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传统中国画对髹饰纹样的影响.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传统中国画对髹饰纹样的影响.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传统中国画对髹饰纹样的影响.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传统中国画对髹饰纹样的影响.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传统中国画对髹饰纹样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f o r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o fh e r i t a g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a r ta n dc r a r l a c q u e r w a r ep a t t e r n sr e l e v a n t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e s s e n c e ,o n l yt h ee a r l yl a c q u e r w a r e p a t t e r n s a r tr e s e a r c ha r t i c l e m o n o g r a p h s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i s t o r y , p r o c e s s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e c h n i q u e sa l o n gw i t l lt h es h a p eo fd e c o r a t i v eo n l ys p e c i a l i z e di n d i v i d u a l r e s e a r c h , h a sy e tn o ti n v o l v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t w os i m i l a r i t i e s ,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 t h es o l f f c es u c has y s t e m a t i c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p o i n to fv i e w h a n d e dd o w nf r o m l a c q u e r w a r ep a t t e r n so b j e c t s ,t h ep a t t e r n so fm a n yl a c q u e r w a r ew h e t h e rd e c o r a t i v ep a j n 矗n g t e c h n i q u e so rs u b j e c tm a t t e rm o d e l i n gt o o l s ,a r es u b j e c tt ot h ee f f e c t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p a i n t i n g t l l i sa r t i c l er e s e a r c h e sf r o m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a n d l a c q u e r w a r ep a t t e r n s ,埘t l ll i t e r a t u r ea n di m a g e s ,r e s e a r c h e st h er e f e r e n c ea n dr e - c r e a t i o nt o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o nt h ei m p a c to fl a c a u e r w a r ep a t t e r n s , b a s e do n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c o n t e n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 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 ,p o r t r a i t s a n dl a c c u e l w a l ep a t t e r n s ,i nu s eo f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c o n t a c t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o ft h e i r e x i s t e n c e t l l i sa r t i c l em a k ead e e pr e s e a r c h , , b a s e do i lt h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 b a s e do ni m p a c to ft h ec o n t e n ta n ds u b j e c tm a t t e r , c o m p o s i t i o n f o r m s ,t e c h n i q u e s ,i d e a sa n d o t h e r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f o rl a c q u e r w a r ep a t t e r n s f i r s tm a k eab r i e f a n a l y s i so v e r v i e wo f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a c q u e r w a r ep a t t e r n sa r t si n c l u d i n g l a c q u e r w a r ep a t t e r n sm o d e l i n g , m a t e r i a l s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 nt h r o u g h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no