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毕 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也逐步深化, “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得到广泛推行。 在此背景下, 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 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势在必行。 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一项新的实践性很强的重要课题。 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向社会公布各高校毕 业生就业率的改革措施,把就业率作为一项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学科设置、专业结构及 毕业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并同其招生计划、新专业申报以及研究生教育等相挂钩。以 就业率为重要指标的就业评估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也存在毕业生就业率 评估的统计及实践缺乏科学性的问题,更未建立起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可以从多学科视角获得理论支撑。一是价值的视角,可以 为研究不同主体参与就业评估提供哲学认识论依据;二是权力的视角,以治理理论为依 据,为不同主体参与就业评估提供权力支持;三是经济的视角,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为依据,分析制度建设在高校就业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机构多元化,统计体现不同价值取向,就业状况的界定和 分类标准多样,搜集就业信息的方法灵活多样,统计指标体系较为健全,注重就业率统 计的阶段性和时效性等方面的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的完善提供参照。 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工作,应在坚持指标体系与目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 多功能性;指标的可测性和可操作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拓展就 业评估的主体,改进就业评估方式,并构建评估指标丰富、定量计算、易操作、有针对 性、实用性强等较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就业;评估;就业率;指标体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研究 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perfection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gradually deepened reform of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ystem, the new system, which took “freely choosing jobs” as a characteristic, has been carried out extensively. on this background, conducting employment assess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establishing the perfect employment evalu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s to be imperative. therefore, the employment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has become a new important subject with great practic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yste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gan to give publicity to employment rate of various university graduates which is taken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disciplines, the structure of majors and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graduat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is related with their enrollment pla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ajors,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so on. employment evaluation, of which employment rate is the key indicator, has been executed extensively in the employment issue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but our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evaluation is not accurate and far from maturity.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can obtain the theory support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view. the first is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that can provide the foundation of epistemology for studying different participants of the employment evaluation; the second is the perspective of power that can provide the support of authority for different participants of the employment evaluation on the basis of governance theory; the third is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that takes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s theoretical basis and is helpful to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evaluation. in america, there are diversified institutions of employment evaluation; statistics manifest different tendencies of value;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employment are very different; the methods of gathering employment information are flexible and varied;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e system of statistical indicators is integral; the stage and timeliness of statistics of employment rate are paid much attention. all these may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the employment evalu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china. improving our employment evaluation issue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should expand implementers of employment evaluation, perfect the means of employment evaluation, and establish the better indicator system of employment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s abundant, easy-operating, pertinent, practical, based on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objectives and indicators that is measurable, operable, actual and prospective. key words: employment; evaluation; employment rate; indicator system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f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2006 年 11 月由中国新闻网新闻中心报道的高校就业率统计存在虚假,专家称应 由第三方统计一文中提出:在日前召开的 2006 年就业论坛中,有关专家认为,高校 就业率统计存在虚假,是中国劳动力就业状况目前存在的三大问题之一。 