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宋书》连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i 基盘i i 3 日期: 翟2 :j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日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中文摘要 宋书是现存的关于刘宋记载最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作者沈约。宋书的史料较为 真实可靠,记载的内容相当广泛,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是我们研究中古语 言的很好的材料。 目前,关于宋书的研究,学术界较多注重于宋书的版本校勘、词语训诂和名物 考释,在宋书的语法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选择宋书中的连词作为研究对 象,以期能够对汉语语法史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概论。本章简介宋书的写作情况及其研究价值、研究现状, 交代研究的内容和使用的研究方法,并说明论文采用的连词鉴别标准和分类标准。第二章为 宋书连词总论。本章在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对宋书所有连词进行分类描写,并从 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对该书的连词使用情况做了分析,从而总结出宋书作为中古文献在 连词使用上的特点:数量丰富,表义更精密:新生连词中双音节连词占绝对优势;构词法更 完善。第三章为个案研究。本章选择了“要”、“因而”、“不问、不论”几个连词进行研究, 分析了其虚化过程,并探讨了其虚化的机制。 关键词:汉语语法史连词宋书 a b s t r a c t t h eb o o ko f s o n g d y n a s 耖,w r i t t e nb ys h e ny u e ,i st h em o s ti n t e g r a t e dh i s t o r y r e c o d eo fs o n gd y n a s t yw h i c hi sn o wa v a i l a b l e t h em a t e r i a li nt h i sb o o ki sh i g h l y t r u s t w o r t h y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w e l lr e p r e s e n t i n gt h ep o p u l a rl a n g u a g es t ) r l eo ft h a t p e r i o d t h e r e f o r e ,t h eb o o ko fs o n gd y n a s 秒i sq u i t eu s e f u lt oo k l rr e s e a r c ho nt h e m i d d l ea g e sc h i n e s e a tp r e s e n t ,r e g a r d i n g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b o o ko f s o n gd y n a s 秒,a c a d e m ei s m o r ef o c u s i n go nt h ee d i t i o nr e v i s i o n ,w o r d i n ge x p l a n a t i o na n dc h e c k i n gs i d e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t h i s ,l o t so fs t u d i e sn e e dt ob ei m p r o v e do n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s i d e t h e r e f o r e ,w ec h o o s et ot a r g e to n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 so ft h eb o o k ,h o p i n gt o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a n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t h ep a p e ri so r g a n i z e d 埘t l l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s u m m a r y ”,b r i e f l y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r e s e a r c hv a l u e sa n ds t a t u so ft h eb o o ko f s o n gd y n a s 妒, t h e ni n t r o d u c e st h er e s e a r c hc o n t e n ta n dm e t h o d s ,f i n a l l ye x p l a i n st h es t a n d a r do f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o n t l i n eo f 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 so ft h eb o o k ”,c l a s s i f i e sa n dd e s c r i b e sa l l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 so ft h e b o o kb a s e do nd e