求规范高职课 程目标开发的文本表达。最后,论述了高职课程目标的评价原则及具体方法,以便为高 职课程目标的修正和下一轮的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高职课程目标 开发 依据与筛选 编制 评价 iv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expected results of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development in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has a decisive impact on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mode selection and effect evaluation of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incipl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blems, this thesis makes an initial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s, the bases and screen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development in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hoping to make a little bit contribution to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e thesis. the first part is exordium. it includes the concept definition, the topic significance,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outline and sketch of the thesis and so on.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s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connotations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lay a foundation to the following related discourses. the third part is the body of the thesis, aiming at discussing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development in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at is the bases and screening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development in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bases and screening of this curriculum objectives development are crucial to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scientific and accuracy. the four main bases are a study of the purposes of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emand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 study of learner themselv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suggestions of practical experts and subject specialists. at the same time, only when these curriculum objectives which are derived from the four bases, are screened through philosophy, v earning psychology and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 can we find a group of a few highly important objectives, which are highly consistent. so on this basis, the thesis has elaborated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programming in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tandard of various formulation and sequencing, seeking to make the text expression standardization. finally, the thesis 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methods of these curriculum objectives so as to provide bases for these curriculum objectives amendment and the next curriculum objectives development in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objectives development in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bases and screening,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1 绪论 1.1 概念界定 高职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 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1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的教育;其入学要求是既要有高中文 化基础,又有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课程和教学要以增强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实 践能力为主要目标;3“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名词,乃是“一个本土化而非国际化的教 育概念” 。 4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 5b 级教育类型; 5为了增强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引导高等专科院校和成人高 等教育院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满足我国现代化对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 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将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合称为 高职高专教育,6因此,本论文中的高职指的是包含承担高职教育任务的高等专科教育 和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高职概念。 关于课程的概念。施良方曾经对课程的已有概念做过经典总结:课程即教学科目、 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经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以及社会改造等。 7本论文认为,课程是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帮助学习者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 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及其过程。 鉴于高职教育 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特色,高职课程不但包括专业课程、公共课程,还包括 各种实训活动。 高职课程目标就是预期的高职课程结果,即期望高职学习者学习某类专业以及某门 课程后,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和行为方面达到什么状态。