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基于网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以)”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基于网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以)”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基于网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以)”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基于网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以)”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基于网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基于网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稍蛰 本文主要运用s p s s 软件统汁了当代汉谢嘲络小醴中坳动刮“能”、“奁”、“e 口( 以) ” 翁句法缝构,封荬热挂和蒋栏进杼了攘讨, 缝台甸洼结构中各谮言盛分链震, 谂了 三个渤动谛核心、外蕊论元的语义类型瞌及前、岳核心论元的语义搭配特性,探讨了其 酶级袋避结构豹爵义模式。嗣时,从“时”,毒1 语行为特 i | :簿方m l 就曼个助动词的谬f l ;:| 蒋铤避行了秘步势掭。播台枣嚣研究瑾谴,最终_ = 舞蚕黯辨汉语鼗学实践,针对辩学生 汉话勋动词学习酶椎点,考察了蕻句法结构、语义畎致谢谢镝误,并稳啦了具体的熟擘 策略,为对外汉语鼬动词教学提供了相关依掇。 文章飙辨动词的句法蓐态分掰麓手,秉翊了统诗分暂、对撼分斩,裘捌分掭驭及辎 蒿理论联系具体教学实践等方法对“麓”、“象”、“哥( 以) ”进行了鼠珊论弼实践盼研 究。 垒交菇分五章:第毒惑避翘摆选嚣豹薄景、磷甓聪被、选囊驰韵撬、翥义以及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承榭束源。第二章,祭用统沣势橱抟方法,献句法结梅街淡垂并 究助韵褫“能”、“会”、“可( 以) ”共性和特悭。第三章,从助动弼的语义特征、谮咒 搭配跛及语义模式中靛降级表述结构三个方瓣对它翻魏语义进行分析。第避章,双互争 动魂清翡箍麟磅麓、言语行为祷鬣戳及震闻、谮定鼋形式土探漪其语爆功能分梃。第五 章,结合留学生的救语助动词学习偏误分析摄出相关的教掌策略。 关缝递;助动词;旬弦;语义i 诱臻;黠辨汉语;犏蠛分辑:教学懿略 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m m o n n e s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a m o n gt h es y n t a c t i cs t r u c t u r ei nt h ea u x i l i a r yv e r b : n e n g , h u i , k e ( r i ) s e n t e n c e si nt h en e tw o r k sa r ed i s c u s s e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a n a l y z i n gd a t aw i t h s p s ss o f t w a r e c o m b i n i n gw i t ht h d c h a r a c t e r so fl a n g u a g ee l e m e n t si nt h o s es t r u c t u r e s , s e m a n t i cs t y l eo fk e r n e la r g u m e n t s ,c i r c u m s t a n t i a la r g u m e n t s ,s e m a n t i cc o l l o c a t i o no ff r o n t a n db a c kk e r n e la r g u m e n t s ,s e m a n t i cp a t t e r no fd e g r a d e df o r m u l a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 sa n do nt h e v i e wo ft i m e , s p e e c hb e h a v i o ra n ds o m eo t h e ra s p e c t s ,p r a g m a t i cf e a t u r e so ft h er e l a t e d a u x i l i a r yv e r bs e n t e n c e sf l e e s t u d i e di n t h i st h e s i s o nt h eb a s eo ft h e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t h e o r i e sa n dt h ed i f f i c u l t i e sf o ro v e r s e as t u d e n t si nt c f l ,e r r o r so fs y n t a c t i cs t r u c t u r e s , s e m a n t i c sa n dp r a g m a t i c sa r ea n a l y z e dt op r o v i d ec o n c r e t et e a c h i n gs t r a t e g i e sd u r i n gt c e l i nt h i st h e s i s ,m e t h o d so fs t a t i s t i ca n a l y z i n g ,c o