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元干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元干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元干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元干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元干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元干诗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根据“知人论世”的文艺批评方法,对张元干诗歌创作进行探研, 论析其思想和诗学渊源、时代社会和人生际遇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根据 古今艺术创作、鉴赏、批评之理论,及其艺术创作观和后人对其艺术创作 之评价,从诗歌内容、形式要素着手,论述了其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审美特 征:通过其诗与词、其与同时期诗人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的对照、 比较,并参照当世学者对其诗歌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的评论,探索性地评 价了其诗歌的审美价值和历史地位。本文认为,张元干的诗歌内容和风格 具有丰富多样的审美特征,但主体内容为抒发爱国激情和“愤世嫉邪之气”, 主体风格为豪迈慷慨、沉郁悲愤;其诗歌形式具有体裁丰富多样、结构绵 密谨严、声韵谐和流畅、辞采自然精润之特色,且能为抒情、造境、蕴趣 服务,做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其继承了爱国主义诗歌和现实主义文学 传统,开创了南宋初期爱国主义诗歌、豪放派诗词风格之先河,在中国古 代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张元干,诗歌,艺术特色,地位 a b s t r a c t d r a w i n go nm e n e i u s sh e r m e n e u t i ct h e o r yo f “z h i r e nl u n s h i ( t ok n o wa p e r s o nt h r o u 曲h i st i m e )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t u d i e st h ep o e t i cc r e a t i o no fz h a n g y u a n g a nb y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t h eo r i g i no fz h a n g sp o e t i c sa n dt h ew a yz h a n g s p e r s o n a le x p e d e n c ea n ds o c i o h i s t o r i c a lm i l i e us h a p e sz h a n g sp o e t r y i nt h e l i g h t o fp e r t i n e n ta n c i e n t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t h e o r i e so fa r t i s t i c c r e a t i o n ,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a n dc r i t i c i s ma n do fac a r e f u l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o fz h a n g s c o n c e p t i o n so fp o e t i c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r e l a t e dc o m m e n t sb yc r i t i c sa f t e rz h a n g , t h ep a p e rt h e nt r i e st om a po u tt h ef o r m a la e s t l l e t i cf e a t u r e so f z h a n g sp o e t r yb y c o m b i n e da n a l y s i so ni t sm a j o rt h e m a t i ca n df o r m a lp r o p e r t i e s t h ep a d e rf i n a l l y c o n t r a s t sz h a n g sp o e t r ya n dp r o s e ,c o m p a r e sz h a n g sp o e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w i t l l t h a to fh i sc o n t e m p o r a r i e s a n da r r i v e sa tat e n t a t i v ea p p r a i s a lo ft h ea e s t h e t i c v a l u e so fz h a n g sp o e t r ya n dz h a n g sl i t e r a r ys t a t u si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t h ep a p e ra r g u e st h a tw h i l ez h a n g sp o e t r yi sf e a t u r e db yr i c h n e s si ns t y l ea n d f 0 1 t n ,a n db yd e p t hi nc o n t e n t ,i t se o n t e n ti sm o r es t e e p e di na r t i c u l a t i o no f p a t r i o t i cp a s s i o na n do fs e n t i m