最先应用于课程目标的动 词是“确定” 、 “编制” 、 “设置”等词,比如施良方使用“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徐国 庆使用“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确定的因素分析”等等;最先把“开发”一词引进课程领域 的是卡斯韦尔(h. caswell)和坎贝尔(d. campbell)的课程开发一书,因其包含着开 发、发展、形成等涵义,意味着课程目标开发是一个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而被普 遍采纳;本论文之所以采用“高职课程目标开发”一词,是认为高职课程目标的确定或 者编制本身,作为高职课程开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修订、 发展的过程,而“开发”一词最能体现这一过程特征;而且石伟平、徐国庆在职业教 2 育课程开发技术一书中,也曾采用“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技术”这一用法。有鉴于 此,本论文拟认为高职课程目标开发是在职业教育目的、高职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培养 目标制约和影响下,在对高职课程目标(包括专业课程计划目标和每门课程目标)开发 的各种依据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筛选的基础上, 根据科学的表述和排序方法进行编制并 对其价值和科学性进行评价与不断修正的循环过程。由于高职公共课程目标,尤其是文 化课程目标和专业课程目标及实训课程目标开发程序不同,为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本论文中的高职课程目标开发主要指高职专业课程目标和实训课程目标的开发。 1.2 选题的意义 一是课程目标非常重要。依据泰勒(rwtyler)的课程原理,课程即是关于如 何确定课程目标,如何依据课程目标有效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及如何评价目标的达 成程度的学问。8据此推理,课程目标直接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组织方式和 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标准。它的上位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即各级教育的 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具体落实到课程目标上才能得以实现;它的下位目标是教学目标,整 个教学过程只有围绕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才不至于造成教学方向 性的缺失;课程目标上承人才培养目标,下接教学目标,在整个教育目标体系中起着关 键的桥梁作用。 二是研究高职课程目标开发很有必要。高职“课程作为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严密组 织的教与学的活动内容及其过程,它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十分复杂的系统 工程。 ” 9随着课程内涵和外延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课程改革问题是国内外教育界都在研 究的世界性课题;10研究高职课程问题的第一步是进行高职课程开发,高职课程开发的 起点则是高职课程目标开发, 高职课程内容的开发要依据已经选定的高职课程目标进行 选取:选择哪些内容组成公共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才能真正实现与课程目 标的对接,怎样分配它们的比例才能更加有效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培养出符合人才培 养目标的毕业生等等,须依据科学的高职课程目标为标准;高职课程的组织也要依据高 职课程目标进行开发: 即已经选取的课程内容应该如何组织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目 标的效果,毫无疑问要根据每门课程目标进行考量;高职课程的评价即是检验预期课程 目标的达成程度,因此高职课程的评价更应该依据高职课程目标进行开发。 三是研究高职课程目标开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研究高职课程目标开发, 有助于把培养目标落实到每门课程中,使课程总体与每门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本论文 3 中的高职课程目标是指,在宏观的职业教育目的、高职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制 约和影响下的中观的课程目标,包括专业课程计划目标和每门课程目标,这个研究过程 本身,就是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一步步具体的细化、落实过程,专业课程计划目标为职 业教育目的、高职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服务,每门课程目标则围绕专业课程计 划目标而展开。其次,研究高职课程目标开发,有助于高职院校和教师依据培养目标和 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是使用教授法, 还是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是选择演示法还是参观法,是在院校实训,还是选择去企业 厂房实地实习等等,关键是要依据具体的课程目标来确定,高职院校和教师在选择教育 教学方法时, 一定要有目标意识, 以免造成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与培养目标脱节。 再次, 研究高职课程目标开发,有助于依据高职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的高职课程评价。泰勒认为 课程评价本身就是对预期课程目标达成程度的一种测评, 即所有的高职课程应该作为一 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总体课程目标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而目前的课程评价,多 与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有关, 缺少对该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程度有效性的考评。 11 课 程评价中课程目标的缺失,使得课程仅仅沦为一些零散排列的堆积物,而不是为实现某 一人才培养目标而严密组织的有机整体。要依据高职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的高职课程评 价,第一步就是要进行高职课程目标开发,使高职教育教学人员明确每门课程目标与整 个高职课程目标,乃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明确每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总体 课程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在实现整体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 贡献程度。 1.3 相关文献分析 从目前对相关文献的检索来看, 我国尚没有对高职课程目标开发进行专项研究的论 著,论文也寥寥无几。有关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相关研究,也主要散见于职业教育 课程研究的著作中。其中主要有以下五部著作: 石伟平、徐国庆著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用 一章的篇幅探讨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技术,主要分四节,第一节,职业教育课程 目标,主要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和结构进行了论述;第二节,职业教育课程目标 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发展水平、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模式和生产组织模式; 第三节,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编制, 主要包括识别两种目标, 选择目标时需考虑的要素, 目标分类方法和职业教育课程目标陈述方式;第四节,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排序,主要 4 从影响目标排序的因素和目标排序的方法进行介绍。 该书是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论 述最为详尽的一本专著。 