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预警体系研究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而安全生产法在总结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建筑施工企业是个高风险行业,本文将鱼骨图分析法运用于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分析,从人、物、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对高处坠落事故、机械伤害事故、起重伤害事故、物体打击事故、触电事故和坍塌事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风险预警分析。风险预警体系的目的就是预防事故,求得企业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努力掌握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坚持预防为主、抓好教育、组织、制度、措施落实、正确处理好已发事故是做好企业安全工作管理、预防各类事故发生的前提、关键和途径。关键词: 建筑施工;事故;风险预警 Risk early-warning system of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 becom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Chinas prod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experience,it requiressafety first,Preventionas China, production safety basic principle in Production Safety Law.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s a high-risk industry. This dissertation addresses the causes of site accident including high fall accident, mechanical injury accident, crane injury accident, object struck accident, electric shock accident and collapse accident. Fishbone Diagram technique is used in site accident analysis from four aspects: personnel, material,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methods. This article use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the risk of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arly-warning analysis. It is purpose to prevent accidents and to seek the bes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 Therefore, striving to master the general law of the accident, adhering to prevention, and doing a good job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 system,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to properly handle the accident are the premise, the key and the approach in the enterprise security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various kinds of accident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ccidents; early-warning目 录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现状- 2 -1.2.1 国内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预警分析现状- 2 -1.2.2 国外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预警分析现状- 4 -1.3 本文的内容- 4 -2 企业安全风险预警理论基础- 5 -2.1 企业安全相关概念- 5 -2.1.1 安全- 5 -2.1.2 系统安全- 5 -2.2 风险预警相关理论- 6 -2.2.1 风险的概念- 6 -2.2.2 风险的分类- 6 -2.2.3 风险的识别- 7 -2.2.4 预警的概念- 7 -2.2.5 风险预警的相关知识- 7 -2.3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预警基础知识- 8 -2.3.1 建筑施工企业定义- 8 -2.3.2 建筑施工企业特点- 8 -2.3.3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预警- 11 -3 建筑施工主要事故风险分析- 12 -3.1 事故及其隐患- 12 -3.2 施工现场主要事故的识别- 12 -3.3 建筑施工事故分析- 13 -3.3.1 事故产生的原因- 13 -3.3.2 高处坠落事故分析- 14 -3.3.3 机械伤害事故分析- 16 -3.3.4 起重伤害事故分析- 17 -3.3.5 物体打击事故分析- 19 -3.3.6 触电事故分析- 20 -3.3.7 坍塌事故分析- 22 -4 建筑施工企业事故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24 -4.1 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原则- 24 -4.2 风险预警的识别及分析- 24 -4.2.1 风险预警识别过程- 24 -4.2.2 风险预警识别工具与方法- 25 -4.2.3 风险预警的分析过程及方法- 25 -4.3 风险预警估计与评价- 26 -4.3.1 建筑工程风险估计- 26 -4.3.2 风险评价内容- 27 -4.3.3 风险评价的分析与结果- 27 -4.4 风险监控及安全对策- 28 -4.4.1 风险监控- 28 -4.4.2 安全风险对策- 29 -5 案例分析- 31 -5.1 案例背景- 31 -5.1.1 建筑施工企业背景- 31 -5.1.2 施工风险- 31 -5.2 风险评价分析- 31 -5.2.1 施工风险识别- 31 -5.2.2 风险评价- 32 -5.3 层次分析法- 33 -5.3.1 层次分析法原理- 34 -5.3.2 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价步骤- 35 -5.4 预警策略选择- 39 -6 结论- 41 -参考文献- 42 -致 谢- 44 -II1 绪论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经济的发展带动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事故被曝光,人们也应该认识到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险。