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蒲松龄俚曲的音乐特色与演唱风格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俚曲艺术家。他利用当时当地流行的时调俗曲,以曲 牌连缀的形式,采用白话口语和淄川方言写作的十五种俚曲,是他对音乐和俗文学的又 一重大贡献。他作品中的某些曲牌在其家乡三百年来久唱不衰,被誉为明清俗曲的活化 石。蒲松龄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打破了以往用南北曲联套的曲牌连缀形式而 改用俗曲,语言鲜活生动,曲调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他在选择 和编创曲牌时,从故事情节和人物表现需要出发,依据传统创腔中依字行腔的原则,曲 调与当地方言语势密切结合,体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山东民歌的音调特点。演出形式 有说唱体和戏曲体两种。俚曲以方言来统一演口昌风格,规范演唱方法,使用真声演唱, 喉音较重。 全文共分六部分:引言;第一章、俚曲产生的条件和社会意义;第二章、蒲松龄俚 曲音乐分析;第三章、俚曲的演唱;第四章、蒲松龄俚曲的传承与发展;结语。其中第 二、三章是本文的重点。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蒲松龄俚曲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指出演唱研究非常薄弱的现 状,提出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在第一章中,首先简要介绍蒲松龄及其俚曲,然后 对蒲松龄写作俚曲的条件进行论述。蒲松龄俚曲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的音乐大环境有关, 与蒲松龄坎坷的人生道路和所处的社会层次有关,是他的音乐才华的集中展示。 第二章,首先通过对蒲松龄俚曲中联套和回套的结构分析,使大家对蒲松龄俚曲的 整体结构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然后对传唱至今的四支代表性的俚曲曲牌从曲式结 构、音乐素材、旋律发展手法、润腔手法、特色音调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以进一步 了解俚曲的音乐特色。 在第三章中,文章从演出形式与伴奏、演唱风格的把握和演唱的发声处理三个方面 进行论述。其中在“演唱时发声上的处理”一节中,吐字咬字是重点部分。文章对淄川 方言与普通话在吐字咬字方面的不同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以目前正式出版物所刊登 的十几首蒲松龄俚曲曲谱的唱词为主要例证,对民间艺人的演唱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 并对改进演唱方法,以适应当前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第四章中,文章总结了本研究的意义,对蒲松龄俚曲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山东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继承、发展、借鉴和创新是我们研究蒲松龄俚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我们弘扬优秀 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准确把握山东民歌的演唱风格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蒲松龄俚曲音乐特征演唱方言 中图分类号:j 6 1 7 1 2 山东帅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p us o n g l i n gi sap r o m i n e n tl i t t e r a t e u ra n dl i q u ( f o l ks o n g ) a r t i s to fq i n gd y n a s t y b y m e a n so fe m p l o y i n gt h ep o p u l a rt u n e sa n dv u l g a rs o n g so fh i sa g ei nh i sn a t i v ep l a c e ,p u s o n g l i n gh a sc o m p o s e df i f t e e nk i n d so fl i q ui ns p o k e nv e r n a c u l a ra n dz i c h u a nd i a l e c tw i t h t h ef o r mo ft u n ec l u s t e r , w h i c hi s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b o t hm u s i ca n dp o p u l a rl i t e r a t u r e s o m et u n en a m e so fh i sw o r k sc o n t i n u et ob ep o p u l a rf o rm o r et h a nt h r e eh u n d r e dy e a r s i nh i sh o m e t o w na n da r eh a i l e da st h el i v i n gf o s s i lo ff o l ks o n g so ft h e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b a s e do n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f r o m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 s ,p us o n g l i n gm a d eb o l d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b r o k et h r o u g ht r a d i t i o n a lt u n ec l u s t e ro