此后徐国庆著的 职业教育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一书中第六章有两节涉及到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但两书所阐述的内容基本一致。 尽管这两本书论述的是全口径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技术, 但其中职业教育课程目 标的概念、内涵、结构、影响因素、陈述和排序的一些步骤和方法,都为高职课程目标 开发提供了有力借鉴。 邓泽民著的职业教育教材设计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年版) ,和此后邓泽民、 韩国春著的职业教育实训设计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8 年版)两书,都用一节的篇幅, 从同样的视角,来探讨职业教育课程目标问题,即课程目标的取向、依据和确定。其中 在谈到课程目标的依据时,在泰勒提出的三个依据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增加 到四条: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和职业的发展四个依据。黄尧主编 的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年版)一书中,也提到了职业 教育课程目标的取向和依据,该书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条:对学习 者的研究、对职业的研究和对社会的研究。这些论述都为高职课程目标的取向以及其开 发的依据,提供了借鉴。除专著之外,姜大源、张海峰、郭峰、饶异论、郑晓梅、高志 宏、张振平等专门撰文,从不同视角论述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相关问题。 此外,有关课程目标的分类、编制和评价也多见于其他有关的课程论著里面。在课 程目标的分类方面, 布卢姆 (b. s. bloom) 、 克拉斯沃尔(d. r. krathwohl )、 哈罗(a. harrow) 等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种;12舒伯特(w. h. schubert)依据课程目标 形式的不同,把课程目标分为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 (发散性目标或展开 性目的)和表现性目标;13霍恩斯坦(a. dean hauenstein)把课程目标分为认知、情感、 动作技能和行为四个领域;14德国教育委员会将学习目标划分为再现、重组、迁移和应 用四个层次; 15在课程目标表述和排序方面, 泰勒的 “两要素” 法、16马杰的(mager, r.f.) “三要素” 法、 17耐特 (knight) 和瑞莫斯 (remmers) 的 “四要素” 法、18基布勒 (kibler, r. j.)的“五要素”法19以及格朗伦(gronlund, n. e.)的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 课程目标表述法等;20石伟平、徐国庆等为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排序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建 议;在课程评价方面,沃尔夫(a. wolf)对能力本位评价做出了明确界定;21施良方在 其专著中对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及多种评价模式作了详尽的 描述;22廖哲勋,田慧生也就此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23以上各位专家、学者 的研究,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 5 1.4 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框架 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的依据和筛 选问题;二是如何编制已经选取的高职课程目标;三是如何评价已经形成的高职课程目 标。对于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形成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一是寻找高职课程目 标开发的依据,对高职培养目标的研究,力求寻找出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目标,对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调查,试图选取符合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能力需求的目标,对高 职学习者的研究,则试图寻求符合高职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 目标,实践专家与学科专家的建议,从工作体系和知识体系两个角度,为高职课程目标 开发提供支持;已经选取的课程目标是否具有统一的价值取向,是否具有实行的可能性 和可行性,须经过哲学、学习心理学和高职院校课程资源的筛选。第二,经过精心筛选 的课程目标,基本上是较为科学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如何表述才能准确明了,使读者 能够准确理解表述好的目标,而不产生歧义、边际效应甚至是负效应;如何排序和组织 这些已经表述好的目标, 才能够更好的进行高职课程的后续开发, 优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提高高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这都需要进行高职课程目标排序的研究,以便于高职课程 开发者据此进行课程的后续开发,高职教师据此进行有效的教学和评价,高职学习者据 此进行自主高效的学习。第三,经过层层筛选和精心编制的高职课程目标系统,是否具 有价值和科学性,需要对高职课程目标评价体系、高职课程目标系统及其运行情况进行 评价才能做出科学判断,为新一轮的高职课程目标开发提供信息和数据。 沿着这个思路构建了本论文的基本框架。本论文共分五部分。 1 绪论。主要包括概念界定,选题的意义、相关文献分析,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框 架。 2 高职课程目标的内涵。主要分析了高职课程目标系统内部横向的分类,和纵向 的层次结构。 3 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的依据和筛选。高职课程目标开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依据: 对高职培养目标的研究;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调查;对高职学习者的研究;实践专家 与学科专家的建议。对这些已经选出的课程目标,须经三个方面进行筛选:哲学抉择、 学习心理学判断和高职院校课程资源的过滤。 4 高职课程目标的编制。主要包括高职课程目标的表述和排序两部分。 5 高职课程目标的评价。主要包括高职课程目标评价的意义、方法和原则;高职 6 课程目标评价的对象;高职课程目标评价的过程三部分。 7 2 高职课程目标的内涵 内涵是 “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 24本质则是事物或客体的根本 属性,是构成事物的各成分(或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确定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 须从其系统内部着手,明确其内部的各种分类、层次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高 职课程目标的内涵主要从其横向分类,和纵向层次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课程目标的分类和层次划分 2.1.1 课程目标的横向分类课程目标的横向分类 从课程目标横向分类看,上个世纪中期,布卢姆等人就把课程目标分为认知、情感 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霍恩斯坦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行为领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 育把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分解为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大类, 其中每一种能力又分解 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与专业能力;25德国教育委员会将课程目标划分为四个层次,再 现、重组、迁移与应用;26舒伯特根据课程目标形式的不同把课程目标分为:普遍性目 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27 2.1.2 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划分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划分 从课程目标纵向的层次划分看,石伟平、徐国庆把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结构28分为三 部分: 课程计划目标:整个专业课程计划的目标,为每门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提供方向 和依据。 