e n t s “c y n i c a l l ya to d d sw i t hs o c i a le v i l s ”:i t ss t y l e 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af e r v e n tf o a h r i g h t u e s sa n dg r i e v e di n d i g n a t i o n z h a n g s u c c e s s f u l l yb r i n g sh i s f o r i l li nu n i o nw i t hh i sc o n t e n t ;h i sp o e t r yh a sa w e l l k n i t t e ds t r u c t u r ec o n s t r u c t e da r o u n dan a t u r a l ,s m o o t h ,a n dh a r m o n i o u s t o n a lq u a l i t yd e f t l ya l i g n e dw i t ht h ee n do fa r t i c u l a t i n gt h ep o e t se m o t i o n s , b u i l d i n gp o e t i cc o n t e x t s ,a n dc u l t i v a t i n gp o e t i cf l a v o r s z h a n gp a s s e st h e t r a d i t i o no fp a t r i o t i s ma n dr e a l i s mi n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p o e t r yo n t ot h es o u t h e r n s o n gd y n a s t y , b e c o m i n gt h e r e b yap r e c u r s o rt ot h e “p a t r i o t i cp o e t r y a n d “u n i n h i b i t e dp o e t r y o fh i st i m e z h a n g sp o e t r y , i ns h o r t e x i s t sa sac o n n e c t i n g l i n kb e t w e e nt h ep r e c e d i n gt r a d i t i o na n dt h em a i n s t r e a mp o e t i cc o n v e n t i o nt h a t f o l l o w s o c c u p y i n gt h e r e f o r eau n i q u ep o s i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z h a n gy u a n - g a n ;p o e t r y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l i t e r a r ys t a t u s i i 中文文摘 张元干,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爱国词人,以其充满爱国激情的词章而名于世,著有 芦川词和芦川归来集。因其以词名世,前人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视野多集重 于词,对其诗歌的研究却甚少。本文着意对其诗歌创作情况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挖掘其 诗歌之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望能为张元干文学创作研究提供绵薄之力。本文从张元干 之诗歌传世情况、生平思想与诗歌创作、诗歌艺术特色、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等四个方 面进行论述。 张元干的诗歌辑录于芦川归来集而流传于世,该版本自宋至清,多有散佚、流 变,只剩残本,后经上海师大古籍整理组整理点校,成今通行本芦川归来集,该本 辑录张元千诗作1 5 5 篇,王兆鹏又辑其佚诗2 篇。本文对张元干诗歌的辑录情况作了一 些辨正,根据前人所论及诗歌体例的特点,认为今本芦川归来集中有1 5 篇用诗歌 体裁形式写的“跋”、“赞”作品,应列为张元千的诗歌作品。在此基础上,按照诗歌体 式,对张元干诗歌进行分类统计,认为迄今为止其存世之诗作凡1 7 2 篇,体式具有丰富 多样性。 本文根据“知人论世”的文艺批评方法,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对张元干的爱国思想 渊源和诗学渊源、时代社会和人生际遇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作了比较详细的析论,认 为张元干的爱国思想渊源、诗学渊源来自于家族和社会的影响。张元干的父辈不仅为朝 廷显宦,且皆忠君爱国、善政恤民、不畏权奸之人,及资性颖悟的饱学之士,他们的人 格品性、文学修养熏陶、感染着张元干的才情禀赋,其日后的立身行事和艺术素养,皆 显示了其父辈遗风。社会对其思想和诗学的影响更为深刻,年青时代的张元干擅长交游, 而且所游从的对象皆为“名公胜流”、慷慨令节之士,又多江西诗派诗人在交游活动 中,张元干不仅向交游对象勤学诗词之法,继承和发展了苏、黄和江西诗派的诗学,形 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观念,而且还善于接受和吸收他们忠勇刚直、不惧权贵、抗金爱国 的优秀思想品格,促进了自身爱国思想和刚勇性格的成长。这对其日后反对民族压迫、 谴责屈膝议和、痛斥误国权奸的爱国抗金行为,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审美情感、 艺术创作方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张元干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在此背景下的人生际遇,是孕育、培植其爱国主义思想和 艺术创作种子的土壤,其审美思想、审美体验和创作素材皆出于其中,是影响其诗歌创 作的关键性因素:民族矛盾尖锐冲突、朝廷奸臣屈膝苟安的历史时代,动荡黑暗、国破 家亡的社会现实,造成了张元干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使这个满腔热血的爱国壮士报国 无门、请缨无路,使之爱囡情感倍感压抑,当其以笔为武器进行斗争反抗时,这利,受压 抑的思想情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就被转化为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并在其诗作得以喷 涌和渲泄,从而使其诗歌呈现出豪迈慷慨、悲愤沉郁的艺术审美特质。