fj o i n t i n gs o u t ha n dn o r t hm u s i co p e r at o g e t h e r i n s t e a d ,h eh a sa d o p t e dt h ef b 墩s o n g sw i ml i v e l yl a n g u a g ea n ds i m p l em e l o d ya n dh i s c o m p o s i t i o n sa r ep o p u l a ra ta l li t sl e v e l sa n d a r ed e e p l yl o v e db yt h em a s s e s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 c h o o s i n ga n dc r e a t i n gt u n ec l u s t e r s ,p us o n g l i n g ,i nt h el i g h to fs t o r yp l o ta n dc h a r a c t e r 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db yt r a d i t i o n a lp r i n c i p l eo fs i n g i n ga c c o r d i n gt oc h a r a c t e r s ,h a sc o m b i n e dt h e t u n ew i t ht h el o c a ld i a l e c tt ot h eu t m o s t ,w h i c h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as t r o n gl o c a lc o l o ra n d t y p i c a ls h a n d o n gf o l km u s i cm e l o d y 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c o n t a i n st a l k - - a n d s i n gf o r ma n do p e r a f o r m l i q ur e s o r t sz i c h u a nd i a l e c tt ou n i f y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s t y l ea n dt os t a n d a r d i z et h e s i n g i n gm e t h o d i ti ss u n gb yg e n u i n ev o i c ew i t hh e a v yg u t t m a ls o u n d s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c o m p o s e do fs i xp a r t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c h a p t e ro n eo nt h ec r e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a n ds o c i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l i q u ;c h a p t e rt w oo nt h em u s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fp u s o n g l i n g sl i q u ;c h a p t e rt h r e ef o c u s i n g0 1 1l i q up e r f o r m a n c e ;c h a p t e rf o u ro n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i q u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ne o n j u n c t i o nw i t ht h et h i r d o n ec o n s t i t u t e st h em a j o rb o d yo ft h i st h e s i s a f t e rg i v i n gab r i e f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d o m e s t i ca n df o r e i g nr e s e a r c hs t a t u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p a r tp o i n t so u tt h ew e a k n e s s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t u d yo ns i n g i n ga n dt h u sb r i n g sf o r w a r dt h e r e s e a r c hp u r p o s eo ft h i sp a p e r c h a p t e ro n ei n t r o d u c e sp us o n g l i n ga n dh i sl i q ua n dt h e n d i s c u s s e st h ec o n d i t i o n sf o rp us o n g l i n gt oc o m p o s el i q u t h ec r e a t i o no fl i q ui se n o r m o u s l y r e l a t e dt ot h es o c i a lm u s i c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a ta g ea l o n gw i 吐lp u se v e n t f u l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a s m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w e l la sh i ss o c i a ls t a t u s i ti st h ef u l ld i s p l a yo fp u s o n g l i n g st a l e n t so nm u s i