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转制型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中知识管理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转制型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中知识管理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转制型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中知识管理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转制型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中知识管理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转制型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中知识管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图书分类号:n031 学校代码:10213 国际图书分类号:14 密级:公开 哲学硕士学位论文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转制型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中知识管理研究 硕 士 研 究 生 : 许森浩 导 师 : 谢咏梅教授 申 请学位 : 哲学硕士 学科 : 科学技术哲学 所 在 单 位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答 辩 日 期 : 2012 年 7 月 授予学位单位 : 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 n031 学校代码:10213 u.d.c: 14 密级:公开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philosophy research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ng research institution candidate: xu senhao supervisor: prof.xie yongmei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philosophy speciality: phi.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filiatio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date of defence: july, 2012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 - 摘 要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对科研院所实行 了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企业化经营。作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它们 的改制关系到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实现途径的调整,关系到科技资源 的合理配置。然而,十几年的转制历程许多转制型院所改革的成效不尽如人 意,不仅浪费了国家宝贵的科技资源,也使得转制型院所的生存十分艰难。如 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下调整转制型研究所的战略,将其引导到以知识为 核心的创新的轨道上,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这种 探讨也将为企业的知识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增加新的内容。 本文从知识的视角出发,以转制型科研院所为对象,研究转制型院所基于 知识管理基础上的技术创新问题。本文首先对转制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 的历史定位、知识管理的概念、内容及关于技术创新中知识生成的文献进行了 详细的综述;其次,以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为案例,对转制型院所在转制过 程中依据的政策以及历史脉络,以及在转制过程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同 时,讨论了哈表所在转职后的定位以及知识管理模式在组织中运行时的问题; 再次,认为在国家创新体系和转制型院所要充分利用本身的科技资源优势和已 经形成的网络关系等历史遗产,重建以事实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模式。分别分析 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结构和转制院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在原有的知 识基础上建立了这类院所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此,提出构建转制 型院所知识管理体系的四个问题:组织战略模式和结构转变是三个机制的基础 和前提;学习机制主要是让转制型院所的员工打破原有学习的障碍,掌握获得 现代化新知识获取的多种方式;文化机制让员工之间相互信任,企业建立良好 的交流平台,让专家知识和优秀技术员工把自己拥有的知识无偿分享;激励机 制包含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运用现代企业的激励制度如产权激励和自我价值 实现的激励。 