t a i l e de x a m i n a t i o n ,a n a l y z i n gt h eu s a g eo ft h e s ec o n j u n c t i o n s ,a n d t h e no u t l i n e st h eg e n e r a ls t y l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 so ft h eb o o k :t h e a m o u n ti sr e l a t i v e l yg r e a t ,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w o r d sb e c o m e sc o n v e n i e n ta n dp e r f e c t ; d o u b l e - - s y l l a b i cc o n j u n c t i o n sp r e d o m i n a t ei nt h en e ww o r d s ;w o r d i n gs t r u c t u r eh a s b e e nw e l li m p r o v e d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c a s es t u d y ”,t a r g e t i n go nt h r e ec o n j u n c t i o n s : “y a o ”,“y i n e r ”a n d “b u w e n 、b u l u n ”,a n a l y z e st h ep r o c e s sa n dc a u s a t i o no f t h e i r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 c h i n e s e g r a m m a t i c a lh i s t o r yc o n j u n c t i o n s ,t h eb o o ko f s o n gd y n a s f f 2 第一章概论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何乐士先生在专书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在语言研究中,选例式的 研究固然占有它一定的位置,但要深入全面了解不同时代的汉语特点,总结汉语发展的内部 规律,增强结论的科学性,关键是专书语言的穷尽性研究,专书语言研究是纵向或横向的专 题研究,汉语断代史,汉语发展史,汉语历史大字典等系统工程的可靠基石。”。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纷乱的历史时期,国家频繁分合,人民播迁不定,民族交汇融合,这 对文化的交流却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汉语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太田辰夫先生在汉 语史通考一书中曾指出:“中古,即魏晋南北朝,在汉语史的时代划分中相当于第四期, 这个时期是古汉语的质变期。”。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选择了南朝的史书宋书作专书研究。 宋书,南朝梁沈约( 公元4 4 l 一5 1 3 ) 撰,全书共1 0 0 卷,其中本纪l o 卷,志3 0 卷, 列传6 0 卷。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于南齐永明五年( 公元4 8 7 年) 春,奉救撰宋书。 在此之前,已有宋朝史官何承天、徐爰等人为宋修史,沈约在前人旧作的基础上作补充修订, 只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纪传七十卷。全书最后定稿时间略晚,当在梁武帝即位( 公元5 0 2 年) 以后。 当然,作为史书,宋书的口语性显然比不上汉译佛经和六朝笔记小说,我们之所以 选择宋书作专书研究是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宋书定稿时间距宋亡仅二十几年而 纪传部分离宋亡的时间更近,只有十一年,材料收集比较容易,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当时人的 现成撰述,材料的真实性很强,篇幅也很可观,约1 2 6 万言,这在同时期的中土文献中是少 见的。其次,宋书所记载的内容相当的广泛,沈约还不厌其烦地收录了大量的诏令、奏 疏、文章等。这些门类齐全,风格多样的材料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当时的语言风貌。而且宋 书中更有生动的叙事,浅近的人物对话,这些都是研究六朝语言的珍贵资料。第三,宋 书杂成于众人之手,沈约只是对其作补充修订,这样宋书就能够避免受个人使用语言 习惯的制约,能更好地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 近年来,语法化已成为汉语学界乃至国际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洪波先生在论汉语实 词虚化的机制一文中指出:“汉语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有着数千年文献记载的语言, 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不仅忠实地反映了当时虚词的基本面貌,而且也忠实地反映了实词向虚 词演化的过程和脉络。这对于研究实词虚化、总结其规律、提出相应的理论是很有利的。”。 连词是虚词中虚化程度比较高的词类,研究连词的语法化过程,能更深入地探讨汉语功能词 形成的原因、机制及规律。但从目前我们所收集的资料来看,此项研究仍是汉语史研究的薄 何乐士专书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人大复印资料,2 0 0 2 年第3 期 太田辰夫著,江蓝生、白维国译,汉语史通考,重庆出版社,1 9 9 1 ,第l o 页。 