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观汉记》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观汉记》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观汉记》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观汉记》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观汉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i i iiiii l l lr fi f llr illi | y 17 3 6 0 8 7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凼苤直太堂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盘丞垫 日 期:丝坦:皇:圣l 指导教师签名:赵薹 日期:型! 旦! 尘:垒!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 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间 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 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 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盘丕盘一 日 期:垄垃:圭:圣l 指导教师签名:盘薹 日 期:洫k 业。丘:墨l 东观汉记研究 摘要 东汉时期,统治者出于强化思想控制以维护统治的需要,加强了对史学的 干预,使史学日渐成为为统治者提供政治服务的工具。东观汉记作为我国封 建社会第一部官修史书,它是由东汉历朝最高统治者亲自下诏,政府组织有史 学才能的官员历时一百余年集体撰写而成的本朝史。与同时代其他史书相比, 东观汉记明显呈现出神化东汉政权,对最高统治者“功德”大肆赞扬,体 现了史学为封建政治服务的特点。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从东 观汉记的产生、体例、思想倾向及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东观汉记的编撰、流传与辑佚。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之上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其编撰、流传的几个阶段进行具体论 述,以及对现存几种东观汉记的辑本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部分,东观汉记的体例研究。本文在承认东观汉记对纪传体体 例继承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它对纪传体体例的规范与改造,尤其是通过体例的 改造所体现出的帝王中心论的特点。 第三部分,也是历年来学者很少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将东观汉 记与同时代其他史学进行对比,突出其体现的天命论、正统论、历史循环论 及英雄史观四个方面思想倾向,由此来说明东观汉记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 官修史书,已完全成为维护统治者权威的工具。 第四部分,东观汉记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东观汉记对史官制度的 影响及其文献价值的体现,突出反映它在中国封建正统史学形成过程中的地位 和作用。 关键词:东观汉记,编撰,体例,思想倾向,影响 i i as t u d yo n d o n gg u a nh a n j i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 t h er u l e r s s t r e n g t h e n e dt h e i n t e r v e n t i o no f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o r d e r a i n t a i nt h e i rr u l , b y g t h e n i n gi d e o l o g i c a l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i no r d e rt om a i n t a i nt h e i rr u l eb y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t h ed e o l 0 2 i c ac o n t r o l , w h i c hm a d et h e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b e c o m eat o o lf o r p o l i t i c a ls e r v i c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 d o n g g u a nh a n j i ,a st h ec h i n a sf i r s to f f i c i a lh i s t o r yb o o ko ff e u d a ls o