关键词:转制型科研院所;知识管理;技术创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i - abstract 1990s, with chinas transition from the planned economy to the market economy,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to implement s secondly, harbin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instrument cases, conversion-type institutions in the conversion proc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olicy and historical context,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onversion process; thirdly form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institutions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i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has formed a network of relations, reconstruction of the facts as the co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ing of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restructuring of institutions i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 hospital so a knowledge-bas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original knowledge base.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ing of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restructuring of institutions i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 hospital so a knowledge-bas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original knowledge . the end, it is proposed to build four of the type conversion institute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strategic mode and structural change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the three mechanisms; learning mechanism is designed to allow the restructuring of institutions staff to break the barriers to the original learning, master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ii - a variety of ways to obtain new and modern knowledge acquisition; cultural mutual trust between employees and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a goo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the expert knowledge and outstanding technical staff unpaid share their own knowledge; incentives contain explicit incentives and, the use of modern enterprise incentive system such as property rights incentive and self-worth to achieve the self-incentive. keywords: research institution,knowledge managemen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v -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 1 章 绪 论 . 1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 1.2 文献综述 . 2 1.2.1 关于转制科研院所研究 . 2 1.2.2 知识管理视角下技术创新研究 . 4 1.2.3 知识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 5 1.2.4 企业技术知识的生成 . 7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8 1.3.1 研究内容 . 8 1.3.2 研究方法 . 9 1.4 本文创新点 . 9 第 2 章 研究所转制历程以哈表所为例 . 11 2.1 研究所转制的背景及政策演变 . 11 2.1.1 经济转轨背景下的科技体制改革 . 11 2.1.2 研究所转制的政策脉络 . 12 2.2 转制科研院所改制的历史与困境 . 13 2.2.1 研究所转制的历史脉络 . 13 2.2.2 研究所转制面临的困境 . 14 2.3 转制研究所案例哈表所 . 15 2.3.1 哈表所的转制历程 . 15 2.3.2 哈表所转制过程中的困境 . 16 2.3.3 哈表所在转制后的职能定位 . 17 2.4 哈表所技术创新中知识管理的尝试 . 17 2.4.1 哈表所的技术创新定位 . 18 2.4.2 哈表所对知识管理的引入 . 18 2.5 小结 . 20 第 3 章 基于国家战略和组织遗产重建创新模式 . 21 3.1 国家创新体系中转制的目标和定位 . 21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v - 3.1.1 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结构 . 21 3.1.2 转制院所在自主创新战略中的选择 . 22 3.1.3 哈表所的创新目标和功能定位 . 23 3.2 转制研究所的组织遗产 . 24 3.2.1 作为资本的科技能力 . 24 3.2.2 作为资本的网络关系 . 25 3.3 基于知识的技术创新模式 . 25 3.3.1 以知识获取为技术创新的基础 . 25 3.3.2 以知识共享为技术创新的动力 . 27 3.3.3 以知识创新为技术创新的目标 . 27 3.4 小结 . 28 第 4 章 转制型科研院所知识管理体系建构 . 29 4.1 再造转制型科研院所的组织结构 . 29 4.1.1 转变转制院所组织战略模式 . 29 4.1.2 转变转制院所组织结构模式 . 30 4.2 构建转制院所的学习机制 . 30 4.2.1 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 31 4.2.2 建立团队型的学习方式 . 31 4.2.3 构建知识集成的学习机制 . 31 4.3 构建转制院所知识共享的文化机制 . 32 4.3.1 培养相互信赖的企业文化 . 33 4.3.2 塑造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 33 4.3.3 培养知识的保护意识 . 34 4.4 构建转制院所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 . 