c c h a p t e rt w ob e g i n sw i t hc l a s s i f y i n gt h es t r u c t u r e so fj o i n ts e t sa n db a c ks e t si np u s o n g l i n g sl i q ua n dt h e na n a l y z e st h ef o u ro n g o i n gp o p u l a r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l i q ut u n en a m e s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t u n es t r u c t u r e ,m u s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m e l o d i cp r o g r e s s i n g ,a p p r o a c h e so f m a k i n gs o u n da n df e a t u r e dt u n ei no r d e rt of u r t h e ra p p r e c i a t et h em u s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l i q u c h a p t e rt h r e es p r e a d so u te x p o s i t i o nf r o m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a s p e c t s :p e r f o r m a n c ef o r m a n dm u s i c a la c c o m p a n i m e n t ,p e r f o r m a n c es t y l ea n ds o u n d i n gt r e a t m e n t t h e s o u n d i n g t r e a t m e n t s e c t i o nf o c u s e so nt h ee n u n c i a t i o na n da r t i c u l a t i o n t h i sc h a p t e rg i v e sad e t a i l e d e x p o s i t i o no n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e n u n c i a t i o na n da r t i c u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z i c h u a nd i a l e c ta n d c h i n e s em a n d a r i n t a k i n gt h el i b r e t t o si nm o r et h a nt e nl i q um e l o d i e so fp us o n g l i n gf r o m t h eo f f i c i a lp u b l i c a t i o n sa se x a m p l e ,t h i sp a p e rs u m m a r i z e s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f o l ka r t i s t sa n dp u t sf o r w a r d _ t h ew r i t e r so w ni n s i g h t so n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c h a p t e rf o u rd r a w sac o n c l u s i o no n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a n dh a sp r o p o s e d t h ew r i t e r so w n o p i n i o n s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i q uc o m p o s e db yp us o n g l i n g t h es t u d y o fp us o n g l i n g sl i q ui sn o to n l yg r o u n d e do nt h eb a s i so f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b u t a l s os e r v e st h ep u r p o s eo fd r a w i n gi n s p i r a t i o na n dm a k i n gi n n o v a t i o n s i ti so fg r e a tp o s i t i v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e x p a n d i n gc h i n e s ee x c e l l e n t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e n h a n c i n gn a t i o n a lv o c a lm u s i c a n dm a s t e r i n gt h ed e l i v e r ys t y l eo fs h a n d o n gf o l ks o n g s i v k e yw o r d s :p us o n g l i n g l i q um u s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d e l i v e r ys t y l e d i a l e c t c a t e g o r y :j 61 7 1 2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迸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新签字爱懈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出塞垣堇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出壅匝菹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锄 签字日期:2 。