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孔凡蓉,女,1 9 8 1 年3 月生,2 0 0 8 年9 月师从成都理工大学谭 书敏教授,2 0 1 1 年6 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哲学专业,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用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待我国的城镇化道路,农村城镇化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促 进作用,城镇化与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村城镇化 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过程,其实 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有力的 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然而,近 十年来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展轨道。这种 “急速城镇化”表现为:城市人口虚高;建设布局在空间上出现无序化乃至失控; 耕地、水等重要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巨 大浪费。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都在积极地探索一条能源消耗少、人力资源得到 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可持续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 程有快有慢,主要采取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或以对发展中国家 的资源掠夺和环境污染的转嫁为手段来求得发展的,走的是一条“先发展、后治 理 的道路。国外专家、学者从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开始积极探索一条经济与 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提出了发展生态工业的理念,力求实现工业的可持续 发展,但是多数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以城市工业向农村扩散的路子,因此他们重 点放在大城市化的研究,在农村城镇化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及论述比较少。发展中 国家包括我国,这些年来有一些专家、学者正致力于探索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 比如费孝通、张培刚、张毅、吴天然、姜爱林、苗长虹等对此都作了研究,但他 们大多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作用、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 等方面来展开,对如何解决农村城镇化化过程中的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问 题研究甚少,这是以往国内外在农村城镇化方面研究的最大缺陷。 本论文以农村城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村农业与农村环境、资源如何协 调发展的探讨,争取在农村城镇化方面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即新型的农 成都理工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村城镇化之路。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研究 n a b s t r a c t t h ep r o c e s so fr u r a lu r b a n i z a t i o ns t u d yo n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a u t h o r :k o n gf a n - r o n g ,f e m a l e ,w a sb o r ni nf e b r u a r y , 19 81w h o s et u t o r w a sp r o f e s s o r s h um i n - t a n h eg r a d u a t e df r o mc h e n g d u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i np h i l o s o p h y 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m a j o ra n dw a sg r a n t e dt h em a s t e rd e g r e ei nj u n e ,2 01i a b s t r a c t t h ec p c s17 t hn m i o n a lc o n g r e s sr e p o r t sp u tf o r w a r d s :g ot h ew a y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w i t h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p r o m o t et h e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 r n e d i u mc i t i e aa n ds m a l lt o w n s ,i ti sn e c e s s a r yf o rc h i n at o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e g yi nr u r a l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 、i mt h ev i e wo fr u r a l 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t h ew a yo f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r u r a la r e a s c a n p r o m o t e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a n d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i e t h e ya l e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 r u r a lu r b a n i z a t i o nr e f e r st ot h ep o p u l a t i o na s s e m b l e si nt o w n sa n du r b a ns c a l e e x p a n d i n gi n d u c e sa s e r i e so f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c h a n g ep r o c e s s e s ,w h o s ee s s e n c ei s t h ee c o n o m i cs t r u c t u r e ,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s p a t i a ls t r u c t u r ec h a n g e s s i n c e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i nc h i n a , i tp r o m o t e dt h ee c o n o m i ca n d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nc h i n aa n di m p r o v e dt h e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o ft h er e s i d e n t s ,t o s o m ee x t e n t h o w e v e r , i nr e c e n ty e a r s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c h i n ab r e a k sa w a yf r o mt h e p r o g r e s s i v ep r i n c i p l e ,g o i n gb e y o n dt h en o r m a lu r b a n i z a t i o nt r a c k t h i s r a p i d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s h o w s :t h eu r b a np o p u l a t i o ni sa c t u a l l yl o w ;c o n s t r u c t i o nl a y o u ti se v e n o u to fc o n t r o l ;缸a b l el a n d ,w a t e r , a n do t h e ri m p o r t a n tr e s o u r c e sa r ee x c e s s i v e l y c o n s u m e d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s e v e r e l y c o n t a m i n a t e da n du r b a