关于 2005 年 的高校就业率,有几组不同数字:教育部公布,截至 2005 年 9 月 1 日,全国高校毕业 生就业率 72.6%,本科生 82.7%;国家人事部统计显示,截至 2005 年 12 月 31 日,高校 毕业生就业率 87.7%;而今年 7 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 发布的“200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截至 5 月底, 在接受调查的 2006 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 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 15.02%,而未找到工作的占 27.25%。 著名教育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 目前统计毕业时候的实际签约率是毫无价值的。 “还没有离开学校,就让学生和单位签 约,所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毕业时候签约率大面积作假,国外通行的指标是调查一年后 的就业结果” 。 另外, 目前高校自报就业率的统计方式, 使得汇总的统计可信度很低。“我 认为应该由第三方建立国家教育信息系统, 把大学生就业信息统计建立在一个科学可测 的基础上,从制度上矫治就业率统计的虚假情况” 。 1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给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且在众 多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就业难”现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实施 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历来是各国政府 执政的重要目标,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 众,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 置,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向社会公布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改革措施。把就业率作为一项 衡量高校办学质量、 学科设置、 专业结构及毕业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并同其招生计划、 新专业申报以及研究生教育等相挂钩。 此举反映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研究 2 的高度重视,在社会和高校中引起了极大反响。但对具体的统计指标体系、方法及评价 结果等,各高校还不能完全认同,还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现实情况下,高校就业率 如何,并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说,北京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 占忠认为,目前高校的就业率是“高校自己向教委申报的” 。自说自话的就业率,难免 使得就业率最终的统计可信度很低。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高校就业工作必须根据新形势、 新特点作以调整和改变, 才能满足学生新的需求,更好的推动学校就业工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 展新机制的不断配备和形成,说明高校就业的导向地位已经逐渐确立,学校的就业问题 已成为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而就业工作评估又可进一步促进高校坚持以就业为导 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形成,促进以市场需求为杠杆,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的确立,能使高校在新一阶段高效竞争。 因此,建立、健全科学、完备、公正、合理的就业评估制度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问题及其制度构建, 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高等学校 评估的内容,推动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体系的构建。 2. 现实意义 研究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与完善对策, 有利于杜绝 当前就业率弄虚作假现象,全面、客观、高效、科学地评估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提高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对于学生家长帮助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以及对政府制定就业应 对之策等可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1. 就业率的质疑 在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以后,高校内部的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做了相应的 调整,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一并作为评估中的重要内容。陈宜大、曾海滨在福建农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林大学学报2006 年第 9 卷关于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体系的思考中提出,毕 业生就业率是一所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最直接的量化反映, 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 率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李昕荣等在心理与就业辅导2004 年第 3 期对现行高校 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体系的思考 中对就业概念、 就业率统计的质量指标缺失提出了质疑。 牛巨龙在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 期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虚高的利弊 分析中提出,目前在统计大学生就业率过程中出现了虚高现象,影响了国家对大学生 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张君生在扬州大学学报2006 年第 2 期主体回归:高校毕业 生就业率统计的改进中指出,科学、客观、高效地统计大学生就业率是发挥就业率重 要性的前提和基础,而毕业生、用人单位主体地位的缺失是就业率统计过程中存在较多 问题的根源。刘福成在中国高教研究2004 年第 2 期对现行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改 革设想中提出,现行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存在诸多缺陷,搞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统 计,对就业渠道的拓宽等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就业率的研究表明,当前的高校就业评估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就业”概 念界定具有模糊性,毕业生“就业率”的定义缺乏科学性,就业率的统计过程中存在质 量指标缺失以及虚高的就业率, 这些问题会延误社会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高等教育问题 的时机,就业率不是用几个简单数据打造出来的,就业率的一般性统计和公布,无法从 数字上看出学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和供需比例,对该问题的研究应不断深化细化对 于就业率的现行定义,不仅要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就业的量,更要注重反映就业的 “质” 。 2. 就业评估的作用 关于就业评估的功能和作用的阐释方面,2007 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中指出,鉴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人事部等 5 部委共同制定了 5 项措施,以促进大 学生就业。其中第四项措施就是完善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从明年起,在教学评估中突出 对就业状况的考察。 赵滨在 黑龙江教育 2006 年第 2 期 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的思考 中指出,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高校就业工作必须根据新形势、新特点作以调整和 改变,才能满足学生新的需求,更好的推动学校就业工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 革与发展新机制的不断配备和形成,说明高校就业的导向地位已经逐渐确立,学校的就 业问题已成为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 而就业工作评估又可进一步促进高校坚持以就业 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形成,促进以市场需求为杠杆,以就业为导向的 新的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的确立,能使高校在新一阶段高效竞争。赵滨在高教发展与评 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研究 4 估2005 年第 6 期高等学校就业工作评估方案的实践研究提出,就业工作专项评估 是从一个关键环节入手,促进高等学校就业及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历史选择。