35 4.4.1 显性激励 . 35 4.4.2 隐性激励 . 36 4.5 小结 . 36 结 论 . 37 参考文献 . 39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42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42 致 谢 . 43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第 1 章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今天,中国以其经济的快速成长成 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 上依靠后发优势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尽管在全球 金融危机中,中国充分显示了制度和体制等多方面的优越性,以四万亿投资避 免了与西方国家一样陷入金融危机的泥潭。但是,当人们盘点四万亿投资的去 向时发现,更多是投向了注入铁路、公路、机场等领域,依靠这些非生产性的 投资保证了 gdp 的增长水平,这种增长方式带来的经济泡沫和不可持续性已 经开始显现。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科技软实力、自主创新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 国际竞争优势,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迫切。然而,作为自主创新的源 头科学技术知识创新能力不足又成为当下自主创新的关键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过国家的力量,在高度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建立和 培养了一批研究所,它们包括中科院系统的研究所,也包括国家各部委直属的 研究所。这些研究所承担着国家重大和基本的科学技术、经济与军事等各领域 的研究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它们已成为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 力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些计划体制下 的科研院所的运行机制开始显现了低效率,科学技术与经济脱节。体制的障碍 成为制约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因素。20 世纪 80 年代中叶开始,从强调 “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 ,到 90 年代研究院所的企 业化转制,成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 中国科学院直属的的研究所,以及国家经济贸易管理委员会下属的 10 个 国家局 242 科研事业单位实行整体改制,逐渐开始企业化运营。十几年来,部 分转制院所基本完成了体制机制的转变,取得了可喜成绩,如航天军工科研单 位、交通运输科研院所而大部分转制的科研院所却陷入了转制的“泥潭” ,步 履艰难。由于对于这类研究所转制除了“面向市场”之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 功能定位,使得这些机构为了生存,一方面要适应低水平的市场需求,寻找所 谓的“横向课题” ,另一方面强调企业化运营,却又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所需要的管理知识和能力。所以,十几年过去后人们发现,这些研究机构的改 制并没有带来多少“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成果, 。据有关科研资料统计,我国 的科研机构有 5100 多家,每年科技成果大约 3 万件,但是,转化为产品并且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批量生产仅占 20%,形成产业规模就更少了,仅为 5%。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科 学技术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今天,中国迫切需要自主创新、需要寻找自己的知识创新资源的时候,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转制型科研机构,使其真正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 国家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的力量,将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之 一。要想使科研院所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角色面临很多问题,如研究院 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创新活动的目标定位,作为企业的特殊性决定创 新管理等等。几十年的转制历程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简单地把研究所推向市场 进行企业化运作,并没有强调这类研究所作为企业的特殊性。在知识经济的背 景下,研究院所更多应该成为知识搜寻、整合、生产、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 色,其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因此,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创 新管理也成为转制型研究所进一步发展中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哈尔滨电工仪 表研究所(以下简称哈表所)作为 1999 年作为首批转制的 242 家中直院所之 一,它经历了由事业型研究单位到企业的转制,十几年的转制历程以及目前面 临的所谓“二次创业” ,它代表着大多数转制型研究所的经历和现状,因而具 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将以哈表所为案例,剖析其转制过程中的问题,并将其 放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国家创新型体系的背景中,探讨其创新目标和功能定 位,尤其作为科技型企业或战略新兴产业应进行的知识管理问题。希望能为这 类研究所走出转制的困境提供一些思考。同时也为国家创新体系问题的理论研 究提供一个案例。在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上,由于这类机构 的独特性,本文也将提供一个不同于一般企业科技型企业(知识生产和创 新为目的的企业)创新管理的案例。