f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a sap a r e n te l e m e n t , p r o p o s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tp a t t e r n sl a c q u e r w a r ep a t t e r n s c o n t e n ta n ds u b j e c tm a t t e rf r o m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a r t sa n dt e c h n i q u e so f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i np e r f o r m a n c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t h eu p p e rc u l t u r ea n df o l ka r t sa n d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b e t w e e n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 s i d e s u r f a c eo f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t r a n s m i s s i o n ,a n dt h e i r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nc o m m o n k e y w o r d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p a t t e r n s ,f o r m s ,r e f e r e n c e ,t r a d i t i o n 珏 论著 绘画 新门 理论 谱 鉴赏 还是 欧洲各国,也都对传统中国画的研究有所涉足,但是谣方国家研究传统中国画的出发点 大多是在与西方传统绘画风格作比较的基础上展开的,真正因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 深入展开的研究课题比较少。 相对于传统中国画来说中国髹饰艺术的研究就明显不足,历史上有关髹工、漆器的 著作为数不多,且大都散佚失传。髹饰录是我国古代仅有的一部髹饰技艺的专著, 是明代隆庆年间的一位著名髹工黄大成所写。他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前人的成果相结合, 全面地讲述了有关髹饰工艺的各个方面,是总结髹饰的一个集大成式的著作。再有就是 十八世纪英国的家具大师齐本德尔,在他的著作家具大全中还专门介绍了明代的髹 饰家具中,有体现髹饰方面的内容。可见我国髹饰工艺几千年的发展和成就,对世界的 髹饰工艺都产生了影响,并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无论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国外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将髹饰艺术的介绍、分类与装饰技 法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来探讨,通过其技法的差异进行分析。针对其纹样题材与传统中 国画之间的渊源关系,主要强调如何把握形式美规律和在构图上受到了传统中国画画法 怎样的影响、与传统中国画笔墨技法之间又有何异同等方面的问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至于以鉴赏、收藏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与专著则对两者文化渊源的关系就更少提及。更毋 谈在文化传承基础上的系统研究了。这些都是在探讨髹饰艺术受传统中国画影响的基础 上对其的借鉴及再创作问题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值得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 细致的研究。 本课题以文化背景与历史发展为出发点,延伸传统中国画对髹饰纹样所产生的影响 进行探讨。在具体的研究方法细节当中,传统中国画对髹饰纹样在艺术形式上的影响可 以从题材、造型、技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解。首先分析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征在两种载体 上的表现,各阶层社会的传承体系在形式、内容上应进行相应的比较,它们的传承作用 在推动民族文化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其次研究作为反映人文思想的载体形式上,传统 中国画与髹饰艺术在传承方式与艺术地位上的差异,来自于文化层次上的差别,在理解 和传承同一种文化的进程中的差别,但这种差别会在历史的发展中趋向同一。 从微观细节的角度对传统中国画的分类、审美功能、形象创作、艺术技巧、线条构 图、空间结构、传神论影响、意境美学、透视观、笔墨观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传 统中国画是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讲究用笔用墨,墨与色交相辉映,诗、情、画、 印融为体。以钩皴、点染,浓淡、虚实、疏密和留自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 m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位置,不拘泥于焦点透视。以历史各个时期的进程展开,如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 渐趋成熟:山水、花鸟画至隋唐时期已独立形成一科;五代、两朱水墨画盛行及山水画 已形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所发展,以写意为主到元代时兴盛:明清延续着发展。 髹饰文化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开始,在蹰汉时期髹饰就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 位,到了明、清两代髹饰工艺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虽然髹饰的产生比中国 画要早,但是髹饰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断代,不及中国画的发展完整和系统,从现存的 出土文物上追寻发现,传统中国画对髹饰纹样在形式、风格上和精神内涵上都有一定影 响,同时,它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依托中华民族文化大 背景来探讨传统中国画与髹饰纹样的一脉相承,有助于确立民间文化及其载体的艺术与 文化地位。 