一旦发生事故,对企业及社会造成的损失将无法挽回。风险预警的目的在于不断辨识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方面的风险,把风险纳入有效管理范围。对于高危害的风险要预先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防止或遏制风险的进一步恶化,避免造成事故。建筑施工企业事故的风险来源于引发事故的危险源,应用事故风险预警体系可以对生产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管理,对可能造成事故的高风险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风险贯穿于施工企业的整个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但越早发现风险、越早采取措施,则风险管理的成本就越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出建筑施工企业中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源,建立比较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构建一套完整的事故风险预警体系,帮助施工企业处理各类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故,使国家对于企业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得到贯彻落实。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安全风险十分密集的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筑企业如何充分整合、利用所具有的资源,减少和控制生产中的风险,降低生产施工中各类安全事故的损失,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除了项目前期立项的决策和设计阶段质量的不合格造成工程实体的安全隐患以外,施工阶段是建设项目全过程中安全风险最密集,发生安全事故最多的一个阶段。近年来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人员损失和财产损失巨大,因此针对建筑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的研究有着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安全风险十分密集的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筑企业如何充分整合、利用所具有的资源,减少和控制生产中的风险,降低生产施工中各类安全事故的损失,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除了项目前期立项的决策和设计阶段质量的不合格造成工程实体的安全隐患以外,施工阶段是建设项目全过程中安全风险最密集,发生安全事故最多的一个阶段。近年来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人员损失和财产损失巨大,因此针对建筑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预警研究有着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建筑施工企业活动作为集合经济、技术、管理、组织等各方面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风险预警体系就是通过建立风险评估体系,进而进行风险预控,化解风险的发生,并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的有效手段。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又是一个高危行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尝试着从各个方面降低事故率。比如: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营;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虽然我们对施工过程各阶段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具体到每个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的实际情况中,危险因素的状态和产生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危险因素的复杂性。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贯穿于施工企业的整个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但越早发现风险、越早采取措施,则风险管理的成本就越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风险预警正好可以满足这一方面要求。风险预警体系是分析作业场所风险水平,对危机或危险状态的一种提前的信息警报或警告的方法。采用安全风险预警体系能够将事故预防关口前移;将以事故发生后应急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事前危险态监控、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将静态的安全管理方法转变为动态的风险管理(风险辨识、评价与控制)方法;将分散、单项的事件处理方式转变为系统、组合的管理体系。风险预警体系是现代安全管理的需要,也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有效措施。任何企业都会发生事故,因此风险预警在各个行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建筑施工企业这一高危行业更为重要。所以,对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预警体系的研究更为迫切,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事故死亡率,保障人身安全。