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史记和汉书是史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部著作,历来对史记和 汉书的比较研究中,多侧重于对两部史书的体例和对司马迁与班固的史学思 想进行比较研究,又有关于史记、汉书文字上的互校研究,这些即所谓“班 马异同 。本文试图在对校史记和汉书的过程中,走出之前仅仅校对文字 的i e t 路,力图从史实考证的方面论述史记和汉书关于同一史实而记载有 出入的异文现象。史记和汉书关于同一史实的记载中,之所以出现这种异 文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汉书纠正了史记在史实记载中某些细节上的小讹 误,其中当然不排除个别方面有汉书误改的现象,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异文是 流传过程中所造成,如形近字和同音和音近字,也有因字形变化所造成的,如“七 字和“十 字的演变问题所带来的讹误等,很多细小的史实记载讹误,只有通过 史记和汉书的参读才能发现本文论证结合,对部分异文亦作详细考证, 以求能推进史记和汉书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史记汉书班马异同异文 英文摘要 “t h er e c o r d so ft h eh is t o r i a n ”a n d “h is t o r y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 a r e t h et w oi m p o r t a n tb o o k s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 a l w a y so nt h er e c o r d s 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a n dh i s t o r y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s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 ,m o r e f o c u s e do nt h et w oh i s t o r i e so fs t y l ea n dt h o u g h to fs im aq i a na n db a n g u sh i s t o r i c a l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dt h e r ea r ea l s oa b o u tt h ew o r d so ft h e r e c o r d so ft h eh is t o ri a na n dh is t o r y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sr e s e a r c h a 11 t h e s ea r ec a l l e d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s i m i l a r i t i e sb e t w e e nb a na n dm a ”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i nt h es t u d yo f “t h er e c o r d s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 ”a n d “h i s t o r y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p r o o f r e a d i n gt h et e x t o u tj u s tb e f o r et h eo l dr o a d 。a t t e m p tt ov e r i f yt h ec o n n e c t i o nf r o mt h e f a c t sd i s c u s s e di n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 “t h er e c o r d s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 ” a n d h i s t o r y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r e c o r d e do nt h es a m ef a c t sa n dt h ev a r i a n t s d i f f e r e n t 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v a r i a n t sp h e n o m e n o n ,p a r t l yb e c a u s e “h i s t o r y 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c o r r e c t e d “t h er e c o r d s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 ”i ns o m ed e t a i l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r e c o r d e di nas m a l lc o r r u p t ,w h i c ho fc o u r s ed o e sn o t r u l eo u tt h ei n d i v i d u a la s p e c t so f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e r r o r c o r r e c tp h e n o m e n o n t h e r ea r eq u it ead if f e r e n tp a r to ft h et e x tisc a u s e d b yt h es p r e a d i n gp r o c e s s ,s u c ha st h et y p el a s tw o r d sa n dh o m o n y m s ,a n d s o u n dt ot h ew o r d t h e r ei sa l s oar e s u l to fc h a n g e sd u et os h a p e ,s u c h a s 。