洪波,论汉语实词的虚化机制,郭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祉,i 9 9 8 。 弱环节。所以我们将选题定为宋书连词研究,希望能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资 料。 二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关于宋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书的版本校勘、词语训诂、名物考 释上,经过学者们的潜心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学术成果。校勘方面,就管见所及,有周 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的宋书札记部分、丁福林先生的宋书校议、华夫 先生的中华点校本 再校记( 1 9 8 9 ) 、吴金华先生的 点校本志疑( 1 9 9 8 ) 等:词语训诂、名物考释方面主耍散见于一些史书词语札记和中古汉语词语考释中,词语札 记如周一良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刘百顺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札记、方一 新先生的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词语考释如蔡镜浩先生的魏晋南北朝词语例 释,王云路、方一新两位先生的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专门对宋书词汇进行研究的有 王芳、万久富两位先生的 复音词中的古语词( 2 0 0 3 ) 和 中的复音虚词 ( 2 0 0 3 ) 两篇文章。另外,刘毅在2 0 0 3 年完成的硕士论文 校诂在宋书的版 本校勘和词语训诂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有的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我们研究宋书的前 提和基础。本文采用当前最为通行的由王仲荦先生点校、傅璇琮先生编辑整理的1 9 7 4 年版 中华书局点校本作为调查研究的工作底本。 关于宋书连词研究,目前成果较少,散见于一些论著之中。语法和通论性著作如董 志翘先生和蔡镜浩先生合著的中古虚词语法例释、志村良治先生的中古中世语法史研 究、向熹先生的简明汉语史、柳士镇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等,虚词词典如中 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等,在对连词进行分析时都曾引用宋 书中的语料作为例证。前辈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我们进行宋书连词的专书研究提供 了借鉴和帮助。然而,从总体上来说,与实词和其它虚词相比,宋书中的连词例句在各 语法论著、词典中出现的频率极小,宋书中有关连词的语料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中国 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是一部反映虚词历史面貌的古汉语虚词词 典,董志翘和蔡镜浩两位先生合著的中古虚词语法例释是近些年来有关中古汉语虚词研 究成果的集大成者,但是在宋书中出现的新兴连词,两部工具书未收或始见例年代较晚 的词例尚有不少,例如: 1 、但使 上日:“始诛刘湛等,方欲超升后进哗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 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何尚之传) 。 “但使”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条件,可译为“只要”,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和中 古虚词语法例释分别晚收至唐王梵志立身行孝道和唐王昌龄出塞。 2 、虽然 除了特别指出,文中所引例旬皆出自宋书 4 魏文帝黄初四年五月,有鹈鹕鸟集灵芝池案刘向说,此羽虫之孽,叉青祥也诏日: “此诗人所谓污泽者也曹诗刺恭公远君子,近小人今岂有贤智之士,处于下位,否 则斯鸟胡为而至哉? 其博举天下俊德茂才,独行君子,以答曹人之刺。”于是杨彪、管宁 之徒,成见荐举此谓睹妖知惧者也虽然不能优容亮直,而多溺偏私矣( 五行志三) “虽然”在上古汉语中是让步连词“虽”和代词“然”结合而成的固定词组,意为“即 使这样”、“虽然这样”,此例显然不能理解为词组“虽然”,“虽然”已经是作为一个词 来使用,与现代汉语的“虽然”相同。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晚收至唐李商隐天平公座中 呈令狐令公,中古虚词语法例释未收。 3 、不问、不论 炳之门中不问大小,诛求张幼绪,幼绪转无以堪命( 庾登之传) 今殡宫始彻,山陵未远,而凡诸制度兴造,不论是非,一皆刊削虽复禅代,亦不至尔 ( 蔡廓传) “不问”、“不论”用在复句前一分旬前,表示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古代汉语虚词词 典和中古虚词语法例释均未收。 4 、就使 士人无私相偷四十匹理,就使至此,致以明罚,固其宜耳,并何容复加哀矜( 王弘 传) “就使”用在复句前一分句,表假设让步义,可译为“即使”,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和中古虚词语法例释有词目“就”,“就使”均未收。 另外,我们还发现有些论证引用宋书的例句尚还存在着可商榷之处,例如志村良治 先生的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有这样一段话:“用于主从句的连词也在唐代发展起来。虽 然有虽然移书之言亦已过矣( 宋书9 5 索虏传,徐州答移) 这样早期的例子,但复合成 虽然( 李白秋山寄卫慰张卿及王征君) ,并经常使用却是唐代的事。”