1.2 国内外现状1.2.1 国内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预警分析现状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深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但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虽然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的发展方式起到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当前已进入了人均GDP 1 0003 000美元的矛盾多发期,在建筑施工企业,业内人士都应该非常清楚,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专业、多工种、多种材料及多个领域,简言之,建筑产品是多种资源优化整合的结晶,因此要确保建筑产品的质量,它要求这支建设团队上至领导下到每一位员工,要始终围绕工程质量的既定目标,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好每一道关,确保能应对建筑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历史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47458亿元,同比增长19.7,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01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重特大建筑施工事故层出不穷。2005年全国建筑业发生伤亡事故2288起,死亡2607人,居工矿商贸领域第二位。2006年下半年,我国共发生造成一人以上死亡的重大建筑安全事故超过400起,其中死亡人数超过3人的重大安全事故100起。进入21世纪,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国内施工企业目前存在多种风险,所以,我们应当提高避险意识,增强防险能力,为能使施工企业规避风险,应解决好“防”的问题。动用资本经营,增强发展实力作为现代施工企业,仅靠生产经营将很难有大的作为和发展,必须实行生产经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并举,提升企业的经营层次,并多在风险预警方面投入,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事故率。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事故不仅频繁发生,损失巨大,而且社会影响严重。 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事故数量高于其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非公企业缺乏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足够重视,安全投入不足,管理混乱,有章不循,是目前事故多发的单位。非公企业的安全监管问题将应该作为今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察的重点,加强对他们的资质监管和施工过程监督。 监管工作薄弱是造成事故率较高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安全监管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法规、规范还不完善,监管尚不到位,是造成事故多发的重要愿意。加强薄弱环节安全监管,完善规章、规范,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是防止事故多发的关键。 重大事故多发生于人口密集和设备较为集中的地区多年事故资料证明,许多建筑工程施工地点人员越密集,非施工人员出入越频繁,安全伤亡事故后果就越严重。 季节性影响比较明显每到春夏之交,建筑工程施工开始进入高峰期,秋冬季节,由于建筑工地赶工,容易发生建筑起重机械倒塌、高空坠落等施工事故。而元旦春节期间,因为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工程大多暂停施工,因此事故发生频率会有所下降。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原因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更容易隐藏被忽视的事故隐患,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能会连续发生较大的安全事故。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的认识还出于初级阶段,也没有完全意识到风险预警体系的重要性。比如:建筑施工现场各方责任主体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其中包括施工企业安全投入不够、安全意识不强,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任意压缩工期,监理单位安全控制不够;建筑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一些工程项目未履行合法的建设程序和相关建设许可;建筑市场不规范,施工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低价中标,违反规定分包,非法转包,无资质单位挂靠,以包代管现象时有发生;建筑企业粗放经营,安全意识不强,违反规定施工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建筑安全管理机制与安全生产的现状不相适应,建筑安全交叉管理突出。建筑安全监管部门监管力量不足,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不够,经费不能够落实,不能满足安全监管工作需要;施工工序及安全技术复杂,建筑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滞后。1.2.2 国外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预警分析现状风险分析最初起源于本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保险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过程日趋大型化和复杂化,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生产中的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等重大事故不断发生,事故预防和风险分析日益受到重视。全面的风险分析系统研究始于六十年代。1964年美国道化学公司首先开创了化工生产危险度安全评价方法。该公司提出火灾爆炸指数法后,世界各地都竞相研制,进一步推动了这项技术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不同的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如英国帝国化学公司在吸收了道化学公司评价方法的优点后,于1976年提出了蒙德评价法;同时,日本劳动省提出了“六阶段评价法”及俄罗斯提出了化工过程危险评价法等,这些方法均为指数法,至今仍在发展之中,也使得风险预警体系研究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六十年代后期,随着航空、航天、核工业等高技术领域的发展,以概率风险评估为代表的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技术达到了迅速的发展。英国在六十年代中期就建立了故障数据库和可靠性服务所来开展概率风险研究工作。