7 年歹月,珀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 0 0 歹年r 月幽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蒲松龄俚曲是蒲松龄采用当时当地流行的时调俗曲,以淄川方言写成的通俗俚曲。 它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口昌白交替的演唱形式,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跌宕起伏,语言鲜活生 动,曲调通俗易懂,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语言学、民俗学、音乐学、戏曲 学和曲艺学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本论文旨在通过对蒲松龄俚曲产生的背景和音 乐特征的分析,以取得对蒲松龄俚曲音乐全貌的认识,以传承保存至今的曲谱具体作品 为例,参照民间艺人及其传人的演唱,对蒲松龄俚曲的演唱及语言特色进行分析,总结 出其演唱的规律和特点。这对于深入挖掘和保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齐鲁 优秀音乐文化,丰富舞台实践,促进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尤其是准确把握山东民歌的 地方特色和风格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对蒲松龄俚曲的研究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自蒲松龄俚曲诞生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关于蒲松龄俚曲的研究自它诞生后 就开始了。生于明万历四十年( 1 6 1 2 年) 的淄川人高念东,曾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作序,也是蒲松龄俚曲最早的研究者。这一阶段只有几篇评论文章。 2 、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1 9 4 6 年大晚报“通俗文学 周刊第五期刊登的周贻 白的论文蒲松龄的蒲松龄俚曲是第一篇综合论述蒲松龄俚曲的论文。五、六十年代 出现了少量专谈俚曲的文章,其中吴钊的蒲松龄的俚曲成为建国后蒲松龄俚曲研究 的先导。 3 、七十年代末至今。1 9 8 0 年全国第一次蒲松龄学术研讨会之后,“蒲学 研究的热 潮带动了蒲松龄俚曲的研究,从多角度研究蒲松龄俚曲的文章开始涌现。尤其是1 9 8 9 年蒲松龄研究第一期发表了日本藤田佑贤所送日本庆应大学藏琴瑟乐的复印本 之后,又引发了一股蒲松龄俚曲研究的热潮。 纵观对蒲松龄俚曲三百多年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料文献的挖掘、收集与整理; 2 、文学艺术的研究,包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艺术表现等; 3 、语言学的研究,包括方言俗语的辑录汇释、语法和语音研究等; 4 、音乐本体的研究,包括曲式结构与曲牌的分析等。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从总体上来看,相对于蒲松龄俚曲文学语言方面的研究而言,对其音乐的研究尚不 够深入广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音乐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 l 、俚曲音乐的采集与考察。在吴钊的调查报告蒲松龄的“俚曲 和陈玉琛的 俚曲曲牌真伪辨中,对俚曲音乐的真伪进行了有力地考证。 2 、俚曲的音乐特色的研究。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陈玉琛和刘晓静。陈玉琛从曲牌 的源流、形态和曲式的分析对俚曲曲牌进行考察,并明确地指出“俚曲有着自己的声腔 系统”即“以明清俗曲为主要声腔,又集南北腔、融南北曲与时调为一体的多种声 腔的集合体,这是俚曲自立于艺术之林的重要条件。刘晓静在她的三百年遗响中编 蒲松龄俚曲的音乐形态特征中,从曲调和语言的关系( 包括曲调与字调、曲调与语 调的关系) 对俚曲曲调进行分析,并对俚曲由于运用方言演唱而形成的音乐特色进行了 论述。在下编蒲松龄俚曲代表性曲牌分析中,考证了四支最具代表性的曲牌【叠 断桥】、【耍孩) l l 、【玉娥郎】和【银纽丝】的渊源,以及它们与其它艺术品种同名曲牌 的关系,特别是得出蒲松龄创造性地首用【叠断桥】这牌名及词格的结论。此外,唐 宁、唐艺的从俚曲音乐的曲式结构感情色彩析它的艺术特色,将音乐主题、曲式结 构和感情色彩结合起来分析;王川昆、翟沛敏的蒲松龄巧用【叠断桥】,对蒲松龄的三 首【叠断桥】的调式色彩、词式的组织结构及曲式的体裁形态等进行分析比较,也都是 典型的例子。 3 、蒲松龄俚曲音乐审美观。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石蔚的从蒲松龄俚曲看蒲松龄 的音乐审美观和蒲松龄俚曲“和”的音乐思想探析;陈玉琛与唐艺合作的蒲 松龄的音乐美学思想。蔡造珉和吴钊也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蒲松龄在俚曲音乐中所体 现出来的音乐美学思想。 4 、演唱。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有王百灵的蒲松龄俚曲演唱风格浅谈;刘秀 荣的我演唱蒲松龄俚曲 旷野逢仙) 的体会;郑刚、尹玉箫蒲松龄俚曲今唱探微 和侯宇爽的谈谈蒲松龄俚曲的演唱等数篇文章。他们所论有的是从表演中得来的切 身体会,对我们领略俚曲的特点非常重要;有的是对革新俚曲演唱的大胆设想,为发扬 俚曲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深入挖掘俚曲演唱的内涵和演唱、表演理论的研究还非常薄 弱,少有成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对蒲氏俚曲音乐的研究多从民族音乐历史发展和音乐 西参见聊斋俚曲集,陈玉琛,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4 月,p 8 6 2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品曲式结构分析的角度来研究蒲松龄俚曲的渊源和特色,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 果。