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城市热岛( u 眦) 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 最典型表现。本文用1 9 6 0 年2 0 0 4 年的长春地区三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分析了 长春市热岛效应的时间规律,发现长春市的热岛效应从1 9 9 8 年到2 0 0 4 年明显增 强,热岛强度的平均增速为0 1 5 年;热岛效应的季节强度变化趋势与年平均 热岛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长春热岛强度的季节顺序是冬季最强、秋季次之、 春季较弱、夏季最弱,冬季为热岛强度平均值为o 7 4 ,秋季为o 3 5 ,春季 为0 1 7 ,夏季为o 0 5 ,冬季是热岛强度的主要贡献者;长春热岛强度日变 化周期明显,晚间热岛强度强于白天。 为了研究长春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用2 0 0 1 年9 月2 1 日的 l a n d s a t 7e t r 遥感影像数据,应用e r d a si m a g i n e 软件定量反演了长春地区的 地表温度,发现长春市的热岛效应空间分布规律:长春市的热岛效应明显,城市 建成区为明显的热岛中心,净月潭森林公园、吊水壶旅游风景区和水体为明显的 “冷岛中心”;长春市建成区存在三个明显的热岛中心,分别是二道区北部工业 区、宽城区的铁北工业区和绿园区西南的汽车厂工业区,南湖公园为低温中心, 伊通河为低温带;热岛效应的分布与n d v i 、n d w i 呈负相关,与n d b i 、n d b a i 呈 正相关,即n d v i 、n d w i 较高时,地表温度较低,相反n d v i 、n d w i 较低时,地表 温度较高;n d b i 、n d b a i 较高时地表温度较高,而n d b i 、n d b a i 较低时地表温度 较低。 关键词:城市气候;城市热岛;时空规律;地表温度;定量反演;长春 a b s t r a c t u r b a l lh e a ti s l a n d s ( u h i ) i st h et y p i c a lp h e n o m e n ao fu r b a l lc l i m a t e ,w 撒c hi st h e r e s u l to fw b a n i z a t i o n i nt h i ss t u d y ,t h ew e a t h e rd a t a 舶m19 6 0t o2 0 0 4w e r eu s e dt o a 1 1 a l y z et l l et e n l p o r a jc h a n g e so ft l l ei n t e n s 埘o fu h ii nc h a l l g c h u n n l ec o n c l u s i o ni s t h a tm ei n t e n s i 够o fu h ii nc h a n g c h u nh a sr a p i di n c r e a s e df r o m19 9 8t o2 0 0 4a i l dt h e a v e r a g er a t ei so 15 p e ry e 她t h es e a s o n a li n t e n s i 够o fu h i i i lc h a i l g c h u nh a st h e s 锄ep a u c ew i 廿lt h ea v e r a g eo n e n l ei m e n s i t yo fu h ii n 、椭n t e ri st h es t r o n g e s t t l l e i n t e n s i 够i n 饥咖i s 、e a k e rt h a l lt h eo n ei nw i n t e rb u tg 乜o n g e rt h a nt h eo n e 血 s p r i n g t h ei n t e n s i t yi ns l l i n m e ri st h ew e a k e s t t h ea v e r a g ei n t e n s i 够o fu h ii i l 砒1 t e ri s0 7 4 ,妣o n ei i la u t u m ni s0 3 5 ,t h eo n ei ns p 曲gi s0 1 7 a n d 位o n e i ns u m m e ri so 0 5 w i n t e rh a st h em o s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u h ii nc h a l l g c h u n t h e 缸e n s 时o fu h ii nc h a n g c h l l l lh a sas i 蛐f i c 删s e a s o n a lc h a l l g ed u r i n gm ed a 如m e a n dm g h t a n dt h ei n t e n s i 够i nd a 舛i m ei s 、v ea :k e rt h a nt h eo n ea t1 1 i g h t t h el a l l d s a te t m + i m a g i l l ew e r ea l s ou s e dt oa 1 1 a l y z et 1 1 e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u h ii nc h a l l g c h u l l n el a n ds u 渤c et e m p e r a t u r ei nc h 觚g c h u i lw a sr 嘶e v e d 舶m l a n d s a te t m + i m a g i n e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i st h a tt h eu h ie 虢c ti nc h a n g c h u i li sv e 叫 e v i d e n t t h e1 a 1 1 ds u r f a c et e n l p e r a l = u r ei nu r b a nb u i