。志村良治先生 没有将“虽然移书之言亦已过矣”的“虽然”与后面的句子点开,说明他是将“虽然”看作 是连词而不是词组,联系上下文,我们觉得这里的“虽然”还是理解为“虽然如此”较符合 原义。这句话的语境是这样的: 徐州答移日:“知以杨难当授命告败,比之穷鸠,欲动众以相存拯救危恤难,有国者 之所用心虽然,移书之言亦已过矣何者? 杨氏先世以来,受晋爵号,修职守藩,为我西 服。十载之中,再造逆乱,号年建义,猖狂妄作,为臣不忠,宜加诛讨”( 索虏传* ) 联系上下文可知,北魏移书徐州谴责宋不应该攻打杨难当,徐州答移指出诛讨杨难当是 合理的,“虽然移书之言亦已过矣”义为“虽然如此,移书之言仍是不对的”,“虽然” 在这里是词组,“虽”是“虽然”义,“然”是代词,指上文的“救危恤难,有国者之所用 心”。 因此,我们将对宋书的连词作一个细致全面的描写与分析,以弥补宋书连词研 究方面的不足。 【日碌i 村良治著,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古中世语法史研究t 中华书局,1 9 9 5 ,第9 0 页 5 三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描写和讨论宋书连词的使用情况来反映宋书的语言面貌 与特色,说明其在汉语语法史研究尤其是连词研究方面的地位与价值,并力争发掘出一些有 助于汉语语法史研究的语料。 首先,本文就宋书连词的分布情况进行穷尽性调查研究,详细描写各类连词的使用 情况。在对各类连词的具体描写中,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反映宋书连词的发展变化,包 括旧质要素的继承和新质要素的产生。经过统计,我们调查出宋书中的连词一共有1 7 2 个,从上古汉语继承而来的有9 4 个,中古汉语新生的有7 8 个。 其次,本文从连词的数量、词汇的使用、表义、音节构造和构词方式几个方面将宋书 连词与上古汉语连词比较,以此来探讨宋书作为一部中古汉语文献在连词使用上的特点。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宋书连词数量较多,词汇的使用上既继承了上古汉 语中的大部分连词,也使用了很多中古汉语新生连词;宋书连词使用趋于固定,连词内 部分工更精细,出现了新的连词类别条件连词,这些变化使宋书连词表义更精密; 宋书新生连词多为双音节词,构词法更完善、便捷。并列式构词所占比例最大,多以新 旧单音节连词为语素。附加式主要是由词根加词尾“复”而成。 最后,在本文的第三章,我们就宋书中一些较有特点的连词作个案研究,力争以这 些连词为切入点,在整个汉语史的大背景下,勾勒出这些连词的虚化轨迹,从语义学、认知 学角度分析它们的语义特征及其虚化机制,尝试揭示连词演变发展的一些规律。 ( 二) 研究方法 1 、穷尽描写法 作为专书研究,详细地占有材料并对它进行穷尽式的描写,是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因此我们采用描写法对宋书连词的用法进行穷尽式调查,详细地描写它们的使用情况, 这包括宋书连词的种类,每个连词的意义,在例旬中出现的位置等等。我们希望通过细 致的描写来反映宋书连词的基本面貌。 2 、共时比较法 我们将宋书中的连词与处在同一个时代横断面上的其它文献中的连词进行比较,可 供比较的文献有三国志、后汉书、南齐书等,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希望能够发 现这个时代在连词使用上的共性,同时揭示宋书中连词使用的个性。 3 、历时比较法 我们将宋书中的连词与上古汉语连词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我们为宋书连 词作历史定位。语言具有继承性,连词亦是如此。一个时代词汇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对前 代词汇的继承和创新,同时又为后世词汇的形成及演变打下了基础。因此,我们准备从历时 6 的角度去考察连词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揭示其来源与演变轨迹。 另外,本文还准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探讨连词的形成原因。 当然,语言的发展也还有其外部的原因,如人的认知心理,因此在研究中我们也适当从认知 角度对连词的形成作出解释。 四连词的界定与分类 ( 一) 连词的界定 连词是在词、词组、分句、旬、旬群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词。连 词的界定是汉语词类划分的难题之一,连词与介词、关联副词存在着纠葛。本文结合连词与 以上词类区分的原则,就宋书中的连词的界定提出了以下标准。 1 、连词与介词划界的标准 连词与介词的纠葛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并列连词与伴随类介词等的纠葛,主要是“与、 及”等词:一是因果连词与表原因的介词的纠葛,主要是“为、因、缘”等词。下面我们来 分别讨论。 a 并列连词与伴随类介词的划界标准 “与、及”等既可以用作并列连词,又可以用作介词,而且都能够联系词与词或词组与 词组,结合功能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连词用法和介词用法还是有区别的。我们认为,在 语法意义上,连词不作句子成分,在旬中起连接作用,它连接的前后两项共同作句子的个 成分;介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前面,共同组成介宾短语,整体修饰谓词性词语,介词前后的两 项没有直接的语法关系,不可能共同作句子的一个成分。例如: ( 1 ) 及义军入宫,铄与浚俱归世祖,浚即伏法,上迎铄入营 ( 丈九王传) ( 2 ) 伯子常自矜荫籍之美,谓弘日:“天下膏粱,唯使君与下官耳宣明之徒,不足 数也( 荀伯子传) 例( 1 ) 、( 2 ) 中的两个“与”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关系,前后成分可以合起来共同作句 子的一个成分,例( 1 ) 是作句子的主语,例( 2 ) 是作句子的宾语,所以这两例中的“与”是连 词。 ( 3 ) 桓玄必能守节北面,我当与卿事之不然,与卿图之今方是玄矫情任算之日,必 将用我辈也。( 武帝本纪上) ( 4 ) 至于夜步月而弄琴,昼拱袂而披卷,一生之内与此长乖( 后妃传) 例( 3 ) ( 4 ) 中的“与”的前后两项不能合起来共同作句子的一个成分,而是“与”和后 面的名词成分共同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谓语,作句子的状语,所以这两例中的“与”是介 词。 ( 2 ) 因果连词与表原因的介词的划界标准 7 “为、因、缘”等词的连词用法是由介词用法发展而来的,所以它们的连词用法和介 词用法较难区分现在一般认为,可以根据后边的成分加以区分,后边是体词性成分时归入 介词,后边是谓词性成分时则归入连词。如柳士镇先生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指出“由、 因由于后面已经出现了句子形式或谓语形式充任分句,因而初步具备了连词的性质”。; 马贝加先生近代汉语介词也曾说“因为、为因后带谓词性短语,便发展为连词”。本 文划分因果连词与表原因的介词也将采用这个标准。例如: ( 5 ) 眼惠五月来便不复得夜坐,闭帷避砜日,昼夜愍懵,为此不复得朝谒诸王,庆吊 亲旧,唯被救见,不容停耳( 谢庄传) ( 6 ) 近长沙兄弟,皆缘此致故武三王传 ( 7 ) 又针药之术,世寡复修,诊脉之伎,人鲜能达民因是益征于鬼,遂弃于医,重 令耗惑不反,死夭复半。( 周朗传) 以上三例中的“为、因、缘”后接的皆是代词,所以我们将之归入介词。 ( 8 ) 舅虽危惧战粟,为畏龄石,终不敢动( 朱龄石传) ( 9 ) 三年,因其子杀人,并诛之。( 氐胡传) ( 10 ) 习凿齿日:“礼,国君即位逾年而后改元者,缘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也” ( 五行志二) 在以上三例中,“为”后接的是动词短语,“因、缘”后接的是主谓短语,所以我们将 以上三例中的“为、因、缘”归入连词。 2 、连词与关联副词的划界标准 连词在句中起关联作用,关联副词也在句中起关联作用,而且“汉语的连词大部分是从 副词演变而来的,它们带有明显的修饰意味,并不仅仅起连接作用。”9 如表推论的连词“既” 是由表已然义的副词“既”语法化来的,连词“既”既连接前后分句,又含有既成事实的修 饰意味。怎样区分连词与关联副词呢? 张谊生先生认为“关联副词同关联连词的区别在于是 否出现于相互依存的关联语境中,副词虽然也具有连接功能,但修饰限制、评注功能是第一 位的:连词虽然也隐含有一定的修饰功能,但关联功能是最主要的。”。我们赞成这种观点, 本文划分关联副词和关联连词将采用这个标准,例如: ( 1 1 ) 休仁致殒仓卒,实维天诛,而晋平国太妃妾邢不能追惭子恶,上感曲恩,更怀不 逞,巫蛊祝诅。( 文丸王传) ( 1 2 ) 历观古今,未有众过藉藉,受货数百万,更得高官厚禄如今者也( 谢方明传) 上二例中的“更”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与事理或预期的情况相反,虽然在句中也 起到一定的连接作用,但是主要是起修饰动词的作用,所以是关联副词。 ( 13 ) 此虽却障,要是天下之主,宜使丧礼粗足( 蔡廓传) 柳上镇魏晋南北赣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第2 5 3 页。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2 0 0 2 ,第3 0 1 页。 史有为呼唤柔性汉语语法探异,海南出版社,1 9 9 2 ,第6 0 页。 张斌主编张谊生著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1 4 6 页。 8 ( 1 4 ) 先帝虽非盛德主,要以道始终三年无改,古典所责。( 蔡廓传) 上二例中“要”用在后一分句句首,前一分句先提出一个肯定的事实,然后用“要”引 出在意义上与前面事实不同的另一事实。“要”仅起连接前后分旬的作用,表转折关系,并 不修饰某一成分,所以我们认为“要”是连词。又如: ( 1 5 ) 元嘉十七年,疾笃,上执手流涕问所欲言,后视上良久,乃引被覆面( 后妃 传) ( 16 ) 时世祖严暴,义恭虑不见容,乃阜辞曲意,尽礼祗奉,且便辩善附会,俯仰承接, 皆有容仪( 武三王传) 这二例中“乃”都位于两个分旬之间,但它们的词性并不相同。例( 1 5 ) 中的“乃”我 们认为是承接连词,“后视上良久”与“引被覆面”是两件事,前者在时间上先于后者,“乃” 用来连接两者,表示两者时间上前后相承的关系,“乃”可以译为“然后”,它并不对旬中 的哪一个成分进行修饰。例( 1 6 ) 中的“乃”我们认为是关联副词,“义恭虑不见容”与“卑 辞曲意,尽礼祗奉”两者之间也有时间上的相承,但仔细分析起来,“乃”还带有确定范围 的语义,“乃卑辞曲意,尽礼祗奉”表明是采取了“卑辞曲意,尽礼祗奉”这一行为,而没 有采取其它行为。这里的“乃”可以翻译为“就”,它除了有连接作用外,还有修饰谓语“卑 辞曲意,尽礼祗奉”的作用,所以它是一个关联副词。 ( 二) 连词的分类 关于连词的分类,前辈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此做了较多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 三种情况: l 、按形式标准分类。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根据连词在句中的使用情况将其分 为三类:一是可以合用也可以单用的,二是可以合用也可以单用后一个的( 单用前一个的较 少) ,三是一般要合用的。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根据连词出现的位置把连词分为两类: 一类是只能出现在前一分句里的,另一类是只能出现在后一分句里的。 2 、按意义标准分类。进行这种分类,具有代表性的有张斌、张谊生先生现代汉语虚 词。先把连词分为联合关系连词和偏正关系连词两大类,然后再对联合关系连词和偏正关 系连词进行下位分类,联合关系连词一般包括并列、连贯、递进、选择、取舍等,偏正关系 连词一般包括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让步等。 