但是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尤其是蒲松龄俚曲作为说唱结合的综合艺术,有其独 特的韵味和风格,追根溯源和曲谱分析难以完成对其风格韵味的全面阐释和把握,如果 其研究仅仅停留在文字和乐谱上,会是蒲氏俚曲研究中的一大缺憾。因此,要想对蒲氏 俚曲的风格特色有更深入的研究,就必须对俚曲的演唱和表演特色进行分析总结,这样 才能发扬俚曲演唱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让优秀的民族音乐薪火传承。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蒲松龄俚曲产生的条件和社会意义 一、蒲松龄及其俚曲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亦称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 今山东省淄博 市淄川区) 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 1 6 4 0 年) ,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 1 7 1 5 年) 。清代 著名的文学家、俚曲艺术家。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家喻户晓,深受广大人民 群众的喜爱,并被译为2 0 多国文字,其中包括英、法、德、意、日、俄等,并被改编 为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蒲松龄也因此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 从文学角度讲,如果说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在传统文学领域中的大雅之作的话,那末 他的通俗俚曲则是“土 到家的民间俗文学的典范。通俗俚曲又称“通俗杂曲 、 “聊斋俚曲,在当地民间被称为“小曲”、“小曲子”。为避免不了解俚曲的人误把“聊 斋俚曲”当成是聊斋志异中的小曲,本文择专家学者相关研究中的“蒲松龄俚曲 称之。蒲松龄俚曲是蒲松龄采用当时当地流行的时调俗曲,以淄川方言写成的俚曲巨著, 据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记载,蒲松龄著的通俗俚曲有十五种:墙头记、姑妇曲、 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 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其中丑俊巴为 未完成作品,富贵神仙经修改扩充后变为磨难曲,在流传中为两个独立的本子, 共计六十二万多字。它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唱白交替的演唱形式,“以明清俗曲为主要声 腔,又集南北腔、融南北曲与时调为一体” ,融说唱、戏剧于一书,故事情节引人入 胜,跌宕起伏,语言鲜活生动,曲调通俗易懂,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三百年来在其 家乡淄川一带有口皆碑,久唱不衰,在文学、语言学、民俗学、音乐学、戏曲学和曲艺 学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俚曲的创作年代除部分作品有据可查外,其余多为专家学者考证推断而定,本文综 合邹宗良聊斋俚曲集前言中的创作时序列表 和陈玉琛聊斋俚曲中创作年代 表列表如下: 参见三百年遗响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刘晓静,上海三联书店,2 0 0 2 年1 1 月,第一版,p l 圆参见聊斋俚曲,陈玉琛,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4 月,p 6 1 国参见聊斋俚曲集前言,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9 9 年,第1 版,p 7 参见聊斋俚曲集,陈玉琛,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4 月,p 4 5 0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创作篇第写作年代作者年龄有关说明 琴瑟乐康熙十三年( 1 6 7 4 ) 前后3 5 岁前后据天山阁所藏抄本内题 俊夜叉康熙十四年( 1 6 7 5 )3 6 岁由曲词“康熙爷乙卯年”推断 穷汉词康熙十五年( 1 6 7 6 )3 7 岁据毕子俊旧藏抄本所署的日期 快曲康熙十五年至十七年由曲牌的写法推定 丑俊巴康熙十五年至十七年由快曲联类推侧 慈悲曲在姑妇曲之前,由形式推定 姑妇曲 康熙四十一年( 1 7 0 2 )6 3 岁由开场诗及作者诗文、生平推定 蓬莱宴在富贵神仙之前,有曲词内证 富贵神仙由蓬莱宴联类推测 增补幸云曲由开场的写法推定 寒森曲 由增补幸云曲联类推定 翻魇殃由曲牌用字推定 l :禳妒咒康熙四十一年( 1 7 0 2 ) 前后6 3 岁有作者诗文中的时事 磨难曲康熙四十七年( 1 7 0 8 ) 以后6 9 岁以后有作者诗文中的时事 墙头记康熙五十年( 1 7 1 1 ) 或稍后7 2 岁或稍后有作者诗文中的时事 本文着重从音乐本体入手,以流传下来的十五种俚曲故事,和自上个世纪五、六十 年代以来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的蒲松龄俚曲曲牌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蒲松龄俚曲的音乐 风格和演唱特色进行分析。 二、蒲松龄写作俚曲的条件 l 、明清俗曲与巫戏的盛行,及各种地方剧种的兴起,为蒲松龄的俚曲创作提供了 必要的客观条件。蒲松龄( 1 6 4 0 年一1 7 1 5 年) 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的明清俗曲兴盛和 广为流传的时代,不仅数量浩大,而且风靡整个社会,成为当时音乐生活的主流。