s e v e n a n d 1t e n t h et w ow o r d sc a u s e db yt h ee v o l u t io no ft h ew o r d r e c o r do fc o r r u p t i o na n do t h e r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 m a n ys m a l1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sr e c o r d e di nc o r r u p t i o n ,a n do n l yt h r o u g ht h e “t h er e c o r d so ft h e h i s t o r i a n a n d h i s t o r y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a n dt e x tr e a d i n gc a nb ef o u n d i n t h i sp a p e ra r g u e sc o m b i n a t i o no fs o m ev a r i a n t sa r ea l s o d e t a i l e d 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 s oa st op r o m o t et h e “t h er e c o r d s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 ” a n d “h i s t o r y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i nc o m p a r a t i r es t u d i e s k e yw o r d s :t h er e c o r d s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 h i s t o r y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s i m i l a r i t i e sb e t w e e nb a na n dm a d e r i v a t i v e s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邹馑7 日期:知口丘形 i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第一章绪论 史记和汉书是二十四史中的前两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二十四 史中最重要的两部,这两部书从其完成之日起,就有无数的学者进行学习和研究, 两千年来,形成了单独的学科,即“史记学”和“汉书学”。关于西汉前期史实的 记载上,两部书有相当多的卷数是重合的,所以一般治学的人也都习惯把这些相 同的卷数放在一起阅读。自然也就会对史记和汉书进行比较研究,出现 了所谓“班马异同”。 班马异同,又叫马班异同、史汉异同,或者马班优劣论。概括来说,比较班 马主要有文字比较、体例比较、史学思想比较等等。文字上的比较有宋代倪思的 班马异同、明代许相卿的史汉方驾比较有代表性,但侧重于文字异同比较 的话,就很容易进入一个仅仅是文字互校的过程,所以钱谦益批评班马异同 说是“寻扯字句,此儿童学究之见耳。其实文字的互校往往正是考证史实的基础, 只是一些学者仅仅停留在陈述文字差异阶段,没有就文字差异所造成的具体的史 实差异做进一步的考证,所以难免有不足之处。 史记和汉书在成书或流传的过程中,一些史实记载不免会产生讹误, 有些讹误是在单独阅读史记或者汉书的时候是不太容易看得出来的,而 将两部书放在一起阅读的话,就会发现在很多时候,两部书关于同一史实的记载 而记叙文字有差异,即有异文,在这种情况下,就很自然的去考证这同一史实的 记载,究竟是史记或汉书发生了讹误,而通过比较史记和汉书 关于同一史实的记载异文来考证史实、勘正错误则正是本文所试图做的工作。 历代对史记与汉书两部书分别进行校勘、考订和注释的文章和著作 非常丰富,可说是浩如烟海,但是把史记和汉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 并作比较校勘和考证、勘误的文章和著作就比较少一些。在班马异同的比较研究 中,比较多的文章又是比较司马迁和班固二人的史学思想及史记和汉书 的史学体例等问题,针对史记和汉书的异文部分来进行考证的文章和专 著就又更加少,除前面提到的班马异同和史汉方驾两本著作外,很多学 者只是把它们收进自己的文集之中,如金代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及赵翼的廿 二史刳记等等,可能是一些问题比较琐碎,所以很多学者提到史汉差异的部分 时候,有些问题只是简单提及并没有进行考证,钱大听的二十二史考异也提 到史汉差异并考证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也未覆盖全部,今人有徐朔方的史汉 论稿堪称经典,其书的下编中着重对史记和汉书不同记载进行了比较 和考异,但有很多问题也是仅仅提到并加几句按语,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考述,这 也是其稍不足之处。最近几年陆续有几篇硕士毕业论文做了些史记和汉书 的对校工作,如王海平 异文研究( 暨南大学2 0 0 3 年硕士学位论 文) ;丁致中 校读札记( 南京师范大学2 0 0 4 年硕士学位论文) ; 邓晓燕 、 校读札记( 陕西师范大学2 0 0 6 年硕士学位论文) 。这几 篇硕士学位论文更多是以札记形式出现,或仅仅是列举文字不同,或顶多有几句 按语,仍不出文字对校的路子。