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 学生姓名: 学 号: 2010014723 专业班级: 信计 专业 102 班 指导教师: 职称 讲师 起止时间: 2013.92014.5 诚诚 信信 声声 明明 我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作品和论文是本人经过近四年的基础课程 与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几个月集中的毕业 设计学习、实践和努力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本人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设计作品和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我承诺,设计作品和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学生签名: 签名日期: 2014 年 月 日 .1.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 指 导 教 师曾守桢职 称讲师 指 导 教 师职 称 题 目 来 源自选 选题的依据: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普遍共识和重要研究课题区域生 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协调社会经济发 展与自然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关系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但它是在一定生 态环境条件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进程和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国民经济一直快速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11.80%,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 境和自然资源形成严重的破坏 基于此,本文拟从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入手,分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 展的现状协调度,找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原因以及协调发展的障碍,全面研究浙 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这将有助于推动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保障浙江省长治久安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研室 审核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2. 系审批意见 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3.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题目:题目: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 1 1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1)遵循政策相关性和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和可比性原则,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原 则选择评价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综合评价方法,建立 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运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模型,计算出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度和协调发展度等级 (3)分析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失衡的原因,提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的对策 2 2进度计划进度计划 2013.09.03-09.30 毕业论文题目选择及确定阶段; 2013.10.01 至 2013.11.20 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开题报告; 2013.11.21-12.15 撰写外文文献翻译与文献综述; 2013.12.16-2014.1.20 大致拟定论文写作框架; 2014.01.21-03.20 收集相关数据,利用 Eviews 建立模型并分析; 2014.03.21-04.18 上交作品和论文初稿; 2014.04.19-05.01 根据论文指导手册上要求的格式完善作品,修改论文 2014.05.02-05.04 论文打印、答辩准备; 2014.05.15 之前完成所有电子文稿提交工作。 .4. 3 3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经济发展状况 3姜子青,曲财亭,刘新民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J环境保护,1992,(l):9-12 4李文彦持续发展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49(2):97-106 5张坤等欠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1999 6侯增周山东省东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21(7):157-160 7梁志红山东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2): 138-140 8曾维华,王华东,薛纪渝,等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问题之一 环 境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1(2):33-37 9茹江,李彬,叶文虎,等开发区协调发展规划研究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 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5(3):31-34 10张静中,李华浙江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9,37(01):119-124 11王娟,侯青,欧阳玉秀关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J经济师,2011, (05):41-42 12姚晓东,曲福田,肖屹浙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及协调性研究J江 浙社会科学, 2008,(06):232-237 13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London,2011 14MedowsMarket feedbacks and the limit to growthJINFOR Journal,1977,15(1):1- 21 15Hennicker Rolf,Bauer Sebastian S,Janisch Stephan,Ludwig MatthiasA generic framework for multi-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 modelingJModelling and Software Society,2010:980-994 16Grossman G M,Krueger A BEconomics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17Selden T M,Song D S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development:Is there a Kuznets Curve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J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2):147- 162 .5. 指导教师签名:_ 年 月 日 学 生 签 名:_ 年 月 日 (此表为教师填写,内容打印,签名必须手写。学生要保存好该任务书,与开题报告一同上交指导 教师,以备装订。 ) .6.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中文题目论文中文题目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 论文英文题目论文英文题目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coordination of Zhejiang 学生姓名学生姓名朱波专业班级专业班级信计专业 102 班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定义可持续发展为一种满足当代需要而不影响下一 代需求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两点:一是经济发展,二是环境持续性。即 经济发展对系统影响不能超过环境可承受能力。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寻求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对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协调 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能够发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与 经济发展之间协调状况,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以期为实现经济与环 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环境经济学观点,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性。本文 研究就是基于上述背景存在的问题,在客观分析浙江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 展现状基础上,试图通过一定方法来评价当前全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水平,并给出相关协调建议。 .7. 课题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l)绪论(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动态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2)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界定及理论分析 (3)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包括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 体系模型和方法 (4)浙江省生态环境实力经济实力以及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分析 (5)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现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原因以及浙江 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6)结论主要创新点及展望 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构建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发展速度和 人民生活水平 4 个准则层,根据权威机构典型指标频率、代表性、易获取性与 全面性结合三个原则筛选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各项指标,以此来构成经济-环境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客观赋权熵权法对指标赋权,然后对经济的 综合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状况进行评价,得出两者综合水平值;最后代入 协调发展度数学模型,依次计算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总体协调发展趋势指数。 本文基本路线是按照四个层次来展开,通过基础研究来确定论文选题,通 过一般性研究来对整个论文所依托理论体系及研究对象的当前现状做深入分析, 为后文展开全面研究埋下基石,最后通过本文核心研究揭示生态环境与经济系 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最后以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差异研究作为落脚点。 .8. 4.4.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计划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计划 总体安排:总体安排: 2013.09 至 2013.10 准备选题及任务书下发; 2013.11 至 2013.12 查阅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及开题报告; 2013.12 至 2014.04 完成论文初稿并修改、完善论文; 2014.05 至 2014.05 论文打印、答辩准备; 2014.05 月底前答辩、完成所有电子材料提交工作。 进度计划:进度计划: 2013.09.03-09.30 毕业论文题目选择及确定阶段; 2013.10.01 至 2013.11.20 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开题报告; 2013.11.21-12.15 撰写外文文献翻译与文献综述; 2013.12.16-2014.1.20 大致拟定论文写作框架; 2014.01.21-03.20 收集各城市相关数据,利用 Eviews 建立模型并分析; 2014.03.21-04.18 上交作品和论文初稿; 2014.04.19-05.01 根据论文指导手册上要求的格式完善作品,修改论文 2014.05.02-05.04 论文打印、答辩准备; 2014.05.15 之前完成所有电子文稿提交工作。 .9. 5.5.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经济发展状 况 3姜子青,曲财亭,刘新民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J环境保护,1992,(l):9-12 4李文彦持续发展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49(2):97-106 5张坤等欠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1999 6侯增周山东省东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7):157-160 7梁志红山东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2): 138-140 8曾维华,王华东,薛纪渝,等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问题之一 环 境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1(2):33-37 9茹江,李彬,叶文虎,等开发区协调发展规划研究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 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5(3):31-34 10张静中,李华浙江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9,37(01):119-124 11王娟,侯青,欧阳玉秀关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J经济师,2011, (05):41-42 12姚晓东,曲福田,肖屹浙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及协调性研究 J江 浙社会科学, 2008,(06):232-237 13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London,2011 14MedowsMarket feedbacks and the limit to growthJINFOR Journal,1977,15(1): 1-21 15Hennicker Rolf,Bauer Sebastian S,Janisch Stephan,Ludwig MatthiasA generic framework for multi-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 modelingJModelling and Software Society,2010:980-994 16Grossman G M,Krueger A BEconomics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17Selden T M,Song D S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development:Is there a Kuznets Curve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J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2):147-162 Energy Economics,1996:189-200 .10. 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系(教研室)评议意见系(教研室)评议意见 系(教研室)主任签名:系(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注:开题报告内容可以打印,但导师和系(教研室)意见及签名必须手写。 .11.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 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方面:姜子青在探索协调理论的过程,认为生态环境与经济 协调发展中的“协调发展”包含“共同发展及持续发展”的内涵,他认为我们所追求的协调发展并 不是一种“平等发展” ,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发展,只有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协调效应, 才能达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如图 1-1 所示) 。李文彦认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 内涵与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所描述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一致的,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可 持续发展都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关系。但张坤、任勇等人认为不能把协调发展 和可持续发展完全看成一样,可持续发展比协调发展的意义要更为深刻,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思想和 战略选择。协调发展只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综合以上几种观点,基 本反映了目前主流的几种关于环境与经挤协调发展关系的内涵。 图 1- 1 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框架 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研究方面:侯增周在分析东营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基础 上,通过计算协调度来判定东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失调状态;梁志红利用主成份分析法与回归 分析法对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最终以协调度及协调趋势指数的计算结果 来判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他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山 东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不稳定;曾维华等从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入手,对福建省湄 洲湾新经济开发区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为该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茹江等以 .12. 环境承载力作为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判断判据,并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验证了这 一思路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方面:张静中等人根据浙江省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典型环境指标排放量与人均 GDP 关系的计量模型,发现 浙江省还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最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出了自己建议。王娟等人对 GDP、经 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三个概念进行了区分,并阐述了这些概念之间的相关性。她认为:“经济增长” 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GDP 的增长不等于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也不等于经济发展,即便经济 得到了发展也未必会得到社会的进步,而民生的不断改善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姚晓东在浙江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中,构建了浙江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提 出了浙江省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的方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浙江 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环境对经济的单向作用,而没有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对 生态环境所起到的改善作用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上:主要存在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 阶段乐观对待生态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主要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而不考虑经济活动对 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悲观看待生态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是导致生态 环境破环的主要原因,保护生态环境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对经济实现零增长;第三阶段是理想的看待 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生态环境和经济可以保持协调发展的关系。这期间的代表作有:古典经济学 家 Adam Smith 在国富论中提到:环境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会体现在商品的价格中,而经济发展 停滞的关键是在于相对稀缺资源的不合理分配。Meadows 在增长的极限中提到:生态环境恶化 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而其根源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保护环境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经济实现零增 长。Hennicker Rolf 在多学科环境建模的通用框架一文中强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认为 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好生态环境,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在生态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研究方面:国外最早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是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假设开始的。