明沈 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曾记载说: 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甚。自宣,正至成、弘间,中原又行【锁南枝l 、【傍 妆台】、【山坡羊】之属。自兹以后,又有【要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 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问,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 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之属,自两淮至江南,渐与词曲相远比年以 来,又有【打枣杆l 、【桂枝儿l 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 何而来,真可骇叹! 这种情形可以与流行歌曲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相媲美,甚至可以说,当时广为传唱 的俗曲小令就是那时的流行歌曲。至清朝,这些俗曲依然盛行。近代文人付惜华在中 国俗曲总集叙录中说: 明代俗文学,时调小曲,承宋元戏曲之余绪,发达极速,且达最盛时期,降至 清代,南北俗曲,余势犹盛,除旧调外,复出新声,竞盛一时。 蒲松龄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感情,据说他在大量搜集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创作聊斋志 异的同时,也随时随地搜集唱曲,学习演唱和记录民间小调,把大量的民间音乐储藏 在脑海中。他对当时流行的俗曲了如指掌,顺手拈来,又经过精心选择编创,使之与讲 唱故事的需要紧密结合,成为说唱音乐的一枝奇葩。据蒲松龄俚曲研究专家陈玉琛先生 考证,俚曲所用不包括土腔杂调的5 0 个曲牌的归属与渊源如下:明清俗曲曲牌3 4 个; 宋、元、南北曲曲牌1 7 个;源于南朝乐府1 个;出于唐代教坊曲名者( 后为词牌名) 2 个;出于唐宋词牌及古曲者7 个;出于金诸宫调2 个;出于元杂剧曲名2 个;原为南北 曲曲牌,在俚曲中为俗曲者6 个。在作品的具体使用中,俗曲共有2 7 4 9 段,占总段数 的9 1 。由此可见,如果不是掌握了大量的俗曲、具备较高的音乐修养,是不会产生这 部鸿篇巨制的。 除了俗曲之外,以宣扬宗教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巫戏在当时也很盛行。蒲松龄在请 禁巫风呈中描述道: 二十年来,习俗披靡,村村巫戏。商农废业,竭赀而为会场;丁户欠粮,典衣而作 戏价。沸心聒耳,王武子之所乐闻;乱吠齐喧,介葛卢之所能喻。乃妇女喜其易解,粉 白黛绿者成群。 俗曲和巫戏的盛行,不仅为蒲松龄的俚曲创作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艺术借鉴形式,也 滋养了俚曲落地生根的社会土壤,为俚曲的传唱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 、蒲松龄从事俚曲的创作,还与明代中后期以来文人重视民间文学的风气有关。 俚,在中国古代有粗俗、不文雅之意。古代的书面文献中对于民间的音乐作品常冠以“俚 称呼,如“俚曲、“俚歌 、“俚谣”,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被视为粗俗之作,为古代的 文人雅士所不齿。到了明代,文人开始重视民间文学。嘉靖年问,李开先直称“真诗只 函参见聊斋俚曲集,陈玉琛,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4 月,p 8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民间并讲为“真人所做,故多真声 ;启祯时期,冯梦龙称吴中山歌为“民间性情 之响”,并编辑了俗曲集挂枝儿、山歌等。文人们推许、激赏民间时尚小曲逐渐 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并且一直延续到清朝。文人墨客模仿民间歌曲体裁编创通俗的歌 曲作品,编创俚曲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冯沅君先生在中国诗史中曾经言及,明代 的文人如朱瞻基( 即明宣宗) 、刘效祖、赵南星、沈仕、梁辰鱼、王骥德、施绍莘等已 经在模仿民间流行的俗曲从事创作。这种文人染指民间俗曲的情况,可以说是蒲松龄 俚曲创作的先声。 蒲松龄自幼受到俗曲、巫戏的熏陶,会唱很多民间小曲。当地名流唐梦赉写的七 夕宿绰然堂,同苏贞下、蒲留仙诗中,有“乍见耆卿还度曲,同来苏晋已传殇一联, 其中“耆卿刀即指蒲松龄,“还度曲三字便说明他早已经有写小戏、俚曲作品的爱好, 并且颇为入所知圆。 3 、经济与政治地位的低下,是他为百姓创作俚曲的决定性主观因素。中国古代的 知识分子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矢志青云,光宗耀祖,改变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正所 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做官同样也是蒲松龄的理想。然而,生 性聪慧,对经史子集过目不忘的蒲松龄在科考的道路上却非常坎坷。十九岁的他即以县、 府、道第一考中“秀才,自此以后,一次次的岁试、科考似乎都在捉弄这个满腹才华 的读书人,他苦苦坚持了近五十年,最终也未及第。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成为“岁贡 生。几十年对仕途的苦苦追求和怀才不遇的严酷打击使他终身为民,穷困潦倒,只有 “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 。他认识到了科举的黑暗和选才 的弊端,慨叹“世道黑暗,公道不彰,正如他在蓬莱宴第四回“仙女抄书 中写 道:“大场入帘,大场入帘,一字不通瞎试官;一半个识文字,也未必捞着看 。蓬莱 宴第五回“纯阳度脱写道:“试官糊涂,试官糊涂,银子成色认得熟;纵有好文章, 也未必念开旬。指望传胪,指望传胪,命乖才好不如无;盼得放了榜,还是一瓶醋。 禳 妒咒第二十二回“夺门 :“如今就是破钱。你不使钱,好文章也没有上等给你。 经济地位的低下,使他能够了解农村、了解社会最底层的痛苦生活;社会政治地位 的低下,使他只能站在农民百姓的立场上去认识社会,去体察人民群众的爱憎。