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转制科研院所研究 转制科研院所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向出现的一种特殊科技体制 改革现象,在建国初期,承担着国家的重要的研发任务,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 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旧的科研体制在市场经济中逐渐暴露了固有的缺陷,因 此迫切需要科技体制改革。20 世纪 90 年末,国家经济贸易管理委员会之下的 242 个科研单位全面改制,科研事业单位改制全面拉开。 在科研院所转制前期,国内并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位和改革方向,大部 分科研单位在摸着石头过河。文献集中于转制科研院所定位和未来改革方向。 李朝阳,王要武认为,国家的科研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技术研发和科研强项向高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新技术企业模式转变。1陈志认为,这类转制型科研院所改革的出路就是技术 联盟或者实行归属大集团战略。如何称谓,本文认为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这类 院所如何定位以及发展方向。本文主要指的是中央统一部署的 1999 年转制实 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科研院所。在对科研院所发展模式的研究中本文主要得出 四种发展模式:彻底转制成企业的模式,完全实行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全盘 改革、产权、资产机构以及法人注册等重组。主动归属集团企业模式。哈表 所技术主动挂靠许继集团,焊接所主动挂靠中国能源集团一样,院所机构没太 大变化,只是企业性质发生变化。技术联盟形式。实行转制院所相近联盟, 主要是指共性技术联盟,一般主要是技术研发院所类型的。与高校合并模 式。科研院所和地方高校共同经营,共同出资,实行人才交流和共同进行科研 项目管理。2 转制型科研研所的方向应该如何去定位,王德禄认为,应当让 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激发这类院所的创新,可以使他们更加 开放;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民营企业的技术短板。3 李笑丛认为,在新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制院所务必要处理好”企业化、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问 题,这样才能保证这类转制型院所持久的创新能力。4 这种转制行为不仅仅存在国家控制的企业当中,一些合资和私有企业也存 在转制的问题,它们的做法是值得转制型科研院所借鉴的。levey&merry 认 为,组织转制述为一场彻彻底底的变革,认为“企业转制将涉及到原前组织性 质、组织的机构、核心流程以及创新模式等方面的问题” 。5 teece&pisano 认 为,组织转制是一种在组织对自身认识上的跳跃式变革,并且伴随着企业其他 结构的彻底变更。6这种分析都涉及到企业转制必须从企业的创新模式和知识 结构等方面改革。 孙淑英,石爱英在分析科研机构改革面临着问题中认为,主要有资源集聚 不足,科技投入性低,科技产出率低以及最为重要的是科研管理水平有限,在 管理中出现大量的漏洞,如知识产权问题、论文数量以及专利矛盾问题,知识 来源以及知识创新表面性问题。7科技部科技体制改制司张静安认为,科研转 制院所在改革的过程中具有垄断的行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从改革现状分 析,事业单位很难适应企业体制,机构重复设置、面向市场能力差以及对骨干 人员人员激励程度不足等等加大了大部分彻底转制院所的改革困难。8 复旦 大学哲学博士赵克认为,科研院所转化为企业要想达到创新目标必须遵循的原 则之一是组织结构相对灵活便于科研人员近相互交流和沟通,这样有利于专业 知识渗透以及新产品和工艺的研发。9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下,转制型科研 院所不仅要养活自己更重要的是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要扮演好自己的角 色。上海发电设备成套所所长严宏强认为,我们这类科研院所要做好”共性技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术” ,同时要承担内部成果的市场化。10 以上文献主要陈述了转制型科研院所在转制过程中的定位和改革方向的讨 论,但是在一般企业中改革模式是比较彻底的改革,所以这类转制院所应该借 鉴一般企业的改革方式和模式;再者综述了转制型院所在转制过程中遇到了创 新认知性问题,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改制是一种革命性的彻底性变革,在改制 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同时,分析了转制院所在改革中未来发展方向。 1.2.2 知识管理视角下技术创新研究 目前对知识管理视角下技术创新的研究浩瀚如海。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概念 的是受马克思影响的约瑟夫熊彼特,他在经济发展理论指出: “技术创 新是某种生产要素的转移,或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再一次组合,直接目的就 是获利。 ”技术创新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函数关系:f(x,y)=x.(x:表示投 入;y:表示产出) 。11 吴永忠,关士续认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种“科学 技术经济”单项过程,也不仅仅是一种科技经济的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过程,而是一种系统的建构过程。12谢咏梅从技术社会学的角度认为,许多 创新理论的研究仅仅针对技术创新的异质性或非连续性,而忽略了技术创新首 先表现在对原有企业历史语境依赖,对初始情境的敏感。因此,强调不能忽略 “惯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创新往往发生于”既有惯例”附近“组织的 记忆”和“组织的做事方式”即企业的常规情境之中。13吴永忠从技术信息 化的方向认为,技术创新是信息化的传递过程,信息的传递和整合的过程就是 技术创新物化的灵魂。他认为在企业创新的过程之中,企业家的直觉与经验对 技术创新的方向和商业潜力并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整个创新的战略信息系统 可以弥补创新者的眼光的局限性。