作为比较的对象,对传统中国画与髹饰艺术所涉及的重要问题作进一步分析,就这 两种艺术的比较而言,在题材、造型、技法、文化内涵等方面,传统中国画对髹饰纹样 的影响的发展进程进行描述,来看作一个系统整体,全面地、多层次地揭示出它们的互 相联系和区别,同时各自发展又彼此联系的内在多样性。将从传统中国画的形式美构成 与精神内涵和髹饰艺术,从文化背景下的民间髹饰艺术与装饰这两个角度出发,以髹饰 纹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比较学和美学以及文献引证等方面的知识,依照由表 及里的分析思路,对传统中国画与髹饰纹样从物象形态、构图法则、形式美原理分析、 绘制技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从对传统中国画与髹饰纹样的传承性、互通性的形 成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认识。通过传统中国画对髹饰纹样的影响所形成的特征与传统中国 画母体之间的对比研究,以求获得解读传统精神与文化内涵的若干线索,为继承、借鉴 与发展传统文化精髓等方面提供一点思路。 i v 祸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中文文摘i i i 目录v 序言1 第一章传统中国画与髹饰纹样艺术的研究方法3 一、研究的目的3 二、研究的思路3 三、比较的原则:4 第二章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特点5 第一节图像特征5 第二节表现语言6 一、传统中国画表现的特点6 二、传统中国画表现的原则6 三、传统中国画表现的形式7 四、传统中国画表现的技法8 第三节观察方法8 一、客观认知的观察方式8 二、主观感悟的观察方式9 三、传统中国画的观察方式9 第三章髹饰艺术形态的概念1 l 第一节髹饰的概念及发展过程1 1 一、髹饰的概念 二、髹饰的发展过程1 1 第二节髹饰纹样形态的主要特征1 2 一、髹饰纹样形制的演化1 2 二、髹饰纹样的各种呈现及主要特征1 2 第三节髹饰纹样的绘画性表现1 4 第四章传统中国画对影响髹饰纹样所产生的艺术形式1 6 第一节传统中国画对影响髹饰纹样所产生的表现语言1 6 第二节传统中国画对影响髹饰纹样所产生的题材组成1 6 一、人物类题材1 7 二、山水类题材1 8 三、花鸟类题材1 9 四、装饰类题材2 0 第三节传统中国画对影响髹饰纹样所产生的表现语言的借鉴2 l 一、造型手法的借鉴2 2 二、运用色彩的借鉴 三、构图方式的借鉴 四、绘画技法借鉴 第五章传统中国画与髹饰纹样中所承载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精神气质方面的文化特征 第二节艺术传承方面的文化特征 第三节审美价值方面的文化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v 2 3 2 4 2 4 2 6 2 6 2 7 2 8 3 0 3 1 3 3 一lll l _: 序言 序言 国画的画面讲究留自,计白当黑,与之相反的是髹饰纹样讲究留黑,计黑当 间相同的是黑与白关系着画面空间的完整性,这两种艺术的呈现形式,分别 和髹饰的黑,属于传统意识中最美的两种色彩,可见传统中国画与髹饰纹样 关系。 对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性分析与探究中,需要树立对本课题的正确理解与认 识,进而确立概念,在提升到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进一步加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 有一些传统中国画对髹饰纹样的影响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属此方面问题 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情况,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 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本课题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 关资料匮乏且缺乏交流的气候,同时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只能从书店, 图书馆和老师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 根据选题研究的内容,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拟采取的解决方法如 下: 一、在纹样艺术形式的表现方面: 髹饰纹样受传统中国画的影响和艺术营养的吸收是很多的。从题材与造型上分类: 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它们的联系是紧密的甚至部分是摹写的,显示了传统中国画 艺术的母体地位。由于髹饰作品的创作本身的客观条件,无法把髹饰工艺制作流程繁杂, 特有的材质特点详尽描述,多是在艺术形式层面和构图法则上,表述髹饰纹样创作的出 发点及其创作准则与传统中国画的借鉴。表达髹饰纹样的独特魅力与创造力所在,阐述 髹饰艺术在形式层面上的创造了超越传统中国画都无法比拟的艺术形象,尽管髹饰艺术 的发展是由各地区分别进行的,从技法与风格上看各地区也各有千秋。但是从我们今天 能够看到的髹饰纹样实物来看,它们的总体形象和绘画理念是大同小异,是各自发展的 巧合,是否还有一条相互沟通的路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文化的传承方面: 传统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的是精神。髹饰艺术有着与传统中 国画一脉相传的精神传播,通过民间艺术的传播方式进行着技术、文化的传递,并成为 沟通上层艺术与民间艺术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传统中国画的各种题材与表现形式是在纸笔之间为载体形式上加以体现,髹饰艺术 具有民间普及性与生命力的媒介。与传统中国画不同的是髹饰艺术出现了断代,髹饰艺 术的延续性不够理想。但是,髹饰艺术作为一种传统媒材,它的文化价值正在逐渐得到 重视,髹饰艺术正在改变长期游离于主流艺术之外的状况。