3 、按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分类。较有代表性的如胡裕树先生的现代汉语,张 宝林先生的连词的再分类。张宝林先生连词的再分类首先根据意义标准把连词分为 联合连词和偏正连词两大类,联合连词下分表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等关系的连词,偏 正连词下分表示因果、转折、条件、假设、让步、目的等关系的连词,然后按照形式标准把 连词分为连接词语短语和连接分句与句子的两大类,连接分句和句子的又分为只能连接分句 的和既可以连接分句,又可以连接句子,还可以连接段落的两小类。 前人对连词的分类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同的研究目的决定了要选择不同的标准。汉 9 语史研究一般主要采取意义标准分类,这样便于梳理和归纳,也利于从语义角度探索词的历 史演变。当然,同样是按意义标准分类,各家分类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如马建忠先生在( - 5 氏文通中将连词分为四类,柳士镇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中将连词分为七类,张 振德先生在世说新语语言研究中将连词分为十类。本文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将宋 书连词按意义标准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假设、让步、因果、转折、条件、目的 十大类。每个次类下面,本文又根据连词的意义特征和在句中的位置进行了详细分类。另外 对于“而、则”两个连词的归类,我们与现在一些通行的做法也有所不同,许多古汉语语法 论著认为“而”有并列、递进、顺承、假设、转折等多种用法,我们同意陈宝勤先生在先 秦连词“而”语法语义考察( 1 9 9 4 ) 一文中的观点,他认为而的用法功能就是连接 两个谓语成分,其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之间具有多种语义关系”,也就是说这多种语义关 系是包含在上下文中的,而不是“而”本身所具有的,我们仅把“而”归为并列和承接连词。 “则”的情况与“而”基本相同,只是没有连接并列成分的用法,我们把“则”也仅归入承 接连词。 1 0 第二章宋书连词总论 第一节宋书连词全貌描写 本节就宋书连词的分布情况进行穷尽式调查研究,为了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反映 宋书连词的发展变化,我们将宋书中的连词分为沿用上古汉语的旧有连词和中古汉 语产生的新生连词进行描写。对于汉语史的分期问题,学术界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我们 采用柳士镇先生在试论中古语法的历史地位( 2 0 0 2 ) 一文中的观点,把中古时期暂定为 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在此之前为上古时期。有些连词是上古时期末才产生的,其时使用频率 较低,在中古时期才普遍使用,我们将其视为中古时期的连词。对于宋书中的连词到底 属于上古连词还是属于中古连词,我们主要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古代汉语 虚词词典、董志翘和蔡镜浩两位先生合著的中古虚词语法例释、向熹先生的简明汉语 史、柳士镇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在统计过程中,对于有多个义项可以分别列入 不同连词次类的连词视为多个连词。如连词“及”既可作为并列连词,又可作为承接连词, 我们分别将其归入并列连词和承接连词,统计时视为两个连词。对于同音同义但异形的连词, 我们将其算作一个连词,如“当”用作假设连词,是“倘”的假借字,经传释词:“党、 当、尚,并与倘同。”所以我们把“倘、当”列为一个词目,写作“倘( 当) ”。 一并列连词 所谓并列连词,指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词、词组或分句的连词。根据它们和其它连词配 合使用的情况,可以分为单用和合用两类。 ( 一) 单用 1 、沿用上古汉语的连词 与:连接名词 康与长安徙民张旰丑、刘云等唱集义徒,得百许人,驱率邑郭侨民七百余家,共保金墉 城,为守备之战( 王镇恶传) 及- :连接名词 琼之及弟休之、茂之并超显职( 后妃传) 而,:连接谓词 时浚征北府行参军吴郡顾迈轻薄而有才能,浚待之甚厚,深言密事,皆与参之( 刘 穆之传* ) 既- :连接分句 租输既重,赋税无降,百姓怨咨( 范泰传) 以及:连接名词 帝若躬亲射禽,变御戎服,内外从官以及虎责悉变服,如校猎仪 ( 礼志一) 在宋书中单用的并列连词有一个现象值得指出,当一个分句中有两个以上并列成分 时,往往连用几个并列连词,如; 藩国官,正冬不得跣登国殿,及夹侍国师传令及油戟( 武三王传) 籍之与方明及费淡等攻郫,克之( 刘粹传) 这与古汉语不用标点符号有关,现代汉语遇到这种情形往往是前几个并列项用顿号隔 开,在最后一项前用一个并列连词。 2 、使用中古汉语产生的新词 并。:连接名词性成分,可译作“和、及”。 慰劳百姓,宣扬诏旨并赦文、及吾与卫军府文武书( 王镇恶传) 及与:同义并列,连接名词性成分。 生计既完,舍功自息,宜募亡叛通恤及与乐田者,其往经创,须粗修立,然后徙居 ( ( ( - t l 季恭传) 中古时期产生的此类连词还有“共、将、及以、并及、复主要用于诗歌、合”,但末见在 宋书中使用。 ( 二) 台用 1 、沿用上古汉语的连词 既r 又:连接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禀分有在( 刘穆之传* ) 既l i - 亦:连接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歆之因皲孙皓歌答之日:“昔为汝作臣今与汝比肩既不劝汝酒,亦不愿汝年”( 刘 穆之传) 既且,:连接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穆之乃日:“但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 刘 穆之传) 且。