也有不少学者发表了一些关于史记汉书史 3 实对校研究的文章,如崔军伟 矫正 举隅(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二期) 举例论述了一些汉书矫正史记记载之误 的情况,认为班固对史记或增补、或改易或删节,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高 敏读 札记六则(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一期) ,举了几 个例子来考证论述史记与汉书关于一些史实记载的差异所导致的史实错 误;李古寅标点本 辨误五则( 中州学刊1 9 8 9 年第五期) ,亦 举出五例并考证了史记、汉书中异文导致的史实错误等等,这些文章在不 同方面对史记、汉书的比较研究做出了积极的工作,本文在某些方面也吸 收了他们的一些观点。 此外,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已经提到史记一百三十篇,有十篇 有录无书1 ,而今本史记却是完整的一百三十卷,其中定有十卷为后人增补, 这十卷的具体篇目至今尚有争论,但史记孝文本纪、史记孝景本纪、史 记孝武本纪这几篇肯定不是司马迁原著无疑,所以涉及史记孝文本纪 和汉书文帝纪、史记孝景本纪和汉书景帝纪及史记孝武本 纪和汉书武帝纪这几卷的异文比较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前人分别就史记和汉书所做的考释和校勘等工作,特别是一些名家 名著,可为本文提供相当分量的参考,清人和现代学者的一些读史笔记里,中间 也常有对史记和汉书的些许议论,近年来又不断有一些勘误史记或 汉书的文章出现,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本文的考证和勘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 帮助。 中华书局的标点本目前是学者通用的版本,在点校过程中博采众长,是比较 好的版本,但偶也或标点或行文中的小讹误。本文即采用中华书局的标点本,希 望通过针对史记、汉书关于同一历史事实的不同记载,即两部书的异文中 涉及到的数字、年代、具体史实的不同记载尝试进行深入的考证和探讨,并广泛 吸收前人关于两本书的注释和校勘成果,同时又会注意提出自己的观点,文章从 整体上把握,也从细节上具体论证,以期能推进史记、汉书的比较研究。 1 班固:汉书卷三0 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6 月标点本,第1 7 1 4 页载:“太史公百三十 篇,十篇有录无书。”下引汉书皆为此版本 4 第二章汉书纠改史记所产生的异文 汉书在成书的过程中,曾大量借鉴史记的研究成果,但又完全不 等同于抄袭,反而在记载的细节上纠正了史记在记载中错误或不合理之处, 本章将具体论述。 1 史记游侠列传:“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 喜日: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 国云。 汉书游侠传此句则云:“天下骚动,大将军得之若一敌国云。”1 史记本传记载为“宰相”,汉书本传为“大将军”。从上下文来看,此 时条侯周亚夫为太尉,掌军事,言“大将军 比言“宰相 更加合理。 2 史记楚元王世家:“楚元王刘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字游。 汉书楚元王传:“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史记索隐:“汉 书作同父。言同父者,以明异母也。 2 史记本传言刘交为刘邦的“同母少弟”,意为同母异父,汉书本传言 其为刘邦的“同父少弟,意指二人是同父异母。据史记- 高祖本纪,汉高祖 刘邦称帝后,尊其父为太上皇3 ,汉书高祖本纪云刘邦之母早亡,又有“( 十 年) 夏五月,太上皇后崩,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万年。 4 字样,似乎太上 皇又有续弦,则云刘交为刘邦“同父少弟”似乎有据可依。但关于“太上皇后” 引起不少学者质疑,据资治通鉴考异云夏五月,太上皇后崩,七月七 月癸卯,太上皇崩,苟纪五月无后字,七月无崩字,盖苟悦时汉 书本尚未讹谬故也。5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谢秉洪 考校研究考证, 应无“太上皇后”,此应是衍文6 ,则刘交应是刘邦“少弟而非“同母少弟 或 “同父少弟 。 3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 汉书张良传:“( 张)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 7 梁玉绳史记志疑云:“续古今考谓是出奇计于马邑之下,以下马 邑为非,似不然。 8 梁玉绳的怀疑有道理。“出奇计马邑下意思即可以理解为 在马邑这个地方“出奇计 ,又可理解为“出奇计而马邑下之”;而“出奇计下马 邑则可以理解为“出奇计”攻下了马邑这个地方。根据汉书高帝纪载: “( 汉高祖) 十一年冬,上在邯郸,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马邑 1 史记卷一二四游侠列传,第3 1 8 4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标点本。下引史记皆为此 版本。汉书卷九二游侠传,第3 7 0 0 页。 2 史记卷五0 楚元王世家,第1 9 8 7 页;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第1 9 2 1 页。 3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3 8 2 页。 4 汉书卷一高帝纪下,第6 7 页。 5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十二,第7 8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5 6 年6 月标点本。下引资治通鉴皆为 此版本。 6 谢秉洪: 考校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 0 0 6 年博十学位论文。 7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第2 0 4 7 页;汉书卷p q0 张陈王周传,第2 0 3 7 页。 。梁玉绳:史记志疑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1 1 7 0 页。下引史记志疑皆为此版本。 5 不下,攻残之。 颜师古注日:“残谓多所杀戮也。