与髹饰艺术表现传统中国画 风格相类似的工艺美术品种有许多,其他艺术种类中对于传统中国画各题材与技法的反 映不是其主体本身,但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中间的文化渊源和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联 系也需要逐一加以解读。 三、精神内涵方面: 为抒情载体将髹饰纹样与 播大众文化方面起到了传 术,其魅力应是得到认同 原因由于髹饰艺术研究文 展现传统中国画的以其卓 艺术成长并发展起来的艺 术形式在连接和沟通不同层次文化的过程中,其意义也是重大的。 2 第一章传统中国画与髹饰纹样艺术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传统中国画与髹饰纹样艺术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目的 祖先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其中对髹饰的运用就是 之一。韩非子十过篇中描写髹饰,“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 。一目前是我国发现髹饰的最早史籍记载。据考证髹饰文化从河姆渡遗址出土 碗开始,髹饰在器物上的器皿已出现,在商周、战国、西汉时期髹饰就占据着 的地位,彩绘、镶嵌、戗金、嵌螺钿、贴金银箔等髹饰工艺形成,逐渐进入持 续繁荣的时期。到了明、清两代制作工艺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髹饰纹样在 形式、风格上和精神内涵上都深受传统中国画的影响,同时,髹饰艺术与传统中国画在 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髹饰艺 术纹样与传统中国画的一脉相承,有助于确立民间文化及其载体的艺术与文化地位。在 传统中国画影响下的髹饰艺术纹样所反映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深厚根基, 对于其他媒介的应用与借鉴可以提供珍贵的理念与方法。 髹饰纹样在艺术形式的层砸上和文化内涵的层面上的探究结果,作为一种文化形 态,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它,与传统中国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就传统中国 画在形式等方面上对髹饰纹样的影响、以及思想内涵与文化传承方面做了较为细致的研 究,通过两者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和研究,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绘画的精华具有十 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因其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的艺术 特质伴随着中华民族成长的全过程,是具有极富魅力的东方特色的美学价值。当前在对 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继承上是越来越贫乏,对于传统绘画的研究与探讨往往流于表面,在 借鉴与继承传统方面显得十分肤浅。从这一角度出发,如果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绘画与髹 饰艺术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博大与精彩,反映着艺术审美的演进,并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当今文化艺术融合的今天更值得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运用研究的思路有: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逻辑思辨。首先以历史进程 为线,描述两种艺术门类各阶段的特点,理清各自艺术语言的发展脉络,采用较多的分 析工具是留存的作品,同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根据画面深入分析绘画语言的 含义。其次用比较法研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做对比研究。两种艺术形式的联系与 差异,偏重于渊源、风格、影响及史实研究。 纵观髹饰的楚汉之彩绘、六朝之火、唐代之金银平脱、元明之雕漆、镶嵌等等,都 是中国艺术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从起源来看,髹饰文化是人类根部的文化之一,是一 种与功能学、科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相关的交叉性学科,联系着人、自然、社会 二大领域的物质文化活动,具有“综合质竹的文化特点。 我试图在这里寻找髹饰与传统中国画的某种联系,他们同出于中华文化这一母体, 传统中国画作为一个己经发育成熟的大画种,髹饰理所当然应该借鉴其长处,从纹样上 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手法。髹饰艺术的技法基础一般有彩绘和晕金银等,中 3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菊花瓶上面的菊花描绘及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 饰纹样方面还是受到传统中国画的影响。通过本课 统中国画来讲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对两者之间某种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行比较对象的原则,来研究传统中国画与髹饰纹样 这两种艺术。首先,需要对所进行比较的两种艺术门类的研究成果、历史资料进行梳理 和阐释。探讨它们的艺术表现各自的特色及历史演变,运用客观全面的资源,对相关问 题作深入探讨与比较。其次,对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对象的实质发展进 程进行客观性的描述,不妄自评价和主观臆断。再次,使各分支系统之间以及与外部相 互沟通产生联系作用,在作为比较对象的传统中国画和髹饰纹样,合为整体来客观全面 地表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各自发展的过程又存在多样性和特殊性。以个体范 畴为主线,阐述其艺术渊源与发展变化,遵循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各 要素也作深入的探讨。