c i e t y , w a sc o m p i l e d b yt h eo f f i c i a l sv e r s e di n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w h ow e r eg a t h e r e db y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e d i c ti s s u e db yt h es u p r e m er u l e ro f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i tt o o k m o r et h a no n eh u n d r e dy e a r st oc o m p l e t et h i sb o o k c o m p a r e dt oo t h e r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h i s t o r i c a lb o o k s ,d o n gg u a nh a nj io b v i o u s l yr a i s e st h ee a s t e r nh a n g o v e r n m e n tt o t h eh i g h e s th o n o ra n dp r a i s e st h e v i r t u e o ft h es u p r e m er u l e rt u r g i d l y o nt h eb a s i s o ft h er e s u l t so f 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d o n gg u a nh a nj if r o mf o u r a s p e c t s ,t h a ti s ,i t sg e n e r a t i o n ,s t y l e ,i d e a l i s t i ct r e n d sa n di m p a c t c h a p t e ro n ei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c o m p i l a t i o n ,s p r e a da n dv e r s i o n so fd o n g g u a nh a nj i t h i sp a r tm a i n l ys u m m a r i z e st h ep r e v i o u s s t u d i e s ,d i s c u s s e ss e v e r a l i i i s t a g e so fi t sc o m p i l a t i o na n ds p r e a dc o n c r e t e l ya n dc o n d u c t s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 o ns e v e r a le x i s t i n gv e r s i o n s c h a p t e rt w oi s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t h es t u d yo nt h es t y l eo fd o n gg u a nh a nj i b a s e do nt h ei d e at h a td o n gg u a nh a nj ii so nt h es u c c e s s i o no f b i o g r a p h i c a ls t y l e , t h i st h e s i s e m p h a s i z e s i t se f f e c to nt h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b i o g r a p h i c a ls t y l e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t h e o r yt h a tc o n s i d e r st h ee m p i r ea st h ec e n t e r c h a p t e rt h r e ed e a l sw i t hap r o b l e mr a r e l yd i s c u s s e db ys c h o l a r s b y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d o n gg u a nh a nj ia n do t h e rc o n t e m p o r a r yh i s t o r i c a lb o o k s ,t h i s p a p e rh i g h l i g h t st h ef o u ri d e a l i s t i ct r e n d so fd o n gg u a nh a nj i - d e s t i n yt h e o r y , o r t h o d o xt h e o r y , t h ec y c l et h e o r yo fh i s t o r ya n dt h e c o n c e p t i o no fh i s t o r ya s d e t e r m i n e db yh e r o e s ,a n dh e n c e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a td o n gg u a nh a nj i ,a st h ef i r s t o f f i c i a lh i s t o r