川代相陈稀反时,汉高祖刘邦 亲率军击代,马邑是反军占据之地,被攻下后又是“残之 ,因此张良不可能在马 邑“出奇计 ,而应是“奇计下马邑 。史记留侯世家的“马邑下 三个字容 易使人产生歧义,因此汉书加以更正。 4 史记高祖本纪:“泗川守壮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 杀之。” 汉书高帝纪:“秦泗川守壮兵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杀之。” 颜师古注日:“得者,司马之名。”史记索隐:“颜师古云:得,司马之 名,非也。按:从后云左司马曹无伤,自此以下更不见替易处,盖是左司马 无伤得泗川守壮而杀之耳。 2 史记比汉书多了“泗川守得”四字。史汉论稿云:“索隐辨之 甚确,此四字当是脱漏,不是汉书有意为之删削。 3 史记索隐分析地有 一定道理,但这里汉书云“沛公左司马得杀之 亦可理解为沛公左司马“得 而杀之 ,如此理解,则汉书之文似乎比史记更加言简意赅。 5 史记黥布列传:“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 汉书英布传云英布“至,汉王方踞床洗,而召布入见。4 此时英布是九江王,还没有被封为淮南王,到后来刘邦拉拢英布成功之后才 在“四年七月,立布为淮南王,与击项籍。 5 另史记高祖本纪云“是时九 江王布与龙且战,不胜,与随何间行归汉。此处史记尚言英布为“九江王 , 所以史记本传此处言及英布的时候说其是“淮南王”是不准确的,汉书本 传此处把“淮南王”三个字删去,使记叙更加合理。 6 史记冯唐传:“( 冯) 唐以孝着,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史记集解: “应劭日:此云孝子郎也。或日以至孝问。”史记索隐:“按:谓为郎署之长 也。” 汉书冯唐传:“( 冯) 唐以孝着,为郎中署长,事文帝。 颜师古注日: “以孝得为郎中,而为郎署之长也。”6 中郎和郎中都是汉朝官职,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云:“郎中令,秦官, 属官有大夫、郎、谒者,借秦官。 其中“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 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只是中郎的秩禄比郎中高些,同页“中郎秩比 六百石 ,而“郎中比三百石。 7 如果按史记索隐云谓之“郎署之长”,应当 明为“郎中署长 而非“中郎署长 。 7 “九卿”与“比九卿 史记酷吏列传:“及( 赵) 禹为少府,比九卿。 1 汉书卷一高帝纪下,第6 9 - 7 0 页。 2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3 5 1 页:汉书卷一高帝纪上第1 2 页。 3 徐朔方:史汉论稿,南京,江苏古籍 j j 版社,1 9 8 4 年1 1 月,第2 2 5 页。下引史汉论稿皆为此版本。 4 史记卷九一黥布列传,第2 6 0 2 页;汉书卷三四韩彭英卢吴传,第1 8 8 6 页。 5 史记卷九一黥布列传,第2 6 0 2 页。 史记卷一0 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2 7 5 7 页;汉书卷五0 张冯汲郑传,第2 3 1 2 页。 7 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第7 2 7 页。 6 汉书酷吏传:“及( 赵) 禹为少府九卿。 1 史记言“比九卿 ,意指赵禹此时不是九卿的身份,只是堪比九卿,汉 书言为“少府九卿 ,则意为九卿。关于汉代的“九卿 是否为实指,一直存有 争议,如史记孝文本纪附史记正义云:“汉置九卿,一日太常,二日 光禄勋,三日卫尉,四日太仆,五日廷尉,六日大鸿胪,七日宗正,八日大 司农,九日少府,是为九卿也。 2 也有认为汉朝的“九卿”只是一个泛称的, 如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云:“西汉时九卿也和三公一样,习惯 上的称呼,并非固定官制。3 又劳斡秦汉九卿考秦汉时期的卿不止九位, 也并无“九 卿的规定4 。但无论“九卿 为实指还是二千石的泛称,“少府 应为“九卿”之列无疑。所以似乎不应如史记本传所言“为少府,比九 卿。 汉书本传径言其为“九卿”,显得更加妥当。 8 史记高祖本纪:“秦二世元年秋,( 沛令) 乃令樊哙召刘季。刘 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汉书高帝纪:“秦二世元年秋七月,( 沛令) 乃令樊哙召高祖。高 祖之众已数百人矣。川 “数十百”人意思是说在百人左右,就是说此时汉高祖刘邦的队伍还不到一 百人,班固改成“数百人”,意思是此时刘邦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几百人的规模, 汉书本传删去一个“十”,使刘邦所率人马立增十倍,表明此时汉高祖刘邦所 率领的已是一股不小的势力。汉书删去一个“十 ,使得汉高祖刘邦起事时的 形象更加饱满。 9 史记袁盎列传:“司马与分背,袁盎解节毛怀之,杖,步行七八里, 明,见梁骑,骑驰去,遂归报。 汉书爰盎传:“司马与分背,盎解节旌怀之,屐步行七十里,明,见梁 骑,驰去,遂归报。6 “七八里 和“七十里 相差十倍,袁盎得知吴王欲叛乱的消息,连夜逃奔, 狼狈不堪,至天明才“见梁骑 ,似乎不应是只走“七八里 这么近的距离,于情 理上推算,应是“七十”里合理些。汉书本传改“七八里”为“七十里,使 得记载更合理。 前文己述,汉书在叙述细节上层纠正了史记中一些记载错误或不合理 之处,但在改动的过程中也不免造成了细节上一些小的讹误,具体举例如下: 1 吴王刘濞收买人心时,史记吴王濞列传载:“如此者四十余年,以故 能使其众。 汉书吴王传:“如此者三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 史记正义: “言四十余年者,太史公尽言吴王一代行事也。汉书作三十余年,而班固见其 1 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第3 1 4 4 页;汉书卷九十酷吏传,第3 6 5 2 页。 2 史记卷一0 孝文本纪,第4 2 1 页。 3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1 9 5 4 ,第8 4 页。 4 劳斡:秦汉九卿考,劳斡学术论文集甲编上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 9 7 6 年。 