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摘要比较优势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将其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但这一理论的应用却并非一帆风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比较优势相当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发展,重点讲述了当代影响比较优势的几个要素。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内涵的发展,将这一理论分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当代比较优势理论三个阶段。其次论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最后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以中国三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图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并对如何借鉴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素质做出了一定的建议。重视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能够加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和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最终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 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策略建议Abstract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gets the universal solicitude of academic circle from its producing day,and it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ing theory. Bu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s not plain sailing. For China such a developing country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fairly obviou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beca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particularly narrates some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pres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ccordance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connotation of development, this theory may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s, 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s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tatus applicability. Finally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of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Based on Chinas exports to the three dominant trend map changes 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we analyz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 the changes and how to us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nd trans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of eventu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Key words: Foreign trad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of foreign trade目 录摘要IAbstractII一、 绪 论1二、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1(一)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1(二)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1(三) 中国的比较优势论3(四) 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3三、 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4(一) 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4(二) 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大大提高4(三) 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比重下降5(四)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5(五)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6四、 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外贸的借鉴意义6(一) 借鉴RCA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发展6(二) 借鉴比较优势理论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9结论12注 释13II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一、 绪 论随着通讯、网络和信息技术等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世界经济逐渐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国际间的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进行,而目前的国际分工是由旧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各国资源的禀赋差异决定的。人民币升值后,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挑战,我国必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避开比较优势陷阱,更好地利用国际贸易带来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贸易中更好地利用贸易的创造效应,避免其贸易转移效应。二、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一)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一种产品时的机会成本(与该国生产的另一种产品的相对成本)小于另一个国家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就在生产该种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并认为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资源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该理论强调一个经济实体需要遵循如下原则:根据比较优势选择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产品和要素价格不能扭曲;政府产业政策目标不能背离比较优势。虽然不否认存在动态比较优势和企业面临的外部性特征,也不完全反对政府宏观调控,但比较优势战略把要素结构看作是各种经济要素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选择必然受要素资源结构制约并以此为基础,任何经济体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和技术结构都是由其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要素资源结构基础之上。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的变量,是一个经济系统中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按照本国的禀赋状况选择产业、技术结构的产业才最具市场竞争力 史东明:核心能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2页。(二)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这一概念虽是由罗伯特托伦斯(Robert Torren S)在论对外谷物贸易(1815)中提出的 龚关:国际贸易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但起点应归于亚当斯密,因为他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被许多经济学家当作比较优势理论的特例,因为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一定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则不一定成立。顾名思义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比较”,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阶段。1、 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比较成本理论比绝对成本理论更加具有指导意义。比较成本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D.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企业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比较成本论的科学性在于它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或是低的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的思想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这就为世界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证明,虽然比较成本说在历史上对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把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过分简单化了,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中,不能简单地套用这个理论。