只有借助战略信息系统,企业才能连续不断 地对竞争者与自身进行评估和反思,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最高的管理经 验和管理艺术与技术人员以及组织、文化、产品等这些战略系统中的因素都要 考虑在内。14 gibbons.m.and r.johnston 首次研究了知识管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用的 现象。他们对 30 多家英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的 内源知识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大于外源知识,隐性知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要大 于编码化的知识,而经济场域的知识要高于科学场域的知识。15技术创新的 本质特点就是获得自己的知识独特性,是技术知识的生成和转化过程,从知识 管 理 的 角 度 来 看 , 知 识 共 享 和 知 识 创 新 的 过 程 就 是 技 术 创 新 的 过 程 (scarbrough 2003)。16林慧岳从技术社会学角度分析我们在关注技术创新不仅 仅应当关注如成本、技术、质量、生成管理等实体因素,而应当关注更为重要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的资源知识,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研究知识的动态过程而非静止过程。 17 南开大学博士蒋国平认为,越来越多的关于技术创新研究集中于知识的创 造及管理。技术创新开始由数据、信息转向更加依赖于知识管理和创造。并且 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越编码化的知识越被竞争对手获得,显然隐性知识在技术创 新过程中是难以被模仿、复制和被竞争者获得的。18 王众托(2004)从系统 理论的角度提出公司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管理主要流程有确定知识需 求、识别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保存知识、传播和共享知识以及创新知 识和销售知识对当时管理知识方面有很大的影响。19brown(1998)从技术哲学 的角度讨论得出:企业中技术知识融入到创新过程中是一种”实践的认识” 。 20和金生,李江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讨论技术创新的本质为创新知识的生成 和应用。21李兆友,宋保林认为,技术创新运作中知识的生成即为共性技术 知识的逻辑、选择和建构的过程。在技术知识的逻辑过程中,起点为技术的目 的,建构技术原理,制定技术规则,熟化技能,是他们有机统一,并且逐渐由 形态性向经验性转化,再到隐性知识的增加。22 周永红认为,高效的知识管理是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有效方式。他在论述 两者时,不仅论述了技术创新过程机制和知识管理的机制,而且分析了技术创 新的类型、模式和开放性,以及知识管理对其产生的影响。23温新民认为,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本质就是技术知识的链接,及已经被创造出来的知识和成 果,在进行进一步的协调、组织和链接。24刘常勇认为,在技术创新的过程 中知识管理的类型也是不同的但是有对应关系,他还指出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不仅仅对促进创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管理,而且也不能忽略技术创新成果得出的 知识之后的知识管理,并且在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的关系中,企业的经营环境 也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关系。25 综上述说,首先,主要出经济学角度、社会学角度、建构论以及信息系统 方面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做了考察;其次,主要分析了知识管理具体内容在技术 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知识管理的侧重是不同的。 1.2.3 知识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知识管理是 90 年代末渐渐兴起来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是对组织或个体 中的知识获取,整理,分享和应用的过程,其目就是将正确的知识传递给迫切 需要的主体,使认识的主体和其行为产生互动,以便使企业或者组织做出正确 的决策。 carl frappaolon 认为,知识管理即为运用组织和个体的力量提高组织的应 变和创新能力,使企业中隐形的知识和显性的知识现实相互转化和扩撒的新机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制。26戴维沙凯米(david j.k)指出,知识管理即为对知识产生,搜集,整 理,分享和应用等一系例科学的管理,注重将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并恰当 的应用。27apqc 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为: “知识管理是组织采取的有意识管理 战略,它使在正确的时间,使最需要知识的员工获得最为迫切的知识,最终达 成企业获利途径” 。28该定义主要指出知识管理目标是应用全员参与到企业知 识的收集,整理,分享和应用,关键是挖掘企业的隐形知识,使隐形知识实现 编码化,更加注重的是将隐形知识成为企业的公共的专有的知识,从而促进知 识的交流和分享。 金吾伦认为,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指利用好现有的知识资 源,对组织的各种知识进行管理,满足当下和未来的对知识的战略需要,不断 进行新知识创造的机会。29王德禄认为: “知识管理是组织对知识的收集、整 理和存储、共享和扩撒、应用和创新的过程,最终使科研技术员工工作效率和 组织处理问题能力提高,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0邱均平 (2007)对知识 管理的概念理解具有独特见地。他认为知识管理一方面侧重在知识本身的管 理,主要侧重管理知识过程;另一方面,对与知识有关联的技术平台进行管 理。