库兹涅茨曲线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由 GeneGrossman 和 Alan Krueger 在研究污染物 的变动情况时发现的,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情况与国民收入的变动情况呈倒 U 型曲线的关系。后 来 Panayotou 联想到这种情形与 Kuznets 1955 年所提出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设(收入差距与经济 发展之间的关系曲线)很类似,于是把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关系定义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 设。之后 Selden T M 和 Song D S 在空气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是否也存在这一样一条库 兹涅茨曲线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空气污情况会出现先恶 化后改善的过程。 .13.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经济发展状况 3姜子青,曲财亭,刘新民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J环境保护,1992,(l):9-12 4李文彦持续发展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49(2):97-106 5张坤等欠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1999 6侯增周山东省东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21(7):157-160 7梁志红山东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2): 138-140 8曾维华,王华东,薛纪渝,等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问题之一 环 境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1(2):33-37 9茹江,李彬,叶文虎,等开发区协调发展规划研究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 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5(3):31-34 10张静中,李华浙江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9,37(01):119-124 11王娟,侯青,欧阳玉秀关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J经济师,2011, (05):41-42 12姚晓东,曲福田,肖屹浙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及协调性研究J江 浙社会科学, 2008,(06):232-237 13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London,2011 14MedowsMarket feedbacks and the limit to growthJINFOR Journal,1977,15(1):1-21 15Hennicker Rolf,Bauer Sebastian S,Janisch Stephan,Ludwig MatthiasA generic framework for multi-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 modelingJModelling and Software Society,2010:980-994 16Grossman G M,Krueger A BEconomics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17Selden T M,Song D S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development:Is there a Kuznets Curve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J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2):147- 162 .14.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外文文献翻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外文文献翻译 外外文文文文献献译译文文 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珠海市为例以珠海市为例 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珠海市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区逐步 形成,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务院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横琴总 体发展规划为珠海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而巨大的发展机遇。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珠海带来 了资源环境压力。因此,珠海在面对新一轮机遇和挑战的同时,需要谋求资源环境基础的持续保障 及其与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探索适合珠海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模式。要想确保目标的实现, 就必须掌握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确保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协调状态,并对协 调状态做客观的评价,以便及时施加影响以使之趋于协调。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基础,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本要素。珠海市土地利 用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境内以平原、丘陵为主。根据珠海市农业气象、土壤资料及作物的适宜性, 运用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出该市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可以看出无论粮食消费类型如何选取,珠海 市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都足以支撑珠海市现有的人口规模,现状人口规模与承载力尚有较大差距。 珠海市土地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型结构,运用基于数理统计方法的协调发 展度模型,综合评价珠海市土地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计算结果显示,珠海市土地资源与经济协 调发展类型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土地资源滞后型,即土地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度较高,但土地资源 效益函数明显低于经济效益函数。 为探讨珠海市水资源的支撑能力与保证程度,采用水资源承载力这一综合性指标计算水资源可 承载的人口数。单纯从水资源单因素角度考虑,珠海市人口发展规模在水资源承载力阈值内,但对 珠海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必须考虑珠江河口咸潮对珠海供水水质的影响,以及澳门的作用。 考虑上述因素后,水资源已不能满足珠海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现水资源短缺。同土地资源计算 方法,综合评价珠海市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珠海市总体上水资源与经济 发展处于良好协调水平,但经济发展相对超前,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水平相对较低,故属于良 好协调发展类水资源滞后型。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要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压力处于地球生态系 统的承载力范围内,地球生态系统就是安全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 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学者都在探讨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 足迹评价模型就是一种度量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态的一种方法。 利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对珠海市 2008 年-2011 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生态 盈亏平衡分析,结果显示,2008 年-2011 年间珠海市人均生态足迹均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产生 .15. 生态赤字。生态赤字的存在,说明珠海市人口的消费需求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阈值。 对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用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更新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值, 表征区域资源环境的承压程度,比值定义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定义为某一国家或地区人 均生态足迹与全球人均生态足迹的比值,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消费水平的高低。资源 环境与经济协调指数定义为生态占用指数与生态压力指数的比值,该指数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 环境的协调性。 珠海市 2008-2011 年的生态压力指数均在 0.5-0.8 之间,即珠海市生态压力处于较安全状态。 从数值上看,珠海市的生态压力呈现一个上升趋势,由此可见,珠海市生态压力是逐渐增大的。根 据生态占用指数的等级划分标准,珠海市 2008 年-2011 年处于稍富裕状态。根据生态协调性指数 的等级划分标准,2008 年珠海市协调性指数为 2.0207,恰好处于协调性稍好的临界点。2009- 2011 年珠海市协调性指数均处于协调性较差的范围。 相对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珠海市 2008-2011 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而人 均生态承载力则低于广东省,生态赤字约为广东省的四倍左右。生态压力指数表征区域资源环境的 承压度,不考虑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生态压力,依此计算的生态压力指数表明,珠海市的生态压力指 数和广东省的相近,为较安全状态。根据生态占用指数的等级划分标准,珠海市处于稍富裕状态, 同期广东省则处于较贫穷状态。珠海的生态协调性指数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是广东省平均水平的 两倍左右,珠海市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性处于协调性较差阶段,而广东省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 性由很差转向较差,两者的协调性均有好转的趋势。 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源需求量增加,环境面临的压力加 大,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此,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立足资源禀赋, 通过有选择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珠海市的土地资源综合水平,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相比较为滞后,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发展集约用地,杜绝 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象的发生。