5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3 4 9 页;汉书卷一高帝纪上,第9 页。 史记卷一0 一袁盎晁错列传,第2 7 4 3 页;汉书卷四九爰盎晁错传,第2 2 7 4 页。 7 语在孝文之代,乃减十年,是班固不晓其理也。 1 史记正义解释的很清楚, 不赘述。 2 史记五宗世家:“胶东王贤立十四年卒,谥为哀王。子庆为王。 汉书景十三王传:“胶东王贤立十五年薨,谥为哀王。子戴王通平嗣。 2 据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元狩三年( 前1 2 0 ) 为胶东“哀王贤元年”, 元封四年( 前1 0 7 ) 为哀王十四年,次年,即元封五年( 前1 0 6 ) 为胶东“戴王通 平元年3 ,又汉书诸侯王表“元狩三年,哀王贤嗣,十四年薨。元封五年, 戴王通平嗣,二十四年薨。 4 则汉书景十三王传载胶东王刘贤“十五年薨 则有误。而史记探源认为胶东王刘贤立十四年卒年是“后人窜入 ,亦有一定 道理。5 云胶东王刘贤“立十五年薨”仅汉书景十三王传一处出现,又与汉 书他卷和史记不合,应是错误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汉书在成书的过程中,班固改正了很多史记在细 节上的一些讹误,但也有个别改动不尽合理,需要我们在对史记和汉书 的比较阅读中才能发现。 史记卷一0 六吴王濞列传,第2 8 2 3 页;汉书卷三五荆燕吴传,第1 9 0 5 页。 史记卷五九五宗世家,第2 1 0 2 页;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第2 4 3 3 页。 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8 6 4 页,第8 7 2 页。 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第4 1 6 页。 崔适:史记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1 6 6 页。下引史记探源皆为此版本。 8 第三章史记、汉书因表述不同造成的异文 第一节同一史实的不同记述 在对同一史实的记叙中,史记、汉书往往有一些表面看来是关于同一史 实的不同记载,实际是因表述不同而造成的异文现象,试举例如下: 1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日: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 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 汉书陈胜项籍传则记载:“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日:周章军已破,秦兵 且至,我守荥阳城不能下,秦军至,必大败。”1 史记云田臧等人是“围荥阳城弗能下”,而汉书则云其是“守荥阳城 不能下”。一“围 一“守 ,一字之差,但实际意思却刚好相反。此时田臧等人 是“围 荥阳还是“守 荥阳呢? 有人认为汉书改“围”为“守”是改动正 确的。2 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称王之后,“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 吴广围荥阳。 这时候,是李斯之子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3 而 田臧等人谋划完毕之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 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 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4 汉书本 传的记载与之相同,由此可知事件经过是:吴广部下田臧等人在看到周文( 即周 章) 军破、而荥阳又久围不下的情况下,杀死假王吴广,分兵迎击秦军,而后败 死。所以“守荥阳的是三川守李由,田臧等人应是“围”荥阳,久围不下后分 兵,一部分精兵去迎击秦军,一部分继续围攻荥阳。田臧说“少遗兵,足以守荥 阳”,此处的“守 不应理解为在荥阳城上守城,而是继续围城之意。所以后来章 邯进军时,击李归等人在“荥阳下”。这也可以在史记李斯列传里得到证实, 赵高在秦二世面前污蔑李斯时说道:“丞相长男李由为三j i i 守,楚盗陈胜等皆丞相 傍县之子,以故楚盗公行,过- - ) i i ,城守不肯击。5 由此可见,汉书陈胜项籍 传的“守荥阳不能下”,其中的“守”字乃是“围”字之意,在城下围守的意思。 这里出现的“围 与“守 之异文,并非是史记误或汉书误,而是史 记、汉书表述方式不同所致。 2 史记货殖列传:“卓氏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 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 索隐:“汉书及相如列传并云八百人也。 汉书货殖传:“卓氏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算,买滇、 蜀民,富至童八百人。 6 这里史记本传云“富至僮千人”的“千人是约数,意指千人左右,我 们现代口语中还经常说“千八百,意思是一千左右,这里的“千 和“八百都 是约数,所以汉书本传改“千 为“八百 ,其意其实和史记本传一样, 1 史记卷阴八陈涉世家,第1 9 5 6 页;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第1 7 9 2 页。 2 李古寅:标点本 辨误五则,中州学刊1 9 8 9 年第5 期。 3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第1 9 5 4 页。 史记卷阴八陈涉世家,第1 9 5 4 1 9 5 7 页。 5 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第2 5 5 8 2 5 5 9 页。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第3 2 7 7 页;汉书卷九一货殖传第3 6 9 0 页。 