侧重于美学自身的研究,从文化角度考察对象的精神气质、艺术 传承和审美价值。 运用具体的比较方法,有历史脉络方面,它是以时间的各个时期的艺术表现语言进 行比较,既可是同一或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有宏观观点方面,它是以文化特征的整体 概念进行比较,有总体和局部的相异与相似点的认识,比较出差异性和一致性;n 1 有个 案研究方面,它是以相类似的内容与精神进行相互比较,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结、渗 透及借鉴与影响的关系。比较的作用就在于所提出的问题及答案,它可以从自身的背景 下找到问题的答案。本课题所傲的比较研究不只是表面的,需要进一步展开更加深入、 系统的比较研究。 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传统中国画和髹饰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更是独树一帜, 作为独具品格的艺术门类,髹饰艺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当前对于髹饰艺术的 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对艺术品本身的分析上,把不同门类的绘画形式作为同源艺术传承的 载体所具有的传承根源和背景很少论及。由于髹饰艺术的受众群体范围较小,从材料选 择到制作工艺都是昂贵和复杂的,于是相对于髹饰装饰而言,它的文化又属于人类根部 的文化之一,所以,髹饰艺术因为承载着使用和观赏者对美的需求本质所在,在传承民 族文化的过程中也就会与其他文化形式也存在着相同的血脉,正如将中国的传统绘画移 植到髹饰作品的纹样当中,为此传统中国画艺术的母体地位,对髹饰绘画的影响是显著 的,髹饰以其特有的语言、艺术创造过程及其价值。在构图的形式美闯题上更与传统中 国画有着千扮万缕的联系。把髹饰艺术精髓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它向人们传递着深沉 宁静、富丽华贵的视觉美感,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瑰宝,极富艺术价值。因此,本课题 的讨论和研究是有创新的。 4 第二章传统中国西的艺术特点 第二章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图像特征 在人类文明史上对自身行为的关注并有意识地进行相关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新石 器时代绘制的彩陶纹样和岩画图像,此时的绘画技巧虽拙,基本还掌握了对人物、动植 物初步的造型能力和主要特征,用以表达信仰和愿望以及生活状况。可以看作是非常重 要的人类进化的见证。开始的绘画行为是用来书写历史,通常以传奇和神话的表现方式 呈现,遗憾的是缺乏完整性,这也说明了传统中国绘画史最初的形态。唐代的张彦远在 他开创性的著作历代名画记中,中国绘画作为书写与绘画的统一,在他看来只有图 形与文字的脱离,才使得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史前和历史 早期绘画实物上,除了为礼教需要的青铜器皿、商周雕刻以外,还有庙堂壁画及人物肖 像画,不断地增加着我们对早期绘画艺术的了解。脚直到谢赫的古画品录成熟的绘 画史专门化的出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之后,传统中国画在内容与形式上丰富庞 杂,最终进入繁荣的阶段。 先秦时期的绘画多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如楚国 出土的帛画己达到较高的水平。秦汉时期是的丝绸 之路沟通了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得到空前发展 与繁荣,作品生动塑造现实与神话人物形象中特有 的动态和情景方面的极致发挥。在画风上气魄宏大, 笔势流动,既有粗犷又细密,汉代墓室的壁画、画 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可见一斑( 如图1 ) 。( 图1 ) 汉代二十八宿神行图卷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佛教美术兴起。现存了大量的该时 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一些绘画史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 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到隋 唐时期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带来新的生机,人物画方面有吴道子、周畴等人具有鲜明中 原绘画风格,同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山水和花鸟画方面有展子虔、李思训 等人的艺术作品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在宋朝时期绘画的写实特点已发展到高峰,以郭熙的早春图为巅峰,之后开始 转向主观情趣的抒发,文人画的产生到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中国画渐趋注重笔墨情 趣的形式主义。又如意不在物象的描绘而是藉由物象来堆砌各种运笔的手法。到明末清 初期时,绘画开始向表现自我方向转化,塑造自我风格不注重客观世界的描绘。 传统中国画经过各时期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强调 形似神似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 纹样。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 上也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建构了独特的 透视方法,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运用笔和墨的技巧与手段创造高度的概括力与 想象力的绘画,让中国传统绘画独具其特色的艺术魄力。 5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表现语言 传统中国画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海洋中,融合自身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审 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为体系的艺术种类。