m p a r i s o na n a l y z i n g ,c a s ea n a l y z i n g ,a n d a n a l y z i n gb a s e do nt h e o r i e sc o m b i n i n gw i t hp r a c t i c i n ga r eu s e d t h e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c h a p e r s : c h a p t e r1 :p o i n to u t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m o t i v a t i o n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s e l e c t i n g t h e p r o g r a m ,a n d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 i n gs t a t u s ,c o n t e n t s ,m e t h o d sa n d t h e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u s e d i nt h et h e s i s c h a p t e r2 :a n a l y z et h ec o m m o n n e s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o fs y n t a c t i cs t r u c t u r e si n1 1 e 1 1 譬, h u i , k e ( y i ) s e n t e n c e s c h a p t e r3 :a n a l y z et h es e m a n t i c so fn e n g , h u i , k e ( y i ) s e n t e n c e s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 s e m a n t i cf e a t u r e s ,s e m a n t i cc o l l o c a t i o na n ds e m a n t i cp a t t e r no fd e g r a d e df o r m u l a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s c h a p t e r4 :p r a g m a t i ca n a l y z i n gf r o m t h e a s p e c t so fp r e s u m i n gf u n c t i o n s ,s p e e c h b e h a v i o r f e a t u r e s ,p r a g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 s i n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a n dn e g a t i v en e n g , h u i , k e ( y i ) s e n t e n c e s c h a p t e r5 :p r o v i d es o m et e a c h i n gs t r a t e g i e s o nt h eb a s eo fa n a l y z i n gu p w a r da n dt h e e r r o ra n a l y z i n gd u r i n gt c f l k e yw o r d s :a u x i l i a r yv e r b ,s y n t a c t i c ,s e m a n t i c s ,p r a g m a t i c s ,t c f l ,e r r o ra n a l y z i n g , t e a c h i n gs t r a t e g y 顾:l 学位论文 基于网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 以) ”研究 总论 1 1 选题背景 自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网络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作为信 息传播革命的产物,网络几乎是无限地拓宽了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任何人只要具 备上网的条件,就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在网络上,并即时展现给公众。据 相关统计,以创立于1 9 9 7 年的文学网站“榕树下”为考察对缘,到2 0 0 4 年为止, 在该网站上发表的文学作品数量己远远超过建国以来纸介媒体发表作品的总和。 更为关键的是,目前网络文学作品拥有读者的数量是以过亿的网民作为基数,其 影响力使传统文学无法望其项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体制的冲击与挑战,已经 出现了“取代”的严重趋向。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网络文学“写手”及其作品, 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学标准的自觉趋同,他们在网络原创的作品不断转化为纸介形 式出版或发表,并且获得了来自传统文学体制内的认可与重视。于是:网络文学 与传统文学的界限正在模糊并逐渐消弥,最终将实现“合流”( 赵淑平,2 0 0 4 ) 。 网络的普及是世界性的。相对于学校的汉语教育,尤其是对外汉语教育。由 于网络文学就获得途径来说,相对于传统文学,低廉得多、方便得多、快捷得多, 因此网络文学对学习者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深远。