9 只是说明卓氏僮仆之多,意为“千八百”左右 3 史记五宗世家:“( 鲁共王刘余于汉景帝) 二十六年卒,子光代为王。” 汉书景十三王传:“( 鲁共王刘余于汉景帝) 二十八年薨。子安王光嗣。 t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孝景帝前二年( 前1 5 5 ) 云:“三月甲寅初王 ( 刘) 余。是年为淮阳王刘余元年。汉景帝前三年( 前1 5 4 ) 云:“六月乙亥淮 阳王徙鲁,是为恭王。 2 是年为鲁恭王元年。汉武帝元光六年,鲁恭王二十六年 ( 前1 2 9 ) 条日“薨”,汉武帝元朔元年( 前1 2 8 ) 条日“( 鲁) 安王光元年。”3 又 汉书诸侯王表“( 鲁共王刘余) 三月甲寅,立为淮阳王,二年,徙鲁,二 十八年薨。 又云:“元朔元年,安王光嗣,四十年薨。 4 由此可见,鲁共王封鲁王一共二十六年,而从其初封淮阳王到其卒,中间一 共二十八年,史记本传言鲁共王刘余“二十六年卒 当指鲁共王做鲁王二十六 年而卒,汉书本传言其“二十八年薨”是指从其开始封王算起,二十八年而薨。 因此有两年之差,这也是作者行文习惯所致,并无叙述上的错误。 4 史记五宗世家:“( 江都易王刘非) 立二十六年卒,子建立为王。” 汉书景十三王传:“江都易王非以孝景前二年立为汝南王。二十七 年薨,子建嗣。 5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景帝前二年( 前1 5 5 ) 汝南王条“三月甲 寅初王( 刘) 非。 是年为汝南王非元年。汉景帝前四年( 前1 5 3 ) 汝南王条“徙 江都”。汉景帝前四年( 前1 5 3 ) 江都王条日:“初置江都。六月乙亥,汝南王非 为江都王。是年为江都易王元年,元朔元年( 前1 2 8 ) 为江都易王二十六年,而 在次年,即元朔二年( 前1 2 7 ) 即已经为江都王建元年,可知刘非为江都王的时 间为二十六年。6 又汉书诸侯王表“三月甲寅,立为汝南王,二年,徙江都, 二十八年薨。 又云:“元朔二年,王建嗣。”7 由此可知刘非在汉景帝前二年( 前1 5 5 ) 立为汝南王,两年后,即汉景帝前 四年( 前1 5 3 ) 迁为江都王,又过二十六年后,即元朔二年( 前1 2 7 ) 薨。 所以此处又是史记和汉书表述不同所致,史记本传云其“二十六 年卒,当是指其为江都王的时间为“二十六”年,而汉书本传云其“二十七 年卒,当是又加上了其为汝南王的时间。 5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悼惠王即位十三年,以惠帝六年卒。” 汉书齐王传则在记叙完齐王刘肥献城阳郡给鲁元公主以后卒,其云: “后十三年薨,子襄嗣。”8 表面看来,汉书是认为是齐王刘肥献城阳郡给鲁元 史记卷五九五宗世家,第2 0 9 5 页;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第2 4 1 3 页。 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乇年表,第8 3 9 8 4 1 页。 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手年表,第8 3 9 页,第8 4 0 8 4 1 页,第8 5 8 页。 汉书卷一四诸侯工表,第4 1 0 页。 史记卷五九五宗世家,第2 0 9 6 页: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第2 4 1 4 页。 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8 3 9 页,第8 4 2 8 4 3 页,第8 5 8 - 8 5 9 页。 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第4 1 l 页。 史记卷五二齐悼惠王世家,第1 9 9 9 页;汉书卷三八高五王传,第1 9 8 8 页。 l o 公主以后十三年卒。 据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六年( 前2 0 1 ) “正月甲子初王悼惠王 肥”,汉惠帝六年( 前1 8 9 ) 齐悼惠王十三年日“薨”。1 又汉书诸侯王表齐 悼惠王肥“正月壬子立十三年薨,孝惠七年,哀王襄嗣,2 则齐悼惠王刘肥立十 三年薨无疑,汉书齐王传云刘肥“后十三年薨其意应该是指刘肥立为齐王 十三薨,但这句话记载其在献城阳郡给鲁元公主以后,就很容易产生歧义,是汉 书的写作手法所致。 第二节“公主刀与“翁主 “公主”与“翁主的称谓之别,如汉书高纪引如淳日:“公羊传 日:天子嫁女於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帝姊妹日长公主, 诸王女日翁主。 师古日:“如说得之。天子不亲主婚,故谓之公主。诸王即自主 婚,故其女日翁主。翁者,父也,言其父主婚也。亦日王主,言王自主其婚也。 3 汉书成帝纪“建始元年,公主王主句注日:“张晏日:天子女日公主, 秩比公也。师古日:王主则翁主也。王自主婚,故日王主。 辞海解释“公主云:“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皇帝 之女称公主,帝之姊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历代沿称。”4 汉语大词典 “公主 条解释为:“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对某些妇女的尊称。”5 关于“翁主 ,辞海解释为:“汉代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之郡主。 6 汉语大词典“翁主”条解释为:“汉代诸王之女称翁主,犹后世之郡主。 7 与辞海基本相同。通典云:“初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其 尊崇者加号长公主,仪服同藩王。诸王女皆封乡、亭翁主,仪服同乡、亭侯。8 文 献通考云:“汉制:皇女皆称县公主( 师古日:天子不亲主婚,故谓之公主。 诸侯即自主婚,故其女号翁主。翁者,父也) ,仪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号长 公主,仪服同藩王。诸王女皆封乡、亭翁主,仪服同乡、亭侯。以列侯尚公主, 诸公主家令、门尉皆属宗正。初学记载:昔尧女有娥皇女英,舜妹有夥手, 舜女有宵明烛光,易有,帝乙归妹,周武王之女嫁于陈,并未有封邑之号,至周 中叶,天子嫁女于诸侯,天子至尊,不自主婚,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始谓之公 主。