i c a lb o o k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h a s c o m p l e t e l yb e c o m eat o o l f o r m a i n t a i n i n gt h ea u t h o r i t yo fr u l e r s c h a p t e rf o u ri st h ei m p a c to fd o n gg u a nh a nj i t h i sp a p e rp r e s e n t sd o n g g u a nh a nj i se f f e c to nt h es y s t e mo fh i s t o r i c a lo f f i c i a la n di t sl i t e r a t u r ev a l u e ,a n d m a i n l yr e f l e c t si t ss t a t u sa n df u n c t i o ni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o r t h o d o x h i s t o r yo f f e u d a l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d o n gg u a nh a nj i ,g e n e r a t i o n ,s t y l e ,i d e a l i s t i ct r e n d ,i m p a c t i v 目录 前言l ( 一) 选题意义1 ( 二) 研究现状l 一、 :东观汉记编撰、流传与辑佚3 ( 一)东观汉记的编撰3 1 、始创阶段汉明帝时期3 2 、初续阶段汉安帝时期4 3 、再续阶段汉桓帝时期:6 4 、成书阶段汉灵帝时期6 ( 二)东观汉记的流传7 ( 三)东观汉记的辑佚9 二、东观汉记体例研究1 2 ( - - ) 东观汉记的体例1 2 ( 二)东观汉记对纪传体体例的规范及其体现的政治倾向1 5 三、东观汉记的思想倾向1 8 ( 一)东观汉记的天命论思想1 8 ( 二)东观汉记的正统论思想2 0 ( 三)东观汉记的历史循环论2 l ( 四)东观汉记的英雄史观2 2 四、:东观汉记在封建正统史学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2 5 ( 一)从东观汉记的编撰看东汉王朝的官方修史制度2 5 ( 二)东观汉记对官方修史制度的影响2 6 ( 三)东观汉记的文献价值2 6 参考文献2 8 致谢3 0 v 上- m l l , d 月i j吾 ( 一) 选题意义 东汉一代官修史书的最大成绩是东观汉记一书的修撰。它是东汉人历时一百年,续 撰多次,历经几十位史官之手,而编成的一部东汉当代史,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王朝 史。他开创了后世官修国史之例,从而形成了历代设官修撰本朝史的良好传统。为及时有效 的保存丰富、详实、可信的历史资料做出了制度上的保证,这是其后的各种东汉史所不能替 代的。它还为此后历代官修国史的修撰,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因此作为一部在古代 曾产生深远影响的史学巨著,在我国修史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隋、唐 以前就把它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特殊地位。 ( 二) 研究现状 近些年对东观汉记进行研究的相关论著概况如下: 第一类:主要著作 吴树平在其著作秦汉文献研究中对此书的编撰、体例、内容、作者事略以及辑佚的 情况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李小树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史稿对东观汉记的内容、体 裁、特点及历史观进行论述。白寿彝主编、许殿才著的中国史学史从东观汉记的修 撰、作者、及体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瞿林东在中国史学史纲中对东观汉记体裁上 不同于史记、汉书的部分进行了论述。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对东观汉记编 撰过程、史料价值及体例上的创新进行了研究。张孟伦中国史学史上对东观汉记编 撰的四个阶段及它为东汉政权服务的具体表现进行论述。赵智海读东观汉记校注对东 观汉记存在的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王树民在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对东观汉记及诸 家后汉书进行了论述。 第二类:相关论文 钟书林 与东汉的国史编撰(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1 期) 一文认 为,东观汉记是东汉的史学集成,起班固,迄蔡邕,四代英才荟萃,终与史记、汉书 并为“三史 。曹之 编撰考( 图书馆论坛1 9 9 8 年第6 期) 一文提出,东观 汉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官修史书,其编撰分为初创、续修、再续、成书四个时期。