1975年美国正式发表了商用核电站轻水反应的风险分析报告。此后,这类风险分析技术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许多项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推出了一系列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其它的安全评估方法。在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事故以后,安全风险分析更是得到了各国的重视,并且也进一步推动了风险预警体系这一分析技术的发展。现如今,随着风险预警体系的发展,国外企业已经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了先进的、具有特色的企业风险预警体系,具体包含:管理层的安全承诺;预防各项伤亡事故发生的政策;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定量分析;风险响应和风险监控。1.3 本文的内容 企业安全风险预警理论基础; 建筑施工主要事故风险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事故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案例分析。2 企业安全风险预警理论基础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风险都是普遍存在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指出了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人类活动和决策都不可避免地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可避免地冒着一定的风险。建筑施工企业也不例外,特别是现代建筑施工企业更是如此,既要追求高额利润又要维持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要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风险预警体系研究就要先对企业风险预警的相关理论有深入的了解。本章将具体研究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预警的相关理论。2.1 企业安全相关概念2.1.1 安全“无危则安,无缺则全”,顾名思义,传统的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安全指健康与平安;韦氏大词典对安全的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遭受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传统意义上的安全与危险是相对的概念,他们是人们对生产,生活中是否可能遭受健康损害和人身伤亡的综合认识。按照安全系统工程的认识论,无论是安全还是危险都是相对的。系统工程中的安全的概念与传统的安全定义有较大的不同。传统上人们一直把安全与危险看作截然不同的、相互独立的两个概念,而安全系统工程则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通常所说的“安全场所”,是指该场所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存在危险货物得到了较好的管理,在场所内的各项工作有序的进行,在目前的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们认为是安全的;并不能保证这种场所绝对不发生事故,只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小,以至于认为不发生超过人们所能承受风险的伤害。2.1.2 系统安全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统安全泛指系统中的安全性,它与系统中的可靠性等同为系统的特定性能指标,有别于“安全系统”。系统安全是人们为解决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和安全性问题而研发出来的安全理论和方法体系,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民兵式洲际导弹的研制过程。(J.RasmuSSen)等人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应用系统安全的概率危险性评价技术对核电站作了概率的安全评价。20世纪70年代以后系统安全逐渐推广到石油、化工、建筑等领域。系统安全创新了一系列安全观念,它要求早在一个新系统构思阶段就必须考虑其安全性问题,制定并开始执行安全工作规划,把系统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在新系统的构思、可行性论证、设计、制造、试运转、运转、维修直到废弃的各个阶段都要辨识、评价、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系统安全的基本内容就是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采取措施消除和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是判断、评价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可靠性表明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性能。系统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完成规定的功能的现象,成为故障或失效。系统可靠性越高,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越小,完成规定功能的可靠性越大。安全性表明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不发生事故,不造成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地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在许多情况下,系统不可靠会导致系统不安全;提高系统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从提高系统可靠性入手。可靠性着眼于维持系统功能的发挥,实现系统目标;安全性着眼于防治事故发生,避免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可靠性研究故障发生前后直到故障发生为止的系统状态;安全性侧重于故障发生后故障对系统的影响,故障时系统的功能。2.2 风险预警相关理论2.2.1 风险的概念风险是有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对潜在的、未来的可能发生损害的一种度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在冒险和弱点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预期损失。显然,风险包括了两方面的内涵:第一,有了风险就意味着可能出现损失,或者未实现预期的目标;第二,这种损失的出现存在着不确定性,可以用概率来表示出现的可能程度,但不能对出现与否做出确定性的判断。