秦代因之,亦日公主。汉制,帝女日公主,帝姊妹日长公主,汉制皇女皆封 县主,仪服同藩王。9 通典和文献通考和现代人编写的辞海和汉 语大词典的的解释同出一辙。 叶梦得石林燕语云:“帝女谓之公主,盖婚礼必称主人,天子不可 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8 0 8 页,第8 1 5 页。 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第3 9 8 页。 汉书卷一高帝纪下,第7 8 页。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9 9 年9 月,第7 5 7 页。下引辞海皆为此版本。 汉语火词典第二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 9 8 8 年3 月,第5 9 页。 辞海,第8 0 2 页。 汉语人词典第九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 9 9 2 年6 月,第6 4 4 页。 杜佑:通典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1 2 月点校本,第8 5 8 页。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五八帝系考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9 月,第2 0 4 1 页。 与群臣敌,故以同姓诸侯主之。主者,言主婚尔。而汉又称翁主者,诸侯之 女也。翁者,老人之称,古人大抵谓父为翁。诸侯自相主婚无嫌,故称翁者,谓 其父自主之也。自六朝后,诸主之女皆封县主,隋以后又有称郡主者,自 是遂循以为故事。则主非主婚之名,盖尊称,犹言县君、郡君云尔。国初,赵韩 王以开国元臣,诏诸女特比宗室,皆封郡主。臣庶而封主者,惟赵氏一家而已。 而名实之差,流俗相习而不悟,主、君皆尊称,则县主县君、郡主 郡君,初何所辨? 但以非宗室不封,故从以为异也。1 袁枚随园随笔云: “汉书天子女称公主,姊妹称长公主,姑称大长公主,犹之春秋所书伯姬、 叔姬、季姬者,时君之女也。加主以贵之者,先君之女,时君之姊妹或姑若祖姑 也。但帝女亦有称长公主者,如武阳公主是也。诸王女称翁主,唐称郡主,称乡 主,称乡亭公主。2 按照上述对“公主”和“翁主 的解释,帝王和诸侯之女称为“公主 ,诸王 之女称为“翁主 ,与中国古代爵位制度来参照的话,“王 的地位显然比“侯 的地位要高,那么诸王之女“翁主地位似乎高过诸侯之女“公主 。但是地位低 于“王”的“诸侯 之女却和帝王之女同称为“公主 ,似乎于情理不合。而史 记与汉书在记载关于“公主 和“翁主”的事迹时,却显得有些混乱,如 在记载汉朝与匈奴和亲的问题上,史记很多记载是送“公主”与单于和亲,而 汉书却多记载是“翁主 送至匈奴和亲而非“公主 ,举例如下: 1 史记匈奴列传:“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 氏,汉书匈奴传:“于是高祖患之,乃使刘敬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3 2 史记匈奴列传“老上稽粥单于初立,孝文皇帝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 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公主。 汉书匈奴传:“老上稽粥单于初立,文帝 复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 4 3 史记匈奴列传“自是之后,孝景皇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 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汉书匈奴传:“自是之后,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 关市,给遗单于,遣翁主如故约。”5 史记匈奴列传:“汉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 西方之援国。”汉书匈奴传:“( 汉) 又西通月氏、大夏,以翁主妻乌孙王,以 分匈奴西方之援国。”6 4 史记匈奴列传:“故约,汉常遣公主,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 匈奴亦不扰边。 汉书匈奴传:“故约,汉常遣翁主,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匈奴 亦不复扰边。7 1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第7 6 页。 2 袁枚:随园随笔,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 9 9 1 年9 月,第1 1 7 页。 3 史记卷一一0 匈奴列传,第2 8 9 5 页;汉书卷九四匈奴传,第3 7 5 4 页。 4 史记卷一一0 匈奴列传,第2 8 9 8 页;汉书卷九阴匈奴传,第3 7 5 9 页。 5 史记卷一一0 匈奴列传,第2 9 0 4 页;汉书卷九l 几i 匈奴传,第3 7 6 4 页一3 7 6 5 页。 6 史记卷一一0 匈奴列传,第2 9 1 3 页;汉书卷九| 【i 匈奴传,第3 7 7 3 页。 7 史记卷一一0 匈奴列传,第2 9 1 3 页;汉书卷九四匈奴传,第3 7 7 3 页 1 2 但也有汉书和史记的关于同一件史实的记载均为“翁主”的情况, 如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云:“齐厉王,其母日纪太后。太后娶其弟纪氏女为厉 王后。王不爱纪氏女。太后欲其家重宠,令其长女纪翁主入王宫,正其后宫,毋 令得近王,欲令爱纪氏女。王因与其姊翁主奸。于是天子乃拜主父偃为齐相, 且正其事。主父偃既至齐,乃急治王后宫宦者为王通于姊翁主所者,令其辞证皆 引王。王年少,惧大罪为吏所执诛,乃饮药自杀。绝无后。”同样这件事,汉书高 五王传记载为:“( 齐厉王) 其母日纪太后。太后取其弟纪氏女为王后,王不爱。 纪太后欲其家重宠,令其长女纪翁主入王宫正其后宫无令得近王,欲令爱纪氏女。 王因与其姊翁主奸。于是武帝拜偃为齐相,且正其事。偃至齐,急治王后宫 宦者为王通于姊翁主所者,辞及王。王年少,惧以罪为吏所执诛,乃饮药自杀。” 