l t u pa r e ai sl l i 曲e rt h a i lt h e t e m p e r a n _ l r ei nt h es u b m a n d t h ef o r e s tp 破i nj i ny u ea 1 1 d b e 哪s p o ti nd i a os h u i t 缸a r e 也ec o l di n l a l l d s t h ei n d u s 缸ye s t a t ei nt h en o n ho f e rd a od i 嘶c ti st h e c e n t e ro fu h ii nu r b a nb u i l t - u pa r e a s oa r et h ei n d u s t 巧e s t a t e si nt l l ek u a l lc h e n g d i 嘶c ta n dn e a rt h ej c i r s ta u t o m o b i l ef a c t o r y t h en 姐h u p a r ki st h ec e n t e ro fl o w t e n l p e r a n l r ea r e a t h et e m p e r a n 】r eo f t o n g 风v e r i sa l s ol o w e rt h a l lt h en e 砷ya r e a i tw a sf o u n dt h a tc o r 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n d v i ,n d w ia n dt e m p e r a t u r ea r en e g a t i v e w h e nn d v ii s1 i m i t e di n 啪g e ,b u t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i ss h o w nb 帆r e e nn d b i , n d b a ia 1 1 dt e m p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毗a nc l i m a t e ;u r b a i lh e a ti s l a i l d s ;s p a t i a l - t e m 】捌融d i 矧b u t i o n ;l a n d s u l f a c et e m p e r a t u _ r e ;c h a n g c h u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磕日期:捌:堡:!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 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丝 日 期:迎:厶户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鱼煎:丝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言 城市热岛( u h i ) 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最 典型表现。通常将城市气温高于其周围乡村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晗1 ,城市 热岛效应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增强,全球有超过5 0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化 水平还在不断提高,城市热岛效应还在不断增强,所以城市化是可能成为全球变 暖的主要原因。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对于区域气候的研 究,对城市发展和规划及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热岛现象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1 8 1 8 年霍华德首先提出伦敦城 市中心的气温比郊区高的重大发现,并提出了“城市热岛”的概念。此后各国 气候学家相继在不同纬度的平原或山地、具有湿润或干燥气候的城市发现城市热 岛现象的存在,并致力于观测城市与其周围郊区的气温差。 根据所测温度高度的不同,城市热岛包括地表层热岛( k i ) 、冠层热岛( g l i ) 和边界层热岛( g m i ) ,运用气象数据研究的是冠层热岛,而运用遥感数据研究 的是地表层热岛h 3 。 目前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主要有4 大类,第1 类通过城市和郊区的历年 气象资料分析研究城市热岛的动态和现状;第2 类通过卫星遥感图片、航片资料, 解释热岛特征;第3 类通过数值模拟;第4 类通过布点观测砼3 。早期城市热岛研 究主要运用气象数据,但由于气象数据是一种点状数据,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遥 感数据是一种面状数据,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热岛问题研究。目前利 用遥感影像研究城市热岛的方法已经比较成熟,t m 遥感影像由于其热红外分辨 率较高( 6 0 m ) 为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规律提供了适宜的方法,也为研究城 市热岛效应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国内对城市热岛的研究始于2 0 世纪8 0 年代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周淑贞、 葛向冬、邓莲堂和江田汉对上海城市热岛的研究。