且1 :连接动词,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发生。 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有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者,镇恶令且斗且共语,众并知高祖 自来,人情离懈( 王镇恶传) 2 2 、使用中古汉语产生的新词 既1 加以:连接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汝既有美尚,加以吾意殷勤,何至不能慨然深自勉厉,乃复须严相割裁,坐诸纭纭,然 后少止者( 武三王传) 二承接连词 所谓承接连词,即指用来表示前后两个词、词组或分句、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的词。 根据连词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否具有同一性,可以分为转接连词和顺接连词。 ( 一) 转接连词 l 、沿用上古汉语的连词 至于:用于句首,表示由一件事转而说到另一件事,可以引出句子,也可以引出段落。 至于夜步月而弄琴,昼拱袂而披卷,一生之内,与此长乖( 后妃传) 至乎:用于句首,表示由一件事转而说到另一件事,可以引出句子,也可以引出段落。 名教大极,忠孝而已,至乎变通抑引,每事辄殊,本而寻之,皆是求。而遗迹。( 郑鲜之 传) 至:用于旬首,表示由一件事转而说到另一件事,可以引出句子,也可以引出段落。 同“至于”。 时扬州刺史西阳王子尚上言:“山湖之禁,虽有旧科,民俗相因,替而不奉,燥山封水, 保为家利自顷以来,颓弛日甚,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至渔采之地,亦又如 兹。”( “羊玄保传) 至如:用于句首,表示由一件事转而说到另一件事可以引出句子,也可以引出段落。 常云:“阿远刚躁负气;阿客博而无检;唾睁才而持操不笃;晦自知而纳善不周,设复 功济三才,终亦以此为恨;至如微子,吾无间然”( 谢弘微传) 若。:用于句首,表示由一件事转丽说到另一件事,可以引出句子,也可以引出段落。 同“至于”。 若事异今日,嗣子幼蒙,司徒便当周公之事,汝不可不尽祗顺之理。苟有所怀,密自书 陈若形迹之问,深宜慎护( 武三王传) 如。:用于句首,表示由一件事转而说到另一件事,可以引出句子,也可以引出段落。 同“至于”。 诸议云士庶缅绝,不相参知,则士人犯法,庶民得不知。若庶民不许不知,何许士人不 知小民自非超然简独,永绝尘秕者,比门接栋,小以为意,终自闻知,不必须日夕来往也 右丞百司之言,粗是其况如衰陵士人,实与里巷关接,相知情状,乃当于冠带小民( 王 13 弘传) 若夫:用于旬首,表示由一件事转而说到另一件事,可以引出句子,也可以引出段落。 若夫义笃间闱,化形邦国,古先暂王有以之致治者矣( 后妃传) 及。:用于旬首,表示由一件事转而说到另一件事,可以引出句子,也可以引出段落。 国子助教苏玮生议:“案三日成服即除,及皇后行丧三十日,礼无其文”( 礼志二) 2 、宋书此类连词全部沿用上古汉语,中古汉语此类连词也基本沿自上古汉语,就 笔者所见未有新生连词产生。 ( 二) 顺接连词 a 事理承接连词 i 、沿用上吉汉语的连词 则:连接分句,用于后一分句旬首,用来承接上文的假设或前提,进行推理或推测,引 出下文的判断或结果。 若知而弗纠,则情法斯挠l 如其不知,则尸昧已甚( 王弘传) 即。:连接分句,用于后一分句句首,用来承接上文的假设或前提,进行推理或推测, 引出下文的判断或结果。 又日:“知更须黄甘,若给彼军,即不能足;若供魏主,未当乏绝,故不复致”( 张 邵传) 自,:连接分句用于后一分句句首,用来承接上文的假设或前提,进行推理或推测, 引出下文的判断或结果。 苟其义舛于礼,自可从实而阅( 礼志三) 乃t :连接分句,用于后一分句句首,用来承接上文的假设或前提,进行推理或推测, 引出下文的判断或结果。 使凶人不容于家,逃刑元所,乃大绝根源也( 何尚之传) 于是:连接分句或句子,用在后句句首或主语之后,后旬是由前一分句而导致的结果。 尉见其容质甚美,即以白世祖,于是迎八宫( 后妃传* ) 即z :用于后一分句,表示后一分匈是由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可译作“于是”。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 无忌日:“无过刘道民”高 祖日:“吾亦识之”即驰信召焉( 刘穆之传) 因,: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后一分句是由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可译作“于是”、“因而”。 顺帝禅住,太后与帝逊于东邸,因迁居丹阳官,拜汝阴王太妃( 后妃传) 1 4 遂乃:州7 :- 后一分句句首,后一分句是由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可泽作“7 - 是”。 由生于深宫,不睹稼穑,左右近习,未值田苏,富贵骄奢,自然而至,聚毛折轴,遂乃 危祸。( 武三王传) 然则:用在后一分旬或句子的句首,表示承接上文,据以推理,可译为“这样,那么”。 案礼记 ,孔子答曾子,当祭而日蚀太庙火,如牲至来杀,则废。然则祭非无可 废之道也,但权所为之轻重耳。日蚀庙火,变之甚者,故乃牲至尚犹可废。( “礼志四) “然则”在上占汉语巾,既可以用作承接连词也可以j j 作转折连词,在朱书中, “然则”都是用f 1 :顺接连词在同期的文献中,有的研究者认为“然州”是用 1 转折近词, 如范崇峰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在转折连词里列了词条“然j j j ”,所举的例句是: 弥伦靡所不在。而独曳於有无之表。然则言之者失其真。扣之者返其愚育之者乖其性。 无之者伤其躯。所以释迦掩室於摩竭。净名杜口於昆耶。( 高僧传) ” 杨小平 复音虚词研究在转折复音连词一节里也列了词条“然则”,列举n 勺 例f 是: 旦邾仪父始与隐公盟,鲁人嘉之,而不书爵。然则王所未命,爵尊不成,春秋* 之义 也。( 三国志魏书- 董昭传) 。 