每门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目标的具体化,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师为每堂课的教学设定的目标,是对教师具体课堂教学行为的 也是教师选择教学材料的基本依据。 赵志群则使用“学习目标”来代替所有课程目标。他认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 目标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称谓和内涵,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处于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 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29 在教育类型层次:教育目的 在专业层次:培养目标(相当于专业课程计划目标) 在课程层次:课程目标(相当于每门课程目标) 在教学单元层次:单元的学习目标(相当于教学目标) 8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两位专家对课程目标的划分,是一种纵向层次的划分,即在 课程目标体系中,课程计划目标是每门课程目标的上位目标,每门课程目标又是教学目 标的上位目标,下位目标是上位目标的具体化,是落实上位目标的关键。尽管赵志群从 学习者的角度来称呼这三级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单元学习目标) ,其实质是一 致的。如果再向上追溯,这三级目标则是实现教育目的,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下位目 标,可以说它们上贯教育目的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下达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2.2 高职课程目标的分类和层次分析 2.2.1 高职课程目标的横向分类分析高职课程目标的横向分类分析 以上的每一种目标分类方法,都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和使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由于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其类型和亚类达 63 处之 多,增加了教师实施的难度;相较之下,霍恩斯坦的目标分类则只有 53 类,其综合领 域(行为领域)的类别和亚类只有 20 类,相对简化了许多,更加便于应用,且霍恩斯 坦的目标分类多受建构主义影响, 更强调人的行为的整体性, 较符合现代人的发展需要; 德国职业教育能力结构分类,和学习目标的四个层次,在我国高职课程目标开发中也得 到了广泛应用,本选题摘选了一些相关分类的高职课程目标,借以佐证此种分类的应用 情况,如表 2.1、302.2。31 表 2.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计划目标(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1.专业能力 (1)熟悉行业法律法规。 (2)了解工程招投标和签订施工合同的相关知识。 2.社会能力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方法能力 (1)具有较好的对新的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能力 (2)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9 表 2.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计划目标(续) 表 2.2 电器元器件检测与应用技术课程项目 2.9 振铃音响单元设计 12 (天津职业大学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制作振铃音响电路单元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会使用数字集成门电路; 2.会搭接振铃音响电路,并能调试、分析; 3.会含有数字集成门电路的电路常见故障检测分析和故障排除; 4.会分析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 表 2.1 采用了能力结构分类模式和普遍性目标表现形式,而且其中还蕴含着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及行为领域的课程目标。 表 2.2 的学习目标采用了行为目标的表现形式, 基本体现了德国教育委员会的四层次教学思路: 目标 1 体现了 4 层次中的 “重组” 层次; 目标 2 集中了“重组” 、 “迁移”两个层次;目标 3、4 则重点体现了“应用”层次的学 习。由此可以看出,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已经在我国高职课程目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但是生成性目标和表现目标仍需关注。 2.2.2 高职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结构分析高职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结构分析 石伟平、徐国庆从大课程的视角,将课程目标分为课程计划目标、每门课程目标和 教学目标;赵志群则从学习者的视角,将课程目标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赋之于不同的称 谓,但因其统称为学习目标,而不利于课程开发者便利使用。本论文依据高职课程目标 开发的先后顺序,以及由综合到具体的纵向角度,认为高职课程目标的层次结构可以划 分为专业课程计划目标和每门课程目标,原因有两点,一是每门课程目标已经细化到单 元目标,如果高职课程目标开发过细,以至于为教师的课时目标都事先设置清晰,将不 利于充分调动高职教师和学习者进行二次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不利于领悟课程和体验课 程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为了便于高职课程目标开发者便利使用。 专业课程计划目标,旨在为开发较详细的每门课程目标提供方向和依据。专业课程 计划目标具有广泛性特征,通常采用普遍性课程目标来表述。虽然这种目标的可操作性 和可测性较差,但作为整个专业课程的计划目标,可以为其下位目标提供宏观指导,也 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计划目标 是: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等基础知识 和专业知识,能够识读建筑工程图纸并进行施工组织管理和质量验收,具有较强的实际 10 工作能力,适应从事一线建筑工程施工及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这一 专业课程计划目标的表述,充分体现了该目标的宏观性、广泛性特征。每门课程目标是 专业课程计划目标的具体化,是一门课程的预期结果,相对于专业课程计划目标来说, 它增加了行动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在分类方面多采用知识目 标和能力目标两种分类方式, 其中能力目标又分为从业能力和核心/关键能力两类, 并把 这两种能力进一步细化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也有的高职院校直接采用能 力培养目标,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揉合在一起,见表 2.3。32 表 2.3 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课程情境一:空调制冷不足故障检修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职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 读出空调系统电路图 更换部件 对部件进行检测和调整 维修质量检验 方法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与客户沟通能力 社会能力 学生拓展相应的信息收集能力 学生使用企业信息资源制定工作计划 由于综合职业能力中有许多隐形能力和经验能力类目标, 难以通过行动性目标进行 表述,而且在科技变化迅速的今天,高职教育也很难完全预测到所有的行动性目标,因 此,更多的应该把目标集中在对最基础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应用上,且行动性目标容易 束缚教师和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困境中,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在这一 层次中有较多的体现。 