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就是在施工环境中和施工期间客观存在的导致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可能。显然,在施工现场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安全方面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发生与否有很大的随机性,是无法进行精确预测的。2.2.2 风险的分类目前,风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广义地讲,风险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可控制风险与不可控制风险。可控制风险是指风险因素在可预见的、可控制的范围内,如来自于不得不打交道的分包商、监理工程师等人为的因素影响;不可控制风险是指风险因素是不可预见的、在控制范围外的,如突然出现的自然灾害、施工地区的天气情况等。根据风险类型可分为:纯风险和投机风险。纯风险是没有潜在收益的风险,这类风险通常是由于事故或技术失误导致的。而投机风险一方面存在亏损的可能,另一方面存在获得收益的可能,此类风险可能来自金融、技术及自然方面。本文所研究的风险为纯风险,例如由于机械伤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2.2.3 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的定义风险识别是指认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确认损失的根源、性质及范围,同时也包括确认导致损失的有效、积极及直接原因。风险识别技术是收集有关损失原因、危险因素及损失暴露等方面的信息技术。 风险识别的方法风险识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对各种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去伪存真,反复比较,对各种趋势和倾向进行推测。风险识别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借助风险主体的外部力量来识别风险,由此产生的方法有: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保险调查法等;二是依靠风险主体的自身力量,根据自身特性识别风险,风险管理人员首先组织系统图配合各种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实地检视、有系统地辨认可能面临的风险,其产生的主要方法为风险列举法和实地检视法。2.2.4 预警的概念预警:预警(Early-warning,Pre-warning)理论最早来源于战争。二战后,美国将预警理论应用于经济领域,为美国宏观经济稳健运行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在我们国家,预警在辞海上意为有事先警告,提醒人们注意和警惕的意思。预警用于重大危险源时,预警可以理解为系统实时检测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态信息并自动输入数据处理单元,根据其变化趋势和描述安全状态的数学模型或决策模式得到危险态势的动态数据,不断给出危险源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瞬态过程,及时给出预警信息或应急控制指令。本文将预警定义为“对某一警素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测度,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提出防范”。建筑施工方面的预警,其含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预警是指对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建立报警;广义的预警则涵盖了建设的整个过程,从发现警情,分析警兆,寻找警源,判断警度,以及采取正确的预警方法将将警情排除的全过程。2.2.5 风险预警的相关知识风险预警,是一个系统的名称,全称为“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实际上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特点,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监控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并评价各种风险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向决策层发出预警信号并提前采取预控对策的系统。因此,要构建预警系统必须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类别加以分析处理;其次,依据预警模型,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判;最后,依据评判结果设置预警区间,并采取相应对策。安全生产法在总结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的其他目标。“预防为主”,就是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风险贯穿于施工企业的整个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但越早发现风险、越早采取措施,则风险管理的成本就越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风险预警正好可以满足这一方面要求。风险预警技术是分析作业场所风险水平,对危机或危险状态的一种提前的信息警报或警告的方法。采用安全风险预警技术能够将事故预防关口前移;将以事故发生后应急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事前危险态监控、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将静态的安全管理方法转变为动态的风险管理(风险辨识、评价与控制)方法;将分散、单项的事件处理方式转变为系统、组合的管理体系。风险预警技术是现代安全管理的需要,也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有效措施因此,风险预警技术的技术关键是分析和识别风险,风险等级的划分,综合预警模型的建立。2.3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预警基础知识2.3.1 建筑施工企业定义建筑施工企业(Construction Company)是指从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和拆除等有关活动的企业。