朱桂昌( 东 观汉记) 考证( 史学史研究1 9 8 5 年第4 期) 一文从东观汉记编撰过程、编撰地点、 及其异名与辑本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武倩( 东观汉记) 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一文 对东观汉记的编撰、流传、辑佚及它的文献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周红、刘文红东 观略说( 档案研究1 9 9 4 年第4 期) 、朱桂昌后汉洛阳东观考( 洛阳大学学报1 9 9 6 第1 期) 与方贵、刘学建东观与东观文化名人( 档案管理1 9 9 4 第6 期) 这三篇文章 对东观汉记的撰修地点东观进行了详细论述。 通过对近年来东观汉记研究的专著及文章的分析,我觉得这些研究比较集中于对东 观汉记的一些方面进行的具体论述,或者从编撰角度,或者从作者及体例方面论述,而对 东观汉记进行总体性把握和深层次系统性研究的文章较少,尤其是对它的思想倾向问题 论及更是不多,所以本文试图将其放在两汉史学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其在两汉史学发展过程 中乃至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一、东观汉记编撰、流传与辑佚 东观汉记是东汉时期由政府主持撰修的官修纪传体当代史,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纪 传体史书。此书在编撰的同时就已开始流行。但因为种种原因开始散佚,到清朝时才出现它 的辑本,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对它的编撰、流传与辑佚过程进行一下梳理。 ( 一)东观汉记的编撰 公元2 5 年至2 2 0 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王朝的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 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最根本的史料当推东观汉记,因为东 观汉记是东汉政府组织几代史学家,历时一百余年陆续篆修而成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 史书,在基本史实上无疑最为可信。对东观汉记编撰最早予以介绍的是史通、隋书经 籍志等书,至清代四库馆臣修四库全书,伴随着对东观汉记进行重新辑佚,对东 观汉记的编撰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余嘉锡在总结四库馆臣的考证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屡 次修改,发表其言。今人吴树平先生有专文讨论,之后朱桂昌、曹之、钟书林、武倩等也都 从编撰角度进行了论述。至此,对东汉国史撰修的探讨已基本完备。一般认为,东观汉记 的编撰主要分为四个时期:汉明帝、安帝、桓帝、灵帝时期。 1 、始创阶段汉明帝时期 东观汉记的撰修始于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对修史的热心及其对班固才华的欣赏 是这次修史的重要原因。余嘉锡先生说:“余推究其事,盖明帝见固所作汉书而奇之,知 其有著作之才,因思先帝之功业,不可无记述,遂诏固与陈宗等作为本纪。 据后汉书班 固传记载:“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 书。先是扶风人苏郎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 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 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朗,典校秘书。固又撰功 。( 清) 余嘉锡阴库提要辨证【m 】北京:中华书局19 8 0 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 则班固等受命修史,时间当在永 平年间无疑。四库全书总目的作者认为:“此汉记之初创也。 从后汉书北海靖 王兴传的记载也可知此次修史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永平中,每有讲学事,辄令复典掌 焉。与班固、贾逵共述汉史,傅毅等皆宗事之。 又后汉书马援传附兄子马严传:“永 平十五年,明德争后既立,马严乃闭门自守。有诏留严仁寿闼,与校书郎杜抚、班固等 杂定建武注记。”以上- n 史料均提到“永平 年号,也就是说东观汉记的初创始于 汉明帝永平年间是确信无疑的。 此次修史地点,应该在兰台,兰台设置于西汉时期,位于都城长安未央宫,为汉藏书之 室,校书之所。据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说:“汉氏中兴,明帝以班固为兰台令史,诏 撰光武本纪及诸列传载记。又杨子山为郡上计吏献所作哀、平传,为帝所异,征诣兰台; 斯则兰台之职者,盖当时著述之所也。 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东观汉记条中就很 明确地提到:“其称东观者盖东汉初,著述在兰台。至章、和以后,图籍盛于东观,修 史者皆在是焉,故以名书 余嘉锡先生也认为“盖东汉初,著述在兰台班固传、史 通都提到班固任兰台令,也就是认为此次修史是在兰台。至于此次修史的目的,据东观 汉记校注东平宪王苍传载:“帝以所作光武本纪示苍,苍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 可知,汉明帝这时热衷子修史仅是想通过史书来宣扬光武一朝的功德,并没有让后人不断 续补的意图。所以这一时期的国史修撰,不是很全面,仅光武一代的事迹还有很多疏漏,这 也就有了后来的续写。 2 、初续阶段汉安帝时期 汉安帝时,邓太后对史学编撰非常支持。