在我国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研 究主要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津京唐地区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改革开放 以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城市和城市化发展速度极快的城市,如深圳、广州、上 海、天津、北京。目前主要是利用遥感影像研究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化之间的关 系,研究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城市热岛的影响,不同下垫面对城市热岛的贡献率。 城市热岛形成主要和下垫面类型改变有关,城区地表多为建筑物、道路和其 他不透水表面,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热容量和热传导率也较大,地表热学性 质的差异,再加上城市建筑、交通和工业排放的热量促成了热岛的形成。另外城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市热岛强度与城市地形和气象条件也有关系乜1 。 长春市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都不是很高,关于长春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 很少,赵云生瞄1 等2 0 0 6 年利用长春市地区的l a n d s a t 图像,研究了长春市热场 的分布规律。许军强呻1 等以长春市为例,基于l a n d s a t 7e t m + 影像数据定量反演晴 空状态下城市地表温度、地表反照率和n d v i ( 归一化植被指数) ,通过分析地表温 度空间分布状况及其与地表反照率、n d v i 的关系,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并提出治理 对策。 长春市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其 城市热岛效应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研究长春市的热岛效应对于长春的未来发展 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研究区概况 2 1 研究区范围 本文研究区的范围是长春市市区,图l ( a ) 为长春市市区图,包括长春市建成 区和外围县区,本文地温反演区域为长春市市区。图1 ( b ) 为长春市城区图, 是长春市建成区,包括宽城区、绿园区、朝阳区、南关区、二道区和长春经济开 发区,本文为了研究城市建成区内部的热岛效应差异,而又单独选取了长春市建 成区为研究范围。 图例 凸 水体 绿地 囝 建筑群 围 农山和林地 一一铁路 市内土要道路 图1 :长春市地图( a ) 和长春市城区图( b )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研究区自然环境特征 2 2 1 长春市市区自然环境特征 长春地区位于山地丘陵向台地平原、湿润气候向干旱气候、针阔混交林向草 甸草原、暗棕土壤向黑钙土壤的过渡地带,自然景观由东向西不断变异,过渡性 特征十分明显。受过渡性自然区位的影响,长春地区既有山地资源又有平地资源, 既有森林资源又有草原资源,既有矿藏资源又有农业资源。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为全面发展长春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全球上看,长春地区位于北纬4 3 。0 5 4 5 。1 57 之间,与美国汽车城一 一底特律,意大利汽车制造中心都灵,美国玉米、小麦种植带,意大利集约 的农业区,同处于北半球较高纬度地带。从区域上看,长春地区位于东北大平原 中部,东靠长白山地,西接松嫩平原,南联辽宁省,北抵黑龙江省,路口区位优 势十分明显。东部长白山区可为长春提供煤炭、木材、有色金属和山区各种土特 产品。西部松嫩平原可为长春提供钢材、成品油、机械设备等多种原材料和工业 品。辽宁省的海上运输,黑龙江省的边境贸易,则为长春市开展对外贸易提供了 便利条件。四通八达的自然区位,有利于长春地区与周边地区相互交流,协作配 套,发展外向型经济。 长春的自然地理特征明显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地表形态。长春的地貌由山地、 台地和平原组成,形成了“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长春山地占2 5 6 , 丘陵占6 4 4 ,台地面积较大,约占总面积的4 1 。其中平缓台地占3 5 2 3 , 高台地占5 7 7 ,主要有榆树台地、长春台地、双阳台地和伏龙泉台地。长春 平原面积最大,约占土地面积的5 0 。其中河谷平原占3 9 4 ,低阶地占7 5 ,湖积平原占3 1 ,主要有双阳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 饮马河河谷平原和农安湖积平原。 长春的水系格局为南源北流。境内共有河流2 2 2 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 0 0 0 平方公里左右的河流有1 0 条,大于2 0 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 0 6 条,小于2 0 0 平 方公里的河流有6 条。分属第二松花江、饮马河、拉林河3 个水系。 从土壤结构看,长春位于肥沃适耕地带。黑土是长春面积最大、质量最好的 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春冲积洪积台地上及河流主高阶地上。面积约有6 7 1 0 4h i i l 2 ,占全市总面积的3 4 5 9 。其次是草甸土,总面积为4 5 1 0 4 h i n 2 ,占全 市总面积的2 3 。还有黑钙土,总面积3 0 1 0 4 h m 2 ,占全市总面积的1 5 3 , 主要分布在农安境内。 