n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w a se n o r m o u sw a s t e d s i n c et h el a t t e rh a l fo ft h el a s tc e n t u r y , f o r e i g ne x p e r t sa n ds c h o l a r sb e g a nt o a c t i v e l ye x p l o r ea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w a yo fe c o n o m ya n de c o l o g y , a n dp u t f o r w a r dt h ei d e ao fd e v e l o p i n ge c o l o g i c a li n d u s t r y , s t r i v e dt oa c h i e v e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n d u s t r y ;b u tm o s td e v e l o p e dc o u n t r i e sa r eo nt h ew a yo ft r a n s f e r r i n g ac i t yi n d u s t r yt or u r a li n d u s t r y s ot h e yf o c u s e do nt h es t u d yo ft h eb i gc i t i e s ,t h e t h e o r i e so fc o u n t r y s i d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r er e l a t i v e l yl e s s s o m ee x p e r t sa n ds c h o l a r so fd e v e l o p i n gc o u n t r i e s ,i n c l u d i n gc h i n a , a r ed e v o t e d t oe x p l o r i n gr u r a lu r b a n i z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s u c ha sf e ix i a o t o n g , z h a n gp e i g a n go fh u a z h o n g ,z h a n gy i ,w u t i a n r a n ,j i a n g a i l i n ,m i a o c h a n g h o n ge t c , b u tm o s to ft h e ma r es t u d y i n gf r o mt h ee l e m e n t sa n dr o l eo fr u r a l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i i i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c i t yi n d u s t r ya n dr u r a li n d u s t r y t h e ys e l d o ms t u d i e dt h e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e c o n o m y , e c o - s y s t e ma n d s o c i e t yi nr u r a l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t h ed o m e s t i ca n df o r e i g nr e s e a r c ho fr u r a l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sm a i n l yf r o m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 p r o m o t i o no f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 g u i d i n gi d e o l o g yo f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 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o ft h i st h e s i si sr u r a l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b yd i s c u s s i n gt h e c o u n t r y s i d ea g r i c u l t u r e ,r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h o wt oa c h i e v e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s o u r c e s ,t r y i n g t of i n do u tan e wr o a do fr u r a ls u s t a i n a b l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k o y w o r d s :r u r a lu r b a n i z a t i o n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i v 第1 章引言 第1 章引言 1 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1 1 研究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乡联系显 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差距不仅没有 缩小,反而有一定程度上的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 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农 村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及由此衍生的农村产业低级问题和农民 就业问题。就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有水平而言,农村城镇化可以兼顾解决 上述一系列问题,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重大战略。 推进城镇化,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要求。城镇化过程是由传 统、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是先进生 产力和先进文化培育、升华的过程,体现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质的飞跃 与优化。党和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建设多少城镇,而是为了逐步 转移和妥善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为城镇待业、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 就业机会,满足城乡人民享受城市文明和现代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正如十七 大报告所讲“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 进入2 l 世纪,城镇化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现在,全国城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的、长远的、有规划的崭新的 阶段,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因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经济实力较弱、农村城镇化水平仍较低,以致还 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城镇化战略认识不足;缺乏长远规划:城镇化发展 动力不足;存在体制障碍;分配制度不合理;城镇化非均衡发展;乡镇企业缺乏 竞争力等问题,解决制约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是促进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1 1 2 研究的意义 进入2 l 世纪后,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着良好势头。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社会结构深亥0 变动。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突出特征并成为现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阶段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矛盾。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民群体,有历史最 悠久的传统农业,这些年来城乡关系又出现了新情况。 马克思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可以概括为城乡之间的对立运动 。“城 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 。