2 要素禀赋理论在比较成本论的基础上,瑞典经济家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B.Ohlin)提出了“要素禀赋比率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进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该理论重视市场交换关系,并从机会成本角度论证了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比较优势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即天然要素价格的相对差异:一是资本量的大小;二是劳动力的多少;三是自然资源的丰缺。如果一国劳动力充裕,资本来源较少,则应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劳动力密集产业,如果有资本优势,劳动力缺乏,那该国就应该发展资本密集产业;而自然资源方面也必须扬长避短。这一理论突破了单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的局限,而是从比较接近现实的要素禀赋来说明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要素禀赋说从静态的角度对国际贸易模式提出了很好的解释。3 比较优势理论的新阶段尽管比李嘉图的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B.Ohlin)提出了“要素禀赋比率理论”在产生的时间上相距约150年的时间,但是其理论渊源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衡量这种变化的基本尺度是:它们借以立论的经济学基础是否有根本性的变化;它们的理论本身是否建立在不同的动力机制上,即是否改变了价格差作为贸易原因或动力的基本观点。在我们看来这两个方面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而许多学者开始从新的角度阐述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把比较优势理论推进到现代比较优势阶段。现代比较优势的理解可以循着两条思路。第一,从成本、技术、要素的动态变动中诠释比较优势的变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筱原三代平动态比较费用论,认为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形成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波斯纳 (M. A. Posner)的技术差距论和弗农 (R. 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作为了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被认为是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发展;第二,从新的角度考察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从规模经济和分工、 交易成本的角度去分析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迪克西特 (Dixit)、斯蒂格利茨(Stiglitz)、 克鲁格曼 (Kmgman)等人在不完全竞争框架下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分析产生比较优势的来源,提出了研究比较优势的新视角,很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强调研究与开发在贸易形态变化中的作用。人们将这种源自规模经济的比较利益,称为后天获得的比较利益,而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比较利益称为先天比较利益。(三) 中国的比较优势论在中国,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是在与“赶超战略论”等理论争论中发展起来的主流理论。按照林毅夫教授的观点 蔡舫、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99页。,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是指经济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和技术结构;惟有这样,企业才会具有自生能力,才能促进经济体的资本积累和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进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林毅夫做了如下理论假设:首先,经济体经济发展过程有两个外生变量:发展战略和要素禀赋结构。而技术水平、积累率、增长速度、产业结构、金融结构、收入分配、经济开放程度等均内生于这两个变量之中。其次,技术结构内生于要素投入结构,任何技术的运用,都是通过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等要素投入实现的,而投入品的相对价格则是由经济结构中的禀赋结构决定的。再次,赶超战略的选择及其持续的时间主要与人均自然资源、人口规模和初始资金密度相关。林毅夫论证了产业、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阐明了决定产业、技术选择的发展战略选择对经济制度安排的决定作用,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成败也进行了重新解释,力图弥补内生增长理论的各种缺陷。(四) 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衡量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一是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于产品A的人均产量与其他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高,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其二是用产品的相对成本来衡量,即产品A 的相对生产成本等于产品A的单位生产成本与其他产品的单位成本之比,产品相对成本越低,比较优势就越明显 海闻: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8页。 。实际上,用以上两种方法衡量各国贸易的比较优势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国际贸易理论中通常引入巴拉萨的“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出口指标”法(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简称RCA)来衡量比较优势 Peter Drysdale:International Economic Pluralism: Economic Policy in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Sydney: Allen &Uniwin,1999,p.54 。它是近年来被世界银行等经济组织和学术界广泛使用作为衡量国际贸易中分工程度的指标。由于它考虑了不同国家和不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侧重于一国的出口绩效,并考虑了保护性贸易政策带来的关税及非价格因素对出口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该系数是指一国总出口某类商品所占份额相当于该商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其中,j代表国家;i代表行业;RCAij为j国的第i个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Xij为j国的第I个行业的出口量。上式中,分子为一国某种产品的出口量占时间同种商品的总出口量的比率,而分母为一国的总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比率。当指数值大于,意味着国商品的出口比率超过了世界商品的出口比率,从而表明j国在商品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反之,如果RCAi指数值小于1,则意味着j国商品的出口比率低于世界商品的出口比率,表明j国在商品上只具有较弱的比较优势。三、 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一) 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在1978年以前,我国的状况是:资本缺乏而劳动力丰裕,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当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中国却脱离了这一现实,将大量的资金投到了重工业领域,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根据统计,这一时期重工业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平均在50%以上,而轻工业所占比重只为5%-6%。政府于1978年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 中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 我国净出口率从1978年的-0.3%上升为2006年的7.3%,年均净出口率为3.2%。进入二十一世纪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德之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2005年中国商品出口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9%,在世界商品出口国排名榜上居第3位。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7亿美元,增长27.2%,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0%,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全年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达到1774.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4.6亿美元,增长74.0%。