正因为有这块历 史土壤和人生经历,使之能够成为南宋初期进步作家群体的杰出代表,成为这一时期爱 国主义诗词创作的先驱。 本文根据古今艺术创作、鉴赏、批评之理论和方法,以及张元干艺术创作观、后人 i l l 对其艺术创作的评价,对其各类题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及思想内容和艺术风 格所展示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又从诗歌体式、结构、声律、辞采等形式要素 着手。对其诗歌形式、及这些形式所呈现的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评析。张元干的诗歌主 体情感内容为反映社会现实、反对民族压迫、谴责屈膝议和,抒发志士失路、报国无门 的人生感慨,充满着爱国激情和“愤世嫉邪之气”,从而使其不同题材的诗歌,呈现出 不同程度的豪迈慷慨、沉郁悲愤的艺术风格。其游山乐水、隐居避世、谈禅论佛之出世 情怀,在另一侧面反映了其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这些情感,恰恰又丰富了其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情趣,使其诗歌的情感和风格趋向多元化、多样化,进一步丰富 了其诗歌的审美特质和审美价值。张元千的诗歌体裁丰富多样、结构绵密谨严、声韵谐 和流畅、辞采自然精润之特色,且形式能为抒情、造境、蕴趣服务,诗歌形式与诗歌内 容完美统一,具有章法美、辞采美、声律美等审美特征,而这些外在形式的审美特征, 又充实、丰富了其诗歌的意境美、情趣美、风格美等内在的审美特质,进一步提升了张 元干诗歌的审美价值。 本文通过比较、参照的方法,对张元干诗词内容和形式的艺术审美特征、张元干与 其同时期诗人群体诗歌艺术成就和地位进行对照、比较,又参照当今学者对张元干的诗 歌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的评价,认为张元干作为两宋之交这特殊的历史时代的诗人, 就爱国主义题材诗歌的审美价值来说,并不亚于其爱国词作,也不亚于其同一时期的其 他诗人,从其批判的清醒度、尖锐性和深刻性来说,其诗歌的审美价值还略高于其词和 同一时期的其他诗人群体。张元干是北宋末、南宋初比较早地运用诗词做武器的爱国诗 人、词人,其诗歌继承和发展了爱国主义题材诗歌、现实主义文学之传统,开创了南宋 初期爱国主义诗歌、豪放派爱国诗词风格之先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 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就是张元于诗歌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关键所在。 i v 绪论 张元干,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爱国词人,以其充满爱国激情的词章而名于世,著有 芦川词和芦川归来集。因其以词名世,前人对其文学创作之研究,视野多集重 于词,对其诗歌研究却甚少,至今仍无关于其诗之专论。故芦川之诗仍如藏山之璞玉、 深谷之幽兰,其色其香还未能为世人所见闻。受王兆鹏先生关于“张元干虽以词名世, 而其诗也现实性强,充满炽烈的爱国感情,既有历史价值,又富于审荚价值”之观点启 迪,本文以其诗歌为研究对象,在众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诗歌创作进行探研,以探究 其诗歌思想之内涵,审美之价值,历史之地位。 张元千研究现状 因张元干以词名世,古人对张元干诗歌创作的评论、作品的辑录,皆集重于词,而 于其诗却甚少。考南宋以下各代诗选、诗话,对其诗作的辑录、评论鲜有载记。古人对 其诗之评语,多散见于其同时期所交游名士的诗文之中,或芦川归来集橐刻者、作 序者、收藏者的序、跋之中。这些评论虽片言只句,但精到中的,可窥芦川诗之神貌。 清末至1 9 4 9 年期间,只有少数文学史或词史提及张元干的名字,如郑宾于之 中国文 学流变史、薛砺若之宋词通论等。建国后,张元干逐渐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特别是八十年代,张元干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成果颇 为显著。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 一) 张元干生平、籍贯、家世考辨关于张元干的生卒年问题,民国梁廷灿历 代名人生卒年表将其生卒年定为宋英宗治平四年( 1 0 6 7 ) 一宋高宗绍兴十三年( 11 4 3 ) ; 唐圭璋全宋词( 中华书局1 9 6 5 年修订版) 将其生年定为1 0 9 1 年,约寿七十余,卒 年未定;游国恩等人主编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4 年版) 将其生卒年定为 1 0 9 l 一1 1 7 5 年;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 、胡 云翼宋词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 则定为1 0 9 1 1 1 7 0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7 8 年出版的芦川归来集则定为1 0 9 l 一1 1 6 0 后。关于张元干的籍贯问题,唐圭璋、 游国恩、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芦川归来集皆沿用周必大文忠集卷四十七 跋张仲宗送胡邦衡词所谓“福建长乐”之说,胡云翼、朱东润则支持“福建永福人” 之说,部分学者则沿袭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谓“三山人”之说。