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太后自入宫掖, 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文、算数。昼省王政,夜则诵读,而患其谬误,惧乖典章,乃博选诸 儒刘珍等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五十余人,诣东观雠校传记。事毕奏御,赐葛布各有差。 又诏中宫近臣于东观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左右习诵,朝夕济济。 从上述史料我们不难 看出邓太后自幼对文化的喜爱才有了以后当政后对文化的重视,这也就是东观汉记得以 后汉书卷网十,班同传,1 3 3 4 页 ( 清) 永珞等网库全书总日【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后汉书卷一p q ,北海靖千兴传,5 5 8 页 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附兄子马严传 史通卷一一,史官建置,见浦起龙:史通通释,4 2 页 p q 库伞书总目卷五十,东观汉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4 4 6 页 余嘉锡叫库提要辨证东观汉记【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东观汉记校注卷七东平宪上苍传,2 4 2 页 后汉书卷十,和熹邓争后纪,4 1 8 页 4 续写的重要原因,据后汉书文苑刘珍传记载:“永初中,( 珍) 为谒者仆射。邓太后诏 使与校书刘驹赊、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 文字。永宁元年,太后又诏珍与驹赊作建武以来名臣传”但需要指出的是刘珍等人这次修 史,从体例内容上看都初具国史的规模,所记包括从东汉的光武朝到安帝之前,记光武、明 帝、章帝、和帝、殇帝五朝的史实。编撰较之前一次,不仅有了明确的时间断限,而且体例 内容也越趋整齐完备,“至是初具国史之形 东汉之初,撰写国史的地方是在兰台,而到章、和帝时,乃将修史的地点移至东观。就 其原因有- - :一是东汉立国之后,随着书籍的同益增多,兰台处所局促,不能适应这种发展, 所以将主要的藏书之所确定在东观。二是阜帝居住处所的转移。汉明帝时就开始大规模修建 宫殿,因此皇帝起居地点的转移,使得藏书机构作为辅助机构之一也发生变化。章帝、和帝 时期,为了便于阅读书籍,将东汉皇室的主要藏书移至到东观。“孝和数幸东观,览阅书林” 固就是很好的例证。汉代最重要的典籍基本都集中于此,而撰史与图籍档案的收藏是分不开 的,因此,东观便成为重要的修史基地。值得一提的是,东观汉记虽然在这一阶段转移 到东观续修,但东观汉记的书名并不是出现在这一阶段的,这一阶段的书名仅有一个, 即为汉记。后汉书张衡传:“永初中,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胸赊等著作东观,撰 集汉记。 史通古今正史篇记载东观汉记第二次续修时曾说:“凡百十有四篇, 号日汉记。” 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也说:“汉记之名,实定于安帝时。 由 此可见汉记的书名是在第二次续修时确立的,而且在整个东汉一朝,此书是被称为汉 记的,到魏晋南北朝才被称为东观汉记。刘珍撰史是有计划的,但是,他并没有全部 实现自己修史事业便去世了,末了的工作是由顺帝命伏无忌、黄景踵续完成的。但此时的东 观汉记结构已基本完整,有了初步的气象,正如吴树平先生论:“经过刘珍、伏无忌等人 的相继努力,完成了建武至永初一段东汉历史的编写工作。从类目上看,包括纪、传、表、 志,班固等人创立的载记,也可能保留了下来,体制已相当完备。后来东观汉记能够发 展成记载东汉一代历史的史学巨著,刘珍等人所作的贡献是极为重要的。他们继往开来,承 前启后,总结和吸取了班固等人的成果,又经过他们开创性的劳动,系统地把光武至殇的一 段东汉历史,以纪传体的编撰方法,勒成一编,为后续东观汉记奠定了基础。 后汉书文苑列传上刘珍 余嘉锡p u 库提要辨证【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2 5 4 6 页 后汉书张衡传,1 9 4 0 页 ( 唐) 刘知几撰( 清) 浦起龙释史通通释【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8 ,3 4 2 页 余嘉锡p q 库提要辨l j e 东观汉记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2 4 5 页 吴树平秦汉文献研究,1 1 5 页 5 3 、再续阶段汉桓帝时期 桓帝时,修史工作进一步展开,并取得很大成效。刘知几在史通古今j 下史中说: “珍尤相继卒,复命侍中伏无忌与谏议大夫黄景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南单于、 西羌传,地理志。至元嘉元年,复令大中大夫边韶、大军营司马崔寰、议郎朱穆、曹寿杂作 孝穆、崇二皇后及顺烈皇后传,又增外戚传入安思等后,儒林传入崔篆诸 人。蹇、寿又与议郎延笃杂作百官表,顺帝功臣孙程、郭愿及郑众、蔡伦等 传。凡百十有四篇,号日汉记。”孝穆为桓帝祖父刘开,孝崇实桓帝父亲刘翼。据余嘉锡 先生考证,“郭愿应该为“郭镇”,考之后汉书,并无郭愿之人,但郭镇却是拥立顺帝 的一大功臣,从上文所引史通记载可知顺帝功臣孙程,是拥立顺帝的首选宦官之一,而 顺帝时铲除宦官立功最大的人物首推郭镇。由此也可证明余嘉锡先生的推断是j 下确无误的。 据后汉书伏湛传日:“元嘉中,桓帝诏伏无忌与黄景、崔寰等共撰汉记l i l t 另外, 后汉书邓寇列传记载和帝邓皇后的兄弟邓阊之妻耿氏,在邓氏诛灭后,“乃养河南尹豹 子嗣为阊后。