为了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珠海市需要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 的构建,从制度和政策上调整用水结构,提高居民节水意识,从水量上遏制需水的过快增长,不断 提高珠海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使珠海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最终 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6. 外文文献原文 Research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Economy - A Case Study of Zhuhai City 此文选自 China Economic Review 作者Qi LIANG,Jian-Zhou Teng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is remarkable since the outset of the reform program in early 1980s. A great number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at both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s (e.g., Borensztein Chen Chow, 1993; Chow Wu, 2000; Yu, 1998), and ongoing debate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which source, factor accumulation or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is the key growth-driving factor. However, unfortunately, the rol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growth has till recently often been ignored, with a conspicuous lack of studies being made to theoretically examine and empirically determine this. The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on real economy can hardly be over-emphasized, as Goldsmith (1969, p. 390) puts b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finance. . . is the effect that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have on economic growth Q. On one hand, it is difficult to investigat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finance-growth nexus since simply examining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em, which are utilized in most cross-country studies, can lead to spurious estimations due to a number of limitations inherent in the cross-sectional technique.1 Besides, it is well known that correlations reveal nothing about caus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jorities of the existing time-series studies applying only bivariate causality tests between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 variables (e.g., Bell Calderon Demetriades Gregorio King Levine, 2002). A number of recent literatures on endogenous growth also favor the positive rol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played to economic growth (e.g., Amable Bencivenga Bencivenga, Smith, Benhabib Odedokun, 1996; Rioja Christopoulos Fase Demetriades Luintel Chapter II briefly 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 First define the basic concep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study of the starting point . Then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elated research coordinated economic theory , which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thesis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empirical research also supports the latter part of the paper the theoretical basis ; Chapter three is on the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analyze the situation . The actual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Zhejiang Province to coordin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efforts have been made ; fourth par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Kuznets curve empirical analysis. Use Kuznets curve assumptio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empirical analysis done by EKC model , Zhejiang province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quantity to characterize the evolution of the empir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rends and conduct , trying to fully grasp Zhejiang Provin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trinsically linked ; fifth part is to study the level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 which is the core part of this study . Us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mathematical model to calculate the economic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situ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coordination 1990 to 2010 development process , while the 13 provincial c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ecology .23. environment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evaluation results are also given ; sixth part of Zhejiang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 which is the thesis foothold.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main reason for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coordination , Zhejiang Province ,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reasons, the realization of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provides relevant suggestions . In this paper,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is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level of Zhejiang Province, 13 provincial citi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obtained correlation Caus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Zhejiang Province to promote th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 with reference. Key Words:Coordin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coordination degree countermeasures built Yee; Zhejiang Province .24. 1 引言引言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定义可持续发展为一种满足当代需要而不影响下一代需求发 展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两点:一是经济发展,二是环境持续性。即经济发展对系统的影响不能超过 环境可承受能力。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课题。对 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能够发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 与经济发展之间协调状况,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以期为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 科学依据。 浙江是中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是浙江的四大经 济支柱,浙北的经济发展程度高于浙南,2012年,占浙江人口54.7%的浙北六市经济总量占浙江的 67.5%。杭州和宁波是浙江的两个经济强市,经济实力长期位居中国前20位。杭州、宁波、舟山、 绍兴、嘉兴、湖州按常住人口计算(下同)的人均生产总值处于中国前列或靠前位置,高于浙江省 平均水平。金华、台州的人均生产总值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但明显高于中国平均水平。丽水、衢州 是浙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级市,人均生产总值显著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而略高于中国平均水平。 温州人均生产总值浙江省11位,略高于中国平均水平,总量居浙江省第三。 根据环境经济学的观点,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性。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上 述背景和存在问题,在客观分析浙江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一定的方 法来评价当前全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并给出相关协调建议。 .25. 2 基本概念界定基本概念界定 2.1“2.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涵义的界定涵义的界定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对“生态环境”赋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