31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的过程,是对组织中知识的搜集、整 理、分享和交流以及应用的过程,以此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同时,也是促进 个体与个体之间或者个体与组织之间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然而如何使显性的技术知识进行有效地存储并且使之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流 动,对当下研究的技术创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个正在进行持续创新的组织 必须具备获得知识和进行知识转化的能力,并且,对未来具有预见性的知识对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再塑企业战略转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知识管理主要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是个联系不断的过程,以满足不同 人员在不同时间对不同知识的需求,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的收集。企业知识的获取重要集中在企业的内部或者企业的外 部,包括企业内部个体隐性知识和企业的惯例知识以及企业的异质知识,同时 包括客户,消费者,竞争者和其他路径的知识。 (2)知识的储存。企业获得的专有独特的知识,要通过企业独特的储存 平台使知识储存起来。比如建立知识库,知识地图和知识共享平台。确保被储 存的知识能有效的进行转移和转化。 (3)知识的共享。知识分享的目的就是满足全员学习新知识,把已有的 旧知识和新储存的知识实现人人吸收,通过共享途径产生新知识,实现循环反 复。 (4)知识的保护。在知识扩散的途径过程中,把专有性的知识保护好,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形成企业独占性的知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知识专利的平台。 (5)知识的应用。通过知识的收集,整理,吸收,分享及保护把已有的 企业知识转化成人工物,产生企业利润。 1.2.4 企业技术知识的生成 彼得 德鲁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 一种生产工具,并进一步认为知识对生产的重要性以超过了土地和资金。32 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各类型的企业如何对知识进行管理,才能提高 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是现代化企业不可回避的 问题。据 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显示报告,加入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的成员国中,50%的国内生产总值依赖于对知识的管理,有力的佐证了知识是 国家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决定力量。28 核心知识是企业的竞争力,那么企业的知识是如何生成并并转化为企业的 直接利润的?关于这类问题,技术哲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许多学科的学者 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从技术哲学的视角,米切姆认为,关于人工物的制成和 应用,以及在制成和使用过程中蕴含的真实信仰是通过规则、总则、格言、法 则或理论的验证,才生产出不同的技术知识。33李兆友认为,技术创新的起 点是具有预见性的技术知识的生成和获取,合理的管理知识的生成是创新成功 的关键因素。34 从知识的基本操作的角度看,人们认为,技术知识的生成、转移及扩散 是技术创新能够实践的必要条件,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一种知识流,它包含知 识的生成、开发、转移及应用的过。进行基础的科学和技术研究,主要在于知 识源的生成。王树平等人认为对知识的“元操作”可以概括为几方面:对知识 的搜集、储存、筛选、格式化转化、纯化、激活和合成的过程。35 在有关技术创新中只是管理的研究,更多的人关注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及其关系的问题,孟庆伟认为,技术创新实质是在元原知识的的基础之上再创 造的一种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能使难言知识转化为编码化知识,并且实现 整体知识共享和整合,这有利于知识良性循环和新知识生成。36从知识的基 本操作的角度看,郭斌等人认为对知识的”元操作”有如下方面的概括:对知 识的搜集、储存、格式化、激活和合成的过程。37吕乃基认为,在技术知识 的创造过程中,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是相互依存的,在原有显性知识中必定留 下隐形知识的烙印,显性知识每上进一步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隐性知识。38 关于组织中的知识问题,廖开际认为,创新知识的共享主要有两种方式: 组织的正式方式和非正式方式,所谓正式方式包括组织规范的网络、师傅带徒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弟制度、知识库和知识地图建立和知识的展览会;非正方式包括员工的闲谈和 群体私下交流。39 merali(2001)认为新知识的探索和创造主要是人类思维抽 象化的能力。那么技术知识的管理应当由技术创新的主体进行,在对知识的管 理中应分别对显性技术知识和隐性技术知识进行管理,以及技术创新知识存在 的风险性进行管理。40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的转移必须考虑到知识的四种 粘性,这是因为知识具有复杂性,所以必须考虑知识的四种长尾:szulanki 粘 性、eppinger 粘性、eppinger 滑漏和 vophipple 粘性。41 综上论述,知识的生成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这里转制院所的知识管理是 有所侧重的,主要在于知识生成和知识的传播,然而,知识管理是循环的过 程,主要包含知识生成、知识收集、知识整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与知识应 用。但是最难以控制的是知识在循环过程中投资和成本过高的隐形知识的管 理。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对技术创新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基于技术知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 重要性,笔者主要提出了以下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一章,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的问题,背景以及整体框架和论文的内容。主 要总结和分析了大量的文献,转制型院所的改制以及存在的问题、知识管理的 内容和流程、技术创新的模式等等,在文献分析中,提出了整篇论文的切入 点。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知识管理个案,具体分析了转 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