曹济平对上述 张元干的生卒、籍贯问题提出质疑,并撰文南宋词人张元干的生卒年问题( 江海学 刊1 9 6 2 年第8 期) 、关于张元干的籍贯问题( 文学评论1 9 8 0 年第2 期) 、张元 干生平事迹考略(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 9 8 0 年第2 期) 、张元千年谱简编( 上海古 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 芦川词之附录) 等文,对张元干的生卒年、籍贯、生平事迹等 进行勾稽、考证,认为张元干的生年为宋哲宗元祜六年( 1 0 9 1 ) ,卒年为孝宗乾道六年 ( 1 1 7 0 ) 以后,其籍贯为福建永福。香港学者黄瑕玉 张元干研究( 三联书店香港分 店1 9 8 5 年版) 赞同曹济平关于张元干籍贯为“永福人”之说及其生年的推算,而对其 卒年则推断为绍兴三十一年( 1 1 6 1 ) 。后曾意丹依据张氏宗谱,撰文张元干生平及 其思想渊源考辨( 中州学刊1 9 8 7 年第6 期) ,考证了张元干的家世,推定其生年为 1 0 9 1 年,卒年为绍兴三十一年1 1 6 1 年( 此与黄瑕玉推断相同) ,而其籍贯问题,则肯定 了曹济平的“福建永福人”之说,并对其家世做了简述,对其思想渊源做了分析;官桂 铨词人张元干世系( 文献1 9 8 8 年第4 期) 也依据永泰张氏宗谱,对其家世傲 了更为详尽的勾稽、考证,澄清了一些历史疑问;尤其是王兆鹏的张元千年谱( 上 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 ,可谓张元干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更为 详尽、深入的考证,进一步推定张元于的生卒年为1 0 9 1 一1 1 6 1 年,籍贯为福建永福( 今 永泰县) 人,并“对谱主的家世、生平事迹和诗文词作做了翔实的考证编年,于张元干 生平考和交游考中颇多创获。”唐圭璋序其年谱日:“用力甚勤,考证颇精”,“此不仅 对了解、研究元干词风之演变大有助益,且可为治南宋诗词者参证,于宋代词学研究大 有贡献”。“1 ( - - ) 张元干词作的编校、辨正唐圭璋校编的金宋词(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对芦川词做了进一步校订补正;后曹济平作张元干及其( 芦川词) ( 词学1 9 8 1 年 第1 辑) ,并率先笺注芦川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 ,使芦川词辑录、注 释工作更趋完备。此外,有些学者对张元干的部分词作及楣关史料进行考辨。如冯煦蒿 庵论词、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中认为瑶台第一层、瑞鹤仙二词,是张元干 晚年为秦桧的贺寿之作。曹济平张元干生平事迹考略认为此时张元干已罢官远居福 建,既己作词送主战派李纲、胡铨,又坚决反对秦桧议和,献词以贺秦桧似不可能;段 熙中 张元干“晚盖”质疑( 文史第1 0 辑,中华书局1 9 8 0 版) 对此二词的创作时 间、秦桧对胡铨的态度、张元干当时的遭遇行踪等方面进行考证,认为此二词虽系献媚 秦桧夫妇之作,但非张元干所作;王兆鹏张元千年谱认为此词非芦川所作,或系后 人伪托或羼入,盏芦川绍兴八年曾痛斥秦桧等主和派为“群羊”,绍兴十二年又作词支 持胡铨反秦桧,芦川不可能作词贺秦桧这位专主议和的“肉食”者。0 1 王兆鹏在读张 元千词札记( 武汉师院学报1 9 8 2 年第3 期) 中,澄清了张元干词作中的一些注解所 涉及的史实问题,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宋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 中注 “洛滨”“不详,疑是陈与义”,王兆鹏考证后认为“洛滨”是富直柔之别号,而非陈与 义:如吴启明在求是学刊1 9 8 1 年第4 期读词札记中说张元干【贺新郎 词中的 “谪仙”是指苏轼,王兆鹏考证后认为词中“谪仙”是指李纲而非苏轼;其还更正了唐 宋词选关于“张元千自编词集”的说法。后曹济平撰 补正( 武 汉师院学报1 9 8 2 年第8 期) ,肯定了王兆鹏的以上说法,并对一些引用材料的疏漏之 处作了补正。 ( 三) 张元干词作的评价论者多突出其爱国词的审美特征、地位和影响。如建国 i j i 的郑宾于之中国文学流变史谓芦川诗“长于悲慨,极发扬蹈厉之致”、薛砺若之 宋词通论( 开明书店1 9 4 9 年版) 谓“牢骚抑郁之情,均直贯纸背,已开辛词先河”: 胡云翼宋词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 中对明毛晋芦川词跋论芦川词“极 妩秀,堪与片玉、白石并垂不朽”的评价持有异议,认为决不能把其词拉进周邦彦、姜 夔一派中去。对此说法,曹济平不赞同,其张元干及其( 芦川词) ( 词学1 9 8 1 年 第l 辑) 、张元干词研究( 齐鲁书社1 9 9 3 年版) 中谓芦川词风有多样化特征,有些词 “委婉清丽”,与他慷慨悲歌的豪迈词是完全两样的,但他们都对芦川爱国词及其地位 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白敦仁张元干评传(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三卷山 东教育出版社1 9 8 5 年版) 、缪钺与叶嘉莹合撰灵赂词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 、 n 截莽,张燕瑾主编宋代文学研究 北京m 版社2 0 0 1 年版 1 2 j 张,千年潜 序占 3 1 参见张元干年谱) p 1 6 8 ,1 6 9 香港学者黄瑕玉张元干研究,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都对张元干词作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特征、成就和地位作了相关评析“1 ( 四) 张元干诗文集的点校和版本源流考证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芦川归来 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 ,对张元干诗、词、文集作了标校整理,对今人研究 芦川诗文提供了很好的文献参本。王兆鹏所撰张元干( 芦川归来集) 版本源流考( 南 京师大学报1 9 8 8 年第2 期) ,对芦川归来集的源流情况作了详细、全面的考证, 也为后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文献参本。