并对新时 期进行高校就业评估必要性进行初步思考, 并指出就业评估能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 教育改革与发展。张春霖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 第 9 卷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统计的思考中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对评价高校办学、把握人才需求、改进人 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服务、完善市场配置体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现行的研究认识到就业评估体系的完善可以帮助高校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 求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等 作用。但是并没有认识到全面、准确的就业评估结果同样可以促使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时 提出切实可行的就业工作指导意见以及政策和措施, 来指导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 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具体行为和相关程序积极推进“政府调控、市场导 向、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新体制的确立,积极协 调就业工作。 3. 就业评估对策研究 关于就业评估的对策研究,秦玉梅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对当 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估及其建议中指出,由于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原有的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阻碍着一些政策的实施,要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国家 方面讲,就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大经济建设力度,为广大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胡宇辰在社会科学研究2005 年第 2 期试论建立我国高校毕业就业率统计的监督机 制中指出,加强对高校就业率统计工作的有效监督,是做好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 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监督机制包括推动监督主体的多元化、 实现监督手段的多样化、进行抽样调查,以及建立互联网监督平台等多种途径。吕卫华 在高等农业教育2005 年第 11 期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路径选择中提出,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确立系统思维,整合各方面力量,构建政府、家庭、 社会、高校、个人五位一体、五联互动的新机制,为毕业生就业创设良好的就业环境。 现行研究提出的就业评估对策只是提出一些原则或者对于某一方面问题的阐述, 没 有形成系统的认识。 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应当认识到目前劳动力市场建设中有关就业质量 的信息却严重缺失,就业质量的综合评价、预测与发布基本上还是个盲点。就业质量与 就业数量一样,是构成就业工作不可或缺的两大内容之一。全国及各地的高校毕业生就 业质量现状怎样?未来的走势如何?各地区、 各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呈现哪些特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征?这些反映宏观就业形势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的缺失, 必然会影响我们对就业形势的 全面、准确判断,影响到政府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就业评估指标的构建 赵岩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年第 12 期高等就业指导体系建构问题研究一 文中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成为对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检验指标,以及对高校社会适 应性的检验指标,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并指出就业预测与评估部门应加强建 设,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人才的动向与人才流动趋势,做出可行性报告提供给学校决策部 门。 黄警钟在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6 期 高校学生就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提出,构建高校学生就业评估指标体系,对促进高校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毕业生就业 有重要意义。指出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要兼顾其普遍性与特殊性、就业过程与结果、指标 结构相对稳定与指标内涵绝对开放三个方面。万清洋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年第 2 期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的构建由评估的基本概念入手,针对我国就业工 作评估的现状,提出我国就业评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就业评估指标的构建问题, 现行的研究对于构建就业评估体系对促进毕业生就 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予以肯定,认识到我国毕业生就业评估指标相对单一,重“量”而不 重“质” 。就业指标的单一以及就业率统计的偏差(统计公式、统计口径忽视了不同层 次不同地区高校之间的差异) ,使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教育部 1999 年首次公布的高 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评估中仅有就业率一项指标,后来随着学界和民众对其的质疑,近 年来又增加了待就业率一项,目前有些高校又增加了签约率、应聘率、灵活就业率等一 级评估指标。但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缺乏工作满意度、工作稳定性、工作收益、单位性 质、薪水等能体现就业“质”的附加指标,也未能对诸如专业对口情况、晋升机会等二 级评估指标进行分解分析。因而简单的数据对比无法判断真实情况,也无法使考生、家 长、社会了解到具体专业的就业率、高校优势专业分布等信息,弱化了评估指标应有的 指导作用。同时,数据的单一性也不利于高校进行横向比较、寻找差距,不利于下一步 就业工作的开展。各高校就业服务指导办公室评价活动也仅局限于本校,采用的评价理 论和方法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要科学、高效、客观地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评估 和统计,有必要鼓励多种评估机构参与,构建多种评估指标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多次进 行调查统计。 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研究 6 (二)国外研究进展 高磊在国外高等教育2004 年第 2 期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评估体系初探中 主要研究了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及其特点, 为我国开展就业率评估工作提供参 考与借鉴。宋明华在比较教育研究2004 年第 4 期新加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 及启示中指出,新加坡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的过程中,注重建立与本国高等教育 走向大众化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的模式和体系。 为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大 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万晓玲在比较教育研究2006 年第 2 期印度高校 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及启示 中指出, 印度高校就业重点强调大学生就业市场化, 中央、 联邦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就业起指导作用,高校、社会职业中介机构提供就业咨询、培训 服务。 国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的体系比较健全, 相对充分地体现了毕业生就业的总体 情况,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评估机构很多,呈多元化倾向, 主要由政府专职部门、职业界(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三者承 担。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不同的评估机构有着不同的 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就业率评估的指标和目的的差异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评 估一般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搜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方法比较客观,一般采取 问卷调查的方式,有时还采取书信、在线调查或 e-mail、电话访谈等方法。