这种影响不受学校的空间限 制,也不受上课时问的限制。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网络文学不仅 可以是文字的,同时也可以是语音的,甚至可以是与图像结合的。从另一个角度 来说,每一次网络技术的更新对学校汉语尤其是对外汉语教育都构成一次严峻的 挑战。 网络文学的“作者”,确切地说是“写手”,与传统文学的“作家”有着超 越称谓上的区别。在网络文学中,写作本身是一种大众共享的自我表达的精神活 动。没有传统作家的中心地位和诠释权威,不能以少数人精英化的审美和情感体 验来主导大众的审美。大众文化也不再只是被表现的对象,而是作为创作的主体 进行更为生动更为真实的自我表达。因此,网络创作中很容易出现随意化、个人 化、游戏化、语言粗鄙等等倾向,同时也山于没有审查过滤机制,数量巨大的网 络文学作品整体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这科一数量、范围上的普及和作品质量的参 差不齐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 以往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往往很重视与传统文学的比较。但两种文学进行对 坝二i j 学位论文批于刚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 以) ”研究 比时,往往缺乏一个参照标准。对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中汉语助动词上的对比 研究目前来说几近空白。当然这种微观层次上的差异也许并不是很明显,但值得 注意的是,在以汉语为母语人眼中不明显的差异,在非汉语母语人眼里也许是很 大的差异。拿助动词“能”、“会”、“可( 以) ”来说,从句法、语义、语用 三个平面考虑,和传统文学中同类比较,网络文学中“能”、“会”、“可( 以) ” 语义上的差别比较小,结构和语用上稍有差别。这种差别实际上不存在严格意义 上的“对”、“错”问题。因为这种对比同样存在参照标准的选取的问题。网络 作品语言的随意化和个人化等特点最终导致语言的口语化。对以传统语法为标准 的对外汉语来说,存在一定的影响。口语化的语言由于受语境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表面上看来往往不符合传统语法。如果留学生在刚接触标准语法解释初期就读到 不太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难免产生怀疑。网络对学生的影响速度比课堂或正规 的教学要高得多,因此,如何将这两种情况进行有机地结合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 课题。 1 2 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汉语助动词( a u x i l i a r yv e r b ,本文简称a v ) 作为一个公认的“有 问题的类”( 吕叔湘2 0 0 2 ) ,一个比较特殊的封闭性语法范畴,受到很多专家、 学者的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助动词的名称、数量、划分标准、外延、语法功能 等方面。 就名称而言,马建忠模仿西方术语a u x i l i a r yv e r b 的说法称其为“助动字”。 2 0 世纪5 0 年代张志公等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采用了“能愿动词”后, 马庆株( 1 9 9 2 ) 等人沿用了这个名称。根据这类词的意义,王力( 1 9 8 0 ) 将其命 名为“能愿式”、“可能式”、“意志式”等。除此以外,还有诸如“能词”、“衡词” 等不被普遍使用的名称。近年来,也有人从语义研究角度出发,将“助动词”称 为“情态动词”或“模态动词”。“助动词”这个名称经章士钊首次在中等国文 典使用后,许多知名语法著作(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赵元任的汉语 口语语法、朱德熙的语法讲义、胡裕树的现代汉语等) 一直沿用至今。 助动词的数量一直以来都没有定数。各家分类标准不一,确定的范围也不一 致( 见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各有代表性的著作所收录的助动词无论从名称 上还是数量范围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虽然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汉语的助动词是 一个封闭的类,但几乎没有两种语法著作对助动词划分的范围是一致的,从十几 硕= 匕学位论文挂于叫络义学的助动词“能”、“会”、“可( 以) ”研究 个到五六十个不等,难以统一。 表一部分著作中收录的助动词一览 刘月房 吕书李裕 刑公 朱德范晓李临华实 玉清 湘现德中畹现 著熙语等汉语定现代用现实 代汉等语代汉 作法讲动词概汉语动代汉用汉 语八法手语教 义 述词语语语语 百词册程 法法 名 助动助动能愿能愿能愿助动能愿助 称词词动词动词动词词动同动词 收要+ 录能+ 的 +e 助 可 + 动 以 词 木日 + , 能 + 够 应 + 该 得+ 敢+ 可 + 能 该+ 匕 +目 应 + 当 愿 + 思 应+ 烦:匕学位论文攮于网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q ( 以) ”t , j f t 必须、 当、该 当、敢 值 于、够、 得、情愿、得、 好、可、 情愿、 乐意、打可、 可、 乐意、 配、情 算、得、 可、 愿、 好、许、 可、愿、善 其 需要、于、须 忍心、好 准、 情 配、得 难、值意思、用许、 愿、 它 必须、要、须、 以、敢得、 ( 甭) 、得、值乐 愿许可 于 配、 值得、得、配意、 ( 诌:) 、 别、别、准 配、 宜( 宜 甭、好 备、得以别、 于) 、勇 甭 于、愿、 允许、值 得 说明:表中数字来源汉语词汇的统计与分析( 1 9 8 4 ) 根据吕兆格( 2 0 0 3 ) 的总结及其对1 5 0 0 个高频词的统计,对常用的助动词 出现的频率统计出表二所示数据。