2.3.2 建筑施工企业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有许多不同之处,建筑工程施工与一般的工业生产过程相比,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主要是由于建筑产品即建筑物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建筑产品具有许多特点,其中对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即建筑施工过程具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建筑产品的体形庞大、复杂多变、整体难分、不能移动。这些特点又使得建筑产品的生产(即建筑施工过程)具有与一般工业生产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的流动性、生产的单件性、生产周期长、露天和高空作业多,以及建筑物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 生产的流动性生产的流动性是由于建筑产品固着于地上,不能移动和整体难分所造成的。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施工单位(包括施工人员、机具设备等)随着建筑物或构筑物坐落位置的变化而整个地转移生产地点;二是在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施工人员、施工机械等要随着施工部位的改变而沿着施工对象上下左右流动,不断地转移操作场所。因此在生产中,各生产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相互间的空间配合关系就经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空间的变化也就意味着施工条件的变化,必然要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关系和组织管理工作。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为适应流动性的需要,大多数就只能用比较小型的,其选择与使用也不能不受到施工场地和条件变化的影响。施工所需要的房屋和水电动力等设施大多数也需要在现场临时建造、使用,完工以后又要拆卸或拆除。施工所需要的材料物资,有些(如砖、瓦、灰、砂、石等)要根据就地取材的原则来选用,其规格、品种等都将因地而异,有些还需要自行组织生产。场内外的运输随当地环境和原有交通条件的变化也需要重新组织,运输方式、运输距离等都将会有所不同。现场的平面布置、各个生产要素的空间关系,也因施工条件的变化而需要重新安排。因空间变化而造成的自然条件(气候、地质等)之不同,对各生产要素结合的方式(施工方法)和时间关系(施工进度)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不能不加以慎重考虑。人机的流动、操作条件和工作面的不断变化无疑会影响劳动的效率,甚至会发生劳动纠纷现象,生产的流动性又是与施工的顺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考虑到产品整体性的要求,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其零部件(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生产常常是与装配工作结合进行的,一经建造即成一体,不可能随便再行拆装。所以,施工必须按严格的顺序进行,人机的流动也必须按照相应的顺序进行。生产的流动性对于施工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 生产的单件性生产的单件性与建筑产品固着于地上不能移动和其复杂多变、各不相同的特点有关。因为各个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用途不同,各有其特别的功能要求;因为各个建筑物和构筑物坐落位置也都不同,致使其所处的自然条件与技术经济条件(如地形、地质、水文、气候、资源、交通等)各有差异。所以,每个工程的结构、构造、造型、布局、材料等几乎不可能完全一样。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固然不同,即使同为工业建筑或民用建筑、重型厂房或轻型厂房、公用建筑或居民住房,也是大有差别,甚至按同一标准设计建造的、看起来完全一样的建筑物,其基础就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因此,每个工程都各有不同工种与技术,不同的材料品种、规格与要求。随着因工程持点不同而采取的施工方法的变化,所需的机械设备、工序穿插、劳动力的组织也必然彼此各异,施工的进度当然也就不同,各种生产要素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和供应的时间也就不会一样,它们的空间关系和整个施工场地的平面布置也要分别加以处理。总之,每个工程的施工都各具特点,必须分别对待,决不能千篇一律。每个工程的施工、组织都必须单独进行设计,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与工作计划。 生产周期长建筑生产周期长是与建筑产品体形庞大、复杂多样、各不相同并且整体难分的特点分不开的。较大的工程施工期限可长达数年。建筑工程不仅生产时间长,而且由于其所需人员和工种众多,所用物资和设备种类繁杂,为了进行准备也需要花费许多时间。为了克服这方面的缺点,争取生产时间,人们在组织施工的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了建筑产品体形庞大这个特点所提供的广阔作业面,在同一施工对象的上下、左右、前后不同空间位置实行立体交叉作业和平行施工,同时进行多种工作,同时完成不同部位的建筑构造部分,以加快工程施工进度,这种组织施工的方法在一般工业生产中(造船业是一个例外)是很少有的。这种作业方法对空间和时间利用的配合关系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要求,不然就会彼此影响,造成混乱的局面。这种作业方法还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证施工的质量与生产的安全,要求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施工,劳动组织与工作安排的状况也应彼此适应,各生产要素在时间的配合上也要互相协调。就要在施工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上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露天、高空作业较多露天和高空作业较多主要产生于建筑产品体形庞大的特点。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高可达数百米;有的深处地下或水下数十米;有的面积达到数万平方米;有的长度可达数十、数百公里,并且都构成为一个整体,因此,除了露天生产以外,不可能有别的方法。即使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构件逐步转入专门的工厂生产,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这就不可避免处使得施工过程容易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在不利于施工的冬季和雨季,还要采取特殊的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要求增加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测温工、供热设备和防冻、防雨物资等),工人的劳动效率可能也会有所降低,保证质量和安全的问题特别突出。