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朋友聊聊“孝”.doc_第1页
和小朋友聊聊“孝”.doc_第2页
和小朋友聊聊“孝”.doc_第3页
和小朋友聊聊“孝”.doc_第4页
和小朋友聊聊“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与小朋友们聊聊“孝”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近几年,各学校开展的弟子规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听说你们不光会背诵,会解释它的意思,而且在日常活动中做得也很好。我很高兴。今天,我结合弟子规教育,和你们聊聊“孝”,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美好,在聊“孝”之前,我想和大家一起唱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怎么样?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替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无论你走多远啊,无论你在干啥;到时候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砌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无论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母亲,它歌颂了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儿女们对母亲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古今中外歌颂母亲的歌曲诗词以及其它艺术作品不计其数,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上游子呤这首诗也是歌颂母亲的,有人能朗诵出来吗?(学生朗诵)有人能讲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试讲)。是啊,母亲是无私的,母亲是崇高的,母爱是伟大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以崇敬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对待自己的母亲。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圣人名叫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写了一本书叫孝经,专门讲述关于孝敬双亲的道理,这本书影响深远,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写书,都用文言文,小朋友们不易理解,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父母给的,连同最不起眼的头发及皮肤也不例外。小朋友们想一想,实际情形是不是这样的呢?一个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要生长十个月,妈妈吃下去的饭菜,大部分营养被胎儿吸收了,妈妈要经受痛苦的妊娠期反应,妈妈原本红润的脸色变得又黄又瘦,又出现许多黄褐色的斑点,许多许多的痛苦,妈妈一天一天地挨着,心里在盼望着小宝宝的出世。母亲生孩子的那一刻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有一位外国作家说母亲生孩子时发出的是原始屠宰场的嗷叫。天哪,多么血腥,多么惨忍,没有刀杀般的痛楚,怎么会发出只有在原始屠宰场里才能听到的撕心裂肺的嗷叫呢?一个人的降生,只表明他的存在或出现,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可以说万里长征还没有迈出第一步。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母亲不分昼夜的喂奶喂水、擦尿、擦屎、穿衣脱衣,求医问药,其间的艰辛与劳累,只有我们长大成人以后才可以体会到。难怪有一句俗语这样讲:“要知报娘恩,除非自己怀中抱子孙”。如今,我们上小学了,老师教我们感恩父母,为母亲做点什么报恩的事情,你做了吗?你做得怎么呢?有两个小朋友同一天过生日,第一个小朋友向家里要了几百块钱,邀请来几位好朋友,在高级酒店里圆了一桌,席间他们有说有笑,相互祝酒,在欢庆数年前一个生命的诞生。第二个小朋友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只是在她生日的那天晚上,端来了一盆洗脚水,一定要亲手为妈妈洗一次脚,洗罢,为妈妈剪了脚趾甲,然后掏出早先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零用钱买的绵袜子,替妈妈穿在脚上。妈妈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作,她说,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妈妈的遇难日,妈妈为我负出得太多太多,我无法报答,我只能用这种方法来表示我一点感恩的心。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生日过得最有意义?小朋友们不是在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吗?有兴趣的话,可以拿一个小本子,记录下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其它亲人)一周内为自己所作的事,记上所用的时间,所支出的费用等,这样一周累计下来,你会发自内心地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敬双亲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是每个人起码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毛泽东同志说过:“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别人服务吗?”