长春市的气候是东部山地湿润与西部平原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带,属温带大 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东部和南部虽距海洋不远,但由于长白山地的阻挡, 削弱夏季风的作用:西部和北部为地势平坦的松辽平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 畅通无阻,各季风的势力影响很大,故气候的特点是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干旱多风,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夏季温暖短促,秋季晴朗温差大。年平均气温4 8 ,最高3 9 5 ,最低零下3 9 8 。年平均日照为2 8 6 6 天左右,无霜期为1 4 0 天左右,平均降雨为5 6 7 0 咖。 2 2 2 长春市建成区自然环境特征 长春城区由台地和平原组成,其中台地占7 0 ,平原占3 0 。不同的地貌 类型对城市建设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长春城区共分7 个地貌小区。它们是: 中部平坦分水高地区域。位于长春城区西南部,地处宽平大桥、西朝阳桥、西安 桥、客车厂和机车厂一带,长1 7 l 【l i l ,宽1 k m ,呈狭长形,沿东北方向伸延。西 部微斜台地区域,位于分水高地以西,长春纺织厂以北,海拔2 2 0 m 。东部微 起伏台地区域,位于分水高地东侧,海拔2 2 0 2 3 0 m ,复杂程度4 6 级, 是市 中心和铁北建筑区的所在地。西南部起伏台地,位于分水高地两侧,包括西新 为和孟家南沟两部分。东北部平坦河谷平原区域,位于伊通河谷平原北段,由 泛滥平原和一级阶地组成,是二道河子、八里堡建筑区所在地。东南部轻切割 河谷平原区域,位于伊通河谷平原南段,比北段地势稍高,海拔2 0 0 米左右。 东南部强切割台地,位于刁家山一带,面积不大。 2 3 研究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长春位于东北松辽平原腹地,是吉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中国著名的“汽车城”、“森林城”、“电影城 、“科技文化城”。建国5 0 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春经过不断的发展建设,逐渐构筑起独特的经济优势和 特点,成为工农业基础雄厚、商业繁荣兴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科技教育事业 发达、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中心城市。目前,长春作为全国1 5 个副省级城市之 一,辖农安县、榆树市、德惠市、九台市、双阳区、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 二道区、绿园区、净月旅游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1 3 个 县( 市) 区、1 2 9 个乡镇,总面积2 0 5 7 1 k m 2 ,总人口7 1 3 5 万人,市区人口2 8 9 万。 规划区面积3 9 1 1k m 2 ,建成区面积1 5 8k m 2 。 2 4 研究区城市地域发展历程 王祁春口,等研究了长春市城市地域发展的历程,得出长春市城市地域发展的 历程。2 0 世纪9 0 年代以前,长春市在伪满时期道路网络的基础上,沿主要交通 干道进行填充式扩展。在“一五”、“二五”时期,形成了西南、铁北、东部三大 工业区,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长春市生产性地域比重极度偏低、空间扩展缓慢 的状态。 在解放大路以南地域先后布局了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等学 校及科研院所,使历史时期长春市形成的科教地域得到大幅度的扩展和功能完 善。居住地域空间扩展幅度较小,居住地域高度集中于市中心,尤其是历史上老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城区、南满铁路附属地、商埠地的人口分布更为集中,人口密度5 0 0 人h m 2 以 上。而且居住地域与商业、行政及其它地域高度混杂。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长春市空间扩展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用地规模( 建成区 面积) 由1 9 8 0 年的1 0 4k m 2 增加到1 9 9 6 年的1 4 3k m 2 。城市核心区( 解放大路以 北、火车站以南、建设街以东、大马路以西的地域) 以立体扩展方式为主,表现 为城市建筑的高层化和景观轮廓的层次化,显示为现代大都市中心区的立体景 观与土地利用特征。在城市中心区立体扩展的同时,加速了城市边缘区近域推进 的步伐,先后形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绿园居住行政区、汽车 厂二厂区等若干新的城市地域。城市平面扩展重心转向自由大路以南、长沈铁 路以东的地域。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长春市空间扩展进入了郊区化初始阶段,即近郊城市化, 但近郊城市化地域主要限于城市中心区外约1 0k m 范围内,与北京、上海、武汉 等大城市相比较,长春市郊区城市化地域的范围小、发育程度低。随着中心城区 地域范围的近域扩展,原英俊、奋进、双德、城西等近郊乡镇已转变为景观型城 市化地域,作为建成区的组成部分。兴隆山、大屯、净月、新立城、三道等成为 近年来中心城区工业、旅游、商贸等城市职能重点转移的小城镇,该类城镇是职 能结构用地功能及景观转变最活跃的城市圈层地域。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热岛效应分类及数据源 3 1 城市热岛效应的分类 通常我们所说的“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气温比郊区高,造成城乡之间温 度分布不平均,从而出现温度“峰与“谷 的布局差异,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城市热岛”啼1 。 