它属于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并演化成为追求笔墨 观、色彩观、线条观,在艺术领域当中自成体系。传统中国画的作品中表现内在精神和 意境的特有审美思想,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上,有文献记载的:唐代张彦远 的历代名画记分为六类:北宋时期的宣和画谱分为十类;南宋邓椿的画继 分为八类,并形成了中国画的特点。传统中国画根据设色又可分为水墨画、自描画、设 色画三类,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壁画、民间绘画、工艺装饰画几类:按主题思想分为 释道画、风俗画、文人画等:按工具材料分为自描、着色、水墨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 一、传统中国画表现的特点 传统中国画表现的特点,是以文入思想为载体,儒家和道家 哲学思想为基石的,因此传统中国画在构图上是对客观事物的表 现,实际却背离客观自然形态的约束,追求“天人合一 的境界。 重视画家的主观意识、情感表达和艺术概括,把对客观事物的理 解化作主动、宏观、辩证的综合性描绘,建构与传统入文思想相 统一的绘画观念。南齐人物画家谢赫,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 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他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 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一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 育的效果。著作中对绘画的“六法一理解是:“气韵生动 是指 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 图2 ) 明朝董其昌 目的;“骨法用笔 主要的是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 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 节奏感和装饰性等。“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 是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 色、构图;“传移模写 是学习临摹是绘画艺术的方法。呦反映了传统中国画发展的一 定阶段上完整的认识,而此认识既肯定了根据对象造型的必要性,也提出了表现对象内 在性质的重要性,对人的评论以精神气质、风度为标准( 如图2 ) 。 体现了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观察认识方法,并在 生活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得到的体验转化为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认识和教 育作用。即使大自然中的客观物象,画者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不由地与社会意识 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托物言志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 观统一。画面在造型上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不拘于表面的形似,描绘的物象的神 态和画者的主观情感为要旨。 = 、传统中国画表现的原则 传统中国画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从原始抽象意识发展到集中体现出自身的文化、 哲学、美学,乃至发展到诗、书、画、印合壁的高级艺术。从发展的各个时期来看,都 6 广 第二章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底蕴。传统中国画的表现的原则是以生活实践为素材,自我修养 和审美品位为要素。天地万物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原型,采用线的绘画形式为符号载体, 用线造型构成传统中国画的表象。以毛笔、水墨这些工具作为绘画表现语言的物质基础, 在漫长的岁月里,传统中国画已把线提炼成一种成熟的表现语言,但线有其局限性,特 别在空间表现上,只能是二度空间和平面造型的模式,形成的特有的视觉界定。旧 传统中国画面对客观物象,经与审美主体交融后转化成一种精神状态的物化方式, 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界定标准。在透视的方法上,传统中国画没有固定的视点,善取散 点构成,求二度变化取轮廓勾勒,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 来移动作画,挣脱客观形象而获得提炼,变成一种具有主观意象的精神轨迹,把看得见 的和看不见的事物纳入画面当中,发挥着远远超出物象本身的精神效应。在构图上是以 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依照画者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去重新布置。如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画面内容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 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 ; 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 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 三、传统中国画表现的形式 传统中国画表现的形式是以“计白当黑弦,画中利用空白来作文章,运用经营位置 与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意象形态来表现,是历代画家绘画经验的总结。黑与自在辩证原 理中是对立的,是相互凭借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绘画中的虚实关系,形成了概括、寓意 深远的特殊效果。在同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究“疏可走马一、“密不透风力, 既要虚中有实又要实中有虚。