由表二可见,在诸多典型助动词当中,“能”、 “会”、“可以”属于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这是本文将研究范围确定在这三个助 动词上的原因之一。 2 0 世纪中期开始出现较多助动词研究的论文,研究重点大都在于其词类的 讨论。对助动词本身的分类或者单个的助动词研究不多。主要论文有:黄岳洲 ( 1 9 5 6 ) 的区别助动词、副动词、动词的一般方法;刘坚( 1 9 6 0 ) 的论助 动词;粱式中( 1 9 6 0 ) 的关于助动词。 2 0 世纪8 0 年代,助动词的分类研究随着现代汉语的研究热潮也逐渐兴起, 单个的有关助动词“能”、“会”、或“可( 以) ”的研究或它们之间的对比研究也 相继出现。研究大多集中在助动词的句法功能上( 张汉民1 9 8 2 ,文炼1 9 8 2 ) 。后 来对助动词的研究开始向语义研究转向。马庆株( 1 9 8 8 ) 将“助动词”设为一个 大“语义场”,以下分出六个“子场”,揭示这六个“子场”在助动词连用时的排 列顺序;马庆株( 1 9 8 9 ) 还从逻辑角度研究了助动词的语义类型和相互关系。 4 牲于网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 以) ”研究 表二常见助动词的词频统h 助动词词次等级 词次频率 要 3 51 1 8 4 0 3 1 6 0 1 能4 3 9 8 30 2 6 2 3 7 会6 4 6 6 2o 1 7 6 6 9 可以 9 24 7 8o 1 2 7 5 8 j 想 1 3 43 1 9 0 0 8 5 1 4 能够 2 3 01 6 00 0 4 2 7 0 9 6 应该 2 5 01 4 0o 0 3 7 3 7 得 2 5 01 4 00 0 3 4 7 0 敢 2 6 51 2 40 0 3 3 1 0 可能2 7 6 1 1 3 0 0 3 0 1 6 9 6 该2 9 49 5o 0 2 5 3 6 月3 1 7 7 2 0 0 1 9 2 2 应当3 3 55 4o 0 1 4 4 1 愿意 3 5 23 70 0 0 9 8 8 应 3 5 43 50 0 0 9 3 4 说i 删:表中数孚米源( ( 汉语词汇的统计与分析( 1 9 8 4 ) 到2 0 世纪8 0 年代末9 0 年代初,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兴起,关于单个 助动词之问的近义对比研究开始出现。相反,对于助动词的整体研究很少。这个 阶段也涉及到语义的分析研究,但重点还在句法功能( 周小兵1 9 8 9 ,许和平1 9 9 3 , 郭志良1 9 9 1 ,陶炼2 0 0 2 ,陶炼1 9 9 7 ,渡边丽玲1 9 9 9 ,渡边丽玲2 0 0 0 等) 。此阶 段也出现了一些对相关助动词纯语义研究的探索性研究。王伟( 2 0 0 0 ) 将“能” 看做情态动词,认为:情态动词“能”有多个相互练习又相对独立的义项。在交 际过程中,母语者并不会因“能”的多义性而造成对话语理解的困难。其中的原 因,就是王伟希望通过义项的研究来解决的问题。 至本世纪以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深入发展,相关助动词的研究倾向 于语义对比研究,确切点说,是现代汉语助动词中某一类或某几个助动词的语 义对比研究占主导。即使有少量关于助动词整体的研究,也往往集中在对某一时 间段或某一著作中助动词的研究( 刘利2 0 0 0 ,胡玉华2 0 0 1 ,张泽宁2 0 0 4 ,杨海 峰2 0 0 3 ,池昌海2 0 0 4 ,许仰民2 0 0 5 等) 。段业辉( 2 0 0 2 ) 采用静态描写、动静 碳:j :学位论文基于州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 以) ”研究 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古汉浯助动词的句法、语义、语用、发展变化等作了全方 位的讨论。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助动词整体的研究语料仍然停留在对非现代时 间段的汉语材料。以现代汉语为语料的有关助动词的论文在此阶段突出表现为助 动词内部的“语义对比研究”。其中对现代汉语基本助动词的语义研究尤为突出。 鲁晓琨( 2 0 0 4 ) 将现代助动词分为:可能类、能愿类和必要类三种,从语义构成 条件、语义语用对比分析、每类助动词内部各助动词之间有争议的否定不对称、 反问旬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比较洋细的分析。此书在笔者看来是本世纪对现代汉语 基本助动词语义研究比较全面的著作之一。如果以鲁划分出来的基本助动词为标 准,此阶段现代汉语的研究还突出表现为对“能”、“会”、“可( 以) ”等的研究 ( 李明2 0 0 0 ,陈若凡2 0 0 2 ,李秉日,宋永桂2 0 0 3 ,王振来2 0 0 2 ,苏岗2 0 0 5 ,傅 书灵2 0 0 4 等) 。这方面研究比较多的原因,也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一:三个助 动词内部及其之问的关系比较复杂。到现在为止对它们之间尤其是语义、语用上 的区分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就研究方法而言,绝大多数论著都是通过对相 关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或是通过制造一个临时的语境来分析其细微差别。研究 。的动机多半都是在运用助动词过程中发现问题之后再分析、解决问题。即使是解 决了问题,但却并未对问题系统归纳,或难于归纳。这难免造成研究过于被动, 难成系统。 1 3 选题动机、意义 综上所述,助动词是动词的一个次类,作为一种辅助性动词,其具有动词的 全部或部分语法特点。它和动作性动词一起出现时,必将影响到该动词本身的意 义。前述“能愿”或“情态”只能从语义或语用角度概括该类的特点,句法上的 特点无法体现。