广大农民享受不到城市 的现代化文明成果,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因此,必须坚持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逐步减少农民,实现农 民身份的转变,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实现工业与 农业、城市与农村、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 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要繁荣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城镇化, 积极城镇化战略的最终日的就是为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这也是世界 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经验,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经验,是工业化和现代化 的必然趋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研究城乡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问题就 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2 1 研究的内容 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 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三 农 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本文运用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生态学、 经济学等多学科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存在的问 题,探讨了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 2 2 研究的方法 纵观国内外这些研究成果,学术界对城镇化建设做了广泛的探讨,并且在一 些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为促进城镇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基于 此,本文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达到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问题的详细论证: 第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城镇化建设是一个事关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全局的系统工程,所以既要能够从各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又要从整体上进 行高度的综合与概括。 第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在工业化建设中期,农村城镇化建设 赋予它新的内容。因此,要通过对统筹城乡发展历史的回顾,辨证科学地分析现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7 :3 9 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 | 匕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1 2 3 2 第1 章引言 阶段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以及对策。 第三,网络查询的方法。在资料搜集过程中,运用网络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 相关网站、中国期刊网等,了解了城乡关系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有关信息和最新动 态。 1 3 文献综述 1 3 1 国内研究动态 关于农村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研究。农村城镇化的概念,部分学者从狭义和 广义两个方面来界定农村城镇化的概念。如有的学者认为,狭义的城镇化即城市 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它包括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 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广义的城镇化 是指在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农村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生产要素包括 人口、非农产业、资本、市场等社会要素,由分散的农村向现代城市集中并逐渐 增长,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城市性的大变革,从 而使全社会成员共同享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 部分学者在农村城镇化概念的渊源方面存在分歧。如有的学者认为农村城镇 化是中国的概念,其实质是在农业生产力和非农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和 非农产业、从事农业的人口和从事非农业的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工和分离,使 非农产业和人口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内集聚,使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的 城市生活方式转化。有的学者则认为城镇化的概念源于国际通用术语“城市化 , 指在一定条件和社会机制作用下,通过促进农村人口向不同层次城镇集中以及城 市文明要素向不同层次的农村地域扩散,使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成为现代先进的 城市社会。 关于农村城镇化的特征。农村城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 概括、归纳。如旷联合认为农村城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包括产业组成的关 联化、就业方式的多元化、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社区环境的生态化等。林建认为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 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孙正林等把农村城镇 化总结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从区域相对分散的农村向城镇 集中,城乡人口分布结构发生转换;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城镇文明转换,人们的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城镇区域逐渐扩大,城镇空间形态发生变化;人 口资本等经济要素快速、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3 2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关于城乡发展、城镇化的的论述,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大学术观点: 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唯物辩证观,他们认为城乡融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 然结果;二是西方的城市学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和阶段进行 了论述,其代表观点包括霍德华的“田园城市理论,赖特的“区域城市 理论, 以及麦吉的“城乡一体化区域 理论。 从实践来看,发达国家经过乡村孕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市辐射 乡村、城市。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消灭城乡对立 、“城乡融合、“城市 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到现代城市学家们的“城乡有机结合”、“使居民在 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城市益处”、建立“区域城市等理论观点,都清楚地说明了 世界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城乡一体化。它的发展进程是由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到大城市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最后迈向城乡一体化。本人认为城乡统筹作为国 家的一种政策倾向,政府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是一个不断调整城乡关系的动态 过程。 