为确保较高 的回收率和准确率,他们采取按一定时间间隔通过书信多次发放问卷方法,有时还进行 在线调查或电话访谈。在统计时间上,一般将调查对象确定为毕业生即时就业状况、毕 业后 3 个月、6 个月、9 个月、1 年甚至 4 年。而且还比较注重毕业生离校后的信息反馈 和跟踪调查。在统计指标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的指标已形成体系、比较健全,相 对充分地体现了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他们的统计评估指标通常与就业途径、就业层 次、就业环境、单位性质、薪酬水平、工作稳定性、满意度以及与专业的相关程度等联 合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评估指标一般采用窄口径来计算,其中毕业生就业率的计算 公式为:就业率就业总人数(实际毕业总人数-继续接受教育者-出国者)x100%, 其中就业总人数包括全职工作、兼职工作以及自主创业者。 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和调查很有特色, 它既独立又作为欧洲体系一个组 成部分去参加 oec(经济合作开发组织)和 eurydice(教育信息欧洲委员会)的统计和 调查活动,参与调查的各高校将毕业生统计信息综合起来加以分析。这种系统的、国际 比较的分析方法使得单一国家的就业状况可以在更广的视野里得到观察和分析。 英国就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业状况主要是通过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调查主体是高等教育统计署(hesa)和高校。高 校每年上交 hesa 毕业生报告书,hesa 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发给高校,由高校负责组织 学生填写和回收。英国有健全的法律保证了问卷调查的顺利进行,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 了数据的真实性。 在充满竞争的就业市场上,存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和互动,任何信息的 变化都有可能影响二者之间的决策和选择。因此,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动态过程。然而, 要科学、高效、客观地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评估,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完备、公正、 合理的就业评估制度。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论文从纵向追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提出在推行高校毕业 生就业评估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革的必然要求, 然后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 就业评估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多学科的理论,探讨完善高校毕业生就 业评估的理论基础,并以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的现实经验为参照,提出完善我国高 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互联网和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料, 了解国内外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的研 究现状及进展,以期为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的问题及对策提供参考。 2. 历史分析法 以时间为脉络,通过追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为我国高校 毕业生就业评估的推行寻找合理性依据。 3. 比较研究法 通过分析和总结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的状况和经验, 为改进和完善我国高校毕 业生就业评估,提出对策和建议,提供有益借鉴。 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研究 8 第二章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的应然与实然 一、推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 与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趋向一致,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也遵循从计划到市 场的路径。与政府逐步把资源配置权力交给市场的过程相反,高校对于毕业生就业则是 从过去的不需要操心发展为不得不高度重视的过程。 1. 指令性计划分配阶段(1984 年之前)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实行了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制度,国家对高校毕 业生完全包分配、包当干部,执行的是“统分统包”的政策,学校层层落实国家指令性 计划,确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毕业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一制度大致持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制度对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对人才的急需,为边 远地区、艰苦行业输送大批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做法,使学校只管培养不问 “销路” ,实际上高校也没有关注就业的必要,因为这根本就不成为问题。 2. 指导性计划分配阶段(1985-1989 年)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高校毕 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85 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 决定 ,正式提出实现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 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制度。 3. 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阶段(1989-1993 年) 1989 年,国务院批转原国家教委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即 “中期改革方案” ) ,提出实行以学校为主导向社会推荐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一定 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办法, 目标是将毕业生计划分配就业制度逐步过渡到社会择业就业制 度。当时,由于人才(劳务)市场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主要是以学校为中介向社会推荐 毕业生就业。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4. 自主择业阶段(1993 年以后) 1993 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地指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 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 择业”的就业制度。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 ,由学校推荐毕业生在一定 范围内自主择业,但“双向选择”未能落实就业单位的“国家任务计划招收的学生,原 则上仍由国家负责在一定范围内安排就业”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我国原则上采 用这种就业制度。由此,实行“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逐步实行,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真 正成为就业市场的主体。 90 年代以后,尤其是在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以后,毕业生和用 人单位逐渐习惯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下寻找彼此适合的对方, 毕业生的就 业评估也相应有了调整。为了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各高校、各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同时 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反馈给高校,教育部于 1999 年开始统计和公布直属院校 的就业率,这可以被看作是毕业生评估体系的一大改革。不过,由于各校就业率统计的 科学性和真实性还有待提高,加之就业率的统计忽视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区高校之间的 差异,因此统计就业率还无法评价不同就业机会之间的质量差异,所以,构建科学的毕 业生就业评估制度业已成为比较紧迫的课题。 (二)我国推行高校就业评估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 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可以看到,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终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 计划经济时代,高校的就业工作完全是为了落实国家的分配计划,确保重点单位对 高等院校毕业生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上是围绕对国 家计划的落实程度展开的, 由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极少, 大学生基本上是一种稀缺资源, 对这少数稀缺资源“统包统分” ,基本上不存在多大问题。但是, “统包统分”的高校毕 业生分配制度,忽视了不同毕业生与不同用人单位之间的匹配,导致人力资源的配置效 率较为低下,抹煞了毕业生的个性,许多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遏制。 “统 包统分”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逐渐不能适应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的状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大学毕 业生数急剧增长,市场经济要求按市场的原则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 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研究 10 不仅仅是量的变化,大众化高等教育在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方 面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情况,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必须 与市场接轨。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不再是原来狭窄领域里人才资源的简单配置,而呈现出 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 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 的作用,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日益显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成为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两个 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初步形成。 在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国家要培育以学校为“中介主体” 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需求信息,明确市场运行主体(国家、用人单位、学 校、学生)各自的利益,利用经济杠杆体现政策导向。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 要认识到市场机制不仅体现在需求者之间、毕业生之间,也应体现在学校之间,要运用 市场机制培育就业市场。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需要逐步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构建高 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对于政府而言,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是教育行政部门改进 与加强对高等学校宏观管理、指导与监督,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任何 一项正确的教育决策都是一个以系统而可靠的信息为依据, 以科学而综合的价值分析为 基础,不断调节、控制、决策的过程。就业评估可以使教育育行政部门比较系统、全面、 准确的了解和监督各类高校的就业情况,从而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 评估在宏观的教育管理中起到监督作用和决策的作用。对于学校而言,开展高校毕业生 就业评估,有利于学校动态掌握毕业生就业状况、人才流动情况;有利于促进专业设置 市场化; 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更有利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我国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的现实原因 1. 源于就业难的现实 2003 年,是我国扩招后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 145 万猛增到 212 万人,增幅达到了 46%;200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 280 万,比 2003 年净增 68 万人。而 在前几年的毕业生当中,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落实工作。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既有政 府、用人单位的原因,也有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传统的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不足, 供需结构不平衡。 (2)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毕业生无竞争意识、自主创业意识, 依赖心理强, “等、靠、要”现象和“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与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社会需求反差太大, 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 受就业机制与劳动用工制度等的影响, 就业制度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用工管理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使得高校毕业生不得不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分流人员、城市待业青年等竞争。 (4) 人才市场的不完善。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人才壁垒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学 生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职业。 (5)缺乏准确充分的就业信息,就 业渠道不畅通。尽管各地都在召开人才交流会,但由于提供的信息不准确,面向的对象 不同,导致签约率不高,收效甚微。 (6)学校专业设置没有充分地与市场接轨,也是导 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构建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 估制度,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2. 就业市场中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我国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渡到市场经济时代,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不可避免 地存在不公平现象。这些不公正主要体现在就业政策、选人机制、性别、人才消费等方 面。各省市在接纳毕业生时,都有相应的就业政策,尤其是特大城市、沿海发达省市在 就业政策上对毕业生的要求更高,限制了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就业;部分国有单位不能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进行选人,人情用人、关系用人、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一 些环境好、待遇高、效益好、权力大的国有部门还比较普遍;由于生理等方面的原因, 女大学生特别是学理工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常常碰到“女生免谈” ,就业难度比 男生大;一些用人单位利用目前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状,有意抬高就业门槛,对人才实 行高消费, 而个别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才却相当匮乏, 损害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通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构建科学的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逐步打破地区之间的 人才保护壁垒,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逐渐净化毕业生就业市场,努力建立公平、公正、 公开的就业市场。 3. 就业过程中不诚信行为的存在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每年全国因不讲信用造成 的经济损失高达 5855 亿元,就业中的不诚信行为,不仅用人单位存在,高校、毕业生 当中也存在。主要表现在: (1)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拔毕业生时没有客观公正地介绍单位 的有关情况,不能如实履行协议上所规定的各种义务,不能如实公布本单位岗位需求情 况,夸大所需人才数量和待遇。 (2)一些高校在推荐毕业生时为了提高就业率,有意拔 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研究 12 高学生形象,甚至隐瞒一些学生的实际情况。 (3)有的毕业生在推荐函中夸大自己在校 期间的各种表现,有的甚至用假证件蒙混过关。