康熙九 年( 1 6 7 0 ) ,三十一岁的蒲松龄受同乡孙蕙之聘到江苏宝应县衙门当了一年幕宾,这一 参见蒲松龄俚曲蒲松龄著,蒲先明整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9 9 年,第1 版,序 宙参见聊斋俚曲集蒲松龄著,蒲先明整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9 9 年,第1 版,序,p 1 参见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7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和近距离与官府的接触,使他开阔了眼界,并亲眼看到了贪官污吏 对劳动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进一步认识到了封建官僚的残虐,其愤世嫉俗、醒世救世 的情绪充满胸臆。他的作品从寄托个人孤愤转为对整个社会和百姓命运的关注。他要通 过他的作品抨击封建吏治,鞭挞贪官污吏,他也不忘读书人以匡济天下为己任,希望他 的作品能够劝善惩恶,移风易俗,宣扬道德伦理,教化民众。这次远游使他进一步认识 到他的知音不在贵族大夫、文人雅士中,而是在最底层的百姓间。为了符合百姓的审美 需求和欣赏品味,他采用当地方言写文本,精选民间俗曲时调进行俚曲创作。正如他的 儿子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说: 如志异八卷,渔搜闻见,抒写襟怀,积数年而成,总以为学士大夫之针砭。而 犹恨不如晨钟暮鼓,可参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媪之梦也,又演为通俗杂曲,使街衢里 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其救世婆心,直将使男之雅者、俗者,- - k - 之悍者、炻者, 尽举而甸于一编之中。呜呼! 意良苦矣! 这是蒲松龄世界观的一个飞跃,是他创作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正是因为有了这一 飞跃和转变,才使他能站到时代的前锋,以思想家的敏锐眼光洞察世事,以更加犀利的 文笔创作出超前于时代的名篇佳作,使得许多篇俚曲不仅在艺术处理上更加完美,而且 在思想表现的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聊斋志异的思想高度。 4 ) 蒲松龄本人具备极高的音乐修养。我国古代的文人一向是琴棋书画兼修,蒲松 龄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个人的音乐修养极高,少年时代就曾跟当时的古琴家与文 学家文宗师施愚山先生学过古琴,是一位能够感悟音乐真谛的素质较高的古琴家和古琴 音乐鉴赏家。在民间也有关于他音乐才能的传说。有一个故事说他在王村西铺教书时, 有一天偶生雅兴,就去南邻张古村赶玉皇阁庙会。因钱少吃不起酒饭,只好到茶棚要了 一壶清茶,边喝边看玉皇阁戏台上演的地方小戏。突然,台上的艺人唱乱了板眼,顿时 气的蒲松龄摔了喝水的茶碗。茶棚的小伙计吓坏了,以为招待客人不周或是茶水不好, 抑或茶具不洁净,急忙上前恭敬地施礼道歉,问先生为何发怒? 蒲松龄没有注意到茶童 惊恐的表情,竞自认真地指着台上说:“你没听着戏台上唱乱了板眼吗? 于是引出了 这段民间广为流传的“乱了板眼,摔了茶碗”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蒲松龄对音乐和戏 曲唱腔的内行与熟悉,节奏感灵敏、严格而又强烈 。他在青年时期便开始了俗曲的创 作,熟谙这些俗曲及用南北曲作剧的套路,再加上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古 。参见蒲松龄俚曲,陈玉琛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4 月,p 5 。转引自三百年遗响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刘晓静,上海三联书店,2 0 0 2 年1 1 月第l 版,p 1 8 8 山东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文传奇,诗词歌赋他无书不通,无所不能,并且善于从中兼收并蓄,广采博纳多种艺术 形式之长,创造性地将其融于一体。一旦这各种主客观条件都具备之时,卓绝的艺术天 赋终于使他酿就了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俗曲演唱巨著。 三、蒲松龄俚曲的思想内容和音乐艺术成就 l 、思想内容 蒲松龄俚曲的题材来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穷汉词、俊 夜叉和墙头记等;二是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快曲、丑俊巴、蓬 莱宴和增补幸云曲;三是根据聊斋志异故事加工而成。其对应关系为: 慈悲曲张诚 姑妇曲珊瑚 富贵神仙磨难曲张鸿渐 寒森曲商三官、席方平 翻魇殃仇大娘 禳妒咒江城 纵观十五种俚曲,其主要内容有两大主题:一是对贪官污吏罪行的揭露,对封建吏 治的黑暗与腐朽进行有力地抨击,反映庶民百姓生活中的艰辛苦难,讴歌人民群众的反 抗精神。如富贵神仙、磨难曲,写下层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的人间磨难,揭露 了腐败的封建官吏制度;寒森曲写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腐败,翻魇殃写弱肉强食 的社会给平民百姓带来的苦难,其所反映的都是带有强烈现实性的社会问题。其中磨 难曲可谓是这类作品的优秀代表。二是通过对百姓日常生活和社会常态的描写,反应 封建社会的家庭、人伦关系,颂扬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以救世婆心宣扬伦理道德,惩 恶劝善,鞭笞或嘲笑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如慈悲曲 写后母虐待前子,异母兄弟互敬互爱的故事,反映的是后娘与前子及兄弟之间的关系; 姑妇曲写的是恶婆虐待贤惠孝顺的大儿媳,后来被不孝凶悍的二儿媳折磨的故事, 反映了婆媳之间的关系;禳妒咒写的是高蕃与江城的婚姻,反映封建社会中失衡的 夫妻关系;墙头记写的是年迈的老父亲遭n j l 子、儿媳抛弃的故事,反映的是封建 社会中的父子关系。