耿氏教之书学,遂以通博称。永寿中与伏无忌、延笃著书东观,官至屯骑校尉”。 至此,再续阶段始于桓帝建和年间( 1 4 7 1 4 9 年) ,终于桓帝元嘉元年( 1 5 1 年) ,参与撰修 者有伏无忌、黄景、边韶、崔蹇、朱穆、曹寿、延笃等。纂修内容有诸王、王子、功臣、恩 泽侯表、南单于、西羌传、地理志、百官表、顺帝功臣孙程,郭镇及郑众、蔡伦等传、共百 余篇。有了相当的规模,并有了汉记这一明确的称号。 4 、成书阶段汉灵帝时期 汉灵帝、献帝时期,对东观汉记做了东汉时期的最后一次续修。这次编撰以核心人 物蔡邕相始终,起于灵帝建宁三年( 1 7 0 ) ,终于兴平二年( 1 9 5 ) ,纂修地点仍在东观,参与编 撰者有蔡邕、马日碑、杨彪、卢植、刘洪、张华等人。其中,蔡邕所作工作最多。后汉书蔡 邕传的记载中提到,蔡邕等人这次续补东汉史,完成了灵帝纪和列传4 2 篇。其中蔡邕 的十志可以说是这次撰修的亮点,但这一过程则比较复杂。曹之,吴树平等在其文章中都提 及到,认为蔡邕十志分三个时期进行。第一时期是蔡邕未进入东观之前,“臣自在布衣,常以 为汉书十志,下尽王莽,而世祖以来,唯有纪传,无续志者。臣所师事故太傅胡广,知 臣颇识其门户,略以所有旧事与臣,虽未备悉,粗见首尾,积累思惟,二十余年。不在其位, 非外吏庶人所得擅述。 固从这段话中可知蔡邕的老师“故太傅胡广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o 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2 4 4 页 雪后汉书伏湛传卷二十六,8 9 8 页 。后汉书邓寇列传卷十六 西( 南朝宋) 范哗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3 0 8 3 页 6 把自己所掌握的“旧事”全部交给蔡邕。经过2 0 多年的努力,蔡邕完成十志的初稿。第 二时期是蔡邕进入东观以后,这一时期他向皇帝正式提出撰写十志的建议,得以批准后, 他与刘洪、张华等人分工协作,共同编撰,但其中难写的志,都由蔡邕负责。第三个时期, 也就是蔡邕迁徙朔方后。东观汉记蔡邕列传中亦有记载:“邕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 十志。 在流放朔方的期间,他并没有放弃十志的撰写工作,他专门上书奏请继续编纂十志, 但未被允许。可以说蔡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的还是他的史书,这种史学家积极的保存 历史资料的态度,也得到了后人的肯定。郑玄闻听他的死讯时,叹息道:“汉世之事,谁与正 之! 后汉书蔡邕列传也把蔡邕看作是唯一能续成汉史的人。张溥在蔡中郎集题辞 中说:“伯喈旷世逸才,余独惜其读春秋未尽善耳。汉史未成,愿就黔刖,子长腐刑之志 也。设竟其志,即不如子长,岂出孟坚下哉! 认为他的汉史若能修成,可以与班固的汉 书相匹敌,蔡邕是当时学界公认的史学大家,并且敢于秉笔直书,这是对蔡邕的最高评价。 至此蔡邕等人于灵帝、献帝时期续修东观汉记,使本书的撰写工作基本上告一段落。 综上所述东观汉记历经四次大规模的撰修,参与人员众多,但贡献最大的有初期的 班固、初续阶段的刘珍以及成书时期的蔡邕。 ( 二)东观汉记的流传 1 、东汉时期开始流传 据太平御览卷一三七引续汉书记载孝明马皇后事云:“诵易经,习诗、论、 春秋,略记大义。读楚辞,尤善赋颂。疾其浮华,听论辄摘其要,读光武皇帝纪 至有献千里马、宝剑者,上以马驾鼓车,剑赐骑士,手不持球玉,后未尝不叹息也。 这 里所提及的光武皇帝纪,正是班固等人修撰的世祖本纪。再由后汉书东平宪王苍 传可知,明帝永平十五年( 公元7 2 年) 行幸东平时,就曾将班固等作的光武本纪赐予 东平宪王苍。苍为此还献光武受命中兴赋。由上所提及两则材料可知,东观汉记在初 创阶段首先是流传于上层统治阶层的。对此问题吴树平先生在其论文( 东观汉记) 的流传 中也有所论及。东汉后期,伴随着东观汉记编撰工作的继续,东观汉记的学术价值日 益凸显出来,吸引一大批文人志士前来阅读此书。从范晔后汉书应奉、应劭传可知他 。1 - - 十五别史之东观汉记,齐鲁书社,2 0 0 0 年版,2 1 0 页 。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4 8 3 页 。太平御览卷一三七引续汉书 7 们父子都曾见过东观汉记并以此书为参照写出了自己的历史著作。汉末,随着成书内容 的增多及影响的扩大,流传的篇幅和范围也随之更大了,据后汉书文苑列传侯瑾传 记载侯瑾曾“案汉记撰中兴以后行事,为阜德传三十篇,行于世 阜德传是很 具规模的东汉史,可知东观汉记的流传本内容很丰富。 2 、三国两晋时期广泛流传 三国时期东观汉记的编撰工作基本告一段落,由于它是东汉人了解东汉历史的主要 书籍,所以这一时期流传甚广,不仅文人诵读,就连一些上层的政治、军事人物也阅读。两 晋时期,吴树平在秦汉文献研究第2 1 3 页提到,当时,虽然诸家后汉书相继问世,但并 没有形成取代东观汉记的局面。四库全书总目云:“晋时以此书与史记、汉书 为三史,人多习之。故六朝及初唐人隶事释书,类多征引。 可见其在这一时期流传之广, 影响之深,地位之重。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东观汉记本身未为完帙,例如蔡邕十志就没续写完成, 而且编撰工作出于众手,水平参差不齐,在加上诸家后汉书陆续撰成,就如范晔所修后汉 书不论在内容还是体例上都超过先前问世的诸家后汉书,在当时影响极大,南北朝时期围 绕范书出现了很多注释之作,而对于东观汉记竟无一家为之训释,相比之下,我们不难 看出,范书的问世,不论从地位还是影响上都远胜于东观汉记,对东观汉记的史学地 位产生了巨大冲击,并最终取代东观汉记成为东汉的正史。显然此时的东观汉记已 陷入被人们冷落的局面。 3 、隋唐时期东观汉记开始散佚 隋书经籍志著录东观汉记为百四十三卷。