我们认为以上二例巾的“然则”是承接连词。高僧传这段话是说涅榘很玄,无所不 存,却又没有发实在在的形体。由此认为“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返其愚。有2 者乖其性。 兀之者伤其躯”,“然则”显然是表承接上文,得山结论,而不是转折。二国志这段话 是从“日邾仪父始与隐公盟,鲁人嘉之,而不书爵”这件枣得山结论“王所未命,爵尊不成, 春秋之义也”,两分旬之问显然是也是承接关系,而不越转折关系。就我们目前掌握的 材料来,“然则”在魏晋南北朝时的职能已较单一化,基本作承接连词用,据有关学者研究, “然而”在此期也由原米既可作顺接连同,也可作转折连词,变为较固定的用彳乍转折连词。 。从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看山连词发展到此期,词义表达己向明晰化发展。 2 1 、使月中古汉语产生的新词 因自:用于后一分旬或句子的句首,后分旬是由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j u 译作“于是”, “白”为词尾。 后赵王杀张、裴,废贾后,以理太子之冤,因自篡盗,以至屠灭。( 天文志二* ) 因而,:i 旰】r 后一分句或句子的句茸,后一分句是由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可译作“于是”。 曰:“公以家人待卿,相与言无所隐,而卿于外宣泄,致使人无不知。我是公吏,何得 不启。”因而白之。( 刘穆之传* ) 更:连接分句,瑚在后一分句句酋或j 一语之后,后一分句是由前分句而导致的结果, 范崇峰魏皆南e 胡佛教文献违浏”究,南京师范大学埘l 学佗论史,2 0 0 4 年。 杨小t 复音虚词研究硕士论文,优秀硕博士论文屯予版。 参用j 谢赝彬关于古汉语中“然而”襄顺接问题的l j 论中同语文1 9 9 4 年第3 期 l5 可译作“于是”。 明年四月入朝,时焘已死,土更谋经略( 鲁爽传) 此句话的上文并未提及上有何谋略,这里的“更”不能理解为“重新”义,而是表示顺 承义,可译为“于是”。“更”用作承接连词同时代文献中亦有用例如后汉书和熹邓 皇后本纪:“又和帝幸人吉成,御者共枉吉成以巫蛊事,遂下掖庭考讯,辞证明白。太后 以先帝左右,待之有恩,平日尚无恶言,今反若此,不合人情,更自呼见实核,果御者所为。” 又如南齐书萧景先传:“力少,更随宜买粗猥奴婢充使。” 即更:同义连用,连接分句,用在后一分句句首或主语之后,后一分句是由前一分句而 导致的结果,可译作“于是”。 尝共酣饮致醉,敬弘因醉失礼,为外司所白,道规即更引还,重申初宴( 王敬弘传) 即便:连接分旬或句子,用于后一分句句首,表示两件事情前后相连,前面一件事情是 后面一件事情产生的原因,可译作“于是”。 本期开南门,时已暗夜,薛渊等据门射之,蕴谓粲已败,即便散走( 袁粲传) “即便”在宋书中还可以用作副词,如: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隐逸传) 副词“即便”与连词“即便”的区别在于:副词“即便”在旬中起修饰作用,“即便” 修饰“就酌”,表“就酌”这件事发生迅速:连词“即便”不能修饰“散走”,它在句中只 起连接作用,表示“谓粲已败”是“散走”前原因。 b 动作行为承接连词 l 、沿用上古汉语的连词 乃z :连接分句,用于后一分句,表两件事情相连发生。 元嘉十七年,疾笃,上执手流涕问所欲言,后视上良久,乃引被覆面( 后妃传) 仍;连接分旬,用于后一分句句首或主语后,表两件事情相连发生,与“乃”相似。 方明复伪出北门,仍回军击城东大营,杀千余人,斩伪仆射蔡滔( 刘粹传) 而z :连接词、词组、分句,表示前后动作行为的承接。 蔼幼而整洁,衣服竟岁未尝有尘点( 范晔传) 人身已亡而子孙见在,优量赐赉之( 文帝本纪) 及生男,皆杀其母,而以与六宫所爱者养之( 后妃传) 以。:连接主语和谓语,无意义,可以不译。 又谢庄日时未老,其疾以转差,今居此任,复为非宜,谓宜中书令才望为允( 蔡廓 传) 2 、使用中古汉语产生的新词 1 6 然后:连接分句用于后分句句首。 事必先正其本,然后其末可理( 王弘传) “先”与“然后”呼应使用,说明“然后”已经是一个成熟的顺承连词。 然。:连接分句,用于后一分旬句首,同“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儿童睡眠障碍对大脑前额叶发育影响的神经机制研究
- 2025-2030儿童抗氧化营养干预与脑细胞保护的医学作用机制分析
- 2025-2030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脑网络重组规律研究
- 2025-2030儿童实木家具安全认证体系与消费者信任度调查报告
- 2025-2030儿童双语言习得对大脑灰质密度影响的影像学研究与教育应用展望
- 2025-2030儿童体适能训练对大脑执行功能提升效果实证分析
- 2025-2030健身俱乐部设备采购趋势及供应商竞争力评估报告
- 2025-2030体外诊断试剂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传统木雕技艺在文创产品中的IP开发价值研究
- 2025-2030会展活动网络安全管理与数据隐私保护合规指引
- 八上数学预习每日一练小纸条 30天【答案】
- 技术专家管理制度
- 2025年云南交投集团校园招聘管理人员8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有答案)
- 2025年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试卷
- 2025年6月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 小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航空航天用特种电缆研发生产合同
- 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断路径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2025年标准)篮球免责协议书
- 码头突发事件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