这是加入WTO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幅连续五年超过20%,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3.5%,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全年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528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619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从据商务部统计,仅从1985年到2005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从256.3亿美元激增到7619.5亿美元,年均增长18.5%,超过同期国际商品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20年间,中国商品出口规模扩大了29.3倍,从1990年至2006年,中国的累计进口额高达4.2万亿美元 数据来自中国海关统计网站:。虽然中国进出口规模有所扩大,但进出口增长率却有剧烈波动。90年代以前,中国进出口增长率的激烈波动是由内因引起的,90年代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两次低谷:一次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再就是2001年(9.11恐怖事件)造成了中国对外贸易大的波动。这些足以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全面融入到了全球经济一化的浪潮中。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贸易大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大,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中国经济受到外来冲击的风险在加大,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多。(二) 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大大提高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指标,一般用年进出口总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1978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比国民经济增长快7个百分点,1985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比国民经济增长快9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8.4%提高到1985年的21.4%,继而至1990年的30%,1995年的40.1%,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外贸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出现了直线上升势头,2003年进一步升至45.2 %,2004年升至60%,2005年达到65.2%,2006年达到了67.8%创历史新高,2007年甚至超过了75%。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外贸依存度经过10多年的时间就赶上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表明了中国经济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 裴长洪主编:中外对外经贸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7页。中国外贸依存度提高是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成果,同时也意味着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但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重要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和安全保障问题。第二,一些重要产业产品出口依存度极高,部分大宗轻纺产品出口超过临界点。有资料称,指数的上升说明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将会对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曾在新闻会上表示,中国有必要推动国内消费减少对出口的依存。(三) 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比重下降1985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占50.6%,工业制成品占49.4%,初级产品出口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几乎相等,各占半壁江山。1988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达64.4%。此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一直是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于初级产品的比重,且逐年提高。1990年“七五”计划完成时,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占25.8%,工业制成品份额从 1985 年的 49.4%上升到 1990 年的 74.4%,出口商品结构顺利实现了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经过“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进一步大幅下降,工业制成品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2000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0.2%,工业制成品占89.8%;2003 年工业制成品增加到 92.1%。2005年,初级产品进一步下降为6.4%,工业制成品上升至93.6%,2006年工业制成品份额已上升到94.6%,2007年工业制成品份额上升到94.98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带动了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竞争力的提高,也使我国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纺织品、服装、鞋帽、玩具、微波炉等小商品、小电器提供者,迅速成长为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制造基地”,大规模地输出门类齐全的质优价廉的工业制成品。(四)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31.1%上升到1993年的56.8%;农产品、矿产品这类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从1978年的15.2%逐步升至1993年的28.8%,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 王子先: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国际贸易,2000年第1期。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的比重在1995年达43.1%之后有所下降,到2005年下降到28.2%,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重在90年代以后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17% 左右。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则有明显上升趋势,出口比重从1990年的12.4%提高到2005年的43.4%。可见,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明显上升,而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相对下降,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向精加工、深加工、技能技术含量较高方向发展的趋势。(五)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从1985年到2005年,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由1985年的44.6%降到2005年的12.7%。在工业制成品中,低技术产品的比重由1985年的14.6%上升到1995年的46.3%,在2005年又降为31.5%;而同期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均有所上升,且高技术产品比重上升的幅度较大。1995年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9.5%,取代纺织品和服装成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变。此后,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增大,1999年机电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上升到40%,2000年已达42.3%,连续6年保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的地位,为中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370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5倍,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4.2%提高到2000年的14.8%。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额54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56.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15亿美元,增长29%,所占比重达到2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额70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6%,占出口比重达57.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78亿美元,增长23.6%,占出口比重达28.6%。四、 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外贸的借鉴意义(一) 借鉴RCA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发展第一章已经解释过了用显性比较优势能够衡量一个国家产品的比较优势,这里我们把我国的出口商品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三种类型 韩瑜萍:我国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经贸论坛 2004年1期参考文献1 陈立中: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基于一种数学视角和经验性解释,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2 郭界秀: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综述,社科纵横 2007年第1期。