蒈济平张元干生平事迹考略在赏析张元干感 事四首丙午冬淮上所作、建炎感事等诗时提出了张元千“开创了南宋爱国诗词的先 河”之说:白敦仁 张元干评传提出了“张元干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的 诗歌和散文都有较高的成就。但最出色的是他的词”之说;王兆鹏张元千年谱提出 了“其诗也现实性强,充满炽烈的爱国感情,既有历史价值,又富于审美价值。在中国 文学史上,张元干应占有重要地位”之说;孙望、常囡武主编宋代文学史提出了“张 元干工诗文,但以词著称。”、“其爱国感事题材诗歌具有强烈的爱国激情,笔力雄健, 气势豪迈。这种大节耻和戎的高亢呼声,开创了南宋爱国诗歌的先河”之说。他们 选取了张元干一些爱国题材诗歌作了简要的评析,对其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成 就地位作了简略的评价,为研究张元干的诗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 综上所述,以上众家研究重点在张元干的籍贯、家世、生平事迹和词作方面,构筑 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张元干研究体系,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思路和丰富珍贵的文献参考资 料。然而,他们的研究视野、领域仍像古人一样,并未关注到张元干的诗歌。虽有些学 者有所提及,但仍为简略之评语或评析,迄今尚无专论,难见张元干诗歌之艺术全貌。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从张元干之诗歌传世情况、生平思想与诗歌创作、诗歌艺术特色、诗歌的历史 地位等四个方面对其诗歌创作进行论述。根据古今艺术鉴赏与批评的理论和方法,重点 分析论述思想和诗学渊源、时代社会和人生际遇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其诗歌内容与形 式的审美特征,以及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 一) 芦川诗的传世情况张元干的诗歌辑录于芦川归来集而流传于世。本文 以王兆鹏张元干 芦川归来集) 版本源流考及上海师大古籍整理组整理点校芦川 归来集( 今本) 为依据,对其诗歌的辑录,辑佚情况进行简析;根据四库全书芦川 归来集提要( 卷十) 云“然钞本( 指清钞十六卷残本) 但五害律诗一卷,七言律诗一 卷,而无古体及绝句,知非完书。又跋米元晖瀑布轴、跋苏养直绝句后、跋江天暮雨图、 跋江贯道古松绝句,乃收之题跋类中,亦似后人所窜乱,非其原本”之提示,对其诗歌 的辑录情况进行辨正,认为今本芦川归来集中有1 5 篇用诗歌体式写的“跋”、“赞” 作品,应列为张元千的诗歌作品。据今本芦川归来集所辑录诗作1 5 5 篇,王兆鹏辑 佚2 篇,再加上1 5 篇用诗歌体式写的“跋”、“赞”,迄今为止,张元干存世之诗作凡1 7 2 篇。 ( 二) 生平思想与诗歌创作张元干的爱国思想渊源、诗学渊源来自于家族和社会 的影响。根据曾意丹的张元干生平及其思想渊源考辨、官桂铨的词人张元干世系 u l u - i :参见吕攘扦,张燕瑾主编来代文学研究 及王兆鹏的张元干年谱所引用的资料、史料、文献等,分析张元干的父辈、交游对 象的才情禀赋特点,及其对张元干思想和诗学的影响。张元干的父辈不仅为朝廷显宦, 且皆忠君爱国、善政恤民、不畏权奸之人,他们的人格品性、文学修养熏陶、感染着其 思想情感,对其爱国主义思想和忠勇刚直品性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其父辈又都是资 性颖悟的饱学之士,有着良好的家学传统,对张元干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才能也同样产生 了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故张元干诗学才华早显,十四,五岁时就已能诗,与其父之座 客赓唱,“初若不经意,而辞藻可观,莫不骇其敏悟”( 卷十宣政间名贤题跋欧阳懋 跋语) ,可见其有着父辈一样的天资和诗才。社会对其思想和诗学的影响更为深刻。年 青时代的张元干擅长交游,而且所游从者有元祜名流苏辙、郑侠、陈璀、刘安世,“儒 门老尊宿”杨时、游酢。爱国名相李纲,还有徐俯等诸多江西诗派诗人。及欧阳懋、刘 路、苏迨、张械等名门之后,皆为当时“名公胜流”、慷慨令节之士。张元干在交游活 动中,不仅向交游对象勤学诗词之技法,而且还善于接受和吸收他们忠勇刚直、不惧权 贵、抗金爱国的优秀思想品格,促进了自身爱国思想和刚勇性格的成长,对其日后反对 民族压迫,谴责屈膝议和、痛斥误国权奸的爱国抗金行为,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 审美情感、艺术创作方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张元干“平生忠义自矢,不 屑与奸佞同朝”,尤其是胡铨上书请斩秦桧遭贬后,在“平生亲党避嫌畏祸,惟恐去 之不速”m 1 的黑暗政治高压下,不避嫌祸、不顾安危,仍作“深得三百篇讽刺之义”之 “长短旬送之”( 同前) ,正如清刘熙载所说:“身虽黜而义不可没也“”,这与他的思想 渊源密切相关。 张元干的诗学渊源与苏、黄诗学有着密切关系。如曾噩云:“芦川老隐之为文也, 盖得江西师友之传”( 卷十芦川归来集序) ,王以宁云:“仲宗之文,忠厚恻怛,叙事 条鬯,盖其孝友渊源,所从来远也”( 卷十宣政间名贤题跋) ,四库全书芦川归来集 提要云:“故其学尊元祜而诋熙宁,诗文亦皆有渊源。元干诗格颇道,杂文多禅 家疏文、道家青词,今从芟削,然其题跋诸篇,具有苏、黄遗意,益耳目渐染之故也。” 张元千在作家的艺术渊源、才情禀赋、艺术技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念和见解,如其 云:“文章名世,自有渊源,殆与天地元气同流,可以斡旋造化,关键顾在人所钟禀及 师授为何如”( 卷九亦乐居士集序) ;“文章盖自造化窟中来,元气融结于胸次,古今 谓之活法。所以血脉贯穿,首尾俱应,如常山蛇势,又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卷九 跋苏诏君赠王道士诗后) ,“前辈尝云:诗句当法子美,其他述作无出退之。“韩、 杜门庭,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俱名合法。金声玉振,如正吾夫子集大成。盖确论也。” ( 卷九亦乐居士集序) ,“山谷老人此四篇之稿,初意虽大同,观所改定,要是点化 金丹手段。又如本分衲子参禅,一旦入悟,举止神色,顿觉有异。