结合句法结构、语义、语用功能等研究范围及研究目的,本着“公 认性”和“目的性”原则,“助动词”这个名称,更易被大多数语法学家接受并 广泛使用。且在对助动词的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探讨助动词作为一种“动词” 所具有的区别于“副词”、“介词”等词类的特点。就此而言,“助动词”这个名 称更名符其实。需要说明的是,无论用何种名称,所指实质内容均一致。 结合上一节的统计数字,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修订本) 对助 动词学习的要求为参考。该大纲共收助动词2 1 个,其中,“能”、“会”、“可以” 均列于该等级体系中的甲级词中,即对于留学生来说,掌握这三个助动词是汉语 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 坝:卜学位论文撼于m 络文学的助动制“能”、“会”、“可( 以) ”研究 另一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留学生对助动词“能”、“会”、“可以” 的误用、混用、错用频率相对其它助动词比较高。现有的一些语法解释往往无法 达到满意的效果。即使有相对比较完善的语法解释,由于留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尤其是对于初级,准中级的留学生,纯语法解释对他们的作用不大。因此,有必 要对助动词“能”、“会”、“可以”的句法结构、语义、语用功能等作一个系统的 研究,以便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针对留学生汉语助动词习得过程中遇到的实际 问题,根据汉语助动词自身特点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 法相结合,找出行之有效的汉语助动词词的教学策略以便于留学生对汉语助动词 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更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为对外汉语助动词 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4 研究内容、方法及语料来源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总沦。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分析其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选 题动机及意义,同时说明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从句法结构角度对助动词“能”、“会”、“可( 以) ”的共性和特性 作系统研究。助动词句法结构的系统研究目前来蜕尚属空白。已有的相关句法研 究往往只是针对某一特殊形式进行分析。典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状况,难成理 论依据。 第三章,从助动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搭配以及语义模式中的降级表述结构三 个方面对它们的语义进行分析。以“配价”语法为理论根据,结合句法结构,探 讨各“论元”结构层次乘旧目、后核心论元、外围论元的语义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 语义搭配。 第四章,从三个助动词的推断功能、言语行为特征以及疑问、否定句形式上 探讨其语用功能分析。汉语的句法成分之间语义关系相对也比较复杂,在许多情 况下仅对语法形式进行句法结构分析解释不了句子的内部规律。尤其是在对外汉 语教学过程中,让外国学生按照教材上所展示的句法结构模式去造句,他们有时 会造出许多符合句法但不合情理也不能使用的句子来,究其原因,正是错在句子 语义搭配和语用选择上。 第五章,结合留学生的汉语助动词学习偏误分析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针 对前几章的研究内容,将留学生的习得偏误分为:句法位置和语义、语, e l j 理解偏 硕二l 学位论文基于网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 以) ”究 误,同时提出相应的理论指导策略以及语义对比策略、语境设置或扩大策略和翻 译联想策略 文章主要从助动词的形态分析着手,先对助动词进行三个基本助动词“能”、 “会”、“可( 以) ”进行本体研究,其中采用了统计分析;语义、语用对比分析; 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法,采用相关理论联系具体教学实践对留学生相关助动词的习 得进行分析。 就语料而言,本文涉及两方面的语料。一个是本体研究中的语料。本文主要 采用当代网络小说中点击量相对较大的小说为语料来源。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对汉语教学的影响不小。在对外汉语 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中困朋友在网上给我留言 可以这样说,而课本上却说这样说是不正确的? 为什么我在网上看到别人的文章 里可以这样用,课本上却不行? 网络上的汉语和课本上的汉语是不是不一样的汉 语? 二是,到现在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有关网络语言方面针对助动词的研究。 因此,既然网络语言已深入人心,网络文学作品也大受欢迎,而且它们相列于现 实世界中的语言而言,有其自身的特色,我们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的语料来源于留学生平时的写作、习作、日常交流记录、网络聊天 记录等的筛选。篇幅原因,本文对此将不作附录列举。 