根据所测温度高度的不同,城市热岛包括地表层热岛( k i ) 、冠层热岛( g l i ) 和边界层热岛( g m i ) ,运用气象数据研究的是冠层热岛,而运用遥感数据研究 的是地表层热岛h 1 。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气象学上所说的“城市热岛”,应该称为城市气温热岛。 而从遥感的角度看,热红外遥感所探测的是城市地表温度,这时的“热岛”指的 是由于地物下垫面热辐射性质的差异而造成的地表温度分布不均衡,形成了“地 温热岛”。实际上,对于城市气温热岛与地温热岛之间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做了 很多研究。严格意义上讲,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极端情况下,气 温和地温之间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气温与 地温有着较大的相似性,尤其是在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地温与气温基本成正相 关关系,而地温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和气温分布极其相似随3 。因此,在本文中,城 市热岛研究采用地温热岛,即从遥感物理的角度分析由于地表热辐射差异而造成 的地表真实温度差异,而不过多考虑城市气温与城市地温之间的复杂转换关系。 3 2 数据源 3 2 1 气象数据 本文气象数据来自长春市气象局,选用了长春,农安和双阳三个气象站点。 ( 1 ) 累年月数据:文中选用了长春,农安和双阳三个气象站点的累年月平均 温度数据,时间是1 9 6 0 年2 0 0 5 年。 ( 2 ) 日数据:文中选用了长春,农安和双阳三个气象站点的2 0 0 5 年9 月1 日,1 1 日,2 1 日和3 0 日的日逐时温度数据。 ( 3 ) 2 0 0 1 年9 月2 1 日,1 0 :o o 1 1 :0 0 的大气状况数据 3 2 2l a n d s a t 影像数据 本文遥感影像数据为 l a n d s a t 官方 网上 ( h t t p :w w w 1 a n d s a t o r g o r t h o i n d e x h t m ) 提供的免费数据,文中选用了覆 盖长春市区的2 0 0 1 年9 月2 1 日的e t 盯影像数据,轨道为1 1 8 2 9 和1 1 8 3 0 。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长春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间规律 城市的热岛效应是指城区的温度高于周围郊区温度的现象,高出的温差称为 热岛强度。本文为了研究热岛强度,选用了长春市的两个县( 区) 的温度平均值 代替城市郊区温度。在这一部分中,主要研究了长春市热岛强度的多年变化特征, 四季的热岛强度规律及其多年变化特征,还有热岛强度的日变化特征。 4 1 长春市年平均热岛强度的变化 4 1 1 数据处理 城市热岛强度为城市地区温度与周围郊区温度的差值,由于郊区缺乏累年的 温度观测记录,所以本文选用农安县和双阳区的温度平均值代替长春市郊区的温 度。由于农安县和双阳区的城市化水平很低,发展速度很慢,加上两站的地理位 置,本文认为可以用这两个站的温度平均值来代替长春市郊区的温度。根据热岛 强度计算公式n 1 ,计算出长春市热岛强度的年平均值。 t u ,= t u t f = k 舂一蔓争公式( 1 ) 式中,t u r 为热岛强度,t u 为城区温度,t r 为郊区温度。t 表示温度值。 计算过程如下,分别计算了长春市,农安县和双阳区的1 9 6 0 年到2 0 0 4 年年平均 温度,然后利用公式( 1 ) 得到长春市1 9 6 0 年到2 0 0 4 年的年热岛强度,做出1 9 6 0 年2 0 0 4 年长春市热岛强度变化曲线。 4 1 2 长春市年平均热岛强度的变化特征 ( 1 ) 长春市的热岛强度多年变化曲线如图2 所示,图中黑色实线为长春市 热岛强度年变化的趋势线,从变化趋势上看,1 9 9 8 年以前长春市的热岛强度呈 现波动变化特征,1 9 9 8 年以后热岛强度明显增强,呈现快速增长的特征。1 9 9 8 年为热岛强度变化的转折时期。 ( 2 ) 1 9 9 8 年以前,长春市热岛强度值在0 1 3 o 3 8 之间波动;1 9 9 8 年以后热岛强度明显增强,2 0 0 3 年热岛强度最大,最大的热岛强度值为1 1 5 。 1 9 9 8 年到2 0 0 4 年6 年间热岛强度的平均增速为0 1 5 年。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妒妒擎擎爹擎擎擎擎爹9 妒擎9 擎擎9 擎紧爷爷拶 年份 图2 :长春市热岛强度多年变化图 4 1 3 长春市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特征的成因分析 长春市热岛效应年变化在1 9 9 8 年之后明显加强的主要原因是长春市在此时 期经历发展的转换时期,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1 9 7 9 年1 9 9 5 年中心城区城 市建设用地增长量为3 2 4 平方公里年,年均增长率2 7 。1 9 9 6 年2 0 0 3 年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量为1 0 6 5 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5 8 。随着城市用地 规模的扩大,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水体与绿地面积比例会下降,城市的能耗 也会加大,这些都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 4 2 长春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 城市热岛效应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强度,通常是秋冬季的热岛强度较大, 而春夏的热岛强度较小,一般夏季的热岛强度最小。