超凡入圣,只在心念 日j ,不外求也。句中有眼,学者领取。”( 卷九跋山谷诗稿) “养直二十三帖作一轴, 笔意圆熟,词采精明,如珠走盘,略无定势,而璀璨夺目,光彩射人。反复寻绎,沈著 痛快,诚不在杨少师之下,李西台所不及也。”( 卷九苏养直诗帖跋尾六篇) 等等。 张元于上述文艺创作观念,同样证明了其诗学渊源与苏、黄和“江西诗派”诗学密切相 关,且有创新之处。 。 张元干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冲突最为尖锐的时代之一。 明毛晋来六十名家词芦川词跋 ,转引曾济平校注芦n n ) 附录,p 2 4 3 嘲蔡戡芦川居士词序) ,转引曹济平校注芦l q n ) 跗录,p 2 4 0 埘精刘熙载艺概 卷鹳转i 瞥济平校沣芦川词前言,p 4 4 这个动荡黑暗、屈膝苟安的历史时代,造成了张元干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而这个特殊 时代、坎坷的人生际遇,深刻地影响着张元干的思想情感和诗歌创作。张元干的思想和 诗歌风格随时代变迁、人生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其生平事迹根据王兆鹏 张元千年谱 的划分方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游学名世阶段。这个阶段是张元干汲取爱国思想和艺 术养分、展现创作才能、获得社会影响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张元干曾“问句法于东 湖先生徐师川”、“是时洪刍驹父、弟炎玉父、苏坚伯固、予庠养直、潘淳子真、吕本中 居仁、汪藻彦章、向子旌伯恭,为同社诗酒之乐”、“亦获攘臂其间”( 卷九苏养直诗 帖跋尾六篇) 。此间其过着升平时期“上年百万乎卢,拥越女吴姬共掷”( 卷六 柳梢青 ) 贵公子的轻狂生活,但其并未一味沉湎于这种歌舞升平、年少轻狂的生活,他有着敏感 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观察能力,正如其所说:“心知天下将乱,阴访命世之贤川“。其通过 出仕、交游,对社会现实有了进一步认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进一步增强。但这一 阶段,其诗作散佚殆尽,可考者甚少,难窥此时期诗歌创作全貌。二是抗战避难阶段。 在此阶段,张元干的人生际遇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经历了抗战、贬谪、亡国、逃难、再 召用、遭谗谤、理想破灭等人生境遇,从繁华竞逐的的升平世界跌入黄流乱注、满目创 痍、颠沛流离的境地,使他的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亦使之审美态度、创作思想 产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是张元干爱国思想的爆发时期,是其爱国主义诗词的集中创 作时期,也是其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时期。其这一时期的诗歌,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民 族的呼声,其以诗歌作武器,强烈谴责权奸屈膝议和的卖国行径,分析形势,指陈厉害, 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富于战斗性,充满现实主义精神,呈现出豪迈慷慨、 悲愤沉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审美特质。三是隐居入狱阶段。绍兴元年,秦桧当权后,“专 意与敌解仇息兵”,给国家、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在此屈膝苟安、黑暗高压的政治环 境下,众多爱国志士退隐林泉,回归自然,以求心灵的超脱自适,保持个体人格的完善, 这种急流勇退、啸傲山水的思想倾向,成为这一时期爱国志士们共同的社会心理。张元 干亦由是而壮岁挂冠,隐居故乡闽中,与李纲、李弥逊、富直柔等平生好友、闽中诗人 群体、仕闽官员群体、僧人群体交游,常“登高望远,放浪山巅水涯,未尝不自适而后 返”【2 】。张元干致仕隐居后,并非一意想过陶渊明式的阳园生活,仍然十分关心社会现 实,竭力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如其自云“迨酒酣耳热,抚事慷慨,必发虞卿仲连 之论,志在忧国”( 同前) 。这一阶段,其不顾自身安危,作诗再次前韵即事诗痛斥 秦桧之流,作词 贺新郎 声援李刚、胡铨,忠肝义胆、正气凛然,即使遭罪入狱、削籍 出名后,仍豪气不减,继续作诗词以抒愤。爱国思想仍为张元千这一时期艺术创作的主 导审美思想,而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进一步扩大、丰富了其诗词所反映的思想内容; 其出世、入世相交织的思想情感,曲折坎坷的人生际遇,又使得其诗词风格产生了变化, 在豪迈慷慨、悲愤沉郁的艺术风格基础上,多了一层“旷达疏朗之新质”1 。 ( 三) 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征张元千的诗歌涉及爱国感事、交游( 其中又有山水、 咏物) 、山水咏物、谈禅说佛、品画题堂等各种题材类型,具有丰富多样性。其爱国感 事题材诗歌,如丙午春京城围解口号、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建炎感事、返 正、再次前韵即事等,通常都在重大的历史背景下而作,反映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 件,都可称之为“实录”,这是张元干爱国主义题材诗歌的重要特色。这类诗歌充满爱 f i 】王兆鹏辑佚张元干祭李丞相文 ,转引张元千年谱) p 1 4 1 1 2 l f 兆鹏辑佚张元干祭车乐机文l ,转弓l ( 张元干年谱p 1 4 2 o l l i 兆鹏张c 千年阱) 前肓 国抗金豪情和“愤世嫉邪之气”,故诗格豪迈慷慨、沉郁悲壮。其交游诗既有诗酒同乐、 咏物感怀之篇,又有赠寄贺悼之作,占据其诗歌创作的主体部分,是其诗歌创作的一大 特色其交游题材诗歌同样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金统治者的侵犯压迫、宋廷 权奸的屈膝求和行径深表痛愤,表达了自己不忘国事、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宏愿,抒发 了报国无门、人生困顿的慨叹,及归隐林泉、消极避世的思想。