3 何国勇: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新特点和我们的对策,南方论丛 2007年第2期。 4 贺信:比较优势、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商场现代化 2008年第3期。5 李京文等:2l 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6 鹿朋,王文新:比较优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7 刘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探析,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年第9期。8 史东明:核心竞争力构筑企业与产业的闰际竞争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 汤有娣:谈我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形成比较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初探,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8年第1期。 10 张敏: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转变我国外贸方式,经济研究导刊 2007年第2期。 ,并计算出各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根据计算的结果我们绘制出中国三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图(图1)。然后我们借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产业与贸易结构成长的“四阶段理论”结合下图以及上章中我国外贸的现状分析我国从80年代到现在对外贸易结构的发展。1 发展中国家阶段“四阶段理论”分析,在发展中国家阶段,通常一国的工业基础很弱,它不仅依赖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即机械设备的进口,而且还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其他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都存在严重的逆差,需要以资源密集型产品贸易所得到的外汇盈余来弥补逆差。在该阶段,一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资源密集型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大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从图中可以看出,在80年代中期以前,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的比较优势很强,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却很弱,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在1985年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低于0.2,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所以这段时间我国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阶段。图1. 19852005年中国各类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范昌子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发展及贸易模式关联机制探讨2 新兴工业化经济初期阶段“四阶段理论”分析,在新兴工业化经济初期阶段,一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取得成功,并能大量供应出口,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仍然依赖于进口。这样,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显性比较优势迅速上升,而且超过资源密集型产品。但资源密集型产品显性比较优势依然大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显性比较优势。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渐提高,在1986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便超过了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处于缓慢上升的状态,一直到1998年之前资源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都大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所以说1998年之前我国处于产业发展的新兴工业化经济初期阶段。总结这两个阶段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特点,可以发现,当时我国贸易结构主要是由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决定的。由于当时我国在资金和技术上都不具有优势,贸易结构主要表现为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贸易发展。这种比较优势是建立在我国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使石油、矿产、纺织、服装等行业成为当时出口的主要行业。但是,由于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生产层次偏低下,他们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不能长期持续下去。此时的贸易发展面临着贸易结构优化问题。我国由初级产品迈向制成品出口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出口加工组装,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实施,使加工贸易成为我国主要贸易方式。一些企业通过进口原料、部件或设备,利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如服装、电子等轻工产品,然后出口到国外,换取外汇。3 新兴工业化经济成熟期阶段“四阶段理论”分析,在新兴工业化经济成熟期阶段,通常一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取得成功,而且能大量供应出口。与些同时,由于农产品出口的大量萎缩和原材料进口的大幅增加,资源密集型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加速下降。结果,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开始超过资源密集型产品显性比较优势,但仍然小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显性比较优势。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资源密集型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便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上世纪90年以后就完全处于劣势地位。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虽然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的状态,上世纪末便超过了资源密集型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到本世纪初已经逐步改变了以前的劣势情况,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但这一比较优势并不明显,总的来看还是低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所以说目前我国处于产业发展的第三阶段,新兴工业化经济成熟期。这一阶段推动我国贸易发展的动力可以归结为“比较优势的高级化”。比较优势高级化一是指比较优势由自然禀赋上升到技术、管理等后天禀赋;二是指经过要素的积累,要素禀赋内容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由资源、劳动力等低级要素向更高级的要素(资金、技术、研发、管理等)转变。由于我国外贸企业引进了发达国家技术较为先进行业的成熟标准化零部件的生产,带动了国内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后向联系行业的技术标准,使其更易于和引进的高级别产品技术融合,提高整体技术水平。这样,我国通过挖掘比较优势的潜力,不断地积累稀缺生产要素及高级要素,使比较优势向高层次转移,要素禀赋内容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资源、劳动力等低级要素向更高级的资金、技术、研发等要素转变。这一阶段我国的出口结构最主要表现为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我国很多企业根据与美国、日本等国企业的合同及加工说明书,生产国外品牌的最终产品,并且交由发达国家销售。我国出口的很多机电与高技术产品,如数字电视、高级音响、电子计算机等都是采取这一方式。这对于我国家企业产品档次的提高和制造能力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4 工业发达国家阶段在工业发达国家阶段,由于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一国劳动力成本迅速提高,一国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结果,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加速下降,从而使其比较优势由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来。与此同时,夕阳产业大批转移到国外生产。因此,在该阶段,一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显性比较优势,不仅远远超过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而且了也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便有所下降。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虽然一直在上升,但是却一直没有超过劳动比较优势,所以说我国还没有达到工业发达国家状态。虽然我国还没有达到最后这个阶段,但是从上章中06,07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在不断优化,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在不断的增加,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额54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56.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15亿美元,增长29%,所占比重达到2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额70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6%,占出口比重达57.