本部分中主要论述长春的热 岛强度季节规律,t 不同季节的热岛强度变化规律。 4 2 1 数据处理 研究城市热岛的季节规律,首先要进行季节划分,季节的划分如表1 所示。 根据表1 的划分方法,计算出长春市,农安县和双阳区的各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平 均温度。利用公式( 1 ) 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长春市春夏秋冬四季的季节热 岛强度,然后做出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热岛强度在1 9 6 0 年2 0 0 4 年间的变化 曲线。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l :四季划分表 季节月份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3 、4 、5 月 6 、7 、8 月 9 、1 0 、1 1 月 1 2 月、下一年的1 、2 月 4 2 2 长春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 1 ) 长春市热岛强度的季节比较:从图3 的趋势线中可以看出长春市的热 岛强度冬季最强,秋季其次,春季较弱,夏季最弱。冬季热岛强度多年平均值为 o 7 4 ,秋季热岛强度多年平均值为o 3 5 ,春季热岛强度多年平均值为o 1 7 ,夏季热岛强度的多年平均值为0 0 5 ,所以冬季是热岛强度的主要贡献者。 ( 2 ) 长春市各个季节热岛强度的年变化:长春市各个季节的热岛强度变化 趋势基本相同,与长春市年热岛强度的变化趋势具有相同的规律,1 9 9 8 年以前 长春市的热岛强度呈现波动变化特征,1 9 9 8 年以后热岛强度明显增强,呈现快 速增长的特征。1 9 9 8 年为热岛强度变化的转折时期。值得指出的是春季的热岛 强度在2 0 0 0 年后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其中原因有待研究。 5 1 5 r前 辨鼯瘸蓊缝鼯穗妨群 1 二, ll 旧 一 7 龆 图3 :长春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 4 2 3 长春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的成因分析 长春市热岛强度秋冬季强,春夏季弱的主要原因是,长春受季风气候影响。 春夏季大气多不稳定,城市大气污染物和热量易扩散到周围郊区;春夏季雨水较 多,城区地面有水分蒸发消耗热量,雨水冲洗大气污染物;春夏季云量多,覆盖 l o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和郊区,体现不出城郊对辐射影响的差异,所以春夏季长春城市热岛较弱, 而秋冬季受冷高压影响,干燥、少云、少雨,大气层结稳定,所以秋冬季长春城 市热岛较强。长春城市热岛冬季最强的主要原因是长春地处东北地区,冬季有取 暖设施,人为热量冬季表现最明显,人口越密集,城市规模越大,这种人为热量 变现越明显。 4 3 长春市热岛强度的月变化 4 3 1 数据处理 为了找到长春市热岛强度的月变化规律,文中选用了热岛强度较强的2 0 0 0 年到2 0 0 4 年的数据,气象站点仍然是长春市,农安县和双阳区。首先计算出三 站点2 0 0 0 年到2 0 0 4 年各月的平均温度,然后利用公式( 1 ) 的计算方法,计算 出各月的热岛强度。 4 3 22 0 0 0 年到2 0 0 4 年间的各月热岛强度平均值 图4 为长春市2 0 0 0 年到2 0 0 4 年间的各月热岛强度平均值,从图中可以看出, 1 月、2 月、1 2 月的热岛强度都高于1 2 ,而9 月、1 0 月、1 1 月的热岛强度都 高于0 6 ,其余月份热岛强度较弱,其中5 月、6 月、7 月的热岛强度都小于 o 3 ,而6 月的热岛强度最小。从这一结果中也能看出,长春市热岛秋冬季强, 春夏季弱的特点。 图4 :长春市热岛强度月变化 4 4 长春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 4 4 1 数据处理 为了进行长春市热岛强度日变化分析,文中选用了2 0 0 5 年9 月的四天( 1 日、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日、2 1 日和3 0 日) 长春市、农安县和双阳区的日温度数据,时间间隔为1 小 时。首先分别计算出三站点9 月各个时刻的日平均温度数据,然后利用公式( 1 ) 的计算方法,计算出长春市9 月各个时刻的热岛强度,并做出长春市热岛强度的 日变化曲线。 4 4 2 长春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特征 长春市2 0 0 5 年9 月平均日热岛强度变化如图5 所示,说明长春市热岛强度 晚上较强,白天较弱。9 :0 卜1 8 :0 0 热岛强度为负值,最小值出现在1 1 :o o , 为一1 ,晚上热岛强度为正值,最大值出现在凌晨0 :o o ,为4 4 ,日平均的 热岛强度为1 1 。 图5 :长春市热岛强度日变化 4 4 3 长春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特征的成因分析 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的原因,是城郊下垫面性质和形状的不同引起的辐射收 支差异所致。 ( 1 )日落后城郊冷却率的差异。城市白天吸热多,夜间散热少。白天城 区地面吸收和贮存大量太阳辐射热,并于夜间辐射放回大气。而夜间城市大气污 染物由于对流减弱而积聚,对地面长波辐射有明显的吸收作用,大部分又以逆辐 射形式辐射给地面,使城市冷却慢,郊区空旷冷却快,所以城区夜间降温比郊区 慢,出现城郊温差。 ( 2 )城郊贮热量的差异。城市下垫面热容量大,蓄热能力大于郊区,蓄 热多,白天蓄积的热量夜间释放到大气。 ( 3 )城郊反射率的差异。城市下垫面反射率比郊区小1 0 卜1 5 左右, 1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所以吸收的辐射比较多。