有的毕业生多处签约,还有的毕业生因 为种种原因频繁跳槽,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开展高校毕 业生就业评估,构建科学的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可以及早发现和纠正不诚信行为,对 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严格把关,教育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认真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 二、我国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的意义 (一)开展就业评估是高等学校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调节的基本手段 高校就业评估具有鉴定作用与诊断作用, 即具有衡量被评对象是否达到其规定的最 低标准与指明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方向的功能。 全面、 客观的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 评估,保证就业率等各项数据的准确、科学,才能真实的反映出高校的实际就业状况和 办学水平,让社会、高校普遍认可和接受,实现统计公布就业率的初衷,有效杜绝当前 就业率造假的情况。 把高校就业评估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和政府了解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就业率的考核、 评价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评估检查, 才能使高等院校切实关注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社会需求培养输送合格人才。 (二)开展就业评估是高等学校密切与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就业评估,有利于高校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作出科学的预 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它要求学校通过系统 的搜集和分析社会用人部门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以及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改进就业工 作。高校就业评估具有反馈作用和沟通作用,通过反馈信息,调节就业现状,满足社会 需求,建立学校与社会的积极联系。 (三)开展就业评估是教育行政部门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 任何一项正确的教育决策都是一个以系统而可靠的信息为依据, 以科学而综合的价 值分析为基础,不断调节、控制、决策的过程。就业评估可以使教育育行政部门比较系 统、全面、准确的了解和监督各类高校的就业情况,从而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高校 就业评估在宏观的教育管理中起到监督作用和决策的作用。全面、准确的就业评估结果 可以促使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就业工作指导意见以及政策和措施, 来指 导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各个环节、 各个部门、 各个单位的具体行为和相关程序,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推进“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 业新体制的确立。 (四)开展就业评估有利于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就业的服务 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直接目的是建立市场与学生的联系中介, 通过这一中介发挥对大 学生的全方位就业服务,可以有效指导高中生选择学校和专业,这是众多学生家长苦苦 思考的问题。对高校在校生而言,可以帮助其根据市场需要拓宽自己的专业口径,逐步 建立理性的就业预期;对高校毕业生,可以指导其合理地把握就业机会。 (五)开展就业评估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的信息需求 用人单位是大学毕业生的最终去向,适应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才能使大学生的就 业指导有的放矢,获得较好的效果。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可以为用人单位 提供更便捷的毕业生相关信息的渠道,可以提高其招聘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降低录用 大学生的相应交易成本。 同时职业中介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根据高校就业评估指 标系统提供的量化信息,降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营成本。真正使市场成为大学生就业 平台的基础。 三、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存在的问题 随着“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工作也在逐 步展开,甚至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状况作为评价高校专业设置与教学质量的标准,作为 确定专业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应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开展的时间不长,就业评 估还存在诸多问题,也未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 (一)就业评估的统计及实践缺乏科学性 1. 就业率统计公式中对就业、就业率的定义存在理论上的偏差 第一,对“就业”概念界定具有模糊性。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就业”的解释是: 得到职业,参加工作。目前各高校对“就业”的理解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 议即为“就业” 。在现行规定中对就业形式(相对未就业而言)的鉴定为: (1)持报到 证就业的,以打印报到证为准。 (2)直接到用人单位应聘就业而未签订协议的,列入隐 性就业统计。 (3)定向、委培的,以委托协议为准。 (4)回地方部门就业的,以录用登 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制度研究 14 记为准。 (5)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者,按照其注册登记记录为准。 (6)录取研究生的, 凭录取通知书统计。 (7)出国学习或工作的,以签证办理为准。现行规定中对“就业” 的界定存在着扩大和缩小现象。 第二,对毕业生“就业率”的定义缺乏科学性。2002 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的就 业率计算公式:(毕业生总人数截至统计时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 100%。 截至统计时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包括截至统计时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和己 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毕业生人数。 2004 年教育部对计算方式作了新的修正, 不仅以 “签约率”为依据,还将学生离校时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意向计算在内。 对于就业率的现行定义,北京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认为,现行的就业率不能 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就业的量,更反映不出来就业的“质” ,从这个数字里看不出 学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和供需比例。 2有专家指出,在计算就业率时,考研究生、 出国留学的人也算在内,这显然不能反映“就业”的水平,因为这一部分人并没有进入 人才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零售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方案
- 兼职工作协议的注意事项
- 企业市场分析中的数据挖掘技术
- 2025年世界顶级几何题目及答案
- 浸出生产车间考试试题及答案
- 分数通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善意的谎言辩论材料
- 2025年山西省晋中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CN120246490A 仓储系统、货架机器人、换电机器人及换电方法 (杭州海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 CN120127918B 一种伺服电机定子冲片自动化叠片机 (江苏联博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25年三类人员安全员C证继续教育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95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急性肾小球肾炎
- 工程管理面试题目及答案
- 《一年级开学第一课》课件
- 2025秋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英语一学期教学计划
- 会展推广的合同范本
- 武消院火灾调查B讲义01电气火灾调查
- 起搏器植入患者全程护理要点
- (2025年标准)会议代办协议书
- 工贸企业企业安全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