1 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 4 1 研究的创新 一是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解决农村问题必须 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二是通过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的角度,研究我国农村城镇化取得的经验。使 农村城镇化的研究从分散、孤立、局部的解决问题走向系统,成熟的解决问题。 三是通过对比研究,指出农村城镇化研究的一般思路方法,为我国农村城镇 化研究提供参考。并归纳提出实施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1 4 2 研究的不足 一是资料与数据的收集还不够全面,分析与整理还不够深入。在相关文献与 数据资料的分析整理上,限于条件及个人能力,只能收集和整理到部分相关文献 及数据,因而使得论文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挖掘上还不够深入,在基本理论的 研究与梳理上还不够清晰和条理,在对二元结构的历史演进及现状分析上,仍然 显得较为单薄。 二是对农村城镇化研究还不全面。对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4 第1 苹引言 _ - 一一 的不够深入,概括的不够全面。 三是对农村城镇化可持续研究对策思考还不够全面。农村城镇化研究是一个 牵涉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问题,而本文主要从政府主导方面提 出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 1 农村城镇化的几个基本理论 2 1 1 农村城镇化内涵和实质 2 0 世纪7 0 年代末,城市化理论开始在我们国家出现,到2 0 世纪8 0 年代的 中期已经发展成为了人们很熟悉的一个专门术语。但由于其过程的复杂性和内容 的广泛性,城市化理论已经成为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 科广泛研究的课题,对于这个理论的理解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不同的 学科、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的理解不尽相同。“城镇化”的概念正是在这个基础 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镇化 是我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我国学者对城 镇化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城镇化与城市化同一论。这种观点认为,“城市化 与“城镇化”是对英 语单词“u r b a n i z a t i o n 的不同译法,从其内涵上来讲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指 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农村自然经济向城市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的过程。包括 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改变,在量上体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 市人口和城镇数目不断增加,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在质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的改善,城市文化 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扩散。之所以出现两种不同的译法,主要原因在于对城市和 城镇的不同划分和界定,即镇应该归为农村还是城市地区的问题。 2 城镇化包含城市化。这种观点认为u r b a n i z a t i o n 一词中u r b a n ,除了包含 “城市 ( c i 动的意思之外,还有“镇”( t o w n ) 的意思包含其中,城市又可以分 为普通的城市( c i t y ) 和大城市( m e t r o p o l i s ) ,因此,不能片面地翻译为“城市化”, 这种观点还特别强调认为,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大国,镇的规模通常都比 较大,基本相当于甚至有可能会大于国外的一些小城市,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 化不仅是人口向城市( c i t y ) 的集中,而且还要向许多的城镇( c i t y a n d t o w n ) 聚集和 转移,所以,用“城市化 或者“都市化 都不是很准确,不能准确表述出我国 的城市和镇的“转移、集中与聚集 这样一种过程,合适的选择是用“城镇化 一词进行表述会比较贴切,更加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3 城镇化外延论。该观点认为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外延,他强调城市的初级形 态是小城镇,把小城镇作为城市的外延,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的“城市性”。城市 化既是一个具体的有形过程,还是一种抽象的无形过程。强调外延的“城镇化 , 对于完整表述城市化的抽象涵义来讲是片面的,而且不能涵盖不同学科对城市化 6 第2 章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的理解,所以城镇化应该包含在城市化之中。 显然,城镇化过程反映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能简单的从某一个 学科或者视角去定义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从表象上看,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 人口的过程,事实上,其本质含义是:从农业社会逐步进入工业社会,在社会经 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因此, 城镇化的过程必须以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为基础和前提,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 客观规律,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必须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一是城镇化是城镇 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二是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三是城镇化是居 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四是城镇化是城镇文明不断发展扩大,并向广大农 村地域渗透和传播的过程;五是城镇化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 不能简单的把城镇化理解成为乡村人口进入城镇,而应该上升到乡村人口城镇化 和城镇现代化的统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乡村人口城镇化与城 镇经济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共同构成城镇化的丰富内涵。 4 本文对城镇化的定义 总体来看,各种界定都是从各自的学科领域或根据研究需要而做出的解释, 且都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但都不全面。本文认为,科学的界定应该是对事物的 原因、过程、结果、本质等诸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的简练概括,应该 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多门学科的适用性。在对城镇化做出界定之前,我们应该 首先明确以下基本点: ( 1 )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逐步增加及比重上升的过程。 一国的城镇化水平主要是由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来衡量的,同时这 也是分析社会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指标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走城镇 化之路,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人类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方式逐步迈向现代 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城镇化也并不仅仅是农村剩余劳 动力向城镇的单向转移过程,它实质上是人口的多维流动的过程,在其发展到一 定阶段以后,它既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同时也包括城镇人口向农 村或郊区的逆流过程。 ( 2 ) 城镇化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 城镇化意味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的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 比例的有序上升。