卷帙完整,还没有散佚。而旧唐 书经籍志则记载:“东观汉记一百二十七卷,可见初唐时此书已佚失十六卷。但据吴 树平先生考证,旧唐志著录的是朝廷收藏的官本,而此书此时还有私家所藏的全本。刘知 几的史通写于唐中宗神龙年间,与唐玄宗开元间相去不远,书中提到东观汉记一百 四十二篇,如果加上目录一篇,则与隋时传世卷帙全同,刘知几所见到的东观汉记,当是 民问的收藏本。据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考证:吉备大臣在唐的时间是天宝十年至十 三年间,吉备大臣经过整理所得到的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二卷本,多于旧唐书经籍志 所载一百二十七卷,加上目录一卷,则与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篇数相同。余嘉锡认为此 。( 南朝术) 范晔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1 6 0 8 页 雷后汉书文苑列传侯瑾传卷八十下 ( 清) 永珞等四库全书总h i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4 4 6 页 吴树平秦汉文献研究,2 1 3 页 8 本是民间藏本:“真被多处营求,而得百四十一卷之本,必系民间之所藏 。由上可知唐时虽 然东观汉记的官方藏本已出现缺失,但是民间仍有较完整的藏本存在。 4 、两宋时期东观汉记开始严重散失 吴树平在其论著中提到:“在唐朝,东观汉记还不是难于得到。宋初太平兴国年间李 防等撰太平御览,引征颇多,在今天存世的古注古类书中,就保存东观汉记片段的数 量来说,没有能超过御览的。由御览引证内容看来,宋朝初年,东观汉记散失的 卷数不是很多,而世上抄本亦不十分难得。”到宋神宗时,此书就不易看到了,邵博在邵 氏闻见后录中写到:“神宗恶后汉书范晔姓名,欲更修之。求东观汉记,久之不得, 后高丽以其附医官某人来上,神宗已厌代矣。至元祜年,高丽使人言状,访于书省,无知者。 医官已死,于其家得之,藏于中秘予尝写本于吕汲公家,亦弃之兵火中矣。 从上面闻见 后录的记载看,神宗时,东观汉记已经变成罕见之书,不仅国家藏书里没有,而且民间 也难于搜寻的到。南宋时,此书已严重缺失,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在史部杂史类著 录东观汉记仅有十卷。 5 、元朝时期东观汉记全部佚失 至于东观汉记全部佚失的时间,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是四库馆臣和余嘉锡, 而且二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四库馆臣认为东观汉记至元朝已全部散佚,余嘉锡则认为东 观汉记至明初仍存。今人吴树平先生经一些史料推断,认为四库馆臣的观点更为可信,因 为明成祖永乐年间所修永乐大典中有部分东观汉记的内容,但从篇目上看,吴树平 将这些条目,以及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永乐大典残卷中对东观汉记征引的内容,与 前代类书、古注作了对比,发现这些内容,均未超出太平御览等类书或古注征引的范围, 而不是采自东观汉记原书。可以得出东观汉记在明初时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东 观汉记应该是亡于元朝的观点是确定无疑的。 ( 三)东观汉记的辑佚 东观汉记从唐朝开始缺失,至宋朝散失尤多,元朝已完全散佚,无完篇传世。但因 为它是东汉几代史学家相继撰修而成的记载东汉一朝历史的最早宏篇巨著。该书在编撰的过 。余嘉锡叫库提要辨证东观汉记【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 ,2 5 0 页 。吴树平:秦汉文献研究,2 1 4 _ 2 1 5 页 国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九,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吴树半东观汉记的流传【j 】秦汉文献研究【m 】济南:齐鲁书社1 9 8 8 ,2 1 6 页 9 程中就流传甚广,深受世人的重视,当时人把它与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合称为“三 史”,可见其史学地位之高。同时较高的史料价值,也使得东观汉记成为古注、古类书征 引的焦点。 姚本:自元以来,散佚的东观汉记无人辑录。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浙江钱塘人姚之 驷,才最早对它进行辑佚,这是东观汉记第一个辑录本,虽不尽完善,但开启之功却是 不容置疑的。姚之驷成后汉书补逸,辑集了散佚的八种有关后汉史书,包括东观汉记 八卷、谢承后汉书四卷、薛莹后汉书一卷、张瑶后汉记一卷、华峤后汉书 一卷、谢忱后汉书一卷、袁山松后汉书一卷、司马彪续汉书四卷,共二十一卷。 从东观汉记所占全书卷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可知姚之驷对此书倾入的心血最大。但姚之 驷搜集东观汉记遗文时,范围非常有限,仅查阅了后汉书李贤注、司马彪续汉书 刘昭注、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五种书,即使这五种书, 也往往“掇拾不尽,挂漏殊多 。在所获文字的编排上,也采取随得随录的办法,显得杂乱 失次。从刘知几史通可明确得知东观汉记有纪、表、志、传、载记,但姚之驷对此 没有加以考证,全然不顾原文体例,自行编排,仅提到纪、传两种类目。还有姚之驷的辑本, 未交代辑录史料的来源,使人无法考证遗文究竟辑自何书。