连动物都知道感激父母的生身之恩和养育之情。小羊羔在吃奶的时候首先要双膝跪下,古人说羊有跪椟意,鸦有反哺情,何况我们是读书明理的学生!怎样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呢?首先,我们一起来观察“孝”字是怎么写的?中国的字是象形文字,有时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写“孝”字,首先是一个半包围的“老”字头,然后下面写一个“子”字,这就像一幅画:高堂上端坐着一位老者,他(她)的子女跪在他(她)的足下,多形象啊,有尊有卑,有上以下,有长有幼,有先有后!孝,就是顺上敬上,顺着长辈的心愿做使长辈心情愉悦的事情,孝,还包含人际间的次第关系!先有爷爷、奶奶,再有爸爸、妈妈,然后才有我们自己,上一辈养育下一辈,下一辈孝敬上一辈,人类就是这样生生不已,传承繁衍,即就是平辈的哥、弟、姐、妹之间,也有长幼,哥和姐应该关心和爱护弟、妹,而弟、妹又要尊重哥、姐,听从他(她)们的教导。而现在,独生子女多了,往往是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事事顺着你,生怕你不高兴,孩子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越是这样,树立敬老的意识对你们就显得更为重要。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很孝敬双亲,可是识字不多,在大庭广众之中把“孝顺”写成了“笑顺”。引起了人们的一阵哗笑,弄得这个人很尴尬,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很深的老学者,他连忙制止哗笑的众人,说:“没写错,没写错,写得对,写得好。”小朋友们都学了语文课,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了,我们经常在纠正错别字,这个人分明把字写别了,而老学者在大庭广众之中能瞎说吗?其实,老学者说的话很对,也很深刻,老学者的真正语意需要我们大家用心分析才能明了。原来呀,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会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然,对“孝”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有时是物质层面的,需要给实物来解决,有时是精神层面的,钱和物不一定能解决的问题。有人认为给双亲有喝有穿就算是尽孝了,其实这种事连小乌鸦也做到了,小乌鸦在老乌鸦的关心照料下长到浑身羽毛丰满,能够自己飞出去捉虫子的时候,它就让老乌鸦卧在窝里好好休息一下疲惫的身体,自己飞出去捉虫子,它把捉到的小虫子、小飞蛾什么的夹回窝里,喂到老乌鸦的嘴巴里。这就是小乌鸦孝敬双亲的水准。我们是人,我们不能停留在小乌鸦“孝亲”的水准上,我们要用心去想老人现在需要的是什么,他饥的时候你为他送去吃的,渴的时候你为他送去水,他有病的时候你给他请医生,他孤单时陪他聊天,你尽力做到了,老人就开心,也就是你尽孝了。总之,作老人们的各种需求,要将心比心地体会,设身处地地观察才能觉察得到的,要作到孝顺,那个“笑”字是不可或缺的,既需要晚辈面带笑意去顺从长辈,更需要长辈受到晚辈的孝行之后发出满意的会心的笑。现在小朋友说老学者的话讲得有道理吗?今年6月份,中央新闻分布了一个数字,说我国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1.71亿,以前公布的数字是1.58亿,估计今年全国人口普查之后可能达到1.8亿。小朋友们学过数学,知道百分率怎么计算,我国总人口13亿,1.8亿大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几?粗略地算一下!(学生算)世界文卫组织有一个标准,老龄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10%就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了,由计算结果看,我们中国早已超标。现在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空巢老人”很多。什么叫“空巢老人”?“巢”就是家,就是我们住的房子,爸、妈们要挣钱养家,都上班去了,少则一天不回来,多则三年五年回家一次,我们小朋友们上学去了,留下爷爷、奶奶,守在空荡荡的家里,这就是空巢老人!现在社会好了,人富了,他(她)们缺乏的不是粮食和衣服,他(她)孤独,他(她)们寂寞,他(她)最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去年我在宝鸡老年学学会参加学术交流,发言中,千阳县一位老人说:“不愁吃、不愁穿,最怕的是孤单”,还说:“家里余粮堆成山,新旧衣服几十件,就是心里闷得慌,半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有许多爸、妈,他们也像故事中哗笑的众人一样,不懂得“笑顺”的深层意思,让爷、奶们过有你吃、有你穿、不招你、不惹你、不理你、不睬你的冷漠待遇。明白了这些情形,小朋友们别忘了星期天或放假期间回去看看爷,奶,或晚上给爷、奶打个电话,多聊几句!在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戏彩娱亲”的小故事,说的是在古代有一个人称“老菜子”的人,70岁了,双亲健在。他在人前不敢称老,还穿着花花绿绿的儿童衣裳,经常故意出些洋相逗双亲笑。一次他挑了一担水,走到父母面前,假装绊倒了,水流了一地,他像小孩子一样,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边哭,一边蹲屁股。惹得双亲笑得后仰前合。