同时,城镇化过程也对城镇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 首先,城镇的第二、三产业必须有较大发展,这样才可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其次,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其内部也必须进行结构调整,适当发展技术强度较 高的农业产业以满足同期城镇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供应。 ( 3 ) 城镇化不只是农村向城镇的单向转移,事实上它既包括城镇的成长,同 誓宗平中国城镇化之路 m 北京t 人民出版社,2 0 0 9 ,6 4 - 6 5 7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也包括农村的发展。城镇化是农村与城镇之间的一个多维互动过程,它既包括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也包括城镇先进的生产力向农村的扩散、渗透 和辐射。在城镇化过程中只单方面地强调农村的发展或是城镇的成长的观点,都 是不妥的。 ( 4 ) 城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说城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城镇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现代化的连续不断性决定了没有一劳 永逸的城镇化;其次,城镇化只是消除农业与城镇产业之间生产方式的差距,消 除城乡差别,而并不是要消灭农村。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城镇 在人类社会中都必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认为城镇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 断调整,一方面,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口由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体系不断升级、 城镇经济日趋现代化;另一方面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与城镇接轨,并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2 1 2 库兹涅茨曲线的阶段性及转换分析 库兹涅茨曲线( k c ) 及其所支持的命题可以概括为: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上, 社会收入差距水平( 或不平等程度) 随收入的增长而上升,但在较高的收入水平 上,社会收入差距水平( 或不平等程度) 随收入的增长而递减,人均收入的增长 最终将引起社会平等程度的改善见图2 1 。 收入分配不平等 人均国民生产兽值 图1 厍兹涅茨曲线( 1 t c ) 只是国际上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应用的是截面数据。截面数 据衡量的是差异而不是历史。因此不能将库兹涅茨曲线绝对化。但是,国内一些 学者却将库兹涅茨曲线机械理解,并将其绝对化,认为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扩大 时一个自然的过程。 其实,具体到某一特定国家发展的历史来看,库兹涅茨曲线显得比较单薄, 只是陈述了一个经验事实而缺乏相应的机理分析。其实库兹涅茨曲线在获得诺贝 8 第2 章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尔奖演讲中也提及到了库兹涅茨曲线复杂性和作用机理问题。他认为,一个国家 的国民经济增长能力,主要表现向该国人民提供品种日益丰富的商品长期上升的 能力,它基于技术的革新、制度的调整和意识形态的改变。经济的高增长率不仅 与经济结构的迅速改变有关,而且还与社会其他因素家庭构成、城市化、舆 论导向,以及对社会成就的估量的改变有关。 不发达国家利用现代经济的潜力失败的原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人均产值极 低,农业产业比重大,生产规模小。但各个具体参数又有很大的区别,并且阻碍 经济增长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各不相同,因而需要不同的经济政策。 “库兹涅茨现象在中国是存在的,即:随着人均g d p 水平的上升,人均 收入差距曲线在数学上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是收入差距的变动并不是 无条件地随着人均g d p 水平的逐步提高而先上升后下降。如果一切其他条件不 变,我国收入差距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持续上升,下降还遥遥无期。这将 对社会公正和稳定提出极大的挑战,不排除陷入所谓“拉美增长陷阱 的可能性。 即:高度的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社会冲突和资源配置恶化,使增长停滞,因而失去 收入差距越过最高点而趋向收敛的条件。 表2 1 显示了我国城乡差距发展的情况。 表2 - i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发展情况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 城乡收入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 城乡收入 年份人均可支人均纯收年份人均可支人均纯收 配收入 入 比比 配收入入 1 9 7 83 4 3 31 3 3 62 5 71 9 9 75 1 6 02 0 9 02 4 7 1 9 8 57 3 9 13 9 7 61 8 61 9 9 85 4 2 52 1 6 02 5 1 1 9 8 6 8 2 84 2 41 9 51 9 9 95 8 5 4 2 2 1 02 6 5 1 9 8 79 1 64 6 31 9 7 2 0 0 0 6 2 8 0 2 2 5 3 2 7 9 1 9 8 81 11 95 4 52 0 52 0 0 16 8 5 9 62 3 6 6 42 9 1 9 8 91 2 6 06 0 22 0 92 0 0 27 7 0 2 82 4 7 5 63 11 1 9 9 01 3 8 76 3 02 22 0 0 38 4 7 2 22 6 2 2 23 2 3 1 9 9 i 1 5 7 07 1 0 2 2 1 2 0 0 49 4 2 22 9 3 6 3 2 1 1 9 9 21 8 2 67 8 42 3 32 0 0 51 0 4 9 33 2 5 53 2 2 1 9 9 32 3 3 79 2 32 5 32 0 0 61 1 7 5 93 5 8 73 2 8 1 9 9 43 1 7 91 2 2 02 6 12 0 0 7 1 3 7 8 64 1 4 0 3 3 3 1 9 9 53 8 9 31 5 8 72 4 52 0 0 8绝对差距过万元木3 3 6 1 9 9 64 8 3 91 9 2 62 5 1 注:中央将大幅度提高粮价,0 8 城乡差距破万 e b o l 2 0 0 9 - 2 - 2 0 h t t p :“恫a g r i g o v c n g n d t t 2 0 0 9 0 11 6 _ 1 2 0 6 5 8 2 h t m 从图表2 1 中我们明显的看出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中国人均收入差距的上 两蒙库兹涅茨:诺贝尔经济学奖演讲:现代经济增长的现实与思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演讲集t 1 9 6 9 1 9 9 7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6 6 7 9 页 9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述变动,是经济增长以外的其他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更高或 更低的收入差距,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收敛或者不收敛。因此,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建立一套合理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使得能够在 不影响或尽可能少地影响经济效率的前提下,保持较低的收入分配差距,促使社 会更加公平、和谐地发展。 从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中国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城乡差距过大的控制力度,否 则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这也是今天我们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性。 2 1 3 基尼系数与恩格尔系数警戒线的确定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 9 2 2 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 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 系数最小等于o ,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 ,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 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 和1 之间。