11 2.2.3 高职课程目标的分类和层次结构高职课程目标的分类和层次结构 鉴于以上分析,高职课程目标的分类和层次结构可以做以下尝试,见表 2.4。 表 2.4 高职课程目标分类和层次结构图 专业课程计划目标和每门课程目标 每门课程目标 认知目 标 情感 目标 动作技能 目标 行为目标再现重组 迁移 应用 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从 业 能 力 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关 键 能 力 社会能力 在表 2.4 中,专业课程计划目标和每门课程目标的分类和层次结构,可以按从业能 力和关键能力两个维度进行划分,每一种能力维度又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 力三个层面,每一种能力层面的形成又都渗透着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及行为目标。在 每门课程目标阶段,除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及行为目标之外,所有目标的习得都基 本蕴含着再现、重组、迁移和应用的层层递进,这四个层次也是课程目标的一种排序方 法。总之,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工具,是为了开发更全面、更有效、更客 观的课程目标的一种工具,而且,个体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参与学习活动的,没有不 带有情感的学习活动,每一项学习活动之前都必定具有相应的学习经验做基础,每一项 学习任务的完成,都蕴涵着个体已有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倾向。因此,高职课程目标开发 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分类理论,采用何种分类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要遵循目标分类 最基本的一些共有的规律,选用最为适切的分类和层次结构即可。 12 3 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的依据与筛选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及教学计划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院校应该力 求达到何种课程目标?这一问题即是高职课程目标开发,这个开发周期主要有三个步 骤:一,遵循哪些依据来选择目标,才能做到全面、理智而不是某个团体或个人的偏好 与兴趣;已经获取的大量而庞杂的目标如何筛选,才能挑选出少量、彼此一致而又非常 重要的目标。二,如何把这些经过层层精心挑选的目标,按照某些原则和标准进行表述 和排序,以清晰、准确、系统地编制出最大限度吻合高职课程目标开发者愿望的目标体 系。三,与此同步进行的是对高职课程目标系统的价值和科学性进行测评,以便为下一 轮的高职课程目标开发提供信息和依据,这一步骤既是上一轮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的终 点, 也是下一轮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的起点。 毫无疑问, 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的依据与筛选, 是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的首要步骤。 3.1 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的依据 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目标开发的主要依据和来源是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校 外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邓泽民、韩国春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职业的 需要”33黄尧、邓泽民等则认为是对学习者的研究,对职业的研究和对社会的研究。34 这种全口径的课程目标,为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的依据提供了借鉴,结合高职教育特色, 本论文认为,高职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四条:对高职培养目标的研究,对社会经 济发展需求的调查,对高职学习者的研究以及实践专家与学科专家的建议。 3.1.1 对高职培养目标的研究对高职培养目标的研究 高职培养目标是高职课程目标的上位目标,高职课程目标是高职培养目标的具体 化,高职培养目标只有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课程目标之中,才能最终得以实现,高职课 程目标必须依据高职培养目标进行开发,才能找寻出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课程目 标。教育部对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35“高技能人才。 ”36 这里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 “高技能人才”是指的哪些人才类型,和中职培养的“技能 人才”相比“高”在哪里,这是研究高职培养目标的关键。首先,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 方面分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06 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 才工作的意见中对高技能人才做了描述,高技能人才即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包括高 13 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级技能劳动者;37依据国家职业资格统一鉴定各职业 申报条件(试行) ,高级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申报资格要求, “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 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38 再查看其他职业申报条件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基本具有报考高级技工的资格;国家职 业资格工作网指出 “经劳动行政部门审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技工学校以及其他 学校毕业生” 具有中级技工的报名资格, 39即中职毕业生基本具有中级技工的报名资格。 目前职业教育界一直倡导的“双证书”制度,即是要求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完成学业时 既能够取得学历证书,也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利于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零 距离”就业。其次,从这两种人才的技能含量来说,高职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侧重于智 力技能与理论技术的应用,侧重于创造性技能,而中职培养的技能人才,侧重于动作技 能与经验技术,即所谓的再生性技能。如此,高职课程不但要求要培养高职学习者的职 业针对性,更要注意培养其职业适应性,高职课程的专业理论基础应该加深、拓宽,职 业不能仅仅定向于具体的工作岗位,而应定向于一定的技术领域。高职课程培养出来的 毕业生要能够适应现代化程度、 复杂程度较高的工作岗位, 和较高管理工作能力的岗位, 具有较强的关键能力,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变迁,具有较强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而 中职课程则主要强调较强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养出来的中职毕业生要求能够胜 任某一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即可。40 1997 年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isced)中,与高职相对应的是 5b 级:其“课 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 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 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 41这个 5b 级教育培养的人才, 即是技术应用性人才、 高技能人才。 