二助动词“能”、“会”、“可( 以) ”句法结构分析 2 1 助动词“能”、“会”、“可( 以) ”句法结构统计分析 宏观上来况,作为助动词的“能”、“会”、“可( 以) ”,其句法结构有很多相 同之处。而且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笔者试图通 过对所选网络小说中出现的相关助动词句法结构作全面统计,从中总结出这三个 助动词在当代汉语中表现出来的句法特点。 选定1 0 0 万字左右语料中的约4 0 万字网络小说为主要研究对缘,对其中有 关助动词“能”、“会”、“可( 以) ”的句子进行统计,得到表三数据。 对于以上合计总数,笔者随机分别取其总数的2 0 ,即“能”类:2 0 7 个; “会”类:2 2 0 个;“可”类:1 6 8 个,根据其分布和组合能力,对它们的句法结 构做统计分析,得出以下表四的数据。为简便起见,以下p 包括“词或短语 以及含该类词的一些特殊句式”。 顾士学位论文牲刁:i 嘲结文学的助动训“能”、“会”、“可( 以) ”研究 表三语料中助动词“能”、“会”、“可( 以) ”字数统计 能 可 可能能够其它可以其它 狂神 2 321 7 21 2 5 6 95 3 莲花 1 62 85 21 2 14 54 6 迷途 3 41 21 2 63 4 31 3 59 3 水城 7 12 22 8 43 7 25 51 3 9 一面欢 2 6l7 34 73 9 6 8 愉,一面疼痛 彼岸花 l33 13 74 21 0 心尘505 45 62 32 1 ( 1 。1 0 ) 合计1 7 66 87 9 21 1 0 14 0 84 3 0 1 0 3 68 3 8 表四助动词“能”、“会”、“可( 以) ”句法结构统计 能 可- z r = d p + a v + v p9 01 0 36 6 d p + n e g a v + v p 1 82 24 n p + a v n e g a v + v p 991 3 n e g + n p + a v + v p 531 3 v p + ,n e g a v + v p 1 01 31 1 n e g + v p + a v n e g a v + v p 012 p r o n + a v ,n e g a v + v p 2 92 82 0 c o n j + a v n e g a v + v p 802 a u + a v + v p2 o0 s p + a v + v p 422 b p + a v + v p 2 71 t p + a v + v p 4 3 2 m p + a v 1 4 1 0 9 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网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 以) ”研究 a p + a v 3o 2 斟七斟46 6 0 ( n e g ) a v + v p 51 05 d 一( n e g ) a v o 113 a v + a p 052 一+ a v n e g a v + v p 83 4 。n e g a v n e g + v p 4o0 由于语料所限,以上统计不可能非常全面,有些结构可能有所遗漏。不过 从现有的统计结果不难看出,就句法结构本身而言,三个助动词有很大的共性。 表五助动词“能”、“会”、“可( 以) ”句法结构出现频率统计 能 可“ d p + a v + v p0 4 3 4 7 8 3 0 4 6 8 1 8 20 3 9 2 8 5 7 d p + n e g a v + v p 0 0 8 6 9 5 7o 10 0 2 3 8 1 n p + a w n e g a v + v p 0 0 4 3 4 7 80 0 4 0 9 0 90 0 7 7 3 8 1 n e g + n p + a v + v p 0 0 2 4 1 5 50 0 1 3 6 3 60 0 7 7 3 8 1 n p + a v 烈e 晷斛+ v p 0 0 4 8 3 0 90 0 5 9 0 9 10 0 6 5 4 7 6 n e g + v p + a v ,n e g a v + v p o0 0 0 4 5 4 50 0 1 1 9 0 5 p m n + n i 烈e 晷n t 七n p 0 1 4 0 0 9 70 1 2 7 2 7 30 1 1 9 0 4 8 c o n j + a v n e g a v + v p o 0 3 8 6 4 7 o0 0 1 1 9 0 5 a u + a v + v p0 0 0 9 6 6 20o s p + a v + v p 0 0 1 9 3 2 40 0 0 9 0 9 10 0 1 1 9 0 5 b p + a v 4 - v p 0 0 0 9 6 6 20 0 3 1 8 1 80 0 0 5 9 5 2 t p + a v + v p 0 0 1 9 3 2 40 0 1 3 6 3 60 0 1 1 9 0 5 m p + a v 0 0 0 4 8 3 10 0 1 8 1 8 20 0 5 9 5 2 4 a p + a v 0 0 1 4 4 9 300 0 1 1 9 0 5 七0 0 1 9 3 2 40 0 2 7 2 7 30 0 3 5 7 1 4 0 ( n e g ) a v + v p 0 0 2 4 1 5 50 0 4 5 4 5 50 0 2 9 7 6 2 4 - ( n e g ) a v o 0 0 0 4 8 3 10 0 0 4 5 4 50 0 1 7 8 5 7 a v + a p 00 0 2 2 7 2 70 0 1 1 9 0 5 + a v n e g a v + v p 0 0 3 8 6 4 70 0 1 3 6 3 60 0 2 3 8 1 。n e g a v n e 9 4 - v p 0 0 1 9 3 2 400 1 0 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网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 以) ”研究 对“能”、“会”、“可”在各句法结构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在抽取的语料中, “能”共出现2 0 7 次,d p + a v + v p 出现9 0 次,该语法结构出现的频率为9 0 2 0 7 = 0 4 3 4 7 8 3 。