其山水题材诗写得颇有 情趣,与其他题材类型的诗歌相较,有着更丰富的思想内容,皆有情景交融、情境相生 的艺术审美效果,呈现出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其前期刨作的山水诗,清新、 淡远,颇有韵昧和理趣:避难期间的山水诗,则情感显得愁苦沉郁,诗歌的风格也变得 悲凉沧桑;晚年的山水诗,则气象雄浑,不忘抗金复国之志,在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上 多了疏朗旷达的特色。其有些谈禅说佛题材的诗,也不忘世事俗情,禅思佛念并未消解 其心中忧国伤时之情感。其咏物品画题堂之诗,“或以景寄理,或假物取譬,或叙议结 合,因而总是饱含情韵,无枯燥晦涩之弊”【i 】,情韵高绝、格调清逸,具有诗情画意, 且理趣横生,体现了宋诗的特色。总观张元干各类题材诗歌,其诗主体情感内容为反映 社会现实、反对民族压迫、谴责屈膝议和、抒发志士失路、报国无门的人生感慨,充满 爱国激情、“愤世嫉邪之气”;这一主体审美情感使其不同题材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 豪迈慷慨、沉郁悲愤的艺术风格。其游乐山水、鉴文赏画、谈禅说佛等思想情怀。从不 同侧面反映了其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这些情感,恰恰又丰富了其诗歌的思想 内容和审美情趣,使其诗歌内容和风格趋向多元化、多样化,进一步丰富了其诗歌的审 美特质和审美价值。张元于诗歌亦有不足之处。其虽然尊杜、师杜,但更多的是在形式 上师杜,而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深度上,则继承和发展得不够。因思想的阶级局限 性影响,其对社会矛盾的观察和体悟不如杜甫那样全面、深刻,故其爱国感事诗取材比 较狭窄,思想情感上未能像杜诗那样深沉。其又受宋代“谀颂之风”和禅佛思想的影响, 多有贺颂及谈禅说佛之作,思想内容比较庸俗、消极。在诗歌题材方面。山水、咏物、 描写日常生活题材诗歌的偏少,影响了诗歌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上述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元干诗歌的审美价值。 张元干诗歌体裁丰寓多样,其中律诗占的比重最大,占其诗歌总量的一半其中, 又以七吉律诗为主,占其诗歌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这是其诗歌体式的重要特征。历代诗 论家认为七律最难写,而其多用七律,实乃宋诗坛流风所被及自身诗学渊源、才情禀赋 所驱,但其并未为诗歌体式所束缚,而是根据自己抒情言志的需要来选择诗歌的体式, 做到式为情用,这也是其诗歌形式的一大特色。张元干谋篇布局的技巧颇为精工,其诗 歌结构既有简洁、平稳、绵密、流畅之特色,又有开阖有势、完整和谐、流动变化之特 色。其注重诗歌结构完整谐和的同时,又使结构与情境浑然一体,力求做到“血脉贯穿, 首尾俱应”,“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如优人作戏,出场要须留笑,退思有昧”( 卷九 跋苏诏君赠王道士诗后) ,既有形式之美,又有情韵之荚。张元千讲究音律,但更重 视音律与情致的统一,未刻意追求奇调、拗句,使其诗歌调随情转,情随调出,与黄庭 坚等江西诗派诗人的诗歌相较,显得清新、自然、流畅,少有峻险、峭拔、奇兀之感。 其既遵循律诗的格律用韵,又能按自己表情达意的实际需要来用韵,做到韵为情用、情 以韵发、情随韵出,不仅使其诗歌呈现出声律美的审美特征,而且还增强了其诗歌豪迈 慷慨、悲愤沉郁的艺术风格审美特征,使其诗歌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受诗学渊源和宋 【玎刘乃吕情缘理趣展妙姿两宋文学探脬 ,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p 3 0 诗坛流风的影响,张元干讲究锻字炼句,句法凝练、工切、匀称,辞采既有平淡、质朴 之美,又有雕琢、润饰之美,用字精湛、凝练,力求“旬中有眼”( 卷九跋山谷诗稿) 其诗中多有辞采精工、情景交融、情境相生之妙句,如一串串灿然之珠玉闪烁于诗中, 又如一幅幅栩然之墨画呈现于眼前,故蔡戡芦川居士词序中谓之“有唐人风”。张 元干雕琢辞采方面还有一个特点,喜用双声、叠韵、象声、叠字等艺术手法,既增强了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又增强了人貌景态、情趣意境的生动性,产生了“如珠走盘,略无 定势”、“璀璨夺目”、“光彩照人”的艺术审美效果。张元干还讲究“夺胎换骨”、“活法”、 “参悟”等艺术技法,诗中经常活用古人诗句或用典用事,皆能为自己表情达意所用, 使诗意、情趣能因旧生新,无抄袭、模仿之感,增添了其诗歌语言简洁而精练、内容含 蓄而丰富之审美效果。受宋诗坛“以才学为诗”( 严羽沧浪诗话) 流风的影响,其有 些诗歌过度用典、用事,给人艰涩之感,反而影响了诗歌的审美效果。总体上说,张元 干的诗歌形式与内容谐和、统一,既有章法美、辞采美、声律美等外在审美特征,又有 意境美、情趣美、风格美等内在的审美特质。 ( 四) 诗歌的历史地位张元干的词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爱国精神。他那直 抒胸臆的雄健笔力,慷慨悲凉的词作格调,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在豪放派词的发展 史上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是公认的对其词作艺术成就和地位的评价。与词作 相比较,张元干的诗歌在题材、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体裁形式、结构、声律、辞采等 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的审美特征,又有各自的特色。总体审美价值来说,其词略高于其 诗,但从爱国感事题材的诗、词来说,审美价值则旗鼓相当,其以爱国词章名世,而其 爱国诗词具有共同的审美特质,同样开创了南宋爱国诗词、豪放派诗词风格的先河。从 这个方面上说,其诗、词的艺术成就和地位是等同的。