从我国和国际上对高职课程的目标定位分析来看,高技能人才智能结构的独特性,要求 高职课程目标开发必须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点:一,高职课程目标开发必须关注高职学习 者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我国还是国际上其他国家,高职课程目标都经历了由 针对职业岗位,到针对高职学习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转变。这一点从 1997 年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对 1976 年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修订可以看出,5b 级教育主要是 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而不是针 对某个职业岗位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课程目标开发,必须关注高职 学习者日后整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其毕业后有可能面对的职业岗位。 二,高职课程目标开发须关注高职学习者整合能力的培养。高职课程目标在学习者的能 14 力培养上,经历了由关注能力点的任务能力观,到关注学习者整体素质的整体能力观, 再到关注工作过程完整性的整合能力观。42整合能力观整合了学习者的一般素质、职业 岗位和工作情景的各种能力点,并将之系统化,有助于高职学习者直接解决整体化的工 作任务, 适应当前工作岗位更替频繁的需要, 有助于高职学习者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课程目标开发须关注策略层面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性知识包括经验性知识 和策略性知识两种,经验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 得更好”的知识。如果说经验层面的技能更多的是指动作技能的话,策略层面的技能则 主要是指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整合,是站在经验层面技能基础上的技能,是对经验知 识和技能的系统化和结构化,43是一种创造性技能。四,高职课程目标开发需要避免高 职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学习、工作两套系统二元割裂的状态。目前我国是以职业学校教育 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 因此, 高职课程目标必须要实现企业模式的职业特性及技术特性, 教育模式的教育特性的统一,合理分配课程目标中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 3.1.2 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调查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调查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首先是由企业和行业部门提出来的。 ”是经济发 展、科技进步对职业教育层次高延的要求。44高职教育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适 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据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才有可能 满足高职学习者高质量就业的需求,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45目前我国经济发展 正处于由依靠投资、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型期间,这一转型带来 的是整个产业结构、生产组织形式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所有这些改变都将通 过劳动力市场得到充分的反应,劳动力市场是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尽 管劳动力市场是在竞争性情况下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46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定 时间段、一定区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因此,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调查首先要对 劳动力市场进行考察,这是高职课程目标开发所要进行的第一个重要步骤。目前我国劳 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已经比较全面,1这些分析报告分别针对产业、行业劳动 力需求状况,用人单位需求状况,职业供求状况,求职人员分类状况,招聘、应聘条件 状况进行了全面、权威的分析,基本上真实的展现了某地区直至全国的劳动力市场职业 供求状况以及就业条件状况,是高职课程目标开发最有力的参考指标。教育部指出高职 1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的种类有: 按地域划分主要有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即部分城市劳动力 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和地区性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包括全国各省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和全国重点城市 劳动力市场分析) ;按时间段划分主要有,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年度分析报告(如 2008 年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 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全国职业供求季度分析报告和全国职业供求月度分析报告。 15 特色即是“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 置专业。 ”47因此,对劳动力市场的考察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第一,要紧密关 注当地或某行业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准确把握当地或某行业劳动力市场对各类人才的 需求情况,结合学院自身办学条件,科学定位,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开发出符 合当地经济和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计划目标。第二,要通过对全国性劳动力市 场供求状况分析或某行业历年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确定该专业是否具有广阔的发 展前景,是否具有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要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条件,关注 其对不同职业技术等级的要求。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劳动者职业技术等级的一个重 要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评估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的纽带。 ” 48国际上许多 发达国家都拥有自己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职业资格作为联系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 一个重要结合点,虽然不可能成为“就业导向”的高职课程目标的全部,但却是一项重 要的参考指标,因此,要在高职课程目标开发过程中,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高职 课程目标之中, 为学习者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 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打下课程基础。 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