根据该计算方法,对上表中的数据进行频率计算,可得表五数据。 为了检验“能”、“会”、“可”三个助动词的语法结构是否一致,下面对它进 行配对样本t 检验( 以下的计算均在s p s s 软件上完成) 。配对样本t 检验除了 要求被比较的两个样本有配对关系之外,还要求两个样本均来自正态总体,而且 均值是对于检验有意义的描述统计量。 先检验参加配对t 检验的三个样本是否来自正态总体,对它们分别进行 “o n e s a m p l ek o l o m o g o r o v s m i r n o v ”检验,结果表明“能”、“会”、“可”三个 样本的p 值分别为0 0 1 2 、0 0 3 6 、0 0 8 3 ,均大于0 0 5 ,故可认为这三个样本的的 分布规律是遵循正态分布( n o m a l ) 。 由于检验两个样本均值差别有无统计意义的一个前提为两样本总体方差相 等,所以对参加配对t 检验的三个样本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l e v i n e 检验) ,检验 结果表明f 值为0 0 2 6 ,显著性概率p 为0 8 7 3 ,由于p 值大于o 0 5 ,因此结论是 三组方差无显著差异,即方差是齐性的。 从前述检验可知,上表数据满足配对样本t 检验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无 效假设( h 。) :三个助动词“能”、“会”、“可”对2 0 个句法结构出现的频率没有 显著差异,即对各句法结构的差值均数是由差值为0 的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差值 不为o 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 对“能”一“会”、“能”一“可”、“会”一“可”进行三次配对样本t 检 验,结果表明三对样本的相关系数为0 9 8 6 、0 9 5 6 、o 9 5 7 ,不相关的概率分别为 o 0 1 4 、0 0 4 4 、0 0 4 3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能”一“会”、“能”一“可”、“会” 一“可”两两之间句法结构有明显的线性关系。t 检验结果表明三对p 的值均为 1 0 0 0 ,大于0 0 1 。因此可以认为“能”、“会”、“可”三个助动词对句法结构出 现的频率没有明显差异,接受原假设。即句法结构出现的概率与“能”、“会”、 “可”没有关系。 2 2 助动词“能”、“会”、“可( 以) ”句法结构分析 从统计结果整体来看,可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三个助动词结构中使用频率相对比较突出的,主要有:d p + a v n e g a v + v p 、n p + a v n e g a v + v p 、v p + a v n e g a v + v p 、p r o n + 硕:b 学位论文基于网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 以) ”研究 a v n e 卫a v + v p ,实际上这里的p r o n ( 代词) 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到名词性短语, 笔者对其进行区分主要是出于下一章语义搭配分析作准备。从语法功能上来看, 助动词的一般的句型为“主语+ 助动词+ 谓词性成分+ 宾语”,做主语的一般是 n p 或p r o n ,所以这两部分使用频率高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助动词除了辅 助动词进行表达之外,其本身也有一定的意义基础,因此和一般动词一样,能受 很多副词修饰,l p , 虫i i :程度副词、时问副词、频次副词、限度副词等。当然具体 到某一副词和助动词的搭配时,可能还存在一些差异,比如程度副词“很”大部 分情况下可以置于“能”和“会”前,但放在“可( 以) ”前的可接受程度很低; “最”也有同样的情况:“最能”、“最会”接受程度要比“最可以”高很多。 第二种情况:有些结构使用频率比较低,或者统计结果显示为零,比如: n e g a v n e g + v p 、a l v + a p 、a p + a v 、a u + a v + v p 、c o n j + a v n e g a v + v p 、n e g + v p + a v n e g a v + v p 。正反用法实际上在大多数助动 词句中都能用。统计结果显示为零可能是由于语料所限,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在 使用频率上,相对于“会不会”、“可( 以) 不可”,“能不能”比较高。 a u + a 、,+ v p 中的a u 指助词。统计数据中出现的相关例子主要是“所”, 统计结果显示只出现在助动词“能”的结构中。当然,实际运用中可能在其它两 个助动词的句法结构中也会出现,这个统计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所”字结构 在“能”的结构中出现频率相对来说更高。如: 【1 】那个时候我所能感觉的世界都是安静的。( 撒迷) a p + a v 这种结构一般出现在降级表述结构中( 第三章有详述) 。其中的 a p 和a v 及其谓词结构都是某一偏正短语的修饰成分。如: 【2 】所有可以遮住的地方都被遮住了。( 撒迷) 【3 】拉萨并没有太墨可去的地方。( 安莲) c o n j + a v n e + v p 结构同样也是在“能”中用得较多。如: 【4 】他走过去,调整视线的角度,以便篮更清楚地看到那些古老拙朴的线条。 ( 安莲) a v + a p 中的a p 可看成是省略了某些动词成分的短语结构。 第三种是使用频率介于以上两种的情况。