颜师古注日:“诸王女日翁主,而纪氏所生,故谓之纪翁主。此是史记、汉 书记载都为“翁主的例子。 也有同一件史实, 史记记载为“翁主”而汉书的记载为“公主 的现象,如史记大宛列传:“( 张) 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 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日: 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昆莫起拜赐, 其他如故。骞谕使指日:乌孙能东居浑邪地,则汉遣翁主为昆莫夫人。 自博望侯骞死後,匈奴闻汉通乌孙,怒,欲击之。及汉使乌孙,若出其南,抵 大宛、大月氏相属,乌孙乃恐,使使献马,愿得尚汉女翁主为昆弟。乌孙 以千匹马聘汉女,汉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乌孙,乌孙王昆莫以为右夫人。匈 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昆莫日我老,乃令其孙岑娶妻翁主。” 汉书西域传下则云:“骞既致赐,谕指日: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 主为夫人,结为昆弟,共距匈奴,不足破也。匈奴闻其与汉通,怒欲击之。 又汉使乌孙,乃出其南,抵大宛、月氏,相属不绝。乌孙於是恐,使使献马, 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天子问群臣,议许,日:必先内聘,然後遣女。乌 孙以马千匹聘。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赐乘舆服御物, 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昆莫年老, 欲使其孙岑陬尚公主。公主不听,上书言状。2 这里史记记载均为“翁主”, 而汉书则日“公主”。 史记和汉书关于“公主 与“翁主 记载混乱的情况,似乎说明 汉朝“公主”与“翁主 的称谓是互通的,但即使在汉书本身,亦有一些 记载颇能说明“公主 与“翁主 在汉朝是不同人群的不同称谓,如汉书王 吉传载王吉给汉宣帝的上疏中云:“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 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聘妻送女亡节,则贫人不及,故不举子。又汉家 列侯尚公主,诸侯则国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诎于妇,逆阴阳之位,故多女 乱。古者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以褒有德而别尊卑,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 1 史记卷五二齐悼惠王世家,第2 0 0 7 2 0 0 8 页; 汉书卷- - a 高五王传,第1 9 9 9 2 0 0 0 页。 2 史记卷一一0 匈奴列传,第2 9 1 3 页: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第3 1 6 6 - 3 1 7 1 页;汉书 卷九六西域传下,第3 9 0 2 页。 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 1 这里“汉家列侯尚公主,诸侯则国人承翁主一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司法局《民事起诉状(遗赠抚养协议纠纷)》民事类法律文书(空白模板)
- 眼科围手术期的护理
- 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方案
- 2025年怀化市辰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招募见习生(5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a卷)
- 2025年黑龙江加格达奇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公益性岗位招聘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4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每日一练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预热题)
- 202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门头沟医院北京市门头沟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山东开展市中区第五批次就业岗位征集推广暨榴枣归乡才聚市中智创未来笔试备考试题有答案详解
- 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投资分析考前冲刺测试卷附有答案详解附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5年河北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2人笔试高频难、易错点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一套
- 个体工商户章程范本
- 设备快速换型管理制度
- 西华师范大学2024年《信号与系统》期末试卷(A 卷)
- 江南水乡讲课件
- 降低口腔炎发生率的品管圈实践
- 职称评聘工作管理制度
- 三腔空肠营养管构造及护理
- 2025年人教PEP版(2024)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DB31/T 1367-2022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测与评价规范
- 电费代付款协议书
- 2025年(第一季度)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加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