传统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表现手段,以点、线、 面的绘画元素描绘物象的客观形态及情态神韵,表现用的笔墨既是描绘对象的载体又是 有意味的形式,具有独立的东方审美价值。嘲传统中国画所用的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 入水分的多少、运笔的快慢及笔触的轻重的不同,掌握笔墨技巧的各种变化和明暗调子 的应用。墨与色相互结合形成互补色的千变万化,以墨为主的称为“水墨画一,以色为 主的讲求“随类赋彩,并讲求诗、书、画、印有机的结合,成为传统中国画的有机组 成部分。 根据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的 特点是笔法工整细致,层层设色渲染,细节勾勒入微,运用精美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 写意的特点是相对工笔技法而言的,简练而准确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以此宣泄画者 的情感。要求它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下笔准确而熟练。以少胜多还能得心应手,意到笔 到。兼工带写的特点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可见。传统中国画 的表现具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它的艺术追求既表现客观,又强调主观。创作 时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且笔简而意工,传统中国画重神轻形、重意轻象,要求神形兼备 和情景交融。追求笔墨间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意无边的丰富内涵。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传统中国画表现的技法 传统中国画表现的技法有工笔、写意、设色、水墨等,设色又可为金碧、大小青绿、 没骨、泼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勾、皴、点、染,浓、淡、 虚、实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的形态与经营构图的位置。画面中取景布局得视 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由于书画同源, 因此在表现形式上所采用骨法用笔和紧密的线条运行,得到书法和篆刻的影响,用特制 的笔、墨、纸、砚作为绘画工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传统中国画表现的技法是以构成形象的骨架为基础的,主体在表现物象时采用规范 的笔墨技法与构成形式。如山水画中以皱法来表现山石结构的笔墨手法;花鸟画中以勾 勒形象后施重彩的描绘手法。这是艺术创作经验的积累和沉淀,是以“外师造化、中得 心源一为宗旨,源自于对自然和生活感悟的艺术成果。从立意到形象的塑造过程,以用 笔和用墨来完成,如谢赫在六法中“骨法用笔提到笔墨的作用,把笔意墨法置于 首位。 通过熟练的用笔形成线,以线为骨来塑造形象,就是指以具体的线来塑造表现物象, 运用笔法使形象产生变化,通过运笔促成虚实变化从而形成笔力、笔意、笔趣。如东晋 时期的顾恺之所绘的线似春蚕吐丝;唐代吴道子的线被称为为“吴带当风 。谈用笔必 定要谈用墨,传统中国画用墨始于唐,到宋时期确立用墨的重要性,并发展渐次完备了 用墨得方法。绘画用墨法主要有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三种。从大量的传世作品来看 以墨代色,古人称之“五墨六彩 ,力求单纯明快、简明概括是其独特的创造。墨的不 同变化可以表现出多种色彩感觉,所以传统中国画在设色方面用墨而慎于用色,在对比 中追求墨与色的主从和谐的感染力。 种: 第三节观察方法 认识事物的表象通常是利用观察的方式来实现的,传统中国画的观察方式有以下三 一、客观认知的观察方式 这是一种绘画中常规标准的观察方式。从对客观 事物表象的认知开始,在绘画具体表现中体现由整体 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循环反复过程,得到了客观 事物表象相对完整的视觉结果。运用这种方式在绘画 上,可以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的表象规律,意味着表 象存在方式的确立与体现,在观察中寻找到相互联系 和整体变化,这是在绘画中观察方式上使用的客观辩 证原则。例如要想相对准确地表现客观物象,那需要 对物象的客观认知过程中,就是完成对客观物象从整 ( 圈3 ) 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相对完整的视觉探求。这种方式运用在于观察中是以整体 3 得出整体与局 阔,确立画面 ,甚至是一条 的情景。他们神态各异,举止不同,有的催促落子,有的举棋不定,有的观棋不语,真 实地反映出观棋者与弈棋者不同的神态。 = 、主观摩悟的观察方式 主观的观察方式是一种追求精神上感悟的方式,是对客观物象的理解而进一步思想 升华,可以看做内心世界活动也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内心一既指物的本质又指画者的 心里活动,主观的观察方式是依据客观事物观察后产生而存在的,在绘画上甚至主观感 悟完全背离了客观事物的形态,出现另一种独立呈现方式,无论怎样重要的是观察方式 中的潜意识、主观的感悟,绘画中表现出客观物象中内心世界的反映。由外而内通过物 象的表层全貌,探究内在的神韵,全面把握整体更能提取物象的精华之处。 在观察客观物象的同时介入主观心灵感受,把体验融进胸中,无论是大的或小的物 象在和主观感悟碰撞时,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大观小或以小见大。如气势博大雄 浑的山水问,树杆枝叶却描绘得笔笔见形,讲究精到;还有“纸上飞竹三两根,胸中装 有十万竿一既有营造整体的大势的能力,画面又有十分耐看的局部细节。 传统中国画的观察方式 传统中国画的观察方式包含主客观两种因素,既注 重客观认知的观察方式上的视觉结果,又强调主观感悟 的观察方式上的内心世界的反映,先是客观而后表现自 我,属于融合为一的一种意象观察方式虽然传统中国 画强调表现,但始终围绕着客观现实,如山水画中充分 展现自然的美,人格化的自然让人寄情山水之中:花鸟 画中既形似又神似,表现花与鸟的生动之美,并赋予画 者的思想感情:人物画中不一定明确表现出入的相貌,( 图4 )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 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描绘的非常真实。