与其同时期的陈与义、吕本中、 曾几、王庭硅、邓肃、刘子犟等诗人的艺术成就相比,张元干与他们一样,都具有爱国 思想和忠勇刚直的禀性,生活于两宋之交,都经历了靖康之难,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精神 紧密结合,诗歌的内容和风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诗歌与他们的诗歌相比,具有 以下几个共同审美特征:一是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的诗歌不同侧面、不同程 度都反映了民族压迫下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民族压迫、国破家亡、权奸误国、 报国无门的痛愤和怨愤,抒发了心中的爱国情怀和抗金复国的强烈愿望。二是具有现实 主义精神。他们不再像南渡前那样,描摹叙写流连光景、官宦奢靡之生活,而是把艺术 视野投向了现实生活,反映宋金斗争、民族压迫、官场黑暗腐朽、人民生活的痛苦,具 有了现实主义批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三是 诗歌风格由轻婉转变为豪放。南渡前,这些诗人过着仕宦优裕的生活,诗歌的风格显得 绵软、轻婉。靖康之难所带来的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使诗人的心灵和精神产生了强烈 的震撼,心中的苦痛和怨愤一经诗歌喷泻出来,就使得诗歌呈现出豪迈慷慨、悲愤沉郁 的艺术审美风格,开创了南宋豪放派诗词风格的先河。正是他们的爱国思想、忠勇刚直、 不畏权好的品行,及其诗歌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深深影响了后期像张孝祥、陆游、杨万 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一批诗人词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创作,尤其是影响了这批诗人词 人爱国主义题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因此,就爱国主义题材诗歌的审美价值来 说,其不亚于其同一时期的其他诗人,就其批判的清醒度、尖锐性和深刻性来说,其诗 歌的审美价值还略高于同一时期的诗人群体。曹济平、白敦仁、王兆鹏、孙望、常国武 i l l 曾济平校注芦川词 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 7 等学者认为,张元干是北宋末、南宋初比较早地运用诗词做武器的爱国诗人、词人,其 开创了南宋爱国主义诗词、豪放派诗词风格之先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爱国主义 题材诗歌创作、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张元干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和历史地位。 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 就目前张元干研究现状来看,对其诗歌创作的研究仍是一块处女地。本选题对张元 干诗歌创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地探索和研究,应属辟径之举其中有几项工作颇费 了些时日和周折,应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 ( 一) 运用了比较丰富的文献资料析论张元干生平思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如分 析其思想和诗学渊源、时代社会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时,参阅了孙望、常国武主编的宋 代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特别是王兆鹏张元千年谱,从中辑录 了大量有关宋代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史料,又从芦川归来集张元干的诗文、 相关序吉、题跋之中,及曹济平、曾意月、官桂铨等人的研究成果中,辑录了有关张元 干家世、交游、思想和诗学渊源、艺术创作评价、诗歌创作活动等方面的资料,并充分 运用这些资料、史料,对影响张元干诗歌创作的主要因素作了比较详细、深入的分析, 为其诗歌创作活动刻画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轮廓,也为其立身行事、艺术创作活动勾勒了 一个相对清晰的历史背景,为了解、研究张元干提供了一些佐资。 ( 二) 赏析了张元干多篇诗作以论其诗歌艺术特色本文从张元干的诗歌中选择了 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诗作近4 0 篇,还选取了其交游对象的诗作6 篇,作为分析其诗 歌内容和形式审美特征的例诗。并运用古代诗学原理中关于诗歌鉴赏、批评的理论和方 法,从诗歌内容和形式的要素上对这些诗歌做了详细或简要的赏析,分析、总结了张元 干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审美特色,及其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和艺术创作技法的特点,描述 了张元干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概貌,对他人研究张元干应有所助益。 ( 三) 评价了张元干诗歌的历史地位本文运用比较、参照的方法,对张元干诗、 词的内容和形式审美特征做了比较,试图通过诗词审美特征的对比,来衡量、评判其诗 歌的审美价值,再从审美价值上来推导其诗歌的成就和地位。又概要辑录了前辈对其同 时期6 位诗人的诗歌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之评价,及对张元千诗歌成就和地位的评价, 作为参照对象和衡量标准,从爱国题材诗歌的共同审美特征、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 作用方面入手,进行相互比较,对张元干诗歌的审美价值、历史地位做了评价。虽有纰 漏、不确之处,但基于对张元干诗歌内容形式的审美特征的分析上,经过相互参照、比 较,对其诗歌的成就和地位作了一个探索性评价,对把握张元干诗歌的成就和地位提供 了些相对理性的认识。 ( 四) 对张元干的诗歌辑录、编年情况作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