由于这一切,也就不能不进一步影响施工进度的安排和工期。在建筑施工中存在着大量的高空作业,地下和水下作业也是常有的,再加上立体交叉的多层作业,因此保证工人的安全生产在建筑施工中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中处于特殊的地位。 受地质环境影响大任何建筑物(包括构筑物)都是建造在地层上的,建筑物的所有荷载都是通过建筑物的基础作用在地层上,受到建筑物荷载作用影响的部分地层称为建筑物的地基。作为建筑物地基的地层(包括岩层和土层),它的形成过程、物质成分和工程性质非常复杂。建筑物的地基和周围地层的地质情况形成了建筑物的地质环境。地质环境对建筑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基的性质和承载力将决定基础的形式和尺寸、施工工艺和程序。同样一栋多层住宅建筑,建造在坚硬的地基上(如岩石地基、密实的沙土地其等),它可以取单独基础,尺寸较小;建造在软弱的地基上(淤泥和淤泥质土、软粘土等),它的基础就与在坚硬的地基时完全不同,就要采用筏板基础或桩基础。在已有建筑物旁建造新的建筑物、进行建筑施工时可能会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地质环境,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和适用性,影响周围地下管线的安全。新建建筑物的基础施工、基坑开挖和井点降水会引起周围土体的位移,造成周围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开裂及不同程度的破损,造成周围地下管线的位移、开裂或断裂。各种地质灾害,如滑坡、地陷、泥石流等,将造成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和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发生严重的损坏或倒塌。一旦建筑场地确定后,设计人员和施工单位等必须对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有充分的了解,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2.3.3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预警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预警工作一般应按如下步骤展开进行: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十类安全事故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落实应急人员,建立应急组织;储备应急物质,布置应急设备;组织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其规模大、周期长、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一般产品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特别对于现代建设项目,无论是在规模、技术复杂性、资金投入、资源消耗量还是在影响范围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期要大得多,所存在的风险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导致的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国内外许多风险预警的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开始重视对其进行系统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建筑工程中的风险可以定义为: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事故、发生危险,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可能性或概率。由于上述的特点,或者说是不利之处,使得建筑工程施工与其他工业生产相比,成为一个高风险的产业。由于建筑施工的流动性,使得人员之间的配合、机具之间的配合更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引起事故发生;使得人员的劳动力造成浪费,机具的损耗增加,难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使得原材料的质量难以控制,引起工程质量事故;使得施工的组织和管理难以适应各种环境,难以达到最有效的状态。由于生产的多样性,建筑物复杂多变、各不相同的特点,使得建筑施工的难度提高,对施工人员的要求较高,对建筑施工组织和管理的要求也更高,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生产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出于生产周期长、实际施工时的赶工期,使得施工组织管理工作难度提高,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提高,人员安全措施的落实困难,造成各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由于建筑施工在大部分时间是露天作业,是野外作业,所以,就更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且在受到影响时,损失会更大,后果会更严重,修复和重建将会更加困难。由于建筑施工的高空作业较多,使得人员伤亡的概率增加,不但施工人员本身容易发生伤亡。而且还造成过路人的伤亡,这可以说是建筑工程人员伤亡事故的一个特点。遇到地质条件差的建筑场地时,建筑施工,特别是基础施工的困难将增加,发生各种事故的危险也将增加,对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不利影响也随着增加。此外,由于建筑物结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是处于最软弱的状态,荷载承受能力最低,任何不利的作用和预料之外的荷载,都将给建筑物造成不利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损坏或破坏,或者引起该建筑物周围其他财产的损失、人员伤亡等。3 建筑施工主要事故风险分析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责任不明、奖罚不严、制度不健全,即使有制度,也是流于形式,不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落实不力;班组检查、项目部检查、公司检查不能有机结合;工地的安全保障体系薄弱,项目经理只抓生产,不顾安全,更有甚者对上级部门查出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整改。正因为我国建筑施工方面存在如此多的问题,所以我们更应该进行风险预警体系研究,以减少施工事故。