( 如图4 ) 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枝 干蟠曲寒烟苍翠,群山横列天空清旷,满眼深秋的景象。在郭熙的画论中主张深入真实 山水作观察体验为创作的先决条件,之后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画中北方的深秋没有 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这深秋景 色富于神韵,是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统中国画的观察方式既注重客观认知的。应目会心,又强调与观察对象的“悟 对通神 ,即先客观后表现自我。将主客观与传统人文观念影响下的艺术观点相对应, 形成一种意象的观察方式。这种意象观察方式将视觉认知感受与画者内心感受结合起 来,使客观观察、理性分析与感性悟解和主观思想之间得以互补,而且达到了交融的境 界,从而使传统中国画在对物象的观察方式上具有了高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从传统中国画的发展理论以及形成技法的原理上认识,它的艺术特点有: 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不管是金碧或青绿设色,还是水墨挥洒,讲究意境美更在于“意味; 重言志抒情追求形象之外的意和笔墨间表达的主观情感,分别具有野逸和富贵两种不同 的风格;绘画内容呈现出哲理的审美倾向,注重揭示物象的精神意向和表现的特定性格: 造型手法符合典型东方的审美观点,借绘画以自鸣高雅,不趋附社会一般审美要求:注 意师法自然,对真实事物的理解在于画者的内心感悟,凭人的感觉印象进行绘画。传统 中国画艺术是一门学问,它所包含的不仅是以上几种艺术特点,更重要的是与其相关的 各种理论与观点,是集中了哲学、美学、文学以及诗、书、篆刻等多种知识为一体的艺 术形式。 1 0 的概念 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髹饰的国家。古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现生漆有高度的粘合 性,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天然生漆被用来涂饰陶器和木器。用生漆来漆涂器物称作“髹 , 膏饰 是有寓纹饰之意,用这两字来概括这种用生漆来涂饰器物的工艺被称为髹饰。嘲 唐朝刘禹锡的武陵观火诗:搿瑶坛被髹漆,宝树攒珊瑚。嚣清代的田雯黔书雄 黄:“茅胶者,薯蓣之别种,不可食者也,其汁若髹漆,可以合离而萃涣。清代无 名氏 梵门绮语录震泽新庵连生:“丰容盛翳,鬟光泽如髹漆。川订至此髹饰对生漆 的利用和发展成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可见髹饰工艺的产生已相当的久远。 二、髹饰的发展过程 商周时期就有加入有颜色的漆材料和雕刻作镶嵌花纹来髹饰的器物,装饰上加入镶 嵌、贴金片的样式。各种制漆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镶嵌、螺钿、彩绘的髹饰器层 出不穷,既丰富了髹饰的种类,又以制作之精、造型装饰之美、用途之广为后世髹饰工 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髹饰的品种和技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髹饰技艺已发展到民间生活当中, 当时随葬的髹器已相当流行,有实用器物和工艺品。纹样装饰以彩绘为主,所用的色调 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其特点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一。器内髹以明快热烈的朱红色, 外髹黑漆显得沉寂凝重,红与黑对比衬托出髹饰器物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出强烈的装饰 效果,此时的髹饰器物具有稳健端庄之美。氆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髹饰开始向多样化发展,纹样装饰手法也更加细致深化。这 一时期,髹饰纹样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增加,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草虫都入画,舞 蹈、音乐、宴会、狩猎以及人物叙事等叙事性内容,开始较多地出现在髹饰器物上。 至秦朝时,髹饰纹样红黑辉映、飞扬流动,在给人们以强烈视觉冲击和无限遐想的 同时,更让人惊叹时人如此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和娴熟的绘画技法。这时期的手工艺珍 品以其千姿百态的器物造型,优美典雅的花纹图案向人们娓娓道出了千年来的历史与文 化。 汉代是髹饰的黄金时代,在器物的造型及纹样上有了新的呈现,被赋予独立的审美 价值。装饰意味增强有彩绘,最具特色的是彩绘髹饰物。诸多技法都使髹饰愈发华美瑰 丽,熠熠生辉。汉代出土的髹饰器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其制作精美, 品种齐全,是我国古代髹饰工艺中一批极为珍贵的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的髹饰纹样色彩丰富且制作工艺精湛。 唐代的髹饰以金银平脱彰显绚丽,剔红、犀皮就始创于这时,髹饰制作上,实用性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萎缩欣赏性增强,向装饰的方向发展,无一不是髹饰艺术化的产物,髹饰的人物造像也 有继承和发展。各种主要的髹饰品种也基本齐备:金银平脱器、嵌螺钿髹器、戗金髹器 都自成一格,为后世髹饰制品的典范。 宋代的髹饰注重制作工艺,造就了繁杂的堆漆与镶嵌、戗金与填漆相结合的艺术精 品。宋代制的一色髹饰器最为流行,堆漆、填漆髹饰器,髹质精光而内含,造型圆润优 美,线条富有节奏感。战国、秦汉时期盛极一时的彩绘至此变为纯色的髹饰表现,显现 出时代审美趣味的嬗变。 元代以剔红、剔犀、戗金诸多;受绘画的影响,从图案题材转向绘画的再创造。 明代髹饰在城市美术和多民族美术的基础上,产生了宏伟精致的清代皇家艺术,宫 廷艺术追求华美工致的风气,又给地方工艺美术不同程度的影响。髹饰制品数量众多, 品种新颖且制作精良,特别是在工艺上采用多种髹法相结合的手法使其从实用器上升为 观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各代都取前朝之精髓,弘扬自身之特色,从而使明代髹饰成为 又一个里程碑。 清代的精工细作使得髹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