他在此书的例言中也说:“列朝诸 臣略次前后,不尽按纪年而差之。以作史者老韩尚可同传,而儒林、循吏各归一部,未公石 沽序列也。凡一人事迹随得随录,亦不序其先后,盖条登缕载,固非列传体耳。 可见他辑 佚此书是缺乏科学性的。 聚珍本:到清代乾隆时,设立四库全书馆,纂修四库全书。四库馆臣们在姚之驷辑本的 基础上,参阅永乐大典及唐宋以前的一些类书和古书,对东观汉记重加辑录,改正 了姚本存在的错误。至此此书的第二个辑录本又被称为“聚珍本 出现了。此辑本在内容的 完备性方面,远远地超过了姚本。如四库馆臣辑本查阅的典籍有太平御览、永乐大典 水经注、文选李善注、以及晏殊的类要等,都是姚之驷没有用过的书。成书共二 十四卷,其中包括帝纪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传十七卷,载记一卷 及佚文一卷。从体例类目的完整性及编排的科学性方面也胜于姚之辑本。但是四库馆臣 辑集的东观汉记仍存在一些缺陷。概括以下几点:采书不够全面;所采各条,未标出处, 使读者在征引时,不便查对;编次混乱,考订疏误,随意增删,有失原貌。 吴本:基于姚之驷辑本与四库馆臣辑本之不足,近年吴树平先生作东现汉记校注,此 函( 清) 永珞等叫库伞书总目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姚之驷后汉书补逸康熙五十二年姚氏家亥i j 本。 l o 东观汉记的第三个辑佚本。吴先生在总结前人辑佚的成果之上,又重新查阅了大量古籍, 力图在内容上做到全,突显东观汉记的原貌。可以说,该书成为东观汉记辑本中最 新最完备的一种,代表了东观汉记辑佚的最高成就,为研究东汉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资料。与姚之驷辑本和四库馆臣辑本相比较,吴树平先生的东观汉记校注有以下进步: 在内容上更加完备;辑佚所用的类书、古注注意选择善本;编次合理更加科学、规范,使其 更能反映东观汉记的原貌;凡所辑正文有讹误者,校正其错讹;注释较为详细,为读者 阅读东观汉记提供了方便。 。吴树平:东观汉记校注,原载古籍整理l i 版情况简报1 9 8 6 年9 月l o 日第1 6 3 期 l l 二、东观汉记体例研究 司马迁史记开创的纪传体这一体例,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作结构安排,正是汉王朝中 央集权等级制的反映。它对于纪传体史书以至整个史学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正是 因为它在历史编纂学上的重要地位,成为后世沿用的主要范例。而东观汉记作为我国第 一部官修史书,它在继承史记纪传体体例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改造,从而使这一体例更 加规范化,更能体现“帝王中心论”的编撰学指导思想。 ( 一) 东观汉记的体例 东观汉记原名汉记,因主要撰于皇家藏书处东观,后人称其为东观汉记。作 为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史书,它在继承史记体例的基础上,对它进行创新,从而使这 一体例更加规范化。史通六家卷一把它列人汉书家:“汉书家者,其先出于班固 自东汉以后,作者相仍,皆袭其名号,无所变革,唯东观日记,三国日志然 称谓虽别,而体制皆同。 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原书共有1 4 3 卷,包括本纪、表、志、 列传、载记,还有篇末的序,是一部体例完备的纪传体断代史书。记述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到东汉末灵帝时期的历史。东观汉记以“纪 载天子生平事迹和军国大事,以“表”列诸 王、王子侯、功臣、恩泽侯和百官的简况,以“志”纪律历、礼、乐、郊祀、天文、地理、 朝会、车服等,以“传 和“载记 述各种历史人物及匈奴、榨都夷、西羌、西域等少数民 族的活动。内容涉及到最高统治者的生平、活动,在位期间的军国大事,皇后和诸王的事迹, 朝廷大臣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活动,少数民族的情况,重要的典章制度,天象的记录,行政区 划的沿革变化,重要的山川,名人墓地,职官的设置和变化,王、侯、功臣的简要情况等。 涉及东汉一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制度、天文、地理,内容十分丰富。 o 史通六家卷一 。吴树半东观汉记校注目录,卜一1 6 页 1 2 根据现存辑本对古籍、古类书的考证所见,东观汉记共有本纪十一篇。首篇即是光 武纪。就其名称在范哗后汉书班固传和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篇中称世祖本纪。 但是,后人都习惯称为光武纪。如东观汉记光武纪:见北堂书钞卷三十一、卷 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二十一条引,又见文选精白马赋卷十四李善注引, 皆称为光武纪。从吴树平先生的辑本中可以看出书的结构是很完整的,帝纪除东汉最后一 位阜帝( 汉献帝) 因为政局动荡,史宫没能写出献帝纪外,从光武到灵帝的十一位帝王 篇目是完整。包括光武纪、明帝纪、章帝纪、和帝纪、殇帝纪、安帝纪、顺 帝纪、冲帝纪、质帝纪、桓帝纪、灵帝纪。从东观汉记中本纪留存至今的文 字看,帝纪比表、志、列传、载记内容更为丰富,涉及到最高统治者的生平、活动,在位期 间的军国大事。其中光武帝纪遗文最多,约有7 0 0 0 字左右。其余各帝王相对少一些,这 与光武帝作为一朝开国之君的重要地位是分不开的。 东观汉记的“表 主要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