日落后,市区由于建筑物垂直墙壁的多次反射吸收,辐 射散失较少,而郊区空旷散热快,降温率比市区大,使得热岛强度在日落后逐渐 增强。日出后,在市区由于建筑物的阻挡,太阳不易直射地面,而郊区空旷,当 太阳高度角还很低时,地面即能接受太阳辐射而迅速加热,造成市区升温比郊区 迟,热岛强度逐渐减弱,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弱。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长春市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规律 前一部分中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时间变化规律,研究的是冠层的热岛效应, 所使用的数据为气象站站点的数据,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 所以不能揭示城市内部的热环境差异。城市内部热环境特征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 主要研究内容,城市热环境被认为是主导城市环境的要素之一。遥感影像是真正 的面数据,可以克服以点带面的缺陷,在这一部分中,本文选用l a n d s a t 遥感 影像数据,应用e r d a si m a g i n e 软件,从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出地表温度、n d v i 、 n d w i 、n d b i 和n d b a i 数据,从而揭示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解释其形 成的原因。 5 1 遥感影像的处理 文中选用的遥感影像数据来自官方网站,已经经过了预处理,所以本文直接 使用。遥感影像处理主要是应用e r d a si m a g i n e 软件提取出地表的数据,包括地 表温度数据,地表指数( n d v i 、n d w i 、n d b i 和n d b a i ) 数据。 5 1 1 地表温度的提取 5 1 1 1 地表亮度温度的提取 亮度温度是遥感器在卫星高度所观测到的热辐射强度相对应的温度。这一温 度包含有大气和地表对热辐射传导的影响,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表温度。但 地表温度是根据这一温度来演算求得的,因此要提取地表温度首先要从t m 6 数据 中提取亮度温度。 对于l a n d s a t 7 影像数据,本文采用了x i a o l i n gc h e n 旧3 等所提出的算法, 具体算法公式如下: k 面= 怒枣( q c a l _ q c a l 删+ l m i n 公式( 4 ) 式中,l 。为t m 6 的热辐射值,q c a l m i n = 1 ,q c l m a x = 2 5 5 ,q c a l = d n 6 ,l m i n 和 l m a x 在头文件中,l m i n = 0 ,l m a x = 1 7 0 1 。所以公式可以进一步简化,简化为: l 6 业岩型幸( d n 。一1 ) + l m i n = 等乖( d n 。一1 ) 公式( 5 ) t 6 = _ z 二导弋 公式( 6 ) k l n ( k 3 l 6 + 1 ) 厶川w 1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中,t 6 为t m 6 的亮度温度( k ) ,k 3 = 6 6 6 0 9 ,k = 1 2 8 2 7 l 。 采用公式( 5 ) 和公式( 6 ) 的算法,应用e r d a si m a g i n e 8 5 的m o d e l e r 菜 单下的m o d e lm a k e r 模块,编写提取地表亮度温度的反演模型( 图6 为地表亮温 反演模型示意图) 。应用此模型提取2 0 0 1 年9 月2 1 日的地表亮度温度数据。 i 。e e蝉,o ei ? t r 、:e 。-! p 西d 品毋 照融气f jo 一据 数据 a 一6 7 3 5 5 3 5 l ,b = 0 4 5 8 6 0 6 ,s 为地物发射率,f 为大气透射率,t 6 为t m 6 的 亮度温度( k ) ,t 。为大气平均作用温度( k ) 。 ( 2 ) 转换算法中参数的计算 应用单窗算法演算地表温度需要计算地物发射率s ,大气透射率f 和大 气平均作用温度t 8 。其具体的推导过程参见文献 1 1 、 1 2 、 1 3 。 大气平均作用温度t 。: t 。= 1 6 0 1 1 0 + 0 9 2 6 2 1 t 。公式( 8 ) 式中,t 。是大气平均作用温度( k ) ,t 0 为近地面大气温度( k ) 。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气透射率f : f = o 9 7 4 2 9 0 一0 0 8 0 0 7 w ( 夏季适用) f = o 9 8 2 0 0 7 0 0 9 6 1 1 w ( 冬季适用)公式( 9 ) 式中,f 为大气透射率,w 为大气水汽含量。 大气水汽含量w :如果没有实时大气总水分含量,可以用如下公式做近似 计算 w :w ( 0 ) r 。( 0 )公式( 1 0 ) 式中,w ( o ) 为近地面约2 m 高度的空气水分含量,凡( 0 ) 为地面附近的空 气水分含量占大气水分含量的比率。在没有当地探空资料时,可用标准大气比率 来代替,r w ( 0 ) = 0 4 3 8 4 4 6 。 地物发射率s :文中采用了用n d v i 来计算地物发射率的方法,详细内容见 j o s ea s o b r i n o n 3 1 等提出的计算方法。 当n d v i 0 5 时,则认为象元为植被,取s = 0 9 9 当o 2 n d v i 0 5 时,s = 0 0 0 4 p v + 0 9 8 6公式( 1 1 ) 式中,s 为地物发射率,n d v i 为植被指数,p v 为植被比例。 n d = d n 4 一d n 3 d n 4 + d n3 式中,d n 。、d n 。分别为t m 4 和t m 3 的灰度值。 植被比例p ,的计算方法如下: l = 篇罴 式中,n d v i 。,= 0 5 ,n d v i 。= 0 2 。 