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 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 2 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 2 o 3 表示比较平均;0 3 0 4 表示相对合理;0 4 - - 一0 5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 6 以 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我们以国际上最权威的衡量经济水平及其差距的指标来看看中国城乡差距 的具体情况。国际上最值得重视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一基尼系数,是根据劳 伦茨曲线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经济学家通常用它来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财富分配状况。( 顾严通,2 0 0 7 ) 中国“基尼系数”情况是:1 9 9 4 年中国就翻过了“警 戒水位”,达到了0 4 3 4 ,1 9 9 8 到2 0 0 1 年每年以0 0 1 的速度在递增,达到了0 4 5 9 。 由于2 0 0 7 年的宏观走势过熟,使得标志着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攀升至0 4 8 。 另一个反映城乡差距的指标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 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 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 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从表2 可以看到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差距,城乡居民生 活状态存在显著差距。 总之,基尼系数也好,城乡居民收入也好,恩格尔系数也好,都比较现实地 说明了中国城乡差距在扩大。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这种城乡差 异,消除二元经济格局。 2 2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城镇化的基础理论应围绕着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这两条相互交织的主线 来展开。当然,这两条理论主线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应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 0 第2 章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相互渗透的理论体系。 2 2 1 社会分工理论与城镇化 ( 1 ) 古典的、新古典的社会分工理论 从亚当斯密到萨伊,以及马歇尔、凯恩斯、萨缪尔森等,绝大多数的经济 学家们都把分工看作是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和产业分工日 趋精细的重要前提。市场不过是按照分工而逐步细化的各个产业,遵循一定的自 然逻辑进行有机协作与综合、并以自愿交易的方式相互满足各自不同的多样性需 求的交换关系的总和。而按照自然分工和市场需求所形成的社会产业链,则被认 为是经由斯密那支神秘的“看不见的手 巧妙安排的、从而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最 大化要求的天然产物。 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中,经由康德哲学论证和休谟、爱尔维修所阐释的 具有理性的“经济人 ,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近现代实证经济学“效用 主义微积分”的最初源头。在此基础上,斯密分析了分工所带来的三大好处:首 先是劳动者工作技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其次是可以免除 劳动者由于更换工作而造成的时间损失;最后是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 物上,这样更易于在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方面有所突破,也更有利于发明创造。斯 密有关劳动分工的智慧,成为产业分析和工业化时代初期泰罗式管理理论的基本 依据,从而也成为产业论的前提。 ( 2 )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 杨小凯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假定交易效率是交易规模的 增函数,如果交易效率有一点提高,均衡分工水平( 贸易依存度) 则会上升,反过 来会扩大交易规模,因而提高交易效率,并再进一步提高均衡分工水平。他的最 大贡献在于将劳动分工和交易效率相结合,正确地指出“市场上自利行为交互作 用形成的最重要的两难冲突是分工经济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 。其所指的分工 费用主要包括市场上的交易费用和空间距离所造成的耗费两个部分,并且他认为 这两部分耗费是由“交易效率 决定的,而交易效率是由法律制度或城镇交通的 改变而决定的。 我们可以这样表述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基于专业化经济的劳动分工产生递增 报酬,从而不断地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加制度供给的收益,并进而经由市 场这一组织结构更进一步地降低交易费用,使市场规模得到不断扩张,劳动分工 水平达到更高层次的均衡。这样的过程循环往复,使劳动分工形成自我繁殖、自 我增强的正反馈机制。在此过程当中,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固定学习费用和平 均交易费用相应下降,贸易产品种类增多,迂回的生产链条加长,从而使市场范 围逐渐由一区、一国扩大至全球。 成都理工大学硕+ 学位论文 ( 3 ) 城镇化发展中分工理论的一般要求 分工理论告诉我们: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分工经济是城镇化的社会经济 的本质,只有交易效率达到一定程度,分工经济才能出现,分工水平才能随着交 易效率的提高呈现快速提高。因此,加速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交易效率是前提、 是基础,如应加大农村道路建设、电讯建设、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等。 2 2 2 人口流动理论与城镇化 ( 1 ) 人1 :3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规 律。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来说,城镇化也被称为非农化,它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 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镇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 本身即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被重新配置 到城镇各部门,使城乡的产业有了明显分工,这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又促进了城镇化,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因此可以说,工业化的 过程,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通过这种转移,现代工 业得到了扩大,而传统农业则相对缩小,由此便可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 得到大大加快。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均是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 化社会的,进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整体推进最终走向现代化。 ( 2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般规律分析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 n p 在1 0 0 0 美元左右时,产业结构会经历急剧地变 动,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的比重会迅速下降,大量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 产业转移,从而使以第二、第三产业( 尤其是第三产业) 为依托的城镇得以发展, 而城镇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以东南亚国家为例,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过程中,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平均为1 :3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