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78亿美元,增长23.6%,占出口比重达28.6%。这一变化无疑意味着今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有规模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将商品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张的着眼点置于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上。(二) 借鉴比较优势理论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从以上的分析可见,我国经济发展仍需借鉴比较优势理论,但是传统的比较优势已经不能使我国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既要巩固我国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扬比较优势之长。同时,又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优化比较优势的素质,促使我国外贸出口自动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变,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开辟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拥有两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传统比较优势,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较为丰富,集中表现为劳动力、土地等总体上低成本的优势;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在众多产品和服务上具备世界上最大的需求增长潜力,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以组装加工为重点的制造业优势正在逐步形成,相当数量的工业制成品产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供应者和有力竞争者。二是后发优势,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迅速提高,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决定中国仍需充分利用传统比较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家,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按照传统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还不能过早地放弃,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利益驱动观念普遍增强,市场机制将经济资源更多地配置到能体现和发挥中国劳动要素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通过这些产业之产品的出口,实现了大规模的“资源转换”,即以本国的低位资源换取国外的高位资源,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当前及今后中国仍需继续充分利用传统的比较优势,其理由有二:一是当前全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尚受到要素投入的约束。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目前全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将面临严重的要素投入约束,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继续发挥传统的以要素禀赋和比较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可以为新兴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资金、技术,培养企业家才能,从而为技术创新、突破生产要素的投入瓶颈和促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打下基础。二是继续发挥传统的比较优势有利于中国提高资源在宏观层次上的配置效率。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层次上的资源利用不足和利用过度都是经济缺乏效率的表现。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资金、技术相对稀缺,成本较高,劳动力相对充裕,成本较低,而一国经济竞争力与它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成本高低紧密相关,过早地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只会导致欲速则不达。发挥后发优势,重视扩大开放,加快技术创新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技术外溢”效应。通过贸易活动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营理念,并将其“外溢”到国内产业。实际上,贸易是与企业家及技术专家的进进出出相关的。由于他们的进出,信息流更快地形成了,技术穿过国界得到了更有效的转移。此外,出口商品必须了解国外的市场需求,外国买主的订单往往涉及需求商品的设计、款式、生产工艺、用料、成本等多种有价值的信息。这类外部经济与后发优势可构成中国经济广义比较优势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在世界上存在众多发达国家的条件下,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做出更明智的发展战略选择,从而避免走弯路,以更快的速度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水平上的距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仅仅依靠从内部演化出现代经济结构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恐怕等不到演化成功之日就已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出局了。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国情,更好地利用外部经济与后发优势是发挥中国原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举措。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东道国。我们要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重视扩大开放,加强同外资跨国公司的合作。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出发,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升级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在扩大开放的同时,我国应重视加快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我国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和吸引其在华设立研发机构,通过高新技术的渗透来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推动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性劳动密集型甚至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而可将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和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可以由制度创新来推动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相关支撑产业、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方式。两个辅助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作用。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可以由制度创新来推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构成了中国经济广义比较优势内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制度创新推动人力资本的积累。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与有形资本一旦形成后可重复地产生收益相类似,人们通过教育和培训投资后,一旦拥有了熟练的技术,也可凭借技术不断获取较高的收入。实践证明,如果一国的制度因素制约了该国人力资本的积累,那么该国的社会发展和财富积累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反之,则可能形成某种良性循环。在企业微观层次,人力资本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企业家作用的发挥上,企业的发展、交易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山东体育学院辅导员考试真题
- 2024年西安市渭北中学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台州市椒江区办公室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河北省乡村振兴局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仓库货物分类管理计划
- 2024年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2024年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2025届山东省邹平唐村中学七下数学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年甘肃省统计局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试题及答案
- GB/T 19277.1-2011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第1部分:通用方法
- 2023年甘肃省特岗教师理科综合真题
- 2023年芜湖融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酒店VI设计清单
- (食品经营许可-范本)申请人经营条件未发生变化的声明
- 高频变压器作业指导书
- 事业单位招聘人员体检表
- Visio图标-visio素材-网络拓扑图库
- 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课件
- 绿色施工策划书(模板)
- 腾讯微博VS新浪微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