值得说明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一部分中的有些语言成份可以包含在其它语言成分之中,比如s p ( 空间短语) 、 t p ( 时问短语) 、m p ( 数量短语) 、b p ( 区别词短语) 等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划分到 n p 中去,笔者将其分开列举的原因是为了下一章对其语义搭配进行分l j t u , q + 能有 1 2 硕二i 一学位论文 基于恻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可( 以) ”研究 所用。 2 3 助动词“能”、“会”、“可( 以) ”特殊句法结构 ( 1 ) 关于n e g a v n e g a v 在不同的助动词中有不同的否定词,如:和“能”搭配的否定词有: “不能”、“没能”、“未能”:“会”的否定有“不会”;“可”的否定有“未可”、 “不可( 以) ”。由于不在研究范围内,所以在统计过程中对此没有进行详细区分。 ( 2 ) 助动词连用:a v + a v 与“能”、“会”、“可( 以) ”连用的助动词主要有:“一定”、“肯定”、“应该” 等,如: 【5 】你一定不能有事啊! ( 跳水) 6 】应该不会影响修炼吧。( 唐狂) 7 】这回肯定可以通过了。( 唐狂) ( 3 ) 助动词后复杂的谓词性成分 助动词后的谓词性成分也比较复杂。作为一个助动词,其句法功能是辅助动 词进行表达。在句子中助动词及其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或词组组成合成谓语( 张 志公,1 9 5 6 ) ( 对此看法还存有三种看法,此其一,还有胡裕树先生( 1 9 9 2 ) 、黄 伯荣、廖序东先生( 2 0 0 2 ) 、张静先生主( 1 9 8 6 ) 将旬中助动词看做状语:在教 学语法试行方案中,助动词则被看成是谓语,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看做宾语。) 所以助动词后面的成分关系取决于动词本身的搭配关系。包括动词重叠、使动、 意动等。其中还涉及到一些特殊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双宾句、连渭句等。 从句法关系上来况,“能”、“会”、“可( 以) ”三个助动词后面动词组成的短语或 句子可以是述宾、述补、状中、联合、等动词有关的句法关系。如: 【8 我不会把盒子给你的! ( 跳水) 【9 至少可以丝盗以不须忧虑的堕兰生。( 一兰) 【1 0 n 为善生,你的整个人是一个巨大的伤口,你不能越丛垡。( 安莲) 三助动词“能”、“会”、“可( 以) ”语义分析 从2 0 世纪末开始,对现代汉语助动词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涉及到语义分析。 本章将从三个助动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搭配以及语义模式中的降级表述结构三个 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网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司( 以) ”研究 方面进行语义分析。 3 1 助动词“能”、“会”、“可( 以) ”语义特征分析 传统的语义研究大多是以词义为中心的。词义的离析、同义词的辨析、反义 词、类义词的归纳对语言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但这种语义研究忽略了句子语义结 构的研究。近年来,对词的义素分析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语义的区别性特征( 语义 特征) 分析法对探讨词的小类问的组合搭配规则意义重大( 张黎1 9 9 7 ) 。众所 周知,绝大部分实词和部分虚词都有较明显的语义构成基础,如动作动词的语义 基础就是说话者对某一动作、行为的客观上的描述( 段业辉2 0 0 2 ) 。助动词虽 然是动词的一个类,不过,它的语义基础同动作动词尚有较大差别。 3 1 1 语义基础 一般说来,助动词区别于其它词类的语义基础是人们对某事物或某动作行为 的主观看法、感受或客观推论。例如: 【1 1 1 我不能忍受看不见她。( 一兰) 【1 2 】它是不会回答我的。( 唐狂) 【1 3 吃完了鸡肉,还可以再涮各种小菜。( 小心) 例1 1 中“能”表示“我”对“忍受看不见她”的一种主观感受。如果把句 子中的“不能”删去,在语义上便会有明显的差异。例1 2 、例1 3 也是同样的道 理。 当然,如果汉语的助动词仅用以上语义基础就可概括的话,留学生也不会在 这类词的习得过程中出现诸多误用或错用。如英语的情态动词c a n 可以对应汉语 的助动词“能”、“会”、“可( 以) ”。换句话说,汉语要用至少三个助动词刁1 能表 达的语义,英语用一个词就可以了。反之,汉语助动词“能”翻译成英语时,可 以是c a n 、m a y 、m u s t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汉语助动词的表义更为丰富。这 里的丰富指的是助动词除了对人、事物或动作行为作主、客观判断、推理以外, 有些助动词还可以像动作动词那样,对人、事物的动作、状态、结果等加以描述。 即使是单指主观感受、判断,根据其角度的不同,它们所包含的语义也不一样。 例如: 【1 4 】我能问你个问题吗? ( 唐狂) 1 5 只有这样,你刁能面对一切苦难都不恐惧,包括死亡。( 撒迷) 1 4 硕= l 学位论文 于i 州络文学的助动词“能”、“会”、“_ j ( 以) ”研究 1 6 1 没有人能够和她一起看到天荒地老( 安彼) 例1 4 中“能含有“请求许可”的含义;例1 5 中则表示“能力”;例1 6 中除了有“能力”的含义外,还包含“愿意”的语义成分。当然,无论含有什么 语义成分,从整体上来说,“感受性”还是助动词语义特征的基础或者说是主流。 3 1 2 义素分析 按照语义场理论,助动词和其它词类如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一样,其义项 也是由意义的最小单位语素构成。而且,义索的确立必须在属于同一语义场不同 义项的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