3.1 事故及其隐患事故(Accident)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在生产施工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态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我国在工伤事故统计中,按照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将工伤事故分为20类,分别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等。3.2 施工现场主要事故的识别本章主要对建筑施工企业范围的事故进行分析,再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和文献24,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总结出施工现场所发生的主要的十种安全事故为:高处坠落、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物体打击、触电、坍塌、车辆伤害、火灾、中毒和窒息以及爆炸,详见表3-1。表 3-1序号类 别注 释1高处坠落人由站立工作面失去平衡,在重力作用下坠落(坠落高度超过2米)造成伤害的事故2机械伤害由运转中的机械设备引起伤害的事故3起重伤害由起重作业引起伤害的事故4物体打击由失控物体的重力或惯性力引起伤害的事故5触 电电流流经人体或电弧烧灼,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6坍 塌建筑物、构造物、堆置物、土石方等因设计、堆置、摆放或施工不合理而发生倒塌造成伤害的事故7车辆伤害运动中的机动车辆和运输、斜井提升机械引起伤害的事故8火灾因失火造成伤害的事故9中毒和窒息接触有毒物质,引起人体急性中毒或窒息,以及缺氧造成窒息的事故10爆炸在火药、雷管、鞭炮、发令纸等生产、运输、贮藏、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违反人们意愿的爆炸并造成伤害的事故、由表3-1可知,在施工现场面临的主要事故有十种,而这十种事故发生的频率、造成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事故频繁发生,如高处坠落;有的事故不会经常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例如火灾事故。根据统计资料,高处坠落事故,物体打击事故、机械和起重伤害事故、触电事故发生的频率最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大,其中高处坠落事故占事故发生总数的42,触电事故占20,物体打击事故占13,机械和起重伤害事故占10,合计占发生事故总数的85,所以在施工现场要重点防范高处坠落、触电事故、物体打击及机械和起重伤害事故这四种。3.3 建筑施工事故分析3.3.1 事故产生的原因建筑施工是一个由人员、设备、环境(施工现场)、管理四个方面组成复杂的系统,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事故的原因取决于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而这三者又受管理状态的制约。因此,进行危险源的识别要在已经总结的经验教训和收集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和自身施工的水平,运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对施工现场中的各种危险因素作全面分析。 人的原因所谓人,包括操作工人、管理人员、事故现场的在场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等。他们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重要致因。主要包括:未经许可进行操作,忽视安全,忽视警告;危险作业或高速操作;人为的使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操作或违章操作等。 物的原因所谓物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工具、成品、半成品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有以下几种情况:设备和装置结构不良,材料强度不够,零部件磨损和老化;存在危险物和有害物;安全防护装置失灵;缺乏防护用具或有缺陷;物质的堆放、整理有缺陷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构成事故的物质基础,构成生产中的隐患和危险源,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转化为事故。 管理的原因管理的原因即事故产生的间接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条件。它包括的情况有:技术缺陷,指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存在问题;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或检查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章或不健全,挪用安全措施经费,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安全隐患整改不力;教育培训力度不够等。 环境的原因不安全的环境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物质基础,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通常指的是:自然环境的异常,即岩石、地质、水文、气象等的恶劣变异;生产环境不良,即照明、温度、湿度、通风、采光、噪音、振动、空气质量、颜色等方面的缺陷。以上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环境的恶劣状态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管理上的问题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3.3.2 高处坠落事故分析本文对建筑施工事故发生的原因将主要用鱼骨图法进行分析。鱼骨图(Fishbone Diagram)是日本东京大学的ISHIKAWA教授设计的一种找出问题所有原因的方法,被广泛用于技术、管理领域。鱼骨图不以数值来表示并处理问题,而是通过整理问题与原因的层次来表明关系,因此,能很好的描述定性问题。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高层建筑不断出现,施工企业面临着高处作业的考验。而高处作业的环境复杂,要求多工种的交叉、立体作业,施工难度大;临时设施多,现场条件差;再加上农民工的流动性大,因此高处坠落事故频繁发生。目前我国高处坠落事故不仅具有发生频率高和易发事故部位多的特点,而且往往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 高处坠落事故的分类高处坠落事故依据坠落地点的不同可分为九种 ,详见表3-2。表3-2 高处坠落事故的类型高 处 坠 落 梯 子 作 业 坠 落脚 手 架 上 坠 落临 边 洞 口 坠 落悬 空 高 处 作 业 坠 落层 面 作 业 坠 落其 他 高 处 作 业 坠 落登 高 过 程 中 坠 落拆 除 工 程 中 发 生 的 坠 落石 棉 瓦 等 轻 型 局 面 坠 落 在高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