你说这不是“笑顺”是什么?小朋友们,你们不是在学弟子规吗?弟子规中不是就有入则孝这一章节吗?讲的就是孝经中需要我们小朋友们学习和践行的那一部分内容。孝经的内容很丰富,共有十八个章节,有的需要政府部门的各级官员去学习,有的需要司法工作者去学习,有的需要宗教人士去了解,更多的内容是需要大人们去学习,去做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讲的都是“孝顺”。对于我们小朋友来说,要做到“孝顺”,最主要的是听老人的话体贴老人。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很切,我们在校好好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让父母亲满意,这就是最大的孝顺。光宗耀祖有什么不好?其实,我们中国的古人是挺讲原则的,晚辈对长辈的孝顺也不是无原则的,从谏诤这一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谏诤”是什么意思?怎么个原则法?听了下面的故事,小朋友们一切都会明白的!在我们眉县第五村某个小学,有一位上三年级的小女孩,她爷爷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医生叮咛千万不能再抽烟,有一回,我们几位老朋友聚在一起,很亲切,很高兴,我们老头子见面有个礼节,就是首先要递给客人一支香烟。那次,这位小女孩在场,当她爷爷接到香烟时,她就劝爷爷说:“爷爷,您有心脏病,医生多次叮咛您不能抽烟,为了您的健康,您就别抽了吧!”她爷爷笑着说:“我和这几位爷爷多日不见,心里很高兴,就让爷爷抽一支吧,只抽一支!”我们几位也附声附和说:“乖女子,我们老弟兄多日不见,心里高兴,就让你爷爷把这支烟抽了吧!”说着,打着了打火机,就要点烟。想不到那位女孩子一把夺过爷爷指缝的烟,揉成粉末。她爷爷发脾气了,大声喝斥说:“没见过这么个娃,没眉没眼的,一点礼貌都没有”这个女孩睡在地上,又滚又哭,说:“我不管,我不管,就是不让你抽烟,打死我我也不让你抽烟。”她爷爷要打孙女,我连忙抱住了这个小女孩,我说:“老杨哥,这个娃不但不能打,我们大家还要佩服这个娃呢?她不要你抽烟是为了你的健康,我们当老人的要明理呀。”又有一个小男孩,是金渠镇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父亲嗜赌成瘾,十几年下来据说输去了一座楼的钱,还被派出所抓去过两次,罚了款,弄得家里欠了一屁股的债。有一次我亲眼见到他父亲要去打麻将,那个孩子拽着父亲的衣襟儿,哭着说:“爸,你不打麻将咧,只要你把打麻将忌了,你叫我咋么我就咋么。”他爸打他,他始终没松手,那次他爸真的没打成麻将。这两位小朋友的行为看上去都有点不孝顺,可他(她)们的出发点和最终效果都是对长辈有最益处的。第一个小女孩为了爷爷的健康,最终没有让爷爷抽到烟,第二个小男孩为了让爸爸戒赌,最终没有让爸爸赌博。这两位小朋友的行为,就很符合弟子规中“亲有过,誎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誎不入,悦复誎。号泣随,挞无怨”的要求,这种行为就叫作“誎诤”。意思就是直率地说出人的过错,不断地劝其改正错误,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用孝经中的原话去说,就是不让亲人“陷于不义”。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不使亲人犯错误。一个国家不可以没有谏诤之臣,一个人不可以没有诤友。人性,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人都爱听恭维顺耳的话,听不得剌耳的逆言,古人用千百次血的教训换来了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想,上述两位小朋友的行为一定是我们开展弟子规教育的成果,这两位小朋友入则孝必定学得好,这两位小朋友将来长大要是当了官必定是个小魏征。魏征是个什么人呀?在唐朝,有个皇帝,人称唐太宗李世民,他的朝臣中有一个人名叫魏征,他向李世民提出过许多利国利民的好意见和好建议。我在前面说过,人都是有劣根性的,最开明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大臣魏征经常谏诤,李世民听得不耐烦了,几次想砍魏征的脑袋,魏征也知道龙颜大怒时血流千里的恐怖,可是,他心里装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装的是民族的兴旺,装的是全国的老百姓,他要让老百姓过上平安的日子,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仍然在朝廷向皇上提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唐朝好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战乱。使唐太宗李世民成为一代明君,当时的太平盛世被称后人为“贞观之治”而名垂千古,这一切与魏征敢于谏诤是有一定关系的。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也出现过形形色色的乱臣贼子,你们在书籍和影视中经常看到,他们专捡上司爱听的话说,专捡上司喜欢的事做。私下里给领导送金钱,送美女,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和绅就是这种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就坏在了这帮人的手里。小朋友们,你要做哪种人呢?如果你爸爸是位领导干部,别人悄悄地把名烟名酒送到你家来,你妈妈拨通回收名烟名酒人的电话号码,把它变成钱时,你怎么想?你怎么做?你甘心让爸爸“陷于不义”吗?你要等着反贪局的叔叔把爸爸带走吗?第五村和金渠镇那两位小朋友的作法对你没有借鉴意义吗?“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古今经典中几乎都包涵了它的精神,忠经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