故事多是善人得报、恶人得惩,花好月圆、大快人心的理想结局, 反映了蒲松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 、音乐艺术成就 9 山东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蒲松龄俚曲是运用曲牌联套、散韵相间的方式,调动了词、歌、白等艺术形式来讲 唱故事的综合艺术体,分为说唱体和戏剧体两种。墙头记只用一个曲牌【耍孩儿】 多次反复,唱白相间,讲述了年迈的父亲遭受儿子、儿媳虐待的故事,与鼓子词类似; 增补幸云曲的开场和结尾均用【西江月】;寒森曲以【西江月】做引子,以【清 江引】结尾,这两种俚曲的中间部分也都用【耍孩儿】多次反复,这种结构形式又与唱 赚相同。因此可以说,蒲松龄俚曲说唱体的结构形式是继承了宋代的说唱艺术,沿着鼓 子词和唱赚的创作路子发展而来。在磨难曲中有“生扮张鸿渐上白、“旦扮陈氏白”、 “上堂作介 、“丑扮李鸭子上白”等;在禳妒咒中“小生扮长命上,帖旦扮樊江城 上,相遇介 、“净扮张三疯破衣赤足上云 、“末扮陈举人上云”、“丑扮王婆上,笑云 , 这些充分说明在这两种俚曲中,除盐、白之外,不仅有“科”、“介,还有生旦净末丑 的角色分工,标志着它们已经具备了戏剧的特点,可以划归为戏剧体。 蒲松龄俚曲承袭了“变文 、“鼓子词 有说有唱、散韵交织的讲唱特点,以明清俗 曲为主要声腔,又集南北腔、融南北曲与时调为一体,运用曲牌连缀的形式,创造性地 吸纳了历代说唱艺术、俗文学艺术的特点,将其熔为一炉,从而创作出能够胜任讲唱大 型故事需要的、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通俗俚曲一。它在音乐艺术上的成就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首先,有意识地打破了以往只知用南北曲作剧的陈套而改用俗曲,在创作上独辟蹊 径。在蒲松龄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上层文人学士只知道有昆剧,只知道用南北曲作剧, 南北曲是社会上层爱好的“雅 曲。而蒲松龄却一改作剧的传统,用流行的俗曲取而代 之,用通俗化、口语化、地方化的语言,使俚曲成为独具特色、通俗易懂、更加贴近百 姓、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大胆打破陈规的勇气既是他创作思想的体现,又说 明了他对自己音乐才能的非凡自信。 其次,从填词方面推动了音乐的发展。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倚声填词 和“因词制 乐 的创作传统。俚曲主要是用“倚声填词的创作手法来完成的。用五十个曲牌来讲 唱十五种俚曲,3 0 1 7 段唱词,如果没有一点点变化,那么艺术变现力肯定会大打折扣, 因此用旧有曲调填新词,必然要处理好词曲结合的问题。对不适合新词的旧曲进行改造, 就会产生同名异曲的变体;为了内容表现的需要对原有词格进行变格处理,也会带来曲 调上的变化。蒲松龄俚曲是明清俗曲的集大成者,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五十个盐牌名和 几首民间至今仍在传唱的明清俗曲的“活化石 ,还“倚声填词”,规范了许多俗曲的词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格,为俗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最后,蒲松龄在俚曲中创造变体的手法,为民歌小曲向曲艺、戏曲音乐发展,以及 由曲牌体向板腔体的过渡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俚曲创造变体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曲不定句、句不定字、曲间加说白、曲问加帮腔、曲间加滚等手法,大大丰富了唱腔 的表现力,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尤其是曲间加“滚唱 的运用,如姑妇曲中的一段 【劈破玉】:好一个俊媳妇风流不过,穿上件粗布衣就似婵娥;又孝顺又知理一点儿不 错。不说他为人好,方且是活路多:超灰担地:选煎剧鳎:太蔻爿缝:担堡扛星;竖鸡 璺猃:堡堕竖婺:奎里嘬猹五望:夏里差蚕士箜;墨奁缠盘塑查:自旦捌绫绫芝;垂夏 拭基叠亘:呈呈佳送尘婆。亲戚朋友听着,邻舍百家看着,都说这么个媳妇,就是那样 州的琼花,正真是找遍天下无二朵。 “加滚”突破了曲牌固定词格的限制,解决了固定词格与灵活的白话口语间的矛 盾,不但对唱词起到了丰富、补充、引申和自由发挥的作用,也使曲调的板式变化成为 可能。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蒲松龄俚曲音乐分析 一、作品结构分析 蒲松龄俚曲是用曲牌连缀讲唱故事,其作品结构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整部俚曲作品的曲牌运用情况,即联套的结构;二是每一回( 段) 的曲牌运用情况,即 回套的结构;三是单支曲牌的结构特点。 1 、联套 曲牌联套是蒲松龄俚曲的音乐结构形式。用曲牌联套讲故事早在宋代就有。它根据 曲情的需要,把若干支曲牌按照一定的规律联接起来,有时也加入引子和尾声,构成一 个套曲,套数中间选用的曲牌可多可少,少则一个,多则几十个不等。蒲松龄继承了鼓 子词、唱赚、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施工承包协议书3篇
- 新解读《GB-T 31208-2014再制造毛坯质量检验方法》
- 高级保姆合同范本
- 口头形式担保合同范本
- 工资外包合同范本
- 恋爱期间赠予合同范本
- 认购资产包合同范本
- 药店药品购销合同范本
- 公务用船船合同范本
-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作文小马过河
- 亲子家庭购房合同协议
- 红军过草地课件
- 妇科进修汇报课件
- 直播选品策略与规划
- 资金主管岗位工作计划
- 电动车交通安全培训
- 2022-2023人教部编版6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设计
- 2024届广东省高三三模数学试题(解析版)
-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件:日月地
-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规范 T/CFLP 0027-2020
- 巴中中学小升初开学摸底考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