5 1 1 3 地表亮度温度的提取结果 公式( 1 2 ) 公式( 1 3 ) 应用上述算法,应用e r d a si m a g 工n e 8 5 的m o d e l e r 菜单下的m o d e lm a k e r 模块,编写提取地表亮度温度的反演模型( 图7 为地表亮温转换为地表温度模型 示意图) 。应用此模型从e t m + 数据中提取了2 0 0 1 年9 月2 1 日的地表温度数据, 对提取后的数据应用a r c g i s 9 做研究区的掩膜处理,使用e x t r a c tb ym a s k 工具, 得到长春市的地表温度数据,并做图像渲染处理,结果见图8 。 1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7 :地表亮温转换为地表温度模型示意图 1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j 聪黔掌 霪爹爹- j j 、4 图例 地表温度 一h h :2 7 r 矽了j j :。 ,: 一c : 溅j 一 图8 :2 0 0 1 年长春地表温度图 5 1 2n d v i 、瑚i 、n d b i 、n d b a i 的提取 为了揭示城市热岛效应和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城市热环境的形成机制,本 文引入了n d v i ,n d w i ,n d b i ,n d b a i 四个地表指数。n d v i 是归一化植被指数, 可以反映地表植被的覆盖程度。n d w i 是归一化水分指数可以反映地表的水分状 况。n d b i 是归一化建筑指数,可以反映地表建筑物的密度。n d b a i 是归一化裸地 指数,可以反映地表的裸地状况。 指数的具体计算公式采用了x i a o l i n gc h e n 田3 等,使用的方法,具体公式 如下: n d :型尝公式( 1 4 ) d n 4 + d n 3 式中,d n 。、d n 。分别为t m 4 和t m 3 的灰度值。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n d :型! :型 d n 4 + d n5 式中,d n 4 、d 分别为t m 4 和t m 5 的灰度值。 n d b i :型:型! d n5 + d n 5 式中,d n 4 、d n 。分别为t m 4 和t m 5 的灰度值。 n d b a i :型:型 d n 5 + d n6 式中,d n 。、d n 。分别为t m 5 和t m 6 的灰度值。 公式( 1 5 ) 公式( 1 6 ) 公式( 1 7 ) 分别采用公式( 1 4 ) 、公式( 1 5 ) 、公式( 1 6 ) 和公式( 1 7 ) 的算法,应用e r d a s i m a g i n e 8 5 的m o d e l e r 菜单下的m o d e lm a k e r 模块,编写提取n d v i 、n d w i 、n d b i 和n d b a i 的模型( 图9 为n d v i 、n d w i 、n d b i 和n d b a i 的提取模型示意图) 。应用 此模型从2 0 0 1 年9 月2 1 日的l a n d s a t 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n d v i 、n d w i 、n d b i 和n d b a i 数据。提取后的数据应用a r c g i s 9 做研究区的掩膜处理,使用e x t r a c t b ym a s k 工具,得到研究区的地表温度数据,并做图像渲染处理,结果见图1 0 。 1 9 东j 匕i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妻辫蓉膨泓,积毋口移 蓝已嗣謦善怒懿气矿乏量唆 ;霞捌燕爹握 k 公羲l ,搿羲1 5 ) 、蛰篙tl 矗 隰( 1 7 塑霉嘲- 艘婀- 静,嬲h 蒯蠛 i 图9 :n d v i 、n d w i 、n d b i 和n d b a i 的提取模型示意图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c 图1 0 :长春市地表指数n d v i ( a ) 、n d w i ( b ) 、n d b i ( c ) 、n d b a i ( d ) 5 。2 长春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 5 2 1 长春市市区的热岛效应分布 5 2 1 1 长春市市区的热岛效应分布特征 2 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图8 中可以看出,长春市热岛效应的分布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云南政务大厅招聘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珠宝首饰行业高端定制与设计服务优化方案
- 内江市法院系统2025年公开招聘聘用制审判辅助人员(120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人民医院招聘编外人员(1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毕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
- 餐饮业经营管理实战指南
- 安规考试题库及答案
- 自媒体代运营服务合同
- 风电项目气象影响分析与应对策略
- 机械系毕业论文答辩模板
- 万东GFS型高频高压发生装置维修手册
- 公寓de全人物攻略本为个人爱好而制成如需转载注明信息
- 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指导书
- 《现代物流管理》第一章-导论(课用)
- 魏家庄村道路实施方案
- 智能制造生产线运营与维护课件完整版
- 【外科学】心脏疾病
- 树木清障专项施工方案
- 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准则完整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
- 铁路工程质量关键环节和控制要点
- 生物技术概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